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贞八年腊月二十九,江丰县梅湾村。
青天漫漫地飘着雪。细雪落在令儿身上,迅速打湿她抱在怀中的福字春联。
令儿娘腰间系麻布围裙,端一碗浆糊,长发用木棍簪住,正立于门前,遥遥望着奔跑的令儿笑。
令儿娘名唤淑芳,家在隔壁村子,家中有一个老父亲和小妹允芳。父亲三年前死去了,小妹嫁给本村的陈秀才。自父亲死后,淑芳便不再回娘家,一心一意照顾令儿,同时等从军的丈夫凯旋。
雪下得愈发紧了。令儿垂下头,遮住春联,以免雪花再落在上面,晕了陈先生的字。
“丫头,下雪了,慢点跑,莫要摔了。”淑芳用空闲的手接过春联和福字,领着令儿往屋里走。
三进的平房,正屋作会客、饮馔之用,东屋睡令儿和娘,西屋摆杂物、厨具,并置灶膛。淑芳将春联福字平铺在方桌上,令儿爬上宽凳,用一根木筷蘸了浆糊,沿着春联边缘细细地涂。
“娘,陈先生说,今年找他写字的人多,他精力不济,所以多收了半吊钱。”
陈先生就是令儿的姨父,全名陈一慈,是梅湾村唯一考中秀才的人,也是梅湾村有历史以来唯一一个文人。他得意着自己的功名,所以不要令儿唤他姨父,而要令儿同学堂里的孩子们一样称他陈先生。
淑芳听出女儿的不满,抚了抚落在令儿头上的细雪:“那是应该的,写字又费墨水又费心神。令儿,你想不想写字?”
“想呢。”令儿声音脆生生的,“令儿学会了写字,每年就不需要请陈先生写春联了,令儿还能给爹写家书,一年能省不少钱哩。”
淑芳摸出兜里皱巴巴的信封,展开,声音和缓:“爹爹寄信回来了,他攒了钱,要我们令儿上学堂读书呢。”
“我也能读书吗?”
按农村里的习俗,女孩儿是不必读书的,只要会做活、手脚勤快即可,若是模样好些,谈亲时更方便说个好人家。
可令儿是他们唯一的孩子,既是唯一,便总想把最好的东西都给她。
附信回来的,还有一些银钱,是令儿爹省吃俭用存下的,让淑芳送给陈一慈作束脩之礼。
令儿不识字,捧着信纸左看右看,黑墨洇透信纸,令儿心里却是极欢喜的。
午后,淑芳和令儿贴过春联,先去土地庙拜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后去祭拜令儿爷爷。
爷爷在世时,独自一人生活在距离村子二里地脚程的老屋,只因他舍不得老屋后的几片大水田。爷爷去世后,淑芳在老屋旁边点了坟茔埋葬老人,又把水田交给别人家种,淑芳只收一点子租地的费用。
此刻母女俩挎着酒菜和纸钱,刚行至老屋前,却听屋后一阵窸窣声响。
淑芳牵着令儿转至屋后,只见一老人正坐在地上扎苕帚。此人不是旁人,却是令儿爷爷的亲弟弟——令儿父亲的三叔,令儿唤他三爷。
“三叔,过年了,您老坐这扎扫帚做什么呢?回去歇歇,明儿我跟令儿给您拜年去。”淑芳主动打招呼。
三叔仍旧坐着,耷拉的眼皮略微一抬,扫了淑芳和令儿一圈,冷哼出一口气,吹起枯如柴草的胡子。
令儿有些怕他,躲在母亲身后,道:“三爷爷好。”
又听一道极其洪亮的女声由远而近:“得了,全栏起来了。”三叔母走近,怀里是几根作简易栅栏的木棒。
放眼望去,令儿爷爷留下的几片水田,已经被木棒和布条围起来。淑芳素知自家这个三叔和三叔母为人斤斤计较、爱贪便宜,却没想到二人竟贪到如此地步,连他们亲哥哥留下的田地也要掳了过去。
淑芳推了推令儿,让她躲到自己身后,方开口:“三叔,三叔母,侄媳妇给您二老拜个早年。光林爹去年下世,就给光林和我们娘俩留下这几片田和一间老屋,我已租给村里老刘家去种,你们把田围起来,算什么呢?”
三叔母快步走到淑芳面前,叉着腰,声音尖滑似刀片:“哟,你是什么话?你家光林在北川当兵,吃朝廷的用朝廷的,每年还发军饷,要这几片田有什么用?好好的田,荒在这里,你不种,竟然好意思租给别人。有道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光林爹好歹是死了,要是没死,也被你们臊死了。一家子亲戚,我跟你三叔过的什么日子,你们也不说帮一把。如今他死了,好容易留下几亩田,怎么就没有我们一份?他们可是血浓于水的亲弟兄!”
三叔母嗓门大,说话不停,别人难插一句嘴。等她说完,淑芳气得满脸通红:“您这是什么意思!光林爹病的时候,你们嫌晦气,看都不来看他,每天是我做了饭走几里地的路来照顾他。光林是他亲儿子,令儿是他亲孙女,儿子孙女都在,哪有田地留给兄弟不留给儿子孙女的道理?您就是闹到村长跟前,我也是有理!”
三叔母瞥一眼令儿,冷笑:“丫头片子,还好意思呢。你没给光林爹生个孙子,生下令儿这个赔钱货断了我们家的香火,你算哪门子有理?还有脸在这跟我叫,我都嫌丢脸,幸亏你亲爹死得早,要不都愧对光林爹。光林爹死的时候不瞑目,就是让你给绝了后!”
“你!”淑芳气得说不出话,只能恨恨地瞪着三叔母。
三叔母见淑芳如锯了嘴的葫芦,气焰更甚:“就是这些田地都给我们,那也是应该的!我家旺林跟光林一起上的北川,可如今呢?你们光林好威风啊,是裴大将军手下的兵。我们旺林呢?他光林哥把他一个人丢在沙场,命都没了!你们家不该赔我们家吗?”
在他们的思想里,光林和旺林一起去的北川,现在旺林死了,光林活着,所以光林就欠旺林一条命。
可战场上刀剑无眼,谁欠谁的,谁又负谁,谁知道呢?
三叔立起身,终于开口:“这几片田,这间屋,当年是我帮着二哥盖的,我也出了不少力气,按理说,就该有我的一份。二哥病时,你照顾他是媳妇的本分。你发昏了,还有脸拿这个说嘴?”
令儿虽然听不懂这门子里头的话,但也知道母亲受了天大的委屈。
从小,令儿就看出,三爷爷和三奶奶不是好相与的人,她也不敢到他们跟前晃。此刻见他们如此谩骂自己的母亲,令儿登时生出十分的气,要替母亲挣回来。
她跑到田边,将刚插好的木棒连根拔起,掼在地上。
三奶奶大骂:“死丫头!天生的贱骨头没娘教!”说罢,走上前拽住令儿的胳膊,左右开弓,连打令儿两个嘴巴。
那句“没娘教”已把淑芳骂在内,后又见她掴令儿巴掌,淑芳彻底捺不住,冲上前,一头把三叔母撞翻在地里。
三叔母倒在地里,“哎哟”直叫唤。淑芳抱住令儿,一边安抚哭泣的女儿,一边要抱着她离开。这边三叔提起刚扎好的苕帚,打在淑芳的后背,母女俩一下就被打倒在地。
三叔一边打,一边骂出许多不像样的话。
淑芳护住令儿的头,将她搂在怀里。此时三叔母已爬起来,她觉着自己受了大委屈,拽住淑芳的头发,直直摁住她的头往地上撞,很快,大片大片的血从淑芳头发里溢出来。
令儿哭喊着要去救淑芳,却被三叔一苕帚拍在地上。苕帚用柳条制成,令儿脸上、手上立时又多出几条血痕。
三叔没理她,径直朝淑芳走去。他做了几十年的庄稼人,养出一身的力气和一手的茧子,小孩碰了他的手,都嫌硌得慌。
他拽住淑芳的两脚,把她从田里拖到地上,又狠踢了淑芳几脚,方丢开手,专心把木棒插上,用布条连接起来。
临走时,三叔母似乎尤不解气,扯着淑芳的头发,让她面朝自己,狠狠打淑芳十几个耳光,心里才好受些。撒开淑芳,手里竟全是淑芳被揪掉的头发。也许因为三叔母同是女人,知道女人最爱惜的就是自己的脸面,故而动手时,三叔母的巴掌总是落在淑芳的脸上。
起先,淑芳还叫嚷,她想还手,但因为被三叔按在地上,只能受着。后面连挣扎的力气都没了,只能躺在地上任人打,巴掌落一下,她才哼一次。脑袋里嗡嗡地响,她被打得七荤八素的,终于是一点声音都发不出了。
令儿扑在淑芳身上,她也挨了不少打,满脸是伤。淑芳想摸摸她,却抬不起手,嗓子里烧得很,又像有血粘着,腻在那里,吐不出来也咽不下去。
渐渐地,她连令儿的哭声都听不见了。
淑芳睁着一双圆眼,穿过令儿,望向这几片水田。水田后,是光林爹秃秃的坟,距她们不过一片田的脚程,此刻正幽幽地望着她们娘俩。
青天漫漫地飘着雪。细雪落在令儿身上,迅速打湿她抱在怀中的福字春联。
令儿娘腰间系麻布围裙,端一碗浆糊,长发用木棍簪住,正立于门前,遥遥望着奔跑的令儿笑。
令儿娘名唤淑芳,家在隔壁村子,家中有一个老父亲和小妹允芳。父亲三年前死去了,小妹嫁给本村的陈秀才。自父亲死后,淑芳便不再回娘家,一心一意照顾令儿,同时等从军的丈夫凯旋。
雪下得愈发紧了。令儿垂下头,遮住春联,以免雪花再落在上面,晕了陈先生的字。
“丫头,下雪了,慢点跑,莫要摔了。”淑芳用空闲的手接过春联和福字,领着令儿往屋里走。
三进的平房,正屋作会客、饮馔之用,东屋睡令儿和娘,西屋摆杂物、厨具,并置灶膛。淑芳将春联福字平铺在方桌上,令儿爬上宽凳,用一根木筷蘸了浆糊,沿着春联边缘细细地涂。
“娘,陈先生说,今年找他写字的人多,他精力不济,所以多收了半吊钱。”
陈先生就是令儿的姨父,全名陈一慈,是梅湾村唯一考中秀才的人,也是梅湾村有历史以来唯一一个文人。他得意着自己的功名,所以不要令儿唤他姨父,而要令儿同学堂里的孩子们一样称他陈先生。
淑芳听出女儿的不满,抚了抚落在令儿头上的细雪:“那是应该的,写字又费墨水又费心神。令儿,你想不想写字?”
“想呢。”令儿声音脆生生的,“令儿学会了写字,每年就不需要请陈先生写春联了,令儿还能给爹写家书,一年能省不少钱哩。”
淑芳摸出兜里皱巴巴的信封,展开,声音和缓:“爹爹寄信回来了,他攒了钱,要我们令儿上学堂读书呢。”
“我也能读书吗?”
按农村里的习俗,女孩儿是不必读书的,只要会做活、手脚勤快即可,若是模样好些,谈亲时更方便说个好人家。
可令儿是他们唯一的孩子,既是唯一,便总想把最好的东西都给她。
附信回来的,还有一些银钱,是令儿爹省吃俭用存下的,让淑芳送给陈一慈作束脩之礼。
令儿不识字,捧着信纸左看右看,黑墨洇透信纸,令儿心里却是极欢喜的。
午后,淑芳和令儿贴过春联,先去土地庙拜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后去祭拜令儿爷爷。
爷爷在世时,独自一人生活在距离村子二里地脚程的老屋,只因他舍不得老屋后的几片大水田。爷爷去世后,淑芳在老屋旁边点了坟茔埋葬老人,又把水田交给别人家种,淑芳只收一点子租地的费用。
此刻母女俩挎着酒菜和纸钱,刚行至老屋前,却听屋后一阵窸窣声响。
淑芳牵着令儿转至屋后,只见一老人正坐在地上扎苕帚。此人不是旁人,却是令儿爷爷的亲弟弟——令儿父亲的三叔,令儿唤他三爷。
“三叔,过年了,您老坐这扎扫帚做什么呢?回去歇歇,明儿我跟令儿给您拜年去。”淑芳主动打招呼。
三叔仍旧坐着,耷拉的眼皮略微一抬,扫了淑芳和令儿一圈,冷哼出一口气,吹起枯如柴草的胡子。
令儿有些怕他,躲在母亲身后,道:“三爷爷好。”
又听一道极其洪亮的女声由远而近:“得了,全栏起来了。”三叔母走近,怀里是几根作简易栅栏的木棒。
放眼望去,令儿爷爷留下的几片水田,已经被木棒和布条围起来。淑芳素知自家这个三叔和三叔母为人斤斤计较、爱贪便宜,却没想到二人竟贪到如此地步,连他们亲哥哥留下的田地也要掳了过去。
淑芳推了推令儿,让她躲到自己身后,方开口:“三叔,三叔母,侄媳妇给您二老拜个早年。光林爹去年下世,就给光林和我们娘俩留下这几片田和一间老屋,我已租给村里老刘家去种,你们把田围起来,算什么呢?”
三叔母快步走到淑芳面前,叉着腰,声音尖滑似刀片:“哟,你是什么话?你家光林在北川当兵,吃朝廷的用朝廷的,每年还发军饷,要这几片田有什么用?好好的田,荒在这里,你不种,竟然好意思租给别人。有道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光林爹好歹是死了,要是没死,也被你们臊死了。一家子亲戚,我跟你三叔过的什么日子,你们也不说帮一把。如今他死了,好容易留下几亩田,怎么就没有我们一份?他们可是血浓于水的亲弟兄!”
三叔母嗓门大,说话不停,别人难插一句嘴。等她说完,淑芳气得满脸通红:“您这是什么意思!光林爹病的时候,你们嫌晦气,看都不来看他,每天是我做了饭走几里地的路来照顾他。光林是他亲儿子,令儿是他亲孙女,儿子孙女都在,哪有田地留给兄弟不留给儿子孙女的道理?您就是闹到村长跟前,我也是有理!”
三叔母瞥一眼令儿,冷笑:“丫头片子,还好意思呢。你没给光林爹生个孙子,生下令儿这个赔钱货断了我们家的香火,你算哪门子有理?还有脸在这跟我叫,我都嫌丢脸,幸亏你亲爹死得早,要不都愧对光林爹。光林爹死的时候不瞑目,就是让你给绝了后!”
“你!”淑芳气得说不出话,只能恨恨地瞪着三叔母。
三叔母见淑芳如锯了嘴的葫芦,气焰更甚:“就是这些田地都给我们,那也是应该的!我家旺林跟光林一起上的北川,可如今呢?你们光林好威风啊,是裴大将军手下的兵。我们旺林呢?他光林哥把他一个人丢在沙场,命都没了!你们家不该赔我们家吗?”
在他们的思想里,光林和旺林一起去的北川,现在旺林死了,光林活着,所以光林就欠旺林一条命。
可战场上刀剑无眼,谁欠谁的,谁又负谁,谁知道呢?
三叔立起身,终于开口:“这几片田,这间屋,当年是我帮着二哥盖的,我也出了不少力气,按理说,就该有我的一份。二哥病时,你照顾他是媳妇的本分。你发昏了,还有脸拿这个说嘴?”
令儿虽然听不懂这门子里头的话,但也知道母亲受了天大的委屈。
从小,令儿就看出,三爷爷和三奶奶不是好相与的人,她也不敢到他们跟前晃。此刻见他们如此谩骂自己的母亲,令儿登时生出十分的气,要替母亲挣回来。
她跑到田边,将刚插好的木棒连根拔起,掼在地上。
三奶奶大骂:“死丫头!天生的贱骨头没娘教!”说罢,走上前拽住令儿的胳膊,左右开弓,连打令儿两个嘴巴。
那句“没娘教”已把淑芳骂在内,后又见她掴令儿巴掌,淑芳彻底捺不住,冲上前,一头把三叔母撞翻在地里。
三叔母倒在地里,“哎哟”直叫唤。淑芳抱住令儿,一边安抚哭泣的女儿,一边要抱着她离开。这边三叔提起刚扎好的苕帚,打在淑芳的后背,母女俩一下就被打倒在地。
三叔一边打,一边骂出许多不像样的话。
淑芳护住令儿的头,将她搂在怀里。此时三叔母已爬起来,她觉着自己受了大委屈,拽住淑芳的头发,直直摁住她的头往地上撞,很快,大片大片的血从淑芳头发里溢出来。
令儿哭喊着要去救淑芳,却被三叔一苕帚拍在地上。苕帚用柳条制成,令儿脸上、手上立时又多出几条血痕。
三叔没理她,径直朝淑芳走去。他做了几十年的庄稼人,养出一身的力气和一手的茧子,小孩碰了他的手,都嫌硌得慌。
他拽住淑芳的两脚,把她从田里拖到地上,又狠踢了淑芳几脚,方丢开手,专心把木棒插上,用布条连接起来。
临走时,三叔母似乎尤不解气,扯着淑芳的头发,让她面朝自己,狠狠打淑芳十几个耳光,心里才好受些。撒开淑芳,手里竟全是淑芳被揪掉的头发。也许因为三叔母同是女人,知道女人最爱惜的就是自己的脸面,故而动手时,三叔母的巴掌总是落在淑芳的脸上。
起先,淑芳还叫嚷,她想还手,但因为被三叔按在地上,只能受着。后面连挣扎的力气都没了,只能躺在地上任人打,巴掌落一下,她才哼一次。脑袋里嗡嗡地响,她被打得七荤八素的,终于是一点声音都发不出了。
令儿扑在淑芳身上,她也挨了不少打,满脸是伤。淑芳想摸摸她,却抬不起手,嗓子里烧得很,又像有血粘着,腻在那里,吐不出来也咽不下去。
渐渐地,她连令儿的哭声都听不见了。
淑芳睁着一双圆眼,穿过令儿,望向这几片水田。水田后,是光林爹秃秃的坟,距她们不过一片田的脚程,此刻正幽幽地望着她们娘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