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消云散,阒无人声。
朝锦歌带着几位莫家军在郾城一角搭了一个施粥布善摊,为了救济郾城受难百姓。
“摆摊只能维持现状,撑不了多久。”宋城看着逐日消减的粮草,道明了残忍的现实。
朝锦歌撂下手里盛粥的铁勺,“郾城百姓伤得伤、死得死,家破人亡。郾城是朝都的边境城,我们岂能弃之不顾?”
黯然魂消,满目疮痍。
受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活在世上,失了斗志。颓垣断壁,南岐人砍伐的不仅有郾城的村庄建筑,还有郾城百姓的存活的信念。
郾城难民每日靠施粥度日,睡在避难所里,浑浑噩噩,甚言已经成为了军队的负担。
“施粥布善只是权宜之策,重中之重还是要想法子帮助郾城百姓重建家园,恢复生活的冀望。”宋城从灶房里又端出来一锅粥,放在台面上。
莫殇联合多数莫家军一起修缮郾城房屋的残骸,进展缓慢。他停下手里的活儿,挽起袖子简单擦拭脸上的灰尘,一边看看李家宅院,一边往朝锦歌方向走去。
“李姑娘,可用了膳?”莫殇帮衬着宋城将最后一锅粥放在了桌上。
朝锦歌将布施的碗筷备齐,深深叹了口气:“李姑娘为城主守灵已有两日,这两日一直待在灵堂里,守长明、护香火,从未用过膳。这两天的汤药还是我好说歹说,她才服下。”
莫殇一边给碗里添上粥,一边感慨道:“李姑娘刚从鬼门关走了一遭,幸得你细微照料,才救了回来。如今不吃不喝,她的身子恐怕撑不下去。”
莫殇和朝锦歌绞尽脑汁,变着法子劝说李欢,终无功而返。反观宋城倒是漫不经心,无事一身松。
“明日城主的灵柩便要下葬,守灵日结束,李欢姑娘也可以用些素食。”宋城打消了莫殇和朝锦歌的忧虑,李欢为守孝道,在守灵日断食,是规矩。
“启禀将军,三清师傅和莫霖叔已抵达郾城。”原先在郾城城门处看守的小兵一路小跑向莫殇禀报行踪。
朝锦歌一听是师父来了,将手里的铁勺递给宋城,希望宋城随着小兵就往城门处赶。
“师父,师父!”朝锦歌向远处牵着马匹的三清和莫霖不停挥舞着手臂。
“三清将怀里的行囊揣在朝锦歌怀里,“这是你父亲托我带给你的。”朝锦歌捧着怀里沉甸甸的行囊,逐渐红了眼眶。
“师父,你不知道,莫涛伯伯背后受了重伤,被师兄安置在原处休息。等我们赶到郾城时,南岐人随已撤军,但在郾城烧杀抢掠,就连郾城城主都未曾幸免于难。”朝锦歌疾恶如仇,一提起南岐王军,便呲牙咧嘴,恨得牙痒痒。
三清看着死气沉沉的郾城,无妄之灾,残害了多少人的性命。
“带我去给郾城城主上柱香吧。”三清与莫殇和宋城打了个照面,随着朝锦歌进了李家宅院。
“长明灯前,逝者安息。”三清跪在拜垫上,嘴里念起了朝锦歌没听过的经文,神情严肃,似是在渡化亡灵。
朝锦歌扶起一旁的李欢,将她搀到座椅上,耐心安抚道:“这是我师父三清,武艺高强,是三清观里德高望重的道士。由我师父为城主念经渡化,李姑娘就此宽心。”
朝锦歌一边说着,半推半就哄着李欢将今日的汤药喝了下去。她与李欢相识不过几日,这哄人的本事倒是长进不少。平时在家,都是阿姊哄着宠着她,她现在也扮起了阿姊的角色。
“有劳朝姑娘和三清师傅了。”李欢握着椅背,唇色发白,仿佛下一秒就要倒地昏厥一般。
“明日城主灵柩下葬,李姑娘的身体……再也经不起如此折腾了。”朝锦歌还是多嘴参了一句。
“是啊,明日父亲就要下葬了。”李欢抓错了朝锦歌话里的重点,又陷入了悲伤。
朝锦歌心急火燎,用力摇了摇李欢的肩膀,试图将她从痛苦的深渊解救出来,而不是永远沉沦。
“此劫已渡。郾城尚有无辜百姓存活于世,可他们正与你一般,沉沦于苦痛中,失去了活着的信念,失去了亲人好友,失去了指引方向的光亮。可敌人仍在不远处虎视眈眈,一旦南岐缓军卷土重来,战场千瞬万变,郾城拿什么阻挡南岐的千军万马啊?”
李欢不知所措,只是再听到与南岐相关的字眼时,还是控制不住自己,颤抖不止。明日父亲归了尘土,拿郾城百姓和她今后的路只能依靠自己去试探、去摸索。
“我也是离家千里才来到这朝都边境,第一次登上战场,即使我有武艺在身,看着千军万兵宛若黑云压城,我是人,我也会怕。父亲托师父给我送来的行囊中,我翻到了我幼年第一次习武的骑马服,那时候我才敢说我有底气,站在这里,站在战场对抗敌军。如果李姑娘觉得前路彷徨,难有出路;不妨退一步,问问曾经的自己,看看以前城主留下的物件,说不定会找到自己的答案。”
朝锦歌凭着自己的亲身经历,好言相劝,希望李欢也能寻得符合自己心意的解答。
也许它不会明着告诉李欢,也许它就藏在她的心中,只需他物的激发,一击即中,便能现身。
***
宋城和莫殇给排着队的郾城百姓发放白粥,一日三顿未曾拉下,宋城原先手臂受的伤又开始隐隐发痛起来。
莫霖在一旁仔细帮衬着,眼神却有意无意往宋城身上瞟。宋城感受到了他的异样,也未当面拆穿。
“师兄,我这手臂上的旧伤怕是犯了,我就先回屋换药了。”宋城借了受伤一事,打算先行回屋。
“师弟手臂上的伤口刚刚痊愈,可要唤军医再来查看一番?”莫殇担忧的眉毛又紧拧在一起。
“军医在避难所给郾城受伤的百姓会诊忙得不可开交,师弟这点伤痛不打紧。”宋城左手托举着受过伤的右臂,离开了布善摊。
莫霖犹豫片刻,还是悄声跟了上去。
宋城离房门仅有一步之遥,故意停留了在原地。
“莫霖将军,有话不妨直说。”宋城不再继续跟莫霖打谜语。
莫霖施礼道:“是末将唐突,扰了四皇子。末将此次返回朝都,朝大人特意拜托末将定要亲手将此卷轴献给四皇子。刚才在布善摊,人多眼杂,末将怕暴露了四皇子的身份,这才出此下策。”莫霖从怀里掏出卷轴,双手呈了上去。
宋城心里打量一番,自他胁迫朝骏入了他的麾下,自那日三清观拜师宴一别,他再未使唤过朝骏。最后一面,便是他受伤那夜,朝锦歌横心拜别朝骏,至此,他没有与朝骏有过多交集。
宋城沉心静气接过卷轴,“除此之外,朝大人还有何言?”
莫霖前思后想,答道:“不曾。”还没等宋城开口撵人,莫霖率先退出了庭院。
宋城转身进屋,后又将屋门用重物抵住,以防他人蓦然闯入。他屏气敛息,缓缓降卷轴展开。素白色的卷轴上残留着蜡油的痕迹,粘稠之物将字样也遮掩住了。
宋城知晓蜡油写字的法子,他将平铺好的卷轴置在烛火上,蜡油融化,字意赫然印在卷轴之上。
冬女昷已死。无力回天。
短短几字,概括了一人的生死。也无情剥夺走了宋城幼年唯一的光亮。
他难以置信的拉扯着卷轴,明明他在君主面前隐藏了冬媪的存在,明明他千叮万嘱让孙喜照顾好冬媪,凡事以她为先……
何为无力回天?何为无力回天啊?
宋城想起那夜,他在宣纸上一笔一画写成“媪”字,本想教会孙喜,奈何孙喜不是读书的料,料儿郎当,也不知他记住还是没记住。
宋城想起那夜冬媪给自己做的汤面,大火慢熬的鸡汤,一把手擀面,一勺陈醋,再卧上一个鸡蛋;冬媪向来不善言辞,可总在宋城孤注无援、甚至害怕后退时,挺着佝偻的身姿,毅然挺在他的身后。
于他而言,在他缺失父亲、母亲偏宠兼爱的时期,冬媪倾尽所有,只为他在人前无畏无惧。前十五载他不过是宫寺里不得君恩的废子,任谁都可以奚落嘲弄;可当他有能力有计谋能够向朝都宣泄他的存在,能够在深宫堂堂正正地生存之时,他却永远失去了唯一义无反顾站在他身后之人。
让他怎能不恨?怎能不恨啊?
朝锦歌不紧不慢,端着晚膳,叩响了宋城的房门。见宋城许久未应,催促道:“我是锦歌。你可在更衣?我来给你送晚膳。”
宋城依旧没有应答。
宋城阴晴不定,朝锦歌从来琢磨不透。她本想把托盘放在宋城房门口,便转身离去,却透过屋门的缝隙,睹见宋城仰卧在地上,地上还摆放着烛火,像是宋城在燃烧什么物件。
朝锦歌摸头不着,当即破门而入。原先宋城堆放在门口的重物被撞翻在地,连房门也未能逃过一劫。
朝锦歌脱下身上的披风就让火烛上扑。还好她发现及时,不然这屋子定要被宋城烧个精光。
“你在做什么!你知不知道一旦这火烛碰上易燃的物品,加之你门口囤积的重物,你根本无处可逃!”朝锦歌怎么也想不到,原先情绪稳定的宋城竟然想要自焚于屋中,无声无息。
宋城看着朝锦歌呵斥着动了怒,嘴巴一翕一张,不知该如何说起。
从哪里说起呢?从他是个无名小卒无力投身于这皇室?从他在奠定大局却始终遭他人谋算甚至失去了唯一的家人?还是从他裹挟朝骏自愿拜师入局?
这一桩桩、一件件,宋城想要自救,妄图摆脱泥潭,终还是失败,换言之,以惨败告终。
他原先不想放火的,他只想将手中的卷轴烧毁,不落他人之手。后来他转念一想,世上又有何人值得他留恋,又有何人值得他提防?
朝锦歌霹雳吧啦说了一大堆,他却连一个字也未听进耳去。
四目相望,朝锦歌瞠目怒视,宋城却再也埋藏不住自己的情思,潸然泪下。
他的脑海中回忆着与冬媪相伴的点点滴滴,原先矮人一截的孩童,依旧被锁在宫寺的柴房里,掩面而泣。
那时冬媪挨家挨户送还缝补的衣物后,总是会耐着性子,把宫寺走遍,只为寻他。
柴房年久漏风,呼啸的风声像是魔鬼的咆哮,年少的宋城被吓得只能将头低在自己瘦弱的臂弯里,不敢出声。
是冬媪提灯而来,推开层层上锁的柴门,笑呵呵道:“殿下,奴来寻你了,不怕,不怕。”
“不怕,不怕。”
宋城被熟悉的话语怔住了,愣神看着,可这回再也不是冬媪来寻他,再也不是。
朝锦歌好像从未见过宋城欷歔流涕,悲痛不已。相反,宋城永远是他们当中最处事不惊的那一个人。曾几何时,朝锦歌认为宋城天性隐忍,可她也曾听过他的怦然心动,因物喜,因己悲。
今时今日,她才恍然大悟,哪有什么天性隐忍,只是宋城每每将自己的情绪葬在心里,不曾外露,不代表没有情绪。不曾痛哭,亦会有凄入肝脾的伤心事,不能与人言语,更怕徒增烦恼。
“不怕,不怕。”朝锦歌脱口而出。
不怕伤心事,不能与人言语。
不怕伤心事,给人徒增烦恼。
她愿意倾听,她愿意做宋城往事的听客。
朝锦歌学着以往阿姊安慰她的模样,俯下身来,挽住宋城的手,靠近他的肩膀,跟随他的呼吸,朝锦歌轻轻将宋城揽入怀中;依旧呢喃道:“不怕,不怕。”
宋城没有挣扎,反而贴得更紧,靠在朝锦歌的肩上。朝锦比他矮了一头,宋城蜷缩着,才能勉强靠上,就像是十年前他无力地低在自己臂弯内一般。
十年前,冬媪千呼万唤,拥他走出黑暗。
今夜夕,朝锦歌揽入怀,拉他跳出苦难。
走马观花,十年前、十年后的宋城都在万念俱灰之际,寻得心安之人。
朝锦歌带着几位莫家军在郾城一角搭了一个施粥布善摊,为了救济郾城受难百姓。
“摆摊只能维持现状,撑不了多久。”宋城看着逐日消减的粮草,道明了残忍的现实。
朝锦歌撂下手里盛粥的铁勺,“郾城百姓伤得伤、死得死,家破人亡。郾城是朝都的边境城,我们岂能弃之不顾?”
黯然魂消,满目疮痍。
受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活在世上,失了斗志。颓垣断壁,南岐人砍伐的不仅有郾城的村庄建筑,还有郾城百姓的存活的信念。
郾城难民每日靠施粥度日,睡在避难所里,浑浑噩噩,甚言已经成为了军队的负担。
“施粥布善只是权宜之策,重中之重还是要想法子帮助郾城百姓重建家园,恢复生活的冀望。”宋城从灶房里又端出来一锅粥,放在台面上。
莫殇联合多数莫家军一起修缮郾城房屋的残骸,进展缓慢。他停下手里的活儿,挽起袖子简单擦拭脸上的灰尘,一边看看李家宅院,一边往朝锦歌方向走去。
“李姑娘,可用了膳?”莫殇帮衬着宋城将最后一锅粥放在了桌上。
朝锦歌将布施的碗筷备齐,深深叹了口气:“李姑娘为城主守灵已有两日,这两日一直待在灵堂里,守长明、护香火,从未用过膳。这两天的汤药还是我好说歹说,她才服下。”
莫殇一边给碗里添上粥,一边感慨道:“李姑娘刚从鬼门关走了一遭,幸得你细微照料,才救了回来。如今不吃不喝,她的身子恐怕撑不下去。”
莫殇和朝锦歌绞尽脑汁,变着法子劝说李欢,终无功而返。反观宋城倒是漫不经心,无事一身松。
“明日城主的灵柩便要下葬,守灵日结束,李欢姑娘也可以用些素食。”宋城打消了莫殇和朝锦歌的忧虑,李欢为守孝道,在守灵日断食,是规矩。
“启禀将军,三清师傅和莫霖叔已抵达郾城。”原先在郾城城门处看守的小兵一路小跑向莫殇禀报行踪。
朝锦歌一听是师父来了,将手里的铁勺递给宋城,希望宋城随着小兵就往城门处赶。
“师父,师父!”朝锦歌向远处牵着马匹的三清和莫霖不停挥舞着手臂。
“三清将怀里的行囊揣在朝锦歌怀里,“这是你父亲托我带给你的。”朝锦歌捧着怀里沉甸甸的行囊,逐渐红了眼眶。
“师父,你不知道,莫涛伯伯背后受了重伤,被师兄安置在原处休息。等我们赶到郾城时,南岐人随已撤军,但在郾城烧杀抢掠,就连郾城城主都未曾幸免于难。”朝锦歌疾恶如仇,一提起南岐王军,便呲牙咧嘴,恨得牙痒痒。
三清看着死气沉沉的郾城,无妄之灾,残害了多少人的性命。
“带我去给郾城城主上柱香吧。”三清与莫殇和宋城打了个照面,随着朝锦歌进了李家宅院。
“长明灯前,逝者安息。”三清跪在拜垫上,嘴里念起了朝锦歌没听过的经文,神情严肃,似是在渡化亡灵。
朝锦歌扶起一旁的李欢,将她搀到座椅上,耐心安抚道:“这是我师父三清,武艺高强,是三清观里德高望重的道士。由我师父为城主念经渡化,李姑娘就此宽心。”
朝锦歌一边说着,半推半就哄着李欢将今日的汤药喝了下去。她与李欢相识不过几日,这哄人的本事倒是长进不少。平时在家,都是阿姊哄着宠着她,她现在也扮起了阿姊的角色。
“有劳朝姑娘和三清师傅了。”李欢握着椅背,唇色发白,仿佛下一秒就要倒地昏厥一般。
“明日城主灵柩下葬,李姑娘的身体……再也经不起如此折腾了。”朝锦歌还是多嘴参了一句。
“是啊,明日父亲就要下葬了。”李欢抓错了朝锦歌话里的重点,又陷入了悲伤。
朝锦歌心急火燎,用力摇了摇李欢的肩膀,试图将她从痛苦的深渊解救出来,而不是永远沉沦。
“此劫已渡。郾城尚有无辜百姓存活于世,可他们正与你一般,沉沦于苦痛中,失去了活着的信念,失去了亲人好友,失去了指引方向的光亮。可敌人仍在不远处虎视眈眈,一旦南岐缓军卷土重来,战场千瞬万变,郾城拿什么阻挡南岐的千军万马啊?”
李欢不知所措,只是再听到与南岐相关的字眼时,还是控制不住自己,颤抖不止。明日父亲归了尘土,拿郾城百姓和她今后的路只能依靠自己去试探、去摸索。
“我也是离家千里才来到这朝都边境,第一次登上战场,即使我有武艺在身,看着千军万兵宛若黑云压城,我是人,我也会怕。父亲托师父给我送来的行囊中,我翻到了我幼年第一次习武的骑马服,那时候我才敢说我有底气,站在这里,站在战场对抗敌军。如果李姑娘觉得前路彷徨,难有出路;不妨退一步,问问曾经的自己,看看以前城主留下的物件,说不定会找到自己的答案。”
朝锦歌凭着自己的亲身经历,好言相劝,希望李欢也能寻得符合自己心意的解答。
也许它不会明着告诉李欢,也许它就藏在她的心中,只需他物的激发,一击即中,便能现身。
***
宋城和莫殇给排着队的郾城百姓发放白粥,一日三顿未曾拉下,宋城原先手臂受的伤又开始隐隐发痛起来。
莫霖在一旁仔细帮衬着,眼神却有意无意往宋城身上瞟。宋城感受到了他的异样,也未当面拆穿。
“师兄,我这手臂上的旧伤怕是犯了,我就先回屋换药了。”宋城借了受伤一事,打算先行回屋。
“师弟手臂上的伤口刚刚痊愈,可要唤军医再来查看一番?”莫殇担忧的眉毛又紧拧在一起。
“军医在避难所给郾城受伤的百姓会诊忙得不可开交,师弟这点伤痛不打紧。”宋城左手托举着受过伤的右臂,离开了布善摊。
莫霖犹豫片刻,还是悄声跟了上去。
宋城离房门仅有一步之遥,故意停留了在原地。
“莫霖将军,有话不妨直说。”宋城不再继续跟莫霖打谜语。
莫霖施礼道:“是末将唐突,扰了四皇子。末将此次返回朝都,朝大人特意拜托末将定要亲手将此卷轴献给四皇子。刚才在布善摊,人多眼杂,末将怕暴露了四皇子的身份,这才出此下策。”莫霖从怀里掏出卷轴,双手呈了上去。
宋城心里打量一番,自他胁迫朝骏入了他的麾下,自那日三清观拜师宴一别,他再未使唤过朝骏。最后一面,便是他受伤那夜,朝锦歌横心拜别朝骏,至此,他没有与朝骏有过多交集。
宋城沉心静气接过卷轴,“除此之外,朝大人还有何言?”
莫霖前思后想,答道:“不曾。”还没等宋城开口撵人,莫霖率先退出了庭院。
宋城转身进屋,后又将屋门用重物抵住,以防他人蓦然闯入。他屏气敛息,缓缓降卷轴展开。素白色的卷轴上残留着蜡油的痕迹,粘稠之物将字样也遮掩住了。
宋城知晓蜡油写字的法子,他将平铺好的卷轴置在烛火上,蜡油融化,字意赫然印在卷轴之上。
冬女昷已死。无力回天。
短短几字,概括了一人的生死。也无情剥夺走了宋城幼年唯一的光亮。
他难以置信的拉扯着卷轴,明明他在君主面前隐藏了冬媪的存在,明明他千叮万嘱让孙喜照顾好冬媪,凡事以她为先……
何为无力回天?何为无力回天啊?
宋城想起那夜,他在宣纸上一笔一画写成“媪”字,本想教会孙喜,奈何孙喜不是读书的料,料儿郎当,也不知他记住还是没记住。
宋城想起那夜冬媪给自己做的汤面,大火慢熬的鸡汤,一把手擀面,一勺陈醋,再卧上一个鸡蛋;冬媪向来不善言辞,可总在宋城孤注无援、甚至害怕后退时,挺着佝偻的身姿,毅然挺在他的身后。
于他而言,在他缺失父亲、母亲偏宠兼爱的时期,冬媪倾尽所有,只为他在人前无畏无惧。前十五载他不过是宫寺里不得君恩的废子,任谁都可以奚落嘲弄;可当他有能力有计谋能够向朝都宣泄他的存在,能够在深宫堂堂正正地生存之时,他却永远失去了唯一义无反顾站在他身后之人。
让他怎能不恨?怎能不恨啊?
朝锦歌不紧不慢,端着晚膳,叩响了宋城的房门。见宋城许久未应,催促道:“我是锦歌。你可在更衣?我来给你送晚膳。”
宋城依旧没有应答。
宋城阴晴不定,朝锦歌从来琢磨不透。她本想把托盘放在宋城房门口,便转身离去,却透过屋门的缝隙,睹见宋城仰卧在地上,地上还摆放着烛火,像是宋城在燃烧什么物件。
朝锦歌摸头不着,当即破门而入。原先宋城堆放在门口的重物被撞翻在地,连房门也未能逃过一劫。
朝锦歌脱下身上的披风就让火烛上扑。还好她发现及时,不然这屋子定要被宋城烧个精光。
“你在做什么!你知不知道一旦这火烛碰上易燃的物品,加之你门口囤积的重物,你根本无处可逃!”朝锦歌怎么也想不到,原先情绪稳定的宋城竟然想要自焚于屋中,无声无息。
宋城看着朝锦歌呵斥着动了怒,嘴巴一翕一张,不知该如何说起。
从哪里说起呢?从他是个无名小卒无力投身于这皇室?从他在奠定大局却始终遭他人谋算甚至失去了唯一的家人?还是从他裹挟朝骏自愿拜师入局?
这一桩桩、一件件,宋城想要自救,妄图摆脱泥潭,终还是失败,换言之,以惨败告终。
他原先不想放火的,他只想将手中的卷轴烧毁,不落他人之手。后来他转念一想,世上又有何人值得他留恋,又有何人值得他提防?
朝锦歌霹雳吧啦说了一大堆,他却连一个字也未听进耳去。
四目相望,朝锦歌瞠目怒视,宋城却再也埋藏不住自己的情思,潸然泪下。
他的脑海中回忆着与冬媪相伴的点点滴滴,原先矮人一截的孩童,依旧被锁在宫寺的柴房里,掩面而泣。
那时冬媪挨家挨户送还缝补的衣物后,总是会耐着性子,把宫寺走遍,只为寻他。
柴房年久漏风,呼啸的风声像是魔鬼的咆哮,年少的宋城被吓得只能将头低在自己瘦弱的臂弯里,不敢出声。
是冬媪提灯而来,推开层层上锁的柴门,笑呵呵道:“殿下,奴来寻你了,不怕,不怕。”
“不怕,不怕。”
宋城被熟悉的话语怔住了,愣神看着,可这回再也不是冬媪来寻他,再也不是。
朝锦歌好像从未见过宋城欷歔流涕,悲痛不已。相反,宋城永远是他们当中最处事不惊的那一个人。曾几何时,朝锦歌认为宋城天性隐忍,可她也曾听过他的怦然心动,因物喜,因己悲。
今时今日,她才恍然大悟,哪有什么天性隐忍,只是宋城每每将自己的情绪葬在心里,不曾外露,不代表没有情绪。不曾痛哭,亦会有凄入肝脾的伤心事,不能与人言语,更怕徒增烦恼。
“不怕,不怕。”朝锦歌脱口而出。
不怕伤心事,不能与人言语。
不怕伤心事,给人徒增烦恼。
她愿意倾听,她愿意做宋城往事的听客。
朝锦歌学着以往阿姊安慰她的模样,俯下身来,挽住宋城的手,靠近他的肩膀,跟随他的呼吸,朝锦歌轻轻将宋城揽入怀中;依旧呢喃道:“不怕,不怕。”
宋城没有挣扎,反而贴得更紧,靠在朝锦歌的肩上。朝锦比他矮了一头,宋城蜷缩着,才能勉强靠上,就像是十年前他无力地低在自己臂弯内一般。
十年前,冬媪千呼万唤,拥他走出黑暗。
今夜夕,朝锦歌揽入怀,拉他跳出苦难。
走马观花,十年前、十年后的宋城都在万念俱灰之际,寻得心安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