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遭遇了与我父亲当年的遭遇差不多的情形,就是家里的饭恐怕不够我吃。
好在我从小就没吃过什么好东西,一直是苦着过来的。
只需要在平时吃得菜里多放两勺盐,我就可以以多吃两个馒头为代价,将自己喂饱。
母亲每次看到我吃饭的样子,都安慰父亲说:“能吃是福!”
父亲也知道,我家虽然穷,但只有一个孩子,其实在吃穿上比他小时候富裕太多了。
两相努力之下,父亲便接受了我多吃的事实,决定从他和母亲那里多省下一点。
我印象最深的表现就是,父亲连续几年都没有去“换啤酒”。
前文咱们说过,当时为父亲买啤酒,我需要拎着一个玻璃瓶过去,到那才能不需要酒瓶押金便带走一瓶啤酒。
父亲戒掉啤酒的时间太久,久到我再次为他打啤酒时,小卖部已经不要啤酒瓶的押金,更不需要拿啤酒瓶去交换了。
父亲戒了啤酒之后,改为喝散装白酒。
他从车间里拿来一个装机油的塑料桶,前端有个可以旋转的盖子,后面有一个拎手。
据说,这个桶装满了是五升的容量,父亲说一次可以打九斤酒。
父亲把塑料桶仔细刷干净,确认没有机油味道之后,才拿着出去打散酒。
也不知道是父亲计算有误,还是散酒分量不足,父亲每次打完九斤酒,这个桶都不会装满。
后来我长大了一些才知道,父亲是故意这样做,因为酒打太满了不好往外倒。
等我完全长大了以后我才知道,当时的酒就是缺斤短两。
因为,五升五十度的白酒,它就应该是九斤重。
后来我问父亲为什么不揭穿商家,父亲韩憨厚一笑,说了一句我至今都觉得有道理的话:“他要价低,谁都不容易。”
父亲的话有些词不达意,我理解主要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本地流行民谚“便宜就是当”。
父亲说了,那家白酒的单价比别人家低一些,在打价格战拉客的同时,自然要搞一些“堤内损失堤外补”的小手段。
缺斤短两自然就是其中一种最常见的小手段。
第二层就是,当时正处于“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初见成效的阶段。
大部分恶意打价格战的商品,其实都是假冒伪劣商品。
我们经常在电视新闻上看到,有人因为喝了假酒导致失明或者死亡。
而一家散酒店不卖工业酒精勾兑的白酒,还愿意依靠价格优势拉生意。
父亲觉得,即便分量有些不足,他也能接受。
毕竟,那些不肯降价的,在称重上也不一定能做到足斤足两。
最后一层就是,店家虽然用约定俗成的说法,称呼四升半酒液为九斤酒,实际上却并不会真的过称。
他只是依靠一个固定容量的不锈钢酒提,简单粗暴的认为一提就是一斤。
若是一提水,自然就是一市斤。
一提低度酒,比如度以下的白酒,重量自然也与一市斤相差无几。
但越是高度的白酒,其密度越低。() ()
度以上,一提白酒的重量只有九两多一点点。
若是度往上,一提白酒甚至不足九两重。
父亲是觉得,卖酒的店家,有可能自己也不知道这个细微的差别。
毕竟,度数越高的白酒,需要蒸馏的次数越多,相对来说就等于会消耗更多的粮食和酒糟。
卖酒的店家也不一定就舍得用高度白酒测试酒提,搞清楚体积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如今回想起那段岁月,父亲喝了这么多年的散酒,一直没有翻车,没有遇到过假酒。
除了父亲运气很好以外,或许也是父亲对这家小店的包容,给了一个不得不向价格战低头,在变通之余又能守住底线的小店一个生存机会,所换回来的福报。
当然,全指望父亲这样一天只喝二两的人养活这个小店也很难。
事实上还是店家的经营策略,在那个经商环境恶劣的年代,杀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血路。
让父亲如此控制自己目前唯一的爱好的,还有母亲也突然变大的食量。
起先我的父母并不在意,母亲觉得或许是我吃饭太香了,导致她也胃口大开。
父亲则是用母亲劝解他的话反过来劝解母亲。
更为重要的是,母亲吃饭变多以后,身材却变好了。
逐渐从被姑姑嘲笑的“大纸包”,变成了刚结婚时那个被邻居艳羡的电影明星。
姑姑也从每到过年都要例行嘲笑母亲身体不好还很胖,逐渐变成羡慕母亲有一双又长又直的大长腿。
母亲固然觉得很有面子,却本能地觉得自己的身体出了问题。
当时的人们,对于疾病的认知很有限。
母亲只是担心自己营养不良,所以去家附近的医院检查了一下身体。
这家医院曾经见证了我的出生,也不止一次挽救过母亲脆弱的生命。
但这家医院的科室设置其实很简陋,妇科与产科是一家,内科是一个综合型科室,甚至兼着儿科的职责。
母亲就是在这家医院的内科,检查出来异常。
当时的大夫也有些不敢确定,不住怀疑自家医院出具的检查结果。
末了,医生给出一个我们听过不止一次发建议:“去医大总院看看吧。”
其实,从家门口医院的检验报告上看,母亲只是得了糖尿病。
不过,这里的医生认为,糖尿病一般多发于中老年,他们不肯相信只有三十出头的母亲会得这种病。
为了不误诊,他们便迟迟不肯下结论,只好让母亲去医大总院检查一下。
因为,海津市的医大总院,有当时全国“唯三”的内分泌科。
除了这三个内分泌科以外,其它地方最早的内分泌科,都要在当年的月份才独立成为单独的科室。
医大总院的内分泌科极为权威,轻易就做出了诊断。
“您爱人得了糖尿病,这是一种富贵病,主要得靠养,目前治疗无法除根。”
年轻的女医生据说经过名医指导,说话很直接,但不会让人觉得难以接受。
好在我从小就没吃过什么好东西,一直是苦着过来的。
只需要在平时吃得菜里多放两勺盐,我就可以以多吃两个馒头为代价,将自己喂饱。
母亲每次看到我吃饭的样子,都安慰父亲说:“能吃是福!”
父亲也知道,我家虽然穷,但只有一个孩子,其实在吃穿上比他小时候富裕太多了。
两相努力之下,父亲便接受了我多吃的事实,决定从他和母亲那里多省下一点。
我印象最深的表现就是,父亲连续几年都没有去“换啤酒”。
前文咱们说过,当时为父亲买啤酒,我需要拎着一个玻璃瓶过去,到那才能不需要酒瓶押金便带走一瓶啤酒。
父亲戒掉啤酒的时间太久,久到我再次为他打啤酒时,小卖部已经不要啤酒瓶的押金,更不需要拿啤酒瓶去交换了。
父亲戒了啤酒之后,改为喝散装白酒。
他从车间里拿来一个装机油的塑料桶,前端有个可以旋转的盖子,后面有一个拎手。
据说,这个桶装满了是五升的容量,父亲说一次可以打九斤酒。
父亲把塑料桶仔细刷干净,确认没有机油味道之后,才拿着出去打散酒。
也不知道是父亲计算有误,还是散酒分量不足,父亲每次打完九斤酒,这个桶都不会装满。
后来我长大了一些才知道,父亲是故意这样做,因为酒打太满了不好往外倒。
等我完全长大了以后我才知道,当时的酒就是缺斤短两。
因为,五升五十度的白酒,它就应该是九斤重。
后来我问父亲为什么不揭穿商家,父亲韩憨厚一笑,说了一句我至今都觉得有道理的话:“他要价低,谁都不容易。”
父亲的话有些词不达意,我理解主要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本地流行民谚“便宜就是当”。
父亲说了,那家白酒的单价比别人家低一些,在打价格战拉客的同时,自然要搞一些“堤内损失堤外补”的小手段。
缺斤短两自然就是其中一种最常见的小手段。
第二层就是,当时正处于“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初见成效的阶段。
大部分恶意打价格战的商品,其实都是假冒伪劣商品。
我们经常在电视新闻上看到,有人因为喝了假酒导致失明或者死亡。
而一家散酒店不卖工业酒精勾兑的白酒,还愿意依靠价格优势拉生意。
父亲觉得,即便分量有些不足,他也能接受。
毕竟,那些不肯降价的,在称重上也不一定能做到足斤足两。
最后一层就是,店家虽然用约定俗成的说法,称呼四升半酒液为九斤酒,实际上却并不会真的过称。
他只是依靠一个固定容量的不锈钢酒提,简单粗暴的认为一提就是一斤。
若是一提水,自然就是一市斤。
一提低度酒,比如度以下的白酒,重量自然也与一市斤相差无几。
但越是高度的白酒,其密度越低。() ()
度以上,一提白酒的重量只有九两多一点点。
若是度往上,一提白酒甚至不足九两重。
父亲是觉得,卖酒的店家,有可能自己也不知道这个细微的差别。
毕竟,度数越高的白酒,需要蒸馏的次数越多,相对来说就等于会消耗更多的粮食和酒糟。
卖酒的店家也不一定就舍得用高度白酒测试酒提,搞清楚体积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如今回想起那段岁月,父亲喝了这么多年的散酒,一直没有翻车,没有遇到过假酒。
除了父亲运气很好以外,或许也是父亲对这家小店的包容,给了一个不得不向价格战低头,在变通之余又能守住底线的小店一个生存机会,所换回来的福报。
当然,全指望父亲这样一天只喝二两的人养活这个小店也很难。
事实上还是店家的经营策略,在那个经商环境恶劣的年代,杀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血路。
让父亲如此控制自己目前唯一的爱好的,还有母亲也突然变大的食量。
起先我的父母并不在意,母亲觉得或许是我吃饭太香了,导致她也胃口大开。
父亲则是用母亲劝解他的话反过来劝解母亲。
更为重要的是,母亲吃饭变多以后,身材却变好了。
逐渐从被姑姑嘲笑的“大纸包”,变成了刚结婚时那个被邻居艳羡的电影明星。
姑姑也从每到过年都要例行嘲笑母亲身体不好还很胖,逐渐变成羡慕母亲有一双又长又直的大长腿。
母亲固然觉得很有面子,却本能地觉得自己的身体出了问题。
当时的人们,对于疾病的认知很有限。
母亲只是担心自己营养不良,所以去家附近的医院检查了一下身体。
这家医院曾经见证了我的出生,也不止一次挽救过母亲脆弱的生命。
但这家医院的科室设置其实很简陋,妇科与产科是一家,内科是一个综合型科室,甚至兼着儿科的职责。
母亲就是在这家医院的内科,检查出来异常。
当时的大夫也有些不敢确定,不住怀疑自家医院出具的检查结果。
末了,医生给出一个我们听过不止一次发建议:“去医大总院看看吧。”
其实,从家门口医院的检验报告上看,母亲只是得了糖尿病。
不过,这里的医生认为,糖尿病一般多发于中老年,他们不肯相信只有三十出头的母亲会得这种病。
为了不误诊,他们便迟迟不肯下结论,只好让母亲去医大总院检查一下。
因为,海津市的医大总院,有当时全国“唯三”的内分泌科。
除了这三个内分泌科以外,其它地方最早的内分泌科,都要在当年的月份才独立成为单独的科室。
医大总院的内分泌科极为权威,轻易就做出了诊断。
“您爱人得了糖尿病,这是一种富贵病,主要得靠养,目前治疗无法除根。”
年轻的女医生据说经过名医指导,说话很直接,但不会让人觉得难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