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我去外婆家蹭饭的时候,全国范围内发生了一次非常大的自然灾害。
长江流域遭遇数十年难得一遇的大型洪灾,其他省市洪灾形势虽不如长江流域那般严峻,也逐渐开始显露端倪。
大量军人在和平年代接到战时指令,而他们需要对抗的敌人却是大自然。
我外婆家所在的省份,也因为需要保卫京畿等处更多的经济较发达地区,将国家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主动泄洪蓄洪。
可以说,全海津的人都欠了蓄洪区的人们一个人情。
只不过,这份情义最终由地方政府以支援互助的方式还了回去。
我在外婆家时,没少听外婆念叨,淹了她的老家,全都是因为要保护我们。
可我明明记得,她的老家在凤凰城,虽然是三线城市,却也属于被保护的经济较优越区域。
当然,我不会与外婆去争论这些。
不论是凤凰城还是蓄洪区,都在同一个省内,外婆把自己和我代入进去也算正常。
为了不惹我外婆的眼,我这一年的暑假基本都待在我三姨家的小饭店。
前文提到过,三姨和三姨夫为了多赚些小钱钱,免费为来吃饭的人提供调料和小咸菜。
这个咸茶,其实是我外婆自家在院子里面腌的菜头。
自家产的菜头,加上一些大粒盐,有些则再加一些酱油,直接塞进陶缸里面暴力腌制。
菜头的爽脆口感,加上盐天然的鲜味,让这种小咸菜不需要特殊的烹调手段,就能刺激得人们食指大动。
这个营销手段,确实让三姨家的小饭店收获了不少粉丝,尤其是在火车站附近找活的务工人员。
这些人普遍只能找到临时性质的工作,很多时候都在为自己下一顿吃什么而发愁。
而一家调料和咸菜免费的小饭馆,明显就给他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生存可能。
每每有刚下火车又囊中羞涩的打工人出现在饭店,基本上就会点上一碗米饭,随后就着免费的咸菜和酱油,把自己的肚子糊弄个饱。
这些怀揣着各种心思来到我外婆家所在县城的打工人,基本上在生活稳定之后,都会回到三姨家的小饭馆,点上几份饺子,认真尝试一下三姨和三姨夫的手艺。
每当这个时候,三姨一家反而会显得很不好意思。
不知所措的她们,只记得跟客人介绍:“吃饺子稀饭免费。”
那些回头客多半也只是会心一笑,在心中默默决定,以后要经常来这家店。
不过,店开得久了,什么样的客人都会遇到。
上个世纪末的时候,各地都在搞基建,外婆家所在的县城也不例外。
搞基建就需要大量的建筑工人,不管是盖商品房还是建设市政工程。
三姨家的小饭馆附近,就有一个建筑工地,偶尔会有想要改善一下伙食的建筑工人来吃饭。
当时的工地上基本全都管饭,更多的建筑工人来到三姨家的小饭馆,都是为了消除一天的疲惫而选择喝上一、两瓶啤酒。
喝酒这种事和喝饮料不同。
喝饮料时,可以没有菜,也可以没有伙伴,单纯只是自斟自饮与三五好友对饮并不会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
但喝酒就不同了,喝酒首先得有下酒菜,干喝容易醉,也容易伤身体。
其次,喝酒时必须得有伙伴。
最少也得是对饮,若是伙伴足够多,人的酒量也会变得更好几分。
就有那么一波建筑工人,每天下工都来喝酒,却从不点菜。
他们只吃三姨家免费提供的咸菜。
三姨在小饭馆里,准备了六个特大号的搪瓷盆。
据三姨说,一个盆装满了,可以装进去二十斤咸菜。
这些喝酒的建筑工人,便一人抱一个搪瓷盆边吃边喝。
咸菜是真香啊,也是真咸啊,不光能下饭,还特别能下酒。
就是吧,工人师傅每次来,一人就要一瓶啤酒,加起来却要吃掉十多斤咸菜……
三姨和三姨夫倒也不是特别心疼这点咸菜,毕竟,这些菜头都是他们从我外婆家拿来的。
要说价值,还真就没法上账本。
但是,要说成本,那可是欠了老家的大人情。
更为主要的是,人不吃盐对身体不好,吃得太咸,对人的身体也没有什么好处。
三姨一家着实是担心师傅们的身体,以至于这些咸菜头是他们两口子一刀一刀切碎的这点体力劳动,都显得不是很重要了。
而且,三姨两口子做生意,一直信奉一个粗浅的道理。
那就是,来得就是客,善客恶客都得接待。
更何况,这些建筑工人师傅们,只是想找一个便宜的地方喝酒,从来也没闹过事。
再说,他们不舍得点菜,也不全是他们的原因。
当时做建筑工人的规矩跟现在差不多,都是集中干一段时间的活,等工程结束,或者年底回家时才能结算工资。
平时上工时,手里确实也没有什么钱。
打开门做生意,总不能往外赶客人。
人家至少还点了一瓶啤的,三姨觉得应该让人家在这喝完再走。
就当是……就当是为饭店聚拢一点人气吧。
三姨夫也觉得,吃一点咸菜,终究不能把饭店吃垮。
万一给人家供不起免费的咸菜了,大不了不再提供,等下次收了菜头,再重新腌制就是了。
小饭店的人气,也真的是在这一年到达了前所未有的巅峰。
三姨夫是退伍军人,一直觉得肩膀扛上随时被国家征召的责任。
年夏天的大洪水,国家始终没有到需要他回去参战的艰难地步。
他看着那些去抗洪抢险的战士,心里别提多痒痒了。
思来想去,三姨夫做出一个决定。
那就是,无论是不是人民子弟兵,凡是参与抗洪救援的人,只要打他们家小饭店过,就免费提供餐饮。
那个年代信息传递比较慢,开始时还没多少人去吃饭。
不过,他们家的饭店挨着火车站,免费吃饭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大街小巷。
随后,一件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了。
很多人并没有去参与抗洪救灾,只是为了白吃饭就跑来小饭店排队等着吃白食。
三姨夫心里明镜一样,却没有拆穿这些人。
长江流域遭遇数十年难得一遇的大型洪灾,其他省市洪灾形势虽不如长江流域那般严峻,也逐渐开始显露端倪。
大量军人在和平年代接到战时指令,而他们需要对抗的敌人却是大自然。
我外婆家所在的省份,也因为需要保卫京畿等处更多的经济较发达地区,将国家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主动泄洪蓄洪。
可以说,全海津的人都欠了蓄洪区的人们一个人情。
只不过,这份情义最终由地方政府以支援互助的方式还了回去。
我在外婆家时,没少听外婆念叨,淹了她的老家,全都是因为要保护我们。
可我明明记得,她的老家在凤凰城,虽然是三线城市,却也属于被保护的经济较优越区域。
当然,我不会与外婆去争论这些。
不论是凤凰城还是蓄洪区,都在同一个省内,外婆把自己和我代入进去也算正常。
为了不惹我外婆的眼,我这一年的暑假基本都待在我三姨家的小饭店。
前文提到过,三姨和三姨夫为了多赚些小钱钱,免费为来吃饭的人提供调料和小咸菜。
这个咸茶,其实是我外婆自家在院子里面腌的菜头。
自家产的菜头,加上一些大粒盐,有些则再加一些酱油,直接塞进陶缸里面暴力腌制。
菜头的爽脆口感,加上盐天然的鲜味,让这种小咸菜不需要特殊的烹调手段,就能刺激得人们食指大动。
这个营销手段,确实让三姨家的小饭店收获了不少粉丝,尤其是在火车站附近找活的务工人员。
这些人普遍只能找到临时性质的工作,很多时候都在为自己下一顿吃什么而发愁。
而一家调料和咸菜免费的小饭馆,明显就给他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生存可能。
每每有刚下火车又囊中羞涩的打工人出现在饭店,基本上就会点上一碗米饭,随后就着免费的咸菜和酱油,把自己的肚子糊弄个饱。
这些怀揣着各种心思来到我外婆家所在县城的打工人,基本上在生活稳定之后,都会回到三姨家的小饭馆,点上几份饺子,认真尝试一下三姨和三姨夫的手艺。
每当这个时候,三姨一家反而会显得很不好意思。
不知所措的她们,只记得跟客人介绍:“吃饺子稀饭免费。”
那些回头客多半也只是会心一笑,在心中默默决定,以后要经常来这家店。
不过,店开得久了,什么样的客人都会遇到。
上个世纪末的时候,各地都在搞基建,外婆家所在的县城也不例外。
搞基建就需要大量的建筑工人,不管是盖商品房还是建设市政工程。
三姨家的小饭馆附近,就有一个建筑工地,偶尔会有想要改善一下伙食的建筑工人来吃饭。
当时的工地上基本全都管饭,更多的建筑工人来到三姨家的小饭馆,都是为了消除一天的疲惫而选择喝上一、两瓶啤酒。
喝酒这种事和喝饮料不同。
喝饮料时,可以没有菜,也可以没有伙伴,单纯只是自斟自饮与三五好友对饮并不会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
但喝酒就不同了,喝酒首先得有下酒菜,干喝容易醉,也容易伤身体。
其次,喝酒时必须得有伙伴。
最少也得是对饮,若是伙伴足够多,人的酒量也会变得更好几分。
就有那么一波建筑工人,每天下工都来喝酒,却从不点菜。
他们只吃三姨家免费提供的咸菜。
三姨在小饭馆里,准备了六个特大号的搪瓷盆。
据三姨说,一个盆装满了,可以装进去二十斤咸菜。
这些喝酒的建筑工人,便一人抱一个搪瓷盆边吃边喝。
咸菜是真香啊,也是真咸啊,不光能下饭,还特别能下酒。
就是吧,工人师傅每次来,一人就要一瓶啤酒,加起来却要吃掉十多斤咸菜……
三姨和三姨夫倒也不是特别心疼这点咸菜,毕竟,这些菜头都是他们从我外婆家拿来的。
要说价值,还真就没法上账本。
但是,要说成本,那可是欠了老家的大人情。
更为主要的是,人不吃盐对身体不好,吃得太咸,对人的身体也没有什么好处。
三姨一家着实是担心师傅们的身体,以至于这些咸菜头是他们两口子一刀一刀切碎的这点体力劳动,都显得不是很重要了。
而且,三姨两口子做生意,一直信奉一个粗浅的道理。
那就是,来得就是客,善客恶客都得接待。
更何况,这些建筑工人师傅们,只是想找一个便宜的地方喝酒,从来也没闹过事。
再说,他们不舍得点菜,也不全是他们的原因。
当时做建筑工人的规矩跟现在差不多,都是集中干一段时间的活,等工程结束,或者年底回家时才能结算工资。
平时上工时,手里确实也没有什么钱。
打开门做生意,总不能往外赶客人。
人家至少还点了一瓶啤的,三姨觉得应该让人家在这喝完再走。
就当是……就当是为饭店聚拢一点人气吧。
三姨夫也觉得,吃一点咸菜,终究不能把饭店吃垮。
万一给人家供不起免费的咸菜了,大不了不再提供,等下次收了菜头,再重新腌制就是了。
小饭店的人气,也真的是在这一年到达了前所未有的巅峰。
三姨夫是退伍军人,一直觉得肩膀扛上随时被国家征召的责任。
年夏天的大洪水,国家始终没有到需要他回去参战的艰难地步。
他看着那些去抗洪抢险的战士,心里别提多痒痒了。
思来想去,三姨夫做出一个决定。
那就是,无论是不是人民子弟兵,凡是参与抗洪救援的人,只要打他们家小饭店过,就免费提供餐饮。
那个年代信息传递比较慢,开始时还没多少人去吃饭。
不过,他们家的饭店挨着火车站,免费吃饭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大街小巷。
随后,一件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了。
很多人并没有去参与抗洪救灾,只是为了白吃饭就跑来小饭店排队等着吃白食。
三姨夫心里明镜一样,却没有拆穿这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