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初现,夜色渐退,五更的夜色中,莫殇轻手轻脚地走出房门。今日他要下山一趟,一是回家问安,二是探探宋城的底细。

    “师父,您怎么这个时辰起了?”

    莫殇本想不惊动任何人,悄悄离去,却发现三清独自一人坐在亭中,目光凝视着棋盘,似乎沉浸在棋局之中。

    “不眠之夜。”

    三清夜不成寐,破了宋城留下的残局。

    棋盘有解,此局亦有绽可稽。

    莫殇没有多问,恭敬地行了一礼,便转身下了山。

    随着六更天的曙光升起,晨钟暮鼓的声音在山间回荡。

    朝锦歌睡眼惺忪地推开房门,心中疑惑为何今日师父没有像往常一样唤她起床练功。

    “师父,今日锦歌还温习马步蹲吗?”

    朝锦歌望着小灶台旁的三清,不知所云。

    “锦歌,你先去亭中看看,师父留下的棋局。”

    三清在灶台前忙碌,手法略显生疏。他用火折子点燃了火,往锅里倒上清水。接着,他将米在水瓢中洗净,磨快了铁刀,切了些葱花,一股脑全倒入锅中。

    “师父,这样煮,米真的能熟吗?”

    朝锦歌看着三清笨拙的动作,忍不住出声询问。

    “我这是白粥,白粥而已。”

    三清抹去额头上的汗珠,心中也有些忐忑。他今天不知怎的,突然想亲自下厨,怕是等会儿免不了被锦歌和宋城笑话。

    “师父,这棋局,是二师兄留下的残局吧?”

    朝锦歌言归正传。

    “那你说说,哪方会赢?”

    三清反问,眼中闪过一丝深意。

    “乍一看,白子似乎占据攻势,黑子显得势单力孤。但细看之下,黑子布局深远,无论白子如何动作,都难以逃脱黑子的掌控。最终,黑子会大获全胜。”

    朝锦歌审时度势,却不想棋局之下,是父亲和师父的“壹败涂地”。

    三清和朝骏的白棋都曾败在宋城的黑子之下,乃至败不旋踵。

    “但如果白子后退,不是自保,而是另有所图呢?”

    三清随手在棋盘上调整了几个棋子,棋局立刻呈现出不同的态势。

    下棋不能不争。但断不能只争。

    朝骏和三清下棋已有三十载,惯于前行而力争,后退以自保。

    宋城行棋撑不过十载,但习得进道若退,且战且退的谋略。

    星罗棋布,谁言后退不失生死,谁道前进换缺主权?

    善弈者,通盘无妙手。

    三清也是从宋城那句“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突发奇想,竟得棋局之解。

    朝锦歌按照破解之法重新摆放棋子,棋局再次变得扑朔迷离。

    宋城从房中踏出,一眼便望见朝锦歌悠然自得地坐在亭中。

    “今日师妹不练马步了?”

    “师妹哪敢与师兄的天赋相比,无论是棋艺还是茶道,师兄都是无一不精。”

    朝锦歌不以为意,反而以夸赞回应。

    “看来师妹已找到破解我这棋局的方法了。”

    宋城看着丝毫未动的棋局,心生一计,想要挫挫朝锦歌的锐气。

    “师兄执黑,向来胜券在握。师妹自是不敢轻举妄动。”

    朝锦歌看似告败示弱,实则引风吹火,想骗宋城来战。

    “即是如此,师兄便指点一二。”

    宋城顺势而坐,成功入局。

    朝锦歌之前的低调策略见效,在棋盘上白子如同行云流水,她掌控自如,仿佛换了一个人。

    白子攻势凌厉,宋城一时疏忽,黑子陷入困境。

    黑子被逼死角,已无回天之力。宋城无可奈何,只得将两颗黑棋摆在棋盘的边线上,投棋认输。

    宋城表面平静,内心却是波涛汹涌。他一向自傲的棋艺,竟被朝锦歌轻易破解。

    怎么可能?

    他凭此连战连捷,莫殇、朝骏乃至三清都落得满盘皆输。

    “师妹技高一筹,宋城棋逢对手,终是技不如人。”

    客套话说尽,宋城还是得愿赌服输。

    “我误打误撞,无意破局。还是师兄技艺高超。”

    朝锦歌见宋城服软,心中有些愧疚,若非三清的指点,她也无法找到破解之法。

    两人相对无言,气氛略显尴尬。

    “早膳准备好了。”三清及时出现,打破了沉默。

    “这葱花拌白粥,真是别有风味。”宋城又恢复了他的毒舌。

    “师父第一次下厨,已经很不错了。”朝锦歌安慰道。

    三清正要动筷,突然问:“你怎知这是为师第一次下厨?”

    朝锦歌一时语塞,“若不是第一次,怎会连甜咸都分不清,加错了调料。”

    “食不言,寝不语。”

    三清沉声说道,决定以后再也不插手这些琐事。

    “锦歌,把你的趁手的兵器取来。”

    得了三清指令,朝锦歌欣欣自得,这表示她不用整日温习基本功,成功进阶到了下一阶段。

    她轻盈地跃起,取来了自己珍爱的兵器。红缨枪,那是父亲在她生辰时赠予的,她一直视若珍宝;佩剑,则是拜师时师父回赠的礼物,至今尚未有机会好好施展。

    “枪,乃百兵之王。”

    三清单手接过朝锦歌递来的红缨枪,手腕一抖,枪身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枪尖触地,摩擦出点点火星。

    “游龙一掷乾坤破,孤枪九连国境绝。”(1)

    三清边说边动作,单脚猛地一扫枪底,红缨枪如同灵蛇般在空中翻转,随后稳稳地飞回朝锦歌手中。

    接着,三清又拔出了朝锦歌的佩剑,剑身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

    “剑,乃百兵之君。”

    他轻轻一挥,剑尖划破空气,发出清脆的剑鸣,如同冬日里的寒风,凛冽而透彻。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2)

    三清的剑舞动间,剑气纵横,周围的空气似乎都为之凝固。

    “锦歌既想学耍枪,亦想学舞剑。长枪可近攻可远击,佩剑轻盈近身直击。”

    朝锦歌看完三清的招式,恨不得将两种兵器都收至麾下。

    “你平时耍枪已颇有心得,若论兵器上手,还是你熟悉的红缨枪更为得心应手。”

    “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

    一直默不作声的宋城开了口。

    “师兄,可有抉择?”

    朝锦歌陷入难题之中,希望宋城能帮着提些建议。

    “宋城不攻武艺,但若我是你,便选剑术。佩剑轻巧,你有基本功傍身,学起来也更得心应手一点。”

    宋城虽想为朝锦歌出谋划策,可毕竟术业有专攻,谈武艺他终归只是个门外汉。

    “挑选兵器因人而异,不论是我还是你师兄给出的建议也只能起辅助作用,最终的决定权还在你的手里。”

    朝锦歌的武学之路,还需她一步步去探索和抉择。

    莫殇一路快马加鞭,马蹄急如星火,午时未到,他已经风尘仆仆地进入了都城。他将骏马牵至莫家后院的马厩,随后径直走入莫家正堂。

    莫婧娘还在堂内软榻上寐着眼,并未察觉莫殇的到来。

    “夫人,少主回来了。”

    婧娘身旁的嬷嬷小声提醒着。

    莫殇跪在堂下,照例向母亲问安视膳。

    “阿娘身子越发重了,人也变得慵懒起来,愈发贪睡了。”

    莫婧娘抚摸着即将临盆的腹部,言语中透露出即将为人母的喜悦与疲惫。

    “父亲,可有家书传来?”

    莫殇挂念着父亲,他已领军出征七日,至今音信全无。

    “家主一切安好,已到边境,唯盼凯旋。”

    管家将莫涛的传信,呈于莫殇。莫殇涉览信言后,将其焚于烛火,让字迹化为灰烬,随风而去。

    处军相敌,不透风声。

    莫殇处理完家中事务,又连着接待宾客。

    “来了?”

    莫殇坐在书房内,头也不抬,便知来者是赵护。

    “这都城不比三清山清闲,还以为你把我这老友置之脑后,不问不顾了呢?”

    赵护得知莫殇回府,乘兴而来。

    “锦歌怎么没跟着你一起回来?”

    赵护进屋后四处张望,却未寻得朝锦歌的身影。

    “锦歌刚拜师不久,一心习武,不得空。我也是下山向家母问安,才得空见你一面。”

    莫殇看出好友的失落,连忙解释。

    “朝锦歌也是个小没良心的,也不想想是谁冒着被责罚的风险,帮着她‘逃之夭夭’?我何时才能等到她的一句谢意?”

    赵护没见着想见之人,难免惘然若失。

    “若是想见锦歌,明日我亲自带你上山即可。”

    “此话当真?”

    “自然当真。”

    赵护想到明日就能见到朝锦歌,已经心满意足。

    “不过一事,还求你关照一二。”

    赵护颔首,示意莫殇继续。

    “师父一共收了两位弟子。其中,师弟宋城,为二弟子;师妹朝锦歌,为关门弟子。锦歌和我拜师学武,而师弟宋城,不像习武之人,师父也从未传授于他武艺。”

    “三清师傅德高望重,精通六艺。门下弟子不学武艺,也在常理之中。”

    赵护还未参透莫殇话里的含义。

    “起初,我也没有多想。但拜师之日,他孤身一人,没有亲信往来。他说家中老妪上了年岁,住在乡野,不在朝都。可他为人风度、礼仪、才学,绝不在你、我之下。他的棋艺,连师父都甘拜下风。他说曾在都城世家大族当差,可连庖厨能力都不曾具备。试问哪个世家大族能收其当差?我尝疑惑,他是都城之人,不便暴露身份,可都城世家门户,何曾有过宋氏?”

    “都城世家门户,何曾有过宋氏?”

    赵护喃喃自语,又将莫殇的话重复了一遍。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切莫忘了,整个朝都都是宋氏的天下。”

章节目录

不敢与君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昭昭望月明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昭昭望月明并收藏不敢与君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