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已经入了冬,到明年春天,太皇太后就病薨了。
从她离开宝慈宫,到听说太皇太后起不来床的这中间,不过三个月。等再回来时,太医都说只能等着日子了。
宝慈宫那段时日是否果真进了不干净的东西?
“真是反了天了,胡说什么找死的浑话!”身边胡嬷嬷龇着牙,抬起了手作势便要劈下。
姿态摆出来了,不过胡嬷嬷余光还是觑着太皇太后的。
太皇太后果然没让掌嘴,只揶揄道,“瞧着她倒还有几分真心……”
言由心生,萧岁延的眼眶是红的,有两滴泪沁着固执不落下,落进了在太皇太后眼里。
平时这姑娘谨言慎行,忽然间连弩似的怨怼皇帝,必然是被欺负得紧了。
她十二岁入宫,刚开始是作为光舜帝淑妃的养女,实际是光舜帝将她扣为人质,牵制大将周凛。没过几年周凛先被调位枢密使,名褒实贬,再来便是加罪流放。
萧岁延这个养女也做不成了,因事被罚,扔到宫外妙法寺养伤去了。
恰好第二年清明,当时太皇太后还是光舜帝皇后,在妙法寺上香时忽然遇袭,是萧岁延闯出来帮太皇太后挡了匕首,这才被带回宫,经历三朝,成了心腹。
“罢了,平时你是个安静沉稳的,忽然间恶从胆边生,老身就当你受了委屈。”
胡嬷嬷的手放了下去,知道太皇太后饶了萧岁延。
人老了,天就要变。太皇太后眼神朝殿外的虚空飘着,静了半晌。
萧岁延确实说中了太皇太后的隐忧,可她不会就此认为,太皇太后还真没有她不行了。
还要从其他地方想办法。
“瞧瞧外面,”太皇太后指着殿门外的天,“是老身的眼花了,还是北面走水了?”
本朝失去北方后,迁都临安,因此宫室殿宇由原来的坐北朝南,改为坐南朝北,取遥望故都、矢志收复江山之意。
殿内的熏炉正燃着檀香,缭绕出云雾的形状。
胡嬷嬷哪会觉得是太皇太后眼花,现在的大臣爱写馆阁书体,字也时兴越写越小,胡嬷嬷自己是看不清的,但太皇太后还能一目十行地读下来。
不过到了快入夜,还是会让萧岁延抄写大了再看。
胡嬷嬷快步走出去看了看天,回来气定神闲地道,“不是禁中走水了,外边的浓烟瞧着像是重华宫在操/练。”
“我说呢……”太皇太后也不急了,翻身躺下,让萧岁延给她盖上絁被,歇午觉。
浓烟在重华宫顶上汇聚,萧岁延也出去瞧了一会儿,倒像是什么天降凶煞似的。她纳罕:“这是怎么了?”
重华宫走水,浓烟四起,可宝慈宫里的人却见怪不怪。
胡嬷嬷嗤笑,“太上皇自伤后烧坏了脑子,见天地倒腾演练,眼下坚壁清野呢,连外边御街上的都民们也习以为常了。”
萧岁延不记得上辈子有这事。
太上皇疯了之后,从来不曾听说有点火烧山这样大的阵仗。
如若真出了这么大的事,官家那日也肯定不会还想着到宝慈宫要人,那晚她也断不会去侍寝了。
胡嬷嬷也笑着说,“这下官家忙碌喽。国朝重孝,官家要做全天下的表率。太上皇越是病,官家便越要侍奉勤谨。官家间或侍疾怠慢,都会有臣子请奏劝谏,这孝道他是想逃也逃不了。”
说到最后,朝萧岁延眨巴眼,“瞧着是太上皇救了你一遭。你且放心吧,今天官家是不会再来了。”
胡嬷嬷只是说笑,可萧岁延却听得心下直跳如鼓。
胡嬷嬷见她心不在焉,有心要和她开解,于是差小殿直把太皇太后睡阁的帘子放下,她就拉着萧岁延到外面闲聊。
冬日的午后,阳光洒在身上让人懒洋洋地,即便是站着闭一会儿眼也很舒服。
“都说重华宫的风水比禁中好,太上皇自北伐班师回来就一病不起,内禅后身体竟将养过来了。”胡嬷嬷道。
萧岁延脑子里胡乱想着上辈子的事。
至少她从未听说太上皇的身子好了,只听说是每况愈下。
加之精神有异,死前身上还有烂疽,他跑出来的时候,内侍们都吓得躲在屋里不敢开门。一来是怕他疯癫,二来是怕沾了他的坏疽,也染上病。
重华宫历来静悄悄的,没有大事传出,官家也早以“让太上皇静心养病”为借口,不再去朝觐了。
如今听胡嬷嬷说来,这一世的太上皇竟只困在心疾,而且是他记忆出了差错,以为自己还在行军打仗。太上皇发疯的时候,内侍和侍卫都得将他围个里三层外三层,抑或听从他老人家调兵遣将。
皇帝能不管则不管,至多被说为愚孝,总不能因此便将太上皇捆了绑了,那就成了大臣口中的不孝。
有时大白天,太上皇披发登上重华宫最高的明远楼发号施令,叫禁卫朝墙外发射弓箭,吓得对面樊楼上吃酒的酒客都跪倒在地,直呼万岁。
胡嬷嬷说,“真就时日一长,都成了都城一景,连带樊楼顶楼的雅间座价都水涨船高。如今樊楼已经吃不起喽。”
萧岁延频频地蹙眉思忖,这副听得极认真的表情,让胡嬷嬷瞧得很是欢喜。
胡嬷嬷的嫡亲三儿子就在重华宫做侍卫,因此她才能拿这些禁中不知道的故事出来,娱兴他人。
她不是自夸,她家三郎长得一表人才,武艺又好。
想到三郎尚未婚配,她心里便萌生了大胆的想法。
萧岁延品性端方沉稳,人又貌美得令官家留恋,设若不是她的名将舅父被贬官流放,致使明珠蒙尘,她也万不敢想着让儿子去探周枢密使家的高枝的。
现在胡嬷嬷越看越觉得,萧岁延与她家三郎,郎才女貌甚是相配。
只是她不好当下开口。
可虽然不好开口,此事也是万万不能拖延的。
午后官家真的没来,想必在重华宫被绊住了脚,一时半会儿是脱不了身了。
萧岁延已经在为太皇太后整理内东门递过来的条子。太皇太后见谁不见谁的,先要过她那一道关口。
胡嬷嬷觉得还是趁早说了。
她等萧岁延暂时搁笔的时候,走过去笑眯眯地说话。
“老妇倒是有个提议。你怕官家召你过去,但若知道你早已许了人,还是太皇太后恩准的,定然不会再作此想了。”
萧岁延沉吟半晌:“胡嬷嬷有合适的人选?”
胡嬷嬷脸微一红,“我家那三郎不才,是侍卫亲军兵马司区区一个押班长行,如今驻守重华宫。他样貌人品都是好的,我觉不会诓你。”
萧岁延听到“侍卫”,脑海里又显现了在山陵时看到的景色。
其实如胡嬷嬷这般嫁作宫外妇,仍每日入宫中当值,平日还有休沐,做事能方便许多。
现在她回到了舅父流放之时,而宫里知晓舅父在北地身死,是在年尾。
眼下等于还有时间,如若能出宫联系去北地的人探查一番,至少去舅父的尸骨埋点看看,若舅父已经死了,尸骨可以收拢归家,若舅父还没有死……
萧岁延没多想,便一口应下:“胡嬷嬷在宝慈宫照顾了我五年,往后我也愿意认胡嬷嬷做婆母,照顾胡嬷嬷终老。如若胡嬷嬷觉得我适配您家三郎,那必当合适,只是嫁娶之事,还要与家中父母相商。”
胡嬷嬷听她这么说,已经高兴得要踮脚跳起来了。
“那是自然。只待太皇太后醒了,我去求太皇太后赐婚,如若能允,必托媒上门与亲家商量。”
还八子没一撇,胡嬷嬷便自称为了“亲家”,说完才发觉失言,萧岁延也不置可否。那便是默认能当她的婆母了。
当下胡嬷嬷便四处走动捋起了措辞,心想着无论如何,也要豁出老脸去,求得太皇太后恩准。
午后太皇太后醒了,胡嬷嬷便帮太皇太后置办好了一桌茶酒果子。尤其是选了烈性的蒲州酒配她亲手做的点心,等太皇太后吃得满意,这才将她的提议说出来。
既是说婚事,萧岁延便不大好自己出面,她在宝慈宫与胡嬷嬷待了多年,对她家里人事也都清楚。
胡嬷嬷夫家姓江,原先在京郊做佃农,胡嬷嬷则在太皇太后娘家做厨娘,因厨艺陪太皇太后进的宫。如今宝慈宫的小厨房,也由胡嬷嬷盯着熟手来做,时不时掌勺。
家中三子人品皆是过关,如今都在禁军之中,身量外貌自不必说,江三郎上头两个哥哥都已娶妻,且夫妻相谐,胡嬷嬷总是称道。
想来她父亲的九品虚职,也由太皇太后推恩所得,那这赐婚家里必没有异议。
那边厢太皇太后和胡嬷嬷聊了许久,天都黑了,才将萧岁延叫过去。
胡嬷嬷已经乐开了花,太皇太后则说:“婚事倒可以准。”
萧岁延压抑着心头的紧张。
“只是婚姻之事,虽说老身赐婚就是大定,可就算你们再着急,也须得两家准备些时日。此前你既然想躲避皇帝,不如先去重华宫当个几日差。”
萧岁延:“重华宫?”
胡嬷嬷则更吃了一惊:“那疯……太上皇可如何侍奉,岁延又是一个娇娘子,若有个三长两短,或是,或是毁了名声……”
胡嬷嬷正要分辩,太皇太后摆手让她噤声。
“既然江家三郎就在那处当值,你去了也好自己相看相看郎子,这是老身在替你解围。但你也要替老身解一解惑,当做回报。”
萧岁延无不答应:“太皇太后想让我查什么?”
太皇太后:“就查重华宫那位,到底是真疯,还是佯狂。”
从她离开宝慈宫,到听说太皇太后起不来床的这中间,不过三个月。等再回来时,太医都说只能等着日子了。
宝慈宫那段时日是否果真进了不干净的东西?
“真是反了天了,胡说什么找死的浑话!”身边胡嬷嬷龇着牙,抬起了手作势便要劈下。
姿态摆出来了,不过胡嬷嬷余光还是觑着太皇太后的。
太皇太后果然没让掌嘴,只揶揄道,“瞧着她倒还有几分真心……”
言由心生,萧岁延的眼眶是红的,有两滴泪沁着固执不落下,落进了在太皇太后眼里。
平时这姑娘谨言慎行,忽然间连弩似的怨怼皇帝,必然是被欺负得紧了。
她十二岁入宫,刚开始是作为光舜帝淑妃的养女,实际是光舜帝将她扣为人质,牵制大将周凛。没过几年周凛先被调位枢密使,名褒实贬,再来便是加罪流放。
萧岁延这个养女也做不成了,因事被罚,扔到宫外妙法寺养伤去了。
恰好第二年清明,当时太皇太后还是光舜帝皇后,在妙法寺上香时忽然遇袭,是萧岁延闯出来帮太皇太后挡了匕首,这才被带回宫,经历三朝,成了心腹。
“罢了,平时你是个安静沉稳的,忽然间恶从胆边生,老身就当你受了委屈。”
胡嬷嬷的手放了下去,知道太皇太后饶了萧岁延。
人老了,天就要变。太皇太后眼神朝殿外的虚空飘着,静了半晌。
萧岁延确实说中了太皇太后的隐忧,可她不会就此认为,太皇太后还真没有她不行了。
还要从其他地方想办法。
“瞧瞧外面,”太皇太后指着殿门外的天,“是老身的眼花了,还是北面走水了?”
本朝失去北方后,迁都临安,因此宫室殿宇由原来的坐北朝南,改为坐南朝北,取遥望故都、矢志收复江山之意。
殿内的熏炉正燃着檀香,缭绕出云雾的形状。
胡嬷嬷哪会觉得是太皇太后眼花,现在的大臣爱写馆阁书体,字也时兴越写越小,胡嬷嬷自己是看不清的,但太皇太后还能一目十行地读下来。
不过到了快入夜,还是会让萧岁延抄写大了再看。
胡嬷嬷快步走出去看了看天,回来气定神闲地道,“不是禁中走水了,外边的浓烟瞧着像是重华宫在操/练。”
“我说呢……”太皇太后也不急了,翻身躺下,让萧岁延给她盖上絁被,歇午觉。
浓烟在重华宫顶上汇聚,萧岁延也出去瞧了一会儿,倒像是什么天降凶煞似的。她纳罕:“这是怎么了?”
重华宫走水,浓烟四起,可宝慈宫里的人却见怪不怪。
胡嬷嬷嗤笑,“太上皇自伤后烧坏了脑子,见天地倒腾演练,眼下坚壁清野呢,连外边御街上的都民们也习以为常了。”
萧岁延不记得上辈子有这事。
太上皇疯了之后,从来不曾听说有点火烧山这样大的阵仗。
如若真出了这么大的事,官家那日也肯定不会还想着到宝慈宫要人,那晚她也断不会去侍寝了。
胡嬷嬷也笑着说,“这下官家忙碌喽。国朝重孝,官家要做全天下的表率。太上皇越是病,官家便越要侍奉勤谨。官家间或侍疾怠慢,都会有臣子请奏劝谏,这孝道他是想逃也逃不了。”
说到最后,朝萧岁延眨巴眼,“瞧着是太上皇救了你一遭。你且放心吧,今天官家是不会再来了。”
胡嬷嬷只是说笑,可萧岁延却听得心下直跳如鼓。
胡嬷嬷见她心不在焉,有心要和她开解,于是差小殿直把太皇太后睡阁的帘子放下,她就拉着萧岁延到外面闲聊。
冬日的午后,阳光洒在身上让人懒洋洋地,即便是站着闭一会儿眼也很舒服。
“都说重华宫的风水比禁中好,太上皇自北伐班师回来就一病不起,内禅后身体竟将养过来了。”胡嬷嬷道。
萧岁延脑子里胡乱想着上辈子的事。
至少她从未听说太上皇的身子好了,只听说是每况愈下。
加之精神有异,死前身上还有烂疽,他跑出来的时候,内侍们都吓得躲在屋里不敢开门。一来是怕他疯癫,二来是怕沾了他的坏疽,也染上病。
重华宫历来静悄悄的,没有大事传出,官家也早以“让太上皇静心养病”为借口,不再去朝觐了。
如今听胡嬷嬷说来,这一世的太上皇竟只困在心疾,而且是他记忆出了差错,以为自己还在行军打仗。太上皇发疯的时候,内侍和侍卫都得将他围个里三层外三层,抑或听从他老人家调兵遣将。
皇帝能不管则不管,至多被说为愚孝,总不能因此便将太上皇捆了绑了,那就成了大臣口中的不孝。
有时大白天,太上皇披发登上重华宫最高的明远楼发号施令,叫禁卫朝墙外发射弓箭,吓得对面樊楼上吃酒的酒客都跪倒在地,直呼万岁。
胡嬷嬷说,“真就时日一长,都成了都城一景,连带樊楼顶楼的雅间座价都水涨船高。如今樊楼已经吃不起喽。”
萧岁延频频地蹙眉思忖,这副听得极认真的表情,让胡嬷嬷瞧得很是欢喜。
胡嬷嬷的嫡亲三儿子就在重华宫做侍卫,因此她才能拿这些禁中不知道的故事出来,娱兴他人。
她不是自夸,她家三郎长得一表人才,武艺又好。
想到三郎尚未婚配,她心里便萌生了大胆的想法。
萧岁延品性端方沉稳,人又貌美得令官家留恋,设若不是她的名将舅父被贬官流放,致使明珠蒙尘,她也万不敢想着让儿子去探周枢密使家的高枝的。
现在胡嬷嬷越看越觉得,萧岁延与她家三郎,郎才女貌甚是相配。
只是她不好当下开口。
可虽然不好开口,此事也是万万不能拖延的。
午后官家真的没来,想必在重华宫被绊住了脚,一时半会儿是脱不了身了。
萧岁延已经在为太皇太后整理内东门递过来的条子。太皇太后见谁不见谁的,先要过她那一道关口。
胡嬷嬷觉得还是趁早说了。
她等萧岁延暂时搁笔的时候,走过去笑眯眯地说话。
“老妇倒是有个提议。你怕官家召你过去,但若知道你早已许了人,还是太皇太后恩准的,定然不会再作此想了。”
萧岁延沉吟半晌:“胡嬷嬷有合适的人选?”
胡嬷嬷脸微一红,“我家那三郎不才,是侍卫亲军兵马司区区一个押班长行,如今驻守重华宫。他样貌人品都是好的,我觉不会诓你。”
萧岁延听到“侍卫”,脑海里又显现了在山陵时看到的景色。
其实如胡嬷嬷这般嫁作宫外妇,仍每日入宫中当值,平日还有休沐,做事能方便许多。
现在她回到了舅父流放之时,而宫里知晓舅父在北地身死,是在年尾。
眼下等于还有时间,如若能出宫联系去北地的人探查一番,至少去舅父的尸骨埋点看看,若舅父已经死了,尸骨可以收拢归家,若舅父还没有死……
萧岁延没多想,便一口应下:“胡嬷嬷在宝慈宫照顾了我五年,往后我也愿意认胡嬷嬷做婆母,照顾胡嬷嬷终老。如若胡嬷嬷觉得我适配您家三郎,那必当合适,只是嫁娶之事,还要与家中父母相商。”
胡嬷嬷听她这么说,已经高兴得要踮脚跳起来了。
“那是自然。只待太皇太后醒了,我去求太皇太后赐婚,如若能允,必托媒上门与亲家商量。”
还八子没一撇,胡嬷嬷便自称为了“亲家”,说完才发觉失言,萧岁延也不置可否。那便是默认能当她的婆母了。
当下胡嬷嬷便四处走动捋起了措辞,心想着无论如何,也要豁出老脸去,求得太皇太后恩准。
午后太皇太后醒了,胡嬷嬷便帮太皇太后置办好了一桌茶酒果子。尤其是选了烈性的蒲州酒配她亲手做的点心,等太皇太后吃得满意,这才将她的提议说出来。
既是说婚事,萧岁延便不大好自己出面,她在宝慈宫与胡嬷嬷待了多年,对她家里人事也都清楚。
胡嬷嬷夫家姓江,原先在京郊做佃农,胡嬷嬷则在太皇太后娘家做厨娘,因厨艺陪太皇太后进的宫。如今宝慈宫的小厨房,也由胡嬷嬷盯着熟手来做,时不时掌勺。
家中三子人品皆是过关,如今都在禁军之中,身量外貌自不必说,江三郎上头两个哥哥都已娶妻,且夫妻相谐,胡嬷嬷总是称道。
想来她父亲的九品虚职,也由太皇太后推恩所得,那这赐婚家里必没有异议。
那边厢太皇太后和胡嬷嬷聊了许久,天都黑了,才将萧岁延叫过去。
胡嬷嬷已经乐开了花,太皇太后则说:“婚事倒可以准。”
萧岁延压抑着心头的紧张。
“只是婚姻之事,虽说老身赐婚就是大定,可就算你们再着急,也须得两家准备些时日。此前你既然想躲避皇帝,不如先去重华宫当个几日差。”
萧岁延:“重华宫?”
胡嬷嬷则更吃了一惊:“那疯……太上皇可如何侍奉,岁延又是一个娇娘子,若有个三长两短,或是,或是毁了名声……”
胡嬷嬷正要分辩,太皇太后摆手让她噤声。
“既然江家三郎就在那处当值,你去了也好自己相看相看郎子,这是老身在替你解围。但你也要替老身解一解惑,当做回报。”
萧岁延无不答应:“太皇太后想让我查什么?”
太皇太后:“就查重华宫那位,到底是真疯,还是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