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鸾微微一怔。
宁晏礼静默地凝视着她,目光逐渐深暗,那眼神中有不解,有怀疑,还有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仿佛要将她看穿一般,紧紧摄住她的双眸。
目光交织间,青鸾的心脏没来由地突突一跳,可视线却像是被对方抓住,移都移不开。
她蓦地生出一种会被那眼神看穿的恐惧,于是连忙转过身去,避开宁晏礼的视线。
她紧紧捂住胸口,试图按捺住自己的心悸。
死而复生这样的事,没有人会相信,即便是宁晏礼,也不可能会猜到。
她默默地安慰自己,很快便冷静了下来,可刚一冷静下来,她又不禁哑然一笑,心中自嘲道:都是死过一次的人了,还有什么可怕的。
正当此时,两个宫婢匆匆而来,后面的怀中抱着一个精致的木匣。而为首的,正是李淑妃宫中的贴身随侍檀儿。
青鸾挥开那些胡思乱想,望向檀儿和那只木匣。
果然来了。
上一世,李淑妃便是派她手下最得力的檀儿,来凤仪宫唱了一出大戏。
适逢李洵与陆皇后从内殿走出,檀儿向二人福身一礼。
李洵回忆片刻,问道:“朕记得你是淑妃宫里的,今来这里做什么?”
檀儿双手呈起木匣,回道:“回陛下,淑妃娘娘得知太子殿下偶感风寒,特遣王府从淮南送来了青叶疏风草,用其入药正对太子风寒不愈之症。今娘娘有孕在身不便行动,便命奴婢将青叶疏风草献予皇后娘娘和太子殿下。”
李洵摸了摸下巴,似乎颇有兴致,“青叶疏风草……朕听说此草在我大梁只有淮南王那里才有,倒是个稀罕物。”
檀儿道:“陛下明鉴,淑妃娘娘知陛下爱护太子,太子殿下染病,陛下舐犊情深,娘娘恐陛下为此忧虑,愿献绵薄之力为陛下分忧。且太子殿下为国祚之本,太子康健,也是我大梁之福。”
青鸾暗嗤:这檀儿伶牙俐齿,表面上一番话说得漂亮,然则故意戳中了皇帝的禁忌,叫皇帝对皇后和太子生疑。
李洵因幼年遭遇,生性多疑,总恐有人觊觎皇位,夺其性命。两年前因一次体病,被朝中老臣逼着立了太子,加之陆皇后背后士族势强,他更是有所忌惮,此刻檀儿却偏又提起“国祚之本”,定然又叫李洵心中不快。
果然,原本面带一丝笑意的李洵,笑容渐渐在嘴角僵住,他扶着案几,缓缓在主位的矮榻上坐了下来。
陆皇后站在一旁,双手紧握,将指尖捏得泛白,她虽察觉到皇帝神情不对,但檀儿将话说得滴水不漏,她根本无从辩驳,只能暗自愤恨李淑妃实在阴毒。
“陛下,既已探望过太子殿下,便可回宫歇息了。”一旁久未开口的宁晏礼,突然拱手说道。
李洵看了宁晏礼一眼,想了想,就要起身,此时却听檀儿高举木匣,道:“淑妃娘娘一片心意,还望皇后娘娘收下。”
李洵动作一顿,也未作他想,他看都没看陆皇后一眼,就挥手道:“既是淑妃的心意,皇后便收下吧。”
“诺。”陆皇后回道,之后用眼神示意画屏去接那木匣。她自是不信李淑妃能对她按什么好心,但在李洵面前却只能先忍下这口气。
可未等画屏抬脚,青鸾却率先疾步上前,众人还未来得及反应,她已“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朗声叩道:“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画屏脸色一白,想要唤回青鸾,却已来不及。
随着青鸾的声音响彻殿内,四下之人皆为一惊,她居然在皇帝面前胡言乱语,莫不是昨日晕倒摔坏了脑子?
宁晏礼抿紧了唇,沉静地望着伏拜在殿前的身影。
青鸾这一跪,也大出李洵意料,他狐疑地看向青鸾,“你这婢子倒是说说,朕何喜之有?”
青鸾没有抬头,伏地回道:“回陛下,淮南至京中远去八百余里,今日是太子殿下病中第三日,淮南王便已得淑妃娘娘之令,从淮南派轻骑将良药呈入宫中,想来也不输前朝‘三日五百,六日一千’的疾行将军。陛下有淮南王,我大梁北归定指日可待!故而,奴婢提前向陛下贺喜!”
说完,青鸾又深深一伏。
此番言出,整个凤仪宫都诧异不已,众人呆愣地张着嘴,瞪大眼睛看向青鸾,一个久处深宫的婢女,不过十六七的年纪,怎会懂得行军之事!
宁晏礼瞬也不瞬地盯着青鸾,眸色幽深,晦暗不明。
李洵的双眼眯成了一条线,他沉默地打量着青鸾,众人连大气都不敢出,殿前静得仿佛掉根针都听得清楚。
良久,李洵不带感情地扬了扬嘴角,道:“难为你一介小小宫婢竟还知这些,抬头回话罢。”
青鸾抬起精致秀白的小脸,双眼明亮清澈,她看着李洵,脆声道:“禀陛下,奴婢原是不懂,只因皇后娘娘常言,陛下是明君圣主,以陛下之雄才大略,来日定能挥军北伐,一统河山。娘娘深慕陛下,心中所盼,便时常翻阅古卷,卷中所言奴婢跟在娘娘身边久了,自然略知些粗浅的皮毛。”
“哦?”李洵瞟了陆皇后一眼。
一侧的陆皇后赶忙上前,福身垂眸道:“妾身身为皇后,仍常怀女儿私情,乱了分寸,有失天家体面,还请陛下……”
陆皇后话未说完,李洵便不耐烦地挥手打断了她,陆皇后面色青白,将后面的话硬生生堵回了肚子,无奈咬牙退了回去。
李洵将视线再次移回到青鸾身上,似漫不经心般笑着问道:“那朕问你,你在宫中也听说过淮南王的轻骑?”
青鸾像是听不懂这弦外之意,认真地点了点头,眨着晶亮的大眼睛,侃侃而道:“淮南王所带骑兵骁勇,大梁上下无人不知。然古书有云‘兵贵神速’,如今淮南轻骑三日传令八百里送药,想来便也能在他日长途奔袭,直击北魏都城,打他个措手不及。”
李洵听着她的话,笑容逐渐凝固,苍白的脸色渐渐变得铁青,他喃喃自语道:“三日八百里折返,若是率轻骑入京……”
声音虽然不大,但是凤仪宫安静,所有人都将皇帝这话明明白白听入了耳中。
檀儿脸色陡然一变,唰地跪下,仓惶解释道:“启禀陛下,因怕路上出了差错,护送青叶疏风草的并非轻骑将士,而是世子殿下。淑妃娘娘急于为陛下分忧,因此对世子万般嘱托,世子跑死了八匹快马,才赶得此时送到,望陛下明鉴,体察娘娘和世子的忠心!”
此言一出,青鸾的脸上露出一抹不易察觉的笑容。
檀儿不解释还好,一解释急中生乱,偏偏中了青鸾另一层算计。
青鸾前世就知道,送那草药的不是淮南轻骑,而是李慕凌。
而且她还知道,大梁圣祖皇帝曾经有令,诸侯无诏不得擅自入京。
她故意提及淮南轻骑,引起李洵生疑,这只是第一层铺垫。
而她设计的第二层,是李洵生疑后,定会派宁晏礼追查此事,届时她再不轻不重地给宁晏礼留下一点线索,让李洵得知李慕凌私自入京也就不是难事。
只是青鸾没有想到,这檀儿平时看着机敏伶俐,遇到事却自乱阵脚,竟就这样将李慕凌入京之事堂而皇之地招了出来。
这倒省了她的麻烦。
果然,李洵眼中闪过一丝疑忌,追问道:“你是说,现下世子正在京中?”
檀儿愣了愣,才意识到说错了话,额角登时冒出了冷汗,“回,回禀陛下,世子适才方将青叶疏风草送到,本想前来觐见,但因连日奔波形容不整,故不敢冒然叨扰陛下!”
李洵闻言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他搓弄着手里的玉扳指,也不知在盘算什么,面色一时阴一时晴,吓得众人不敢抬头,良久,他突然冒出一句听起来毫不相干的话:“淮南王……身体可还安好?”
“回陛下,老,老王爷身子骨很是硬朗……”
“……”李洵眼神又是一沉,玉扳指在手中来回旋转,显得十分焦躁。
“陛下。”宁晏礼轻声道。
他的声音清冷沉静,如山泉击玉,李洵手中的动作蓦地顿住,像是被猛然惊醒一般,抬头看向宁晏礼。
“世子远道而来,陛下当以礼待之。”宁晏礼道。
李洵微怔,他定定看向宁晏礼。
宁晏礼微低着头,仍保持着揖手的姿势。
李洵盯着他,紧攥着手中的玉扳指,神情渐渐平复,半晌,他低声道:“淑妃还有两月就要生产,既然世子来了,就传他入宫罢。”
“陛下,外臣无故入后宫似有不妥……”宁晏礼面带迟疑,垂眸沉吟道。
“那依卿所见?”
宁晏礼道:“依臣所见,可请世子暂居宫外别院,臣会派妥帖之人侍奉左右,待太子病愈,陛下于宫中设下家宴,届时传世子入宫赴宴即可。”
李洵点了点头,似乎对宁晏礼的安排很是满意,叫道:“如此甚好,如此甚好!就依卿所言!”而后便将此事全权交由宁晏礼去做了。
青鸾心中暗笑,他宁总管所谓的“妥帖之人”怕不是用来盯着李慕凌的探子。李慕凌至此由暗转明,在宁晏礼眼皮子底下,恐怕做起事来也要大束手脚。
她早料到,李慕凌身为淮南王世子,私自进京的罪责可轻可重,全然在皇帝一念之间,李洵此时忌惮淮南王势力,定不会过分为难。
但心中的怀疑就像扎根在土壤里的种子,一旦种下,就会不断疯涨。何况,皇帝与诸侯王间微妙的关系,无论何朝何代,都是稍有风吹,就会暗流涌动。
李洵的神情终于舒展,他打开双臂,抖了抖宽大的广袖,两个宫婢上前将他扶起。他目光在殿上扫了一圈,像是完成什么不得了的大事,舒了口气道:“朕探望过了太子,也定下了宫晏之事,既如此,朕便回宫去了。”
说罢,他便要向殿外走去,可刚出两步,又看到还伏跪在地上的檀儿,以及那只木匣。
“陛下,这青叶疏风草毕竟是淑妃娘娘的一片心意……”檀儿道。
李洵瞥了陆皇后一眼,似乎有点不耐烦,“快收了罢。”
陆皇后无奈只能答应,又唤画屏去取,檀儿见画屏上前,眸底登时生出一抹不易察觉的鬼祟,她一手呈着木匣,另一手就去开那木匣上的黄铜锁扣。
就在檀儿将把木匣打开之际,青鸾突然上前一步,“砰”地一把按住了木匣的盖子。
“青鸾?”陆皇后惊诧道。
声响惊动了正要迈出主殿李洵,他皱眉回头问道:“又是何事?”
宁晏礼静默地凝视着她,目光逐渐深暗,那眼神中有不解,有怀疑,还有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仿佛要将她看穿一般,紧紧摄住她的双眸。
目光交织间,青鸾的心脏没来由地突突一跳,可视线却像是被对方抓住,移都移不开。
她蓦地生出一种会被那眼神看穿的恐惧,于是连忙转过身去,避开宁晏礼的视线。
她紧紧捂住胸口,试图按捺住自己的心悸。
死而复生这样的事,没有人会相信,即便是宁晏礼,也不可能会猜到。
她默默地安慰自己,很快便冷静了下来,可刚一冷静下来,她又不禁哑然一笑,心中自嘲道:都是死过一次的人了,还有什么可怕的。
正当此时,两个宫婢匆匆而来,后面的怀中抱着一个精致的木匣。而为首的,正是李淑妃宫中的贴身随侍檀儿。
青鸾挥开那些胡思乱想,望向檀儿和那只木匣。
果然来了。
上一世,李淑妃便是派她手下最得力的檀儿,来凤仪宫唱了一出大戏。
适逢李洵与陆皇后从内殿走出,檀儿向二人福身一礼。
李洵回忆片刻,问道:“朕记得你是淑妃宫里的,今来这里做什么?”
檀儿双手呈起木匣,回道:“回陛下,淑妃娘娘得知太子殿下偶感风寒,特遣王府从淮南送来了青叶疏风草,用其入药正对太子风寒不愈之症。今娘娘有孕在身不便行动,便命奴婢将青叶疏风草献予皇后娘娘和太子殿下。”
李洵摸了摸下巴,似乎颇有兴致,“青叶疏风草……朕听说此草在我大梁只有淮南王那里才有,倒是个稀罕物。”
檀儿道:“陛下明鉴,淑妃娘娘知陛下爱护太子,太子殿下染病,陛下舐犊情深,娘娘恐陛下为此忧虑,愿献绵薄之力为陛下分忧。且太子殿下为国祚之本,太子康健,也是我大梁之福。”
青鸾暗嗤:这檀儿伶牙俐齿,表面上一番话说得漂亮,然则故意戳中了皇帝的禁忌,叫皇帝对皇后和太子生疑。
李洵因幼年遭遇,生性多疑,总恐有人觊觎皇位,夺其性命。两年前因一次体病,被朝中老臣逼着立了太子,加之陆皇后背后士族势强,他更是有所忌惮,此刻檀儿却偏又提起“国祚之本”,定然又叫李洵心中不快。
果然,原本面带一丝笑意的李洵,笑容渐渐在嘴角僵住,他扶着案几,缓缓在主位的矮榻上坐了下来。
陆皇后站在一旁,双手紧握,将指尖捏得泛白,她虽察觉到皇帝神情不对,但檀儿将话说得滴水不漏,她根本无从辩驳,只能暗自愤恨李淑妃实在阴毒。
“陛下,既已探望过太子殿下,便可回宫歇息了。”一旁久未开口的宁晏礼,突然拱手说道。
李洵看了宁晏礼一眼,想了想,就要起身,此时却听檀儿高举木匣,道:“淑妃娘娘一片心意,还望皇后娘娘收下。”
李洵动作一顿,也未作他想,他看都没看陆皇后一眼,就挥手道:“既是淑妃的心意,皇后便收下吧。”
“诺。”陆皇后回道,之后用眼神示意画屏去接那木匣。她自是不信李淑妃能对她按什么好心,但在李洵面前却只能先忍下这口气。
可未等画屏抬脚,青鸾却率先疾步上前,众人还未来得及反应,她已“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朗声叩道:“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画屏脸色一白,想要唤回青鸾,却已来不及。
随着青鸾的声音响彻殿内,四下之人皆为一惊,她居然在皇帝面前胡言乱语,莫不是昨日晕倒摔坏了脑子?
宁晏礼抿紧了唇,沉静地望着伏拜在殿前的身影。
青鸾这一跪,也大出李洵意料,他狐疑地看向青鸾,“你这婢子倒是说说,朕何喜之有?”
青鸾没有抬头,伏地回道:“回陛下,淮南至京中远去八百余里,今日是太子殿下病中第三日,淮南王便已得淑妃娘娘之令,从淮南派轻骑将良药呈入宫中,想来也不输前朝‘三日五百,六日一千’的疾行将军。陛下有淮南王,我大梁北归定指日可待!故而,奴婢提前向陛下贺喜!”
说完,青鸾又深深一伏。
此番言出,整个凤仪宫都诧异不已,众人呆愣地张着嘴,瞪大眼睛看向青鸾,一个久处深宫的婢女,不过十六七的年纪,怎会懂得行军之事!
宁晏礼瞬也不瞬地盯着青鸾,眸色幽深,晦暗不明。
李洵的双眼眯成了一条线,他沉默地打量着青鸾,众人连大气都不敢出,殿前静得仿佛掉根针都听得清楚。
良久,李洵不带感情地扬了扬嘴角,道:“难为你一介小小宫婢竟还知这些,抬头回话罢。”
青鸾抬起精致秀白的小脸,双眼明亮清澈,她看着李洵,脆声道:“禀陛下,奴婢原是不懂,只因皇后娘娘常言,陛下是明君圣主,以陛下之雄才大略,来日定能挥军北伐,一统河山。娘娘深慕陛下,心中所盼,便时常翻阅古卷,卷中所言奴婢跟在娘娘身边久了,自然略知些粗浅的皮毛。”
“哦?”李洵瞟了陆皇后一眼。
一侧的陆皇后赶忙上前,福身垂眸道:“妾身身为皇后,仍常怀女儿私情,乱了分寸,有失天家体面,还请陛下……”
陆皇后话未说完,李洵便不耐烦地挥手打断了她,陆皇后面色青白,将后面的话硬生生堵回了肚子,无奈咬牙退了回去。
李洵将视线再次移回到青鸾身上,似漫不经心般笑着问道:“那朕问你,你在宫中也听说过淮南王的轻骑?”
青鸾像是听不懂这弦外之意,认真地点了点头,眨着晶亮的大眼睛,侃侃而道:“淮南王所带骑兵骁勇,大梁上下无人不知。然古书有云‘兵贵神速’,如今淮南轻骑三日传令八百里送药,想来便也能在他日长途奔袭,直击北魏都城,打他个措手不及。”
李洵听着她的话,笑容逐渐凝固,苍白的脸色渐渐变得铁青,他喃喃自语道:“三日八百里折返,若是率轻骑入京……”
声音虽然不大,但是凤仪宫安静,所有人都将皇帝这话明明白白听入了耳中。
檀儿脸色陡然一变,唰地跪下,仓惶解释道:“启禀陛下,因怕路上出了差错,护送青叶疏风草的并非轻骑将士,而是世子殿下。淑妃娘娘急于为陛下分忧,因此对世子万般嘱托,世子跑死了八匹快马,才赶得此时送到,望陛下明鉴,体察娘娘和世子的忠心!”
此言一出,青鸾的脸上露出一抹不易察觉的笑容。
檀儿不解释还好,一解释急中生乱,偏偏中了青鸾另一层算计。
青鸾前世就知道,送那草药的不是淮南轻骑,而是李慕凌。
而且她还知道,大梁圣祖皇帝曾经有令,诸侯无诏不得擅自入京。
她故意提及淮南轻骑,引起李洵生疑,这只是第一层铺垫。
而她设计的第二层,是李洵生疑后,定会派宁晏礼追查此事,届时她再不轻不重地给宁晏礼留下一点线索,让李洵得知李慕凌私自入京也就不是难事。
只是青鸾没有想到,这檀儿平时看着机敏伶俐,遇到事却自乱阵脚,竟就这样将李慕凌入京之事堂而皇之地招了出来。
这倒省了她的麻烦。
果然,李洵眼中闪过一丝疑忌,追问道:“你是说,现下世子正在京中?”
檀儿愣了愣,才意识到说错了话,额角登时冒出了冷汗,“回,回禀陛下,世子适才方将青叶疏风草送到,本想前来觐见,但因连日奔波形容不整,故不敢冒然叨扰陛下!”
李洵闻言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他搓弄着手里的玉扳指,也不知在盘算什么,面色一时阴一时晴,吓得众人不敢抬头,良久,他突然冒出一句听起来毫不相干的话:“淮南王……身体可还安好?”
“回陛下,老,老王爷身子骨很是硬朗……”
“……”李洵眼神又是一沉,玉扳指在手中来回旋转,显得十分焦躁。
“陛下。”宁晏礼轻声道。
他的声音清冷沉静,如山泉击玉,李洵手中的动作蓦地顿住,像是被猛然惊醒一般,抬头看向宁晏礼。
“世子远道而来,陛下当以礼待之。”宁晏礼道。
李洵微怔,他定定看向宁晏礼。
宁晏礼微低着头,仍保持着揖手的姿势。
李洵盯着他,紧攥着手中的玉扳指,神情渐渐平复,半晌,他低声道:“淑妃还有两月就要生产,既然世子来了,就传他入宫罢。”
“陛下,外臣无故入后宫似有不妥……”宁晏礼面带迟疑,垂眸沉吟道。
“那依卿所见?”
宁晏礼道:“依臣所见,可请世子暂居宫外别院,臣会派妥帖之人侍奉左右,待太子病愈,陛下于宫中设下家宴,届时传世子入宫赴宴即可。”
李洵点了点头,似乎对宁晏礼的安排很是满意,叫道:“如此甚好,如此甚好!就依卿所言!”而后便将此事全权交由宁晏礼去做了。
青鸾心中暗笑,他宁总管所谓的“妥帖之人”怕不是用来盯着李慕凌的探子。李慕凌至此由暗转明,在宁晏礼眼皮子底下,恐怕做起事来也要大束手脚。
她早料到,李慕凌身为淮南王世子,私自进京的罪责可轻可重,全然在皇帝一念之间,李洵此时忌惮淮南王势力,定不会过分为难。
但心中的怀疑就像扎根在土壤里的种子,一旦种下,就会不断疯涨。何况,皇帝与诸侯王间微妙的关系,无论何朝何代,都是稍有风吹,就会暗流涌动。
李洵的神情终于舒展,他打开双臂,抖了抖宽大的广袖,两个宫婢上前将他扶起。他目光在殿上扫了一圈,像是完成什么不得了的大事,舒了口气道:“朕探望过了太子,也定下了宫晏之事,既如此,朕便回宫去了。”
说罢,他便要向殿外走去,可刚出两步,又看到还伏跪在地上的檀儿,以及那只木匣。
“陛下,这青叶疏风草毕竟是淑妃娘娘的一片心意……”檀儿道。
李洵瞥了陆皇后一眼,似乎有点不耐烦,“快收了罢。”
陆皇后无奈只能答应,又唤画屏去取,檀儿见画屏上前,眸底登时生出一抹不易察觉的鬼祟,她一手呈着木匣,另一手就去开那木匣上的黄铜锁扣。
就在檀儿将把木匣打开之际,青鸾突然上前一步,“砰”地一把按住了木匣的盖子。
“青鸾?”陆皇后惊诧道。
声响惊动了正要迈出主殿李洵,他皱眉回头问道:“又是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