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晋阳帝封太子妃雍懿郡主宫中一个侍女为国师之事,在朝中所掀波澜不亚于季彦横死,甚更烈几分。故安头次上朝,立于左列之首,仅次于右列的文序与明渊。
而季上眉不久也照晋阳帝旨意,继续入阁议事,两人隐隐仍有合作意思——故安明白,不论晋阳帝心中有何她仍捉摸不定的谋算,朝局中首要一件,必然是教她两人代替从前的季彦,做皇室最好用的棋子。
明渊与文序,终究都为着凡俗世家与己身安危,各有私心。
然经过上一番清扫,各部朝臣世家再不敢轻易站队了。对故安的一点怀疑,也在赐府邸与放实权的旨意中消弭:晋阳帝将江王死后一直空缺的监察总权,交给了这位年轻的国师。
即便故安来历不明、家族不清,即便她毫无法力、身为女子,但谁又敢挑衅帝王权威?更毋论她身后还有在内阁主事的太子妃。
国师就此在朝中站稳脚跟,她上手监察政事极快,甚能称是老练,似早有揣测人心、玩弄权术的经历,将修士与凡俗两条官脉都摸了个清清楚楚。这更教人心惊。
去岁太子大婚前夕,春闱刚毕,旧臣还在观望,可朝中新晋官员、尚且没被打磨过的,见此情形,不免心思又活泛起来。
国师府却大门紧闭,除皇上宣旨之外,来人一概不见。传言就此散开,有说她到底年轻,一步登天、手握大权,便不将常人放在眼里了;更多的则是知其中道理,明白她是吃了雍王的教训,懂得明哲保身才是正经。
太子封甫终在暮春突破成功,入金丹中期。晋阳帝大喜,未与内阁商议,便于朝会宣布,要在今岁秋日开恩科,选九州英才补充朝堂。
明眼人一听便知,照皇上从来行事,这是要为国师手下都察两院分权,纵国师再谨慎听命,也不能同从前江王一样,使这能撬动皇室的权柄集于一人之手。
这样一来,朝廷诸官等待多时的、往都察两院安插人手的机会,便终于到来了。
科举新法虽只在近六年的两榜会试中推行,却已为九州带来翻天覆地样的变局:朝中官员不再以凡俗为六部、主俗务民政;修士为世官、主兵权资材作界限分为两样天堑,而是几已全相融合。或该说,是修士势力渗入六部、接管俗务:六部自堂官到主事,大多都因座师、同年、引荐等暗线,与修仙世家有了牵扯。
京中原本的凡俗世家也渐衰落,有的甚已沦为修仙世家的附庸。大抵也正是因此,才会对季彦的诱惑之言格外狂热。
毕竟举世之中,无几人不想登仙,哪怕只是有法术傍身、延长些寿数也是好的。宛朝数百年平衡、江祁以命守着的分野,就此轰然倒塌。
民间反对之声与流言,自也从未断绝,然不过死水微澜,于事无补。乘云宗倒不负朝廷所望,于新法甫降时现了踪迹,被文师手下的人抓住尾巴,扫了一波锐气,可惜的是他们退得太快,没等顺藤摸瓜到巢穴,就又缩得无影无踪了。
或许真是无心名利,国师于将被分权一事,竟无知无觉一般,仍无什么行动,甚与掌院明沧和雍懿郡主一块儿,颇为热心地筹备这趟匆忙办起来的恩科。
旁人是雾里看花,季上眉却明白,哪怕晋阳帝,恐也是拿捏不住故安的。这趟颇费心思的试探,还是要竹篮打水一场空。
晋阳帝必定已遣御龙卫去查探了故安的底细。这事她起初也做过,自认手下的人虽不如御龙卫修为高深、战力强悍,也是有些能耐。但查到的无非京城与九州百姓只言片语,道确实记得这位戴着面具,又极漂亮的姑娘,说以为她是个修士,仙气飘飘的,不似凡人。又说她似是就在各地游历,居无定所,也无甚熟人。
她不在宛朝户籍之中,名姓由来等等,真如漂萍了。
那她与自己父亲,究竟有何仇怨?踏足朝堂,又是为了什么?
这些其实与季上眉无关。只要故安不与她为敌,她便可以不做计较。何况她之所图,并非一朝一夕能成,或该说,还满能等待,不急于一时。因此,不妨先做皇帝的听话儿媳吧。
虽未在新科中收门生,故安也将都察两院中交缠的各处势力摸清了。这于她来说不是难事,难的是在掣肘中权衡做事。晋阳帝将这位置予她,背后心思昭然:她身上无家族牵累,虽无法力,却由修为,居于凡人与修士之间,是真公平。即便底细模糊了些,但只要是孤身一人,只要与乘云宗无涉,便能为帝王所用。
监察一责,正须如此。既要应民情、平民怨,又要护皇室与士族,将帝王所想推之于前。
然拉扯之间,也能称是福:不必培养自己势力、将谁人拉入自己旗下,便能在牵制中将整个都察两院,收入她掌握之中了。
这一切行动,都需假以时日,而故安富有的正是时间:她恰是要等,等顾江到来,补上如今朝堂看似不缺,实则失落的那一角,再同明里的明渊、暗中的她,一同撬动晋阳帝这座如刃的山,将往日家仇血怨、乱世祸心,一并奉还。
晋阳帝多半是没查到她在辽丹镇踪迹。故安想。
小镇本就在群山之中,是江祁选给他二人的万全隐居之所,虽说是住了十年,可相熟的也只有旁的几个邻居。且不言顾江踏出家门的次数屈指可数,就连她也是一年中大半时日不在镇中——四处找商队赚些家用去了。那些商队遍布九州,又是个无从查证。
明渊与明沧自然是认识她的,她与顾江早已虑及此事。但正如顾江所断,除非明家想将江沐追杀至死,否则便不会指认她身份。而朝堂之上,明家兄弟也果真一言未发。
甚连知她替晋阳帝做事后,都只将她做陌生朝臣看待。其间谋算,又不知有回转几重。
照从前约定与谨慎考虑,她自回京城、见了季上眉第一面起,本就不该再与顾江有半点联系。但分离既久,相思自难耐,何况此前十年,除闭关与走货外,他们几是朝夕相处。
当真是比做神仙时数万年寿数,相守更要长久了。不知回去后同子桑说这些,他又会如何应答。
顾江少年时心心念念的大婚,她这十年来并未提起,因明他心迹:至少要待报过家仇,再行新生。
但她不知是否错觉:他与她虽已同夫妻爱人、亲密温和,却总似有什么心结埋在其间。问他时候,他又全说无事了。
可连秘法她都已经知晓、已答应与他共担,还能有什么……
但愿是她错觉。
再往后、等回了三梵以后,亦要问清子桑下界时是发生何事,看他元神是否恢复。如若一切无虞、金乌安稳,或许便能……
许久都沉寂的红莲火,似是在元神之中重又燃起来。心绪既定,往后年岁于她而言,也只是眨眼间事了。
17.
六年之间,顾江只来过一次信笺。
是在他三十岁那年。信纸原雪白一片,落到故安手中,方显出字迹。待她读完,又自行褪尽了。
信中只寥寥几言,告诉故安他已突破元婴圆满,登此世修士之巅。然欲往化神修炼时,却似遇到瓶颈,怎么也结不出元神、触不到突破之门,而只有修为增深。他决心再试一回,若还不成,也只能想别的法子。
又说姐姐定要先顾自身安危,旁的都能搁在后面。
最要紧的,是等他回京城,与她朝堂相见。
信笺末署一个“白”字。故安望着那个字,久久出神,而后将它放在烛火上烧净了。
他定结不出元神。故安想。可她却没法告诉他缘由。
因他已有元神,是为苍龙,只是被神力封印。忘之池元君之力,岂是这凡世修仙之脉能解开的。
明渊两年前辞了官,放了内阁中的权柄,或说是将它尽数移给明沧。这也难怪,明沧在掌院位置上坐久了,便握着了朝中多半官员的命脉与牵连。即便明家在晋阳帝眼中已是下一个文家,也有些权重震主了。
出于平衡考虑,明渊自退,也是最为稳妥的路。晋阳帝赏了他个封号名头,将明沧提作副阁主。而掌院一职,则由季上眉正式接了过来。
若照实讲,这也是晋阳帝难得的无奈之举——他绝不愿季上眉成为第二个文师,何况她还身为太子妃。但朝中人才不济,能与文家、明家一般得力,又能揣透他心意的,着实是找不出第二个了。
且许是年岁又长,皇帝于修为无进益一事,愈发心急。据说已遣六皇子封柯、御龙卫与国师三路人手,去九州各处寻能再破境界之法。也正是因此,他常闭关专修,多半于朝局形势信心已足,便不费那样大心力了。
修士与凡俗共治局面早已崩塌,如今朝中,不必论世官,从前凡俗官员所主六部,已皆由世家门生来任堂官了。也就是国师主持下的都察两院还维持着清晰分界,但也不过虚有其表。九州各地税制、科举初试等要害之处,皆逐年有所微变,于平民管制愈严,晋阳帝野心,几已昭然若揭。
然若说最为朝野关注的大事,无疑是明渊辞官那年,乘云宗踪迹再现。
“今日是明渊最后一回以副阁主身份见朕了吧?”
“回皇上,臣在朝野,皆是君父子民。”
“你看看。”
晋阳帝看向坐在下首的封甫,微笑道,“满朝要都是如明渊这般的臣子,朕便不为你忧心了。”
封甫垂首,“是儿臣修为尚浅,见识不够。”
“好了。”晋阳帝未接他话,“查到了什么要告诉朕,明渊不是外人,就在这儿说了吧。”
“回父皇,儿臣也是今晨刚确认了消息。因此事关系重大,必得笃定,方敢叨扰父皇。”
封甫起身,朝晋阳帝一拱手。
“不负父皇多年挂心,那乘云妖宗盘踞之地,到底露出马脚了。”
据他所部御龙卫报,他们历数年追查,上月在蜀州南部山中,忽见了一个浮岛。岛悬于空中、越过群山,上似有楼阁亭台、云雾缭绕。他们本以为是什么神迹仙山,然在领头之人尽力御风而上、见了岛前的匾额后,方知它真面目。
匾上写着“乘云宗”三个龙飞凤舞大字,甫一教他望见,整个浮岛便陡然散出银光、将他击落在地,随即消失不见了。
幸而有其他兵卫在下接应,那人方捡的一条命回来。否则自那样高的地方坠落,骨头都要摔碎。此亦可见妖宗歹毒。
封甫话落,便立于原处,不再多一言。却见晋阳帝沉默一会儿,神色甚都未变。
“太子,明渊,”他道,“你们从前,可听说过浮岛?”
“回父皇,儿臣从未见过,但于书中读过:千年之前,曾有登仙之人,偶再临凡世,留下仙迹悟言,道上界有九重天,为神仙共居之所,九重天上亭台宫殿,皆浮于繁华锦水之上。”
他话中渐有阴鹜之意,“因此依儿臣所见,虽不知这妖宗是如何得了此法,但以它谋逆恶行,绝不配此仙迹。”
晋阳帝未应声,明渊方才开口。
“回皇上,臣也是于书中所见。只不过许因比太子殿下虚长些年岁,所读旁门杂书也更多些。因此除仙迹一说,还见过另外说法。”
封甫面上现出探究神情,晋阳帝则点点头,“说吧。”
明渊却叩首,“下面所言,或有冒犯,臣先请皇上恕罪。”
“你是为朕解忧,无罪可言。”
“回皇上,臣曾读过,世存两样仙器,一为杀器神剑,一为修器秘法。其中前者可战千万人,后者可增无上修为。”明渊缓缓道,“世人多知,秘法曾于江王府封存,现已失传。而神剑则为天子剑,封于皇家内库。但臣从那书所读,却说是这神剑,能够化为浮岛,承宫殿山川。”
后面推测不必他再说:乘云宗既建于浮岛之上,若非仙迹,便只能是神剑之力。
他听见晋阳帝几声低笑。
“明家不愧为文人之首,博览群书,无所不知。”
晋阳帝道。而话中已现杀意,明渊虽知这杀意并非对着自己,仍是出了些冷汗。
“你说得不错,天子剑,从来不是神剑。因此乘云宗……”
封甫抬头,目光一凛,接上他话尾。
“非灭不可。”
十几年前,他父子其实便知神剑流落乘云宗之事了。只不过那时唯有江祁知道——是为向江家索要那秘籍,才顺便将此秘辛告诉了他。
但明渊是聪明人,教他知晓,也无伤大雅。
“太子。”
晋阳帝道。
“事既如此,你便说吧,这番叫谁去追查?”
先前季涟去过一次,阴差阳错丢了性命;文师征了五年,到底无功而返。
“回父皇,儿臣请命,亲自领十将督抚中二军前去,必得剿灭妖宗,全胜而返。”
晋阳帝又笑。
“明渊,你以为如何?”
“臣以为不妥。”
只此一句,并无多言。晋阳帝抚掌大笑,又叹道。
“明渊辞官,是朕一大损失。”
你忘了,太子。你可还有个好弟弟闲在浙州。这回,便让他一回功,教他领着文师的部下进蜀州的山吧。
“太子,明渊,朕今日还有一事,你们可别嫌朕啰嗦。”
“朕重启国师之位,已有四年。你们于国师故安,是怎么看?”
这日是朝会日。三日一小朝,十日一大朝,正值秋高气爽,故安自入定中睁眼,神思清明。昨日内阁刚接了南州的急报,道六皇子与文将军又追得一队乘云宗修士,是两年来第八回大胜,照此态势,清除乘云妖宗谋逆之贼,指日可待。
内阁自是拟作捷报呈上。晋阳帝多半会于今日朝会,给并不在京的封柯和文师几番封赏。总归是与她没什么关系——今年春闱刚收了场,她与季上眉皆忙着安置新科进士、新晋官员,有用的留心,没救的推到文序手下。这六年她也不是尽然无为,至少切身民政上,还是悄悄借势力旁支之手,设了些拖慢晋阳帝脚步的绊子。
也只是为不酿成最终大祸,为帝崩之后、太子面对的局面没那么难堪罢了。此时多做一步,到时朝臣中反对之声便能小些:毕竟政斗中事,从不是一人修为便能翻覆的,不然晋阳帝也不必耗费这么多年、用这么多手段了。
故安站至左列首位,悄悄抬起袖子打了个哈欠。昨日入定虽顺畅,白日练枪却有些用力过猛了,看来下朝回去还是得好好睡一觉。
封甫如今视朝已非立于阶下,而是坐在晋阳帝下首,足见所受重视。故安瞥了他一眼,见大殿里一片死气沉沉,估摸着下一刻,皇帝身边内侍便会说出那句“有事启奏,无事退朝”了。
小朝会向来如此,晋阳帝能亲自出面,而非让封甫代行,已是珍贵——近两年来常是如此,看来晋阳帝是真有教封甫替他行恶事,自己专心握着大权、在后修炼之意了。
诸臣垂首,气渐整肃,晋阳帝敲了敲龙椅扶手,将要起身。
却见大殿槛外,正有一人自长阶朝上奔来,他手持御龙卫令牌,殿门侍卫查验过后,便教入殿。御龙卫如今统领是晋阳帝本人,因此若有紧急事情,须即报于圣上。
“臣惊扰朝会、惊扰皇上,万死难辞其咎。但此事危急,须即刻报于皇上,不知是否……”
是否须避开群臣。殿中君臣皆知他意,甚有几人已挪了脚步,却见晋阳帝站起身来,低头看了看他,指尖冒出些银光,闪烁即灭,而后道。
“不必,就在这儿说吧。”
故安竟从他脸上看出些嘲讽的笑意。随即听那兵卫犹豫半刻,方道。
“臣职守在南城永定门,方才有一修士于此门入城,臣照例盘查,竟见此人是……元婴大圆满修为。”
这几个字已是颤抖。他其实从未见过何样才是元婴大圆满,但能识得,此人境界比皇上还要高出不知多少,且又无元神,只能是……
他话音甫落,大殿气氛便骤变,晋阳帝微微垂眼,又使刚要冒头的议论声摔为死寂。
“还有吗?”晋阳帝问。
那兵卫叩首在地,仿若石雕死人。
“臣问他姓名与进城来意,他说他是蒙州顾氏后人,来此是为向皇上献宝,姓名则为‘顾江’。”
晋阳帝封太子妃雍懿郡主宫中一个侍女为国师之事,在朝中所掀波澜不亚于季彦横死,甚更烈几分。故安头次上朝,立于左列之首,仅次于右列的文序与明渊。
而季上眉不久也照晋阳帝旨意,继续入阁议事,两人隐隐仍有合作意思——故安明白,不论晋阳帝心中有何她仍捉摸不定的谋算,朝局中首要一件,必然是教她两人代替从前的季彦,做皇室最好用的棋子。
明渊与文序,终究都为着凡俗世家与己身安危,各有私心。
然经过上一番清扫,各部朝臣世家再不敢轻易站队了。对故安的一点怀疑,也在赐府邸与放实权的旨意中消弭:晋阳帝将江王死后一直空缺的监察总权,交给了这位年轻的国师。
即便故安来历不明、家族不清,即便她毫无法力、身为女子,但谁又敢挑衅帝王权威?更毋论她身后还有在内阁主事的太子妃。
国师就此在朝中站稳脚跟,她上手监察政事极快,甚能称是老练,似早有揣测人心、玩弄权术的经历,将修士与凡俗两条官脉都摸了个清清楚楚。这更教人心惊。
去岁太子大婚前夕,春闱刚毕,旧臣还在观望,可朝中新晋官员、尚且没被打磨过的,见此情形,不免心思又活泛起来。
国师府却大门紧闭,除皇上宣旨之外,来人一概不见。传言就此散开,有说她到底年轻,一步登天、手握大权,便不将常人放在眼里了;更多的则是知其中道理,明白她是吃了雍王的教训,懂得明哲保身才是正经。
太子封甫终在暮春突破成功,入金丹中期。晋阳帝大喜,未与内阁商议,便于朝会宣布,要在今岁秋日开恩科,选九州英才补充朝堂。
明眼人一听便知,照皇上从来行事,这是要为国师手下都察两院分权,纵国师再谨慎听命,也不能同从前江王一样,使这能撬动皇室的权柄集于一人之手。
这样一来,朝廷诸官等待多时的、往都察两院安插人手的机会,便终于到来了。
科举新法虽只在近六年的两榜会试中推行,却已为九州带来翻天覆地样的变局:朝中官员不再以凡俗为六部、主俗务民政;修士为世官、主兵权资材作界限分为两样天堑,而是几已全相融合。或该说,是修士势力渗入六部、接管俗务:六部自堂官到主事,大多都因座师、同年、引荐等暗线,与修仙世家有了牵扯。
京中原本的凡俗世家也渐衰落,有的甚已沦为修仙世家的附庸。大抵也正是因此,才会对季彦的诱惑之言格外狂热。
毕竟举世之中,无几人不想登仙,哪怕只是有法术傍身、延长些寿数也是好的。宛朝数百年平衡、江祁以命守着的分野,就此轰然倒塌。
民间反对之声与流言,自也从未断绝,然不过死水微澜,于事无补。乘云宗倒不负朝廷所望,于新法甫降时现了踪迹,被文师手下的人抓住尾巴,扫了一波锐气,可惜的是他们退得太快,没等顺藤摸瓜到巢穴,就又缩得无影无踪了。
或许真是无心名利,国师于将被分权一事,竟无知无觉一般,仍无什么行动,甚与掌院明沧和雍懿郡主一块儿,颇为热心地筹备这趟匆忙办起来的恩科。
旁人是雾里看花,季上眉却明白,哪怕晋阳帝,恐也是拿捏不住故安的。这趟颇费心思的试探,还是要竹篮打水一场空。
晋阳帝必定已遣御龙卫去查探了故安的底细。这事她起初也做过,自认手下的人虽不如御龙卫修为高深、战力强悍,也是有些能耐。但查到的无非京城与九州百姓只言片语,道确实记得这位戴着面具,又极漂亮的姑娘,说以为她是个修士,仙气飘飘的,不似凡人。又说她似是就在各地游历,居无定所,也无甚熟人。
她不在宛朝户籍之中,名姓由来等等,真如漂萍了。
那她与自己父亲,究竟有何仇怨?踏足朝堂,又是为了什么?
这些其实与季上眉无关。只要故安不与她为敌,她便可以不做计较。何况她之所图,并非一朝一夕能成,或该说,还满能等待,不急于一时。因此,不妨先做皇帝的听话儿媳吧。
虽未在新科中收门生,故安也将都察两院中交缠的各处势力摸清了。这于她来说不是难事,难的是在掣肘中权衡做事。晋阳帝将这位置予她,背后心思昭然:她身上无家族牵累,虽无法力,却由修为,居于凡人与修士之间,是真公平。即便底细模糊了些,但只要是孤身一人,只要与乘云宗无涉,便能为帝王所用。
监察一责,正须如此。既要应民情、平民怨,又要护皇室与士族,将帝王所想推之于前。
然拉扯之间,也能称是福:不必培养自己势力、将谁人拉入自己旗下,便能在牵制中将整个都察两院,收入她掌握之中了。
这一切行动,都需假以时日,而故安富有的正是时间:她恰是要等,等顾江到来,补上如今朝堂看似不缺,实则失落的那一角,再同明里的明渊、暗中的她,一同撬动晋阳帝这座如刃的山,将往日家仇血怨、乱世祸心,一并奉还。
晋阳帝多半是没查到她在辽丹镇踪迹。故安想。
小镇本就在群山之中,是江祁选给他二人的万全隐居之所,虽说是住了十年,可相熟的也只有旁的几个邻居。且不言顾江踏出家门的次数屈指可数,就连她也是一年中大半时日不在镇中——四处找商队赚些家用去了。那些商队遍布九州,又是个无从查证。
明渊与明沧自然是认识她的,她与顾江早已虑及此事。但正如顾江所断,除非明家想将江沐追杀至死,否则便不会指认她身份。而朝堂之上,明家兄弟也果真一言未发。
甚连知她替晋阳帝做事后,都只将她做陌生朝臣看待。其间谋算,又不知有回转几重。
照从前约定与谨慎考虑,她自回京城、见了季上眉第一面起,本就不该再与顾江有半点联系。但分离既久,相思自难耐,何况此前十年,除闭关与走货外,他们几是朝夕相处。
当真是比做神仙时数万年寿数,相守更要长久了。不知回去后同子桑说这些,他又会如何应答。
顾江少年时心心念念的大婚,她这十年来并未提起,因明他心迹:至少要待报过家仇,再行新生。
但她不知是否错觉:他与她虽已同夫妻爱人、亲密温和,却总似有什么心结埋在其间。问他时候,他又全说无事了。
可连秘法她都已经知晓、已答应与他共担,还能有什么……
但愿是她错觉。
再往后、等回了三梵以后,亦要问清子桑下界时是发生何事,看他元神是否恢复。如若一切无虞、金乌安稳,或许便能……
许久都沉寂的红莲火,似是在元神之中重又燃起来。心绪既定,往后年岁于她而言,也只是眨眼间事了。
17.
六年之间,顾江只来过一次信笺。
是在他三十岁那年。信纸原雪白一片,落到故安手中,方显出字迹。待她读完,又自行褪尽了。
信中只寥寥几言,告诉故安他已突破元婴圆满,登此世修士之巅。然欲往化神修炼时,却似遇到瓶颈,怎么也结不出元神、触不到突破之门,而只有修为增深。他决心再试一回,若还不成,也只能想别的法子。
又说姐姐定要先顾自身安危,旁的都能搁在后面。
最要紧的,是等他回京城,与她朝堂相见。
信笺末署一个“白”字。故安望着那个字,久久出神,而后将它放在烛火上烧净了。
他定结不出元神。故安想。可她却没法告诉他缘由。
因他已有元神,是为苍龙,只是被神力封印。忘之池元君之力,岂是这凡世修仙之脉能解开的。
明渊两年前辞了官,放了内阁中的权柄,或说是将它尽数移给明沧。这也难怪,明沧在掌院位置上坐久了,便握着了朝中多半官员的命脉与牵连。即便明家在晋阳帝眼中已是下一个文家,也有些权重震主了。
出于平衡考虑,明渊自退,也是最为稳妥的路。晋阳帝赏了他个封号名头,将明沧提作副阁主。而掌院一职,则由季上眉正式接了过来。
若照实讲,这也是晋阳帝难得的无奈之举——他绝不愿季上眉成为第二个文师,何况她还身为太子妃。但朝中人才不济,能与文家、明家一般得力,又能揣透他心意的,着实是找不出第二个了。
且许是年岁又长,皇帝于修为无进益一事,愈发心急。据说已遣六皇子封柯、御龙卫与国师三路人手,去九州各处寻能再破境界之法。也正是因此,他常闭关专修,多半于朝局形势信心已足,便不费那样大心力了。
修士与凡俗共治局面早已崩塌,如今朝中,不必论世官,从前凡俗官员所主六部,已皆由世家门生来任堂官了。也就是国师主持下的都察两院还维持着清晰分界,但也不过虚有其表。九州各地税制、科举初试等要害之处,皆逐年有所微变,于平民管制愈严,晋阳帝野心,几已昭然若揭。
然若说最为朝野关注的大事,无疑是明渊辞官那年,乘云宗踪迹再现。
“今日是明渊最后一回以副阁主身份见朕了吧?”
“回皇上,臣在朝野,皆是君父子民。”
“你看看。”
晋阳帝看向坐在下首的封甫,微笑道,“满朝要都是如明渊这般的臣子,朕便不为你忧心了。”
封甫垂首,“是儿臣修为尚浅,见识不够。”
“好了。”晋阳帝未接他话,“查到了什么要告诉朕,明渊不是外人,就在这儿说了吧。”
“回父皇,儿臣也是今晨刚确认了消息。因此事关系重大,必得笃定,方敢叨扰父皇。”
封甫起身,朝晋阳帝一拱手。
“不负父皇多年挂心,那乘云妖宗盘踞之地,到底露出马脚了。”
据他所部御龙卫报,他们历数年追查,上月在蜀州南部山中,忽见了一个浮岛。岛悬于空中、越过群山,上似有楼阁亭台、云雾缭绕。他们本以为是什么神迹仙山,然在领头之人尽力御风而上、见了岛前的匾额后,方知它真面目。
匾上写着“乘云宗”三个龙飞凤舞大字,甫一教他望见,整个浮岛便陡然散出银光、将他击落在地,随即消失不见了。
幸而有其他兵卫在下接应,那人方捡的一条命回来。否则自那样高的地方坠落,骨头都要摔碎。此亦可见妖宗歹毒。
封甫话落,便立于原处,不再多一言。却见晋阳帝沉默一会儿,神色甚都未变。
“太子,明渊,”他道,“你们从前,可听说过浮岛?”
“回父皇,儿臣从未见过,但于书中读过:千年之前,曾有登仙之人,偶再临凡世,留下仙迹悟言,道上界有九重天,为神仙共居之所,九重天上亭台宫殿,皆浮于繁华锦水之上。”
他话中渐有阴鹜之意,“因此依儿臣所见,虽不知这妖宗是如何得了此法,但以它谋逆恶行,绝不配此仙迹。”
晋阳帝未应声,明渊方才开口。
“回皇上,臣也是于书中所见。只不过许因比太子殿下虚长些年岁,所读旁门杂书也更多些。因此除仙迹一说,还见过另外说法。”
封甫面上现出探究神情,晋阳帝则点点头,“说吧。”
明渊却叩首,“下面所言,或有冒犯,臣先请皇上恕罪。”
“你是为朕解忧,无罪可言。”
“回皇上,臣曾读过,世存两样仙器,一为杀器神剑,一为修器秘法。其中前者可战千万人,后者可增无上修为。”明渊缓缓道,“世人多知,秘法曾于江王府封存,现已失传。而神剑则为天子剑,封于皇家内库。但臣从那书所读,却说是这神剑,能够化为浮岛,承宫殿山川。”
后面推测不必他再说:乘云宗既建于浮岛之上,若非仙迹,便只能是神剑之力。
他听见晋阳帝几声低笑。
“明家不愧为文人之首,博览群书,无所不知。”
晋阳帝道。而话中已现杀意,明渊虽知这杀意并非对着自己,仍是出了些冷汗。
“你说得不错,天子剑,从来不是神剑。因此乘云宗……”
封甫抬头,目光一凛,接上他话尾。
“非灭不可。”
十几年前,他父子其实便知神剑流落乘云宗之事了。只不过那时唯有江祁知道——是为向江家索要那秘籍,才顺便将此秘辛告诉了他。
但明渊是聪明人,教他知晓,也无伤大雅。
“太子。”
晋阳帝道。
“事既如此,你便说吧,这番叫谁去追查?”
先前季涟去过一次,阴差阳错丢了性命;文师征了五年,到底无功而返。
“回父皇,儿臣请命,亲自领十将督抚中二军前去,必得剿灭妖宗,全胜而返。”
晋阳帝又笑。
“明渊,你以为如何?”
“臣以为不妥。”
只此一句,并无多言。晋阳帝抚掌大笑,又叹道。
“明渊辞官,是朕一大损失。”
你忘了,太子。你可还有个好弟弟闲在浙州。这回,便让他一回功,教他领着文师的部下进蜀州的山吧。
“太子,明渊,朕今日还有一事,你们可别嫌朕啰嗦。”
“朕重启国师之位,已有四年。你们于国师故安,是怎么看?”
这日是朝会日。三日一小朝,十日一大朝,正值秋高气爽,故安自入定中睁眼,神思清明。昨日内阁刚接了南州的急报,道六皇子与文将军又追得一队乘云宗修士,是两年来第八回大胜,照此态势,清除乘云妖宗谋逆之贼,指日可待。
内阁自是拟作捷报呈上。晋阳帝多半会于今日朝会,给并不在京的封柯和文师几番封赏。总归是与她没什么关系——今年春闱刚收了场,她与季上眉皆忙着安置新科进士、新晋官员,有用的留心,没救的推到文序手下。这六年她也不是尽然无为,至少切身民政上,还是悄悄借势力旁支之手,设了些拖慢晋阳帝脚步的绊子。
也只是为不酿成最终大祸,为帝崩之后、太子面对的局面没那么难堪罢了。此时多做一步,到时朝臣中反对之声便能小些:毕竟政斗中事,从不是一人修为便能翻覆的,不然晋阳帝也不必耗费这么多年、用这么多手段了。
故安站至左列首位,悄悄抬起袖子打了个哈欠。昨日入定虽顺畅,白日练枪却有些用力过猛了,看来下朝回去还是得好好睡一觉。
封甫如今视朝已非立于阶下,而是坐在晋阳帝下首,足见所受重视。故安瞥了他一眼,见大殿里一片死气沉沉,估摸着下一刻,皇帝身边内侍便会说出那句“有事启奏,无事退朝”了。
小朝会向来如此,晋阳帝能亲自出面,而非让封甫代行,已是珍贵——近两年来常是如此,看来晋阳帝是真有教封甫替他行恶事,自己专心握着大权、在后修炼之意了。
诸臣垂首,气渐整肃,晋阳帝敲了敲龙椅扶手,将要起身。
却见大殿槛外,正有一人自长阶朝上奔来,他手持御龙卫令牌,殿门侍卫查验过后,便教入殿。御龙卫如今统领是晋阳帝本人,因此若有紧急事情,须即报于圣上。
“臣惊扰朝会、惊扰皇上,万死难辞其咎。但此事危急,须即刻报于皇上,不知是否……”
是否须避开群臣。殿中君臣皆知他意,甚有几人已挪了脚步,却见晋阳帝站起身来,低头看了看他,指尖冒出些银光,闪烁即灭,而后道。
“不必,就在这儿说吧。”
故安竟从他脸上看出些嘲讽的笑意。随即听那兵卫犹豫半刻,方道。
“臣职守在南城永定门,方才有一修士于此门入城,臣照例盘查,竟见此人是……元婴大圆满修为。”
这几个字已是颤抖。他其实从未见过何样才是元婴大圆满,但能识得,此人境界比皇上还要高出不知多少,且又无元神,只能是……
他话音甫落,大殿气氛便骤变,晋阳帝微微垂眼,又使刚要冒头的议论声摔为死寂。
“还有吗?”晋阳帝问。
那兵卫叩首在地,仿若石雕死人。
“臣问他姓名与进城来意,他说他是蒙州顾氏后人,来此是为向皇上献宝,姓名则为‘顾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