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是敕勒川草原最美的季节,正所谓:“草如毯,云如絮,风如情语,花如人面。”
当出租车开进那莽莽苍苍、横亘于天地之间的大青山时,淳于溷便知道,草原近了。
因为,车窗外的风,带来了些许青草的芬芳。只不过,是时断时续地飘来。目之所及,天空是极其纯净的蓝,高渺而又旷远;朵朵的白云,悠然地飘过。
下了车,眼前豁然开朗。草地起起伏伏,已在不远处的大青山,打破了视野的纯粹和单一。各式各样的树,穿插在群山之间,层层叠叠地,横在了眼前。它的层次和色彩,是那么地极致,整个人仿佛陶醉在别样的立体之中。
有句话:“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长着草。”
此话说的是千真万确:敕勒川的草,每一株草都在蓬勃,都在迸发力量。这样的草、那样的草,缠绕纠结、拥拥挤挤,雾霭般地,向四面八方,无拘无束地绵延、散漫。夹杂在其中的,是星星点点的野花,红的、黄的、紫的、粉的,有名的、没名的,千姿百态,耀人眼目,悠闲逸香。
那些花草虽高不盈尺,香气也不醉人,却柔韧旺盛,烂漫清香。风儿吹过,只见万千草梢,一齐俯身摇头,如水里的波浪,荡向远方。
心情大好的任飘飘,举着手机,认真仔细地记录着,眼前所有的风景,生怕落下任何一处美好。嘴上一边哼唱着潭维维的那首《敕勒歌》;淳于溷和王奕博倒像两匹老马,顺从地跟在了她的身后。
走进了敕勒川,就如同走进了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绿草和繁花的静美画卷之中。所有的一切溢美之词,都显无力。
面对此情此景,淳于溷都想哪怕化作一株草、一朵花,静静地融入其中,轻爽而自由自在。
任飘飘撒欢儿地奔跑在天地之间,张开着双臂,尽情拥抱眼前的美景,生怕溜走了一般。她情不自禁地躺在软软的茂密的草丛中,望着蓝天上飘浮着的朵朵白云,嗅着青青绿草散发出的阵阵清香,耳边偶尔传来昆虫的鸣叫。
这种宁静、满足、惬意,令她忘乎所以,似乎五脏六腑的浊气都被荡涤了去。
淳于溷也坐了下来,看着不远处悠闲的牛羊和散落的蒙古包,有了一份沉甸甸的满足,那种感动的心跳只有自己听得到。
王奕博却依然站着,看着远处已经开始下落的太阳,嘻嘻地观察着,敕勒川可能迎来的新的变化。
夕阳的余晖洒在草原上,给每一株草都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此时的草原,显得是格外的温柔,仿佛是一个安静的少女,在等待着夜幕的降临。
草原夜色美,美到了极致,美得让人猝不及防,美得让人来不及品味过程,也只有惊叹的份儿了。
一缕琴音划过耳畔,轻柔而细腻,深邃而悠远,如风般触碰着柔软的心。听着这悠扬感伤的琴声,伴随着广袤无垠的草原和静静的湖水,如同海子的诗所说的:“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沐浴在动人的旋律之中,淳于溷那颗焦躁不安的心,也随着琴音飘向远方,仿佛进入了一个神秘而古老的梦境----
寻着这琴声,在美若情人眼眸的萨仁湖畔,坐着一位老人。
他的个头不算高大,身着传统蒙古袍衣;他半盘着腿坐在草地上,正沉浸在拉动马头琴所生发的乐曲声中。
微风,飘忽的是他那洁白的胡须,还有结在马头琴颈上的哈达,柔顺飘逸,随琴声的苍茫律动和老人的凝重朴质互为内外补充……蒙古人天性中的浪漫柔情,从哈达轻盈、绚烂的舞动中传递出来。
听到琴声,牧羊人陆续归来,席地盘坐---有的,满足地倾听着老人拉弦,他们放空自我,默默地倾听这天外之音;有的,静静地仰望着天际,他们把自己的思绪带向远方,如梦如幻,心之所向,皆是美好。
淳于溷凝眸的瞬间,醉了时光,醉了心。他有感而发,情不自禁地随着老人的琴弦,唱起了那首古老的《敕勒歌》【1】:
[歌曲]“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期,流传于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
自《敕勒歌》由鲜卑语翻译成汉语以来,其曲调,一直都是最神秘、最纯净的存在。
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却是无人知晓,都存在于人们的无形无色的想象之中,但却时时触动人心的最深处,让人们仅仅从歌词之中,就能找到共鸣与慰藉。
而今天蒙古老人拉的这首马头琴曲,却仿佛有了一股神奇的力量,它仿佛能带领我们穿越时空,追忆那段被岁月尘封的远古时光……
这不正是这首《敕勒歌》的绝佳配偶么?!
[歌曲]“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风吹草低见牛羊。”
老人的旋律,在马头琴的弓弦上荡漾开来,仿佛都能听到风的呼唤、水在流淌,还有那远古的梦在轻轻地律动。
而淳于溷的歌声,更像是智者的诉说,他仿佛在告慰着奔波的人们---人生,其实很短暂,别活得太累。
愿此曲,可以慰藉为生活奔波的你!
当出租车开进那莽莽苍苍、横亘于天地之间的大青山时,淳于溷便知道,草原近了。
因为,车窗外的风,带来了些许青草的芬芳。只不过,是时断时续地飘来。目之所及,天空是极其纯净的蓝,高渺而又旷远;朵朵的白云,悠然地飘过。
下了车,眼前豁然开朗。草地起起伏伏,已在不远处的大青山,打破了视野的纯粹和单一。各式各样的树,穿插在群山之间,层层叠叠地,横在了眼前。它的层次和色彩,是那么地极致,整个人仿佛陶醉在别样的立体之中。
有句话:“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长着草。”
此话说的是千真万确:敕勒川的草,每一株草都在蓬勃,都在迸发力量。这样的草、那样的草,缠绕纠结、拥拥挤挤,雾霭般地,向四面八方,无拘无束地绵延、散漫。夹杂在其中的,是星星点点的野花,红的、黄的、紫的、粉的,有名的、没名的,千姿百态,耀人眼目,悠闲逸香。
那些花草虽高不盈尺,香气也不醉人,却柔韧旺盛,烂漫清香。风儿吹过,只见万千草梢,一齐俯身摇头,如水里的波浪,荡向远方。
心情大好的任飘飘,举着手机,认真仔细地记录着,眼前所有的风景,生怕落下任何一处美好。嘴上一边哼唱着潭维维的那首《敕勒歌》;淳于溷和王奕博倒像两匹老马,顺从地跟在了她的身后。
走进了敕勒川,就如同走进了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绿草和繁花的静美画卷之中。所有的一切溢美之词,都显无力。
面对此情此景,淳于溷都想哪怕化作一株草、一朵花,静静地融入其中,轻爽而自由自在。
任飘飘撒欢儿地奔跑在天地之间,张开着双臂,尽情拥抱眼前的美景,生怕溜走了一般。她情不自禁地躺在软软的茂密的草丛中,望着蓝天上飘浮着的朵朵白云,嗅着青青绿草散发出的阵阵清香,耳边偶尔传来昆虫的鸣叫。
这种宁静、满足、惬意,令她忘乎所以,似乎五脏六腑的浊气都被荡涤了去。
淳于溷也坐了下来,看着不远处悠闲的牛羊和散落的蒙古包,有了一份沉甸甸的满足,那种感动的心跳只有自己听得到。
王奕博却依然站着,看着远处已经开始下落的太阳,嘻嘻地观察着,敕勒川可能迎来的新的变化。
夕阳的余晖洒在草原上,给每一株草都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此时的草原,显得是格外的温柔,仿佛是一个安静的少女,在等待着夜幕的降临。
草原夜色美,美到了极致,美得让人猝不及防,美得让人来不及品味过程,也只有惊叹的份儿了。
一缕琴音划过耳畔,轻柔而细腻,深邃而悠远,如风般触碰着柔软的心。听着这悠扬感伤的琴声,伴随着广袤无垠的草原和静静的湖水,如同海子的诗所说的:“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沐浴在动人的旋律之中,淳于溷那颗焦躁不安的心,也随着琴音飘向远方,仿佛进入了一个神秘而古老的梦境----
寻着这琴声,在美若情人眼眸的萨仁湖畔,坐着一位老人。
他的个头不算高大,身着传统蒙古袍衣;他半盘着腿坐在草地上,正沉浸在拉动马头琴所生发的乐曲声中。
微风,飘忽的是他那洁白的胡须,还有结在马头琴颈上的哈达,柔顺飘逸,随琴声的苍茫律动和老人的凝重朴质互为内外补充……蒙古人天性中的浪漫柔情,从哈达轻盈、绚烂的舞动中传递出来。
听到琴声,牧羊人陆续归来,席地盘坐---有的,满足地倾听着老人拉弦,他们放空自我,默默地倾听这天外之音;有的,静静地仰望着天际,他们把自己的思绪带向远方,如梦如幻,心之所向,皆是美好。
淳于溷凝眸的瞬间,醉了时光,醉了心。他有感而发,情不自禁地随着老人的琴弦,唱起了那首古老的《敕勒歌》【1】:
[歌曲]“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期,流传于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
自《敕勒歌》由鲜卑语翻译成汉语以来,其曲调,一直都是最神秘、最纯净的存在。
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却是无人知晓,都存在于人们的无形无色的想象之中,但却时时触动人心的最深处,让人们仅仅从歌词之中,就能找到共鸣与慰藉。
而今天蒙古老人拉的这首马头琴曲,却仿佛有了一股神奇的力量,它仿佛能带领我们穿越时空,追忆那段被岁月尘封的远古时光……
这不正是这首《敕勒歌》的绝佳配偶么?!
[歌曲]“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风吹草低见牛羊。”
老人的旋律,在马头琴的弓弦上荡漾开来,仿佛都能听到风的呼唤、水在流淌,还有那远古的梦在轻轻地律动。
而淳于溷的歌声,更像是智者的诉说,他仿佛在告慰着奔波的人们---人生,其实很短暂,别活得太累。
愿此曲,可以慰藉为生活奔波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