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石大娘,赵静宜拿出一串辣椒,用剪刀剪成段,留下一半的辣椒籽当种,锅里倒油炒干水分,直到满院子里都飘着辣椒味,铲到口袋,拿到村里用石磨,磨成辣椒粉。
“静宜,回家吃饭了!”张氏算着时间,等两个人忙完了,来叫她们回家。
“静宜啊,这么多的辣椒面,你吃到开春了!”端着碗的孙大娘看到半面口袋的辣椒粉,笑着说。
“大娘,我吃辣椒厉害,管不到那时候。”赵静宜笑着回她,“我托你打问的缸,有了吗?”
孙家四里八乡卖猪肉消息灵通,青河镇的缸是从辽阳府来的,价贵货少。
“你放心,听你叔说,正来了一批缸,货郎才往村里卖呢!你再等两天。”
“好呐。”
桌上是张氏做的面条,用辣椒丝炒的土豆片,傅兴波张文婧和孩子正等她。
傅言陵三兄弟和村里的青壮年进山打猎了,天气越来越冷赶不上后院盖房了。
吃了饭,赵静宜给张氏半斤辣椒粉,正屋里烤了一会火,傅兴波带着六个孩子去学堂,青萍也去了,她一个人驾着驴车回小屋。
傍晚,青萍小跑着回来说村里来了一批大缸。
“小姐,你要的大缸终于到了,我们快去选!”
赵静宜拿上铜板驾车和青萍赶到的时候,货郎身边围了一堆人,听说一口三百斤的大缸,要八十斤玉米,看货的妇人们犹豫了。
“你们听这嗡嗡的回声就知道是好缸。我这是从辽阳府来的大缸,结实耐用,你买回去用几十年没问题。装粮食装酸菜装干货杠杠的!”年轻的李货郎一边用手敲缸,一边笑说。
“我拿了三十口,到你们村就剩下这八口了,便宜处理,五屯我卖500文一口呢!”
“你这五屯挑剩下的,怎么能比!”
“算便宜点。”
“对,你算便宜的,我们都买。”
张氏看到赵静宜走过来,小声说:“这缸大,腌一缸酸菜够一个冬天吃了吧!”
“应该能。”
“就是价高了些。”
两个人边说,边选了一口左右看。
大家看了半天,没有一个人花钱买的,李货郎有些着急,就说:“这样,给你们算便宜点,也不要你们八十斤玉米,六十五斤,你们要我就卖,不要我们就拉别村去卖了。”
村里妇人们觉得六十五斤还能接受,各家叫孩子回去准备粮食。
赵静宜挑了一个,最后又捡了剩下的一个,一共给了一百二十斤玉米。
看李货郎手里还剩下两个五十斤的小缸,一百文一个花钱买了。
李货郎驾着马车满载而归。
有了酸菜缸,张氏张罗着腌酸菜,请石老娘传授技术,两个老太太带着张文婧跟着赵静宜来小屋选菜。
“腌酸菜最好选中间的芯,腌出来嫩黄酸香,菜包的不结实也没关系,盐一定要放够。”
石老娘讲的是盐水腌菜法,赵静宜准备用乳酸菌发酵法腌菜。
石老娘一边指哪颗菜好,张文婧张氏就拿刀先砍倒。
白菜多,赵静宜随她们砍,自己砍了一背篓先回来了。
“小姐,我来帮忙!”青萍跟着赵静宜后面回来。
“最外面的叶子喂鸡和毛驴,菜心晚上煮菜,老点的叶子整理一下明儿做一大缸酸菜。你先取一个梨和苹果切好,再拔点葱,我做辣白菜,赶明儿去十屯赶集换铜板。”
赵静宜选了上百斤白菜,一颗切四瓣撒适当的盐,盆里杀水分,灶上生熬了半锅米糊,和青萍准备好的配料拌匀。
又去地里帮忙背了几趟白菜,把菜盆杀出来的半盆的水倒进木桶,才把配料和白菜一点点拌匀。
“脆甜,味道也有,静宜你这腌白菜的手法新颖,我还是头一回见呢。”石老娘过来,赵静宜给她捡起一片菜叶子让她尝味道。
“等明天去十屯赶集卖的时候,在菜上面撒上辣椒面,会更好吃。”赵静宜给张氏和张文婧一人一片,“手法是我从书上学来的。”
“书上来的,那准美味,还有人专门为腌菜写书呢?”石老娘不敢相信多的问。
“那可不是。盛京什么书都有,有教人酿醋的,做酱、做酒的,也有教人做菜的食谱,五花八门都有。”
听赵静宜这么说,张氏张文婧不约而同想到赵静姝送过来的两本书,面露尴尬。
石老娘觉得稀奇,叫赵静宜多讲讲盛京的事,赵静宜就教她冬天怎么发豆芽,怎么酿酒。
“静宜呀,酿酒要拜师的,自己做做坏了可就浪费粮食了,我们庄稼人折不起。”
“你说的是。”
看天色不早,留大家在家里吃饭。
赵静宜用省下的半斤豆油炸了香料熬了一小罐红亮亮的油辣椒。
傅兴波带着孙子们闻着辣椒香味赶来。
“三婶,你做什么,怎么这么香?”明珍自诩和三婶最亲,小跑着过来,站在赵静宜腿边往锅里看。
“熬了油辣椒,等会儿吃饭的时候,你尝尝看辣不辣。”
“好的。”明珍回答的脆生生干脆。
晚上送走张氏,赵静宜把作料炒干研成粉当调料,把腌菜盆盖好用稻草包裹放在炕梢。
“小姐,味道重,辣苏苏的很下饭。”青萍夹了一筷子辣白菜放在粥里,寡淡的粥变得好吃了。
“咦,怎么隐隐的有一股酸甜味,小姐,这个辣白菜还有回甘?”
“不亏我盖得严严实实放在炕上发酵了,酸味不重,辣不辣?”赵静宜笑问。
“辣味刚刚好,小孩子也能吃。”
两个人把辣白菜倒进五十斤的缸里盖严,锁好门窗,赶着驴到车村里,把青萍放下,赵静宜跟着约好的石老娘几个去十屯赶集。
石老娘见缸上盖着木盆,想起赵静宜昨天说的话,这孩子真的要拿到街上卖吗?
赵静宜点头,指了指驴车上半车白菜。
能卖掉吗?
“静宜,回家吃饭了!”张氏算着时间,等两个人忙完了,来叫她们回家。
“静宜啊,这么多的辣椒面,你吃到开春了!”端着碗的孙大娘看到半面口袋的辣椒粉,笑着说。
“大娘,我吃辣椒厉害,管不到那时候。”赵静宜笑着回她,“我托你打问的缸,有了吗?”
孙家四里八乡卖猪肉消息灵通,青河镇的缸是从辽阳府来的,价贵货少。
“你放心,听你叔说,正来了一批缸,货郎才往村里卖呢!你再等两天。”
“好呐。”
桌上是张氏做的面条,用辣椒丝炒的土豆片,傅兴波张文婧和孩子正等她。
傅言陵三兄弟和村里的青壮年进山打猎了,天气越来越冷赶不上后院盖房了。
吃了饭,赵静宜给张氏半斤辣椒粉,正屋里烤了一会火,傅兴波带着六个孩子去学堂,青萍也去了,她一个人驾着驴车回小屋。
傍晚,青萍小跑着回来说村里来了一批大缸。
“小姐,你要的大缸终于到了,我们快去选!”
赵静宜拿上铜板驾车和青萍赶到的时候,货郎身边围了一堆人,听说一口三百斤的大缸,要八十斤玉米,看货的妇人们犹豫了。
“你们听这嗡嗡的回声就知道是好缸。我这是从辽阳府来的大缸,结实耐用,你买回去用几十年没问题。装粮食装酸菜装干货杠杠的!”年轻的李货郎一边用手敲缸,一边笑说。
“我拿了三十口,到你们村就剩下这八口了,便宜处理,五屯我卖500文一口呢!”
“你这五屯挑剩下的,怎么能比!”
“算便宜点。”
“对,你算便宜的,我们都买。”
张氏看到赵静宜走过来,小声说:“这缸大,腌一缸酸菜够一个冬天吃了吧!”
“应该能。”
“就是价高了些。”
两个人边说,边选了一口左右看。
大家看了半天,没有一个人花钱买的,李货郎有些着急,就说:“这样,给你们算便宜点,也不要你们八十斤玉米,六十五斤,你们要我就卖,不要我们就拉别村去卖了。”
村里妇人们觉得六十五斤还能接受,各家叫孩子回去准备粮食。
赵静宜挑了一个,最后又捡了剩下的一个,一共给了一百二十斤玉米。
看李货郎手里还剩下两个五十斤的小缸,一百文一个花钱买了。
李货郎驾着马车满载而归。
有了酸菜缸,张氏张罗着腌酸菜,请石老娘传授技术,两个老太太带着张文婧跟着赵静宜来小屋选菜。
“腌酸菜最好选中间的芯,腌出来嫩黄酸香,菜包的不结实也没关系,盐一定要放够。”
石老娘讲的是盐水腌菜法,赵静宜准备用乳酸菌发酵法腌菜。
石老娘一边指哪颗菜好,张文婧张氏就拿刀先砍倒。
白菜多,赵静宜随她们砍,自己砍了一背篓先回来了。
“小姐,我来帮忙!”青萍跟着赵静宜后面回来。
“最外面的叶子喂鸡和毛驴,菜心晚上煮菜,老点的叶子整理一下明儿做一大缸酸菜。你先取一个梨和苹果切好,再拔点葱,我做辣白菜,赶明儿去十屯赶集换铜板。”
赵静宜选了上百斤白菜,一颗切四瓣撒适当的盐,盆里杀水分,灶上生熬了半锅米糊,和青萍准备好的配料拌匀。
又去地里帮忙背了几趟白菜,把菜盆杀出来的半盆的水倒进木桶,才把配料和白菜一点点拌匀。
“脆甜,味道也有,静宜你这腌白菜的手法新颖,我还是头一回见呢。”石老娘过来,赵静宜给她捡起一片菜叶子让她尝味道。
“等明天去十屯赶集卖的时候,在菜上面撒上辣椒面,会更好吃。”赵静宜给张氏和张文婧一人一片,“手法是我从书上学来的。”
“书上来的,那准美味,还有人专门为腌菜写书呢?”石老娘不敢相信多的问。
“那可不是。盛京什么书都有,有教人酿醋的,做酱、做酒的,也有教人做菜的食谱,五花八门都有。”
听赵静宜这么说,张氏张文婧不约而同想到赵静姝送过来的两本书,面露尴尬。
石老娘觉得稀奇,叫赵静宜多讲讲盛京的事,赵静宜就教她冬天怎么发豆芽,怎么酿酒。
“静宜呀,酿酒要拜师的,自己做做坏了可就浪费粮食了,我们庄稼人折不起。”
“你说的是。”
看天色不早,留大家在家里吃饭。
赵静宜用省下的半斤豆油炸了香料熬了一小罐红亮亮的油辣椒。
傅兴波带着孙子们闻着辣椒香味赶来。
“三婶,你做什么,怎么这么香?”明珍自诩和三婶最亲,小跑着过来,站在赵静宜腿边往锅里看。
“熬了油辣椒,等会儿吃饭的时候,你尝尝看辣不辣。”
“好的。”明珍回答的脆生生干脆。
晚上送走张氏,赵静宜把作料炒干研成粉当调料,把腌菜盆盖好用稻草包裹放在炕梢。
“小姐,味道重,辣苏苏的很下饭。”青萍夹了一筷子辣白菜放在粥里,寡淡的粥变得好吃了。
“咦,怎么隐隐的有一股酸甜味,小姐,这个辣白菜还有回甘?”
“不亏我盖得严严实实放在炕上发酵了,酸味不重,辣不辣?”赵静宜笑问。
“辣味刚刚好,小孩子也能吃。”
两个人把辣白菜倒进五十斤的缸里盖严,锁好门窗,赶着驴到车村里,把青萍放下,赵静宜跟着约好的石老娘几个去十屯赶集。
石老娘见缸上盖着木盆,想起赵静宜昨天说的话,这孩子真的要拿到街上卖吗?
赵静宜点头,指了指驴车上半车白菜。
能卖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