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些急了,委屈地说:“曲老师不愿意教我们口琴了,我不知道接下来应该怎么练。”
父亲说:“不教新的就不练老的了?那你也不是这块料啊!”
母亲说:“你老师不愿意教你了,你也怪我们?
我们还得给你找个愿意教你的老师呗?”
“那不是你们让我参加老姨婚礼,老师才不愿意教我了吗?”我急切地辩解。
父亲说:“那你老师是就不教你一个人吗?”
我有些语塞。
母亲说:“诶哟喂,还我们让你参加婚礼,你自己没想去呢?
我们把你捆上扛着去的呗?”
“你们,你们不讲道理!”我为之气结,再说不出别的话来。
母亲教育我说:“我们要是不讲道理,早就揍你了。
你一天上学就好好学习课内的,别总惦记课外的。
天天研究课外的,你是能成名还是能发财啊?
还没给家里赚钱呢,花钱倒是一把好手。”
当时我并不清楚那种心痛的感觉从何而来,只觉得可能是因为家里穷。
我本能地觉得,父母养育我已经很不容易了,我应该尽量少花家里的钱。
如今回过头去想想,或许我心底那种刻骨铭心的痛,是因为第一次被父母剪断能在长大以后翱翔天际的翅膀。
从此之后,我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只要是老师上课讲过的,我都要弄懂、弄会。
九六年上半年,学校推荐我去参加“小红花竞赛”。
我表现得还不错,却没能拿奖。
我以为,又一次辜负了老师和家长的期望。
没想到,学校方面居然很满意我的成绩和名次,特意在全校范围表扬了我。
我很开心,更加拼命学习。
用如今的话来说,就是我努力的表现,与我出身贫寒的人设相匹配。
二年级学年末最后一次测验,我考了二百分。
因为二年级期末考试只考两门,语文和数学,且每一科目满分一百分。
我的母亲趾高气昂地来参加家长会,一进门就看到黑板上有两个大大的名字。
下面那个是我的名字,在我的名字上面,是一个女同学的名字——韩鹿。
韩鹿是个很可爱的女生,小洋娃娃一样的五官,留着一个乖巧的蘑菇头发型。
你问我为什么记得这么清楚?
因为她上课时,就坐在我的前一排,跟我说话时,总是自称“鹿鹿”。
比如:“鹿鹿去外面补习了,外面的老师好温柔,鹿鹿最喜欢学习了。”
她这次考试的成绩也很好,总分和我一样。
家长都到齐了之后,先是收听挂在教室最高处的电喇叭里播放的校长讲话。
校长讲话比较空泛,都是政策性和纲领性的内容。
大约半个小时之后,是各班主任自行分析各班情况,做一些总结性的阐述。
母亲耳朵里听到的,都是老师对我的夸奖。
根据一年级时的经验,母亲开始在心里准备育儿经验分享的腹稿。
遗憾的是,今年的家长会上,曲老师虽然频繁看向母亲,却没有让母亲分享育儿经验。
站在讲台上分享育儿经验的,是鹿鹿的父亲。() ()
韩父打扮得很有成功人士的风采,一身得体的西服,显得人很干练,没有一点臃肿的感觉。
尤其脚上那双擦得锃亮的皮鞋,在替它的主人不断昭告天下:我们是坐车来的。
韩父说话之前,习惯性地扫视了一圈台下的家长。
这里面有一些他的老同事,也有一些他的新朋友。
对于他这样的人来说,认识一个人,可能只需要两分钟时间。
韩父很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说出了在当年父母中比较经典的凡尔赛语录。
“我平时工作比较忙,没时间管孩子的学习,基本上就是孩子想要啥就给买点啥就完了。
哦,对了,孩子能出成绩,全靠自己的努力和自律。”
韩父很满意自己的发言,因为他觉得自律这个词让他显得很有文化。
但韩父这段干练的发言里面,所能提取的信息却不怎么有深度。
总结一下基本就四个词:活忙、钱多、努力、争气。
前两个词说家长,后两个词说孩子。
在当时那个年代,有活干的家长不多,大部分双职工家庭最少有一个人下岗。
而韩父,却强调自己工作忙。
这不是在惭愧没时间带孩子,是在显摆自己有本事。
大多数家长没有工作或者工作不忙,肯定就不太赚钱。
韩父却在大谈,孩子想要啥就给买点啥,不是在惭愧自己不会教育孩子,是在显摆自己家里经济条件好。
这一点从他西装革履、大背油头的造型上,也可以看出来。
而他话语里透露出对孩子最大的重视,就是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给孩子开家长会。
但这还不是无条件的,而是因为他觉得自家女儿争气,不用他管就能考班级第一。
你要说他没提女儿在外面念补习班的事是忘了,谁能相信啊?
母亲听了这样的育儿分享很是生气,回家就把我劈头盖脸地臭骂一顿。
我很委屈,明明我也考了满分啊。
母亲听到我的反驳,更加气愤。
她指着我的鼻子说:“你们曲老师可说了,人家韩鹿考满分,是因为卷子上就这么多题,影响人家发挥了。
你考满分,那是因为你的水平就到这了,再多一道题你也满分不了。”
我其实知道,曲老师平时就爱说,我们学校是区级重点小学,我们的试卷只是检验教学进度用的工具。
真正的拔高题,得看人家市级重点小学的题。
但我有些理解不了,母亲为什么会觉得,我能考满分是被照顾了呢?
我努力为自己争辩:“人家韩鹿能做出市重点的题,是因为人家在市重点老师开的补习班上课。
我又没上过这个课,我去哪学怎么做这些题的知识去?”
母亲给了我一巴掌:“你还犟嘴!
补习班讲得不是二年级的知识是吗?”
我哭着大吼:“知识都一样,可人家有个好爸爸!”
这一吼,把父亲也拉入战局。
“人家斗大的字不认识一箩筐的农民家里,孩子也有上大学的。
就你,自己不如人家,还非赖家里条件不好。”
父亲说:“不教新的就不练老的了?那你也不是这块料啊!”
母亲说:“你老师不愿意教你了,你也怪我们?
我们还得给你找个愿意教你的老师呗?”
“那不是你们让我参加老姨婚礼,老师才不愿意教我了吗?”我急切地辩解。
父亲说:“那你老师是就不教你一个人吗?”
我有些语塞。
母亲说:“诶哟喂,还我们让你参加婚礼,你自己没想去呢?
我们把你捆上扛着去的呗?”
“你们,你们不讲道理!”我为之气结,再说不出别的话来。
母亲教育我说:“我们要是不讲道理,早就揍你了。
你一天上学就好好学习课内的,别总惦记课外的。
天天研究课外的,你是能成名还是能发财啊?
还没给家里赚钱呢,花钱倒是一把好手。”
当时我并不清楚那种心痛的感觉从何而来,只觉得可能是因为家里穷。
我本能地觉得,父母养育我已经很不容易了,我应该尽量少花家里的钱。
如今回过头去想想,或许我心底那种刻骨铭心的痛,是因为第一次被父母剪断能在长大以后翱翔天际的翅膀。
从此之后,我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只要是老师上课讲过的,我都要弄懂、弄会。
九六年上半年,学校推荐我去参加“小红花竞赛”。
我表现得还不错,却没能拿奖。
我以为,又一次辜负了老师和家长的期望。
没想到,学校方面居然很满意我的成绩和名次,特意在全校范围表扬了我。
我很开心,更加拼命学习。
用如今的话来说,就是我努力的表现,与我出身贫寒的人设相匹配。
二年级学年末最后一次测验,我考了二百分。
因为二年级期末考试只考两门,语文和数学,且每一科目满分一百分。
我的母亲趾高气昂地来参加家长会,一进门就看到黑板上有两个大大的名字。
下面那个是我的名字,在我的名字上面,是一个女同学的名字——韩鹿。
韩鹿是个很可爱的女生,小洋娃娃一样的五官,留着一个乖巧的蘑菇头发型。
你问我为什么记得这么清楚?
因为她上课时,就坐在我的前一排,跟我说话时,总是自称“鹿鹿”。
比如:“鹿鹿去外面补习了,外面的老师好温柔,鹿鹿最喜欢学习了。”
她这次考试的成绩也很好,总分和我一样。
家长都到齐了之后,先是收听挂在教室最高处的电喇叭里播放的校长讲话。
校长讲话比较空泛,都是政策性和纲领性的内容。
大约半个小时之后,是各班主任自行分析各班情况,做一些总结性的阐述。
母亲耳朵里听到的,都是老师对我的夸奖。
根据一年级时的经验,母亲开始在心里准备育儿经验分享的腹稿。
遗憾的是,今年的家长会上,曲老师虽然频繁看向母亲,却没有让母亲分享育儿经验。
站在讲台上分享育儿经验的,是鹿鹿的父亲。() ()
韩父打扮得很有成功人士的风采,一身得体的西服,显得人很干练,没有一点臃肿的感觉。
尤其脚上那双擦得锃亮的皮鞋,在替它的主人不断昭告天下:我们是坐车来的。
韩父说话之前,习惯性地扫视了一圈台下的家长。
这里面有一些他的老同事,也有一些他的新朋友。
对于他这样的人来说,认识一个人,可能只需要两分钟时间。
韩父很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说出了在当年父母中比较经典的凡尔赛语录。
“我平时工作比较忙,没时间管孩子的学习,基本上就是孩子想要啥就给买点啥就完了。
哦,对了,孩子能出成绩,全靠自己的努力和自律。”
韩父很满意自己的发言,因为他觉得自律这个词让他显得很有文化。
但韩父这段干练的发言里面,所能提取的信息却不怎么有深度。
总结一下基本就四个词:活忙、钱多、努力、争气。
前两个词说家长,后两个词说孩子。
在当时那个年代,有活干的家长不多,大部分双职工家庭最少有一个人下岗。
而韩父,却强调自己工作忙。
这不是在惭愧没时间带孩子,是在显摆自己有本事。
大多数家长没有工作或者工作不忙,肯定就不太赚钱。
韩父却在大谈,孩子想要啥就给买点啥,不是在惭愧自己不会教育孩子,是在显摆自己家里经济条件好。
这一点从他西装革履、大背油头的造型上,也可以看出来。
而他话语里透露出对孩子最大的重视,就是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给孩子开家长会。
但这还不是无条件的,而是因为他觉得自家女儿争气,不用他管就能考班级第一。
你要说他没提女儿在外面念补习班的事是忘了,谁能相信啊?
母亲听了这样的育儿分享很是生气,回家就把我劈头盖脸地臭骂一顿。
我很委屈,明明我也考了满分啊。
母亲听到我的反驳,更加气愤。
她指着我的鼻子说:“你们曲老师可说了,人家韩鹿考满分,是因为卷子上就这么多题,影响人家发挥了。
你考满分,那是因为你的水平就到这了,再多一道题你也满分不了。”
我其实知道,曲老师平时就爱说,我们学校是区级重点小学,我们的试卷只是检验教学进度用的工具。
真正的拔高题,得看人家市级重点小学的题。
但我有些理解不了,母亲为什么会觉得,我能考满分是被照顾了呢?
我努力为自己争辩:“人家韩鹿能做出市重点的题,是因为人家在市重点老师开的补习班上课。
我又没上过这个课,我去哪学怎么做这些题的知识去?”
母亲给了我一巴掌:“你还犟嘴!
补习班讲得不是二年级的知识是吗?”
我哭着大吼:“知识都一样,可人家有个好爸爸!”
这一吼,把父亲也拉入战局。
“人家斗大的字不认识一箩筐的农民家里,孩子也有上大学的。
就你,自己不如人家,还非赖家里条件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