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筝在邕县任上的第三年,门下侍中张昌达突发疾病骤然离世。她最为信重的得意门生何仲闻在挥笔写下一篇庄重富丽的墓志铭后,却并未继承延续老师生前的立场、主张,反而通过释放“两议”“别论”的声音不断加以淡化或修正。
朝中最不缺的就是嗅觉灵敏、随机应变的人,往往这边方兴未艾,那边就已黯然离场。曾经跟随依附张昌达的人中,身段柔软的另投别处,拉不下脸面或是走投无门的被迫边缘冷落,赫赫一时的“张党”就此失势。
彼时的滕筝不过是个从九品下的中县县尉,长宁的权力更迭、门庭改换离她实在太远,远到几乎毫无感觉,却又现实而切实地影响了她,让她在邕县一蹲便是十五年。
直到又一个四年过去,显庆四十一年,滕筝迁任定州白里县令。
宦游近廿载,滕筝不改秉性,于钱财上并无多少计较追求。接到告身后,连人带物将将两艘船,一路顺水北上赴任去了。
到达白里县,除县丞告病未到外,县中大小职官佐员缙绅等早已摆开仪仗在码头迎接。滕筝一一见过,便摆开仪仗自正门进入城中。
仪仗行至县廨大门前,滕筝刚在众人簇拥下下车,鼓乐唱和声中却听一声凄厉的呼喊:“老父母为小人做主啊!”
那喊声戛然而止,就像一瞬的幻觉。众人恍若未闻,只一味吹捧迎奉,滕筝不由皱了眉:“方才是何人喊叫?”
“呃···并无人喊叫,明公怕是听错了。”主簿陪笑道。
“本官明明听见,怎会无人。”滕筝不信,只站在门边不肯迈步。
见她坚持,县尉只好命差吏将人带了上来。
那是一名二十余岁的良户女子,形容枯槁,衣着破旧,只一双大眼睛直勾勾地看着滕筝,满是乞求与痛苦。
滕筝忽想起一个人来,心中某处隐痛被揭起,不由步下台阶走到她面前:“你有何事要求本官?”
女子见新任县令和声悦色与自己说话,陡升希望,立刻跪下哭道:“求老父母寻回小人的阿弟!”
一旁主簿连忙上前呵斥:“你弟弟已走失近一年了,这时候还敢来公廨吵闹!里正,里正何在?”
里正满头大汗从人群中挤出来,点头哈腰地赔罪:“是小人未尽到责任,老父母履新的大喜之日竟被这疯妇跑了出来,搅了场面,是小人的罪过!”
随即换了一副嘴脸,声色俱厉地对那女子喝道:“你这疯癫病又犯了,还不快给老父母赔罪!”
女子害怕地缩成一团,一双脏污的手却紧紧攥住滕筝的衣角:“小人没有疯,小人求老父母找回阿弟!小人的爷娘都死了,只有阿弟这一个血亲了!求老父母做主啊!”
滕筝见她眼神澄明,言语清晰,确实不像是犯了疯病,便伸手将她扶起来:“你先好好随里正回去,待本官问清缘由,再与你说话。”
女子呜呜咽咽不知说了些什么,滕筝握了她的手安抚道:“本官会嘱咐她们莫为难你。好去。”
女子抬起头,眼里满是感激的泪水。
直看里正带她走了,滕筝方转身对众人道:“继续吧。”
等众人散去,滕筝来到后堂书房,选了一间静室将平秋奴的牌位和骨灰盒请出,供在香案上。她点燃三柱香拜了拜,在案前盘腿坐下,静静地看着那块小小的木牌,心头只余无限怅然:“平儿,一别二十年,不知来生还有缘再见否。许久未与潭州通信,实是不知该如何向姆姆嗲嗲开口。每每提笔却不敢落一字,唯有托人带回银钱以养天年。现在我们到了定州,离家已有千里之遥,也不知何年何月能送你归乡安葬。或者,你就等我一起归乡吧。”
一缕青烟袅袅,仿佛是平秋奴轻轻浅笑。
“娘子···”随她前来赴任的庶仆开门进来悄声道:“先前那事已问清了。”
“说。”
“女子名叫冯俪,本县人氏,家中只有一个弟弟冯源。一年前,冯源无故失踪,冯家四处寻找无果,报官后也没有什么收获。冯家爷娘一个疯,一个病,今岁已先后死了。爷娘死后,冯俪日日到县廨纠缠,非说弟弟是被掳走的,要县中派人捉拿贼人。”
“她为何这样肯定失踪的弟弟是被人掳走的?”
庶仆摇了摇头:“这个···小人还未得知。”
“冯家既报了案,县中定有案卷留存。让司法参军取了送至堂中。”
第二日,县中放告,滕筝白坐了半天也无人上门。直到日上中天,才撤了架势,想来不如出去走一走,权当寻访民情。
刚出门,就见一个女子裹着破毡蜷缩在墙角,痴痴地盯着来往的人看。
滕筝走到她面前,弯下腰道:“你是在等我吗?”
冯俪转了转眼珠,视线落在她脸上,霎时间如一股清泉流淌进干涸的眼底:“老父母···”
“可曾用过饭食?”
冯俪摇摇头。滕筝直起腰看了看,见对面便有一间食肆,便带她走了进去。
不想那肆主一见冯俪,直挥着手巾驱赶她:“去去去,不要扰我做生意!”
冯俪瑟缩着向后退,却被滕筝拦住:“怎么,穿得破旧些,吃饭也不行吗?”
肆主并不认得她,挂着一对嫌弃的白眼道:“这条街谁不知道这疯妇日日到县廨告状,放她进门,官人们会以为我们和她是一起的。”
“县中放告,她来告状有何不可?难道受了冤屈还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吗?”滕筝推开肆主,拉着冯俪在堂中坐下,取出几个铜钱掷在案上:“上两碗索饼!”
肆主见她坚持,只好瞪了冯俪一眼,自收钱去了,不一会儿端上两碗热腾腾的索饼来。冯俪已是饿坏了,举箸大吃起来。
滕筝耐心地等她将最后一口汤咽下,方询问道:“你家中是何光景?可还有其他人?”
“小人家中人口稀少,姊妹兄弟有的病死了,有的饿死了,只剩爷娘和小人姐弟。去岁县里遭了旱灾,缴了租赋之后就穷尽了,不得已将田地抵了出去。”
滕筝甚是难过,无奈这已是民间常态。于是便问起那件事:“你坚持说你弟弟是被人掳走的,可有证据?”
“去岁旱灾,县中遍地都是卖儿卖女的人家。村里有人亲眼看见牙人买卖不成出手强抢的,那段日子,四处都有贱户家不见了人。”
“可···你并没有确凿的证据···”
冯俪瞪大了眼睛,声音也高了起来:“小人家中虽艰难,爷娘却绝不会卖儿鬻女。阿弟失踪后,爷娘为了找他连家中房舍都抵了出去,足足找了一整年。小人的弟弟自幼便很懂事,很是体贴爷娘,他一定是被人掳走的!”
“那你说,灾后有牙人在村里强抢人口,就没有人报官吗?县中不管吗?”
“被抢的大多是贱户,报了官又如何?官府不过装模作样上门看看,训戒几句,被抢的没有一个人能回来。何况···”冯俪擦了擦眼角:“留在家中横竖是饿死,或许抢去卖去别处还有条活路。”
滕筝沉默了。
冯俪见她不说话,急迫地就要跪下:“老父母,小人的弟弟若真是被掳走的,极有可能是被卖去了河北军中。”
“你说什么?!”滕筝大惊:“这话可不能乱说!”
“小人知道这是要命的事。小人这一年多来一直在留心打探这些牙人都把人口弄去了什么地方。老父母的前任是个黑心烂头狗官,只知道盘剥百姓鱼肉乡里,离开白里的时候光金银财宝足足装了五大船。小人不放心她,便只将这个消息告诉了二公。可惜二公···”
“县丞不是告病在家吗?”
“二公为县中救灾之事与那狗官起了冲突,之后便不知去向了。”
滕筝顾不上追究擅离职守的县丞,只追问道:“你是怎么发现此事的?”
“小人守在其中一个牙人家附近,趁夜深随押车去了码头。白日里码头停靠的不过是些小船,可夜里便有大船悄悄开进来,那些人便被送到了船上。”
她取过一根竹箸沾了沾茶水,在案上画了起来:“大概是这样的船。”
滕筝仔细看了看,疑惑地道:“这不是北齐的商船吗?为便于识别区分,北齐的船均是统一形制,持行商关牒方可入梁。”
冯俪看了看四周,从怀里取出一块小小的符信:“有一晚,小人一直守在远处,等那些人走后,在码头上捡到了这个。”
滕筝接过符信一看,不由冒出冷汗:那符信正反面分别用篆文写着“魏博”“田”几字,的确是河北军中之物无疑。
她看向冯俪:“你既猜到那些人的去处,对你弟弟的下落应该也有个预计。河北藩镇连朝廷都只能安抚忍让,就算知道又能如何呢。”
冯俪目光坚定:“河北如何,朝廷如何,那是像老父母这样的官人们去想的事。小人只想求老父母做主,将县中牙人一并拘来问清到底是谁掳走了小人的弟弟,又卖去了何处。别说是军中,就算天涯海角,黄泉地府,小人总要再见到弟弟,给死去的爷娘一个交代。”
滕筝总算知道冯俪所告之事为何县中无人敢问了。此时此刻,连她自己也开始犹豫起来。攥着那符信许久,最后还是摊开手心交还给冯俪:“此事重大,待本官再好好想想。”
冯俪接过符信放回怀中,对滕筝的犹豫似乎已习以为常:“那小人便等老父母的消息。”
这一等便是一个多月。冯俪仍旧如往常一样风雨无阻地守在县廨外。进进出出的人都只当没看见,只有滕筝始终放不下这件事。
这些日子里,她命人将县中近年来人口失踪案卷都搬来官厅逐一翻看,又与其它贼盗案做对比,发现近二三年来百里县人口失踪案频发,可绝大多数都是推堪不详、草草结案。
白里是定州所辖一个中县,两面环山,一面临水,县中山土贫瘠,出产不多,往来交通物流多靠水运。许是因为这里位置偏僻不起眼,又有便于长途运输的水路,那些人才会选择这里下手。
滕筝陷入了纠结与煎熬。不管,也许她能安安稳稳坐到转任或告老,也许坐不了几年便会被下一次天灾、民乱、兵祸吞噬,成为夹在朝廷和百姓之间的牺牲品。管,也许要不了多久冯俪、失踪的男人们,甚至包括她自己,都会无声无息永远消失,毕竟河北连朝廷委派的刺史都要杀便杀,更何况她这样的无名小卒。
正想着,有差役来报:“明公,堂外有人击登闻鼓,是不是···”
“是冯俪?”
“不是。是一户章姓人家。”
升堂后,滕筝见堂下是个白净的青年女子,便问:“堂下何人?因何事来告?”
“禀老父母,小民姓章名兰宾,本县人氏,告县中宋训堂强抢小民夫婿。求老父母做主!”
“光天化日,竟有人强抢民夫?来人,拿宋训堂来问。”
不一会儿,差役带了宋训堂到堂。这人一到堂上见了原告,却不下跪,只一味喊冤:“老父母,小民冤枉!章兰宾的丈夫失踪那日,只是到小民家中修补屏风。小民那屏风是祖上传下来的金贵物件,只是年时久了有些泛旧,一般的手艺小民信不过···”
“说重点!”
“是是是!”宋训堂连连应承:“那日章家男人来了之后,一直做到天黑时分。小民付了工钱,又留他吃些点心,他说家里有事得赶回去,就出门去了。可第二天章兰宾便打上门来,说她丈夫不见了,定是小人强留了下来。实在是冤枉啊!”
“呸!你这人贪财好色,平日里就常做些不干不净的勾当。借着做活的机会骚扰我男人已不是一两次了。现在他在你家中不见了,不是你又是谁!”
章兰宾羞愤难挡,对滕筝磕了几个头道:“老父母,宋训堂自恃财大势大,平日做下许多恶事。小民丈夫无故失踪,定是她做下的手脚。还请老父母明察!”
滕筝又传章宋两家邻舍前来问话,众人皆道看见章家男人进了宋家,只因天黑皆关门闭户,竟无人知道他何时出来,又是何时失踪的。
证据口供明显不利,宋训堂喊起撞天屈来,指天发誓绝没有做下此事。滕筝并不听这些,只将她暂时收监候审。
白里人口失踪案频发,却唯独这一桩引发了相关人等的不安。相对这偏僻乡里其它人家而言,宋氏着实不是什么等闲门户,至少在白里也算无所不能的强横角色。只因一个偶然,宋氏与京中皇商薛氏连了亲。薛氏在梁国交往广泛、人脉通达,对宋氏颇多照顾,之后宋氏便搭着薛氏承揽了好大生意。
这半年之内,定州刺史与白里县令先后换了人,一干本县缙绅大户还未摸得清新人的门路,宋氏族人便被捉去了县牢。
别人不知道,宋家自己是知道的。章兰宾的丈夫确实没有被宋训堂扣留,而是做完活计便放他走了。至于何人所为,下落如何,宋家却有口说不出。
原来章兰宾的丈夫生得甚是俊美,更兼性格开朗,是县中有名的美男子。那日他自宋家出来时已经天黑了,在路上无意撞见牙人押了一批抢买来的贱户子出城去。那牙人见他虽生得貌美,却衣着朴素,举止粗疏,不像是有身份的人家,又孤身一人在外,便起了心思将他强掳去,一齐送上了船。
若换了别的牙人,宋训堂为洗脱嫌疑早就在公堂上将人供出来了。偏这牙人不是本县人,而是薛氏派来白里收买人口的。
宋氏是薛氏的转弯亲兼狗腿子,薛氏收买这么多人口都送去了哪里,她们不清楚十分,也知道五分,哪里敢在堂上多说一个字。本想多花些钱封了章兰宾的口,不想她只要人不要钱,拉扯了许久还是告去了官府。
如今宋氏是又气又怕,气的是新来的县令也不稍作打听便贸然行事,在全县人面前给了宋氏没脸;怕的是前面已有一个冯俪失心疯一般纠缠不休,现在又多了一个章兰宾。万一追究到底,掀开了白里县的隐情,只怕还未等来薛氏援手,宋训堂便要被新官的头一把火烧得外焦里嫩。
就在左右为难时,一个意外出现了。
朝中最不缺的就是嗅觉灵敏、随机应变的人,往往这边方兴未艾,那边就已黯然离场。曾经跟随依附张昌达的人中,身段柔软的另投别处,拉不下脸面或是走投无门的被迫边缘冷落,赫赫一时的“张党”就此失势。
彼时的滕筝不过是个从九品下的中县县尉,长宁的权力更迭、门庭改换离她实在太远,远到几乎毫无感觉,却又现实而切实地影响了她,让她在邕县一蹲便是十五年。
直到又一个四年过去,显庆四十一年,滕筝迁任定州白里县令。
宦游近廿载,滕筝不改秉性,于钱财上并无多少计较追求。接到告身后,连人带物将将两艘船,一路顺水北上赴任去了。
到达白里县,除县丞告病未到外,县中大小职官佐员缙绅等早已摆开仪仗在码头迎接。滕筝一一见过,便摆开仪仗自正门进入城中。
仪仗行至县廨大门前,滕筝刚在众人簇拥下下车,鼓乐唱和声中却听一声凄厉的呼喊:“老父母为小人做主啊!”
那喊声戛然而止,就像一瞬的幻觉。众人恍若未闻,只一味吹捧迎奉,滕筝不由皱了眉:“方才是何人喊叫?”
“呃···并无人喊叫,明公怕是听错了。”主簿陪笑道。
“本官明明听见,怎会无人。”滕筝不信,只站在门边不肯迈步。
见她坚持,县尉只好命差吏将人带了上来。
那是一名二十余岁的良户女子,形容枯槁,衣着破旧,只一双大眼睛直勾勾地看着滕筝,满是乞求与痛苦。
滕筝忽想起一个人来,心中某处隐痛被揭起,不由步下台阶走到她面前:“你有何事要求本官?”
女子见新任县令和声悦色与自己说话,陡升希望,立刻跪下哭道:“求老父母寻回小人的阿弟!”
一旁主簿连忙上前呵斥:“你弟弟已走失近一年了,这时候还敢来公廨吵闹!里正,里正何在?”
里正满头大汗从人群中挤出来,点头哈腰地赔罪:“是小人未尽到责任,老父母履新的大喜之日竟被这疯妇跑了出来,搅了场面,是小人的罪过!”
随即换了一副嘴脸,声色俱厉地对那女子喝道:“你这疯癫病又犯了,还不快给老父母赔罪!”
女子害怕地缩成一团,一双脏污的手却紧紧攥住滕筝的衣角:“小人没有疯,小人求老父母找回阿弟!小人的爷娘都死了,只有阿弟这一个血亲了!求老父母做主啊!”
滕筝见她眼神澄明,言语清晰,确实不像是犯了疯病,便伸手将她扶起来:“你先好好随里正回去,待本官问清缘由,再与你说话。”
女子呜呜咽咽不知说了些什么,滕筝握了她的手安抚道:“本官会嘱咐她们莫为难你。好去。”
女子抬起头,眼里满是感激的泪水。
直看里正带她走了,滕筝方转身对众人道:“继续吧。”
等众人散去,滕筝来到后堂书房,选了一间静室将平秋奴的牌位和骨灰盒请出,供在香案上。她点燃三柱香拜了拜,在案前盘腿坐下,静静地看着那块小小的木牌,心头只余无限怅然:“平儿,一别二十年,不知来生还有缘再见否。许久未与潭州通信,实是不知该如何向姆姆嗲嗲开口。每每提笔却不敢落一字,唯有托人带回银钱以养天年。现在我们到了定州,离家已有千里之遥,也不知何年何月能送你归乡安葬。或者,你就等我一起归乡吧。”
一缕青烟袅袅,仿佛是平秋奴轻轻浅笑。
“娘子···”随她前来赴任的庶仆开门进来悄声道:“先前那事已问清了。”
“说。”
“女子名叫冯俪,本县人氏,家中只有一个弟弟冯源。一年前,冯源无故失踪,冯家四处寻找无果,报官后也没有什么收获。冯家爷娘一个疯,一个病,今岁已先后死了。爷娘死后,冯俪日日到县廨纠缠,非说弟弟是被掳走的,要县中派人捉拿贼人。”
“她为何这样肯定失踪的弟弟是被人掳走的?”
庶仆摇了摇头:“这个···小人还未得知。”
“冯家既报了案,县中定有案卷留存。让司法参军取了送至堂中。”
第二日,县中放告,滕筝白坐了半天也无人上门。直到日上中天,才撤了架势,想来不如出去走一走,权当寻访民情。
刚出门,就见一个女子裹着破毡蜷缩在墙角,痴痴地盯着来往的人看。
滕筝走到她面前,弯下腰道:“你是在等我吗?”
冯俪转了转眼珠,视线落在她脸上,霎时间如一股清泉流淌进干涸的眼底:“老父母···”
“可曾用过饭食?”
冯俪摇摇头。滕筝直起腰看了看,见对面便有一间食肆,便带她走了进去。
不想那肆主一见冯俪,直挥着手巾驱赶她:“去去去,不要扰我做生意!”
冯俪瑟缩着向后退,却被滕筝拦住:“怎么,穿得破旧些,吃饭也不行吗?”
肆主并不认得她,挂着一对嫌弃的白眼道:“这条街谁不知道这疯妇日日到县廨告状,放她进门,官人们会以为我们和她是一起的。”
“县中放告,她来告状有何不可?难道受了冤屈还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吗?”滕筝推开肆主,拉着冯俪在堂中坐下,取出几个铜钱掷在案上:“上两碗索饼!”
肆主见她坚持,只好瞪了冯俪一眼,自收钱去了,不一会儿端上两碗热腾腾的索饼来。冯俪已是饿坏了,举箸大吃起来。
滕筝耐心地等她将最后一口汤咽下,方询问道:“你家中是何光景?可还有其他人?”
“小人家中人口稀少,姊妹兄弟有的病死了,有的饿死了,只剩爷娘和小人姐弟。去岁县里遭了旱灾,缴了租赋之后就穷尽了,不得已将田地抵了出去。”
滕筝甚是难过,无奈这已是民间常态。于是便问起那件事:“你坚持说你弟弟是被人掳走的,可有证据?”
“去岁旱灾,县中遍地都是卖儿卖女的人家。村里有人亲眼看见牙人买卖不成出手强抢的,那段日子,四处都有贱户家不见了人。”
“可···你并没有确凿的证据···”
冯俪瞪大了眼睛,声音也高了起来:“小人家中虽艰难,爷娘却绝不会卖儿鬻女。阿弟失踪后,爷娘为了找他连家中房舍都抵了出去,足足找了一整年。小人的弟弟自幼便很懂事,很是体贴爷娘,他一定是被人掳走的!”
“那你说,灾后有牙人在村里强抢人口,就没有人报官吗?县中不管吗?”
“被抢的大多是贱户,报了官又如何?官府不过装模作样上门看看,训戒几句,被抢的没有一个人能回来。何况···”冯俪擦了擦眼角:“留在家中横竖是饿死,或许抢去卖去别处还有条活路。”
滕筝沉默了。
冯俪见她不说话,急迫地就要跪下:“老父母,小人的弟弟若真是被掳走的,极有可能是被卖去了河北军中。”
“你说什么?!”滕筝大惊:“这话可不能乱说!”
“小人知道这是要命的事。小人这一年多来一直在留心打探这些牙人都把人口弄去了什么地方。老父母的前任是个黑心烂头狗官,只知道盘剥百姓鱼肉乡里,离开白里的时候光金银财宝足足装了五大船。小人不放心她,便只将这个消息告诉了二公。可惜二公···”
“县丞不是告病在家吗?”
“二公为县中救灾之事与那狗官起了冲突,之后便不知去向了。”
滕筝顾不上追究擅离职守的县丞,只追问道:“你是怎么发现此事的?”
“小人守在其中一个牙人家附近,趁夜深随押车去了码头。白日里码头停靠的不过是些小船,可夜里便有大船悄悄开进来,那些人便被送到了船上。”
她取过一根竹箸沾了沾茶水,在案上画了起来:“大概是这样的船。”
滕筝仔细看了看,疑惑地道:“这不是北齐的商船吗?为便于识别区分,北齐的船均是统一形制,持行商关牒方可入梁。”
冯俪看了看四周,从怀里取出一块小小的符信:“有一晚,小人一直守在远处,等那些人走后,在码头上捡到了这个。”
滕筝接过符信一看,不由冒出冷汗:那符信正反面分别用篆文写着“魏博”“田”几字,的确是河北军中之物无疑。
她看向冯俪:“你既猜到那些人的去处,对你弟弟的下落应该也有个预计。河北藩镇连朝廷都只能安抚忍让,就算知道又能如何呢。”
冯俪目光坚定:“河北如何,朝廷如何,那是像老父母这样的官人们去想的事。小人只想求老父母做主,将县中牙人一并拘来问清到底是谁掳走了小人的弟弟,又卖去了何处。别说是军中,就算天涯海角,黄泉地府,小人总要再见到弟弟,给死去的爷娘一个交代。”
滕筝总算知道冯俪所告之事为何县中无人敢问了。此时此刻,连她自己也开始犹豫起来。攥着那符信许久,最后还是摊开手心交还给冯俪:“此事重大,待本官再好好想想。”
冯俪接过符信放回怀中,对滕筝的犹豫似乎已习以为常:“那小人便等老父母的消息。”
这一等便是一个多月。冯俪仍旧如往常一样风雨无阻地守在县廨外。进进出出的人都只当没看见,只有滕筝始终放不下这件事。
这些日子里,她命人将县中近年来人口失踪案卷都搬来官厅逐一翻看,又与其它贼盗案做对比,发现近二三年来百里县人口失踪案频发,可绝大多数都是推堪不详、草草结案。
白里是定州所辖一个中县,两面环山,一面临水,县中山土贫瘠,出产不多,往来交通物流多靠水运。许是因为这里位置偏僻不起眼,又有便于长途运输的水路,那些人才会选择这里下手。
滕筝陷入了纠结与煎熬。不管,也许她能安安稳稳坐到转任或告老,也许坐不了几年便会被下一次天灾、民乱、兵祸吞噬,成为夹在朝廷和百姓之间的牺牲品。管,也许要不了多久冯俪、失踪的男人们,甚至包括她自己,都会无声无息永远消失,毕竟河北连朝廷委派的刺史都要杀便杀,更何况她这样的无名小卒。
正想着,有差役来报:“明公,堂外有人击登闻鼓,是不是···”
“是冯俪?”
“不是。是一户章姓人家。”
升堂后,滕筝见堂下是个白净的青年女子,便问:“堂下何人?因何事来告?”
“禀老父母,小民姓章名兰宾,本县人氏,告县中宋训堂强抢小民夫婿。求老父母做主!”
“光天化日,竟有人强抢民夫?来人,拿宋训堂来问。”
不一会儿,差役带了宋训堂到堂。这人一到堂上见了原告,却不下跪,只一味喊冤:“老父母,小民冤枉!章兰宾的丈夫失踪那日,只是到小民家中修补屏风。小民那屏风是祖上传下来的金贵物件,只是年时久了有些泛旧,一般的手艺小民信不过···”
“说重点!”
“是是是!”宋训堂连连应承:“那日章家男人来了之后,一直做到天黑时分。小民付了工钱,又留他吃些点心,他说家里有事得赶回去,就出门去了。可第二天章兰宾便打上门来,说她丈夫不见了,定是小人强留了下来。实在是冤枉啊!”
“呸!你这人贪财好色,平日里就常做些不干不净的勾当。借着做活的机会骚扰我男人已不是一两次了。现在他在你家中不见了,不是你又是谁!”
章兰宾羞愤难挡,对滕筝磕了几个头道:“老父母,宋训堂自恃财大势大,平日做下许多恶事。小民丈夫无故失踪,定是她做下的手脚。还请老父母明察!”
滕筝又传章宋两家邻舍前来问话,众人皆道看见章家男人进了宋家,只因天黑皆关门闭户,竟无人知道他何时出来,又是何时失踪的。
证据口供明显不利,宋训堂喊起撞天屈来,指天发誓绝没有做下此事。滕筝并不听这些,只将她暂时收监候审。
白里人口失踪案频发,却唯独这一桩引发了相关人等的不安。相对这偏僻乡里其它人家而言,宋氏着实不是什么等闲门户,至少在白里也算无所不能的强横角色。只因一个偶然,宋氏与京中皇商薛氏连了亲。薛氏在梁国交往广泛、人脉通达,对宋氏颇多照顾,之后宋氏便搭着薛氏承揽了好大生意。
这半年之内,定州刺史与白里县令先后换了人,一干本县缙绅大户还未摸得清新人的门路,宋氏族人便被捉去了县牢。
别人不知道,宋家自己是知道的。章兰宾的丈夫确实没有被宋训堂扣留,而是做完活计便放他走了。至于何人所为,下落如何,宋家却有口说不出。
原来章兰宾的丈夫生得甚是俊美,更兼性格开朗,是县中有名的美男子。那日他自宋家出来时已经天黑了,在路上无意撞见牙人押了一批抢买来的贱户子出城去。那牙人见他虽生得貌美,却衣着朴素,举止粗疏,不像是有身份的人家,又孤身一人在外,便起了心思将他强掳去,一齐送上了船。
若换了别的牙人,宋训堂为洗脱嫌疑早就在公堂上将人供出来了。偏这牙人不是本县人,而是薛氏派来白里收买人口的。
宋氏是薛氏的转弯亲兼狗腿子,薛氏收买这么多人口都送去了哪里,她们不清楚十分,也知道五分,哪里敢在堂上多说一个字。本想多花些钱封了章兰宾的口,不想她只要人不要钱,拉扯了许久还是告去了官府。
如今宋氏是又气又怕,气的是新来的县令也不稍作打听便贸然行事,在全县人面前给了宋氏没脸;怕的是前面已有一个冯俪失心疯一般纠缠不休,现在又多了一个章兰宾。万一追究到底,掀开了白里县的隐情,只怕还未等来薛氏援手,宋训堂便要被新官的头一把火烧得外焦里嫩。
就在左右为难时,一个意外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