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娘快些梳妆,难得今晚郎主要回内院用饭,老太太一早就遣人传了信,要各院早些到呢。”吹云略带焦急的声音打断了沈霁月的思绪,她虽在案前习字,可手中兔毫笔却停滞了许久,墨汁顺着笔尖滴落,在宣纸上恣肆晕开成墨团。
见沈霁月并未回应,吹云不得已又道:“姑娘,时辰不早了,要是迟了老太太和娘子又该没好脸色了。”
侍女拂雪小心翼翼:“姑娘今日精神欠佳,不如遣人向老太太告个假。”
沈霁月轻叹一声,搁笔道:“不必费事,帮我梳妆吧。“
拂雪吹云两人手脚麻利,很快就把沈霁月收拾妥当。
镜中少女容貌姝丽,身着乳白色襦衫,搭配珍珠蓝芍药纹下裙,愈发显得她身姿窈窕,气质如兰。
“就是要这样家常些才好。”沈霁月很满意这番装束,不出挑但也不至令人诟病。
出了自己住的明珠院,绕过二姐沈思思所住的碧湖轩,便到了老太太的福寿堂。
父亲沈怀山虽为京城六品小官,但因祖辈行商颇有家底,且老太太素喜奢华,把这福寿堂修得大气恢弘,所见梁柱皆为上好楠木,内里陈设无不价值斐然,重奢之下不免失了清雅,尚未置身其中便感压抑。
天边晚霞未褪,福寿堂已灯火通明,阵阵欢声笑语传出,荡漾在暮色里。
见沈霁月到来,门口的侍女赶紧打起帘子:“六姑娘到了!”
屋内衣香鬓影,老太太坐在上首,沈夫人谭氏、两位姨娘并着三位姐姐都已到齐,一派和睦融洽。
霁月向老太太及谭氏行礼尚未起身,便见三姐沈静姝撇了撇嘴,语气高傲:“祖母一早就嘱咐姊妹们早些来,偏六妹是惯会拿乔作态的。”
抬眼看这位三姐,只见她身着石榴红妆缎襦裙,高高的飞仙髻上几乎饰满了金花钿,细眉长眼,神色倨傲。沈静姝是谭氏唯一的女儿,这位沈三姑娘性情骄纵,平日里恨不得拿鼻孔看人,倒是辜负了“静姝”之名。
下首坐着的四姐沈书瑶则和沈静姝截然不同,沈书瑶的性情和她的生母孟姨娘一般恬静温柔,长得圆脸杏目,朱唇皓齿,略丰腴的体态更为她增添了几分娇艳可亲。
未及霁月答话,二姐沈思思先开了口:“六妹住的明珠馆离这里最远,略迟些也是情有可原。”说着她又转向老太太和谭氏:“祖母和母亲也不是计较的人,六妹以后早些出门便也罢了,祖母,母亲,思思说的可对?”
“明珠院是远,不过,六丫头若少懒怠些,也不致来得如此晚”,老太太双目微闭,手中捻着一串佛珠,语气严厉。
谭氏闻言却端起了面前的白瓷杯,看了一眼面色不虞的沈静姝,抿了口茶水对霁月道:“老太太说得是,只是现今失了礼数长辈们还能容你,以后嫁出去了,你的一言一行可都关乎沈家的颜面。”
霁月心中长叹一声,细论起来,还未到沈怀山下值的时辰,离家中规定的用晚膳时间也还有一阵,只不过是旁人都先到了,才显得自己迟了。
这些机锋几乎每日都要上演,沈家女眷多,心思也多,为着各自的利益明里暗里争端不断,而沈霁月不过是一个外室所生的女儿,众人多有轻贱,再加上沈怀山对自己格外关注些,引得谭氏母女分外眼红,霁月早已习惯。
然而谭氏口中迟来一事已然上升到关乎沈氏一族颜面的高度,霁月再次行礼告罪,神情都看不出一丝波澜,声色倒恳切:“祖母与母亲教训的是,孙女日后必当谨记。父亲难得回内院用饭,若因孙女惹得祖母与母亲不痛快,父亲必定不能开颜,那孙女的罪过可就大了,不若待今日席面散了,祖母与母亲再行责罚也不迟。”
特意提及父亲是因为霁月知道老太太最看重的便是沈怀山,而沈怀山向来不用心于后院,只求个母慈子孝和乐融融的场面,此时因这点小事责罚于自己,谭氏这个当家娘子在沈怀山那里怕是要受个苛待子女的数落。
老太太今日心情尚好,本就无意追究此事,此刻觉得霁月还算恭顺,又提了句“日后出了阁能勤勉侍奉姑舅,也不枉我沈家教养你一场”,便将此事揭过。
见老太太这般,谭氏虽有心发难也无济于事,只得说“我只盼着六姑娘日后修身省己,可别像今日这般失了分寸。“
如此轻轻放过,沈静姝虽有不忿,却也不得不按捺住。
气氛再次热络,霁月瞧着脚下的方砖出神,听得沈思思说了几句俏皮话逗得老太太开怀大笑,众人也陪着一起笑,唯有沈静姝绞着帕子板着脸,只用鼻孔出气。
很快门口丫头就通报郎主沈怀山和谭氏所生的两位公子一齐到了。
沈怀山生得儒雅风流,四十岁的年纪倒叫人一点看不出。
三人礼未行完,老太太便迭声叫起。谭氏笑意深深,目光在两个儿子身上轮回打转,但也能不时匀出一点柔情眼风给沈怀山。
众人寒暄了一会就往前厅用饭。沈怀山除了年节向来少在后宅用饭,侍女鱼贯而入,将热腾腾的饭菜摆上大圆桌,一眼看去,尽是沈怀山喜好的菜式。
沈怀山见状连声道:“母亲费心了。”
老太太心疼道:“近些日子你公事辛劳,看着像是瘦了好大一圈,合该多补补身子。”
谭氏闻言起身:“也是儿媳照顾不周,让郎主受苦了。”
“哪有母亲说得这般严重。”沈怀山连忙摆手。
众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沈怀山身上。这也难怪,沈怀山平日除却向老太太问安,很少在后宅停留,与谭氏也不过仅是夫妻之间的礼节□□流,对两个姨娘更是淡淡。此时沈怀山眉眼含笑,说起同僚间的趣事以及京城见闻,一向囿于后宅的女子们都听得入神。
霁月兴致缺缺,只捡着近处的菜挨个尝。佐菜的桂花饮加了腌渍梅子,是老太太身边杨嬷嬷的独家秘方,喝着清凉解腻,足以驱散夏日的暑气余温,回味一点酸涩更突出清甜本味。
说起近日京中奇闻,老太太压低声音:“怀山,听闻工部侍郎杜大人全家都下狱了?你可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
沈怀山搁下筷子,脸上多了几份凝重:“杜大人几日前早朝状告章相的侄子章含在法明寺外糟蹋了他的幼女,求圣上做主惩治祸首,章相隔天便递了折子,说杜大人与叛贼李氏、沈氏同为一党,接着禁军就从杜家搜出了了往来信物,唉……”
众人听闻皆心中一凛。霁月的心像是被人狠狠地揪了一下,听至叛贼处,更是瞬间如坠冰窟,控制不住地微微颤抖,她低头垂眸,掩饰汹涌的情绪。
“法明寺香火极为旺盛,每日都是人山人海的,章相的侄子怎会如此大胆?”谭氏追问道。
沈怀山道:“当日确是香客众多,可那章含,唉,章相权势滔天,有他做倚仗,人多又如何?”
“这祸福皆是命,万般说不清。怀山,娘也不求我沈家大富大贵,能保得全家平安,我以后也有颜面去见沈氏列祖列宗了。”老太太叹了口气,捻了捻手中的佛珠。
沈怀山不愿多说:“娘放心,如今章相独揽大权,陛下的身体每况愈下,这些年上朝的次数越来越少,儿子没什么大志向,也不想趟那些浑水,只求保全沈家。”
“嗯”,沈老太太缓缓点头,似又想起什么:“几个孩子都到了要说亲的年纪。安儿是你的长子,你平日左右顾忌,不肯给安儿轻易说亲,但孩子大了不成家总不像话。”
“母亲说的是,彦安的婚事我自会放在心上,只是家里几个姑娘的亲事,还望母亲和娘子操心。”沈怀山忙接话。
“几个姑娘的亲事我早有打算,我们沈家在京中没什么名望,也没什么亲戚。早前我请了惯做媒人的林娘子明日上门来,正好领着几个丫头给她见见。”老太太笑道。
谭氏也立刻表态:“母亲和郎主的话,我都记下了。有林娘子帮着瞧自然是好,只是姑娘们的婚事定要好好打算,一时怕也急不得”。
听闻谭氏这番论调,沈思思张口似是想要说什么,却被一旁的沈书瑶按住了手。京中女孩子大多在及笈后便由家中挑选夫婿定亲,而沈思思今年已经17岁了。谭氏向来不把她当一回事,生母乔姨娘作为妾室无法出去走动,老太太表面看着疼她却从未表态,若一直这么拖下去,她哪里还能指望嫁到什么好人家?
沈书瑶悄悄低下头,若有所思。
席中众人各怀心思,好不容易挨到散席,拂雪和吹云急忙上前扶着霁月,难免见到了她微红的眼睛。霁月勉强一笑,小声安慰她俩:“我没事”。
主仆三人落在人群后面,心中只想快些回明珠院。最前面的沈怀山转过身来,看着霁月温声道:“霁月,你随我来书房一趟。”
看着霁月慢慢跟上沈怀山的脚步在前方走远,沈静姝冷哼一声:“一个外室贱人生的贱丫头,也不知道父亲看重她什么。”
谭氏厉声道:“闭嘴!“复又恨铁不成钢道:”姝儿,母亲同你说了多少次,你就是再不喜欢她,表面也要装的和和气气的。这几个妾室生的丫头,也值得你同她们计较?如今当务之急,是要给你寻一门好亲事。“
沈静姝闻言嘟起嘴,又不知想到了什么,轻笑说:“母亲说的是,沈思思那个死丫头,整日妄想着嫁个豪门大户去,看她今天急得脸都白了,母亲可要为女儿说一门好亲事,狠狠压住她们几个一头。”
爱怜地抚了抚女儿的鬓发,谭氏转身对仆从道:“回芳华苑。”
天际一弯娥眉月。
沈怀山的书房不大,不以古玩奇珍装饰,却清雅古朴,书墨盎然,足以静心凝神。
父女二人相对无言。
“父亲可是有什么话要同我说?”霁月率先打破了沉默。
“霁月,”沈怀山停顿,似是不忍,“今日是沈尚书夫妇的祭日。”说罢,他直视霁月的眼睛,“一眨眼,四年过去了,你也长大了,不日将及笈,对以后可有什么打算?”
不待霁月答话,沈怀山接着又说:“前尘往事,就如大梦一场。霁月,我想沈尚书夫妇在天之灵,也希望你能忘记前事,无忧无虑地生活。”
“父亲”,霁月再抬头时已是泪流满面,“你还记得他们。只是我还活着,就无法心安理得地当作一切都没有发生。”
“多谢父亲这些年的照拂”,霁月红着眼,目光却坚定,“我一直很想知道,当年你为什么会救我,或者说,救我的人到底是谁?”
沈怀山移开眼,满室寂静,许久他才听见自己干涩的声音响起。
“霁月,待你及笈以后,我亲自为你寻觅一门亲事,不必是多么显赫的门第,只盼你能远离京城是非,一生无忧,平安顺遂。”
见沈霁月并未回应,吹云不得已又道:“姑娘,时辰不早了,要是迟了老太太和娘子又该没好脸色了。”
侍女拂雪小心翼翼:“姑娘今日精神欠佳,不如遣人向老太太告个假。”
沈霁月轻叹一声,搁笔道:“不必费事,帮我梳妆吧。“
拂雪吹云两人手脚麻利,很快就把沈霁月收拾妥当。
镜中少女容貌姝丽,身着乳白色襦衫,搭配珍珠蓝芍药纹下裙,愈发显得她身姿窈窕,气质如兰。
“就是要这样家常些才好。”沈霁月很满意这番装束,不出挑但也不至令人诟病。
出了自己住的明珠院,绕过二姐沈思思所住的碧湖轩,便到了老太太的福寿堂。
父亲沈怀山虽为京城六品小官,但因祖辈行商颇有家底,且老太太素喜奢华,把这福寿堂修得大气恢弘,所见梁柱皆为上好楠木,内里陈设无不价值斐然,重奢之下不免失了清雅,尚未置身其中便感压抑。
天边晚霞未褪,福寿堂已灯火通明,阵阵欢声笑语传出,荡漾在暮色里。
见沈霁月到来,门口的侍女赶紧打起帘子:“六姑娘到了!”
屋内衣香鬓影,老太太坐在上首,沈夫人谭氏、两位姨娘并着三位姐姐都已到齐,一派和睦融洽。
霁月向老太太及谭氏行礼尚未起身,便见三姐沈静姝撇了撇嘴,语气高傲:“祖母一早就嘱咐姊妹们早些来,偏六妹是惯会拿乔作态的。”
抬眼看这位三姐,只见她身着石榴红妆缎襦裙,高高的飞仙髻上几乎饰满了金花钿,细眉长眼,神色倨傲。沈静姝是谭氏唯一的女儿,这位沈三姑娘性情骄纵,平日里恨不得拿鼻孔看人,倒是辜负了“静姝”之名。
下首坐着的四姐沈书瑶则和沈静姝截然不同,沈书瑶的性情和她的生母孟姨娘一般恬静温柔,长得圆脸杏目,朱唇皓齿,略丰腴的体态更为她增添了几分娇艳可亲。
未及霁月答话,二姐沈思思先开了口:“六妹住的明珠馆离这里最远,略迟些也是情有可原。”说着她又转向老太太和谭氏:“祖母和母亲也不是计较的人,六妹以后早些出门便也罢了,祖母,母亲,思思说的可对?”
“明珠院是远,不过,六丫头若少懒怠些,也不致来得如此晚”,老太太双目微闭,手中捻着一串佛珠,语气严厉。
谭氏闻言却端起了面前的白瓷杯,看了一眼面色不虞的沈静姝,抿了口茶水对霁月道:“老太太说得是,只是现今失了礼数长辈们还能容你,以后嫁出去了,你的一言一行可都关乎沈家的颜面。”
霁月心中长叹一声,细论起来,还未到沈怀山下值的时辰,离家中规定的用晚膳时间也还有一阵,只不过是旁人都先到了,才显得自己迟了。
这些机锋几乎每日都要上演,沈家女眷多,心思也多,为着各自的利益明里暗里争端不断,而沈霁月不过是一个外室所生的女儿,众人多有轻贱,再加上沈怀山对自己格外关注些,引得谭氏母女分外眼红,霁月早已习惯。
然而谭氏口中迟来一事已然上升到关乎沈氏一族颜面的高度,霁月再次行礼告罪,神情都看不出一丝波澜,声色倒恳切:“祖母与母亲教训的是,孙女日后必当谨记。父亲难得回内院用饭,若因孙女惹得祖母与母亲不痛快,父亲必定不能开颜,那孙女的罪过可就大了,不若待今日席面散了,祖母与母亲再行责罚也不迟。”
特意提及父亲是因为霁月知道老太太最看重的便是沈怀山,而沈怀山向来不用心于后院,只求个母慈子孝和乐融融的场面,此时因这点小事责罚于自己,谭氏这个当家娘子在沈怀山那里怕是要受个苛待子女的数落。
老太太今日心情尚好,本就无意追究此事,此刻觉得霁月还算恭顺,又提了句“日后出了阁能勤勉侍奉姑舅,也不枉我沈家教养你一场”,便将此事揭过。
见老太太这般,谭氏虽有心发难也无济于事,只得说“我只盼着六姑娘日后修身省己,可别像今日这般失了分寸。“
如此轻轻放过,沈静姝虽有不忿,却也不得不按捺住。
气氛再次热络,霁月瞧着脚下的方砖出神,听得沈思思说了几句俏皮话逗得老太太开怀大笑,众人也陪着一起笑,唯有沈静姝绞着帕子板着脸,只用鼻孔出气。
很快门口丫头就通报郎主沈怀山和谭氏所生的两位公子一齐到了。
沈怀山生得儒雅风流,四十岁的年纪倒叫人一点看不出。
三人礼未行完,老太太便迭声叫起。谭氏笑意深深,目光在两个儿子身上轮回打转,但也能不时匀出一点柔情眼风给沈怀山。
众人寒暄了一会就往前厅用饭。沈怀山除了年节向来少在后宅用饭,侍女鱼贯而入,将热腾腾的饭菜摆上大圆桌,一眼看去,尽是沈怀山喜好的菜式。
沈怀山见状连声道:“母亲费心了。”
老太太心疼道:“近些日子你公事辛劳,看着像是瘦了好大一圈,合该多补补身子。”
谭氏闻言起身:“也是儿媳照顾不周,让郎主受苦了。”
“哪有母亲说得这般严重。”沈怀山连忙摆手。
众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沈怀山身上。这也难怪,沈怀山平日除却向老太太问安,很少在后宅停留,与谭氏也不过仅是夫妻之间的礼节□□流,对两个姨娘更是淡淡。此时沈怀山眉眼含笑,说起同僚间的趣事以及京城见闻,一向囿于后宅的女子们都听得入神。
霁月兴致缺缺,只捡着近处的菜挨个尝。佐菜的桂花饮加了腌渍梅子,是老太太身边杨嬷嬷的独家秘方,喝着清凉解腻,足以驱散夏日的暑气余温,回味一点酸涩更突出清甜本味。
说起近日京中奇闻,老太太压低声音:“怀山,听闻工部侍郎杜大人全家都下狱了?你可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
沈怀山搁下筷子,脸上多了几份凝重:“杜大人几日前早朝状告章相的侄子章含在法明寺外糟蹋了他的幼女,求圣上做主惩治祸首,章相隔天便递了折子,说杜大人与叛贼李氏、沈氏同为一党,接着禁军就从杜家搜出了了往来信物,唉……”
众人听闻皆心中一凛。霁月的心像是被人狠狠地揪了一下,听至叛贼处,更是瞬间如坠冰窟,控制不住地微微颤抖,她低头垂眸,掩饰汹涌的情绪。
“法明寺香火极为旺盛,每日都是人山人海的,章相的侄子怎会如此大胆?”谭氏追问道。
沈怀山道:“当日确是香客众多,可那章含,唉,章相权势滔天,有他做倚仗,人多又如何?”
“这祸福皆是命,万般说不清。怀山,娘也不求我沈家大富大贵,能保得全家平安,我以后也有颜面去见沈氏列祖列宗了。”老太太叹了口气,捻了捻手中的佛珠。
沈怀山不愿多说:“娘放心,如今章相独揽大权,陛下的身体每况愈下,这些年上朝的次数越来越少,儿子没什么大志向,也不想趟那些浑水,只求保全沈家。”
“嗯”,沈老太太缓缓点头,似又想起什么:“几个孩子都到了要说亲的年纪。安儿是你的长子,你平日左右顾忌,不肯给安儿轻易说亲,但孩子大了不成家总不像话。”
“母亲说的是,彦安的婚事我自会放在心上,只是家里几个姑娘的亲事,还望母亲和娘子操心。”沈怀山忙接话。
“几个姑娘的亲事我早有打算,我们沈家在京中没什么名望,也没什么亲戚。早前我请了惯做媒人的林娘子明日上门来,正好领着几个丫头给她见见。”老太太笑道。
谭氏也立刻表态:“母亲和郎主的话,我都记下了。有林娘子帮着瞧自然是好,只是姑娘们的婚事定要好好打算,一时怕也急不得”。
听闻谭氏这番论调,沈思思张口似是想要说什么,却被一旁的沈书瑶按住了手。京中女孩子大多在及笈后便由家中挑选夫婿定亲,而沈思思今年已经17岁了。谭氏向来不把她当一回事,生母乔姨娘作为妾室无法出去走动,老太太表面看着疼她却从未表态,若一直这么拖下去,她哪里还能指望嫁到什么好人家?
沈书瑶悄悄低下头,若有所思。
席中众人各怀心思,好不容易挨到散席,拂雪和吹云急忙上前扶着霁月,难免见到了她微红的眼睛。霁月勉强一笑,小声安慰她俩:“我没事”。
主仆三人落在人群后面,心中只想快些回明珠院。最前面的沈怀山转过身来,看着霁月温声道:“霁月,你随我来书房一趟。”
看着霁月慢慢跟上沈怀山的脚步在前方走远,沈静姝冷哼一声:“一个外室贱人生的贱丫头,也不知道父亲看重她什么。”
谭氏厉声道:“闭嘴!“复又恨铁不成钢道:”姝儿,母亲同你说了多少次,你就是再不喜欢她,表面也要装的和和气气的。这几个妾室生的丫头,也值得你同她们计较?如今当务之急,是要给你寻一门好亲事。“
沈静姝闻言嘟起嘴,又不知想到了什么,轻笑说:“母亲说的是,沈思思那个死丫头,整日妄想着嫁个豪门大户去,看她今天急得脸都白了,母亲可要为女儿说一门好亲事,狠狠压住她们几个一头。”
爱怜地抚了抚女儿的鬓发,谭氏转身对仆从道:“回芳华苑。”
天际一弯娥眉月。
沈怀山的书房不大,不以古玩奇珍装饰,却清雅古朴,书墨盎然,足以静心凝神。
父女二人相对无言。
“父亲可是有什么话要同我说?”霁月率先打破了沉默。
“霁月,”沈怀山停顿,似是不忍,“今日是沈尚书夫妇的祭日。”说罢,他直视霁月的眼睛,“一眨眼,四年过去了,你也长大了,不日将及笈,对以后可有什么打算?”
不待霁月答话,沈怀山接着又说:“前尘往事,就如大梦一场。霁月,我想沈尚书夫妇在天之灵,也希望你能忘记前事,无忧无虑地生活。”
“父亲”,霁月再抬头时已是泪流满面,“你还记得他们。只是我还活着,就无法心安理得地当作一切都没有发生。”
“多谢父亲这些年的照拂”,霁月红着眼,目光却坚定,“我一直很想知道,当年你为什么会救我,或者说,救我的人到底是谁?”
沈怀山移开眼,满室寂静,许久他才听见自己干涩的声音响起。
“霁月,待你及笈以后,我亲自为你寻觅一门亲事,不必是多么显赫的门第,只盼你能远离京城是非,一生无忧,平安顺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