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门处查的很严,但谢砚也不知从哪儿弄来了通行文书,三人顺利地进了城,卫兵甚至只看了一眼就迫不及待让他们进去。
对此,谢砚的说法是:“有钱能使鬼推磨。”
织玉闻言怔了一下,陪他出使魏朝的这段时间,见到的尽是官场上的事情,他行事又并不奢靡,都快忘了,谢家可是南齐首富,什么都缺,就是不缺银子。
而在战乱不断的边境,银子就是物资,是后勤的保障,当然是多多益善。
进入林城之后,出乎所有人的预料,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热闹祥和的景象,正值晌午,街上人来人往,酒旗招展,欢声笑语。
与几个月前织玉到林城时大为不同。
谢砚似乎对此并不意外,随口点评起路边的几家食肆,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是土生土长的林城人。
行至半道,李大夫向两人告辞而去。
没了局外人,两人的目标明确,没有在路上过多停留,不多时,便来到了一处安静的巷子。
巷子里只有一户人家,朱漆大门上的匾额写着“谢府”两个字。
这里是谢家在林城置办的房子,谢砚的父亲谢老爷不甘心只在南齐做生意,将店也开到了魏彦,顺便也在当地买了几处院子。
几个月前,谢砚将昏迷不醒的织玉带到此处,请大夫为她诊治。织玉醒来时,因为伤得太重,在这里面修养了许久,对这里面的人和事也有了稍许的了解。
里面住的是谢家店铺的掌柜以及在林城没有住处的伙计,再加上一个管家和两个做饭的厨娘,总共不到十个人。
那时他们都对织玉十分好奇,但除了管家和两个负责照顾织玉的厨娘知道真实情况,都以为她是生了病,怕过了病气,一直没出现在织玉面前。
待到织玉的伤已无大碍了之后,也只是跟管家说了一声,留下些银钱,便悄无声息地离开了。
所以这一次,当谢砚和织玉再度出现在谢府众人面前时,其他人只是惊喜于谢家的少主又来到了林城,只有管家和厨娘认出了织玉,但都缄口不言。
谢砚对他们说织玉是他的护卫,众人口中夸赞,眼角眉间却不自觉流露出不屑来。
织玉见状,毫不意外。
当初从南齐到北魏,也有许多人不信,这样的误会她见的多了,一开始还会想要解释,后来也无所谓了。
进了谢府,她终于问了谢砚一个自己十分关心的问题:“我们要在林城待多久?”
“这要看我等的人什么时候能到了。”谢砚折扇轻摇,在炎热的夏季带来丝丝凉风,他微微俯下身靠近她,轻笑着低语,“怎么,想回合水了?”
这语调似是询问却极为温柔,简直像是情人间的呢喃,其他人看见了,纷纷别过脸去,眼神却不住地瞥过来。
织玉眼神闪烁,抿着唇退了一步。
自从察觉到他如今对态度暧昧后,她心里便格外不自在起来,有意无意地拉远两人的距离。
她的回答依然是一本正经:“这里是彦朝三皇子的地盘,很危险。”
谢砚挑了挑眉,也不知道是惊讶于她的动作还是她的话,但他也没什么别的反应,只是说道:“徐明硕这几天不在林城。”
织玉愣了一下,林城的重要不必多说,徐明硕轻易不会离开林城,更何况是离开好几天。
结合城内普通街市热闹的景象,她忽然想起在魏都时的传言。
说是之前魏彦两国关系闹得如此之僵,魏皇却还是请彦朝来参加他的寿宴,而彦朝也没有拒绝,派来的还是太尉之子,温家公子,表现出了绝对的重视。
由此,有人推断,魏彦或许有谈和的想法,毕竟他们再打下去,很有可能只是两败俱伤,白白便宜了南齐和北狄。
如果真是这样,徐明硕偶尔离开林城,城中也不必担忧北魏来犯,自然就会呈现出热闹祥和的景象。
对此,织玉不觉得开心,反而心有隐忧,她在魏都见识过北魏对北狄的亲近,很难不产生一些别的联想。
“放心。”谢砚目光幽静地看着她,仿佛看穿了她的心思,语气淡淡的,“我在这里,北魏就不敢动。”
为什么?
这是织玉心里一直的疑问。
在魏都时,她离开的那几天,一定又发生了一些她不知道的事情,否则,不能解释为什么二皇子一直派人追杀他,更不能解释他为什么有这个自信。
可是每当她想问出口的时候,另一股念头又阻止了她。
不要去掺和这些事情。
她没有什么大志向,只想自由自在地生活,凡事一旦涉及到权力,尤其涉及到几国之间的纷争,注定了不会自由。
所以直到几天之后,她还是没有问出口。
而这几天里,谢砚要等的人也没有出现,反倒是织玉遇到了意料之中的人。
回到林城的第五天,这天早上,谢府的厨娘忙着准备午饭,托织玉出门买几匹布,织玉头一次一个人踏出了谢府。
之前几天大多数时候她就自己一个人在院子里练练剑,偶尔和谢砚闲聊几句彦朝风俗人情,织玉每每被他的博学所惊讶,他却不以为意,直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还是应当亲自见识一番。
然而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他们却很少出谢府去。
林城是徐明硕的地盘,霍芝茵也在这里,织玉很清楚霍芝茵的能力,从他们踏进林城开始,霍芝茵一定已经注意到了,但到现在还没有人找上门来,她心中隐隐有个猜想,便主动揽过了活计。
织玉是在一条空无一人的小巷中见到的霍芝茵,她按厨娘的嘱托买好了布匹,慢悠悠地行走在林城的石板路上,当感觉到身后始终有一道不解的眼光注视着自己时,左拐右拐走进了这条巷中。
跟着她的正是霍芝茵,两人默契地往巷子更深处而去,最终在巷尾的槐树旁停下。
高大的槐树舒展着虬枝,灰褐色的树干上迸开数不清的裂纹,淡黄色的槐花散发出淡淡的幽香,更添了一份幽静。
“织玉,你还好吗?”霍芝茵率先动了,风风火火地过来拉着她的手,上上下下打量了她一番,“我好久没有你的消息了,要不是有人在林城看到了你,我还不知道你回来了。”
织玉露出一个笑容,她看着霍芝茵眼中真真切切的关心担忧,柔声道:“我没事。”
霍芝茵继续关切地问:“织玉,魏都究竟出了什么事,我收到消息说魏都的据点没了,却不知道具体的情况,生怕你出事。”
霍芝茵的话语中仍是担心,她和织玉相识多年,自然知道织玉是一个多么爱逞强的人,即使再苦再痛,没到最后一刻也要咬着牙沉默坚持。
织玉轻拍她的手,朝她安慰地笑了笑。
霍芝茵转头看向织玉,视线掠过她的眉眼间,距上次相见,那里的冷硬似乎减了几分,多了几分难以言说的柔和与愁绪。
看来这两个多月在她身上发生了不少事情,霍芝茵这样想着,听她简单讲了一下在魏都发生的事情,越听越觉得惊异,心中也产生了种种疑惑。
当织玉说起自己发现医馆走水之时,她终于忍不住打断她,诧异地盯着她,有些心痛地说道:“魏都据点的人至今没有回来,也没有任何消息传来,如果你不想受三殿下摆布的话,这……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时机吗?”
果然,她们都想到一块儿去了。
霍芝茵此事终于想起今天匆匆来见她的另一个目的,忧愁道:“织玉,我虽然早发现你回来了林城,但一直把这个消息压下去了,就是希望你能赶紧离开,否则等三殿下回来……”
织玉沉默了一阵,垂眸道:“我现在还不能走。”
“为什么?”霍芝茵有些着急,但想到她还没有说为什么会回来,便耐着性子问道,“是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吗,你是身不由己的吗?”
身不由己实在算不上,那毕竟是她自己做的决定,可是织玉却觉得难以启齿,最后含混说道:“谢砚救过我,我要护送他平安回南齐。”
霍芝茵虽没有亲眼见到,但也听说了谢砚也来了林城,闻言终于弄明白了先前的怪异之感从何而来,织玉提到谢砚的次数,似乎有点过于多了,而且仅从她的只言片语也能够感觉到,谢砚对她的态度,似乎有些古怪。
“织玉,你……”霍芝茵犹豫地看着她,不敢相信自己的猜想。
“你不用再劝,我意已决。”织玉匆匆打断她的话,清丽的脸上柳眉微微蹙起,好像有所困扰,耳朵却嫣红如霞,“我……我不能出来太久,我先走了。”
她如一阵青烟转瞬消失,霍芝茵来不及阻拦,怔怔地盯着槐树发了一会儿呆,满脸沉重地离开。
***
出来时天色尚早,回去时已近晌午,林城的夏日颇为炎热,织玉站在树荫下,将买好的布交给厨娘,随口说了个理由解释自己为何回来的这么晚。
厨娘看起来并不在意她的去向,接过东西后连连道谢,然后拉着她走到角落里,小声提醒道:“刚刚有两个人来找公子,看着凶神恶煞的,我都不敢靠近,他们还在公子院子里,你过去的时候记得小心点。”
织玉怔了一下,立刻想到谢砚留在林城的原因。
是他等的人到了?
她向厨娘打听了两人的样貌衣着,厨娘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道两人穿着和样貌都十分普通,但块头很大,加上脸上的表情冰冷严肃,才让人觉得可怕。
厨娘仔细想了一会儿,又说:“不过后来又来了一个人,我没瞧见他长什么样子,就看到个背面,看着比其他人瘦多了,听说长得很好看,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织玉谢过厨娘,向谢砚的房间走去,半路上遇到一个伙计,说公子正在找她,让她赶紧过去,她于是加快了脚步,心里隐隐猜到了来人是谁。
刚到房间门口,只见两个手持佩刀的男人从房间中走出来,脸上尽是为难的表情。
两人和她打了个照面,都显出惊讶的神色,他们正是在合水城谢家时奉命捉住萧俭的两个护卫,只是此刻并没有作护卫打扮,穿着普通的彦朝款式衣袍。
两人不在使团之列,自离开合水城后,织玉便没有再见过他们,却对他们印象深刻,以至于现在一下子就认了出来。
两人显然也认出了她,对她微微点头示意。
织玉和他们擦身而过,终于发现,两人手中佩刀的制式与神秀军佩刀并不一致,只是有些相似,乍一看容易认错。
她暗暗松了一口气,走进房间之中,果然见到一个熟悉的身影背对着她站在房间正中央,听到她的脚步声,转过头来,俊秀的脸庞上依旧是惯常的面无表情,眼中却闪过不明的情绪。
那是在魏都城郊与谢砚分道而行的栾辙,因为谢砚在另一条路上吸引了大批追兵,他带着秋夕以及一众护卫回南齐的路格外顺利,几乎没有任何阻拦就到了南齐境内。
安顿好秋夕之后,按照魏朝皇宫还没出事时谢砚的吩咐,他又马不停蹄地赶往林城,终于在今日到达。
栾辙已经听说了这一路上都是织玉在护卫谢砚,但真正见到了她,仍然觉得不可思议,对于她竟然愿意随谢砚来林城更加觉得惊讶。
但他一向是个闷葫芦,再惊讶也不会表现出来,只是看着织玉走到谢砚面前,用熟稔的语气说:“公子,你找我?”
谢砚立在窗边,半掩的窗扉挡住了刺目的骄阳,却挡不住窗外的鸟语花香,他凝神望着窗外,似乎在沉思着什么,听到织玉的声音,才转过头来看向她。
他的视线落到织玉的发间,忽然伸手从她发间拂过,收回手时,指间多了几片娇嫩的花瓣。
织玉看着那白色的花瓣怔了一下,忍不住抬手摸向发间。
“已经没有了。”谢砚轻笑道。
织玉募地脸热,槐花轻盈如雪,落在发间她也无知无觉。
谢砚松开手,花瓣自指间飘落,“准备一下,我们又要出发了。”
织玉毫不意外,在看到栾辙的那一刻起,她就可以确定,谢砚等的人就是栾辙,既然人等到了,自然是该下一步行动了,然而,和上次一样的问题又摆在了眼前——
“去哪里?”
上一次得到的答案是林城,一个她不愿意回来的地方,这一次,她已经做好了十足的准备,哪怕他说去彦朝都城她也不会觉得惊讶。
然而谢砚总是不会让她失望,当然不是彦朝都城,却是个比彦都更让她不解的地方。
“月鹿。”
月鹿?!织玉惊愕地抬起头,不由自主地后退了一步,虽然没有说出口,但她的动作已经完全泄露了她的抗拒。
其他任何地方地方都好,为什么偏偏是月鹿?
谢砚静静地看着她,俊颜上露出淡淡的抱歉之色,“我有要事必须要去月鹿一趟,你若是不愿意的话,就留在林城吧。”
织玉心中各种思绪纷至沓来,搅得她没有办法冷静思考,好一会儿,她才问道:“那两人也跟着一起?”
那两人自然指的是刚才的两个护卫,织玉甫一见他们的神色,心中便有不详的预感,果然,谢砚答道:“人多了碍事,我让他们回南齐去了。”
织玉蹙眉,这样一来,不就只有栾辙和自己保护他,月鹿可不是个太平的地方,如果只有栾辙一个人,就凭他那个耿直的性子,真的能护得住吗?
“……我去。”好一阵子,织玉从口中挤出这么两个字,听着颇有几分咬牙切齿。
谢砚挑眉,将她这副纠结的样子看在眼里,笑意更盛,他低声缓缓问:“真的想好了?”
织玉重重地点了点头,仿佛是不想给自己反悔的机会,心里盘算着是否要找个机会告诉霍芝茵一声,免得自己一到月鹿就漏了馅儿。
一想到月鹿的人事物,又觉得万分头疼,甚至破天荒地产生了一种破罐子破摔的心态,暴露就暴露吧,说不定还能因此绝处逢生。
织玉这边问完了,谢砚又看向栾辙,栾辙正出神地看着两人,表情凝重,感觉到谢砚的目光,连忙回过神来,依然维持着织玉来之前的看法:“公子,我还是觉得不妥。”
说着,他看了一眼织玉:“就算织玉熟悉月鹿的情况,也不能让您冒这么大的险,万一出事了……我真是万死也难辞其咎。”
谢砚仍然微笑,“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栾辙,我们连魏都也能闯得,何必怕这小小的月鹿呢?”
他的语气很平静,似乎是在循循善诱,可是房间内另外两人都很清楚,他并非听不进去建议的人,但也有许多不容置喙的时候。
比如,此刻。
织玉不知道他们在谋划什么,但只从这几句简短的对话也听得出来,是一件极度危险的事情,要说到月鹿,最大的危险只有可能来自——温家。
栾辙认命地回了句“是”,短暂的争论就此告终。
三人商量起如何去月鹿来,月鹿在彦朝南边,倒是离南齐不远,但从林城过去,中间还有一段不短的路程,其间或许潜藏着危险。
织玉是三人中最熟悉彦朝地形的人,路线也就主要由她来确定。
这一过程中,谢砚和栾辙偶尔会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她惊讶地发现,两人似乎也对彦朝的地形十分熟悉,只是能感觉到他们的熟悉更多的是从书本中得来,与实际情况又有些许的偏差。
路线定了,剩下的只待收拾好行李出发。
可惜直到出发前一刻,她也没有找到机会带消息给霍芝茵,也就无从谈起请霍芝茵帮忙在月鹿掩饰了。
而这都是因为,栾辙这一次到来,不知为何十分关注她,她想找借口出去,总要担心栾辙起疑心,后来她实在受不了了,在出发前主动问了栾辙。
栾辙见她来势汹汹,沉默了好一阵,竟是红了脸,吓了织玉一跳,生怕他也不知道抽了什么风有什么别的意思,好在栾辙并无此意。
栾辙说道:“我只是好奇,你和公子之前发生了什么?”
织玉一愣,忽然想起那天在农家小院之中的一幕,眸光微黯,默然无语片刻,“我们一路走到了林城罢了,仅此而已。”
她明白栾辙的疑问从何而来,自从离开魏都之后,谢砚偶尔的确会对她态度过于亲昵,她没有办法否认,然后她在温家、在彦都见过太多始乱终弃的故事,谢砚有意无意的逗弄,她只能当做不知。
栾辙显然并不相信,但他也无法面对织玉继续追问,只好独自一人默默烦恼。
那时在房间里,谢砚取下她发间的花瓣,动作如此的自然,她也丝毫没有躲避。
正是那一幕让栾辙警觉,因为他始终记得,他们到达魏都之前,谢砚曾说,织玉身份可疑,需要多加提防。
栾辙心想,公子若真的对她有意,就凭她和温家的关系,带着她去月鹿,真不知是福是祸。
对此,谢砚的说法是:“有钱能使鬼推磨。”
织玉闻言怔了一下,陪他出使魏朝的这段时间,见到的尽是官场上的事情,他行事又并不奢靡,都快忘了,谢家可是南齐首富,什么都缺,就是不缺银子。
而在战乱不断的边境,银子就是物资,是后勤的保障,当然是多多益善。
进入林城之后,出乎所有人的预料,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热闹祥和的景象,正值晌午,街上人来人往,酒旗招展,欢声笑语。
与几个月前织玉到林城时大为不同。
谢砚似乎对此并不意外,随口点评起路边的几家食肆,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是土生土长的林城人。
行至半道,李大夫向两人告辞而去。
没了局外人,两人的目标明确,没有在路上过多停留,不多时,便来到了一处安静的巷子。
巷子里只有一户人家,朱漆大门上的匾额写着“谢府”两个字。
这里是谢家在林城置办的房子,谢砚的父亲谢老爷不甘心只在南齐做生意,将店也开到了魏彦,顺便也在当地买了几处院子。
几个月前,谢砚将昏迷不醒的织玉带到此处,请大夫为她诊治。织玉醒来时,因为伤得太重,在这里面修养了许久,对这里面的人和事也有了稍许的了解。
里面住的是谢家店铺的掌柜以及在林城没有住处的伙计,再加上一个管家和两个做饭的厨娘,总共不到十个人。
那时他们都对织玉十分好奇,但除了管家和两个负责照顾织玉的厨娘知道真实情况,都以为她是生了病,怕过了病气,一直没出现在织玉面前。
待到织玉的伤已无大碍了之后,也只是跟管家说了一声,留下些银钱,便悄无声息地离开了。
所以这一次,当谢砚和织玉再度出现在谢府众人面前时,其他人只是惊喜于谢家的少主又来到了林城,只有管家和厨娘认出了织玉,但都缄口不言。
谢砚对他们说织玉是他的护卫,众人口中夸赞,眼角眉间却不自觉流露出不屑来。
织玉见状,毫不意外。
当初从南齐到北魏,也有许多人不信,这样的误会她见的多了,一开始还会想要解释,后来也无所谓了。
进了谢府,她终于问了谢砚一个自己十分关心的问题:“我们要在林城待多久?”
“这要看我等的人什么时候能到了。”谢砚折扇轻摇,在炎热的夏季带来丝丝凉风,他微微俯下身靠近她,轻笑着低语,“怎么,想回合水了?”
这语调似是询问却极为温柔,简直像是情人间的呢喃,其他人看见了,纷纷别过脸去,眼神却不住地瞥过来。
织玉眼神闪烁,抿着唇退了一步。
自从察觉到他如今对态度暧昧后,她心里便格外不自在起来,有意无意地拉远两人的距离。
她的回答依然是一本正经:“这里是彦朝三皇子的地盘,很危险。”
谢砚挑了挑眉,也不知道是惊讶于她的动作还是她的话,但他也没什么别的反应,只是说道:“徐明硕这几天不在林城。”
织玉愣了一下,林城的重要不必多说,徐明硕轻易不会离开林城,更何况是离开好几天。
结合城内普通街市热闹的景象,她忽然想起在魏都时的传言。
说是之前魏彦两国关系闹得如此之僵,魏皇却还是请彦朝来参加他的寿宴,而彦朝也没有拒绝,派来的还是太尉之子,温家公子,表现出了绝对的重视。
由此,有人推断,魏彦或许有谈和的想法,毕竟他们再打下去,很有可能只是两败俱伤,白白便宜了南齐和北狄。
如果真是这样,徐明硕偶尔离开林城,城中也不必担忧北魏来犯,自然就会呈现出热闹祥和的景象。
对此,织玉不觉得开心,反而心有隐忧,她在魏都见识过北魏对北狄的亲近,很难不产生一些别的联想。
“放心。”谢砚目光幽静地看着她,仿佛看穿了她的心思,语气淡淡的,“我在这里,北魏就不敢动。”
为什么?
这是织玉心里一直的疑问。
在魏都时,她离开的那几天,一定又发生了一些她不知道的事情,否则,不能解释为什么二皇子一直派人追杀他,更不能解释他为什么有这个自信。
可是每当她想问出口的时候,另一股念头又阻止了她。
不要去掺和这些事情。
她没有什么大志向,只想自由自在地生活,凡事一旦涉及到权力,尤其涉及到几国之间的纷争,注定了不会自由。
所以直到几天之后,她还是没有问出口。
而这几天里,谢砚要等的人也没有出现,反倒是织玉遇到了意料之中的人。
回到林城的第五天,这天早上,谢府的厨娘忙着准备午饭,托织玉出门买几匹布,织玉头一次一个人踏出了谢府。
之前几天大多数时候她就自己一个人在院子里练练剑,偶尔和谢砚闲聊几句彦朝风俗人情,织玉每每被他的博学所惊讶,他却不以为意,直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还是应当亲自见识一番。
然而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他们却很少出谢府去。
林城是徐明硕的地盘,霍芝茵也在这里,织玉很清楚霍芝茵的能力,从他们踏进林城开始,霍芝茵一定已经注意到了,但到现在还没有人找上门来,她心中隐隐有个猜想,便主动揽过了活计。
织玉是在一条空无一人的小巷中见到的霍芝茵,她按厨娘的嘱托买好了布匹,慢悠悠地行走在林城的石板路上,当感觉到身后始终有一道不解的眼光注视着自己时,左拐右拐走进了这条巷中。
跟着她的正是霍芝茵,两人默契地往巷子更深处而去,最终在巷尾的槐树旁停下。
高大的槐树舒展着虬枝,灰褐色的树干上迸开数不清的裂纹,淡黄色的槐花散发出淡淡的幽香,更添了一份幽静。
“织玉,你还好吗?”霍芝茵率先动了,风风火火地过来拉着她的手,上上下下打量了她一番,“我好久没有你的消息了,要不是有人在林城看到了你,我还不知道你回来了。”
织玉露出一个笑容,她看着霍芝茵眼中真真切切的关心担忧,柔声道:“我没事。”
霍芝茵继续关切地问:“织玉,魏都究竟出了什么事,我收到消息说魏都的据点没了,却不知道具体的情况,生怕你出事。”
霍芝茵的话语中仍是担心,她和织玉相识多年,自然知道织玉是一个多么爱逞强的人,即使再苦再痛,没到最后一刻也要咬着牙沉默坚持。
织玉轻拍她的手,朝她安慰地笑了笑。
霍芝茵转头看向织玉,视线掠过她的眉眼间,距上次相见,那里的冷硬似乎减了几分,多了几分难以言说的柔和与愁绪。
看来这两个多月在她身上发生了不少事情,霍芝茵这样想着,听她简单讲了一下在魏都发生的事情,越听越觉得惊异,心中也产生了种种疑惑。
当织玉说起自己发现医馆走水之时,她终于忍不住打断她,诧异地盯着她,有些心痛地说道:“魏都据点的人至今没有回来,也没有任何消息传来,如果你不想受三殿下摆布的话,这……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时机吗?”
果然,她们都想到一块儿去了。
霍芝茵此事终于想起今天匆匆来见她的另一个目的,忧愁道:“织玉,我虽然早发现你回来了林城,但一直把这个消息压下去了,就是希望你能赶紧离开,否则等三殿下回来……”
织玉沉默了一阵,垂眸道:“我现在还不能走。”
“为什么?”霍芝茵有些着急,但想到她还没有说为什么会回来,便耐着性子问道,“是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吗,你是身不由己的吗?”
身不由己实在算不上,那毕竟是她自己做的决定,可是织玉却觉得难以启齿,最后含混说道:“谢砚救过我,我要护送他平安回南齐。”
霍芝茵虽没有亲眼见到,但也听说了谢砚也来了林城,闻言终于弄明白了先前的怪异之感从何而来,织玉提到谢砚的次数,似乎有点过于多了,而且仅从她的只言片语也能够感觉到,谢砚对她的态度,似乎有些古怪。
“织玉,你……”霍芝茵犹豫地看着她,不敢相信自己的猜想。
“你不用再劝,我意已决。”织玉匆匆打断她的话,清丽的脸上柳眉微微蹙起,好像有所困扰,耳朵却嫣红如霞,“我……我不能出来太久,我先走了。”
她如一阵青烟转瞬消失,霍芝茵来不及阻拦,怔怔地盯着槐树发了一会儿呆,满脸沉重地离开。
***
出来时天色尚早,回去时已近晌午,林城的夏日颇为炎热,织玉站在树荫下,将买好的布交给厨娘,随口说了个理由解释自己为何回来的这么晚。
厨娘看起来并不在意她的去向,接过东西后连连道谢,然后拉着她走到角落里,小声提醒道:“刚刚有两个人来找公子,看着凶神恶煞的,我都不敢靠近,他们还在公子院子里,你过去的时候记得小心点。”
织玉怔了一下,立刻想到谢砚留在林城的原因。
是他等的人到了?
她向厨娘打听了两人的样貌衣着,厨娘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道两人穿着和样貌都十分普通,但块头很大,加上脸上的表情冰冷严肃,才让人觉得可怕。
厨娘仔细想了一会儿,又说:“不过后来又来了一个人,我没瞧见他长什么样子,就看到个背面,看着比其他人瘦多了,听说长得很好看,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织玉谢过厨娘,向谢砚的房间走去,半路上遇到一个伙计,说公子正在找她,让她赶紧过去,她于是加快了脚步,心里隐隐猜到了来人是谁。
刚到房间门口,只见两个手持佩刀的男人从房间中走出来,脸上尽是为难的表情。
两人和她打了个照面,都显出惊讶的神色,他们正是在合水城谢家时奉命捉住萧俭的两个护卫,只是此刻并没有作护卫打扮,穿着普通的彦朝款式衣袍。
两人不在使团之列,自离开合水城后,织玉便没有再见过他们,却对他们印象深刻,以至于现在一下子就认了出来。
两人显然也认出了她,对她微微点头示意。
织玉和他们擦身而过,终于发现,两人手中佩刀的制式与神秀军佩刀并不一致,只是有些相似,乍一看容易认错。
她暗暗松了一口气,走进房间之中,果然见到一个熟悉的身影背对着她站在房间正中央,听到她的脚步声,转过头来,俊秀的脸庞上依旧是惯常的面无表情,眼中却闪过不明的情绪。
那是在魏都城郊与谢砚分道而行的栾辙,因为谢砚在另一条路上吸引了大批追兵,他带着秋夕以及一众护卫回南齐的路格外顺利,几乎没有任何阻拦就到了南齐境内。
安顿好秋夕之后,按照魏朝皇宫还没出事时谢砚的吩咐,他又马不停蹄地赶往林城,终于在今日到达。
栾辙已经听说了这一路上都是织玉在护卫谢砚,但真正见到了她,仍然觉得不可思议,对于她竟然愿意随谢砚来林城更加觉得惊讶。
但他一向是个闷葫芦,再惊讶也不会表现出来,只是看着织玉走到谢砚面前,用熟稔的语气说:“公子,你找我?”
谢砚立在窗边,半掩的窗扉挡住了刺目的骄阳,却挡不住窗外的鸟语花香,他凝神望着窗外,似乎在沉思着什么,听到织玉的声音,才转过头来看向她。
他的视线落到织玉的发间,忽然伸手从她发间拂过,收回手时,指间多了几片娇嫩的花瓣。
织玉看着那白色的花瓣怔了一下,忍不住抬手摸向发间。
“已经没有了。”谢砚轻笑道。
织玉募地脸热,槐花轻盈如雪,落在发间她也无知无觉。
谢砚松开手,花瓣自指间飘落,“准备一下,我们又要出发了。”
织玉毫不意外,在看到栾辙的那一刻起,她就可以确定,谢砚等的人就是栾辙,既然人等到了,自然是该下一步行动了,然而,和上次一样的问题又摆在了眼前——
“去哪里?”
上一次得到的答案是林城,一个她不愿意回来的地方,这一次,她已经做好了十足的准备,哪怕他说去彦朝都城她也不会觉得惊讶。
然而谢砚总是不会让她失望,当然不是彦朝都城,却是个比彦都更让她不解的地方。
“月鹿。”
月鹿?!织玉惊愕地抬起头,不由自主地后退了一步,虽然没有说出口,但她的动作已经完全泄露了她的抗拒。
其他任何地方地方都好,为什么偏偏是月鹿?
谢砚静静地看着她,俊颜上露出淡淡的抱歉之色,“我有要事必须要去月鹿一趟,你若是不愿意的话,就留在林城吧。”
织玉心中各种思绪纷至沓来,搅得她没有办法冷静思考,好一会儿,她才问道:“那两人也跟着一起?”
那两人自然指的是刚才的两个护卫,织玉甫一见他们的神色,心中便有不详的预感,果然,谢砚答道:“人多了碍事,我让他们回南齐去了。”
织玉蹙眉,这样一来,不就只有栾辙和自己保护他,月鹿可不是个太平的地方,如果只有栾辙一个人,就凭他那个耿直的性子,真的能护得住吗?
“……我去。”好一阵子,织玉从口中挤出这么两个字,听着颇有几分咬牙切齿。
谢砚挑眉,将她这副纠结的样子看在眼里,笑意更盛,他低声缓缓问:“真的想好了?”
织玉重重地点了点头,仿佛是不想给自己反悔的机会,心里盘算着是否要找个机会告诉霍芝茵一声,免得自己一到月鹿就漏了馅儿。
一想到月鹿的人事物,又觉得万分头疼,甚至破天荒地产生了一种破罐子破摔的心态,暴露就暴露吧,说不定还能因此绝处逢生。
织玉这边问完了,谢砚又看向栾辙,栾辙正出神地看着两人,表情凝重,感觉到谢砚的目光,连忙回过神来,依然维持着织玉来之前的看法:“公子,我还是觉得不妥。”
说着,他看了一眼织玉:“就算织玉熟悉月鹿的情况,也不能让您冒这么大的险,万一出事了……我真是万死也难辞其咎。”
谢砚仍然微笑,“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栾辙,我们连魏都也能闯得,何必怕这小小的月鹿呢?”
他的语气很平静,似乎是在循循善诱,可是房间内另外两人都很清楚,他并非听不进去建议的人,但也有许多不容置喙的时候。
比如,此刻。
织玉不知道他们在谋划什么,但只从这几句简短的对话也听得出来,是一件极度危险的事情,要说到月鹿,最大的危险只有可能来自——温家。
栾辙认命地回了句“是”,短暂的争论就此告终。
三人商量起如何去月鹿来,月鹿在彦朝南边,倒是离南齐不远,但从林城过去,中间还有一段不短的路程,其间或许潜藏着危险。
织玉是三人中最熟悉彦朝地形的人,路线也就主要由她来确定。
这一过程中,谢砚和栾辙偶尔会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她惊讶地发现,两人似乎也对彦朝的地形十分熟悉,只是能感觉到他们的熟悉更多的是从书本中得来,与实际情况又有些许的偏差。
路线定了,剩下的只待收拾好行李出发。
可惜直到出发前一刻,她也没有找到机会带消息给霍芝茵,也就无从谈起请霍芝茵帮忙在月鹿掩饰了。
而这都是因为,栾辙这一次到来,不知为何十分关注她,她想找借口出去,总要担心栾辙起疑心,后来她实在受不了了,在出发前主动问了栾辙。
栾辙见她来势汹汹,沉默了好一阵,竟是红了脸,吓了织玉一跳,生怕他也不知道抽了什么风有什么别的意思,好在栾辙并无此意。
栾辙说道:“我只是好奇,你和公子之前发生了什么?”
织玉一愣,忽然想起那天在农家小院之中的一幕,眸光微黯,默然无语片刻,“我们一路走到了林城罢了,仅此而已。”
她明白栾辙的疑问从何而来,自从离开魏都之后,谢砚偶尔的确会对她态度过于亲昵,她没有办法否认,然后她在温家、在彦都见过太多始乱终弃的故事,谢砚有意无意的逗弄,她只能当做不知。
栾辙显然并不相信,但他也无法面对织玉继续追问,只好独自一人默默烦恼。
那时在房间里,谢砚取下她发间的花瓣,动作如此的自然,她也丝毫没有躲避。
正是那一幕让栾辙警觉,因为他始终记得,他们到达魏都之前,谢砚曾说,织玉身份可疑,需要多加提防。
栾辙心想,公子若真的对她有意,就凭她和温家的关系,带着她去月鹿,真不知是福是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