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曜的马车在晋王府门口停下,过了许久,他才从马车上下来,眉宇间尽是郁色,他在门口站立了良久,直到守门的小厮战战兢兢地询问了一声,这才迈步踏入了王府之中。
大门关上之际,他回头看了一眼外面的行人,在他抗拒着不愿进来的那段时间里,其中几人来来回回路过了好几遍,都被他看在眼里。
他皱了皱眉,不由得眉间染上怒意,太后与康王不依不饶,连这些探听消息的人都明目张胆了起来。
秦曜向侧妃的院落走去,一段时间不见,王府中的景色对他而言又变得陌生起来,这座王府,是他的父王夺嫡失败离开都城前所居,那时他的母亲甚至还在遥远的越郡待字闺中,他自出生起就在越郡的晋王府,对此处毫无感情可言。
这里的一草一木,虽然精致却透露出无法挽回的腐朽颓败气息,就像一座坟墓,外表在富丽堂皇,内里却是点再多烛火也照不亮的阴暗。
几年前,他第一次来到齐都,第一次来到这座王府之中,就不喜欢这个地方,然而他的父王、王妃以及母妃都对这里很满意。
他们的眼中闪着光,那是野心的光辉,因为他们相信,终有一日,不远处那座更加金碧辉煌的宫殿,才是终点。
他对此深恶痛绝,他想念越郡的广阔的山野,那才是他长大的地方,他不止一次地想要回去,直到见到多年不见的兄长,这个念头才最终打消。
而现在,这个念头再一次冒了出去。
没走几步,他就看到了熟悉的身影,是母妃身边的心腹灵姑姑,正在道路上焦急地张望,看到他,才松了一口气走过来,“二公子,娘娘等您许久了。”
“秦暄呢?”他冷着脸问道。
灵姑姑道:“三公子不在府中。”
“他去了哪里?”秦曜又问,往常他对这位灵姑姑很是尊敬,很少用这样的语气跟她说话。
灵姑姑明白这回是糊弄不过去了,支支吾吾地说道:“三公子的好友约他出去赏景,大概要下午才回来。”
“把他叫回来。”秦曜吩咐道,见灵姑姑面露难色,又道,“如果我和母妃谈正事的时候没有见到他,那下次和他见面就是父王面前了。”
面对他的威胁,灵姑姑连忙应了,叫人去将三公子秦暄请回来,又带着秦曜往侧妃的院落而去。
种满荷花的池塘边,晋王侧妃郑氏看着满池谢了的荷花,心情便如水中的波纹一般起伏不定,她听到脚步声,抬头看见自己的大儿子正神情严肃地走过来,急忙迎上去,问道:“曜儿,他怎么说?”
秦曜正要说话,又被她挡住,郑氏拉着他走进了房间中,房门一关,只有灵姑姑伺候在身边。
灵姑姑四处检查了门窗后,郑氏又不放心地环视了一圈,秦曜看着她们的动作,只觉得心累,叹息道:“母妃,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郑氏的表情一下子僵住,神情古怪地瞪着他,怒道:“我这么辛辛苦苦地为你们打算,你不感激也就算了,这是个什么态度。”
秦曜冷声道:“我若是不感激,就不会在大哥面前说谎了。”
这才是郑氏真正想知道的事情,一听到这句话,她立刻停止了诉苦,怒气转为焦急,“曜儿,他相信了吗?”
秦曜看着自己的母亲,岁月并没有在她的脸上留下太多的痕迹,她依然像自己小时候一样美丽,可是,那时的温柔可亲却再也见不到了。
“也许吧。”秦曜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在他跟随兄长回齐都的路上,两人遇到了许多阻碍和刺客,其中一些被他们发现竟还包含自己的下属,他答应兄长要给一个解释,查来查去却查到了自己亲弟弟身上。
母亲郑氏以死相逼,他不得不向兄长隐瞒此事,撒谎说是混进了别国细作。
“兄长,这都是我的错,是我驭下不严,才让别国的细作钻了空子,我愿交出我手中的东西,承担一切责罚。”
然而兄长只是轻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什么呢,既然是别国在作乱,我怎么能怪你,近来事情繁多,我也头疼得很,还要依仗你。”
秦曜呐呐地应了,却丝毫没有如释重负的感觉。
郑氏察觉到他的情绪,明白他为何会如此,却没有心情安慰或是解释,他的回答并没有让她变得安心,反而更加焦躁不安,“什么叫做也许,你怎么跟他说的?”
秦曜心中叹息,将他和秦昀的对话复述了一遍,郑氏惊疑不定地坐下,喃喃道:“他究竟是信了没信?”
秦曜不说话,郑氏也不说话,两人就这样枯坐了许久,直到门被人推开,一个气急败坏的少年跑了进来,一掌拍在桌上,恶狠狠地叫道:“你什么意思,竟然拿父王威胁我?”
秦曜岿然不动,郑氏却像是被吓了一跳,“暄儿,你这是在做什么,怎么跟你哥说话的。”
来人正是晋王府三公子秦暄,和秦曜都是郑氏所出,比秦曜要小个五岁,未及弱冠之年。
“我什么意思?”秦曜站起来,他比秦暄要高出一个头,轻易便拎起了他,“不如你来好好说一说,你究竟做了些什么。”
秦暄涨红了脸,一双无辜的眼睛瞥向郑氏,引得郑氏一阵心疼,连忙上前来拽着秦曜的胳膊,“曜儿,快放开你弟弟,你这么做,想让为娘为难吗?”
秦曜无奈,只好放开了秦暄,秦暄双脚落地,退了好几步,又咳嗽了好几声,一副受伤不轻的模样,哑着嗓子嘲讽道:“母妃你开什么玩笑呢,他一心向着我们的敌人,哪里会承认我这个弟弟。”
郑氏赶紧过去轻拍他的背,担忧地吩咐道:“你少说两句吧,兄弟齐心,其利断金,母亲我想看到的是你们能够相互扶持,而不是闹得不可开交。”
说着说着,她的眼泪涌了出来,两人顿时慌了神,她趁机拉着两人坐下,抽噎着说:“你们都是我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我这个做母亲的,只希望你们都能好好的,连这么简单的愿望你们都不愿意帮母亲实现吗?”
秦曜叹了一口气,“三弟,我也是无奈之举,你前几天对我避而不见,你做了这么多错事,我不可能一直帮你担着。”
“我没有做错。”秦暄梗着脖子说,袖子被郑氏偷偷拉了一把,又泄气似的说,“好吧,我承认,我是不该调用你的人帮我做事,但这又有什么大不了的。”
郑氏赶紧帮腔,“是啊,曜儿,你也知道,你弟弟他马上就要成年了,身为晋王府三公子,却只在朝中领了个闲职,不知道多少人在背后议论呢,他也只是想多帮你而已。”
“帮我?”秦曜尽量压下心中的怒火,用平静的语气说,“母妃你知不知道他做了什么,他假借我的名义,竟然派人去刺杀大哥。”
“嘁,又不是一个娘生的,你倒是和他兄弟情深——”秦暄不以为然,下一刻,重重的一声脆响,郑氏一巴掌打在他的脸上,他顿时懵了,直到半张脸上开始传来热意,才捂着脸不可置信地说,“母妃,你打我?”
只听声音,这一下就不算轻,再看他的脸甚至肿了起来,就连秦曜也有些意外。
“打得就是你这个不肖子,你说的这是什么话,你们兄弟三个不都是王爷的儿子,这话不要让我听到。”郑氏厉声喝道。
“是。”被郑氏一吼,秦暄一下子蔫了下去,像霜打的茄子一样,默默坐在椅子上生着闷气。
郑氏气不过似的,又拍在他的肩膀上,“你哥说的没错,你做的实在是太过分了,暄儿,从前在越郡,你是多么的懂事,来了齐都之后,却越来越无法无天,我看就是你那些狐朋狗友将你带坏了。这样,从今天起,你给我禁足一个月,好好反省。”
秦暄神色恹恹地应了一声,难得没有再反驳。
郑氏又转头对秦曜说:“曜儿,你弟弟也知道错了,既然他……既然你大哥没有深究,不如就让这件事过去吧,暄儿这边,我会好好管教他一番,保证他之后不会再犯,你就饶了他这一次吧。”
自己的母亲在自己面前殷殷恳求,秦曜纵使有再多的气也发不出来了,他瞪了一眼秦暄,无奈道:“我已经在大哥面前撒了谎,木已成舟,不饶了他又能怎么样?但我给他的信物,我都要收回来,这些事情他也不能再插手。”
秦暄眉头紧皱,握掌为拳,手臂上青筋若隐若现,明显忍耐着不快,郑氏见状,连忙握住他的手,给了他一个警告的眼神。
秦曜将他们的举动看在眼里,心中更加失望,继续道:“如果再发现一次,母妃,那我不会再帮他隐瞒了。”
“是,你说的对。”郑氏连连应道,生怕秦暄再说出什么惹怒他哥的话,“要是再发生这样的事情,莫说是你,就是我也不会放过他。”
***
半个月的时间匆匆而过,远在越郡的织玉并不知道齐都的暗流涌动,如今她正为了一些更加鸡毛蒜皮的事情烦恼着。
事情还要从三天前说起,临近中秋,虞三娘包了许多月饼,给周围的邻居都送了一些过去,月鹿和端州的做法不一样,邻居们吃了,都觉得新奇有趣,纷纷又来讨要,不少还提出花钱来买。
虞三娘无论如何也不愿意收钱,慷慨地又送了他们不少,这邻里间的关系迅速拉近,平时串个门一起聊聊天倒也没什么,可是听说织玉尚且未嫁之后,众人的心思便活络了起来。
这不,织玉刚刚将一个来给她说媒的邻居送出了门,那人还不死心地在门口说:“姑娘,你一定要好好考虑考虑,我那外甥长得一表人才不说,又是个有功名在身的读书人,你嫁了他,以后只要吃香的喝辣的的份。”
织玉尴尬地笑了笑,然后坚决地摇了摇头。
那人神色一僵,脸上流露出不快。
虞三娘不知何时也跟着走了出来,见状连忙过来打圆场,“放心放心,我们一定好好考虑,你这孩子,怎的这么害羞。”
她将织玉的拒绝曲解为害羞,那人面色稍霁,终于走了。
虞三娘将门一关,又开始苦口婆心地劝织玉:“她说的那孩子我也见过一面,看起来也没什么不好的,阿玉,你真不考虑考虑?”
织玉再度摇头,虞三娘还不死心,想起打听到的另一件事,又说:“中秋节当天傈塬部落在城外有篝火宴会,听说半个端州城的人都会去,你要不要也去?”
这么大的盛会,织玉也听说过,傈塬部落是越郡人口最多的部落,每逢盛大的节日他们都会举办宴会。
但中秋这次又有所不同,他们不讲究团圆一说,这一天的宴会最大的特色便是未婚的青年男女可以在宴会上尽情载歌载舞,若有两情相悦的,便能交换信物定下终生。
织玉如何不能看出她眼中的希冀,还有这些日子的忙里忙外,都是为了自己,她只能叹息一声,将真实想法和盘托出,“娘,我其实……已经做好打算,终身不嫁。”
虞三娘呆了片刻,忽然落下泪来。
织玉也呆住了,她预想中的质疑、劝说、不解全都没有出现,反而虞三娘的眼里只有心疼。
虞三娘抹了抹眼泪,啜泣道:“阿玉,都是为娘无能,要是当初没有将你弄丢,你就不会进温家,也就不会吃那么多苦,更不会连嫁人也不愿意了。”
织玉猜到她误会了什么,连忙否认道:“不是的,娘,跟温家无关,我只是、我只是……”
“只是”了许久,织玉却没有继续说下去,在这一刻,连她自己都感到了茫然,究竟是为什么呢,也许在她心底深处有一个答案,可是她不敢去想,更无法说出口。
显然她的话并不能安慰到虞三娘,虞三娘仍在默默流泪,织玉无奈之下,只好说:“我去便是。”
大门关上之际,他回头看了一眼外面的行人,在他抗拒着不愿进来的那段时间里,其中几人来来回回路过了好几遍,都被他看在眼里。
他皱了皱眉,不由得眉间染上怒意,太后与康王不依不饶,连这些探听消息的人都明目张胆了起来。
秦曜向侧妃的院落走去,一段时间不见,王府中的景色对他而言又变得陌生起来,这座王府,是他的父王夺嫡失败离开都城前所居,那时他的母亲甚至还在遥远的越郡待字闺中,他自出生起就在越郡的晋王府,对此处毫无感情可言。
这里的一草一木,虽然精致却透露出无法挽回的腐朽颓败气息,就像一座坟墓,外表在富丽堂皇,内里却是点再多烛火也照不亮的阴暗。
几年前,他第一次来到齐都,第一次来到这座王府之中,就不喜欢这个地方,然而他的父王、王妃以及母妃都对这里很满意。
他们的眼中闪着光,那是野心的光辉,因为他们相信,终有一日,不远处那座更加金碧辉煌的宫殿,才是终点。
他对此深恶痛绝,他想念越郡的广阔的山野,那才是他长大的地方,他不止一次地想要回去,直到见到多年不见的兄长,这个念头才最终打消。
而现在,这个念头再一次冒了出去。
没走几步,他就看到了熟悉的身影,是母妃身边的心腹灵姑姑,正在道路上焦急地张望,看到他,才松了一口气走过来,“二公子,娘娘等您许久了。”
“秦暄呢?”他冷着脸问道。
灵姑姑道:“三公子不在府中。”
“他去了哪里?”秦曜又问,往常他对这位灵姑姑很是尊敬,很少用这样的语气跟她说话。
灵姑姑明白这回是糊弄不过去了,支支吾吾地说道:“三公子的好友约他出去赏景,大概要下午才回来。”
“把他叫回来。”秦曜吩咐道,见灵姑姑面露难色,又道,“如果我和母妃谈正事的时候没有见到他,那下次和他见面就是父王面前了。”
面对他的威胁,灵姑姑连忙应了,叫人去将三公子秦暄请回来,又带着秦曜往侧妃的院落而去。
种满荷花的池塘边,晋王侧妃郑氏看着满池谢了的荷花,心情便如水中的波纹一般起伏不定,她听到脚步声,抬头看见自己的大儿子正神情严肃地走过来,急忙迎上去,问道:“曜儿,他怎么说?”
秦曜正要说话,又被她挡住,郑氏拉着他走进了房间中,房门一关,只有灵姑姑伺候在身边。
灵姑姑四处检查了门窗后,郑氏又不放心地环视了一圈,秦曜看着她们的动作,只觉得心累,叹息道:“母妃,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郑氏的表情一下子僵住,神情古怪地瞪着他,怒道:“我这么辛辛苦苦地为你们打算,你不感激也就算了,这是个什么态度。”
秦曜冷声道:“我若是不感激,就不会在大哥面前说谎了。”
这才是郑氏真正想知道的事情,一听到这句话,她立刻停止了诉苦,怒气转为焦急,“曜儿,他相信了吗?”
秦曜看着自己的母亲,岁月并没有在她的脸上留下太多的痕迹,她依然像自己小时候一样美丽,可是,那时的温柔可亲却再也见不到了。
“也许吧。”秦曜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在他跟随兄长回齐都的路上,两人遇到了许多阻碍和刺客,其中一些被他们发现竟还包含自己的下属,他答应兄长要给一个解释,查来查去却查到了自己亲弟弟身上。
母亲郑氏以死相逼,他不得不向兄长隐瞒此事,撒谎说是混进了别国细作。
“兄长,这都是我的错,是我驭下不严,才让别国的细作钻了空子,我愿交出我手中的东西,承担一切责罚。”
然而兄长只是轻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什么呢,既然是别国在作乱,我怎么能怪你,近来事情繁多,我也头疼得很,还要依仗你。”
秦曜呐呐地应了,却丝毫没有如释重负的感觉。
郑氏察觉到他的情绪,明白他为何会如此,却没有心情安慰或是解释,他的回答并没有让她变得安心,反而更加焦躁不安,“什么叫做也许,你怎么跟他说的?”
秦曜心中叹息,将他和秦昀的对话复述了一遍,郑氏惊疑不定地坐下,喃喃道:“他究竟是信了没信?”
秦曜不说话,郑氏也不说话,两人就这样枯坐了许久,直到门被人推开,一个气急败坏的少年跑了进来,一掌拍在桌上,恶狠狠地叫道:“你什么意思,竟然拿父王威胁我?”
秦曜岿然不动,郑氏却像是被吓了一跳,“暄儿,你这是在做什么,怎么跟你哥说话的。”
来人正是晋王府三公子秦暄,和秦曜都是郑氏所出,比秦曜要小个五岁,未及弱冠之年。
“我什么意思?”秦曜站起来,他比秦暄要高出一个头,轻易便拎起了他,“不如你来好好说一说,你究竟做了些什么。”
秦暄涨红了脸,一双无辜的眼睛瞥向郑氏,引得郑氏一阵心疼,连忙上前来拽着秦曜的胳膊,“曜儿,快放开你弟弟,你这么做,想让为娘为难吗?”
秦曜无奈,只好放开了秦暄,秦暄双脚落地,退了好几步,又咳嗽了好几声,一副受伤不轻的模样,哑着嗓子嘲讽道:“母妃你开什么玩笑呢,他一心向着我们的敌人,哪里会承认我这个弟弟。”
郑氏赶紧过去轻拍他的背,担忧地吩咐道:“你少说两句吧,兄弟齐心,其利断金,母亲我想看到的是你们能够相互扶持,而不是闹得不可开交。”
说着说着,她的眼泪涌了出来,两人顿时慌了神,她趁机拉着两人坐下,抽噎着说:“你们都是我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我这个做母亲的,只希望你们都能好好的,连这么简单的愿望你们都不愿意帮母亲实现吗?”
秦曜叹了一口气,“三弟,我也是无奈之举,你前几天对我避而不见,你做了这么多错事,我不可能一直帮你担着。”
“我没有做错。”秦暄梗着脖子说,袖子被郑氏偷偷拉了一把,又泄气似的说,“好吧,我承认,我是不该调用你的人帮我做事,但这又有什么大不了的。”
郑氏赶紧帮腔,“是啊,曜儿,你也知道,你弟弟他马上就要成年了,身为晋王府三公子,却只在朝中领了个闲职,不知道多少人在背后议论呢,他也只是想多帮你而已。”
“帮我?”秦曜尽量压下心中的怒火,用平静的语气说,“母妃你知不知道他做了什么,他假借我的名义,竟然派人去刺杀大哥。”
“嘁,又不是一个娘生的,你倒是和他兄弟情深——”秦暄不以为然,下一刻,重重的一声脆响,郑氏一巴掌打在他的脸上,他顿时懵了,直到半张脸上开始传来热意,才捂着脸不可置信地说,“母妃,你打我?”
只听声音,这一下就不算轻,再看他的脸甚至肿了起来,就连秦曜也有些意外。
“打得就是你这个不肖子,你说的这是什么话,你们兄弟三个不都是王爷的儿子,这话不要让我听到。”郑氏厉声喝道。
“是。”被郑氏一吼,秦暄一下子蔫了下去,像霜打的茄子一样,默默坐在椅子上生着闷气。
郑氏气不过似的,又拍在他的肩膀上,“你哥说的没错,你做的实在是太过分了,暄儿,从前在越郡,你是多么的懂事,来了齐都之后,却越来越无法无天,我看就是你那些狐朋狗友将你带坏了。这样,从今天起,你给我禁足一个月,好好反省。”
秦暄神色恹恹地应了一声,难得没有再反驳。
郑氏又转头对秦曜说:“曜儿,你弟弟也知道错了,既然他……既然你大哥没有深究,不如就让这件事过去吧,暄儿这边,我会好好管教他一番,保证他之后不会再犯,你就饶了他这一次吧。”
自己的母亲在自己面前殷殷恳求,秦曜纵使有再多的气也发不出来了,他瞪了一眼秦暄,无奈道:“我已经在大哥面前撒了谎,木已成舟,不饶了他又能怎么样?但我给他的信物,我都要收回来,这些事情他也不能再插手。”
秦暄眉头紧皱,握掌为拳,手臂上青筋若隐若现,明显忍耐着不快,郑氏见状,连忙握住他的手,给了他一个警告的眼神。
秦曜将他们的举动看在眼里,心中更加失望,继续道:“如果再发现一次,母妃,那我不会再帮他隐瞒了。”
“是,你说的对。”郑氏连连应道,生怕秦暄再说出什么惹怒他哥的话,“要是再发生这样的事情,莫说是你,就是我也不会放过他。”
***
半个月的时间匆匆而过,远在越郡的织玉并不知道齐都的暗流涌动,如今她正为了一些更加鸡毛蒜皮的事情烦恼着。
事情还要从三天前说起,临近中秋,虞三娘包了许多月饼,给周围的邻居都送了一些过去,月鹿和端州的做法不一样,邻居们吃了,都觉得新奇有趣,纷纷又来讨要,不少还提出花钱来买。
虞三娘无论如何也不愿意收钱,慷慨地又送了他们不少,这邻里间的关系迅速拉近,平时串个门一起聊聊天倒也没什么,可是听说织玉尚且未嫁之后,众人的心思便活络了起来。
这不,织玉刚刚将一个来给她说媒的邻居送出了门,那人还不死心地在门口说:“姑娘,你一定要好好考虑考虑,我那外甥长得一表人才不说,又是个有功名在身的读书人,你嫁了他,以后只要吃香的喝辣的的份。”
织玉尴尬地笑了笑,然后坚决地摇了摇头。
那人神色一僵,脸上流露出不快。
虞三娘不知何时也跟着走了出来,见状连忙过来打圆场,“放心放心,我们一定好好考虑,你这孩子,怎的这么害羞。”
她将织玉的拒绝曲解为害羞,那人面色稍霁,终于走了。
虞三娘将门一关,又开始苦口婆心地劝织玉:“她说的那孩子我也见过一面,看起来也没什么不好的,阿玉,你真不考虑考虑?”
织玉再度摇头,虞三娘还不死心,想起打听到的另一件事,又说:“中秋节当天傈塬部落在城外有篝火宴会,听说半个端州城的人都会去,你要不要也去?”
这么大的盛会,织玉也听说过,傈塬部落是越郡人口最多的部落,每逢盛大的节日他们都会举办宴会。
但中秋这次又有所不同,他们不讲究团圆一说,这一天的宴会最大的特色便是未婚的青年男女可以在宴会上尽情载歌载舞,若有两情相悦的,便能交换信物定下终生。
织玉如何不能看出她眼中的希冀,还有这些日子的忙里忙外,都是为了自己,她只能叹息一声,将真实想法和盘托出,“娘,我其实……已经做好打算,终身不嫁。”
虞三娘呆了片刻,忽然落下泪来。
织玉也呆住了,她预想中的质疑、劝说、不解全都没有出现,反而虞三娘的眼里只有心疼。
虞三娘抹了抹眼泪,啜泣道:“阿玉,都是为娘无能,要是当初没有将你弄丢,你就不会进温家,也就不会吃那么多苦,更不会连嫁人也不愿意了。”
织玉猜到她误会了什么,连忙否认道:“不是的,娘,跟温家无关,我只是、我只是……”
“只是”了许久,织玉却没有继续说下去,在这一刻,连她自己都感到了茫然,究竟是为什么呢,也许在她心底深处有一个答案,可是她不敢去想,更无法说出口。
显然她的话并不能安慰到虞三娘,虞三娘仍在默默流泪,织玉无奈之下,只好说:“我去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