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苒替小草掖好了厚被,熄灭了床边的煤灯,看着人沉沉地睡去,她换下了外衫,走到镜台前,解开了头上的发饰。
桌上的莹莹烛光照出一丝亮,她借光展开一纸书信
“吾女宛宛,甚于愧汝。
初为人父,未尽半份之责,
长居归嘉,独留幼女望空山,
父甚疼心,然爱女之切切,绊于山乱 水急。
今有所思,自觉晚矣,不知何以厚此 告吾女。
为父者,常愿捧星月入娇儿,无不疼爱之理。
父知吾女所爱,自当成全。父常却常忆旧府往事,日日不得寐,
若说不论从前,但为父也是为人兄长,自于心难安。
辗转反侧,问心数日,父怕愧有亲……”
佘苒长叹,这本该烧了的,可她实在不舍得。毕竟父亲很少给自己写信。
她自嘲道,十月余得家书一封,便直走嘉州,没问自己心里是不是愿意的,却去问了云淮。人呢逃不过私心作祟,云淮能猜到的,但他说,愿意。
那日,明渊堂,云淮和皇帝谈了很久,几位大臣也在,佘苒在屋外,听到了他们说了很多,劝了很多,最后又争吵了起来。
一阵惊喊,她听到尚书大人疼呼:“安王殿下”
皇帝震怒:“知意(云淮的字)”
什么繁规礼节,佘苒没管那么多,赶忙冲进去。
布帷拉开的那一刻,她见云淮脸上沾满了血,他手中握着一把刻刀。
血又染红了刀身,沿着他的手腕一滴滴地落到衣袖。
佘苒站在门口看着,看到一切。她秃然弯了腰,身上的力气像被卸去,一句话梗在心口始终说不出。
皇帝无力跌坐,带落了一地奏章,屋内一半的人去搀扶,一半的人看着安王,却没敢上前。
云淮扔了刀,取出一条帕子捂住额头,走到佘苒跟前,另一个干净的手牵着她离开了。
有人想出来,皇帝怒道制止:“走吧,让他走,你站住,不用拦了。”
“这王城是真容不下你,知意,知意啊!”
身后一片嘈杂,云淮牵住佘苒,过宫宇连檐,渐渐地,声音远去,他们停下了。
佘苒见血迹透过了帕子,抬手,想看看,他剜的有多深。
云淮按下她的手,浅笑道:“无碍,我宫里有药粉,马上就到了,敷上就没事了。”
他们继续往华锦宫走去。十月微凉,风吹干了云淮脸上的血,也吹去佘苒未落下的泪。
他俩一前一后地牵着,走着,佘苒不敢看前面的人,低下头。
云淮看着前面,湖面静静地荡漾,他和佘苒说:“宛宛,不要伤心,也不要愧疚,我要娶你的,你是我的妻子,及妻子所顾,不过是为夫者该做的。”
佘苒觉得她现在声音该是沙哑的,不愿开口说话。
俩人就静静地走着。
事情闹的很大,不过一刻钟,内宫外围都传遍了。或许是皇帝真的生气了,不知下了什么令,没有任何人来问。
佘苒想为云淮处理伤口,但被拒绝了。云淮让她去帮忙找一下东西,是皇后娘娘的一幅画像,就在东屋放着,佘苒应下,离开了,
云淮接过宫女递来的药膏,自己包扎好伤口。
女婢们看着,疑惑着,却都不敢问。只能默默的端来水盆。
云淮洗净手上的血迹仔细的擦拭着脸。
门外,又是一阵脚步匆匆,一位年过半百的老人闯进来。
身边宫女小声道:苏嬷嬷。
云淮一时无措,想掩起额头的伤,但又清楚不过是自欺欺人,手抬起不是放下也不是。
苏晴赶来,便见他这副模样,没能忍着,瘫坐在地上落了泪。
“嬷嬷”云淮慌着去扶她,手还没来得及擦干水渍,也没法去为老人拭去眼泪
“殿下,您说不需要老奴了,便是这样吗?”苏晴看着云准额头的白纱,手抖着抚上,怕弄疼了他,终究是未抚上。
今早,安王殿下来告诉她,“如今知意已经长大了,能照顾好自己了,嬷嬷不必再为我劳心了。您常和我说江水长青的,是个比王都还要好的地方。您已经三十佘年没回去了。
“如意觉得您劳累半生,该回故乡安享晚年了。”
苏晴觉着有时老奴闲谈,陛下有心一直记得,还能再回去,但她又实在是不舍从小看大的殿下。
她笑道拒绝:“殿下,老奴平常只是和您说说罢了,故乡,也没有什么值得回去看的。”她低下头,想了想,似是想到了些
“殿下可是嫌弃老奴老了,不中用了?”
“不”云淮连忙解释:“苏嬷嬷多虑了,只是知意想,您为我和母后操劳了近二十年,应该歇歇了。”
“不劳累,娘娘在时,怜惜我,殿下也是如此仁爱,老奴常想能伺候这样的主子是老天眷顾,若可以,老奴愿再伺候殿下一辈子。”苏晴认真道
云淮见苏嬷嬷不愿,只能劝着“嬷嬷,其实我想陪着宛宛出去走走,可能近几年便不再宫里了。倒不想嬷嬷一直守,无趣。
“
您不妨先回江水,哪天我们俩也到那里,您也好带我们四处逛逛。”
苏晴听后,也明白了,想是两个年轻人倦了,该出去玩玩。她便不再执着,点头笑道:“好,好,殿下和佘姑娘去到处逛逛倒挺好的,老奴确实不值得在这碍事了。”
她最后看了一眼云淮,有些不舍道:“那老奴便听殿下,先走了。”
只觉得人都大了,不必再日日心忧,苏晴安排好宫内事务,辞去身份,随众返乡人离开。
只差一步,迈出宫门,不过正午,她便听到众人议论,安王殿下自挖皇纹,陛下大怒,废其身份,不得任何人私问。
苏晴大惊,借口有东西落下,掉队返回,刚到便看到了此。
云淮扶起嬷嬷,两人还未多言,明德帝身边的大太监捧着一份诏令便来了。
“草民云淮接旨”张公公尖着嗓子喊道
云淮携众宫婢行礼跪拜。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吾之四子云淮,不知礼节,私挖皇纹,不问上苍,实乃愧为云室皇子。今剥去王室尊称,废去封号,逐出王都,其宫门内侍自行遣散,钦此。”
张公公折好圣旨,递给云淮,想了想,改口道:“公子,陛下意已决,不必再见了。“
他从怀里拿出一份地契交给云淮,“这您拿着吧,男子总得先安身立命方才娶妻,陛下也没什么好说了,您慢走。”
他朝云淮一拜,小声地叹气,挥手,带着身边的小太监离开。
佘苒早就拿着画像回来了,一直躲在墙角处,听完了诏令,不知作何感想。
她紧了紧怀中的画像,缓缓地走出。
云淮劝着苏嬷嬷
“就这么走?不能再回来吗?就留娘娘一人?”苏晴止不住伤心。
“会的。”云淮只道会的,他看到佘苒抱着画像过来,对苏晴道:“我还带上母后的画像,也不算与母后分离。”
“
我会好好的,嬤嬷不要担心。您答应知意的,要回去安老的。”他抱着苏晴道:“嬷嬷那知意送送您吧。”
苏晴自知多说无用,点点头。
云淮冲佘苒笑了笑,故作无事对她说:
“宛宛,咱们也该走了,收拾好东西吧,咱们先到渡口送送阿嬷。”
“好”
东西很少,没什么好带的。
苏晴帮云淮在外面安排着宫婢的去处
就那一会儿,倘大的华锦宫只剩三人。
佘苒最后关上屋门,三人也走了。
南川渡口,云淮安排的人早已等候多时,他们接过苏晴的包裹。
云淮抬手扶苏晴上船。
“等等”苏晴制止他:“老奴想与佘小姐说几句,公子先去那边茶舍歇一歇。”
佘苒应声,云淮也不多说,拿上东西,给俩人留下了地方,便去茶舍里坐着。
佘苒见他进了屋内,看不见人影时,突然变了脸色,抚上苏晴的肩膀抱着她不禁落泪,不停地谦道:“嬤嬷,是宛宛做错了事。”
苏晴回抱她,像小时那样轻拍着佘苒的“小姐没有错,谁都没有错,你们只是出去玩一段时日,很快会再回来的。佘小姐很好的,愿意和公子一起,老奴真的不胜感激了。”
她牵起佘苒的手嘱咐道:“公子未离开过王都,这路上啊,怕要小姐多操心了。“好。好孩子,不要哭,你们都要好好的。”苏晴缓了缓,握着佘苒的手抚摸着,再望向望向茶舍一眼。
“老奴先走了,快去吧,不必送了。”
她推着佘苒离开“公子等着小姐呢,走吧。”
佘苒最后再看她一眼,背过身走向茶舍。
苏晴上船,船夫划动船浆,带着她慢慢地驶离了这个她待过三十年的地方。
当年她随父兄到这时,不过刚到二十,如今走时,已经满头白发了。
文人常道:韶华流年事事急,是啊,她初遇娘娘时,见她也不过是个华贵的小姑娘,现在小姑娘的孩子也长大了,要远行。而她也要走了。”
她站在船尾,望向东边,低山连绵,几分翠意,却显得有些孤寂,那边葬着她一直念着的人——皇后。
苏晴想:娘娘那么喜欢热闹,却一直孤零零地待那,怕是早已无聊透了。
她原想等伺候不动殿下时,就请旨去守皇陵,陪娘娘说说花,告诉娘娘,殿下过得很好,快快乐乐地长大,有喜欢的人。
她自嘲,或许娘娘也不需要她说,也能看到吧。
可惜些,皇陵禁烟火,做不了娘娘爱吃的蒸鲈鱼。
小船在江上成了浓墨,江上的雾还未消,遮住了最后一点边影。
佘苒扭头再看,已经找不到一点痕迹了,她等脸上的泪淡了,才去寻云淮。
男人坐在脚落里,戴上从包袱里找到的面具,佘苒想可惜啊,一瞬之隔,从此王都再无安王。
佘苒深叹一声,再看神色如常,含笑走去,坐在云淮身边。
云淮见她来了,略显遗憾的说:”可惜还未跟大哥和贤妃娘娘告别。“
“无妨,书信常通,况且我们还会见的。“佘苒朝他笑着,问他:”哥哥,那我们现在去哪里?“
云淮递给她一顶帷帽,佘苒接过戴好了。他牵起她的手道:“走,先买马,以后你想去哪咱们就去哪。”
桌上的莹莹烛光照出一丝亮,她借光展开一纸书信
“吾女宛宛,甚于愧汝。
初为人父,未尽半份之责,
长居归嘉,独留幼女望空山,
父甚疼心,然爱女之切切,绊于山乱 水急。
今有所思,自觉晚矣,不知何以厚此 告吾女。
为父者,常愿捧星月入娇儿,无不疼爱之理。
父知吾女所爱,自当成全。父常却常忆旧府往事,日日不得寐,
若说不论从前,但为父也是为人兄长,自于心难安。
辗转反侧,问心数日,父怕愧有亲……”
佘苒长叹,这本该烧了的,可她实在不舍得。毕竟父亲很少给自己写信。
她自嘲道,十月余得家书一封,便直走嘉州,没问自己心里是不是愿意的,却去问了云淮。人呢逃不过私心作祟,云淮能猜到的,但他说,愿意。
那日,明渊堂,云淮和皇帝谈了很久,几位大臣也在,佘苒在屋外,听到了他们说了很多,劝了很多,最后又争吵了起来。
一阵惊喊,她听到尚书大人疼呼:“安王殿下”
皇帝震怒:“知意(云淮的字)”
什么繁规礼节,佘苒没管那么多,赶忙冲进去。
布帷拉开的那一刻,她见云淮脸上沾满了血,他手中握着一把刻刀。
血又染红了刀身,沿着他的手腕一滴滴地落到衣袖。
佘苒站在门口看着,看到一切。她秃然弯了腰,身上的力气像被卸去,一句话梗在心口始终说不出。
皇帝无力跌坐,带落了一地奏章,屋内一半的人去搀扶,一半的人看着安王,却没敢上前。
云淮扔了刀,取出一条帕子捂住额头,走到佘苒跟前,另一个干净的手牵着她离开了。
有人想出来,皇帝怒道制止:“走吧,让他走,你站住,不用拦了。”
“这王城是真容不下你,知意,知意啊!”
身后一片嘈杂,云淮牵住佘苒,过宫宇连檐,渐渐地,声音远去,他们停下了。
佘苒见血迹透过了帕子,抬手,想看看,他剜的有多深。
云淮按下她的手,浅笑道:“无碍,我宫里有药粉,马上就到了,敷上就没事了。”
他们继续往华锦宫走去。十月微凉,风吹干了云淮脸上的血,也吹去佘苒未落下的泪。
他俩一前一后地牵着,走着,佘苒不敢看前面的人,低下头。
云淮看着前面,湖面静静地荡漾,他和佘苒说:“宛宛,不要伤心,也不要愧疚,我要娶你的,你是我的妻子,及妻子所顾,不过是为夫者该做的。”
佘苒觉得她现在声音该是沙哑的,不愿开口说话。
俩人就静静地走着。
事情闹的很大,不过一刻钟,内宫外围都传遍了。或许是皇帝真的生气了,不知下了什么令,没有任何人来问。
佘苒想为云淮处理伤口,但被拒绝了。云淮让她去帮忙找一下东西,是皇后娘娘的一幅画像,就在东屋放着,佘苒应下,离开了,
云淮接过宫女递来的药膏,自己包扎好伤口。
女婢们看着,疑惑着,却都不敢问。只能默默的端来水盆。
云淮洗净手上的血迹仔细的擦拭着脸。
门外,又是一阵脚步匆匆,一位年过半百的老人闯进来。
身边宫女小声道:苏嬷嬷。
云淮一时无措,想掩起额头的伤,但又清楚不过是自欺欺人,手抬起不是放下也不是。
苏晴赶来,便见他这副模样,没能忍着,瘫坐在地上落了泪。
“嬷嬷”云淮慌着去扶她,手还没来得及擦干水渍,也没法去为老人拭去眼泪
“殿下,您说不需要老奴了,便是这样吗?”苏晴看着云准额头的白纱,手抖着抚上,怕弄疼了他,终究是未抚上。
今早,安王殿下来告诉她,“如今知意已经长大了,能照顾好自己了,嬷嬷不必再为我劳心了。您常和我说江水长青的,是个比王都还要好的地方。您已经三十佘年没回去了。
“如意觉得您劳累半生,该回故乡安享晚年了。”
苏晴觉着有时老奴闲谈,陛下有心一直记得,还能再回去,但她又实在是不舍从小看大的殿下。
她笑道拒绝:“殿下,老奴平常只是和您说说罢了,故乡,也没有什么值得回去看的。”她低下头,想了想,似是想到了些
“殿下可是嫌弃老奴老了,不中用了?”
“不”云淮连忙解释:“苏嬷嬷多虑了,只是知意想,您为我和母后操劳了近二十年,应该歇歇了。”
“不劳累,娘娘在时,怜惜我,殿下也是如此仁爱,老奴常想能伺候这样的主子是老天眷顾,若可以,老奴愿再伺候殿下一辈子。”苏晴认真道
云淮见苏嬷嬷不愿,只能劝着“嬷嬷,其实我想陪着宛宛出去走走,可能近几年便不再宫里了。倒不想嬷嬷一直守,无趣。
“
您不妨先回江水,哪天我们俩也到那里,您也好带我们四处逛逛。”
苏晴听后,也明白了,想是两个年轻人倦了,该出去玩玩。她便不再执着,点头笑道:“好,好,殿下和佘姑娘去到处逛逛倒挺好的,老奴确实不值得在这碍事了。”
她最后看了一眼云淮,有些不舍道:“那老奴便听殿下,先走了。”
只觉得人都大了,不必再日日心忧,苏晴安排好宫内事务,辞去身份,随众返乡人离开。
只差一步,迈出宫门,不过正午,她便听到众人议论,安王殿下自挖皇纹,陛下大怒,废其身份,不得任何人私问。
苏晴大惊,借口有东西落下,掉队返回,刚到便看到了此。
云淮扶起嬷嬷,两人还未多言,明德帝身边的大太监捧着一份诏令便来了。
“草民云淮接旨”张公公尖着嗓子喊道
云淮携众宫婢行礼跪拜。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吾之四子云淮,不知礼节,私挖皇纹,不问上苍,实乃愧为云室皇子。今剥去王室尊称,废去封号,逐出王都,其宫门内侍自行遣散,钦此。”
张公公折好圣旨,递给云淮,想了想,改口道:“公子,陛下意已决,不必再见了。“
他从怀里拿出一份地契交给云淮,“这您拿着吧,男子总得先安身立命方才娶妻,陛下也没什么好说了,您慢走。”
他朝云淮一拜,小声地叹气,挥手,带着身边的小太监离开。
佘苒早就拿着画像回来了,一直躲在墙角处,听完了诏令,不知作何感想。
她紧了紧怀中的画像,缓缓地走出。
云淮劝着苏嬷嬷
“就这么走?不能再回来吗?就留娘娘一人?”苏晴止不住伤心。
“会的。”云淮只道会的,他看到佘苒抱着画像过来,对苏晴道:“我还带上母后的画像,也不算与母后分离。”
“
我会好好的,嬤嬷不要担心。您答应知意的,要回去安老的。”他抱着苏晴道:“嬷嬷那知意送送您吧。”
苏晴自知多说无用,点点头。
云淮冲佘苒笑了笑,故作无事对她说:
“宛宛,咱们也该走了,收拾好东西吧,咱们先到渡口送送阿嬷。”
“好”
东西很少,没什么好带的。
苏晴帮云淮在外面安排着宫婢的去处
就那一会儿,倘大的华锦宫只剩三人。
佘苒最后关上屋门,三人也走了。
南川渡口,云淮安排的人早已等候多时,他们接过苏晴的包裹。
云淮抬手扶苏晴上船。
“等等”苏晴制止他:“老奴想与佘小姐说几句,公子先去那边茶舍歇一歇。”
佘苒应声,云淮也不多说,拿上东西,给俩人留下了地方,便去茶舍里坐着。
佘苒见他进了屋内,看不见人影时,突然变了脸色,抚上苏晴的肩膀抱着她不禁落泪,不停地谦道:“嬤嬷,是宛宛做错了事。”
苏晴回抱她,像小时那样轻拍着佘苒的“小姐没有错,谁都没有错,你们只是出去玩一段时日,很快会再回来的。佘小姐很好的,愿意和公子一起,老奴真的不胜感激了。”
她牵起佘苒的手嘱咐道:“公子未离开过王都,这路上啊,怕要小姐多操心了。“好。好孩子,不要哭,你们都要好好的。”苏晴缓了缓,握着佘苒的手抚摸着,再望向望向茶舍一眼。
“老奴先走了,快去吧,不必送了。”
她推着佘苒离开“公子等着小姐呢,走吧。”
佘苒最后再看她一眼,背过身走向茶舍。
苏晴上船,船夫划动船浆,带着她慢慢地驶离了这个她待过三十年的地方。
当年她随父兄到这时,不过刚到二十,如今走时,已经满头白发了。
文人常道:韶华流年事事急,是啊,她初遇娘娘时,见她也不过是个华贵的小姑娘,现在小姑娘的孩子也长大了,要远行。而她也要走了。”
她站在船尾,望向东边,低山连绵,几分翠意,却显得有些孤寂,那边葬着她一直念着的人——皇后。
苏晴想:娘娘那么喜欢热闹,却一直孤零零地待那,怕是早已无聊透了。
她原想等伺候不动殿下时,就请旨去守皇陵,陪娘娘说说花,告诉娘娘,殿下过得很好,快快乐乐地长大,有喜欢的人。
她自嘲,或许娘娘也不需要她说,也能看到吧。
可惜些,皇陵禁烟火,做不了娘娘爱吃的蒸鲈鱼。
小船在江上成了浓墨,江上的雾还未消,遮住了最后一点边影。
佘苒扭头再看,已经找不到一点痕迹了,她等脸上的泪淡了,才去寻云淮。
男人坐在脚落里,戴上从包袱里找到的面具,佘苒想可惜啊,一瞬之隔,从此王都再无安王。
佘苒深叹一声,再看神色如常,含笑走去,坐在云淮身边。
云淮见她来了,略显遗憾的说:”可惜还未跟大哥和贤妃娘娘告别。“
“无妨,书信常通,况且我们还会见的。“佘苒朝他笑着,问他:”哥哥,那我们现在去哪里?“
云淮递给她一顶帷帽,佘苒接过戴好了。他牵起她的手道:“走,先买马,以后你想去哪咱们就去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