庆祐六年,淮王叛军攻入京师,兵部左侍郎林珣擅开城门,京城不攻自破。
层层雾雨覆于巍峨皇城,灰暗的宫殿内,黎文苑抱着失声哭泣的皇后,她想寻一理由安慰母亲,只是此刻任何言语都是徒劳。
因她的父亲和兄长,已经倒在了一片血泊中。
而他们的遗愿是黎文苑和皇后一起用他们手中的剑自刎。
黎文苑压抑心中的恐惧,伸手从皇帝处拿起那把利剑。皇后见她此动作,此时才回过神来领悟到,他们母女无人可依,无处可去,除了死,还能有其他选择吗?
黎文苑为皇后拭去眼泪,故作轻松说道:“阿娘,我们一起去寻爹爹和哥哥罢。”
即便再不愿接受,皇后也只能认命:“昭儿,让阿娘先好不好?”
这是她的私心,她不想亲眼见到丈夫和儿女都离自己而去,对她而言,这是比自刎更足以致命的痛。
黎文苑不作阻拦,把利剑递给皇后:“好,阿娘,你先。”
皇后紧紧握住黎文苑的手,苦笑道:“昭儿,他们快来了,你也要快些跟上阿娘,知道吗?”
黎文苑点头,一直隐忍着的眼泪夺眶而出。
顷刻,剑刃入喉,皇后轰然倒地,血液喷涌而出,溅到了黎文苑的面庞,血与泪相融,痛与悲相融,自此,她的至亲都已离开人世。
没有过多的思考,她利落拿起利剑,结束这场短暂的人生。
再次醒来时,是黎文苑还是黎文苑,不一样的是她成为了池州知府黎如松的女儿,不再是国朝的长宁公主。
“姑娘,老爷的信到了。”沁茵把信递给黎文苑,笑盈盈道,“老爷定是嘱咐姑娘殿试一事。”
来京已近半年,黎文苑都会如期收到父母的信。
黎文苑嘴角微扬:“就你知道的多。”
她展信细阅,信中内容的确大致如沁茵所说。
沁茵悠闲坐下,低首饮茶,道:“姑娘,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回池州?这京城虽繁华热闹,可我还是想念池州,想念夫人做的紫苏鱼!”
黎文苑搁下信纸,思考着日后事:“池州……我们会回去的。”
黎如松是家中唯一在朝廷为官的人,在他和夫人谢氏成婚之初,他的父亲就盼望着家中能添个胖孙子,一是添香火,二是希望家中更加官运亨通,光耀门楣。
黎如松则对生儿生女并不在意,也不急于生子之事。黎文苑是在他们夫妻二人成婚五年后出生的,期间谢婳小产过两次,大夫说谢婳因小产伤身,恐怕很难再孕,当得知再次怀孕时,夫妻二人都很欣喜。
黎如松知道家中长辈都希望谢氏产子,若是产女,他们定会催促他纳妾,黎老爷子又是个执拗之人,想抱小孙子的念头只多不减,出于自己的私心,黎如松夫妇暗暗做了个大不韪的决定。
若是生下女儿,便对外宣称是儿子。
黎如松夫妇的这个决定,无意中促成了黎文苑的心愿。
黄册是国朝用于登记户口所用,身边人人都知黎文苑是黎如松独子,黎如松为保全稳妥,黄册名录上把黎文苑也记为男子身份。
既为男子,便可科考,这是黎文苑可以重回京城的机会。
庆祐三年三月初一日,殿试举行。
殿试之日,皇帝亲临奉天殿,文武百官皆具公服立班于殿内外,黎文苑等一众应试者在礼部官员的指引下进至奉天殿的丹墀内,这是今生黎文苑初次近处见到皇帝,他戴兽翼冠,着宽领窄袖缎袍,腰系金带,面色威严,正襟危坐于殿中。
在一个失神的瞬间,她忆起和他相处的过所有时刻,都不曾见过他此时的神情,她首次觉悟到,他是和蔼可亲的父亲,十全十美的夫君,更是坐拥天下的国君。现在他们各据一隅,黎文苑却觉得他们之间的距离远到了极处,只因他是君,她是臣。
幼时,黎文苑见身为太子的父亲每日都要出席讲筵,于是对此心生好奇。
后来她和太子提及了此事,太子笑问她:“昭儿也想和爹爹一样听讲官讲经吗?”黎文苑双眸闪亮,展露明丽笑颜,依偎着太子,道:“想!爹爹,我也可以去吗?”,太子回答:“当然。”
翌日,太子便安排黎文苑与两位哥哥一同进学,讲官是东阁大学士杨宗道,他颖敏笃学,十岁通六经大义,十四岁成为诸生,为官清直,是以被皇帝选为东宫之师。
杨宗道讲学到:“国朝选举之法,以科目为盛,卿相皆由此出。”
长子道:“听闻此前陛下在殿试上颁的策题关于‘安民’,考察的是士子平素的学问经济,不要求字画工致,只需他们研讨民生。我想这确是培养经世致用之才的好办法。我曾看过新科状元的文章,文理通畅,立论高远,的确是极好的。”
杨先生颔首微笑,悠悠道:“确是。”
黎文苑思索片刻,问:“状元郎如此厉害,以后也会像先生一样,成为大学士,成为爹爹的讲官么?”
杨宗道回答:“进士及第者,皆会入翰林院,翰林院是国朝储才之所,入翰林者,此后大多数都会在京中为官。”
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1),这是黎文苑第一次知道内阁选拔人才的标准。
晚间太子询问黎文苑今日讲堂所学,黎文苑回答说:“先生今日讲科考一事,我常听爹爹和嬢嬢谈论朝中事,自然对这也是略知一二的。”
王妃假意用团扇拍她,道:“净胡说,小心被外臣听到,责你我私议朝政。”
太子和言道:“无妨,这里只有我们一家人。”他侧首继续问黎文苑,“那昭昭可学到这科举其中道理?”
黎文苑回答说:“若我是男子,我也想参加科考,我要写厉害的文章,成为状元!”
太子想到她平日偷懒不读书的模样,打趣她:“你四书五经都没背完,怎么当状元。”
黎文苑黯然一叹:“那倒也是。”
往昔的一句戏言,在今生实现了。
鸿胪寺序班把策案置于奉天殿中间的通道上,黎文苑敛去眉间怅惘之色,随诸举人在赞礼官的主持下行稽首礼。皇帝和文武百官先后退朝后,大家各就试桌答卷对策。
这年的策题关于“治天下”,黎文苑神情专注书写答卷,在字画上她不敢出错。以往常有举人策内有几字错误,因此错失了入一甲的资格。字画工致这样虔心努力便可做成的事,黎文苑自然是不会轻视的。
至纳卷时间,众人待受卷官封卷后,一齐离开奉天殿。
国朝之例,殿试后一般仅有两日的阅卷和读卷时间。
两日后,诸举人身着深色蓝罗袍,手执槐木朝笏,列班于丹陛之下,参加传胪大典。殿试分三甲录取,读卷官集体拟定三甲的名次,一甲三名则由皇帝御批。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2)
待中试举人至丹陛下向东立静候胪唱,皇帝下旨:胪唱开始。
礼部尚书兼胪唱官林德盛拆开第一封试卷,高声宣读道:“第一甲第一名黎文苑,授修撰!”
黎文苑到丹陛鳌头处跪拜后,远远地看着殿内的皇帝,若他们相识,若他们是至亲,她大概就可告诉他自己心中的喜乐罢?只是,这终究是她不可展望的奢念。
她微愣片刻才转身回到队列中。
黎文苑本以为传胪后就能入班翰林院,不想还有恩荣宴、谢恩仪、释菜礼等一应情事。
待她入翰林院时,已近三月中旬。
翰林院设在承天门左侧,内部分为翰林院官署、文史馆、文翰馆三个工作机构,另还有一排平房为存放朝廷诏旨、各部院档案邸报的衙舍,名为文牍房。
内阁大学士有杨宗道、林德盛、齐和宇三人,均出身翰林,因此翰林院中有专设的内阁公座,一切公务行移,皆用翰林院印。
黎文苑缓步进入文牍房,此时她已到翰林院就职数日,因四月便入文渊阁进学,长官没有另外给他们这些新科进士安排事务,平素她多在这文牍房度日。
这几日她一直在看云州相关的档案文移,只为能从中找到淮王在云州发生的事宜。
黎文苑对这位皇叔了解甚少。淮王已离京就藩多年,未得皇帝敕旨,各亲王不能擅自回京,所以黎文苑极少见到淮王。
她从前自然也不会特意去了解与自己不相熟的皇伯。
眼下这些档案所记录的,正是她需要的。
黎元景,为淑妃所生,十三岁被封为淮王,七年后就藩云州。云州是边塞要地,温元景领四万大军戍守,他是个智谋将帅,镇守期间治军整肃,多次率军平定外敌的侵入。他在庆祐五年十月起兵,短短五个月就能攻入京城,想来这与他善战有关。为他开启京师城门的林珣,是眼下黎文苑急需找到的人物。
这文牍房平日鲜少有人来此,现下这文牍房只有她一人。她在书案上翻阅许久,疲乏到了极点,于是索性以书掩面,仰躺在地上。不料刚躺下,就听见地面响起脚步声,她慌忙起身,对上一双清澈的眼眸。
是一名内臣,他朝黎文苑躬身一揖:“大人,首辅大人命我带您至文华殿。”
层层雾雨覆于巍峨皇城,灰暗的宫殿内,黎文苑抱着失声哭泣的皇后,她想寻一理由安慰母亲,只是此刻任何言语都是徒劳。
因她的父亲和兄长,已经倒在了一片血泊中。
而他们的遗愿是黎文苑和皇后一起用他们手中的剑自刎。
黎文苑压抑心中的恐惧,伸手从皇帝处拿起那把利剑。皇后见她此动作,此时才回过神来领悟到,他们母女无人可依,无处可去,除了死,还能有其他选择吗?
黎文苑为皇后拭去眼泪,故作轻松说道:“阿娘,我们一起去寻爹爹和哥哥罢。”
即便再不愿接受,皇后也只能认命:“昭儿,让阿娘先好不好?”
这是她的私心,她不想亲眼见到丈夫和儿女都离自己而去,对她而言,这是比自刎更足以致命的痛。
黎文苑不作阻拦,把利剑递给皇后:“好,阿娘,你先。”
皇后紧紧握住黎文苑的手,苦笑道:“昭儿,他们快来了,你也要快些跟上阿娘,知道吗?”
黎文苑点头,一直隐忍着的眼泪夺眶而出。
顷刻,剑刃入喉,皇后轰然倒地,血液喷涌而出,溅到了黎文苑的面庞,血与泪相融,痛与悲相融,自此,她的至亲都已离开人世。
没有过多的思考,她利落拿起利剑,结束这场短暂的人生。
再次醒来时,是黎文苑还是黎文苑,不一样的是她成为了池州知府黎如松的女儿,不再是国朝的长宁公主。
“姑娘,老爷的信到了。”沁茵把信递给黎文苑,笑盈盈道,“老爷定是嘱咐姑娘殿试一事。”
来京已近半年,黎文苑都会如期收到父母的信。
黎文苑嘴角微扬:“就你知道的多。”
她展信细阅,信中内容的确大致如沁茵所说。
沁茵悠闲坐下,低首饮茶,道:“姑娘,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回池州?这京城虽繁华热闹,可我还是想念池州,想念夫人做的紫苏鱼!”
黎文苑搁下信纸,思考着日后事:“池州……我们会回去的。”
黎如松是家中唯一在朝廷为官的人,在他和夫人谢氏成婚之初,他的父亲就盼望着家中能添个胖孙子,一是添香火,二是希望家中更加官运亨通,光耀门楣。
黎如松则对生儿生女并不在意,也不急于生子之事。黎文苑是在他们夫妻二人成婚五年后出生的,期间谢婳小产过两次,大夫说谢婳因小产伤身,恐怕很难再孕,当得知再次怀孕时,夫妻二人都很欣喜。
黎如松知道家中长辈都希望谢氏产子,若是产女,他们定会催促他纳妾,黎老爷子又是个执拗之人,想抱小孙子的念头只多不减,出于自己的私心,黎如松夫妇暗暗做了个大不韪的决定。
若是生下女儿,便对外宣称是儿子。
黎如松夫妇的这个决定,无意中促成了黎文苑的心愿。
黄册是国朝用于登记户口所用,身边人人都知黎文苑是黎如松独子,黎如松为保全稳妥,黄册名录上把黎文苑也记为男子身份。
既为男子,便可科考,这是黎文苑可以重回京城的机会。
庆祐三年三月初一日,殿试举行。
殿试之日,皇帝亲临奉天殿,文武百官皆具公服立班于殿内外,黎文苑等一众应试者在礼部官员的指引下进至奉天殿的丹墀内,这是今生黎文苑初次近处见到皇帝,他戴兽翼冠,着宽领窄袖缎袍,腰系金带,面色威严,正襟危坐于殿中。
在一个失神的瞬间,她忆起和他相处的过所有时刻,都不曾见过他此时的神情,她首次觉悟到,他是和蔼可亲的父亲,十全十美的夫君,更是坐拥天下的国君。现在他们各据一隅,黎文苑却觉得他们之间的距离远到了极处,只因他是君,她是臣。
幼时,黎文苑见身为太子的父亲每日都要出席讲筵,于是对此心生好奇。
后来她和太子提及了此事,太子笑问她:“昭儿也想和爹爹一样听讲官讲经吗?”黎文苑双眸闪亮,展露明丽笑颜,依偎着太子,道:“想!爹爹,我也可以去吗?”,太子回答:“当然。”
翌日,太子便安排黎文苑与两位哥哥一同进学,讲官是东阁大学士杨宗道,他颖敏笃学,十岁通六经大义,十四岁成为诸生,为官清直,是以被皇帝选为东宫之师。
杨宗道讲学到:“国朝选举之法,以科目为盛,卿相皆由此出。”
长子道:“听闻此前陛下在殿试上颁的策题关于‘安民’,考察的是士子平素的学问经济,不要求字画工致,只需他们研讨民生。我想这确是培养经世致用之才的好办法。我曾看过新科状元的文章,文理通畅,立论高远,的确是极好的。”
杨先生颔首微笑,悠悠道:“确是。”
黎文苑思索片刻,问:“状元郎如此厉害,以后也会像先生一样,成为大学士,成为爹爹的讲官么?”
杨宗道回答:“进士及第者,皆会入翰林院,翰林院是国朝储才之所,入翰林者,此后大多数都会在京中为官。”
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1),这是黎文苑第一次知道内阁选拔人才的标准。
晚间太子询问黎文苑今日讲堂所学,黎文苑回答说:“先生今日讲科考一事,我常听爹爹和嬢嬢谈论朝中事,自然对这也是略知一二的。”
王妃假意用团扇拍她,道:“净胡说,小心被外臣听到,责你我私议朝政。”
太子和言道:“无妨,这里只有我们一家人。”他侧首继续问黎文苑,“那昭昭可学到这科举其中道理?”
黎文苑回答说:“若我是男子,我也想参加科考,我要写厉害的文章,成为状元!”
太子想到她平日偷懒不读书的模样,打趣她:“你四书五经都没背完,怎么当状元。”
黎文苑黯然一叹:“那倒也是。”
往昔的一句戏言,在今生实现了。
鸿胪寺序班把策案置于奉天殿中间的通道上,黎文苑敛去眉间怅惘之色,随诸举人在赞礼官的主持下行稽首礼。皇帝和文武百官先后退朝后,大家各就试桌答卷对策。
这年的策题关于“治天下”,黎文苑神情专注书写答卷,在字画上她不敢出错。以往常有举人策内有几字错误,因此错失了入一甲的资格。字画工致这样虔心努力便可做成的事,黎文苑自然是不会轻视的。
至纳卷时间,众人待受卷官封卷后,一齐离开奉天殿。
国朝之例,殿试后一般仅有两日的阅卷和读卷时间。
两日后,诸举人身着深色蓝罗袍,手执槐木朝笏,列班于丹陛之下,参加传胪大典。殿试分三甲录取,读卷官集体拟定三甲的名次,一甲三名则由皇帝御批。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2)
待中试举人至丹陛下向东立静候胪唱,皇帝下旨:胪唱开始。
礼部尚书兼胪唱官林德盛拆开第一封试卷,高声宣读道:“第一甲第一名黎文苑,授修撰!”
黎文苑到丹陛鳌头处跪拜后,远远地看着殿内的皇帝,若他们相识,若他们是至亲,她大概就可告诉他自己心中的喜乐罢?只是,这终究是她不可展望的奢念。
她微愣片刻才转身回到队列中。
黎文苑本以为传胪后就能入班翰林院,不想还有恩荣宴、谢恩仪、释菜礼等一应情事。
待她入翰林院时,已近三月中旬。
翰林院设在承天门左侧,内部分为翰林院官署、文史馆、文翰馆三个工作机构,另还有一排平房为存放朝廷诏旨、各部院档案邸报的衙舍,名为文牍房。
内阁大学士有杨宗道、林德盛、齐和宇三人,均出身翰林,因此翰林院中有专设的内阁公座,一切公务行移,皆用翰林院印。
黎文苑缓步进入文牍房,此时她已到翰林院就职数日,因四月便入文渊阁进学,长官没有另外给他们这些新科进士安排事务,平素她多在这文牍房度日。
这几日她一直在看云州相关的档案文移,只为能从中找到淮王在云州发生的事宜。
黎文苑对这位皇叔了解甚少。淮王已离京就藩多年,未得皇帝敕旨,各亲王不能擅自回京,所以黎文苑极少见到淮王。
她从前自然也不会特意去了解与自己不相熟的皇伯。
眼下这些档案所记录的,正是她需要的。
黎元景,为淑妃所生,十三岁被封为淮王,七年后就藩云州。云州是边塞要地,温元景领四万大军戍守,他是个智谋将帅,镇守期间治军整肃,多次率军平定外敌的侵入。他在庆祐五年十月起兵,短短五个月就能攻入京城,想来这与他善战有关。为他开启京师城门的林珣,是眼下黎文苑急需找到的人物。
这文牍房平日鲜少有人来此,现下这文牍房只有她一人。她在书案上翻阅许久,疲乏到了极点,于是索性以书掩面,仰躺在地上。不料刚躺下,就听见地面响起脚步声,她慌忙起身,对上一双清澈的眼眸。
是一名内臣,他朝黎文苑躬身一揖:“大人,首辅大人命我带您至文华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