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奴婢冤枉员呐
崇祯三年发生了好多事。
陕西的农民军声势越发浩大,张献忠也在米脂起义了,号八大王;王左挂被朝廷招降后李自成投奔不沾泥去了,结果王左挂降而复叛,被洪承畴杀了。
后金还在内乱,据说野猪皮的儿子们合伙做掉了阿敏。
五月,左庶子丁进因升任延误而怨恨韩爌,上书弹劾,工部主事李逢申跟着弹劾,韩爌上疏称病请辞,帝允之,遂告老还乡,李标继任之,成基命加礼部尚书录东阁大学士。
城头的大王旗变幻,下面的官员也跟着转圈圈。
登莱巡抚找到机会,调去了湖广。
新任的兵部尚书梁廷栋荐孙元化巡抚登莱。
而就在前几天,皮岛旧将发生哗变,孔有德、耿仲明、李九成等人逃到蓬莱投靠了刚刚履任的登莱巡抚孙元化,周启在成山卫都听到了消息,准备找个机会去看看。
京师,乾清宫。
“陛下呐!”
徐应元扑倒在皇帝脚下,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述说着此番去成山卫的辛酸。
无非就是周启跋扈,藐视钦差啥的。
还有被逼着割麦子,手上磨出了不少水泡。
崇祯皇帝耐着性子听完,随后冷幽幽地道:“可朕怎么听说,你这狗奴才一路穿州过府游山玩水好不快活,沿途大肆勒索钱财,收银子收到手软。”
“奴婢冤枉呐!”
徐应元差点没惊的魂飞天外,陛下怎么知道的。
哪个王八蛋告的密。
只能一边喊冤,一边不停的磕着头。
“你这狗奴才!”
崇祯帝很失望,但毕竟是潜邸旧人,虽然贪财了一些,毛病也不少,但至少忠心还是没有问题的,就狠狠训斥一顿,将他赶了出去。
看了几封奏本,脸色又难看了起来。
……
周启当年没有来过胶东半岛,刚刚得知要被发配到这里种地时,还相当不爽,可现在却发现,这里是个好地方,夏天不热啊,冬天也不冷,气候比京城强的太多了。
海风吹来,即使是炎炎夏日,也能感觉到一丝丝凉意。
工匠们盖了一座巨大的暖棚。
封顶之后,又留了门和窗户。
总建筑面积超过两千平,周启为此花费了数十两银子。
主要是材料钱,工匠的工资并没有多少。
总共不到十个匠人,都是成山卫的匠户。
周启其实完全不用给工资的,但他讲究,没有让这些匠人白干,给开了工资,匠人们其实只负责提供各种技术支持,实际上大部分活都是家将们干的。
花费是周启自己掏腰包,资产所有权自然属于他个人。
暖棚不是种大棚蔬菜的,蔬菜大棚不是这样子。
成山卫的军民还在开荒,离冬天还有好几個月,蔬菜大棚不急。
周启打算先种蘑菇,这个可是独门技术,大明的老百姓只知道六七月份草地里山林里会长出蘑菇,从来不知道这玩意儿也能种出来,让军户去种估计没人相信。
干脆自己先种,等种出来了,自然会有人跟风。
到时候再大力推广,以后不缺蘑菇吃了。
对于大明来说,只要是能吃的东西就值得推广。
蘑菇并不需要种在地里,在家里就能种,等成山卫的军户全都学会这门技术,不但桌上又能多一道菜,多一些吃食,而且还可以创造收入,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
种蘑菇得有菌种。
而制作菌种又需要蘑菇。
为此周启命人大肆收拾蘑菇,同样准备培养基和其他辅助材料,还让木匠制作了一大批大号木桶,作为接种箱,忙忙碌碌之时,派去颜神镇的小吏回来了。
带来了好几件玻璃样品。
粗糙的高脚杯,勉强能透光。
透明度非常差,像极了后世的磨砂玻璃。
差是差了一点,不过用来盖蔬菜大棚应该可以。
周启问道:“此物价值几何?”
小吏答道:“回禀侯爷,这个杯子价值一两五钱,那个钵价值一两八钱,砚台价值二两二钱,瓶二两八钱,这些琉璃制品共计是八两三钱。”
“咝……”
周启吸着冷气,去他娘蛋吧!
这么贵还盖个屁的蔬菜大棚。
虽然早料到玻璃不便宜,但也没想到会这么贵。
看这些玻璃制品就知道,这玩意现在的鉴赏意义大于实际作用,价格下不来,就没办法大规模的用于农业生产,真要用这玩意盖一棚蔬菜大棚,估计不会比用银子便宜。
周启召集一帮工匠,问:“谁会烧玻璃?”
匠人们最近跟他混熟了,知道这位侯爷是个很好说话的,虽然对官员很严格,但对军户匠人却很宽容,因此不怕他,一个老匠人连忙举手:“小的会一点!”
周启就问:“一点是多少?”
匠人搓着手道:“小人祖上是颜神镇的,手艺是祖传的,不过小人好多年没烧了,估计烧出来的琉璃不如颜神镇的好看,也不知堪不堪用。”
周启大喜:“手艺生不要紧,多烧几次就熟了,以后你不用干别的了,就烧玻璃,不要玩物器皿,给我烧平板,厚度和碗差不多,大小不限,越大越好,烧的好有奖。”
匠人眼睛一亮,给侯爷干活好处多多,匠人们早就有了共识,连忙点头应下,可随后又迟疑:“侯爷,烧制琉璃需建造大炉,怕是得花费不少银子。”
周启大手一挥:“尽管去建,花多少银子去找吏员支取。”
匠人大喜应下,其余匠人则一脸羡慕。
花了几天时间,收了大量的蘑菇。
最多的还是一种草丛里生长的白蘑菇,这东西周启一点都不陌生,因为分布广泛,而且培植容易,口感也不错,他那个年代种的人不少。
找个五个老农,手把手的教制作菌种。
老农们其实不相信蘑菇能种出来。
心里怀疑,嘴上不敢说。
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蒋秉兴也怀疑,忍不住问了出来:“侯爷,蘑菇真能种出来?”
“当然!”
周启语气肯定:“等上半个月你就知道了。”
蒋秉兴还是很怀疑,毕竟从来没听过蘑菇还有人种的。
不过看侯爷说的这么有自信,也只能姑且信之。
周启却想起了一事,随口问:“南方有一种西洋传来的番薯你可知晓?”
蒋秉兴道:“听过此物,定西侯府的一座庄子里就种了一些。”
周启有点意外,随即道:“那正好,你给定西侯去一封信,让定西侯派人帮我搜集一些西洋作物的种子,番薯是其一,还有一种叫洋芋的,和番薯差不多的东西……”
陕西的农民军声势越发浩大,张献忠也在米脂起义了,号八大王;王左挂被朝廷招降后李自成投奔不沾泥去了,结果王左挂降而复叛,被洪承畴杀了。
后金还在内乱,据说野猪皮的儿子们合伙做掉了阿敏。
五月,左庶子丁进因升任延误而怨恨韩爌,上书弹劾,工部主事李逢申跟着弹劾,韩爌上疏称病请辞,帝允之,遂告老还乡,李标继任之,成基命加礼部尚书录东阁大学士。
城头的大王旗变幻,下面的官员也跟着转圈圈。
登莱巡抚找到机会,调去了湖广。
新任的兵部尚书梁廷栋荐孙元化巡抚登莱。
而就在前几天,皮岛旧将发生哗变,孔有德、耿仲明、李九成等人逃到蓬莱投靠了刚刚履任的登莱巡抚孙元化,周启在成山卫都听到了消息,准备找个机会去看看。
京师,乾清宫。
“陛下呐!”
徐应元扑倒在皇帝脚下,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述说着此番去成山卫的辛酸。
无非就是周启跋扈,藐视钦差啥的。
还有被逼着割麦子,手上磨出了不少水泡。
崇祯皇帝耐着性子听完,随后冷幽幽地道:“可朕怎么听说,你这狗奴才一路穿州过府游山玩水好不快活,沿途大肆勒索钱财,收银子收到手软。”
“奴婢冤枉呐!”
徐应元差点没惊的魂飞天外,陛下怎么知道的。
哪个王八蛋告的密。
只能一边喊冤,一边不停的磕着头。
“你这狗奴才!”
崇祯帝很失望,但毕竟是潜邸旧人,虽然贪财了一些,毛病也不少,但至少忠心还是没有问题的,就狠狠训斥一顿,将他赶了出去。
看了几封奏本,脸色又难看了起来。
……
周启当年没有来过胶东半岛,刚刚得知要被发配到这里种地时,还相当不爽,可现在却发现,这里是个好地方,夏天不热啊,冬天也不冷,气候比京城强的太多了。
海风吹来,即使是炎炎夏日,也能感觉到一丝丝凉意。
工匠们盖了一座巨大的暖棚。
封顶之后,又留了门和窗户。
总建筑面积超过两千平,周启为此花费了数十两银子。
主要是材料钱,工匠的工资并没有多少。
总共不到十个匠人,都是成山卫的匠户。
周启其实完全不用给工资的,但他讲究,没有让这些匠人白干,给开了工资,匠人们其实只负责提供各种技术支持,实际上大部分活都是家将们干的。
花费是周启自己掏腰包,资产所有权自然属于他个人。
暖棚不是种大棚蔬菜的,蔬菜大棚不是这样子。
成山卫的军民还在开荒,离冬天还有好几個月,蔬菜大棚不急。
周启打算先种蘑菇,这个可是独门技术,大明的老百姓只知道六七月份草地里山林里会长出蘑菇,从来不知道这玩意儿也能种出来,让军户去种估计没人相信。
干脆自己先种,等种出来了,自然会有人跟风。
到时候再大力推广,以后不缺蘑菇吃了。
对于大明来说,只要是能吃的东西就值得推广。
蘑菇并不需要种在地里,在家里就能种,等成山卫的军户全都学会这门技术,不但桌上又能多一道菜,多一些吃食,而且还可以创造收入,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
种蘑菇得有菌种。
而制作菌种又需要蘑菇。
为此周启命人大肆收拾蘑菇,同样准备培养基和其他辅助材料,还让木匠制作了一大批大号木桶,作为接种箱,忙忙碌碌之时,派去颜神镇的小吏回来了。
带来了好几件玻璃样品。
粗糙的高脚杯,勉强能透光。
透明度非常差,像极了后世的磨砂玻璃。
差是差了一点,不过用来盖蔬菜大棚应该可以。
周启问道:“此物价值几何?”
小吏答道:“回禀侯爷,这个杯子价值一两五钱,那个钵价值一两八钱,砚台价值二两二钱,瓶二两八钱,这些琉璃制品共计是八两三钱。”
“咝……”
周启吸着冷气,去他娘蛋吧!
这么贵还盖个屁的蔬菜大棚。
虽然早料到玻璃不便宜,但也没想到会这么贵。
看这些玻璃制品就知道,这玩意现在的鉴赏意义大于实际作用,价格下不来,就没办法大规模的用于农业生产,真要用这玩意盖一棚蔬菜大棚,估计不会比用银子便宜。
周启召集一帮工匠,问:“谁会烧玻璃?”
匠人们最近跟他混熟了,知道这位侯爷是个很好说话的,虽然对官员很严格,但对军户匠人却很宽容,因此不怕他,一个老匠人连忙举手:“小的会一点!”
周启就问:“一点是多少?”
匠人搓着手道:“小人祖上是颜神镇的,手艺是祖传的,不过小人好多年没烧了,估计烧出来的琉璃不如颜神镇的好看,也不知堪不堪用。”
周启大喜:“手艺生不要紧,多烧几次就熟了,以后你不用干别的了,就烧玻璃,不要玩物器皿,给我烧平板,厚度和碗差不多,大小不限,越大越好,烧的好有奖。”
匠人眼睛一亮,给侯爷干活好处多多,匠人们早就有了共识,连忙点头应下,可随后又迟疑:“侯爷,烧制琉璃需建造大炉,怕是得花费不少银子。”
周启大手一挥:“尽管去建,花多少银子去找吏员支取。”
匠人大喜应下,其余匠人则一脸羡慕。
花了几天时间,收了大量的蘑菇。
最多的还是一种草丛里生长的白蘑菇,这东西周启一点都不陌生,因为分布广泛,而且培植容易,口感也不错,他那个年代种的人不少。
找个五个老农,手把手的教制作菌种。
老农们其实不相信蘑菇能种出来。
心里怀疑,嘴上不敢说。
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蒋秉兴也怀疑,忍不住问了出来:“侯爷,蘑菇真能种出来?”
“当然!”
周启语气肯定:“等上半个月你就知道了。”
蒋秉兴还是很怀疑,毕竟从来没听过蘑菇还有人种的。
不过看侯爷说的这么有自信,也只能姑且信之。
周启却想起了一事,随口问:“南方有一种西洋传来的番薯你可知晓?”
蒋秉兴道:“听过此物,定西侯府的一座庄子里就种了一些。”
周启有点意外,随即道:“那正好,你给定西侯去一封信,让定西侯派人帮我搜集一些西洋作物的种子,番薯是其一,还有一种叫洋芋的,和番薯差不多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