囿于荒野望扶桑
第三十八章
黄榜已张贴三日。
自鹿鸣宴后,尚京城内对裴如昭的议论很多,有人说她是祸国殃民的女子,有人说她祸乱朝纲有违礼法。
总之,其言论多集中在两个方面,一说裴如昭并无真才实学,全凭一身好皮囊上位,二说她确实有两把刷子可居心叵测,若是委以重任必成荣朝祸害。
三月二十日,黄榜三日,当入翰林院收录。
黄榜前,无数人正在等待最后的结果,这群人从天亮等到天黑。
可不见任何人。
“要我说,这件事就要这样不清不楚地被糊弄过去了。真可笑,全朝上下成千上万学子的寒窗苦读最后都是为了给一个女子作陪!”
天色越来越暗,最后一丝阳光即将消失。
从皇城里出来的特使这才将两份糊去名字的折子张贴在黄榜下。
这便是裴如昭和那位刘士子的文章。
会试、殿试再到今日的文章,前后不过十来天时间,接连三篇长卷,就算是文豪转世也难免会吃不消。
但其中一篇文章一气呵成,读来有醍醐灌顶之感,遣词用句潇洒豁达,虽是策论却并不以常见的科举策论文体而写,反倒信马由缰,有巧夺天工之感。
其文字潇洒恣意,读者仿佛也能跟随笔者的墨迹一同书写。
相较之下,另一篇文章的字迹更秀整,看上去循规蹈矩,清秀漂亮,一手漂亮的小楷不知比第一篇的行书规整多少。
这篇的用词更为考究,也更符合科举策论的形式。
两篇都是好文章,都有真才实学在其中。但相比之下,还是洋洋洒洒的行书给人的冲击更强。
如果能拿状元——应当是写得更符合科举要求的文章,能质疑皇帝决定的人,应当也不是什么循规蹈矩之辈。
一直在等结果的人心中已存想法,即便不去考虑两篇文章的作者,也是前一篇行书更胜一筹。
宫里来的太监也没有揭露作者的意思,只是将两篇文章张贴后就走了,留待众人评说。
也有些学究专程来看这两篇文章,皆是对行书那篇赞不绝口。
旁人都以为行书这篇是刘士子所作,大加溢美之词。
从宫里出来的刘士子,听着街头巷尾的议论,头也不回地扎进巷子里,简直无地自容。
裴如昭从宫里出来后就回了城郊的小院,裴家在京城的宅子现在还被封着,她根本回不去,也不知这一遭能否揭开裴家的封条。
……
第二天一早,陆璟之被急诏入宫,火急火燎地换好衣服就往皇宫里冲。
他走时,裴如昭正在院子里散步,他着急忙慌地冲她喊:“小昭你别急,有事等我回来再说!”
裴如昭困惑地看着陆璟之远去的背影,兀自纳闷:“什么事?”
十日之后,荣朝第一本《点玉集》问世。
《点玉集》中囊括新科进士们在会试和殿试环节的文章,分上下两册,乾宁十二年的第一本《点玉集》共计收录文章六十二篇。
其中,裴如昭与那位刘士子因着这场多余的比试,所以有三篇文章被刊。
《点玉集》中,详细写了每篇文章的作者姓名与年龄。
直至此时,一直追捧那篇行书策论的人才突然发现,这篇广为流传的策论竟然是裴如昭写的。
不仅如此,其会试、殿试的文章也写得极为出彩。
甚至可以说遥遥领先一众参考士子。
也正是此时,人们才发现,当其余士子都已有官职,到各地就任。但裴如昭这位新科状元却不曾有任何任命。
仿佛在出过风头之后就被乾宁皇帝彻底遗忘。
成了在翰林院闲逛吃空饷的闲人。
陆璟之急,太子齐恪明急,不明所以的坊间百姓和等着看热闹的官员也急。
惟独裴如昭不急。
每日都过着极为规律的生活。
唯一不同的,是她从城郊的小院重新搬回裴宅了。
状元登科,旧宅启封,可惜无人贺喜,裴家的人也都在洛州。
偌大一个园子便只有裴如昭住,带着桑叶竹叶跟冬青。
裴如昭如今生活过得清减,每日两点一线,不是去翰林院就是在裴宅里读书。
裴如昭不是没急过,但她也知道一切都急不得。
一旦她正式任命,按照大荣目前的律法,她爹就必须要免职,只能赋闲回家,成了被她娘养着的小白脸。
眼下她爹在江右道替乾宁皇查案,眼看有了眉目,无论如何,乾宁皇帝也会等江右道这块心腹之地安定下来才可能有下一步动作。
这样一想,裴如昭心里便安定下来。
她清楚自己的位置,也明白自己作为政治博弈中的棋子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如今皇子们接连成年,就算齐恪明将太子之位坐得稳,跟其他兄弟之间情同手足,也不妨碍有人会在利益唆使下生异心。
因此,裴如昭安心读书,在翰林院里也帮忙做些编书的小活儿。
愈发修身养性起来,像是要遁出红尘一般。
陆璟之瞧她的模样,急得嘴上起燎泡,整日里忙进忙出的哪儿还有原先在洛州城时被人说烂泥扶不上墙的模样?
裴如昭手中执壶,斟了两杯茶水,徐徐道:“喝口凉茶解火,我都不急,你急什么?”
陆璟之嘀咕:“……忒不地道。”
裴如昭闷笑,从袖中取出一封信来推到陆璟之面前,示意他打开看看。
陆璟之困惑地打开信封,发现竟然是乾宁皇亲笔,信中交代了他准备让裴如昭做的事。
做的都是大事,可半点没提封官的事。
“是一点甜头都不想给……”
裴如昭微笑:“如果我现在上任,我爹又要何去何从呢?”
“那也不该这样一直晾着你。”陆璟之愤愤,“女子在朝上做官便不允许家中人再为官,这算是什么道理?”
“简直是不讲道理!”
裴如昭笑:“我也不懂,但眼下我无力改变,便只能按着规矩来。或许日后等我有改变的权力与能力,就会有更多女性能够心无负担的参加科举考试,为国效力。”
陆璟之叹道:“谈何容易?都说寒门难再出贵子,连寒门都难以敲开向上攀爬的大门,普通人家的女子又如何能敲得开这条向上爬的路?”
陆璟之继续说道:“今年的新科进士,三十人里,只有一个人是真真正正从普通百姓开始凭读书与刻苦爬上来的。就连纪见载,纪家早年也曾发达过,只是后来落寞了而已。”
裴如昭端着茶杯,老气横秋地品茶:“就连我,父亲也曾是六部尚书,朝中要员,我更是出入皇宫频繁的帝后眼前的红人,更甚至能跟诸多皇子一起在尚书房读书学习。”
“我凭着这样多的助力当跳板,才能走到这样的位置,若是一无所靠的女子,就算历尽千辛万苦走到这一步,还不知她会面临怎样的磋磨。”
裴如昭对自己拥有的一切从来都十分清楚。
她当然算是比较聪明的,也有在官场中斡旋的能力,可这些都不够。
正因为她有这样多的身份在,才能成为这盘乱棋中最有用的一颗棋子,无论敌友,想要破局都离不开她这颗棋。
乾宁皇帝想要彻底拔除士族代代传承的根深蒂固的影响力,幕后黑手却想借着科举引起固有士族的不满然后引起骚乱。
她这个贸然闯进来的女状元,现在就处在风口浪尖,也将成为双方正式开战的号角。
裴如昭将茶水倾倒一些在桌上,用手指蘸着水剂写写画画。
“自下而上的反抗会被强权者镇压,自上而下的变革只能是一时之功。我想做的事,为计深远,只有我自己是不够的。”
陆璟之沉沉地看着她,许久,微微叹息,却岔开话题:“我在城里买了处宅子暂住,你若是有事可差人去找我。”
裴如昭眨眨眼,像是才反应过来:“确实,如今裴宅落魄,你不喜是应当的。”
像这种深宅大院,半年不住人便杂草丛生,园子里的景致都会失型。
一年的时间过去,裴宅除了建筑完好,跟荒弃的废宅没什么两样。
曲径通幽,杂草野蛮,衬得裴如昭像是得道成仙后隐居荒野。
陆璟之无奈:“小昭,毕竟男女有别,外人会说你闲话的。”
裴如昭倒是坦然:“街头巷尾的闲话从未停过,你搬走以后大概这闲话就从你我二人之间不清不楚变成我德行有亏被你厌弃,总归我日后也就是孤身一人无所谓闲言碎语。”
“倒是你,日后总要娶妻生子,别让你以后的夫人误会。”
陆璟之——
陆璟之被气走了。
裴如昭不明所以,她倒是察觉到陆璟之的心情不好,可思来想去都想不明白缘由,索性就不想了,转身回屋。
裴宅里如今虽然荒凉,但之前的东西都在,被查封的府库现在也解封了,由她取用。
只是从前吃穿用度无一不精的裴如昭,如今却觉得在各方面都计较的自己属实无趣,也觉得从前傲气得像是斗鸡一样的自己稚气。
在家的时候穿最舒适朴素的麻衣,外出便是穿自己的官袍,行头一切从简,人也松快自在起来。
有时也会遇上些曾经有过几面之缘的世族贵女,不乏冷嘲热讽,跟从前无数人上赶着巴结她的时候简直天壤之别。
裴如昭就在一日接一日的冷遇中修身养性,读书、习字,偶尔趁着翰林院休沐到京郊走走,看看尚京城附近的风土人情。
她在等,等一个能够名正言顺站在太极殿上舌战群臣的机会。
……
而这个机会,很快——
便会来。
黄榜已张贴三日。
自鹿鸣宴后,尚京城内对裴如昭的议论很多,有人说她是祸国殃民的女子,有人说她祸乱朝纲有违礼法。
总之,其言论多集中在两个方面,一说裴如昭并无真才实学,全凭一身好皮囊上位,二说她确实有两把刷子可居心叵测,若是委以重任必成荣朝祸害。
三月二十日,黄榜三日,当入翰林院收录。
黄榜前,无数人正在等待最后的结果,这群人从天亮等到天黑。
可不见任何人。
“要我说,这件事就要这样不清不楚地被糊弄过去了。真可笑,全朝上下成千上万学子的寒窗苦读最后都是为了给一个女子作陪!”
天色越来越暗,最后一丝阳光即将消失。
从皇城里出来的特使这才将两份糊去名字的折子张贴在黄榜下。
这便是裴如昭和那位刘士子的文章。
会试、殿试再到今日的文章,前后不过十来天时间,接连三篇长卷,就算是文豪转世也难免会吃不消。
但其中一篇文章一气呵成,读来有醍醐灌顶之感,遣词用句潇洒豁达,虽是策论却并不以常见的科举策论文体而写,反倒信马由缰,有巧夺天工之感。
其文字潇洒恣意,读者仿佛也能跟随笔者的墨迹一同书写。
相较之下,另一篇文章的字迹更秀整,看上去循规蹈矩,清秀漂亮,一手漂亮的小楷不知比第一篇的行书规整多少。
这篇的用词更为考究,也更符合科举策论的形式。
两篇都是好文章,都有真才实学在其中。但相比之下,还是洋洋洒洒的行书给人的冲击更强。
如果能拿状元——应当是写得更符合科举要求的文章,能质疑皇帝决定的人,应当也不是什么循规蹈矩之辈。
一直在等结果的人心中已存想法,即便不去考虑两篇文章的作者,也是前一篇行书更胜一筹。
宫里来的太监也没有揭露作者的意思,只是将两篇文章张贴后就走了,留待众人评说。
也有些学究专程来看这两篇文章,皆是对行书那篇赞不绝口。
旁人都以为行书这篇是刘士子所作,大加溢美之词。
从宫里出来的刘士子,听着街头巷尾的议论,头也不回地扎进巷子里,简直无地自容。
裴如昭从宫里出来后就回了城郊的小院,裴家在京城的宅子现在还被封着,她根本回不去,也不知这一遭能否揭开裴家的封条。
……
第二天一早,陆璟之被急诏入宫,火急火燎地换好衣服就往皇宫里冲。
他走时,裴如昭正在院子里散步,他着急忙慌地冲她喊:“小昭你别急,有事等我回来再说!”
裴如昭困惑地看着陆璟之远去的背影,兀自纳闷:“什么事?”
十日之后,荣朝第一本《点玉集》问世。
《点玉集》中囊括新科进士们在会试和殿试环节的文章,分上下两册,乾宁十二年的第一本《点玉集》共计收录文章六十二篇。
其中,裴如昭与那位刘士子因着这场多余的比试,所以有三篇文章被刊。
《点玉集》中,详细写了每篇文章的作者姓名与年龄。
直至此时,一直追捧那篇行书策论的人才突然发现,这篇广为流传的策论竟然是裴如昭写的。
不仅如此,其会试、殿试的文章也写得极为出彩。
甚至可以说遥遥领先一众参考士子。
也正是此时,人们才发现,当其余士子都已有官职,到各地就任。但裴如昭这位新科状元却不曾有任何任命。
仿佛在出过风头之后就被乾宁皇帝彻底遗忘。
成了在翰林院闲逛吃空饷的闲人。
陆璟之急,太子齐恪明急,不明所以的坊间百姓和等着看热闹的官员也急。
惟独裴如昭不急。
每日都过着极为规律的生活。
唯一不同的,是她从城郊的小院重新搬回裴宅了。
状元登科,旧宅启封,可惜无人贺喜,裴家的人也都在洛州。
偌大一个园子便只有裴如昭住,带着桑叶竹叶跟冬青。
裴如昭如今生活过得清减,每日两点一线,不是去翰林院就是在裴宅里读书。
裴如昭不是没急过,但她也知道一切都急不得。
一旦她正式任命,按照大荣目前的律法,她爹就必须要免职,只能赋闲回家,成了被她娘养着的小白脸。
眼下她爹在江右道替乾宁皇查案,眼看有了眉目,无论如何,乾宁皇帝也会等江右道这块心腹之地安定下来才可能有下一步动作。
这样一想,裴如昭心里便安定下来。
她清楚自己的位置,也明白自己作为政治博弈中的棋子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如今皇子们接连成年,就算齐恪明将太子之位坐得稳,跟其他兄弟之间情同手足,也不妨碍有人会在利益唆使下生异心。
因此,裴如昭安心读书,在翰林院里也帮忙做些编书的小活儿。
愈发修身养性起来,像是要遁出红尘一般。
陆璟之瞧她的模样,急得嘴上起燎泡,整日里忙进忙出的哪儿还有原先在洛州城时被人说烂泥扶不上墙的模样?
裴如昭手中执壶,斟了两杯茶水,徐徐道:“喝口凉茶解火,我都不急,你急什么?”
陆璟之嘀咕:“……忒不地道。”
裴如昭闷笑,从袖中取出一封信来推到陆璟之面前,示意他打开看看。
陆璟之困惑地打开信封,发现竟然是乾宁皇亲笔,信中交代了他准备让裴如昭做的事。
做的都是大事,可半点没提封官的事。
“是一点甜头都不想给……”
裴如昭微笑:“如果我现在上任,我爹又要何去何从呢?”
“那也不该这样一直晾着你。”陆璟之愤愤,“女子在朝上做官便不允许家中人再为官,这算是什么道理?”
“简直是不讲道理!”
裴如昭笑:“我也不懂,但眼下我无力改变,便只能按着规矩来。或许日后等我有改变的权力与能力,就会有更多女性能够心无负担的参加科举考试,为国效力。”
陆璟之叹道:“谈何容易?都说寒门难再出贵子,连寒门都难以敲开向上攀爬的大门,普通人家的女子又如何能敲得开这条向上爬的路?”
陆璟之继续说道:“今年的新科进士,三十人里,只有一个人是真真正正从普通百姓开始凭读书与刻苦爬上来的。就连纪见载,纪家早年也曾发达过,只是后来落寞了而已。”
裴如昭端着茶杯,老气横秋地品茶:“就连我,父亲也曾是六部尚书,朝中要员,我更是出入皇宫频繁的帝后眼前的红人,更甚至能跟诸多皇子一起在尚书房读书学习。”
“我凭着这样多的助力当跳板,才能走到这样的位置,若是一无所靠的女子,就算历尽千辛万苦走到这一步,还不知她会面临怎样的磋磨。”
裴如昭对自己拥有的一切从来都十分清楚。
她当然算是比较聪明的,也有在官场中斡旋的能力,可这些都不够。
正因为她有这样多的身份在,才能成为这盘乱棋中最有用的一颗棋子,无论敌友,想要破局都离不开她这颗棋。
乾宁皇帝想要彻底拔除士族代代传承的根深蒂固的影响力,幕后黑手却想借着科举引起固有士族的不满然后引起骚乱。
她这个贸然闯进来的女状元,现在就处在风口浪尖,也将成为双方正式开战的号角。
裴如昭将茶水倾倒一些在桌上,用手指蘸着水剂写写画画。
“自下而上的反抗会被强权者镇压,自上而下的变革只能是一时之功。我想做的事,为计深远,只有我自己是不够的。”
陆璟之沉沉地看着她,许久,微微叹息,却岔开话题:“我在城里买了处宅子暂住,你若是有事可差人去找我。”
裴如昭眨眨眼,像是才反应过来:“确实,如今裴宅落魄,你不喜是应当的。”
像这种深宅大院,半年不住人便杂草丛生,园子里的景致都会失型。
一年的时间过去,裴宅除了建筑完好,跟荒弃的废宅没什么两样。
曲径通幽,杂草野蛮,衬得裴如昭像是得道成仙后隐居荒野。
陆璟之无奈:“小昭,毕竟男女有别,外人会说你闲话的。”
裴如昭倒是坦然:“街头巷尾的闲话从未停过,你搬走以后大概这闲话就从你我二人之间不清不楚变成我德行有亏被你厌弃,总归我日后也就是孤身一人无所谓闲言碎语。”
“倒是你,日后总要娶妻生子,别让你以后的夫人误会。”
陆璟之——
陆璟之被气走了。
裴如昭不明所以,她倒是察觉到陆璟之的心情不好,可思来想去都想不明白缘由,索性就不想了,转身回屋。
裴宅里如今虽然荒凉,但之前的东西都在,被查封的府库现在也解封了,由她取用。
只是从前吃穿用度无一不精的裴如昭,如今却觉得在各方面都计较的自己属实无趣,也觉得从前傲气得像是斗鸡一样的自己稚气。
在家的时候穿最舒适朴素的麻衣,外出便是穿自己的官袍,行头一切从简,人也松快自在起来。
有时也会遇上些曾经有过几面之缘的世族贵女,不乏冷嘲热讽,跟从前无数人上赶着巴结她的时候简直天壤之别。
裴如昭就在一日接一日的冷遇中修身养性,读书、习字,偶尔趁着翰林院休沐到京郊走走,看看尚京城附近的风土人情。
她在等,等一个能够名正言顺站在太极殿上舌战群臣的机会。
……
而这个机会,很快——
便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