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4 章
下午下学之后,经过一天的上课、读书、写字......还有与上课无关的其他事,二十张课桌上有不少到处都是墨渍、纸屑,个别甚至还能在犄角旮旯里看到点心渣渣,以及不知道是什么玩意儿的四分五裂的尸体。
两人一开始只拿了抹布,擦了两下就发现干抹布只能擦灰,擦不干净墨渍、水渍、茶渍以及不知名的污渍,又找人拿了木盆,可纸屑、点心渣渣,还有那些莫名其妙的尸体不能就这样扫到地上,于是他们两又找来一个碎纸篓和鸡毛掸子。
先用鸡毛掸子将桌子上的渣渣掸一掸,掸到碎纸篓里,再用湿抹布擦干净各种污渍,在用干抹布擦干净水渍。
整个班的大部分人,就连带班的夫子也没走,都在教室的窗户外面,三三两两的说话,时不时用眼角的余光围观起两个金尊玉贵的小祖宗干起这些粗活。
光明正大是不敢的,谁不知道蒋大少爷在京城欺男霸女,动不动就打人。万一他被看的恼羞成怒,要打他们了怎么办?
他可是连皇子都敢动手,还专挑脸揍的人!
还有些人为了讨好蒋和安,主动上前想要帮忙,全都被他冷脸给吓得不敢上前。
但这件事太稀奇,就算是蒋和安的冷脸,也不能打消围观众人的好奇心。
当然,这也有上次蒋和安被罚洗衣服的事已经传遍了整个学院的原因在,大家都知道他虽然是一个不学无术,还打人专打脸的纨绔,但他们书院里的林夫子管的住他啊。
第一次被罚洗衣服可以说是巧合,第二次被罚打扫教室总不是了吧。
他们再在私下里一合计,就发现嚣张跋扈,横行霸道那些评价都是他们道听途说的传言。
蒋和安到书院里的这几个月从没有仗势欺人,为非作歹,就连先生们布置的功课,也会按时上交,虽然是找人代写的,但他也不会强迫别人,都是你情我愿的给了钱,还给一些家境不好的学生提供了一笔可观的收入。
就是总臭着一张脸,好像谁都欠了他银子一样,才和书院里的人关系冷淡。
就是他们在八卦的时候,不小心被四处探险的煴哥儿听到了,然后煴哥儿又“不小心”露给了林澜,林澜立即在书院里开展了一场整治行动,斩断违规交易渠道四五六七条,最大那条的源头就是他刚喝过茶没多久的亲传弟子——蒋和安。
所以蒋和安就被他立成了典型,从重处罚,杀猴敬鸡!
就是不知道为什么,明明是立功了的煴哥儿,也会跟着受罚。围观的人不仅在心底嘀咕着,也有胆大的找机会悄悄的问了当事人,小的那个。
煴哥儿哼了一声,扭过脸去,不理这些欺软怕硬,还好奇心旺盛的家伙们,不敢去找他师兄,就会逮着他一个小孩欺负。
蒋和安这会后悔起来,早知道就乖乖抄书了,也不知道先生哪儿来的这么多花样,还能想出罚擦桌子这么丢人手段,接下来的几天,书院里肯定都是议论他的声音。
这要是传回京城,老六那个家伙肯定会拿这件事嘲笑他。
因为心中愤愤,蒋和安从拿到抹布起就摆出一张万年寒冰脸,嗖嗖的往外冒冷气,冻得人在三伏天都能打寒颤,更别说是往前凑了。
也就煴哥儿跟他一起不着调的事情干多了,清楚他的本性,完全感受不到异状,跟在他的屁股后头干的起劲。
可人一恼就会上头,做事就不仔细起来,只想快些干完,连带着煴哥儿一起加快了速度,好多地方都没擦干净,然后围观的带班夫子就罚他们把地也给扫了。
他们又新添了一套扫把和铲子。
带班夫子对此表示很满意,看来林澜夫子说的没错,这小子也就脸臭了一点,贪玩了一点,人品还是没问题的,这不很尊师重道的吗?
好不容易干完活,一大一小拖着疲软的手脚往回走。煴哥儿忧伤的看着天边的晚霞,觉得他当时应该坚定一点,好好做好监督工作,不该没经住诱惑,轻易就跟师兄玩闹起来。
至少不该闹出那么大的动静被发现......
可现在已经被二伯发现,说什么都是事后诸葛亮,打扫就打扫吧,也还挺有意思的,就是每天被那么多人围观,有点儿累,还有点丢人。
后面半句是师兄说的,他到是不觉得。
可丢人这回事吧,丢着丢着,就会把脸皮丢没了。
蒋和安一天会恼,两天会羞,三天就跟没事人一样,还在可见会扯着嗓子,高声警告那些吃东西的人,不许把点心渣渣弄得到处都是,也会臭着脸,对临走前顺便收拾一下的人道个谢。
就这样半个月过去了,蒋和安在同窗的眼里一点一点的人设崩塌,从高不可攀的高岭之花变身成为暴躁小哥,动不动就喷火的那种。
有时候也会答应同窗的邀约,去球场上玩玩蹴鞠,投壶之类的游戏放松一下,但机会并不多。
因为他还有一个监督他抄书的小夫子。
在煴哥儿的眼泪攻势之下,蒋和安紧赶慢赶的赶在中秋之前抄完了二十遍论语。
没办法,他只要一松懈,小孩子就会含着两汪眼泪可怜兮兮的看着他,让他心里的负罪感一阵一阵的往上涌,怎么压都压不住。
煴哥儿也是没办法啊。
他也想摆一摆夫子的威严做派,可师兄他根本不吃这套,每次都会嫌弃他猪鼻子插大葱——装相。
有时候还会把他捞到怀里一阵揉搓,然后他就会顶着被容得通红的脸,把师兄也挠成鸡窝头,两个人就都会忘记正事,时间一下子就这么跟抓不住的泥鳅一样溜走了。
多番试验之下,熅哥儿发现利用小孩的优势,装可怜这招最管用。
他也不想这样的,但是为了能去扬州城里看灯会,他拼了!
直到坐在姑苏到扬州的船上,煴哥儿才安心,拉着蒋和安,还有一出书院就莫名出现的平安,三个人一块在船上探索起来。
煴哥儿以前之坐过画舫,还是在平静的湖面上的画舫。这还是他第一次上漕船,满眼都是船,满耳都是各种各样的号子声,跟在画舫上感觉完全不一样。
旁边刚刚离开码头的那艘船比他们乘坐的这艘大好多,那根高高的桅杆好像要插到天上去,船身路过他们旁边时,带起的波浪让周围的船只晃了晃。
煴哥儿人小,也跟着晃了晃,要不是平安揪住他的衣领,他就要一屁股墩坐到甲板上了。
“师兄,这船好大啊!我们为什么不坐这艘船?”煴哥儿仰着小脑袋,呆呆的看着那艘船走远。
蒋和安捏着他的小脑袋,把他的脸换了一个相反方向,指着水来的方向道:“那艘船去的是杭州方向,我们要去的扬州在这个方向,知道为什么了吗?”
煴哥儿点点头表示明白,又问道:“那我们回来的时候能坐这么大的船吗?”
蒋和安摸了摸下巴,若有所思道:“那是艘六百料的船,看大小应该朝廷运粮的官船,要是师祖他老人家出面的话,我们就能坐,你要不要去求求他老人家?。”
煴哥儿心动了一下下,打消了这个念头,这不是去找罚吗?他看看就行,看看就行。
然后,两个人就趴在船沿上,哦,煴哥儿趴不了,因为小矮子还没船沿高,他趴在平安的怀里。
他就这样居高临下的和趴在船沿上蒋和安一起,津津有味的看着各种各样的船只来来往往,进进出出,是不是发出“哇哇”的惊叹声。
平安很不理解,怎么他家主子一和煴哥儿混在一起,多长出来的十几岁就被什么东西给吃了一样。明明在京城的时候经常见这些船,来扬州的时候,他们乘坐的还是内河最大的八百料大船,当时也没见他有多兴奋啊。
船舱里,正在喝茶的林老爷子歉意的笑了笑,对旁边的人道:“小孩子没见过世面,让卓兄见笑了。”
卓仲廉收回看向窗外的目光,羡慕道:“少年纯真,一片赤子心性;稚子聪慧,敏捷善思,难得,难得啊!林兄和贤侄当真是好福气啊。”
林澜谦虚的笑笑没说话,执起茶壶,为两人添茶,在两位古稀老人面前,他就是个添茶倒水,任人使唤的小辈。
林老爷子到是没有半点谦虚,骄傲道:“我也这么觉得!”
卓仲廉被噎了一下,然后哈哈笑道:“这么多年过去了,你还是这个性子,看来这江南的山水养人的很。”
林老爷子道:“要不是这里的山水好,你也不会一大把年纪了,刚从云贵总督的位置上致仕,就绕个大圈子往这边跑。”
卓仲廉放下茶杯,怅然道:“我可不像你,这些年来吃好喝好,儿孙争气,一心只在教书上。云贵你也知道,复杂的很,这些年来劳心劳力,我都没想过我还能活着从那个位置上致仕。”
叹息道:“再不来见见老朋友,怕是就见不到了。”
卓仲廉比林老爷子还要小上几岁,也是翰林出身,当年刚到翰林院的时候,正好分到了林老爷子手底下,两人脾性相投,关系一直很好。
林老爷子辞官之后,他也上书请求外放,两人这些年来一直有书信来往。
直到前些日子,卓仲廉成功在云贵总督的位置上致仕,连家乡都没回去,直接就海上绕路,来姑苏访友。
两人一开始只拿了抹布,擦了两下就发现干抹布只能擦灰,擦不干净墨渍、水渍、茶渍以及不知名的污渍,又找人拿了木盆,可纸屑、点心渣渣,还有那些莫名其妙的尸体不能就这样扫到地上,于是他们两又找来一个碎纸篓和鸡毛掸子。
先用鸡毛掸子将桌子上的渣渣掸一掸,掸到碎纸篓里,再用湿抹布擦干净各种污渍,在用干抹布擦干净水渍。
整个班的大部分人,就连带班的夫子也没走,都在教室的窗户外面,三三两两的说话,时不时用眼角的余光围观起两个金尊玉贵的小祖宗干起这些粗活。
光明正大是不敢的,谁不知道蒋大少爷在京城欺男霸女,动不动就打人。万一他被看的恼羞成怒,要打他们了怎么办?
他可是连皇子都敢动手,还专挑脸揍的人!
还有些人为了讨好蒋和安,主动上前想要帮忙,全都被他冷脸给吓得不敢上前。
但这件事太稀奇,就算是蒋和安的冷脸,也不能打消围观众人的好奇心。
当然,这也有上次蒋和安被罚洗衣服的事已经传遍了整个学院的原因在,大家都知道他虽然是一个不学无术,还打人专打脸的纨绔,但他们书院里的林夫子管的住他啊。
第一次被罚洗衣服可以说是巧合,第二次被罚打扫教室总不是了吧。
他们再在私下里一合计,就发现嚣张跋扈,横行霸道那些评价都是他们道听途说的传言。
蒋和安到书院里的这几个月从没有仗势欺人,为非作歹,就连先生们布置的功课,也会按时上交,虽然是找人代写的,但他也不会强迫别人,都是你情我愿的给了钱,还给一些家境不好的学生提供了一笔可观的收入。
就是总臭着一张脸,好像谁都欠了他银子一样,才和书院里的人关系冷淡。
就是他们在八卦的时候,不小心被四处探险的煴哥儿听到了,然后煴哥儿又“不小心”露给了林澜,林澜立即在书院里开展了一场整治行动,斩断违规交易渠道四五六七条,最大那条的源头就是他刚喝过茶没多久的亲传弟子——蒋和安。
所以蒋和安就被他立成了典型,从重处罚,杀猴敬鸡!
就是不知道为什么,明明是立功了的煴哥儿,也会跟着受罚。围观的人不仅在心底嘀咕着,也有胆大的找机会悄悄的问了当事人,小的那个。
煴哥儿哼了一声,扭过脸去,不理这些欺软怕硬,还好奇心旺盛的家伙们,不敢去找他师兄,就会逮着他一个小孩欺负。
蒋和安这会后悔起来,早知道就乖乖抄书了,也不知道先生哪儿来的这么多花样,还能想出罚擦桌子这么丢人手段,接下来的几天,书院里肯定都是议论他的声音。
这要是传回京城,老六那个家伙肯定会拿这件事嘲笑他。
因为心中愤愤,蒋和安从拿到抹布起就摆出一张万年寒冰脸,嗖嗖的往外冒冷气,冻得人在三伏天都能打寒颤,更别说是往前凑了。
也就煴哥儿跟他一起不着调的事情干多了,清楚他的本性,完全感受不到异状,跟在他的屁股后头干的起劲。
可人一恼就会上头,做事就不仔细起来,只想快些干完,连带着煴哥儿一起加快了速度,好多地方都没擦干净,然后围观的带班夫子就罚他们把地也给扫了。
他们又新添了一套扫把和铲子。
带班夫子对此表示很满意,看来林澜夫子说的没错,这小子也就脸臭了一点,贪玩了一点,人品还是没问题的,这不很尊师重道的吗?
好不容易干完活,一大一小拖着疲软的手脚往回走。煴哥儿忧伤的看着天边的晚霞,觉得他当时应该坚定一点,好好做好监督工作,不该没经住诱惑,轻易就跟师兄玩闹起来。
至少不该闹出那么大的动静被发现......
可现在已经被二伯发现,说什么都是事后诸葛亮,打扫就打扫吧,也还挺有意思的,就是每天被那么多人围观,有点儿累,还有点丢人。
后面半句是师兄说的,他到是不觉得。
可丢人这回事吧,丢着丢着,就会把脸皮丢没了。
蒋和安一天会恼,两天会羞,三天就跟没事人一样,还在可见会扯着嗓子,高声警告那些吃东西的人,不许把点心渣渣弄得到处都是,也会臭着脸,对临走前顺便收拾一下的人道个谢。
就这样半个月过去了,蒋和安在同窗的眼里一点一点的人设崩塌,从高不可攀的高岭之花变身成为暴躁小哥,动不动就喷火的那种。
有时候也会答应同窗的邀约,去球场上玩玩蹴鞠,投壶之类的游戏放松一下,但机会并不多。
因为他还有一个监督他抄书的小夫子。
在煴哥儿的眼泪攻势之下,蒋和安紧赶慢赶的赶在中秋之前抄完了二十遍论语。
没办法,他只要一松懈,小孩子就会含着两汪眼泪可怜兮兮的看着他,让他心里的负罪感一阵一阵的往上涌,怎么压都压不住。
煴哥儿也是没办法啊。
他也想摆一摆夫子的威严做派,可师兄他根本不吃这套,每次都会嫌弃他猪鼻子插大葱——装相。
有时候还会把他捞到怀里一阵揉搓,然后他就会顶着被容得通红的脸,把师兄也挠成鸡窝头,两个人就都会忘记正事,时间一下子就这么跟抓不住的泥鳅一样溜走了。
多番试验之下,熅哥儿发现利用小孩的优势,装可怜这招最管用。
他也不想这样的,但是为了能去扬州城里看灯会,他拼了!
直到坐在姑苏到扬州的船上,煴哥儿才安心,拉着蒋和安,还有一出书院就莫名出现的平安,三个人一块在船上探索起来。
煴哥儿以前之坐过画舫,还是在平静的湖面上的画舫。这还是他第一次上漕船,满眼都是船,满耳都是各种各样的号子声,跟在画舫上感觉完全不一样。
旁边刚刚离开码头的那艘船比他们乘坐的这艘大好多,那根高高的桅杆好像要插到天上去,船身路过他们旁边时,带起的波浪让周围的船只晃了晃。
煴哥儿人小,也跟着晃了晃,要不是平安揪住他的衣领,他就要一屁股墩坐到甲板上了。
“师兄,这船好大啊!我们为什么不坐这艘船?”煴哥儿仰着小脑袋,呆呆的看着那艘船走远。
蒋和安捏着他的小脑袋,把他的脸换了一个相反方向,指着水来的方向道:“那艘船去的是杭州方向,我们要去的扬州在这个方向,知道为什么了吗?”
煴哥儿点点头表示明白,又问道:“那我们回来的时候能坐这么大的船吗?”
蒋和安摸了摸下巴,若有所思道:“那是艘六百料的船,看大小应该朝廷运粮的官船,要是师祖他老人家出面的话,我们就能坐,你要不要去求求他老人家?。”
煴哥儿心动了一下下,打消了这个念头,这不是去找罚吗?他看看就行,看看就行。
然后,两个人就趴在船沿上,哦,煴哥儿趴不了,因为小矮子还没船沿高,他趴在平安的怀里。
他就这样居高临下的和趴在船沿上蒋和安一起,津津有味的看着各种各样的船只来来往往,进进出出,是不是发出“哇哇”的惊叹声。
平安很不理解,怎么他家主子一和煴哥儿混在一起,多长出来的十几岁就被什么东西给吃了一样。明明在京城的时候经常见这些船,来扬州的时候,他们乘坐的还是内河最大的八百料大船,当时也没见他有多兴奋啊。
船舱里,正在喝茶的林老爷子歉意的笑了笑,对旁边的人道:“小孩子没见过世面,让卓兄见笑了。”
卓仲廉收回看向窗外的目光,羡慕道:“少年纯真,一片赤子心性;稚子聪慧,敏捷善思,难得,难得啊!林兄和贤侄当真是好福气啊。”
林澜谦虚的笑笑没说话,执起茶壶,为两人添茶,在两位古稀老人面前,他就是个添茶倒水,任人使唤的小辈。
林老爷子到是没有半点谦虚,骄傲道:“我也这么觉得!”
卓仲廉被噎了一下,然后哈哈笑道:“这么多年过去了,你还是这个性子,看来这江南的山水养人的很。”
林老爷子道:“要不是这里的山水好,你也不会一大把年纪了,刚从云贵总督的位置上致仕,就绕个大圈子往这边跑。”
卓仲廉放下茶杯,怅然道:“我可不像你,这些年来吃好喝好,儿孙争气,一心只在教书上。云贵你也知道,复杂的很,这些年来劳心劳力,我都没想过我还能活着从那个位置上致仕。”
叹息道:“再不来见见老朋友,怕是就见不到了。”
卓仲廉比林老爷子还要小上几岁,也是翰林出身,当年刚到翰林院的时候,正好分到了林老爷子手底下,两人脾性相投,关系一直很好。
林老爷子辞官之后,他也上书请求外放,两人这些年来一直有书信来往。
直到前些日子,卓仲廉成功在云贵总督的位置上致仕,连家乡都没回去,直接就海上绕路,来姑苏访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