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黎文苑进入文华殿时,群臣已分立两侧,皇帝未至,他们只接耳私语,气氛不似往日般轻松。
俄顷,皇帝入殿于御座上坐下,群臣跪拜齐颂:“陛下万岁。”皇帝命众臣起身后问道:“现在赈灾情况如何?”
新任户部尚书出列回答:“回禀陛下,定州、元江两府已从预备仓中取余米五十万石,莱州、平阳连年出现饥荒,去年丰年也粮食紧缺,所以秋粮仅足兑运,现在预备仓没有贮粮,当地官员已经号召家中粮米富余的人家借贷粮米给饥民,待漕运的粮米到达后,就可以开仓放粮。”
皇帝道:“今年春雨雪连旬,百姓苦之,这四府今年的税粮就一概全免吧,至于日后再遇到预备仓无米一事,你们怎么打算?”
吏部右侍郎出列,开始慷慨激昂地说道:“陛下,还有一事和粮仓有关。自乾治初年起,江南百姓运粮至各官仓的事宜都是依仗朝廷军队,按律令规定,百姓只需根据地方远近之差,按照每石粮,南直隶六斗,北直隶五斗(1)的标准给与军队一定酬劳来完成每年的税粮交纳,但近年部分官员却利用兑运行侵欺积滑之事,他们联合负责兑运的总兵,强行加收百姓的粮米,谎报送京的粮米数额,私自贩卖粮米,这些贪吏的作为我都已记录在册,请陛下明察!”
他从袖中取出奏疏,双手高举,等待皇帝的反应。
皇帝身边的内臣看了一眼皇帝,得到许可后下阶从吏部右侍郎手中接过奏疏。
皇帝打开呈上的奏疏,细细读过后,冷冷道:“京察还没开始,你们倒是给都察院和吏部省了不少事,你们想朕怎么罚?自请降黜可好?”
群臣不论“你们”所指是谁,单听闻皇帝要降罪,便齐齐跪倒一片。他们因无法回答皇帝尖锐的问题而保持着沉默,只有杨宗道一人站立于群臣前列。
他建议道:“陛下,每年运送到京师的粮米定额为四百万石,存粮足够京师的用度,饥年粮食征纳对灾伤地方的百姓而言负担太重,朝廷不如改去以往的征收律令,凡是分派粮多和灾荒的地方,都按粮折价收银,这样实行可以充盈银库,百姓也不必被过多征收钱粮。”
皇帝点头道:“这法子好,是个裕民之计,这件事就按照阁老你说的办,内阁回去拟定好策略,改日我们再商议决定如何实施。”
这次廷议比以往黎文苑参加过的任何一次都有所不同,极快的结束,极简的议题,就连群臣都相较平常更为沉默,或因皇帝在殿内,或因即将到来的京察。
皇帝没有就官吏加收粮米这个话题继续进行下去,黎文苑却知他心下已经有了打算。
曾经她以为皇帝不是杀伐决断之人,譬如他没有削去淮王的兵权,譬如他放任淮王的军队直逼京师,因上次兵部尚书许桓的贪墨案改变了她这一看法。
那日言官弹劾许桓的数本奏章送到通政司,刑部迅速将在京涉案官员带回审问,三法司两天时间就完成了初审和复审,甚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递呈上来的各条款罪证都体现出三法司绝对的公允,让人不容置疑。
他们是皇帝手中的利刃,在欺君罔上的官吏面前,可以伺机避其锋芒,亦可以伺机为君主冲锋陷阵。黎文苑知道,审判这场贪墨案的人,为了等待这一时机做足了充分的准备,当贪吏出现,这把利刃就会听从君主指令,直击贪吏要害。
而作为皇帝重臣的杨宗道,他适才对粮米征纳一事的提议,竟让她心下漫生一阵愧疚之意来。
在她九岁那年,七月的池州水旱饥馑,街道上随处可见瘦骨嶙峋的饥民,他们的步伐因饥饿而缓慢,他们或拿粗瓷制的碗盏,或拿破旧的粗麻袋,用哀求的语气询问着过路人,期望得到意料之外的施舍,不过最后的结果总令他们失望。
黎文苑不曾体会过他们的痛苦,努力考取功名的她视保护皇帝的帝位为最重要之事,现在她却为自己这样的行为感到不齿。
普天之下,只有一人为王,却有万民生活在这片王土之上,比起谁是他们的君,富足的粮米和银两较之而言更为重要。她现在及将来所处之位,都应为万民谋福祉。
她那放不下的私念,在这一刻似变得微不足道。
这日散直后,黎文苑独自一人行至东安门。
忽顾允樘从身后拍了拍她的肩膀,笑道:“怎么一副魂不守舍的样子?”
黎文苑一时思绪滞住,想到此人与自己想相识不久,真话谎话在他看来,应都是一样的,她问道:“若你用尽了所有气力去做一件事,但你中途开始怀疑自己所为是否值得,你又当怎么办?”
顾允樘思量了片刻答道:“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2),你既选择了做这件事,都该继续下去,行至最后,你才能明白自己这么做是对是错。”
因他此言,黎文苑下定了决心要坚持此道,即使后来真相昭白于她面前,她亦不曾后悔过。
黎文苑回过神来,疑惑顾允樘为何会出现在此处:“你怎么在这?”
顾允樘继续掩饰自己的心思:“到了散直的时辰,我当然也要出宫了。”
黎文苑淡淡道:“既如此,就一起走罢。”
“你的食店何时开张?”
黎文苑思索片刻,回答:“大概是馆选后罢。”
四月中旬,馆选结束,那时她将与被选拔为庶吉士的同僚一起,入文渊阁进学。
顾允樘的清亮的双眸闪烁着,问道:“那日我也可以去罢?”
黎文苑不明就里,这种事情还须过问她吗?食店本就是接纳客人的地方:“你想去便去,我还能拦你不成。”
顾允樘淡然一笑:“也是。”
昨日她还在自己面前守那资格卑浅之礼,今日倒全然忘记了他是兄长,顾允樘不免暗叹,自己终究还是要多琢磨她的心思一阵。
他思索片刻,又说:“我日后和你一起出宫,你记得要等我。”
她只知女子喜欢结伴而行,却不知男子也有这般喜好。
黎文苑不知他这又是意欲何为,对此不置可否:“且看看罢。”
义真手捧食盒,急急朝文牍房走去。
今日是四月初五,黎文苑的食店开张之日,他特意央求了甜食房的厨役好一阵,给了那人些好处,才得来这百果糕作为送与黎文苑的贺礼。
自那日黎文苑替他抄写公文副本后,他们变得逐渐熟稔,他知黎文苑的家乡是池州,于是特准备了这百果糕。
此刻已近酉时正点,是翰林散直的时间,义真不由加快了脚步。
黎文苑心心念念想看到店铺的开业情况,正站在门前翘首前望,等待散直。
义真出声呼唤:“景渊!”
黎文苑盈盈一笑,问:“手里拿的是什么?”
义真近前打开餐盒:“是百果糕,今日你的店铺开张,这算是我的一点心意,祝你的店铺生意兴隆!”
黎文苑接过餐盒,百果糕的甜香冲入鼻中,她很喜欢义真的这番心意:“谢谢你,若是日后有机会,我也把我铺子里的吃食带来给你尝尝。”
义真微微颔首道:“行,我等着。”
他遥望那逐渐远去的单薄身影,轻声自言:“她还是和从前一样。”
当黎文苑行至西华街时,天色已经渐渐暗了下来,家家户户纷纷点上灯盏,在波光灯影间,人行渐密,而苏氏饭店内,正是一番繁华热闹景象。
在柜台结账的沁云看到他们二人进来,道:“你可算回来了,顾大人在二楼雅间等着你们呢。”
黎文苑答应了一声“好”。
她环视店内,正堂灯火通明,十数张桌椅坐满了客人,热气腾腾的菜肴布满各桌,屋内尽头处一门帘被掀起,裴越端着菜盘快步送至客人面前,而后又钻回了后方那片天地。
“快尝尝,宫中大厨做的,和我们在池州吃的味道一样。”黎文苑把餐盒放在柜台上,拿起一块递给沁云,自己也送一块入口。
沁云咬下一口,叹道:“今日忙活了一天,总算吃上了一口。”
黎文苑问道:“镇日都有客人在?”
沁云唇角微抿,有些得意:“京中谁人不知新科状元要开食店,人人进来都问要一句:'状元郎在吗?'不过清橙的厨艺好,大家吃过后,也就忘了要找状元的事了。”
黎文苑左右看了看,语气颇为骄傲:“依我看,说不定我们的店以后能做成鹤鸣楼那般规模!”
顾允樘在雅间无事可做,正欲下楼,忽见他让苦等的人正在说笑,忙唤:“你怎还不上来。”
黎文苑赶紧嘱咐沁云准备上菜,上楼问顾允樘:“你今日怎么不同我一起出宫?”
顾允樘语气中带着歉意:“今日事务多,不在宫中。”
黎文苑见他微露失落神色,忙说:“无妨,我今日也事忙。”
俄顷,皇帝入殿于御座上坐下,群臣跪拜齐颂:“陛下万岁。”皇帝命众臣起身后问道:“现在赈灾情况如何?”
新任户部尚书出列回答:“回禀陛下,定州、元江两府已从预备仓中取余米五十万石,莱州、平阳连年出现饥荒,去年丰年也粮食紧缺,所以秋粮仅足兑运,现在预备仓没有贮粮,当地官员已经号召家中粮米富余的人家借贷粮米给饥民,待漕运的粮米到达后,就可以开仓放粮。”
皇帝道:“今年春雨雪连旬,百姓苦之,这四府今年的税粮就一概全免吧,至于日后再遇到预备仓无米一事,你们怎么打算?”
吏部右侍郎出列,开始慷慨激昂地说道:“陛下,还有一事和粮仓有关。自乾治初年起,江南百姓运粮至各官仓的事宜都是依仗朝廷军队,按律令规定,百姓只需根据地方远近之差,按照每石粮,南直隶六斗,北直隶五斗(1)的标准给与军队一定酬劳来完成每年的税粮交纳,但近年部分官员却利用兑运行侵欺积滑之事,他们联合负责兑运的总兵,强行加收百姓的粮米,谎报送京的粮米数额,私自贩卖粮米,这些贪吏的作为我都已记录在册,请陛下明察!”
他从袖中取出奏疏,双手高举,等待皇帝的反应。
皇帝身边的内臣看了一眼皇帝,得到许可后下阶从吏部右侍郎手中接过奏疏。
皇帝打开呈上的奏疏,细细读过后,冷冷道:“京察还没开始,你们倒是给都察院和吏部省了不少事,你们想朕怎么罚?自请降黜可好?”
群臣不论“你们”所指是谁,单听闻皇帝要降罪,便齐齐跪倒一片。他们因无法回答皇帝尖锐的问题而保持着沉默,只有杨宗道一人站立于群臣前列。
他建议道:“陛下,每年运送到京师的粮米定额为四百万石,存粮足够京师的用度,饥年粮食征纳对灾伤地方的百姓而言负担太重,朝廷不如改去以往的征收律令,凡是分派粮多和灾荒的地方,都按粮折价收银,这样实行可以充盈银库,百姓也不必被过多征收钱粮。”
皇帝点头道:“这法子好,是个裕民之计,这件事就按照阁老你说的办,内阁回去拟定好策略,改日我们再商议决定如何实施。”
这次廷议比以往黎文苑参加过的任何一次都有所不同,极快的结束,极简的议题,就连群臣都相较平常更为沉默,或因皇帝在殿内,或因即将到来的京察。
皇帝没有就官吏加收粮米这个话题继续进行下去,黎文苑却知他心下已经有了打算。
曾经她以为皇帝不是杀伐决断之人,譬如他没有削去淮王的兵权,譬如他放任淮王的军队直逼京师,因上次兵部尚书许桓的贪墨案改变了她这一看法。
那日言官弹劾许桓的数本奏章送到通政司,刑部迅速将在京涉案官员带回审问,三法司两天时间就完成了初审和复审,甚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递呈上来的各条款罪证都体现出三法司绝对的公允,让人不容置疑。
他们是皇帝手中的利刃,在欺君罔上的官吏面前,可以伺机避其锋芒,亦可以伺机为君主冲锋陷阵。黎文苑知道,审判这场贪墨案的人,为了等待这一时机做足了充分的准备,当贪吏出现,这把利刃就会听从君主指令,直击贪吏要害。
而作为皇帝重臣的杨宗道,他适才对粮米征纳一事的提议,竟让她心下漫生一阵愧疚之意来。
在她九岁那年,七月的池州水旱饥馑,街道上随处可见瘦骨嶙峋的饥民,他们的步伐因饥饿而缓慢,他们或拿粗瓷制的碗盏,或拿破旧的粗麻袋,用哀求的语气询问着过路人,期望得到意料之外的施舍,不过最后的结果总令他们失望。
黎文苑不曾体会过他们的痛苦,努力考取功名的她视保护皇帝的帝位为最重要之事,现在她却为自己这样的行为感到不齿。
普天之下,只有一人为王,却有万民生活在这片王土之上,比起谁是他们的君,富足的粮米和银两较之而言更为重要。她现在及将来所处之位,都应为万民谋福祉。
她那放不下的私念,在这一刻似变得微不足道。
这日散直后,黎文苑独自一人行至东安门。
忽顾允樘从身后拍了拍她的肩膀,笑道:“怎么一副魂不守舍的样子?”
黎文苑一时思绪滞住,想到此人与自己想相识不久,真话谎话在他看来,应都是一样的,她问道:“若你用尽了所有气力去做一件事,但你中途开始怀疑自己所为是否值得,你又当怎么办?”
顾允樘思量了片刻答道:“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2),你既选择了做这件事,都该继续下去,行至最后,你才能明白自己这么做是对是错。”
因他此言,黎文苑下定了决心要坚持此道,即使后来真相昭白于她面前,她亦不曾后悔过。
黎文苑回过神来,疑惑顾允樘为何会出现在此处:“你怎么在这?”
顾允樘继续掩饰自己的心思:“到了散直的时辰,我当然也要出宫了。”
黎文苑淡淡道:“既如此,就一起走罢。”
“你的食店何时开张?”
黎文苑思索片刻,回答:“大概是馆选后罢。”
四月中旬,馆选结束,那时她将与被选拔为庶吉士的同僚一起,入文渊阁进学。
顾允樘的清亮的双眸闪烁着,问道:“那日我也可以去罢?”
黎文苑不明就里,这种事情还须过问她吗?食店本就是接纳客人的地方:“你想去便去,我还能拦你不成。”
顾允樘淡然一笑:“也是。”
昨日她还在自己面前守那资格卑浅之礼,今日倒全然忘记了他是兄长,顾允樘不免暗叹,自己终究还是要多琢磨她的心思一阵。
他思索片刻,又说:“我日后和你一起出宫,你记得要等我。”
她只知女子喜欢结伴而行,却不知男子也有这般喜好。
黎文苑不知他这又是意欲何为,对此不置可否:“且看看罢。”
义真手捧食盒,急急朝文牍房走去。
今日是四月初五,黎文苑的食店开张之日,他特意央求了甜食房的厨役好一阵,给了那人些好处,才得来这百果糕作为送与黎文苑的贺礼。
自那日黎文苑替他抄写公文副本后,他们变得逐渐熟稔,他知黎文苑的家乡是池州,于是特准备了这百果糕。
此刻已近酉时正点,是翰林散直的时间,义真不由加快了脚步。
黎文苑心心念念想看到店铺的开业情况,正站在门前翘首前望,等待散直。
义真出声呼唤:“景渊!”
黎文苑盈盈一笑,问:“手里拿的是什么?”
义真近前打开餐盒:“是百果糕,今日你的店铺开张,这算是我的一点心意,祝你的店铺生意兴隆!”
黎文苑接过餐盒,百果糕的甜香冲入鼻中,她很喜欢义真的这番心意:“谢谢你,若是日后有机会,我也把我铺子里的吃食带来给你尝尝。”
义真微微颔首道:“行,我等着。”
他遥望那逐渐远去的单薄身影,轻声自言:“她还是和从前一样。”
当黎文苑行至西华街时,天色已经渐渐暗了下来,家家户户纷纷点上灯盏,在波光灯影间,人行渐密,而苏氏饭店内,正是一番繁华热闹景象。
在柜台结账的沁云看到他们二人进来,道:“你可算回来了,顾大人在二楼雅间等着你们呢。”
黎文苑答应了一声“好”。
她环视店内,正堂灯火通明,十数张桌椅坐满了客人,热气腾腾的菜肴布满各桌,屋内尽头处一门帘被掀起,裴越端着菜盘快步送至客人面前,而后又钻回了后方那片天地。
“快尝尝,宫中大厨做的,和我们在池州吃的味道一样。”黎文苑把餐盒放在柜台上,拿起一块递给沁云,自己也送一块入口。
沁云咬下一口,叹道:“今日忙活了一天,总算吃上了一口。”
黎文苑问道:“镇日都有客人在?”
沁云唇角微抿,有些得意:“京中谁人不知新科状元要开食店,人人进来都问要一句:'状元郎在吗?'不过清橙的厨艺好,大家吃过后,也就忘了要找状元的事了。”
黎文苑左右看了看,语气颇为骄傲:“依我看,说不定我们的店以后能做成鹤鸣楼那般规模!”
顾允樘在雅间无事可做,正欲下楼,忽见他让苦等的人正在说笑,忙唤:“你怎还不上来。”
黎文苑赶紧嘱咐沁云准备上菜,上楼问顾允樘:“你今日怎么不同我一起出宫?”
顾允樘语气中带着歉意:“今日事务多,不在宫中。”
黎文苑见他微露失落神色,忙说:“无妨,我今日也事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