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元初三年,深冬,寒月寺。
大雪飘落,一时间白了山头,一只飞鸟掠过白茫茫的天空,叫声极为凄厉,不过很快被钟声淹没。
姜清辞面色苍白,跪坐在佛堂中央,一身白色的素锦衣,寒风拂过,布料贴着肌肤,多了几分单薄,头顶以一根木簪束之,其乌发如同瀑布伴倾泻而下。
知书缓步上前,凑到她耳边:“姑娘,陛下来了。”
问声,姜清辞身体一怔,缓缓睁开眼睛,一双冰眸子带着几分悲鸣与凉薄,眼角的痣平添了些许清冷,她直起身,一时气力不济,又摔在布垫上。
这几日,她病得厉害,整日咳嗽,前几日竟咳出血,请了奉天城最好的郎中诊脉,只说郁结于心,恐怕活不久了,只开了些调理身体的药,缓解身上的病痛,却不能彻底根治。
心酸涌上心头,知书前上前搀扶,姜清辞摆摆手,直起身,知识忙拿来御寒裘衣,披在她身上。
撑起油纸伞,两人走进大雪中,寺里刚来的小尼姑在屋下堆了个雪人,姜清辞突然开口,只是气若游丝,飘渺如烟:“这般大的雪,我只在十岁时见过,爹爹打了胜仗,那几日在家休憩,我惹怒了教室先生,父亲罚我在院中站着,哥哥便堆了个雪人逗我笑,”姜清辞语气一顿,扯着嘴角,露出一抹冷淡的笑容:“想想已经十五年前了。”
知书不禁红了眼眶,想起入宫前的她,天真无邪,敢做敢说,如今却被困于这一方天地。
到了屋檐底下,知书收了油纸伞,抖落掉上面的雪,候在门外,姜清辞回头,来时的脚印早就被大雪淹没,她很快回过神,“嘎吱”一声推开门。
男子长身而立,背对着她,丝绸和金线做的布料华贵,袖口上锈有蟠龙,里外松紧十分合身,他问声侧过头,剑眉星目,清冷锋利的目光一下子变得柔和起来。
姜清辞行了礼,方时序立马上前,她颔首,向后退了一步,方时序顿下脚步,识趣地也向后退了一步。
“寺里的方丈传信,说你生病了,这次来,朕带了宫里最好的御医,正好给你看看。”
姜清辞语气平淡,明显带了几分疏离之意:“不劳陛下费心,城里的郎中已经开了几副药。”
屋内放了炭炉,铜鎏金花的样式,依稀能看见里面的炭火,燃烧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不消半刻,已经烧的差不多了,猩红的火光渐渐暗了下去,代替的是寒冷。
方时序长叹了一口气:“姜清辞,你为何如此,几番将我拒之门外?”
姜清辞身体颤抖,冷笑了一声,抬眸,直勾勾地望着他的眼睛:“那陛下为何千里迢迢来奉天城看我这一介罪臣之女,陛下口中的姜清辞,早就死在了三年前的海兰兵变!”
在嫁给太子方时序之前,她是将军府的嫡女,父亲是为大夏征战多年的大将军,跟随先帝打下一片江山,哥哥也随父从军。
十六岁那年,哥哥出征北战,她女扮男装混到军营,遇到了太子方时序,那时,他还不是大夏的主人,鲜衣怒马,只是个因为读书不用功被罚到军营的少年郎罢了。
他带着她射箭打猎骑马,肆意玩闹,全无大夏主人的模样。
“等回到了京城,我就和父亲请旨赐婚。”
十七岁时,她成了他的太子妃。
三年后,先帝驾崩,一时间,朝野动荡,太后干政,外戚众多,皇权岌岌可危,方时序临危受命,太后以太子不经世故为由要求垂帘听政。
那日,他久违地回到东宫,姜清辞高兴地跑来迎接,见到她时,方时序眼底闪过一丝心虚。
一个月后,太后却退居后宫,中书侍郎之女司窈被封为皇后,而这位皇后,正是太后的侄女。
而姜清辞则被封为贵妃,可谁都知道,姜清辞应该是这大夏的皇后,可却无人敢言,这天下啊,早就换了姓!
方时序上位不过三年,西疆质子陆今安便反了,姜修成南下征战,吃了败仗,不过几日,青州便被拿下,姜修成也命丧沙场,海兰军只剩下数千人。
方时序心慌意乱,听了宦官的谗言,要处死败军。
姜清辞几番劝诫,方时序却怒摔笔墨:“你为何要像太后一般,对朕百般刁难?”
方时序全然忘记她还在服丧,一怒之下罚了她禁足。
还没到解禁的日子,海兰军发生兵变,压到平京城门底下。
方时序和太子带着宫中的人一路逃到奉天城。
众大臣给姜氏一族安上反叛的重罪,其中不乏太后一党,海兰军一直都在姜修成麾下,可姜修成早兵变前已经战死沙场,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姜清辞掷地有声:“本宫不认这个罪!父亲随先帝创业,出生入死,镇守边关十余年,忠义之心,天地可鉴,怎可能是叛军,海兰军是打了败仗,却不足以死。”
兵部尚书李氏笑了一声:“这都打到平京城底下了,贵妃这是在质疑陛下的旨意,还是说,贵妃和海兰军一党。”他转过身,双手作揖,跪下来:“请陛下明鉴,赐姜氏一族死罪!”
众大臣齐刷刷地跪下:“请陛下明鉴,赐姜氏一族死罪!”
其余几个平日里与姜修成交好的大臣左顾右盼,也慌忙跪了下来。
兵部尚书以兵权在手为要挟,方时序还是松了口。
他攥着她的手:“只要你和姜氏划清界限,你还是贵妃。”
一滴泪划过脸颊,落下,滴在方时序手背上,可他依旧全然不觉,姜清辞抽回手:“海兰军不过千人,怎可能一路畅通无阻进京,如今兵部尚书还以兵权要挟,陛下,你还不明白吗?”
仿佛一根刺扎在身上,方时序别过眼:“朕只问你,要当大夏的贵妃,还是罪臣之女?”
姜清辞嘴角扯过一丝惨淡的笑:“臣女乃将军府嫡女姜清辞。”
第二日,便传来兄长姜砚处死的消息,方时序吩咐下人赐毒酒,姜清辞毫不犹豫地喝下。
可几日后,她却在寒月寺醒来。
彼时,海兰军早已全军覆没。
在百姓眼中,姜氏一族早就被赶尽杀绝,而那位姜贵妃早就死在了奉天城。
方时序下令,不许她踏出寒山寺一步。
她就如同笼中雀一般被困在这一方天地,这一困,就是三年。
方时序怒不可遏:“若不是朕,你早就死了,如今还能好生生地活着?”
姜清辞自嘲般地笑了笑,并未回答:“陛下所说的活着,只不过是如同蝼蚁般,躲在阴暗角落,不见阳光罢了。”
方时序拂袖而去,临走前下了一个月禁的足令,原本只是不出寒月寺,现如今连她住的那处别苑都出不了了:
他语气冰冷:“那你就如蝼蚁般活着。”
那几日,天气回温,山顶的雪化了,知书下山拿药,顺便买了些核桃酥,烤得刚好,酥酥脆脆,上面用白芝麻点缀,姜清辞眼尖,纤细白皙的手指捻起一片海棠花。
这些时日,她总是昏昏沉沉,整日躺在塌上,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今日总算清醒了一些,没想到隆冬已过,初春已临。
知书高兴地说着山下的见闻:“姑娘,山下的桃花开了,卖核桃酥的掌柜和我说,过几日会做些桃花酥,到时候我去买来给姑娘尝尝,我还听说,明日城里有灯会,”
说到这里,知书按耐不住内心的激动,声音变小:“我软磨硬泡,终于打点好陛下的侍卫了,说可以放姑娘出去半天,明天姑娘的禁足就解了,可以出去。”
阳光正好,余晖落下,依稀可见槛窗上竹影摇曳,姜清辞久久未回过神。
姜清辞突然开口道:“知书,扶我出去,我去外边坐坐。”
知书笑眼弯弯,看来城下郎中那几服药果然有用,姜清辞的精神头都好了许多。
此时正值西时,太阳落在山头,照得树影婆娑。
屋下放了一把紫檀雕花圆心扶手椅,姜清辞坐下。淡淡的檀香弥漫开来,让人昏昏欲睡,姜清辞眼皮耷拉着,闭上了眼睛,手重重地垂落下来。
知书大叫一声,声音中带着哭腔:“姑娘……”
知书的声音越来越远,最后又在耳旁响起。
“太子妃……太子妃。”
入了宫以后,姜清辞被封为贵妃,知书平日里唤她“娘娘”,海兰兵变后,在世人眼中,早死了为了掩藏身份,知书便称呼她为“姑娘”,而如今却称呼“太子妃”。
姜清辞睁眼,方才日暮的光景全然不见,她端坐在轿子里,身上穿着洗朱色彩袖蝶纹对襟襦裙。
就连知书的脸都稚嫩了几分。
“太子妃,就快到将军府了。”
姜清辞纳闷:“将军府?”
“太子妃方才小憩了片刻,怕是一时迷糊,忘了今日回门。”
风拂过轿帘,掀开一角,坊市热闹,宽巷两旁皆是鳞次栉比的铺子,游走的小贩吆喝着,酒肆隐隐约约传来唱曲儿的声音,这般景色,分明是平京才有的。
还没回神,马蹄声起,周遭的人发出尖叫,轿子一沉,直接翻了下去,姜清辞摔出轿子,马蹄声又再次靠近,她回头,一头墨色的马堪堪地朝她奔来,扬起蹄子,就要落下。
忽地,一声马啸,几滴血溅在白色的襦裙上,血腥味瞬间弥漫开来。
姜清辞抬眸,一道身影落在眼底,他身着一席青绿色长衫,松松垮垮,头发半披半束,右手持长刃,刃上沾满了血。
他侧过脸,收回长刃,刀光滑过,轮廓分明的脸瞬间清晰,从额头到耳朵都溅了血,侧脸凌厉分明,眉眼间透着一股淡漠疏离。
这是……西疆质子陆今安!
大雪飘落,一时间白了山头,一只飞鸟掠过白茫茫的天空,叫声极为凄厉,不过很快被钟声淹没。
姜清辞面色苍白,跪坐在佛堂中央,一身白色的素锦衣,寒风拂过,布料贴着肌肤,多了几分单薄,头顶以一根木簪束之,其乌发如同瀑布伴倾泻而下。
知书缓步上前,凑到她耳边:“姑娘,陛下来了。”
问声,姜清辞身体一怔,缓缓睁开眼睛,一双冰眸子带着几分悲鸣与凉薄,眼角的痣平添了些许清冷,她直起身,一时气力不济,又摔在布垫上。
这几日,她病得厉害,整日咳嗽,前几日竟咳出血,请了奉天城最好的郎中诊脉,只说郁结于心,恐怕活不久了,只开了些调理身体的药,缓解身上的病痛,却不能彻底根治。
心酸涌上心头,知书前上前搀扶,姜清辞摆摆手,直起身,知识忙拿来御寒裘衣,披在她身上。
撑起油纸伞,两人走进大雪中,寺里刚来的小尼姑在屋下堆了个雪人,姜清辞突然开口,只是气若游丝,飘渺如烟:“这般大的雪,我只在十岁时见过,爹爹打了胜仗,那几日在家休憩,我惹怒了教室先生,父亲罚我在院中站着,哥哥便堆了个雪人逗我笑,”姜清辞语气一顿,扯着嘴角,露出一抹冷淡的笑容:“想想已经十五年前了。”
知书不禁红了眼眶,想起入宫前的她,天真无邪,敢做敢说,如今却被困于这一方天地。
到了屋檐底下,知书收了油纸伞,抖落掉上面的雪,候在门外,姜清辞回头,来时的脚印早就被大雪淹没,她很快回过神,“嘎吱”一声推开门。
男子长身而立,背对着她,丝绸和金线做的布料华贵,袖口上锈有蟠龙,里外松紧十分合身,他问声侧过头,剑眉星目,清冷锋利的目光一下子变得柔和起来。
姜清辞行了礼,方时序立马上前,她颔首,向后退了一步,方时序顿下脚步,识趣地也向后退了一步。
“寺里的方丈传信,说你生病了,这次来,朕带了宫里最好的御医,正好给你看看。”
姜清辞语气平淡,明显带了几分疏离之意:“不劳陛下费心,城里的郎中已经开了几副药。”
屋内放了炭炉,铜鎏金花的样式,依稀能看见里面的炭火,燃烧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不消半刻,已经烧的差不多了,猩红的火光渐渐暗了下去,代替的是寒冷。
方时序长叹了一口气:“姜清辞,你为何如此,几番将我拒之门外?”
姜清辞身体颤抖,冷笑了一声,抬眸,直勾勾地望着他的眼睛:“那陛下为何千里迢迢来奉天城看我这一介罪臣之女,陛下口中的姜清辞,早就死在了三年前的海兰兵变!”
在嫁给太子方时序之前,她是将军府的嫡女,父亲是为大夏征战多年的大将军,跟随先帝打下一片江山,哥哥也随父从军。
十六岁那年,哥哥出征北战,她女扮男装混到军营,遇到了太子方时序,那时,他还不是大夏的主人,鲜衣怒马,只是个因为读书不用功被罚到军营的少年郎罢了。
他带着她射箭打猎骑马,肆意玩闹,全无大夏主人的模样。
“等回到了京城,我就和父亲请旨赐婚。”
十七岁时,她成了他的太子妃。
三年后,先帝驾崩,一时间,朝野动荡,太后干政,外戚众多,皇权岌岌可危,方时序临危受命,太后以太子不经世故为由要求垂帘听政。
那日,他久违地回到东宫,姜清辞高兴地跑来迎接,见到她时,方时序眼底闪过一丝心虚。
一个月后,太后却退居后宫,中书侍郎之女司窈被封为皇后,而这位皇后,正是太后的侄女。
而姜清辞则被封为贵妃,可谁都知道,姜清辞应该是这大夏的皇后,可却无人敢言,这天下啊,早就换了姓!
方时序上位不过三年,西疆质子陆今安便反了,姜修成南下征战,吃了败仗,不过几日,青州便被拿下,姜修成也命丧沙场,海兰军只剩下数千人。
方时序心慌意乱,听了宦官的谗言,要处死败军。
姜清辞几番劝诫,方时序却怒摔笔墨:“你为何要像太后一般,对朕百般刁难?”
方时序全然忘记她还在服丧,一怒之下罚了她禁足。
还没到解禁的日子,海兰军发生兵变,压到平京城门底下。
方时序和太子带着宫中的人一路逃到奉天城。
众大臣给姜氏一族安上反叛的重罪,其中不乏太后一党,海兰军一直都在姜修成麾下,可姜修成早兵变前已经战死沙场,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姜清辞掷地有声:“本宫不认这个罪!父亲随先帝创业,出生入死,镇守边关十余年,忠义之心,天地可鉴,怎可能是叛军,海兰军是打了败仗,却不足以死。”
兵部尚书李氏笑了一声:“这都打到平京城底下了,贵妃这是在质疑陛下的旨意,还是说,贵妃和海兰军一党。”他转过身,双手作揖,跪下来:“请陛下明鉴,赐姜氏一族死罪!”
众大臣齐刷刷地跪下:“请陛下明鉴,赐姜氏一族死罪!”
其余几个平日里与姜修成交好的大臣左顾右盼,也慌忙跪了下来。
兵部尚书以兵权在手为要挟,方时序还是松了口。
他攥着她的手:“只要你和姜氏划清界限,你还是贵妃。”
一滴泪划过脸颊,落下,滴在方时序手背上,可他依旧全然不觉,姜清辞抽回手:“海兰军不过千人,怎可能一路畅通无阻进京,如今兵部尚书还以兵权要挟,陛下,你还不明白吗?”
仿佛一根刺扎在身上,方时序别过眼:“朕只问你,要当大夏的贵妃,还是罪臣之女?”
姜清辞嘴角扯过一丝惨淡的笑:“臣女乃将军府嫡女姜清辞。”
第二日,便传来兄长姜砚处死的消息,方时序吩咐下人赐毒酒,姜清辞毫不犹豫地喝下。
可几日后,她却在寒月寺醒来。
彼时,海兰军早已全军覆没。
在百姓眼中,姜氏一族早就被赶尽杀绝,而那位姜贵妃早就死在了奉天城。
方时序下令,不许她踏出寒山寺一步。
她就如同笼中雀一般被困在这一方天地,这一困,就是三年。
方时序怒不可遏:“若不是朕,你早就死了,如今还能好生生地活着?”
姜清辞自嘲般地笑了笑,并未回答:“陛下所说的活着,只不过是如同蝼蚁般,躲在阴暗角落,不见阳光罢了。”
方时序拂袖而去,临走前下了一个月禁的足令,原本只是不出寒月寺,现如今连她住的那处别苑都出不了了:
他语气冰冷:“那你就如蝼蚁般活着。”
那几日,天气回温,山顶的雪化了,知书下山拿药,顺便买了些核桃酥,烤得刚好,酥酥脆脆,上面用白芝麻点缀,姜清辞眼尖,纤细白皙的手指捻起一片海棠花。
这些时日,她总是昏昏沉沉,整日躺在塌上,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今日总算清醒了一些,没想到隆冬已过,初春已临。
知书高兴地说着山下的见闻:“姑娘,山下的桃花开了,卖核桃酥的掌柜和我说,过几日会做些桃花酥,到时候我去买来给姑娘尝尝,我还听说,明日城里有灯会,”
说到这里,知书按耐不住内心的激动,声音变小:“我软磨硬泡,终于打点好陛下的侍卫了,说可以放姑娘出去半天,明天姑娘的禁足就解了,可以出去。”
阳光正好,余晖落下,依稀可见槛窗上竹影摇曳,姜清辞久久未回过神。
姜清辞突然开口道:“知书,扶我出去,我去外边坐坐。”
知书笑眼弯弯,看来城下郎中那几服药果然有用,姜清辞的精神头都好了许多。
此时正值西时,太阳落在山头,照得树影婆娑。
屋下放了一把紫檀雕花圆心扶手椅,姜清辞坐下。淡淡的檀香弥漫开来,让人昏昏欲睡,姜清辞眼皮耷拉着,闭上了眼睛,手重重地垂落下来。
知书大叫一声,声音中带着哭腔:“姑娘……”
知书的声音越来越远,最后又在耳旁响起。
“太子妃……太子妃。”
入了宫以后,姜清辞被封为贵妃,知书平日里唤她“娘娘”,海兰兵变后,在世人眼中,早死了为了掩藏身份,知书便称呼她为“姑娘”,而如今却称呼“太子妃”。
姜清辞睁眼,方才日暮的光景全然不见,她端坐在轿子里,身上穿着洗朱色彩袖蝶纹对襟襦裙。
就连知书的脸都稚嫩了几分。
“太子妃,就快到将军府了。”
姜清辞纳闷:“将军府?”
“太子妃方才小憩了片刻,怕是一时迷糊,忘了今日回门。”
风拂过轿帘,掀开一角,坊市热闹,宽巷两旁皆是鳞次栉比的铺子,游走的小贩吆喝着,酒肆隐隐约约传来唱曲儿的声音,这般景色,分明是平京才有的。
还没回神,马蹄声起,周遭的人发出尖叫,轿子一沉,直接翻了下去,姜清辞摔出轿子,马蹄声又再次靠近,她回头,一头墨色的马堪堪地朝她奔来,扬起蹄子,就要落下。
忽地,一声马啸,几滴血溅在白色的襦裙上,血腥味瞬间弥漫开来。
姜清辞抬眸,一道身影落在眼底,他身着一席青绿色长衫,松松垮垮,头发半披半束,右手持长刃,刃上沾满了血。
他侧过脸,收回长刃,刀光滑过,轮廓分明的脸瞬间清晰,从额头到耳朵都溅了血,侧脸凌厉分明,眉眼间透着一股淡漠疏离。
这是……西疆质子陆今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