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会景就着灯看她的字。
年少时,他曾因为在花会上评析诸女之作而见过一些远超于一般男子的字迹,但是她们大多用笔收敛,力求纤丽庄稳,总让他觉得少些人气。故而他在写广物集时并未因为迁就她而改变字形,力度也未曾收敛,她摹出来的字,果然笔舒阔圆,章法简单,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性情来。
他难得笑得舒展,“春日之字,绿尖点点,澄影摇摇。”
“很…可爱。”
他看她,“让我想起了江南的一种花,开在水上,随风而晃,叫荷花。想见吗?”
她不掩眸中惊喜,“可以啊你,都会举一反三了,当然要看!”
“不过,你没有什么要纠正的吗?”
李会景盯着她字迹里因为力度问题导致的飞笔,却摇了摇头,“这样就很好了。”
她不信似的笑着看了他一眼,收起册子回到案前,“你总是夸我的,所以我只能信一点。”
“因为我知道你会勤于练习,找各家名作临摹,迟早会找到自己的风格的,所以无需干预。”
她低头重新铺开一张纸,笑答:“这点没错。”
“你歇着吧,我再写一会儿,等你睡着。”
“我睡得难受,不睡了。”
她抬起头,“那看我写字?会无聊的,我给你找本书看吧。”
“嗯。”
说完才反应过来忘了否定她的前半句,有些懊悔,明迦找了本《静心坛》拿给他。
“不许费脑子。”
“嗯。”
他愣了下,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下意识顺着她已经成了他的习惯了。
《静心坛》满卷静心语,他年少时喜欢里面的那句“一心不赘物,古今自逍遥”,自认为意无所扰,心无所执,可如今再看那句话,满脑子都是她,不觉有些好笑。
所以干脆合了书,丢在一边,闭目养神。
明迦写得认真,直到烛灯燃灭,才惊觉已过了大半夜。
李会景不知什么时候睡着了。
她轻轻阖了门,回自己卧处去了。
—
明迦一直喜欢暮春,因为在这个准备迎接夏日的时令,万物都是安静地蓄着力的。
她待在园子里,陪着李会景养伤,学着写字,似乎一切都刚刚好。
只是没想到变化来得这样快。
第二日,她稍微睡了个懒觉起迟了一些,收拾好去看李会景的时候,还没进门,就听到里面的交谈声。
她推门进去,两个人一下子噤了声,关定一把坐到椅子上。明迦看出他心里有事,问道:“怎么了。”
“你问他。”
李会景一袭素白底衣,虽病着,还是用一根发带束起发,立于窗侧。
“陛下加急圣旨,传你我提早归京,无须等到五月皇后生辰。”
关定将一封纸递给她,上面写着:“自吾儿赴任北域起,与朕及皇后聚少离多,今已成家,又逢暖春,朕思儿心切,特召吾儿携妻早日归京,不必拖延。”
明迦看完一愣,这皇帝和皇后什么时候这么疼爱李会景了。
宿银距离长安有三千里之遥,这信马跑得再快,都不会在短短两日内将李会景受伤的消息送到陛下眼前。
关定看出她心中所惑,“对吧?李迹也根本不会让陛下知道,所以陛下这一出实在反常,更像是在昭告天下他对邧王的重用之意。”
明迦若有所思,“那你们打算怎么办?”
李会景缓道:“关定和你一道回去。”
关定硬着脸,没应。
她走到窗边,将窗缝关小了一点,“你的身子,确实不适合长途奔波。”
说罢,一只手垫在背后,也像李会景一样倚着窗台,另一只手悄悄地伸向他的袖口处。
他感到她温软的手指慢慢包住他的手腕,开口解释原因,不禁有些心猿意马。
“我留在这里,还有些事情要处理。”
明迦点点头,往他的手掌里放了一颗圆圆的东西。
然后趁着关定低头的功夫,悄悄贴近他耳语道:“我种的杏树上结出来的第二颗杏子,第一颗被我吃了,这个悄悄给你。”
他一愣,低头去看,关定这时突然看向李会景,语带怒气:“你执意要如此?”
明迦立刻松开他,不动声色地走向案几。
他手心里躺着一颗圆圆的青杏,毛绒绒的,还带着她的体温。
她走到案几旁,伸手去拿茶壶,趁关定不注意,双眸亮晶晶地冲他笑了一下,然后道:“我去看看药房。”
她是想避嫌,说着便要退出去,李会景跟过来道:“不必。”
他看向关定,“只有你一路护着她,我才放心。”
关定浑身带刺似的:“你别用我妹妹压我。”
李会景将杏子收进衣袖,走到案前:“关氏一族经营北域多年,不贪权势,只为百姓安宁。潞国公肯信我,是因为我肯信太子,关定。”
关定张口想驳他,鉴于明迦在场不好多说,只是哼了一声。
李会景提壶自斟,“李迹是你父亲亲手教出来的学生,他苦心经营北域多年,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将还未来的天子,还大祁万千百姓一个安宁和平的北域。”
关定身子一僵,说不出话来。
李会景侧目:“你父亲迟早要将北域之权交还陛下,关蒲江迟早也要反。”
明迦微怔,想起先前听到的那句歌谣来:“关氏儿郎麒麟将,一朝持枪擒大王。”
她初听便觉得不对,歌谣里的大王,原指异域贼王,若是被有心之人扭解,那也能指那远在长安的“大王”。如果真有这层意思,关氏一族仍放任其日益流行而不管,也侧面说明了确实有人有谋反之心。
他说完,似是觉得衣袖宽大不便,抬手挽袖,露出半截瘦削的腕骨。明迦目光瞥至那处,不知怎的有些难受。
不知是不是她的错觉,她竟然从李会景的语气中听到了一种置自身于无地的淡然决绝。
关定敛衣起身凝向李会景,知他不会改变心意,甚至宁愿关蒲江现在反自己,也不愿让他们日后去反李迹。他话到嘴边却说不出口,只好沉默着,也到案前斟茶。
“好,我再信你一回。我先一步回京,替你稳住朝中那些老顽固。”
李会景按着茶盏的手这才放松,“多谢。”正要续茶,却被关定压住茶盏,他脸还硬着,口气却缓和不少:“什么谢不谢的。此茶过浓,不适合养伤。”
李会景一笑,放下茶盏:“不喝了。”
—
天气越发暖了起来。
今年是个暖春,回长安的路开得快。明迦自从嫁过来便一直惦记着回京这件事,临到头了,紧张的情绪倒是过了劲儿,更多的,好像是一种不舍。
已经习惯了每日去李会景的居室写字读书,监他吃药睡觉,再回自己的后园,看看种的菜养的花都长得如何。
也许是气温上来了,她栽的一盆银盏花居然也冒了芽,虽然依旧没活几天,但她总算是看到了些养出花来的希望。
等到她的人都准备好,关定也安顿好自己的事,就该上路了。
这日明迦换了一身简便的衣服,怕晕车就没吃多少东西,站在府门外,听到关定在和人对着一张举起的舆图指指点点。
她走了过去,饶有兴趣。
“我们在看哪段不用避人,能让你骑马,不用坐舆车。”
明迦一怔,随即笑道:“哥哥费心了。”
她四处走走,频频向府门处张望着,“孙夫人,还有城内的夫人们都准备好了吗?”
皇后不喜铺张,往年之寿宴皆只邀请一些亲近之人,并不大张大办。今年恰是外官回京考核的年份,加上又是皇后的整寿,陛下下令大办寿宴,与天下同喜,因而各地官员皆借此机会归京。
关定对身边之人吩咐了几句,才转头对明迦道:“我个直木脑袋哪能想到这些事情,是殿下操心的。”
“邧王府就在城东,待会儿我们同她们汇合后一道出城。”
明迦伸手抚摸着一颗垂柳的树干,听到李会景的名字一愣,刚要追问,却听他朝那边扬扬下巴。
“看谁到了。”
明迦循声望去,李会景今日一身流蓝翻领胡服,背手立于门侧,正凝眸看向她,一道淡影被熹微的晨光投向身后斑驳的木门。
明迦一开始就喜欢王府静布于山林之中的位置,格外喜欢这道侧门,小而安静,推开门的时候,老旧的木质结构会发出细微的吱扭声。
她迎着光,不觉有些刺目,抬起一只手遮着,走到他身侧。
她看着他,“我要走了。”
“嗯,我知道。”
一道风吹起她的额发,她想去摸他的手腕,又怕身后的关定还没走。
“宿银四月里时兴的脆金枣,吃过了没有?”
她笑,脆金枣是宿银的特产,每年都向朝堂特供,是出了宿银再也尝不到的美味。
“吃过了。”
“你的姐妹和叔父,也都见过了?”
明迦点头,眸中盈盈笑意更浓。
李会景问完,一时也不知道说什么,晨光愈来愈清晰,她面容姣好,眸中带笑。
她有一缕额发随风轻轻颤动,在光下跳着微闪。他刚想伸出手指去触碰一下,明迦开口道:“殿下,你忘了一样东西。”
他停住,“什么。”
她一步缩短二人之间的距离,先去摸他的手腕,然后穿过他的双臂,轻轻拥住他。
“还有你,我也好好告别过了。”
他称病延迟返京,因而不能去城门跟前送她。如今侧门一别,再见就是在几个月后。
临走,他关心她的,不过是她吃得可好、玩得可好。
他唯独没敢提起他自己,是想如果能从她的世界里暂时抽身,或许对她的贪恋就不会再兴起,或许可以将她当作不曾来过,自如清风般随去随留,不受羁绊,他只需作那多枝的树荫,缱绻风的留栖,却唯独不该困她至此方寸天地。
可是她的拥抱温暖坚定,一瞬就击破了他所有的防线。
片刻之后,她后撤一步放开他,微微侧目朝身后望了一眼,见关定已经走了,才松了一口气。
这才有些害羞地去看他。
李会景目光沉沉,背抵身后仆从来往熙攘,只是凝着她。
年少时,他曾因为在花会上评析诸女之作而见过一些远超于一般男子的字迹,但是她们大多用笔收敛,力求纤丽庄稳,总让他觉得少些人气。故而他在写广物集时并未因为迁就她而改变字形,力度也未曾收敛,她摹出来的字,果然笔舒阔圆,章法简单,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性情来。
他难得笑得舒展,“春日之字,绿尖点点,澄影摇摇。”
“很…可爱。”
他看她,“让我想起了江南的一种花,开在水上,随风而晃,叫荷花。想见吗?”
她不掩眸中惊喜,“可以啊你,都会举一反三了,当然要看!”
“不过,你没有什么要纠正的吗?”
李会景盯着她字迹里因为力度问题导致的飞笔,却摇了摇头,“这样就很好了。”
她不信似的笑着看了他一眼,收起册子回到案前,“你总是夸我的,所以我只能信一点。”
“因为我知道你会勤于练习,找各家名作临摹,迟早会找到自己的风格的,所以无需干预。”
她低头重新铺开一张纸,笑答:“这点没错。”
“你歇着吧,我再写一会儿,等你睡着。”
“我睡得难受,不睡了。”
她抬起头,“那看我写字?会无聊的,我给你找本书看吧。”
“嗯。”
说完才反应过来忘了否定她的前半句,有些懊悔,明迦找了本《静心坛》拿给他。
“不许费脑子。”
“嗯。”
他愣了下,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下意识顺着她已经成了他的习惯了。
《静心坛》满卷静心语,他年少时喜欢里面的那句“一心不赘物,古今自逍遥”,自认为意无所扰,心无所执,可如今再看那句话,满脑子都是她,不觉有些好笑。
所以干脆合了书,丢在一边,闭目养神。
明迦写得认真,直到烛灯燃灭,才惊觉已过了大半夜。
李会景不知什么时候睡着了。
她轻轻阖了门,回自己卧处去了。
—
明迦一直喜欢暮春,因为在这个准备迎接夏日的时令,万物都是安静地蓄着力的。
她待在园子里,陪着李会景养伤,学着写字,似乎一切都刚刚好。
只是没想到变化来得这样快。
第二日,她稍微睡了个懒觉起迟了一些,收拾好去看李会景的时候,还没进门,就听到里面的交谈声。
她推门进去,两个人一下子噤了声,关定一把坐到椅子上。明迦看出他心里有事,问道:“怎么了。”
“你问他。”
李会景一袭素白底衣,虽病着,还是用一根发带束起发,立于窗侧。
“陛下加急圣旨,传你我提早归京,无须等到五月皇后生辰。”
关定将一封纸递给她,上面写着:“自吾儿赴任北域起,与朕及皇后聚少离多,今已成家,又逢暖春,朕思儿心切,特召吾儿携妻早日归京,不必拖延。”
明迦看完一愣,这皇帝和皇后什么时候这么疼爱李会景了。
宿银距离长安有三千里之遥,这信马跑得再快,都不会在短短两日内将李会景受伤的消息送到陛下眼前。
关定看出她心中所惑,“对吧?李迹也根本不会让陛下知道,所以陛下这一出实在反常,更像是在昭告天下他对邧王的重用之意。”
明迦若有所思,“那你们打算怎么办?”
李会景缓道:“关定和你一道回去。”
关定硬着脸,没应。
她走到窗边,将窗缝关小了一点,“你的身子,确实不适合长途奔波。”
说罢,一只手垫在背后,也像李会景一样倚着窗台,另一只手悄悄地伸向他的袖口处。
他感到她温软的手指慢慢包住他的手腕,开口解释原因,不禁有些心猿意马。
“我留在这里,还有些事情要处理。”
明迦点点头,往他的手掌里放了一颗圆圆的东西。
然后趁着关定低头的功夫,悄悄贴近他耳语道:“我种的杏树上结出来的第二颗杏子,第一颗被我吃了,这个悄悄给你。”
他一愣,低头去看,关定这时突然看向李会景,语带怒气:“你执意要如此?”
明迦立刻松开他,不动声色地走向案几。
他手心里躺着一颗圆圆的青杏,毛绒绒的,还带着她的体温。
她走到案几旁,伸手去拿茶壶,趁关定不注意,双眸亮晶晶地冲他笑了一下,然后道:“我去看看药房。”
她是想避嫌,说着便要退出去,李会景跟过来道:“不必。”
他看向关定,“只有你一路护着她,我才放心。”
关定浑身带刺似的:“你别用我妹妹压我。”
李会景将杏子收进衣袖,走到案前:“关氏一族经营北域多年,不贪权势,只为百姓安宁。潞国公肯信我,是因为我肯信太子,关定。”
关定张口想驳他,鉴于明迦在场不好多说,只是哼了一声。
李会景提壶自斟,“李迹是你父亲亲手教出来的学生,他苦心经营北域多年,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将还未来的天子,还大祁万千百姓一个安宁和平的北域。”
关定身子一僵,说不出话来。
李会景侧目:“你父亲迟早要将北域之权交还陛下,关蒲江迟早也要反。”
明迦微怔,想起先前听到的那句歌谣来:“关氏儿郎麒麟将,一朝持枪擒大王。”
她初听便觉得不对,歌谣里的大王,原指异域贼王,若是被有心之人扭解,那也能指那远在长安的“大王”。如果真有这层意思,关氏一族仍放任其日益流行而不管,也侧面说明了确实有人有谋反之心。
他说完,似是觉得衣袖宽大不便,抬手挽袖,露出半截瘦削的腕骨。明迦目光瞥至那处,不知怎的有些难受。
不知是不是她的错觉,她竟然从李会景的语气中听到了一种置自身于无地的淡然决绝。
关定敛衣起身凝向李会景,知他不会改变心意,甚至宁愿关蒲江现在反自己,也不愿让他们日后去反李迹。他话到嘴边却说不出口,只好沉默着,也到案前斟茶。
“好,我再信你一回。我先一步回京,替你稳住朝中那些老顽固。”
李会景按着茶盏的手这才放松,“多谢。”正要续茶,却被关定压住茶盏,他脸还硬着,口气却缓和不少:“什么谢不谢的。此茶过浓,不适合养伤。”
李会景一笑,放下茶盏:“不喝了。”
—
天气越发暖了起来。
今年是个暖春,回长安的路开得快。明迦自从嫁过来便一直惦记着回京这件事,临到头了,紧张的情绪倒是过了劲儿,更多的,好像是一种不舍。
已经习惯了每日去李会景的居室写字读书,监他吃药睡觉,再回自己的后园,看看种的菜养的花都长得如何。
也许是气温上来了,她栽的一盆银盏花居然也冒了芽,虽然依旧没活几天,但她总算是看到了些养出花来的希望。
等到她的人都准备好,关定也安顿好自己的事,就该上路了。
这日明迦换了一身简便的衣服,怕晕车就没吃多少东西,站在府门外,听到关定在和人对着一张举起的舆图指指点点。
她走了过去,饶有兴趣。
“我们在看哪段不用避人,能让你骑马,不用坐舆车。”
明迦一怔,随即笑道:“哥哥费心了。”
她四处走走,频频向府门处张望着,“孙夫人,还有城内的夫人们都准备好了吗?”
皇后不喜铺张,往年之寿宴皆只邀请一些亲近之人,并不大张大办。今年恰是外官回京考核的年份,加上又是皇后的整寿,陛下下令大办寿宴,与天下同喜,因而各地官员皆借此机会归京。
关定对身边之人吩咐了几句,才转头对明迦道:“我个直木脑袋哪能想到这些事情,是殿下操心的。”
“邧王府就在城东,待会儿我们同她们汇合后一道出城。”
明迦伸手抚摸着一颗垂柳的树干,听到李会景的名字一愣,刚要追问,却听他朝那边扬扬下巴。
“看谁到了。”
明迦循声望去,李会景今日一身流蓝翻领胡服,背手立于门侧,正凝眸看向她,一道淡影被熹微的晨光投向身后斑驳的木门。
明迦一开始就喜欢王府静布于山林之中的位置,格外喜欢这道侧门,小而安静,推开门的时候,老旧的木质结构会发出细微的吱扭声。
她迎着光,不觉有些刺目,抬起一只手遮着,走到他身侧。
她看着他,“我要走了。”
“嗯,我知道。”
一道风吹起她的额发,她想去摸他的手腕,又怕身后的关定还没走。
“宿银四月里时兴的脆金枣,吃过了没有?”
她笑,脆金枣是宿银的特产,每年都向朝堂特供,是出了宿银再也尝不到的美味。
“吃过了。”
“你的姐妹和叔父,也都见过了?”
明迦点头,眸中盈盈笑意更浓。
李会景问完,一时也不知道说什么,晨光愈来愈清晰,她面容姣好,眸中带笑。
她有一缕额发随风轻轻颤动,在光下跳着微闪。他刚想伸出手指去触碰一下,明迦开口道:“殿下,你忘了一样东西。”
他停住,“什么。”
她一步缩短二人之间的距离,先去摸他的手腕,然后穿过他的双臂,轻轻拥住他。
“还有你,我也好好告别过了。”
他称病延迟返京,因而不能去城门跟前送她。如今侧门一别,再见就是在几个月后。
临走,他关心她的,不过是她吃得可好、玩得可好。
他唯独没敢提起他自己,是想如果能从她的世界里暂时抽身,或许对她的贪恋就不会再兴起,或许可以将她当作不曾来过,自如清风般随去随留,不受羁绊,他只需作那多枝的树荫,缱绻风的留栖,却唯独不该困她至此方寸天地。
可是她的拥抱温暖坚定,一瞬就击破了他所有的防线。
片刻之后,她后撤一步放开他,微微侧目朝身后望了一眼,见关定已经走了,才松了一口气。
这才有些害羞地去看他。
李会景目光沉沉,背抵身后仆从来往熙攘,只是凝着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