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下可曾听过贞女韩氏伪为男子服,入行伍一事?”(1)
黎文苑正疑惑是谁寻这样的话题搭讪,转首只见一少年郎近前,他眉目如画,资容俊秀,只是额间隐有一处细刀疤格外醒目。
这是一张黎文苑不曾忘过的面容。
前世淮王逼近京师,他和他的父亲顾文忠受命前往东平迎战。
那里是扼住淮王进入京师的要地,若能拖延一阵,京卫或许还能留有余地反击。
但他们违抗皇命投降了,让淮王叛军轻而易举占领东平。
黎文苑眼前这位,便是都督府副使顾允樘。
带着前世积攒的怨念,黎文苑对他的态度不可谓礼貌:“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顾允樘对她此言不以为忤,反问道:“阁下可是新科状元黎文苑?久仰大名。”
话音甫落,他又施礼道:“在下顾允樘。”
人人都说新科状元年岁虽小,所著文词却属殿试举人中最佳,不论皇帝还是读卷官,都对他的策文赞赏有加。
这本不是顾允樘会留意的事情,只是“文苑”,这个名字他太过熟悉。
前世的长宁公主,亦为此名。
眼前人即使梳以男子发髻,仍和前世她的脸庞有几分相似。只是这位新科状元眉宇间英气逼人,生出一番让人望而生畏的疏离感。
顾允樘间见她不愿作答,眼神里也尽是不耐烦,笑问:“我是哪里得罪阁下了吗?”
自己的死和他相关,这许是一种得罪罢?
不过黎文苑按下怒意,语气平淡回答:“我不过是一读书人,阁下不必如此盛情,不知阁下找我何事?”
顾允樘自知适才近前实为冲动之举,凭着心底对黎文苑的好奇,他决意试探:“我适才说的贞女韩氏,你可知道?”
他此言似话中有意。黎文苑看了眼一侧静立的清橙,道:“你知道西华街在何处罢?你先去那里寻裴越他们可好?”
清橙知他们许有要事相谈,点头答应:“好,我先过去。”
待清橙走后,两人寻了一处茶馆的雅间坐下。
黎文苑开门见山地问道:“你说的贞女韩氏,我略知晓一些,只是你问我此事,是何缘故?”
她既不再躲避此话题,顾允樘也便顺势说出自己的猜测:“我想,你许和那韩氏所走行径一样。”
他本觉今生亦会重蹈覆辙,只是不想却出现了眼前人。
适才在街市上,他本意是寻这处旧地,睹物思人罢了,不料却看到了和前世一样的情景。
只不过记忆中的那位伊人变成了一位少年郎。
他细细观察着,发现这位少年郎虽比寻常男子细瘦,但身形颀长,恐怕一般人不会猜想到这为女子易服。
她的举动和面貌,都和公主相似,让顾允樘不得不怀疑。
长宁公主已在这世间消失,那眼前这位与她肖似的人又是谁?
初次相见便话锋凌厉,黎文苑也不急于自辩,啜了一口茶,道:“我不知你此言是何意,我可没有入伍。”
她刻意避开了韩氏伪为男子之事,顾允樘反倒心中有些欣喜:“你不必担心,即便我知道了什么不该知的,我也不会说出去。”
黎文苑不解他这凭空而来的追问和试探:“您是堂堂都督府副使,为何要与我这初入朝堂的人在这废口舌。”
他的双眸忽在一瞬暗淡,苦笑道:“因我有一位故人,也名文苑。”
这个答案出乎黎文苑意料。
前世她和顾允樘只有过一面之缘,便是在皇帝的寿辰宴上。
那日皇帝面会朝臣后回到禁中参加家宴,并带回了顾文忠父子。
黎文苑和他,只在席间互道过几句闲话罢了。
黎文苑只当他说的是与自己同名的另一人:“想必你和那位故人相交甚厚罢?”
他道出自己一直怀据的那份缺憾:“不,我们只见过两次。”
黎文苑心底暗暗惊骇,他是不是也同自己一样重活一世?
只是他们明明只见过一面。
她心念一动,道:“既如此,那你愿不愿意与我结交为友?”
即便她有些许愤恨前世的顾允樘所为,但现在他既自己主动接近,也便正合她意。
若是日后能找出他和淮王一同谋反的证据,想来也能更顺利揭发淮王。
顾允樘不知她此意为何,笑道:“你不像适才那般咄咄逼人,倒让我有些不自在了。”
黎文苑赔笑道:“兄长莫怪!我方才说的只是随口无心之语。”
她的态度较前大有不同,顾允樘不以为然,毕竟日后他有的是时日揭穿她的谎话:“无妨,我也只是随口一提。”
“兄长要是无其他旁事要与我叙谈,我便先告辞了,我家中还有事情要去处理。”
顾允樘忽想起了在她身旁的那位女子:“你是为了要去处理那女子的事?”
黎文苑如实告诉他自己所想:“她无家可归,我想给她一处安身之所。”
顾允樘问道:“那你怎不带她回你的宅子,反而要去西华街?”
黎文苑不加掩饰地告诉他:“我的家族世代经商,在京中开商铺我的计划之内的事。我已经在西华街买下了一间铺子,就让她来经营好了,有了自己的一番天地,日后她也能为自己做主,做自己想做的事。”
顾允樘正色道:“你的安排很妥当。”
现在看来,不论前世今生,她似都未曾变过。
两人此后又闲谈漫饮了一番,才在茶馆别过。
翌日早朝,两人却又再次相遇。
从前为准备科考时,黎文苑对苦读诗书一事并无倦怠之意。
而今成为朝臣,每日正寅时起身准备上朝,她才意识到自己前世的公主生活是多么幸福无忧。
黎文苑坐在马上,一面欲小憩,一面又恐旁人看出她这般窘状,眼睛不觉时闭时开,让顾允樘忍不住大笑。
他的朗然笑声在群臣一派严肃气氛中略显突兀,黎文苑顿时睡意全无,忙阻止他:“轻声些!”
顾允樘摆手道:“这有何妨。”
他在军中自由惯了,自然不在意文人间的规矩条框。
黎文苑转首,见他亦是如自己一般,带一随从,骑一马,唯独他的父亲不在此处,她问道:“顾大人呢?你们不一起乘车?”
这是他有意为之,只为和她难在此处相遇,他随意找借口搪塞:“坐马车不如骑马方便。”
他此言自有他的道理,黎文苑也不再多问。
至洪武门后,黎文苑下马,对裴越说:“今日散值,你不用在此处等我,我自己回去。”
说者无心,但听者有意。
顾允樘的嘴角露出了一丝浅浅笑意。
散朝后,黎文苑行至翰林院。这些时日她除在文华殿负责廷议记录外,日间其他时候仍旧在文牍房阅览公文副本,所以此刻她正一路行近文牍房。
正是一年春深之时,偶有惠风至,飘絮飞花于莹莹春光中同蝶共舞,明媚的光华投射在文牍房廊下地砖,在这亦暗亦明处有两名内臣,其一手执鞭子站立,其一跪地忍受鞭笞。
执鞭人的作态和眼前的清雅春景格格不入,黎文苑不禁蹙眉。他们在文牍房的尽头处,对黎文苑的到来并不知晓,黎文苑上前扬声喝止:“住手!”
执鞭人闻言不再动作,辨出黎文苑后,朝她躬身一揖:“黎大人。”
跪着的那名内臣慌忙站起行礼,黎文苑这才认出他是那日引她去文华殿的人,他的衣衫隐隐渗出血迹,行礼时强忍着疼痛,手却忍不住颤抖。
黎文苑问道:“中贵人,他犯了什么错?”
执鞭人回答:“新抄送的一批副本,教他弄湿了,大人您说这能不罚吗?”
那内臣悻悻反驳:“我没有,不是我弄湿的。”
持鞭人不满他的反驳,又不好在黎文苑和顾允樘面前发作,只得默默噤声。
黎文苑看出其中端倪:“那批副本在哪?不管是谁弄湿,重新抄送一遍才是要紧事务,中贵人,你说呢?”
执鞭人连声答应:“大人说的是,我这就教他回去写。”
黎文苑道:“既已出错过一次,还是让这位中贵人就近回文牍房抄录更为稳妥。”
执鞭人不愿碰壁,忙答复:“还是大人考虑周到。”转首吩咐那内臣,“赶紧去吧,今日我就罚你到这。”
执鞭人又和黎文苑说了几句闲话后才离去,那内臣也因此暗暗松了口气,忙下拜答谢道:“义真谢大人相助。”
黎文苑双手搀起他,道:“不必客气,在宫中供职难免有所疏漏,中贵人日后小心。”
回到文牍房后,他们二人齐案而坐,被沾湿的副本有数十本,黎文苑觉得闲来无事,帮着义真一起抄录。黎文苑细细观察义真书写,发现他能写得一笔端庄优美的楷书,颇为赞赏道:“中贵人居然写得如此一手好字!”
义真略一笑,道:“大人谬赞了,都是少时在内书堂所学,笔力不及大人。”
他九岁入宫,十岁被选入内书堂读书,习书练字是他的本职,只是过去年纪稚幼,会厌倦每日背书练字,偶尔临摹不合词林老师意,便会被司礼监提督要求跪在圣人像前,用戒方打手以示惩罚。
现在练成的书法,都来于他接受的每次惩罚,只是这些种种,他不会和任何人提及。
黎文苑摆手一晒:“中贵人过誉了,”
语未尽,一内臣入内禀报道:“大人,请前去文华殿,今日陛下也参加廷议。”
黎文苑和义真相视一眼,一时无言。近来多地出现饥荒,官员上报后,赈灾所用的一百余万石粟谷也从预备粮仓分发至灾伤地方。虽云州战势稳定,赈灾事宜及时,今岁战事和灾厄共起,皇帝依然忧心忡忡。
黎文苑正疑惑是谁寻这样的话题搭讪,转首只见一少年郎近前,他眉目如画,资容俊秀,只是额间隐有一处细刀疤格外醒目。
这是一张黎文苑不曾忘过的面容。
前世淮王逼近京师,他和他的父亲顾文忠受命前往东平迎战。
那里是扼住淮王进入京师的要地,若能拖延一阵,京卫或许还能留有余地反击。
但他们违抗皇命投降了,让淮王叛军轻而易举占领东平。
黎文苑眼前这位,便是都督府副使顾允樘。
带着前世积攒的怨念,黎文苑对他的态度不可谓礼貌:“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顾允樘对她此言不以为忤,反问道:“阁下可是新科状元黎文苑?久仰大名。”
话音甫落,他又施礼道:“在下顾允樘。”
人人都说新科状元年岁虽小,所著文词却属殿试举人中最佳,不论皇帝还是读卷官,都对他的策文赞赏有加。
这本不是顾允樘会留意的事情,只是“文苑”,这个名字他太过熟悉。
前世的长宁公主,亦为此名。
眼前人即使梳以男子发髻,仍和前世她的脸庞有几分相似。只是这位新科状元眉宇间英气逼人,生出一番让人望而生畏的疏离感。
顾允樘间见她不愿作答,眼神里也尽是不耐烦,笑问:“我是哪里得罪阁下了吗?”
自己的死和他相关,这许是一种得罪罢?
不过黎文苑按下怒意,语气平淡回答:“我不过是一读书人,阁下不必如此盛情,不知阁下找我何事?”
顾允樘自知适才近前实为冲动之举,凭着心底对黎文苑的好奇,他决意试探:“我适才说的贞女韩氏,你可知道?”
他此言似话中有意。黎文苑看了眼一侧静立的清橙,道:“你知道西华街在何处罢?你先去那里寻裴越他们可好?”
清橙知他们许有要事相谈,点头答应:“好,我先过去。”
待清橙走后,两人寻了一处茶馆的雅间坐下。
黎文苑开门见山地问道:“你说的贞女韩氏,我略知晓一些,只是你问我此事,是何缘故?”
她既不再躲避此话题,顾允樘也便顺势说出自己的猜测:“我想,你许和那韩氏所走行径一样。”
他本觉今生亦会重蹈覆辙,只是不想却出现了眼前人。
适才在街市上,他本意是寻这处旧地,睹物思人罢了,不料却看到了和前世一样的情景。
只不过记忆中的那位伊人变成了一位少年郎。
他细细观察着,发现这位少年郎虽比寻常男子细瘦,但身形颀长,恐怕一般人不会猜想到这为女子易服。
她的举动和面貌,都和公主相似,让顾允樘不得不怀疑。
长宁公主已在这世间消失,那眼前这位与她肖似的人又是谁?
初次相见便话锋凌厉,黎文苑也不急于自辩,啜了一口茶,道:“我不知你此言是何意,我可没有入伍。”
她刻意避开了韩氏伪为男子之事,顾允樘反倒心中有些欣喜:“你不必担心,即便我知道了什么不该知的,我也不会说出去。”
黎文苑不解他这凭空而来的追问和试探:“您是堂堂都督府副使,为何要与我这初入朝堂的人在这废口舌。”
他的双眸忽在一瞬暗淡,苦笑道:“因我有一位故人,也名文苑。”
这个答案出乎黎文苑意料。
前世她和顾允樘只有过一面之缘,便是在皇帝的寿辰宴上。
那日皇帝面会朝臣后回到禁中参加家宴,并带回了顾文忠父子。
黎文苑和他,只在席间互道过几句闲话罢了。
黎文苑只当他说的是与自己同名的另一人:“想必你和那位故人相交甚厚罢?”
他道出自己一直怀据的那份缺憾:“不,我们只见过两次。”
黎文苑心底暗暗惊骇,他是不是也同自己一样重活一世?
只是他们明明只见过一面。
她心念一动,道:“既如此,那你愿不愿意与我结交为友?”
即便她有些许愤恨前世的顾允樘所为,但现在他既自己主动接近,也便正合她意。
若是日后能找出他和淮王一同谋反的证据,想来也能更顺利揭发淮王。
顾允樘不知她此意为何,笑道:“你不像适才那般咄咄逼人,倒让我有些不自在了。”
黎文苑赔笑道:“兄长莫怪!我方才说的只是随口无心之语。”
她的态度较前大有不同,顾允樘不以为然,毕竟日后他有的是时日揭穿她的谎话:“无妨,我也只是随口一提。”
“兄长要是无其他旁事要与我叙谈,我便先告辞了,我家中还有事情要去处理。”
顾允樘忽想起了在她身旁的那位女子:“你是为了要去处理那女子的事?”
黎文苑如实告诉他自己所想:“她无家可归,我想给她一处安身之所。”
顾允樘问道:“那你怎不带她回你的宅子,反而要去西华街?”
黎文苑不加掩饰地告诉他:“我的家族世代经商,在京中开商铺我的计划之内的事。我已经在西华街买下了一间铺子,就让她来经营好了,有了自己的一番天地,日后她也能为自己做主,做自己想做的事。”
顾允樘正色道:“你的安排很妥当。”
现在看来,不论前世今生,她似都未曾变过。
两人此后又闲谈漫饮了一番,才在茶馆别过。
翌日早朝,两人却又再次相遇。
从前为准备科考时,黎文苑对苦读诗书一事并无倦怠之意。
而今成为朝臣,每日正寅时起身准备上朝,她才意识到自己前世的公主生活是多么幸福无忧。
黎文苑坐在马上,一面欲小憩,一面又恐旁人看出她这般窘状,眼睛不觉时闭时开,让顾允樘忍不住大笑。
他的朗然笑声在群臣一派严肃气氛中略显突兀,黎文苑顿时睡意全无,忙阻止他:“轻声些!”
顾允樘摆手道:“这有何妨。”
他在军中自由惯了,自然不在意文人间的规矩条框。
黎文苑转首,见他亦是如自己一般,带一随从,骑一马,唯独他的父亲不在此处,她问道:“顾大人呢?你们不一起乘车?”
这是他有意为之,只为和她难在此处相遇,他随意找借口搪塞:“坐马车不如骑马方便。”
他此言自有他的道理,黎文苑也不再多问。
至洪武门后,黎文苑下马,对裴越说:“今日散值,你不用在此处等我,我自己回去。”
说者无心,但听者有意。
顾允樘的嘴角露出了一丝浅浅笑意。
散朝后,黎文苑行至翰林院。这些时日她除在文华殿负责廷议记录外,日间其他时候仍旧在文牍房阅览公文副本,所以此刻她正一路行近文牍房。
正是一年春深之时,偶有惠风至,飘絮飞花于莹莹春光中同蝶共舞,明媚的光华投射在文牍房廊下地砖,在这亦暗亦明处有两名内臣,其一手执鞭子站立,其一跪地忍受鞭笞。
执鞭人的作态和眼前的清雅春景格格不入,黎文苑不禁蹙眉。他们在文牍房的尽头处,对黎文苑的到来并不知晓,黎文苑上前扬声喝止:“住手!”
执鞭人闻言不再动作,辨出黎文苑后,朝她躬身一揖:“黎大人。”
跪着的那名内臣慌忙站起行礼,黎文苑这才认出他是那日引她去文华殿的人,他的衣衫隐隐渗出血迹,行礼时强忍着疼痛,手却忍不住颤抖。
黎文苑问道:“中贵人,他犯了什么错?”
执鞭人回答:“新抄送的一批副本,教他弄湿了,大人您说这能不罚吗?”
那内臣悻悻反驳:“我没有,不是我弄湿的。”
持鞭人不满他的反驳,又不好在黎文苑和顾允樘面前发作,只得默默噤声。
黎文苑看出其中端倪:“那批副本在哪?不管是谁弄湿,重新抄送一遍才是要紧事务,中贵人,你说呢?”
执鞭人连声答应:“大人说的是,我这就教他回去写。”
黎文苑道:“既已出错过一次,还是让这位中贵人就近回文牍房抄录更为稳妥。”
执鞭人不愿碰壁,忙答复:“还是大人考虑周到。”转首吩咐那内臣,“赶紧去吧,今日我就罚你到这。”
执鞭人又和黎文苑说了几句闲话后才离去,那内臣也因此暗暗松了口气,忙下拜答谢道:“义真谢大人相助。”
黎文苑双手搀起他,道:“不必客气,在宫中供职难免有所疏漏,中贵人日后小心。”
回到文牍房后,他们二人齐案而坐,被沾湿的副本有数十本,黎文苑觉得闲来无事,帮着义真一起抄录。黎文苑细细观察义真书写,发现他能写得一笔端庄优美的楷书,颇为赞赏道:“中贵人居然写得如此一手好字!”
义真略一笑,道:“大人谬赞了,都是少时在内书堂所学,笔力不及大人。”
他九岁入宫,十岁被选入内书堂读书,习书练字是他的本职,只是过去年纪稚幼,会厌倦每日背书练字,偶尔临摹不合词林老师意,便会被司礼监提督要求跪在圣人像前,用戒方打手以示惩罚。
现在练成的书法,都来于他接受的每次惩罚,只是这些种种,他不会和任何人提及。
黎文苑摆手一晒:“中贵人过誉了,”
语未尽,一内臣入内禀报道:“大人,请前去文华殿,今日陛下也参加廷议。”
黎文苑和义真相视一眼,一时无言。近来多地出现饥荒,官员上报后,赈灾所用的一百余万石粟谷也从预备粮仓分发至灾伤地方。虽云州战势稳定,赈灾事宜及时,今岁战事和灾厄共起,皇帝依然忧心忡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