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院在杨书玉定好的位置支起大锅时,还依照她的吩咐,在旁边立起一块牌子。
上面写着杨书玉定下的规矩:
其一,扰乱秩序者,不分粥羹;
其二,为众抱薪相助者,可多分半勺粥羹;
其三,所有领受者,需在场食用完毕。
她没有独指望左都尉来维持场面秩序。
这三条规矩便是为了让灾民从被动接受的一方,转变成主动方,进而形成内部牵制机制来维持施粥的秩序。
这时,左都尉反而成为兜底方,在灾民内部的制衡机制失控前,由他手中的刀枪来威慑不安分的生事人。
等杨书玉领着车队,押送第一批粮食抵达既定摊点时,远远她便瞧见高时明正饶有趣味地站在那块牌子前。在他身侧,灾民或站或立,早早排成一列纵队,蜿蜒至下个路口也不见断绝。
高时明依旧穿着昨日那身华服,英气袭人。只是他那新冒尖的胡茬,暴露了他奔波一夜,并无时间休整的状态。
杨书玉远远瞧见他,视线便一直在他身上徘徊,直到月芽搀扶着她行至对方跟前,她才佯装无事地收回视线。
“倒是小瞧你了。”高时明不在意她投来的目光,就好像他本该受众星捧月,承得住所有人对他的仰望。
杨书玉脚步不停,好奇地回头反问他:“你一大早过来,便是来瞧我出糗的?那我可能要让你失望了。”
她不悦地扁扁嘴:“也是,毕竟昨日我任性出城,惹了好大一场骚乱。你们自然瞧不上我,觉得我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这是在讽刺高时明,也是在内涵其他小看她的人。
不过她经过杨伯安开导,已全然不在意了。她相信总有让这些人刮目相看的那天,到时旁人才知她的柔弱仅是表象。
“女郎万不可自轻。”秦初平早早出城,有条不紊地主持着搭台支灶等琐事。他一迎上来便听到杨书玉反呛高时明的话,忍不住剜了他一眼。
“秦伯。”杨书玉扬起甜甜的笑,环视一圈问道,“怎么我瞧着和往年搭的灶台不一样?”
高时明默不作声,嘴角却勾起一抹浅浅的笑,他对杨书玉的洞察力颇感意外。
“是左都尉教的。”秦初平笑着指向远处骑马来回巡视的威武将领,“他们轻骑在外行军,讲究日行千里,在干粮不足时,亦或长途奔袭时,支台搭灶都有讲究。”
他搀扶着杨书玉另一边身子,领着她去灶台前细细查看:“这样搭灶可防风聚焰,还不会生出黑烟,可比我们之前用土瞎搭的灶炉子管用哩。”
“这是水龙车?”杨书玉新奇地盯着旁边摆放着的车子,眼睛亮晶晶的,像寻到什么宝物。
秦初平笑得慈爱:“也是左都尉从衙门借来的。”
“由于洪涝的影响,城外的溪流都已经变得浑浊不堪,只能从附近的水井运水来熬粥。城内的水车数量太少,为提高运水效率,便是这水龙也派上了用场。”
杨书玉默然点头,心里对左都尉,甚至是那位还不肯现身的钦差大臣生出一丝好感来。
总归他们还记得此行南下,是打着赈灾的名头,没有置灾民生死于不顾。至于朝廷派系的争权斗狠,她并不关心,提心防着别再把杨府牵扯进来。
朝阳初升,晨光撒向大地时穿过山雾,让雾也朦胧地泛出金光来,给死寂沉沉的灾民带来一丝生机。
杨书玉迎着微风,笑得张扬,她学着父亲的模样下令道:“生火,鸣锣,放粮!”
铛铛铛——
清脆地铜锣声从施粥点迸发而出,传至山谷处则回荡不绝,传至断崖石壁处,则被反弹而形成回音。层层叠叠,久久不息。
杨书玉刚收了鼓槌,便有人从后排开始往前挤。可是熬粥哪有这么快好?
她怒视灾民,却因娇矜明媚而威慑不足,反倒像是在故作腔调地撒娇卖痴:“谁再往前挤,就按扰乱秩序算!第二道锣没响之前,谁也不能向前。”
继而,她用鼓槌指着显眼处的牌匾再次强调道:“今日又不是朝廷赈灾发粮,杨府只放羹汤求个温饱,谁要是等不及就出列。”
她杏眼一转,下巴微昂,满脸不服气道:“你们把我的话向后传递下去,看谁敢乱来。”
这一番话说下来,娇嗔有余,气势不足。惹得前排听得见的灾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反而拿不准该听谁的话。
昨日消息传开,城外的饥民都往这里涌。有官兵震慑维持好秩序,也有老练掌柜安排繁琐事务,就连在一旁看戏的高时明,看起来都比杨书玉有说服力。
如此重大事,怎么会轮到一个娇滴滴的女娘来主持呢?又不是过家家。
杨书玉见状憋着一口气,咽不下去,又吐不出来,那小手攥着鼓槌,都能看见她手背隆起的筋脉。
还没等秦初平呵斥对方,就见高时明一个凌厉的眼神扫去,那些灾民果然开始往后传话。
杨书玉感受到挫败,不悦地将鼓槌交给月芽,便赌气似地蹲在灶台边。
她一个劲儿地往灶膛里扔柴火,就好像灶膛里汹涌翻腾的烈焰,便是她滔天的怒火,能将那些人拾来柴火顷刻烧尽,便等同于将他们本人烧尽那般。
高时明忍不住轻笑出声。见杨书玉懒得搭理自己,他便好心提点道:“杨老爷呢?他没陪你一起来吗?”
若是有杨伯安坐镇,谁还敢欺她稚嫩?
杨书玉自然也知道,所以才故意让杨伯安晚她一步出城。
有些事,她就是要撞上南墙,直至撞破脑袋,用挫败和痛苦来分辨什么是自己挣来的,什么是杨伯安给她的。
外人不会理解她的这份心思,他们只知道杨书玉身后有杨伯安的支持,她的起点和进步都不重要。可是她在意若没有杨伯安帮她,她会以什么姿态开始进步成长。
离开杨伯安,她一无是处,只能为人砧板上的鱼肉。
她努力说服自己不要着急,也不理会高时明的冷嘲热讽,专心跟着秦初平指挥护院伙计熬粥。
不同谷物出锅的时间并不相同,粟米粥最快出锅,稻谷则最慢,但是为了不引发哄乱,杨书玉今日运来的粮食都是黄澄澄的新鲜小米。
“粟米粥养胃,灾民久久不得进食,你倒是考虑周到,还能想到这层。”高时明敛了笑意,也不知道联想到什么而神情落寞。
杨书玉斜睨他一眼,没好气道:“朝廷要的是白米,我不敢动,好在他们看不上这些粟米,能让我取巧来为杨家博个美名。”
高时明伸手捧了一捧粟米,任由粒粒粮食从他指缝间流走。
白米价贵,又没有粟米养胃的功效,能照顾灾民的脾胃。可历来赈灾,朝廷派的都是白粥,发的白米白面。
是赈灾官员不知物美价廉的好处吗?非也,反而是他们太清楚其中厉害了,都盼着能借虚高的价格而大捞一笔。
他沉吟片刻,再开口时也不知道是在问自己,还是在问杨书玉:“为什么朝廷就没想过用粟米的来赈灾呢?黍菽麦豆,甚至是芋头,行军作战都吃得,怎就灾民吃不得?非稻谷不可?”
杨书玉正吃力地用大勺翻搅锅里的粟米粥,闻言像是捉住了对方的短视之处,颇有说风凉话的意味:“你当只有赈灾官员不愿用这类粮食来喂饱饥民?”
高时明眸光沉沉,静待她往下说。
“朝廷若是不肯出白粥来赈灾,你信不信灾民能把摊子给掀了?”
“怎会?有官兵在场,暴民怎敢造次?”高时明不信。
“要不说你们读书人都懂官场的弯弯绕绕,平日里尽琢磨为官者的勾心斗角去了,连百姓心里怎么想的都不知道。”
杨书玉对这种现象噗之以鼻,她从不把行商看作是最下等:“我看把你丢商行去当几天伙计,多和百姓讨价还价几次,便不会问出这样的话来了。”
因为站立太久,她有些受不住,那额前的碎发已被汗水打湿,更显她的娇弱。
月芽想扶她去旁边休息,却腾不出手来接杨书玉手里的大勺。她焦急地用眼神去寻王妈妈来帮忙,再回头时却发现高时明已十分自然地接过那锅勺。
威严冷峻的贵公子,面如冠玉而不苟言笑,却极为认真地接勺看管羹粥的火候,当真是别有一番风味,让旁人忍不住多看两眼。
杨书玉被扶到灶台边的草垛坐下,兴致所至便乐得同他多解释两句:“灾民望朝廷赈灾,存的是索取之心,因为他们是黎国子民,朝廷不能坐视不管。”
“可是有便宜不占王八蛋,平日多少百姓人家是吃不上白米的?国库充盈,理应拨款赈灾,怎就不能给他们吃上白米呢?若真不给,那他们便会想是不是官员贪污,那便是揭竿而起,闹到京城去也要讨个说法。”
“反观杨府,灾民能求我们什么呢?杨府又欠他们什么呢?发发善心而已,他们还敢挑上了?”
“这样的观点,我倒是第一次听说。”高时明敛眸注视着锅里的粥,若有所思道。
民风淳朴和百姓贪小利,并不冲突矛盾。世人皆道商人斤斤计较,可百姓为讨生活,哪个又不是掰算着铜板活着的?
杨书玉用手撑着脸,仰头去看他那刀削斧凿的下颌线,嘴角的笑竟慢慢落了下来。心里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熟悉感,让她觉得不安和恐慌。
就在她思绪飘飞时,猝不及防地,高时明偏头对上她的目光,把她吓了一激灵。
高时明将她脸上的表情变化看得清楚,那不是痴迷难自持的神情,也不是被他拿现后的慌张而羞怯。
那是自我怀疑,是谨小慎微,更是随时后撤逃离危险的警惕。可她刚才分明言之凿凿地奚落他取乐。
“粥熬好了。”高时明轻声道,假装什么也没看出来。
上面写着杨书玉定下的规矩:
其一,扰乱秩序者,不分粥羹;
其二,为众抱薪相助者,可多分半勺粥羹;
其三,所有领受者,需在场食用完毕。
她没有独指望左都尉来维持场面秩序。
这三条规矩便是为了让灾民从被动接受的一方,转变成主动方,进而形成内部牵制机制来维持施粥的秩序。
这时,左都尉反而成为兜底方,在灾民内部的制衡机制失控前,由他手中的刀枪来威慑不安分的生事人。
等杨书玉领着车队,押送第一批粮食抵达既定摊点时,远远她便瞧见高时明正饶有趣味地站在那块牌子前。在他身侧,灾民或站或立,早早排成一列纵队,蜿蜒至下个路口也不见断绝。
高时明依旧穿着昨日那身华服,英气袭人。只是他那新冒尖的胡茬,暴露了他奔波一夜,并无时间休整的状态。
杨书玉远远瞧见他,视线便一直在他身上徘徊,直到月芽搀扶着她行至对方跟前,她才佯装无事地收回视线。
“倒是小瞧你了。”高时明不在意她投来的目光,就好像他本该受众星捧月,承得住所有人对他的仰望。
杨书玉脚步不停,好奇地回头反问他:“你一大早过来,便是来瞧我出糗的?那我可能要让你失望了。”
她不悦地扁扁嘴:“也是,毕竟昨日我任性出城,惹了好大一场骚乱。你们自然瞧不上我,觉得我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这是在讽刺高时明,也是在内涵其他小看她的人。
不过她经过杨伯安开导,已全然不在意了。她相信总有让这些人刮目相看的那天,到时旁人才知她的柔弱仅是表象。
“女郎万不可自轻。”秦初平早早出城,有条不紊地主持着搭台支灶等琐事。他一迎上来便听到杨书玉反呛高时明的话,忍不住剜了他一眼。
“秦伯。”杨书玉扬起甜甜的笑,环视一圈问道,“怎么我瞧着和往年搭的灶台不一样?”
高时明默不作声,嘴角却勾起一抹浅浅的笑,他对杨书玉的洞察力颇感意外。
“是左都尉教的。”秦初平笑着指向远处骑马来回巡视的威武将领,“他们轻骑在外行军,讲究日行千里,在干粮不足时,亦或长途奔袭时,支台搭灶都有讲究。”
他搀扶着杨书玉另一边身子,领着她去灶台前细细查看:“这样搭灶可防风聚焰,还不会生出黑烟,可比我们之前用土瞎搭的灶炉子管用哩。”
“这是水龙车?”杨书玉新奇地盯着旁边摆放着的车子,眼睛亮晶晶的,像寻到什么宝物。
秦初平笑得慈爱:“也是左都尉从衙门借来的。”
“由于洪涝的影响,城外的溪流都已经变得浑浊不堪,只能从附近的水井运水来熬粥。城内的水车数量太少,为提高运水效率,便是这水龙也派上了用场。”
杨书玉默然点头,心里对左都尉,甚至是那位还不肯现身的钦差大臣生出一丝好感来。
总归他们还记得此行南下,是打着赈灾的名头,没有置灾民生死于不顾。至于朝廷派系的争权斗狠,她并不关心,提心防着别再把杨府牵扯进来。
朝阳初升,晨光撒向大地时穿过山雾,让雾也朦胧地泛出金光来,给死寂沉沉的灾民带来一丝生机。
杨书玉迎着微风,笑得张扬,她学着父亲的模样下令道:“生火,鸣锣,放粮!”
铛铛铛——
清脆地铜锣声从施粥点迸发而出,传至山谷处则回荡不绝,传至断崖石壁处,则被反弹而形成回音。层层叠叠,久久不息。
杨书玉刚收了鼓槌,便有人从后排开始往前挤。可是熬粥哪有这么快好?
她怒视灾民,却因娇矜明媚而威慑不足,反倒像是在故作腔调地撒娇卖痴:“谁再往前挤,就按扰乱秩序算!第二道锣没响之前,谁也不能向前。”
继而,她用鼓槌指着显眼处的牌匾再次强调道:“今日又不是朝廷赈灾发粮,杨府只放羹汤求个温饱,谁要是等不及就出列。”
她杏眼一转,下巴微昂,满脸不服气道:“你们把我的话向后传递下去,看谁敢乱来。”
这一番话说下来,娇嗔有余,气势不足。惹得前排听得见的灾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反而拿不准该听谁的话。
昨日消息传开,城外的饥民都往这里涌。有官兵震慑维持好秩序,也有老练掌柜安排繁琐事务,就连在一旁看戏的高时明,看起来都比杨书玉有说服力。
如此重大事,怎么会轮到一个娇滴滴的女娘来主持呢?又不是过家家。
杨书玉见状憋着一口气,咽不下去,又吐不出来,那小手攥着鼓槌,都能看见她手背隆起的筋脉。
还没等秦初平呵斥对方,就见高时明一个凌厉的眼神扫去,那些灾民果然开始往后传话。
杨书玉感受到挫败,不悦地将鼓槌交给月芽,便赌气似地蹲在灶台边。
她一个劲儿地往灶膛里扔柴火,就好像灶膛里汹涌翻腾的烈焰,便是她滔天的怒火,能将那些人拾来柴火顷刻烧尽,便等同于将他们本人烧尽那般。
高时明忍不住轻笑出声。见杨书玉懒得搭理自己,他便好心提点道:“杨老爷呢?他没陪你一起来吗?”
若是有杨伯安坐镇,谁还敢欺她稚嫩?
杨书玉自然也知道,所以才故意让杨伯安晚她一步出城。
有些事,她就是要撞上南墙,直至撞破脑袋,用挫败和痛苦来分辨什么是自己挣来的,什么是杨伯安给她的。
外人不会理解她的这份心思,他们只知道杨书玉身后有杨伯安的支持,她的起点和进步都不重要。可是她在意若没有杨伯安帮她,她会以什么姿态开始进步成长。
离开杨伯安,她一无是处,只能为人砧板上的鱼肉。
她努力说服自己不要着急,也不理会高时明的冷嘲热讽,专心跟着秦初平指挥护院伙计熬粥。
不同谷物出锅的时间并不相同,粟米粥最快出锅,稻谷则最慢,但是为了不引发哄乱,杨书玉今日运来的粮食都是黄澄澄的新鲜小米。
“粟米粥养胃,灾民久久不得进食,你倒是考虑周到,还能想到这层。”高时明敛了笑意,也不知道联想到什么而神情落寞。
杨书玉斜睨他一眼,没好气道:“朝廷要的是白米,我不敢动,好在他们看不上这些粟米,能让我取巧来为杨家博个美名。”
高时明伸手捧了一捧粟米,任由粒粒粮食从他指缝间流走。
白米价贵,又没有粟米养胃的功效,能照顾灾民的脾胃。可历来赈灾,朝廷派的都是白粥,发的白米白面。
是赈灾官员不知物美价廉的好处吗?非也,反而是他们太清楚其中厉害了,都盼着能借虚高的价格而大捞一笔。
他沉吟片刻,再开口时也不知道是在问自己,还是在问杨书玉:“为什么朝廷就没想过用粟米的来赈灾呢?黍菽麦豆,甚至是芋头,行军作战都吃得,怎就灾民吃不得?非稻谷不可?”
杨书玉正吃力地用大勺翻搅锅里的粟米粥,闻言像是捉住了对方的短视之处,颇有说风凉话的意味:“你当只有赈灾官员不愿用这类粮食来喂饱饥民?”
高时明眸光沉沉,静待她往下说。
“朝廷若是不肯出白粥来赈灾,你信不信灾民能把摊子给掀了?”
“怎会?有官兵在场,暴民怎敢造次?”高时明不信。
“要不说你们读书人都懂官场的弯弯绕绕,平日里尽琢磨为官者的勾心斗角去了,连百姓心里怎么想的都不知道。”
杨书玉对这种现象噗之以鼻,她从不把行商看作是最下等:“我看把你丢商行去当几天伙计,多和百姓讨价还价几次,便不会问出这样的话来了。”
因为站立太久,她有些受不住,那额前的碎发已被汗水打湿,更显她的娇弱。
月芽想扶她去旁边休息,却腾不出手来接杨书玉手里的大勺。她焦急地用眼神去寻王妈妈来帮忙,再回头时却发现高时明已十分自然地接过那锅勺。
威严冷峻的贵公子,面如冠玉而不苟言笑,却极为认真地接勺看管羹粥的火候,当真是别有一番风味,让旁人忍不住多看两眼。
杨书玉被扶到灶台边的草垛坐下,兴致所至便乐得同他多解释两句:“灾民望朝廷赈灾,存的是索取之心,因为他们是黎国子民,朝廷不能坐视不管。”
“可是有便宜不占王八蛋,平日多少百姓人家是吃不上白米的?国库充盈,理应拨款赈灾,怎就不能给他们吃上白米呢?若真不给,那他们便会想是不是官员贪污,那便是揭竿而起,闹到京城去也要讨个说法。”
“反观杨府,灾民能求我们什么呢?杨府又欠他们什么呢?发发善心而已,他们还敢挑上了?”
“这样的观点,我倒是第一次听说。”高时明敛眸注视着锅里的粥,若有所思道。
民风淳朴和百姓贪小利,并不冲突矛盾。世人皆道商人斤斤计较,可百姓为讨生活,哪个又不是掰算着铜板活着的?
杨书玉用手撑着脸,仰头去看他那刀削斧凿的下颌线,嘴角的笑竟慢慢落了下来。心里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熟悉感,让她觉得不安和恐慌。
就在她思绪飘飞时,猝不及防地,高时明偏头对上她的目光,把她吓了一激灵。
高时明将她脸上的表情变化看得清楚,那不是痴迷难自持的神情,也不是被他拿现后的慌张而羞怯。
那是自我怀疑,是谨小慎微,更是随时后撤逃离危险的警惕。可她刚才分明言之凿凿地奚落他取乐。
“粥熬好了。”高时明轻声道,假装什么也没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