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
少府卿素来命软,有结党的野心,却总也寻不到强硬靠山。
无论是陆御史、兰台背后的叶卿与乔绎舅甥,还是东宫的太子、少傅、宗正一系,他尽皆“靠山山倒”,无端端春秋大梦成空。
直到太子问斩,九卿洗牌,韩愫扶植了心腹继任宗正,少府他方才开窍,知晓作为臣子,他唯独该对真龙唯命是从。
帝君即是天道,韩愫纵再能耐,却仍敌不过天。
先皇驾崩前夕,少府便已唯其马首是瞻。听闻了病榻上宋皇的毒计,他遂召集手下太医台所有人马,将此番对付韩丞相的手段,速速施行。
董宗仁作为医令,初受点拨,便当先得到要领,率众御医编排说辞,统一口径,拿出了“以胎儿炼仙丹”的药方,取韩愫之子性命。
宋皇遂愿,得杀韩氏后人,却仍未满足收手。他实则病入膏肓,早已药石无医,明知韩愫于丹药内投毒,却仍服食此药,将韩愫弑君罪名坐实。
他手书圣旨传帝位于乔繁,又临终嘱托少府等人,助新帝将韩愫这一心腹大患铲除,保乔氏千秋万代,稳坐大宋江山。
少府遵照先帝遗命,密奏韩愫投毒弑君。
今朝廷议,乔繁并未裁去少府之名,径直将他那奏本,发与两班群臣,公审此案。
既然朝会之上,折子未循旧例,隐匿姓名,百官有目共睹,岂不知宋皇此举,欲迫使满朝文武当下抉择?
是从少府拥戴新帝,还是从丞相谋逆不臣,众人心中所想,再不能隐晦暗藏,皆唯有在这未央殿上,向圣天子乔繁表明。
皇上逼他们表态,韩相爷倒是未教臣下为难。
未待百官复议这一桩弑君之案,丞相躬身出列,解相印除官服,竟认罪自请下狱。
少府犹自惊奇,只觉身在梦里。
尽管他记恨韩愫太久,可丞相府树大根深,想要扳倒韩愫,分明并非易事。
他纵已借先帝之手,杀害韩愫骨肉,却仍未曾料想,能如此轻而易举,便教韩愫伏法,彻底地覆灭相府势力。
如此倒是更好。毕竟他身在明处,像这样招摇地同韩愫作对,倘若却不敌韩愫,连同今上一齐败下阵来,他必定万劫不复,下场尸骨无存。
跪听今上颁旨,将韩愫抄家封府,亲眷通通打入天牢,少府长舒了一口气。
此番较量,终还是他赢了,来日将再无后顾之忧。
满朝文武,唯独他简在帝心,韩愫已无从对他挟制报复,群臣亦无人能阻他通天之路。
*
陆柔良终未等到韩愫,却等来官兵入府,捉拿她押往狱中。
她独囚在黑牢里,已知大限将至,无限遗憾怅惘,不能再见上韩愫一面,更不能朝他道明心迹,诉尽情衷。
紧闭的牢门终于再度开启,狱卒们将她拖出暗室,丢至灯火通明的一处厅堂。
宣旨的太监代宋皇施下恩德,示意狱卒们端来鸩酒,赏赐给韩愫和她,留他二人全尸。
陆柔良不肯接酒,只因心头尚有千言万语,未待对韩愫统统讲出。
她仍似同孙芙蕖离别时刻,自己曾坦言过的那般。
即便此生与韩愫缘尽,她也想要在临死之前,向他诉说分明,她所求原是何种爱恋。
太监瞧她迟疑,轻轻“啧”了一声,无意陪着她空耗下去。
他吩咐狱卒们反剪住她双手,便于她哭求声中,分毫也未拖延,将鸩毒利落灌给了她。
陆柔良呛咳未尽,已然气绝。
韩愫收回凝望她的视线,转头看向朝他递酒杯的太监。他单手接过杯去,另一手探入袖中,取素帕回递给了此人。
“公公是吾皇心腹,烦请您转呈此物。”
太监托住巾帕,瞧不出所以然,未及相问,韩愫却倾杯饮尽鸩酒,亦气绝于他身前。
薄薄一方白巾,透露星星点点微红。
他料到此乃遗言血书,却一时间拿不准,猜不透韩愫临终,欲奏何事于天。
斗胆擅作主张,颤手轻拎起帕子边角,他将这素帕翻展开来,朝其上字迹打眼看去。
“这……”
寥寥数语,却字字如千钧。
太监慌忙折起巾帕,一路疾行,朝天子宫中奔去。
*
先帝与丞相间的较量,至死,尚仍未休。
孙芙蕖无从晓得这些暗斗,只是从乡野传言之中听闻,乔繁已赐下鸩酒,杀韩愫夫妻于狱中。
更多细枝末节,便众说纷纭了。有人说临刑之前,宋皇收回成命,饶丞相阖府不死,也有说韩相爷的小妾,一并遭到了宋皇鸩杀。
真相到底如何,孙芙蕖累世亲历,自不为谣言所惑。
紫鹊是生是死,她虽然无从辨别,但她知道,陆柔良已如从前的她,同韩愫双双饮鸩而亡。
事到如今,她算是彻底断绝了与韩愫、与陆柔良的前尘纠葛。
累世她逃了韩愫太久,挣扎于无止尽的磨难,饱尝过失败滋味,但这一次她终遂愿。
得益于陆柔良,自此后她和他们,阴阳两隔。她另有广阔天地,潇洒畅意,自在度过此生。
纵然而今,宋境刀兵四起,俨然举国大乱,但孙芙蕖宁可生逢眼前乱世,亦不愿如同过往累生,死于御赐鸩酒,从此安静长眠。
当初韩愫随太子乔络扫北,拉拢到高休玄,助其手握重兵。
今高休玄身为度辽将军,有意拥兵不朝,颇具自立之势,任由乌夷过境南下,入大宋腹地抢掠烧杀。
北境外敌来犯,宋境之内,原也并不太平。
乔繁杀了韩愫,乡民揭竿而起,斥新皇陷害忠良。
各方乡勇民兵,誓要攻入洛川,讨伐君王,取而代之,为万众拥戴的丞相平反。
百姓结作叛军造反,执金吾率缇骑护卫天子,于京师抵死相抗。
素与他结怨颇多的光禄勋,并不从上司太尉之命,与他并肩守卫京洛。
谢行海反倒以“无嫡立长”为由,恭迎五皇子乔绎,自武川回朝登基。
乔繁虽已践祚,却是由韩愫一手扶持继位。宫中何人,皆不曾见过先帝亲笔遗书。
太子乔络既亡,乔姓唯余二子。
传位遗诏之上,究竟是写了哪位皇子,又或者先帝在世之时,是否留下过遗诏?
继位者该当“长幼有序”,乔绎以此理大做文章。他拿准了幼弟手无诏书,而他身为兄长,自然更具备称帝资格。
谢行海不止居光禄勋之位,亦背地里统率一支禁军。此乃先帝秘密栽培死忠将士,唯效命于乔姓。禁军自视为正义之师,悉皆归顺乔绎,兵谏新皇。
先帝授谢行海禁军兵权,而对世人隐瞒。他本意是欲教幼帝乔繁,暗持此杀手锏,制衡监国摄政的丞相韩愫。
孙芙蕖耳闻禁军兵谏一事,倍感唏嘘。
当初北境战止,高休玄得以拥兵自重,是因先帝早已为乔姓后人,另作打算,操练这一支忠义禁军。可先帝自以为算无遗漏,却是弄巧成拙,今时反动摇了新皇根基。
鸩杀韩愫之前,乔繁本也尚未能坐稳帝位。如今各路兵马,迫近京师洛川,纷纷驻扎城外,使他腹背受敌,朝不保夕。
当下内忧外患,四面楚歌,小皇帝束手无策,焦头烂额。
眼见国之将亡,他白龙鱼服出京,依韩愫血书所言,暗访玄渡。
孙芙蕖应声为来客开门之际,并未料想,柴扉外竟是今上乔繁。
乔繁心事重重,未能对她留意,遂不曾认出她这故人,仅是向她拱手,询问玄渡何在。
一路将他带至了玄渡屋外,孙芙蕖仍然还未参透,他今次来访之意。
玄渡同她谢过,遂引乔繁入内,掩门密谈。
孙芙蕖本欲偷听,可奈何这二人,皆极压低着嗓。
故她终未闻得,乔繁此来,是恳求玄渡以遗诏明示禁军。
韩愫临终那封血书之上,已对乔繁言明,今他既死,天下将乱。
乔繁若欲与其兄争储,稳坐天启帝位,便须手握诏书,承父皇之意而名正言顺。
否则,大宋合久必分,江山尽毁之时,恰是今朝。
乔繁心知,祖辈万代基业,岂可断送于自己之手?
或许事实,确如明光宫众人所言,先帝诏书遗失,并无影踪可寻。但乔繁仍抱此最后一线希望,来寻玄渡,希望他可以救自己于水火。
毕竟那素帕上血书所道,倘若他欲求遗诏,唯寻访玄渡一途。
韩愫言外之意,不正是先帝传位诏书,今已由玄渡保管暗藏?
“可就算陛下您得到了遗诏,也只能收编皇宫中寥寥禁军。至于割据自立的民间逆党,虎视眈眈的皇亲贵胄,还有不臣于宋的将帅,铁蹄南踏的乌夷,都不会遵从先帝诏书。”
玄渡满面愁容,代乔繁将眉皱起,末了却转话锋,否认藏有遗诏。
“我主临终进言,是为您忧心国之基业不假。但他只道,您可来与我一见,却并未向您应允,我会交出诏书。”
“你难道就不怕,朕杀了你?”
乔繁被他模棱两可的话,逼至怒极,却见他闻此威吓,竟清朗地笑了。
“陛下您若杀我,便再无任何人,知晓诏书何在。与其这样,您倒不如……”
稍顿了顿,韩玄渡收敛笑意,冰冷反问。
“将相位还给我主?”
无论是陆御史、兰台背后的叶卿与乔绎舅甥,还是东宫的太子、少傅、宗正一系,他尽皆“靠山山倒”,无端端春秋大梦成空。
直到太子问斩,九卿洗牌,韩愫扶植了心腹继任宗正,少府他方才开窍,知晓作为臣子,他唯独该对真龙唯命是从。
帝君即是天道,韩愫纵再能耐,却仍敌不过天。
先皇驾崩前夕,少府便已唯其马首是瞻。听闻了病榻上宋皇的毒计,他遂召集手下太医台所有人马,将此番对付韩丞相的手段,速速施行。
董宗仁作为医令,初受点拨,便当先得到要领,率众御医编排说辞,统一口径,拿出了“以胎儿炼仙丹”的药方,取韩愫之子性命。
宋皇遂愿,得杀韩氏后人,却仍未满足收手。他实则病入膏肓,早已药石无医,明知韩愫于丹药内投毒,却仍服食此药,将韩愫弑君罪名坐实。
他手书圣旨传帝位于乔繁,又临终嘱托少府等人,助新帝将韩愫这一心腹大患铲除,保乔氏千秋万代,稳坐大宋江山。
少府遵照先帝遗命,密奏韩愫投毒弑君。
今朝廷议,乔繁并未裁去少府之名,径直将他那奏本,发与两班群臣,公审此案。
既然朝会之上,折子未循旧例,隐匿姓名,百官有目共睹,岂不知宋皇此举,欲迫使满朝文武当下抉择?
是从少府拥戴新帝,还是从丞相谋逆不臣,众人心中所想,再不能隐晦暗藏,皆唯有在这未央殿上,向圣天子乔繁表明。
皇上逼他们表态,韩相爷倒是未教臣下为难。
未待百官复议这一桩弑君之案,丞相躬身出列,解相印除官服,竟认罪自请下狱。
少府犹自惊奇,只觉身在梦里。
尽管他记恨韩愫太久,可丞相府树大根深,想要扳倒韩愫,分明并非易事。
他纵已借先帝之手,杀害韩愫骨肉,却仍未曾料想,能如此轻而易举,便教韩愫伏法,彻底地覆灭相府势力。
如此倒是更好。毕竟他身在明处,像这样招摇地同韩愫作对,倘若却不敌韩愫,连同今上一齐败下阵来,他必定万劫不复,下场尸骨无存。
跪听今上颁旨,将韩愫抄家封府,亲眷通通打入天牢,少府长舒了一口气。
此番较量,终还是他赢了,来日将再无后顾之忧。
满朝文武,唯独他简在帝心,韩愫已无从对他挟制报复,群臣亦无人能阻他通天之路。
*
陆柔良终未等到韩愫,却等来官兵入府,捉拿她押往狱中。
她独囚在黑牢里,已知大限将至,无限遗憾怅惘,不能再见上韩愫一面,更不能朝他道明心迹,诉尽情衷。
紧闭的牢门终于再度开启,狱卒们将她拖出暗室,丢至灯火通明的一处厅堂。
宣旨的太监代宋皇施下恩德,示意狱卒们端来鸩酒,赏赐给韩愫和她,留他二人全尸。
陆柔良不肯接酒,只因心头尚有千言万语,未待对韩愫统统讲出。
她仍似同孙芙蕖离别时刻,自己曾坦言过的那般。
即便此生与韩愫缘尽,她也想要在临死之前,向他诉说分明,她所求原是何种爱恋。
太监瞧她迟疑,轻轻“啧”了一声,无意陪着她空耗下去。
他吩咐狱卒们反剪住她双手,便于她哭求声中,分毫也未拖延,将鸩毒利落灌给了她。
陆柔良呛咳未尽,已然气绝。
韩愫收回凝望她的视线,转头看向朝他递酒杯的太监。他单手接过杯去,另一手探入袖中,取素帕回递给了此人。
“公公是吾皇心腹,烦请您转呈此物。”
太监托住巾帕,瞧不出所以然,未及相问,韩愫却倾杯饮尽鸩酒,亦气绝于他身前。
薄薄一方白巾,透露星星点点微红。
他料到此乃遗言血书,却一时间拿不准,猜不透韩愫临终,欲奏何事于天。
斗胆擅作主张,颤手轻拎起帕子边角,他将这素帕翻展开来,朝其上字迹打眼看去。
“这……”
寥寥数语,却字字如千钧。
太监慌忙折起巾帕,一路疾行,朝天子宫中奔去。
*
先帝与丞相间的较量,至死,尚仍未休。
孙芙蕖无从晓得这些暗斗,只是从乡野传言之中听闻,乔繁已赐下鸩酒,杀韩愫夫妻于狱中。
更多细枝末节,便众说纷纭了。有人说临刑之前,宋皇收回成命,饶丞相阖府不死,也有说韩相爷的小妾,一并遭到了宋皇鸩杀。
真相到底如何,孙芙蕖累世亲历,自不为谣言所惑。
紫鹊是生是死,她虽然无从辨别,但她知道,陆柔良已如从前的她,同韩愫双双饮鸩而亡。
事到如今,她算是彻底断绝了与韩愫、与陆柔良的前尘纠葛。
累世她逃了韩愫太久,挣扎于无止尽的磨难,饱尝过失败滋味,但这一次她终遂愿。
得益于陆柔良,自此后她和他们,阴阳两隔。她另有广阔天地,潇洒畅意,自在度过此生。
纵然而今,宋境刀兵四起,俨然举国大乱,但孙芙蕖宁可生逢眼前乱世,亦不愿如同过往累生,死于御赐鸩酒,从此安静长眠。
当初韩愫随太子乔络扫北,拉拢到高休玄,助其手握重兵。
今高休玄身为度辽将军,有意拥兵不朝,颇具自立之势,任由乌夷过境南下,入大宋腹地抢掠烧杀。
北境外敌来犯,宋境之内,原也并不太平。
乔繁杀了韩愫,乡民揭竿而起,斥新皇陷害忠良。
各方乡勇民兵,誓要攻入洛川,讨伐君王,取而代之,为万众拥戴的丞相平反。
百姓结作叛军造反,执金吾率缇骑护卫天子,于京师抵死相抗。
素与他结怨颇多的光禄勋,并不从上司太尉之命,与他并肩守卫京洛。
谢行海反倒以“无嫡立长”为由,恭迎五皇子乔绎,自武川回朝登基。
乔繁虽已践祚,却是由韩愫一手扶持继位。宫中何人,皆不曾见过先帝亲笔遗书。
太子乔络既亡,乔姓唯余二子。
传位遗诏之上,究竟是写了哪位皇子,又或者先帝在世之时,是否留下过遗诏?
继位者该当“长幼有序”,乔绎以此理大做文章。他拿准了幼弟手无诏书,而他身为兄长,自然更具备称帝资格。
谢行海不止居光禄勋之位,亦背地里统率一支禁军。此乃先帝秘密栽培死忠将士,唯效命于乔姓。禁军自视为正义之师,悉皆归顺乔绎,兵谏新皇。
先帝授谢行海禁军兵权,而对世人隐瞒。他本意是欲教幼帝乔繁,暗持此杀手锏,制衡监国摄政的丞相韩愫。
孙芙蕖耳闻禁军兵谏一事,倍感唏嘘。
当初北境战止,高休玄得以拥兵自重,是因先帝早已为乔姓后人,另作打算,操练这一支忠义禁军。可先帝自以为算无遗漏,却是弄巧成拙,今时反动摇了新皇根基。
鸩杀韩愫之前,乔繁本也尚未能坐稳帝位。如今各路兵马,迫近京师洛川,纷纷驻扎城外,使他腹背受敌,朝不保夕。
当下内忧外患,四面楚歌,小皇帝束手无策,焦头烂额。
眼见国之将亡,他白龙鱼服出京,依韩愫血书所言,暗访玄渡。
孙芙蕖应声为来客开门之际,并未料想,柴扉外竟是今上乔繁。
乔繁心事重重,未能对她留意,遂不曾认出她这故人,仅是向她拱手,询问玄渡何在。
一路将他带至了玄渡屋外,孙芙蕖仍然还未参透,他今次来访之意。
玄渡同她谢过,遂引乔繁入内,掩门密谈。
孙芙蕖本欲偷听,可奈何这二人,皆极压低着嗓。
故她终未闻得,乔繁此来,是恳求玄渡以遗诏明示禁军。
韩愫临终那封血书之上,已对乔繁言明,今他既死,天下将乱。
乔繁若欲与其兄争储,稳坐天启帝位,便须手握诏书,承父皇之意而名正言顺。
否则,大宋合久必分,江山尽毁之时,恰是今朝。
乔繁心知,祖辈万代基业,岂可断送于自己之手?
或许事实,确如明光宫众人所言,先帝诏书遗失,并无影踪可寻。但乔繁仍抱此最后一线希望,来寻玄渡,希望他可以救自己于水火。
毕竟那素帕上血书所道,倘若他欲求遗诏,唯寻访玄渡一途。
韩愫言外之意,不正是先帝传位诏书,今已由玄渡保管暗藏?
“可就算陛下您得到了遗诏,也只能收编皇宫中寥寥禁军。至于割据自立的民间逆党,虎视眈眈的皇亲贵胄,还有不臣于宋的将帅,铁蹄南踏的乌夷,都不会遵从先帝诏书。”
玄渡满面愁容,代乔繁将眉皱起,末了却转话锋,否认藏有遗诏。
“我主临终进言,是为您忧心国之基业不假。但他只道,您可来与我一见,却并未向您应允,我会交出诏书。”
“你难道就不怕,朕杀了你?”
乔繁被他模棱两可的话,逼至怒极,却见他闻此威吓,竟清朗地笑了。
“陛下您若杀我,便再无任何人,知晓诏书何在。与其这样,您倒不如……”
稍顿了顿,韩玄渡收敛笑意,冰冷反问。
“将相位还给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