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嘉十八年,吾妻于庭中植桂树两株。待秋有期,花蕊缀满枝头,繁盛如许,吾妻乐而笑,万花齐放总不如。”

    万嘉十八年,因着帝王大寿,朝中两派之争暂时歇了气,尽管暗地里还在争斗,但已不似从前那般水火不容。

    年初之时,邻户人家送了陈正卿两株桂花幼苗,宋寄星恰巧也在场,帮着陈正卿把花种了。

    桂花苗矮小,枝叶还没有完全伸展开,宋寄星将它们种在了院子的正中央,是卧室、书房一开门就能看到的地方。

    宋寄星用水瓢舀了水,浇在桂花苗周边的土壤上,“今年秋日,不知道能不能看见它开花。”

    她语气里带着些许期待,却又隐隐有些落寞。

    “会开的。”陈正卿在宋寄星身旁蹲下,语气笃定。

    宋寄星被陈正卿认真而笃定的样子逗笑了,她起身将水瓢放回桶里,回头看着陈正卿,盈盈一笑,“那么确定啊?万一它真的不开呢?”

    “它一定会开的。”陈正卿看着宋寄星,春光洒落在她身上,唇角带笑,少年人的烂漫恰与春日热烈,抚过人心点点倦意,徒留清润如水,轻轻拨人心弦。

    “便待秋日来,与君同看花。”宋寄星莞尔一笑。

    “好。”陈正卿答,无比珍重。

    日月轮回,斗转星移。

    约定的秋日悄然而至。

    约半是隔了十几天,再次跨进陈正卿的院子时,宋寄星惊奇地发现,那两株幼苗竟真的开花了。

    “神机妙算啊。”宋寄星笑着拍了拍陈正卿的肩,目光落在小小的桂花上。

    她蹲下身,缓缓靠近已经绽放的桂花,嗅着散发出的花香。

    桂树还是矮小,开的花不算多,空气中只有些许香气,既不显醇厚,也不显淡薄,恰到好处,让人心旷神怡而不觉得甜腻。

    宋寄星从小就喜欢桂花,对着自己亲手种出的两株,不免.流露出喜悦之情,脸上的笑意越发的明显。

    陈正卿在一旁看着这一幕,桂花与人交相辉映。

    风吹秋叶落,灰瓦白墙的院子里,姑娘笑着看花,也笑着去看一旁的人。

    岁月于此恰好。

    秋风骤急的晚上,繁星点点照夜空,书房之中,少年提笔作画,画意中人,诉心中情。

    “万嘉十九年,上元节,与吾妻游于灯市,万千火光,照人明灭。

    登楼阁,有风雪漫卷而来,霜寒天地间,见吾妻泪落数行,悲戚不可量。”

    万嘉十九年春,皇帝患病,太子主政,重新打压朝中改革派,甚者污蔑构陷,致其下狱、灭门。也许,很快就轮到朝廷之外的改革派官员。

    大安镇地处北边,气候渐暖,元宵夜却又下起了大雪,异常多的雪扰了过节的心。

    撑着一柄素色的伞,陈正卿与宋寄星并肩走在街上。

    人并不算多,他们一路慢慢走着,擦肩而过数盏花灯。

    两人在家中已经吃过糖元,原本是为了凑几分过节的热闹,想着外出看灯,谁料路上竟下起了雪。

    雪越下越大,街上渐渐铺满白雪,厚重无比,天地人间,一片苍茫。

    似是心有灵犀,两人不约而同向着镇中那座高高的楼阁走去。

    楼阁名叫“摘星楼”,有五层之高,早在数十年前,是用于祭神与节日欢庆的,然而近两三年,边疆之地被外族一割再割,大安一个小镇竟也成了边疆的属地,摘星楼从此多了军队通信、望察四方的用途。

    如今是节日,摘星楼的二三层被用于欢庆之用,往日楼阁之上聚满了看烟火和花灯的人,因着今年下雪,人迹寥寥。

    街上挂着的花灯如往年一般明亮,在楼阁上望下去,一片接连一片,在镇中街道上蔓延开,灯火通明,是十里热闹景象。

    巡巷的人敲着锣鼓走过,镇外依时放起了爆竹与烟花,声音嘹亮,烟花在半空中绽开,璀璨夺目。

    笑声与歌声就夹杂在爆竹声中,是一地繁华,是家家户户同庆。

    “一方盛世,如此繁华。”宋寄星神色淡淡,看不见半分从前因节日而欢喜的模样。

    陈正卿心知她在忧心什么,良久无言。

    两人并肩而立,俯察人世欢乐,却融不进那欢乐之中。

    细细的飞雪吹入楼阁,宋寄星伸出手,雪落在掌心,顷刻化为水,肌肤所触,如此凌冽。

    “从前不觉得团聚珍贵,如今才觉人生无常,朝可生,暮可死,不由人。”一番话语连带着叹息,宋寄星说得不紧不慢,心中无比怀念年少的时日。

    无忧无虑的日子是短的,到底不知是它短暂;还是心中无所感,所以短暂。

    隔着布料,陈正卿牵起宋寄星的手,一字未言,却处处是安慰。

    “妻年少,识别离,因觉时日短暂,蜉蝣天地一瞬。怜她岁小,已知人间之苦。”

    “万嘉二十年,叔父为人陷害,逝去。叔母因痛成疾,形销骨立。妻以一人之力,负一家之责,十五之年,已成人自立。”

    万嘉二十年夏,宋父遭人构陷,朝中改革派的主要成员均被打压,无人相助,最终落得斩首抄家之名。

    官吏缉捕宋父,抄走家中贵重之物。在宋父的恳求之下,他才得以对妻女留下遗言。

    黄昏西下,官吏挟着宋父上了官车。

    宋寄星提起衣裙,直直跪下,对着父亲,三拜叩首,“女儿宋寄星,谨记父亲教诲。”

    官车远去,宋寄星依旧跪在地上,身形微微颤抖着。

    陈正卿匆匆上前,扶起她,“罪名不至于死,或可有转圜之地。”

    宋寄星摇头,“虽不知朝中之事,料想如今,党派已除,无人能够相助。”

    忧心月余,宋父的尸首被送返,宋寄星与陈正卿谋划了下葬的事。

    不过两日,由宋寄星扶灵牌、陈正卿扶棺,宋父在大安镇郊外下葬,入土为安。

    那之后,宋母请陈正卿到家中用饭,为了答谢他,饭后,两人谈了一会话。

    大致的意思,是想退了陈正卿与宋寄星之间的姻亲。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皇帝重病,太子之心昭然若揭,朝廷中多是旧派,唯恐碍了你的仕途。”宋母如是说,“往后……只称是义兄妹……便好。”

    “晚辈明白。”陈正卿并不反驳。

    这一番谈话过后,月已上中天。

    宋寄星提着一盏灯,送陈正卿离开。

    到了大门,陈正卿刚跨出门槛,就听到身旁人的话。

    “兄长……夜黑路长,带上这盏灯吧。”宋寄星垂着眼眸,神色平静,让人难以看出情绪,可那句说得犹豫的“兄长”,却将她想要掩藏的心思暴露无遗。

    陈正卿一言不发地接过那盏灯,静静地注视着眼前人,良久,同样艰难地说出一声,“多谢。”

    月光照在寻常巷陌,银白色洒满四周,一片苍茫,似乎也不忍此情。

    “万嘉二十一年,参加秋闱,吾妻送行,赠我软枕……”

    大安镇虽隶属边疆,也会举办相应的考试,选拔人才。

    出发的那天,宋母和宋寄星都来送行。

    宋寄星将手中的布包递给陈正卿,“我做了个软枕,手艺不算精巧,尚可为用。”

    “多谢,”陈正卿接过布包,眉眼中是压抑的欢喜,“我定当取功名而归。”

    “祝君此行顺利,待到秋来,一日看尽长安花。”宋寄星说了几句吉祥话。

    烈阳高照,陈正卿渐渐走远。

    这是第二次,宋寄星看着他远去的身影。

    秋闱考得很顺利,回到大安时,已近中秋,宋母特意做了一桌子菜,三人一起过了这个节。

    稍显冷清,却也自得其乐。

    席间,宋寄星想起了那两株桂树,“再过几年,它们该有我这么高了。”

    “恐怕还要很多年,你要慢慢看着它们长大。”陈正卿把剥好的栗子放进宋寄星手里,脸上浅浅的笑意,温润如玉。

    “那就一起等。”宋寄星把栗子放进嘴里,目光炯炯,如日中之光。

    “当夜月圆,本以为吉兆,谁料后来多戚苦。”

    写到此处,用墨可见为文者心绪翻涌,往后每一个字,都是用颤抖的手写下的。

    “万嘉二十二年,吾妻染肺疾,病情尚轻。参加春闱,吾妻不顾病疾,为吾送行。未知后来,病来如山倒。”

    宋寄星是在初春染上的肺疾,起初并不算严重,每日服药将养着。

    不久,就到了春闱的日子,陈正卿原本想劝宋寄星不必再为他送行,但宋寄星执意要送他,于是不再劝阻。

    当天是晴天,阳光明媚的日子,适合送人远行。

    此次道别,大多时候是陈正卿在说,无外乎几句叮嘱,宋寄星却没有说太多话。

    “保重身体,按时服药,”陈正卿温声道,“初春方回暖,夜寒多添衣。”

    回望对方温柔的眉眼,宋寄星脸色略显苍白,但那如远山的黛眉微弯,带着喜意,“待君归来,踏青镇外。”

    陈正卿颔首,“好。”

    街道人来人往,宋寄星站在原地,又一次目送他远行。

    又是一段时日过去,树梢换新芽,陈正卿归来。

    可惜踏青的许诺不能够实现了,宋寄星的肺疾逐渐严重,早些时候还能下床行走,后来便卧床不起,靠着服药吊命。

    陈正卿与宋母一同,衣不解带地照顾宋寄星。

    与此同时,陈正卿考中会元的消息传来。

    宋寄星躺在床上,喝药时也忍不住笑。

    “这是怎么了?”这一笑冲淡了陈正卿心中挥之不散的担忧,紧皱的眉也因眼前人的喜悦而舒展,难得的,陈正卿开怀地笑了出来。

    “我替你高兴。”宋寄星背靠着枕,脸色苍白,几无血色,却因那笑容,重新有了生机。

    “半月后殿试,我会好好考,让你多高兴一点。”陈正卿笑着回应,想到什么,眼角沾染了泪光。

    宋寄星信誓旦旦,“我会等到那天的。”

    岁月是悄然流逝的,很快就到了陈正卿出发的日子。

    临行前夜,宋寄星说不会去送陈正卿了。

    “好,你多休息,等我回来。”陈正卿帮宋寄星掖了掖被角,动作无限轻柔。

    宋寄星点了点头,不久就沉沦在睡梦中。

    看着眼前人的睡颜,陈正卿的心霎时被千万条丝线缠绕,似要绞碎才能停息,钝痛袭来,眼角不禁落泪。

    “你我……还有多少时日可待?”陈正卿拨开宋寄星额前的发,声音哽咽,一字一句都说得艰难。

    次日,在与宋母道别后,陈正卿再次离开大安镇。

    彼时他还不知道,说过不来送他的人,再一次远远的望着他的背影离去,直至目光所及,再也寻不到他的身影。

    “万嘉二十三年,吾妻离世,甚爱桂,因葬于大安镇外山脚一桂花树下。”

    上天大抵还是怜悯有情人的。

    参加殿试后,陈正卿马不停蹄地赶回了大安,见了宋寄星最后一面。

    “我没骗你吧,我会等到你回来。”那张苍白如纸的脸上依旧带着笑,宋寄星眼睛微亮,视线都落在眼前人身上。

    陈正卿不知所言,有一瞬间,恍惚又回到了他十六岁时,那年他失去了双亲,温暖的家支离破碎。

    八年以后,他又要失去他挚爱之人。

    剜心之痛,不过如此。

    “陈正卿,别难过。”宋寄星的声音哽咽,艰难地伸出手,想要帮他擦去眼泪。

    “宋寄星,你是个小骗子。”陈正卿抓住宋寄星伸来的手,说出的话带着点狠厉,动作依旧是轻柔的。

    宋寄星怔愣着,一瞬无言。

    “你许诺要陪我踏青,还说陪我一起等桂树长高,现在一件都没做,我被你骗得好惨。”陈正卿声音沙哑,像久未发声的弦。

    宋寄星很想抱一抱他,可是她没有力气了,踌躇许久,只能说出一句“抱歉”。

    又是一阵寂静,两人相对,竟无语凝噎。

    许久许久,陈正卿才听见宋寄星说话。

    “我为你送行四次,这次……该你送送我了。”

    话落,那双泛着亮的眼睛缓缓闭上。

    屋外树梢,鸟儿叫声嘹亮,打破了原有的寂静,呼啸而过的风也刮落旧叶,一洗沉疴换新容。

    可床上的人却醒不过来了。

    “为吾妻痛,十五日。奉朝廷之命,走马上任,心思倾注于民,然夜深人静,四下无人时,每每思吾妻。”

    “岁月顷逝,桂树生,已如吾妻长。”

章节目录

欲买桂花与同游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莫漫惊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莫漫惊并收藏欲买桂花与同游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