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下了一天又一天,不知不觉,春日暖阳便以洒落。
宋寄星轻轻地推开窗户,院中一片春色葳蕤,窗户檐上不知何时多了一个巢穴,里头传来微弱的鸟叫声。
日光正好,宋寄星打开那封来自大安镇的书信,入眼依旧是隽秀的字迹,写了不少趣事。
看着看着,宋寄星不禁轻笑出声,重复看了四五遍,她才将信笺收起,放好。
随即唤人备了信纸笔墨,提笔欲写又停住。
写点什么才好?
宋寄星思来想去,手中笔上的墨滴落,已经染黑了纸,她才停下思考。
摇摇头,再起笔时,将自己近些天发生的事都写了一遍,几番精简言语,也整整写了六页纸。
认真看过几遍,宋寄星才把信纸折起,放入信封中。
提笔蘸墨,仔细专注,在信封上写下“陈正卿亲启”五字。
信很快寄了出去。
此后的日子,宋寄星阅读诗书、钻研琴棋,闲暇之余期待着来自遥遥远处的信,过得安稳。
陈正卿的信不像宋寄星写的那样详细,他挑着重要的事情写,行文流畅,文不加点。
两人来回写过十多次信。
春夏秋冬就此走过一遍。
不知不觉中,连同书信注满思念。
“万嘉十七年,吾年十八,院中植桂树,亭亭将玉立。中秋之日,忽闻京中突变,宋家遭受牵连……”
一个王朝存在久了,面对内部或外部的冲突,必然是要施行改革的。
宣朝也不例外。
改革,必然会损害一些人的利益,因此也会遭人反抗。朝中很快形成了改革派、保守派和中立派。
由于友人的关系,宋寄星的父亲无可避免的被纳入了改革派。然而,此时正值保守派势大,改革派的官员多数都被打压。
宋父被外派到大安镇,当了个地方官。
于是在中秋后的一个寻常的日子里,宋寄星和陈正卿重逢了。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枝头桂花正摇曳,欲随秋风为过客。
马车旁,女子一袭水蓝色衣裙,坠着珍珠的步摇随风微微晃动,眉眼如画,似远山青黛。
隔着来往的人群,她一眼望见不远处走来的男子,着青色衣衫,头发用素雅的发带束起,是贤士才子的装扮,契合男子的身份。
遥遥向往的那一刻,一如当年,千言万语,不言中早已倾诉,恍惚间,他们未曾别离过。
宋家人搬入了大安镇的一所小宅院,没有华贵绚丽的亭台轩榭,也没有精雕玉琢的用具,从庭院到屋舍,都极为简朴。
还来不及寒暄几句,陈正卿随宋父进了书房。
书房的门关上前,陈正卿回眸看了宋寄星一眼。
宋寄星默然,她缓步走远,没有停留在书房附近,忧心会打扰到父亲与陈正卿。
“上京如今很不太平。”宋父抬手示意陈正卿坐下,为他倒了杯茶。
“我在大安,有听说过一些风声,听闻两派斗得厉害,如今已经是明面上的。”陈正卿在市井中听到不少的消息,几月以前,两派相争,矛盾尚不突出;可不久后,太子对保守派的官员有加青睐……
未来储君的选择,使原本平衡的天平发生了倾斜,局势对改革派越发不利。
“太子的选择对目前局势的影响很大,近几年内,改革之人恐怕寸步难行。”宋父嗟叹道。
陈正卿满眼忧心,寸步难行只是最保守的估计,真正能够阻止改革的,是杀鸡儆猴,对企图改革者进行威慑。
届时,必然有人会成为牺牲者。而如今官场多腐朽之徒,威吓之下,再无勇夫。
宋父又是长长的一声叹息。
陈正卿沉默,他看着身边这位长辈,正值壮年,华发上却已沾染点点雪色,比那声叹息更令人触目。
可如今别无他法,官场的算计从来是残酷的,当权者掌握生死,无权者只能任由摆布,唯有走一步看一步。
那年的冬日寒冷,天降飞雪,落在斑驳的路上,行人走过留下深深浅浅的足迹……伞上也截留了细雪,随着伞的开合而落下,有不离者,宛如丝丝眷恋。
“当年岁寒,与吾妻同行于桐花巷中,知静寂安乐,又行于市中喧闹之处,听锣鼓喧天……凡此点点,尤皆岁月自珍。”
宋寄星轻轻地推开窗户,院中一片春色葳蕤,窗户檐上不知何时多了一个巢穴,里头传来微弱的鸟叫声。
日光正好,宋寄星打开那封来自大安镇的书信,入眼依旧是隽秀的字迹,写了不少趣事。
看着看着,宋寄星不禁轻笑出声,重复看了四五遍,她才将信笺收起,放好。
随即唤人备了信纸笔墨,提笔欲写又停住。
写点什么才好?
宋寄星思来想去,手中笔上的墨滴落,已经染黑了纸,她才停下思考。
摇摇头,再起笔时,将自己近些天发生的事都写了一遍,几番精简言语,也整整写了六页纸。
认真看过几遍,宋寄星才把信纸折起,放入信封中。
提笔蘸墨,仔细专注,在信封上写下“陈正卿亲启”五字。
信很快寄了出去。
此后的日子,宋寄星阅读诗书、钻研琴棋,闲暇之余期待着来自遥遥远处的信,过得安稳。
陈正卿的信不像宋寄星写的那样详细,他挑着重要的事情写,行文流畅,文不加点。
两人来回写过十多次信。
春夏秋冬就此走过一遍。
不知不觉中,连同书信注满思念。
“万嘉十七年,吾年十八,院中植桂树,亭亭将玉立。中秋之日,忽闻京中突变,宋家遭受牵连……”
一个王朝存在久了,面对内部或外部的冲突,必然是要施行改革的。
宣朝也不例外。
改革,必然会损害一些人的利益,因此也会遭人反抗。朝中很快形成了改革派、保守派和中立派。
由于友人的关系,宋寄星的父亲无可避免的被纳入了改革派。然而,此时正值保守派势大,改革派的官员多数都被打压。
宋父被外派到大安镇,当了个地方官。
于是在中秋后的一个寻常的日子里,宋寄星和陈正卿重逢了。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枝头桂花正摇曳,欲随秋风为过客。
马车旁,女子一袭水蓝色衣裙,坠着珍珠的步摇随风微微晃动,眉眼如画,似远山青黛。
隔着来往的人群,她一眼望见不远处走来的男子,着青色衣衫,头发用素雅的发带束起,是贤士才子的装扮,契合男子的身份。
遥遥向往的那一刻,一如当年,千言万语,不言中早已倾诉,恍惚间,他们未曾别离过。
宋家人搬入了大安镇的一所小宅院,没有华贵绚丽的亭台轩榭,也没有精雕玉琢的用具,从庭院到屋舍,都极为简朴。
还来不及寒暄几句,陈正卿随宋父进了书房。
书房的门关上前,陈正卿回眸看了宋寄星一眼。
宋寄星默然,她缓步走远,没有停留在书房附近,忧心会打扰到父亲与陈正卿。
“上京如今很不太平。”宋父抬手示意陈正卿坐下,为他倒了杯茶。
“我在大安,有听说过一些风声,听闻两派斗得厉害,如今已经是明面上的。”陈正卿在市井中听到不少的消息,几月以前,两派相争,矛盾尚不突出;可不久后,太子对保守派的官员有加青睐……
未来储君的选择,使原本平衡的天平发生了倾斜,局势对改革派越发不利。
“太子的选择对目前局势的影响很大,近几年内,改革之人恐怕寸步难行。”宋父嗟叹道。
陈正卿满眼忧心,寸步难行只是最保守的估计,真正能够阻止改革的,是杀鸡儆猴,对企图改革者进行威慑。
届时,必然有人会成为牺牲者。而如今官场多腐朽之徒,威吓之下,再无勇夫。
宋父又是长长的一声叹息。
陈正卿沉默,他看着身边这位长辈,正值壮年,华发上却已沾染点点雪色,比那声叹息更令人触目。
可如今别无他法,官场的算计从来是残酷的,当权者掌握生死,无权者只能任由摆布,唯有走一步看一步。
那年的冬日寒冷,天降飞雪,落在斑驳的路上,行人走过留下深深浅浅的足迹……伞上也截留了细雪,随着伞的开合而落下,有不离者,宛如丝丝眷恋。
“当年岁寒,与吾妻同行于桐花巷中,知静寂安乐,又行于市中喧闹之处,听锣鼓喧天……凡此点点,尤皆岁月自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