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昭抿着嘴唇,冰凉的扳指硌得她很不舒服。
她抬手想要拨开崔珩,但一不留神,指甲便刮过他的手背,留下一道苍白的划痕。
两人都有些怔楞。
她开口打破沉默:“微臣失礼。请殿下恕罪。”
崔珩没有接话,面色却微微冷下来。背后的天色逐渐变暗,是山雨欲来的征兆。乌云遍布,陡然消失的阳光让他的神情更显阴郁。
京城的初夏便是如此,烈阳愈是灿烂,随即而来的暴雨便愈是猛烈。
不过片刻,雨点便哗然落下。
卫婴跑上前来送伞。
他替崔珩举着伞,瞥了一眼湿漉漉的裴昭,立刻道:“卑职再去取一把。”说着,便伸手将伞柄递在裴昭手中,换她来替晋王撑伞。
却不想,崔珩抬起手,接过纸伞:“卫婴,不必再取了。退下吧。”
“是。”
他在伞下,她在雨下。
裴昭静静地看着他,察觉到气氛肃然。
青年握住伞柄的手微微用力,骨节分明。因为肤色苍白,更衬得手背上泛红的划痕鲜明可见。
崔珩不走,她亦不能直接到廊下避雨。
雨势愈来愈急。雨珠从面颊上滑过,渗进她青色官袍的衣领,身上一片冰凉。
裴昭轻声问道:“殿下还不回去吗?”
此时崔珩的脸上,连往日虚浮的笑意也看不见。
裴昭只能自问自答道:“暮春赏雨,确实是雅趣。”
她不知方才为何幼稚地觉得,即已坦白身份,自己便还是裴府里无忧无虑的千金。
雨珠滑到胸前。
七年前的伤口,如今不过一道淡痕,但每当遇凉,仍会隐隐作痛,一阵急一阵缓,像是琴弦一般,被人随手拨弄。
“殿下。”她不由攥紧衣角,“微臣可以去廊下避雨吗?”
“去吧。”崔珩转过身,亦往回走。
她跟上去,但没走两步,心口的疼痛蔓延至全身,连双腿也控制不住了。
裴昭伸出手,想拽住那抹灰青色的衣袖,但什么也没抓住。
身后传来闷闷的倒地声。
崔珩回过身,垂眸看着伏在地上颤抖的少女,迟疑片刻,终是屈下身,拽着她的右肩将她捞起。纸伞让他感到行动不便,便索性丢到一旁。
卫婴跑过来,一手替他举起伞,一手伸上前,想帮他搀扶昏倒的少女:“殿下,这种事情卑职来就好。”
“卫铮铮呢?”崔珩避开他的手,只是问道,“让她来见我。”
……
裴昭梦见杨黛背着自己,在故宅的窗边坐着。
月光被纸窗一拦,只在屋内留下朦胧的清灰色。妇人的影子在地上,被拖得很长。
幼年的她躺在床上,悄悄睁开眼,侧过头看向母亲。
为何母亲要在她入睡后,才悄悄起身?
杨黛打开香奁,从中取出淡青色瓷罐,之后的动作却因身形遮挡,再也看不见。
“娘!”
裴昭猛然睁眼,发现自己处在陌生的房间。
“你终于醒了!”侍卫打扮的少女扶她起来,“方才郎中替你针过了,现在有没有舒服些?”
裴昭揉了揉太阳穴:“多谢,我没事。请问姑娘怎么称呼?”
“卫铮铮,叫我铮铮就好。”
“铮铮。”裴昭默念一声。她向身上看去,原本的官服已被换成质地柔软的杏色薄衫。
卫铮铮立刻说道:“官服脏了,于是我托人去洗了。”
“多谢铮铮。”
“不必道谢。”卫铮铮粲然一笑,“以后,我便要常常和你在一起了。”
见裴昭一脸错愕,卫铮铮若无其事道:“方才你在校场遇刺,殿下便让我之后跟着你。有我在,一定护你平安无事……”
少女开始滔滔不绝,丝毫未注意裴昭已是眉头紧锁。
“铮铮,可以带我去见殿下么?”见少女没有停顿的意思,她只能打断道。
“可以,当然可以!”卫铮铮连忙点头。
出了厢房后,沿着游廊一路直走,便来到竹影斑驳的书斋前。斋外的四季竹,因为绵绵雨水,愈加青翠欲滴。
“袁姑娘想见殿下。”卫铮铮朝门边的婢女道。
婢女看了裴昭一眼,平淡道:“卫统领说,殿下不见人。”
卫铮铮道:“啊?不见人?为什么不见袁姑娘?”她声音颇高,显然想让屋内之人听到,果不其然,片刻后,书斋的门被从里打开。
“卫铮铮!你是生怕殿下听不到吗?”侍卫冷脸训道。
“不这样的话,哥,你也不出来呀。”卫铮铮撇嘴,“袁姑娘想见殿下。”说完,顽皮地朝裴昭眨了眨眼。
卫婴叹了口气,朝裴昭道:“请进。”
绿釉灯盏烛火点点,崔珩坐在案边,正在用朱色的墨笔勾画卷册。箭衣褪去,他换上了宽松的青色薄衫,原本高束的头发也披散在肩侧。
湿润的雨风趁着门开的间隙,掠过桌案。烛火奋力挣扎,在门扉掩上时,颤巍巍地灭了。
他抬起眼,望向她。
“坐吧。”
裴昭坐下后,向崔珩的手背看去。血珠已经凝固,此时变成了深红色的细痕。
“殿下的手,疼吗?”
崔珩将墨笔放下,阖上卷册:“你是想问杜谦案吧?以后有事情,直接说。”
裴昭讪讪一笑。
得了崔珩的眼色,卫婴开口道:“袁录事,其一,刺客是杜谦的养子;其二,杜谦想派刺客刺杀殿下。其三,卷宗上的案发现场,是后来卑职布置的。”
裴昭呆呆地看向他,单是其中一条,便令她怔楞许久。
一时思如乱麻。
“杜谦是谁的人?”
“他背后是谁,正是你要查的。”崔珩轻笑了一声。
裴昭点头称是,又问:“殿下去长史府,和杜谦说了什么?”
“只是公事。但那日本王离开时,杜谦却递上了一张字条。”
崔珩提笔,在洒金宣纸上写“杨柳枝头黄雀语”。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杜谦是螳螂。而崔珩既是蝉,又是黄雀。
裴昭有些茫然:“杜谦他……竟知道殿下,会设局将他反杀?”
崔珩颔首:“后来杜谦找我,说想以自己的命,换他妻女的命。可惜,他无论如何都要死的,本王不做亏本生意。”
裴昭凝神听着。
“但杜谦还有另外的筹码。若是本王想知道主使,便照顾好他的妻女。”他微微一顿,“可后来,派出的暗探带回消息,说杜宅家仆在杜谦死前的两个月就已被遣散,母女二人杳无音讯。甚至,杜氏给杜谦的家书,也是提前写好,驿使按时寄出的。”
“这样看来,杜家母女或许早就不在人世了……”裴昭垂眼叹息,“天子脚下,能做到如此境地,幕后之人想必位高权重。”
“杜谦一死,杜宅又无线索。此事原本只能不了了之。”崔珩握笔的骨节微微泛白,“但杜谦写过的‘杨柳枝头黄雀语’,还有下一句。”
“蝴蝶岂可扑蝉飞。”裴昭脱口接道。
“杨柳、蝴蝶,让本王想起两个人。”崔珩望着她,等她说出答案。
裴昭思索片刻,道:“是指广宜公主和驸马?”
京中风靡一时的蝴蝶妆由广宜公主所创,故她有“蝴蝶夫人”之称。而驸马——吏部员外郎杨赋,因为年少时擅长画柳,被戏称为“杨柳公子”。
“广宜的母亲因我而死,我们有数载未曾见面。”崔珩淡淡道。
裴昭幼年见过广宜的母亲——先皇的贵妃陆氏,那是个明媚张扬的美人。
她不知该如何接话,只能沉默。
“公主府不久后会有赏花宴,到时女官都会收到请柬。”
“微臣明白。”
是让她从公主府查起。
“无事的话,可以退下了。”崔珩向后仰去,闭上眼,眉头微微拧起。
可裴昭还有要事没问,犹豫片刻,小心翼翼地开口道:“殿下,何时我能见到那一只香奁?”
“先查明杜谦背后的人。”
崔珩的语气沾上了几分不悦,眉心愈发紧皱。或许是错觉,裴昭竟觉得他额前冒着冷汗。
“袁录事,殿下要休息了。”卫婴嗓音低沉。
裴昭离了书斋后,便看见卫铮铮在外等她。少女背着包袱,杏眼闪亮,一脸期待。
“我们何时离开?”卫铮铮问。
崔珩让卫铮铮跟着她,乍看是保护,实则是监视。但事已至此,裴昭只能点点头道:“我忘记了路,还要麻烦铮铮带我离府。”
卫铮铮奇道:“直接离府?不先去拿钱?”
裴昭迷茫地看向她。
“晋王府令牌可以拿钱。”
裴昭以为,令牌只是为了方便她上门拜谒,却不曾想到,竟能凭此取用王府库银。
见裴昭发愣,卫铮铮从她腰间取下令牌,读着上面阳刻的文字:“大周晋王之令。”接着把令牌还她,道,“办事要钱,殿下很慷慨的。这个令牌殿下很少给人,确实能用来取钱。”
卫铮铮领她在管事处取了五十两的银票,又带了两贯钱在身,离开王府时,雨已歇了。
二人回丰邑坊的路上,途径西市,便见徐记烧饼前,人头攒动。卫铮铮看着滋滋作响的油锅,眼睛放光。
裴昭便走上前,道:“阿叔,来两只烧饼。”
“好嘞,一共两文。”卖烧饼的男人抬起头笑道,却在看清裴昭面孔的瞬间,僵住了表情。
“你!怎么……是你!”
裴昭记得他,是那日帮菜农说话的摊贩之一。
可她不明白,为什么男人会露出如此惊惧、如此厌恶的表情。
她抬手想要拨开崔珩,但一不留神,指甲便刮过他的手背,留下一道苍白的划痕。
两人都有些怔楞。
她开口打破沉默:“微臣失礼。请殿下恕罪。”
崔珩没有接话,面色却微微冷下来。背后的天色逐渐变暗,是山雨欲来的征兆。乌云遍布,陡然消失的阳光让他的神情更显阴郁。
京城的初夏便是如此,烈阳愈是灿烂,随即而来的暴雨便愈是猛烈。
不过片刻,雨点便哗然落下。
卫婴跑上前来送伞。
他替崔珩举着伞,瞥了一眼湿漉漉的裴昭,立刻道:“卑职再去取一把。”说着,便伸手将伞柄递在裴昭手中,换她来替晋王撑伞。
却不想,崔珩抬起手,接过纸伞:“卫婴,不必再取了。退下吧。”
“是。”
他在伞下,她在雨下。
裴昭静静地看着他,察觉到气氛肃然。
青年握住伞柄的手微微用力,骨节分明。因为肤色苍白,更衬得手背上泛红的划痕鲜明可见。
崔珩不走,她亦不能直接到廊下避雨。
雨势愈来愈急。雨珠从面颊上滑过,渗进她青色官袍的衣领,身上一片冰凉。
裴昭轻声问道:“殿下还不回去吗?”
此时崔珩的脸上,连往日虚浮的笑意也看不见。
裴昭只能自问自答道:“暮春赏雨,确实是雅趣。”
她不知方才为何幼稚地觉得,即已坦白身份,自己便还是裴府里无忧无虑的千金。
雨珠滑到胸前。
七年前的伤口,如今不过一道淡痕,但每当遇凉,仍会隐隐作痛,一阵急一阵缓,像是琴弦一般,被人随手拨弄。
“殿下。”她不由攥紧衣角,“微臣可以去廊下避雨吗?”
“去吧。”崔珩转过身,亦往回走。
她跟上去,但没走两步,心口的疼痛蔓延至全身,连双腿也控制不住了。
裴昭伸出手,想拽住那抹灰青色的衣袖,但什么也没抓住。
身后传来闷闷的倒地声。
崔珩回过身,垂眸看着伏在地上颤抖的少女,迟疑片刻,终是屈下身,拽着她的右肩将她捞起。纸伞让他感到行动不便,便索性丢到一旁。
卫婴跑过来,一手替他举起伞,一手伸上前,想帮他搀扶昏倒的少女:“殿下,这种事情卑职来就好。”
“卫铮铮呢?”崔珩避开他的手,只是问道,“让她来见我。”
……
裴昭梦见杨黛背着自己,在故宅的窗边坐着。
月光被纸窗一拦,只在屋内留下朦胧的清灰色。妇人的影子在地上,被拖得很长。
幼年的她躺在床上,悄悄睁开眼,侧过头看向母亲。
为何母亲要在她入睡后,才悄悄起身?
杨黛打开香奁,从中取出淡青色瓷罐,之后的动作却因身形遮挡,再也看不见。
“娘!”
裴昭猛然睁眼,发现自己处在陌生的房间。
“你终于醒了!”侍卫打扮的少女扶她起来,“方才郎中替你针过了,现在有没有舒服些?”
裴昭揉了揉太阳穴:“多谢,我没事。请问姑娘怎么称呼?”
“卫铮铮,叫我铮铮就好。”
“铮铮。”裴昭默念一声。她向身上看去,原本的官服已被换成质地柔软的杏色薄衫。
卫铮铮立刻说道:“官服脏了,于是我托人去洗了。”
“多谢铮铮。”
“不必道谢。”卫铮铮粲然一笑,“以后,我便要常常和你在一起了。”
见裴昭一脸错愕,卫铮铮若无其事道:“方才你在校场遇刺,殿下便让我之后跟着你。有我在,一定护你平安无事……”
少女开始滔滔不绝,丝毫未注意裴昭已是眉头紧锁。
“铮铮,可以带我去见殿下么?”见少女没有停顿的意思,她只能打断道。
“可以,当然可以!”卫铮铮连忙点头。
出了厢房后,沿着游廊一路直走,便来到竹影斑驳的书斋前。斋外的四季竹,因为绵绵雨水,愈加青翠欲滴。
“袁姑娘想见殿下。”卫铮铮朝门边的婢女道。
婢女看了裴昭一眼,平淡道:“卫统领说,殿下不见人。”
卫铮铮道:“啊?不见人?为什么不见袁姑娘?”她声音颇高,显然想让屋内之人听到,果不其然,片刻后,书斋的门被从里打开。
“卫铮铮!你是生怕殿下听不到吗?”侍卫冷脸训道。
“不这样的话,哥,你也不出来呀。”卫铮铮撇嘴,“袁姑娘想见殿下。”说完,顽皮地朝裴昭眨了眨眼。
卫婴叹了口气,朝裴昭道:“请进。”
绿釉灯盏烛火点点,崔珩坐在案边,正在用朱色的墨笔勾画卷册。箭衣褪去,他换上了宽松的青色薄衫,原本高束的头发也披散在肩侧。
湿润的雨风趁着门开的间隙,掠过桌案。烛火奋力挣扎,在门扉掩上时,颤巍巍地灭了。
他抬起眼,望向她。
“坐吧。”
裴昭坐下后,向崔珩的手背看去。血珠已经凝固,此时变成了深红色的细痕。
“殿下的手,疼吗?”
崔珩将墨笔放下,阖上卷册:“你是想问杜谦案吧?以后有事情,直接说。”
裴昭讪讪一笑。
得了崔珩的眼色,卫婴开口道:“袁录事,其一,刺客是杜谦的养子;其二,杜谦想派刺客刺杀殿下。其三,卷宗上的案发现场,是后来卑职布置的。”
裴昭呆呆地看向他,单是其中一条,便令她怔楞许久。
一时思如乱麻。
“杜谦是谁的人?”
“他背后是谁,正是你要查的。”崔珩轻笑了一声。
裴昭点头称是,又问:“殿下去长史府,和杜谦说了什么?”
“只是公事。但那日本王离开时,杜谦却递上了一张字条。”
崔珩提笔,在洒金宣纸上写“杨柳枝头黄雀语”。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杜谦是螳螂。而崔珩既是蝉,又是黄雀。
裴昭有些茫然:“杜谦他……竟知道殿下,会设局将他反杀?”
崔珩颔首:“后来杜谦找我,说想以自己的命,换他妻女的命。可惜,他无论如何都要死的,本王不做亏本生意。”
裴昭凝神听着。
“但杜谦还有另外的筹码。若是本王想知道主使,便照顾好他的妻女。”他微微一顿,“可后来,派出的暗探带回消息,说杜宅家仆在杜谦死前的两个月就已被遣散,母女二人杳无音讯。甚至,杜氏给杜谦的家书,也是提前写好,驿使按时寄出的。”
“这样看来,杜家母女或许早就不在人世了……”裴昭垂眼叹息,“天子脚下,能做到如此境地,幕后之人想必位高权重。”
“杜谦一死,杜宅又无线索。此事原本只能不了了之。”崔珩握笔的骨节微微泛白,“但杜谦写过的‘杨柳枝头黄雀语’,还有下一句。”
“蝴蝶岂可扑蝉飞。”裴昭脱口接道。
“杨柳、蝴蝶,让本王想起两个人。”崔珩望着她,等她说出答案。
裴昭思索片刻,道:“是指广宜公主和驸马?”
京中风靡一时的蝴蝶妆由广宜公主所创,故她有“蝴蝶夫人”之称。而驸马——吏部员外郎杨赋,因为年少时擅长画柳,被戏称为“杨柳公子”。
“广宜的母亲因我而死,我们有数载未曾见面。”崔珩淡淡道。
裴昭幼年见过广宜的母亲——先皇的贵妃陆氏,那是个明媚张扬的美人。
她不知该如何接话,只能沉默。
“公主府不久后会有赏花宴,到时女官都会收到请柬。”
“微臣明白。”
是让她从公主府查起。
“无事的话,可以退下了。”崔珩向后仰去,闭上眼,眉头微微拧起。
可裴昭还有要事没问,犹豫片刻,小心翼翼地开口道:“殿下,何时我能见到那一只香奁?”
“先查明杜谦背后的人。”
崔珩的语气沾上了几分不悦,眉心愈发紧皱。或许是错觉,裴昭竟觉得他额前冒着冷汗。
“袁录事,殿下要休息了。”卫婴嗓音低沉。
裴昭离了书斋后,便看见卫铮铮在外等她。少女背着包袱,杏眼闪亮,一脸期待。
“我们何时离开?”卫铮铮问。
崔珩让卫铮铮跟着她,乍看是保护,实则是监视。但事已至此,裴昭只能点点头道:“我忘记了路,还要麻烦铮铮带我离府。”
卫铮铮奇道:“直接离府?不先去拿钱?”
裴昭迷茫地看向她。
“晋王府令牌可以拿钱。”
裴昭以为,令牌只是为了方便她上门拜谒,却不曾想到,竟能凭此取用王府库银。
见裴昭发愣,卫铮铮从她腰间取下令牌,读着上面阳刻的文字:“大周晋王之令。”接着把令牌还她,道,“办事要钱,殿下很慷慨的。这个令牌殿下很少给人,确实能用来取钱。”
卫铮铮领她在管事处取了五十两的银票,又带了两贯钱在身,离开王府时,雨已歇了。
二人回丰邑坊的路上,途径西市,便见徐记烧饼前,人头攒动。卫铮铮看着滋滋作响的油锅,眼睛放光。
裴昭便走上前,道:“阿叔,来两只烧饼。”
“好嘞,一共两文。”卖烧饼的男人抬起头笑道,却在看清裴昭面孔的瞬间,僵住了表情。
“你!怎么……是你!”
裴昭记得他,是那日帮菜农说话的摊贩之一。
可她不明白,为什么男人会露出如此惊惧、如此厌恶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