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华如练,辉映千里。京城内外在一片静谧中沉沉睡去。
晋王府尚有几盏摇曳的灯火。
白榆轻轻推开殿门,霎时浅香浮动,仿若置身雪中松林。
殿中男子端坐桌前,身上披了件月白外袍,松散的乌发如泻肩头,面容沉静,眉目英挺,昏暗烛火未能减其风华,倒像额外为他渡上一层柔光。
积石如玉,列松如翠。郎艳独绝,世无其二。
即便白榆与他相处多年,见到眼前一幕还是不禁想到了这首《白石郎曲》。
白榆眼中的这位“白石郎”便是当朝三皇子,晋王叶淮序。
叶淮序正对着一封信出神了许久,见白榆走近,扬了扬信纸,“这封信是沈怀山今日送来的?”
“是,听说殿下今日回京,沈大人一早便差人送了信来。”见叶淮序良久不答,白榆便问道:“这封信可有什么问题?是否需要属下查验?”
“不必”,叶淮序转移视线,看向白榆,“布置的怎样了?”
白榆恭敬道:“殿下,王府内外人手皆已布置妥当。”
“好,你回去早些休息吧。”叶淮序轻轻点头,将手中的信放回封内,压在几册书下,只露出小小一角。
“夜深了,殿下这几日舟车劳顿刚刚回府,要早些休息才是。”白榆的语气透露着几分不易察觉的担忧,但也不便再做停留。
叶淮序自然知晓白榆的忧虑。七年前,为保大哥稳坐太子之位,章有同力主所有皇子即刻离京就藩,年仅14岁的他被迫离开父母,独自前往封地。大周律法规定,藩王必须每七年回京述职,今年恰为第七年。
如今的大周,西夏北夷在旁虎视眈眈,陛下龙体每况愈下,章有同和太子之间暗潮涌动,本是章有同大权尽揽,这两年两人渐有分庭抗礼之势。当年就藩的皇子们也已成年,再度回京,只怕也是各怀心思。
一声关门的轻响在夜色中突兀响起,很快归于沉寂。叶淮序吹灭寥寥烛火,只见廊下灯影团团,月色入户,被那封信勾起的情绪久久未散,隐秘的心事也同月光般皎洁。
城西沈府这几日倒是不同寻常的忙碌,中秋将至,各项仪礼皆要齐备,极受沈家重视的赏桂宴也占据着后院众人的心神。
沈怀山谨小慎微的个性使得沈家在京城甚少社交,女眷长居于内院不大出门,而霁月年幼时病弱从未参加过这些宴会雅集,虽对宴中男女相看之事并无兴致,但仍怀有几分期待。更重要的是,赏桂宴尽是权贵,没准能为当年之事碰碰运气。
谭氏特意将往年稍迟些的中秋上香提前至今日,为沈静姝参加明日的赏桂宴祈福。
一大早沈府女眷就收拾齐整,登上马车浩浩荡荡前往法明寺。霁月与沈思思、沈书瑶同乘,三人像是极有默契般皆靠在身后软垫上闭眼假寐,一路无言。
及至法明寺外,碧空如洗,微凉秋风拂面,桂香同寺内香火气交织,让霁月在马车上昏沉的神思一下清明来起来。
抬眼看不远处寺门高大巍峨,黄墙飞檐似是能将红尘隔绝。工部侍郎杜延丰幼女被章相侄子章含强占之事才在这里发生不久,却已看不出任何踪迹。
谭氏与沈静姝一左一右上前搀扶着沈老夫人,众人拾阶而上,随着知客僧的引导,一路行至法明寺主殿大雄宝殿。
佛像金身巍然矗立于殿中,慈眉善目俯瞰众生。霁月跪于蒲团上虔诚礼拜,亲人早已不在,身后名也狼藉,好在自己还活着,再难再险,也要为他们正名,至于自己,只盼事了之后能寻一好山好水处,从容一生。
礼毕,谭氏扶着老太太起身,众人一齐走出大殿。
行至阴凉处,老太太抚了抚膝上褶皱,自嘲道:“真是年纪大了,多跪一会儿就觉得腰酸背痛。”
谭氏笑道:“母亲正是鼎盛之时,哪里便年纪大了,儿媳这会儿也是腿脚不适,想是今日跪的时辰长了些。”
沈老太太勾起唇角:“你也不必哄我,我鼎不鼎盛有什么要紧,我沈家要鼎盛才好。”
“是”,谭氏垂头,“儿媳明白。”
“我看你是不太不明白。”老太太冷哼一声,“小辈都在,我也不好下了你的面子,你的心思也太明显了些,今晚你与怀山一同来我院里,我有话要对你们说。”
“只是郎主今晚未必来后宅,郎主又一向不喜人去前院打扰……”谭氏斟酌了一下道。
老太太轻描淡写:“我自会差人知会怀山”,接着又点点头,“安分守己也算得上是你的长处了。”
谭氏心头一跳,表现却愈发恭顺:“是,母亲夸赞,儿媳愧不敢当,儿媳同母亲是一条心,只盼着郎主安好、沈家安好。”
“嗯,”老太太抬头看了看日头:“罢了,我也累了,今日也不急着回府,在这里用个素斋,歇会再走吧,多沾染些佛门之气对我这把老骨头想来有益。”
“是,儿媳早就安排了下去,今日叫母亲受累了。”谭氏忙回应道。
说罢用眼神示意身后的沈静姝,沈静姝大梦初醒一般,又上前扶住老太太的另一只臂膀。老太太抬了抬眼皮,终究是没说什么。
霁月自站在一旁静心垂眼,谭氏的表面功夫一向做的不错,老太太即便有心指摘,但落不到什么实处。
至于谭氏的心思,老太太所指大概便是沈静姝的婚事了。朝中暗流激涌,一个不谨慎,便可能因姻亲之故卷入纷争,谭氏一门心思要将沈静姝嫁入高门贵户,这明显与沈怀山和老太太的打算不合。
横竖与自己是无关的,霁月始终觉得,自己之于沈府,不过是个彻头彻尾的外人。
霁月瞧见沈思思与沈书瑶暗中交换了一个眼神,两人皆是欲言又止。这两年冷眼瞧着,两个姐姐与自己一样都是庶女,在谭氏的管辖下,日子并不算好过,倒也从未刻意算计自己。又想起那日沈书瑶对自己说的话,也许确是出于善意。
众人吃完素斋后又来到客房歇息,一路花木深深,禅意悠然。
分配给霁月的是西侧最末的一间屋子,推门而入,屋内小而质朴,后窗可见一片深远竹林,竹叶随风摇曳,簌簌声似清歌流转其间。
想起沈怀山颇爱竹君子品格,又借“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之意,在沈家别院中广植翠竹,霁月也常流连于别院的竹海之中,或凝神静思,或读书品茗,或看雪霜积于枝上,竹却不改青青傲骨。
别院的自在时光让人怀念。家族巨变在前,周姨娘用心开导疏解才让自己逐渐走出阴霾,重拾勇气,别院的翠竹也时常入梦,为那段时光投下青色的朦胧光影。
霁月想一个人去竹林走走,却见拂雪和吹云一脸难色:“有杜大人幼女的前车之鉴,姑娘还是不要以身犯险为好。”
“不必担心,章含如今仍在狱中,旁人谁敢顶风作案,况且我也只是在近处走走,很快便回来。”霁月不紧不慢道。
拂雪仍是忧心忡忡:“要不我与吹云同姑娘一起去,也好有个照应。”
见吹云连连点头却困得连打了好几个打哈欠,霁月道:“罢了,吹云留下休息,我与拂雪一道去吧。”
主仆两个缓步走进竹林中,林内寂静阴凉,让人沉醉。不觉走到林深处,看见一个院子,院中有个别致的竹屋,霁月心下喜欢,便小声同拂雪道:“我们过去看看。”
拂雪拽了拽霁月的衣袖,有些迟疑,轻声道:“姑娘,要不我们快些回去吧,眼见越走越远了。“
霁月给了拂雪一个安抚的眼神,朝着院子走去,拂雪虽有害怕,仍是跟了上去。
所至却是竹屋的背面,日光倾泻下来,光影随风拂动,为清冷的竹林增加了无限暖意。霁月正想上前一观竹屋全貌,忽有茶盏注水之声从前面传来,显得格外突兀。
这里有人。
霁月当即用眼神示意拂雪离开,刚回身便听得一个苍老的声音:“朱大人,章相之侄章含与寺中的往来帐簿全都在这里,请您过目。”
听到此人提及章氏,霁月心中一动,忍不住停下脚步,又蹑手蹑脚向前走了几步倚在竹屋上,拂雪虽有所畏惧但也不再阻拦。
没有预想中的翻动书册声。老者停顿片刻又愤慨道:“法明寺香火供奉不绝,收益颇丰。方丈章含与监院勾结,一开始只是得些钱财,后京中有人为巴结章相,特借上香供奉向他行贿,一来二去,竟成了章氏的敛财之法,每年获取的金银难以数计。方丈昏迈,更畏惧章家权势,只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说到激动处,老者一时咳嗽不止,喝了口水又将茶盏重重掷于桌上,“谁知那章含仍不满足,又借法明寺之名暗中给贫苦百姓和底层官士放印子钱,若到期未收回或收回之数少了,遣人上门或打或杀,逼良为娼之事也是常有。”
屋后霁月紧紧握住拂雪的手,密不透风的愤怒似乎要将霁月吞噬,想起父母舅兄,心头又如针扎般疼痛难抑。
一清润男声响起,如泉流自山而下,淙淙流淌:“长老所言,朱某略知一二。”
老者长叹一声:“那监院许怕此事一人无法承担,将章含往来全都偷偷记于此簿,老僧趁其不备盗了它来,这些都是章含罪证,望大人能借此处置了章含,为天下万民求个公道。”
“朱某是章相门生,长老为何会觉得朱某会处置章含,长老不怕朱某将这些账册付之一炬,再无对证吗?”被唤作朱大人的年轻男子仍是波澜不惊的语气。
老者语气激昂:“这些只是章氏众多恶行之一罢了。朱大人烧的了账簿,又如何能堵住天下悠悠众口?章含早已恶名昭彰,现下事涉强占官员之女,众目睽睽之下怎能抵赖?此事发酵至今,章含仍在狱中,老僧听闻已有许多以前受过章含欺凌的百姓上衙门讨公道,章相又能护他几时?”
“朱某在朝中也只是依附章相生存,章含之事还须章相定夺,朱某只怕辜负了长老信任。”年轻男子云淡风轻。
老者听闻此言,似是难以置信:“大人年少便中进士,在京中才名斐然,老僧一直认为大人投身章贼门下不过是委曲求全,未曾想大人早已失了风骨,沦为那等欺世盗名之徒!”
年轻男子无奈一笑:“是长老高看朱某了,朱某不过是世俗之人,所求也是世俗之物,担不得风骨二字。”
老者遽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从另一个方向离开,笑声渐逝,只有无尽悲凉之意在林间回荡不息。
也被这悲凉所感,霁月强压住翻江倒海的情绪,她与拂雪对视一眼,打算悄悄离去。
还未迈开步,那清润男声响起:“还打算在那里听到何时?”
晋王府尚有几盏摇曳的灯火。
白榆轻轻推开殿门,霎时浅香浮动,仿若置身雪中松林。
殿中男子端坐桌前,身上披了件月白外袍,松散的乌发如泻肩头,面容沉静,眉目英挺,昏暗烛火未能减其风华,倒像额外为他渡上一层柔光。
积石如玉,列松如翠。郎艳独绝,世无其二。
即便白榆与他相处多年,见到眼前一幕还是不禁想到了这首《白石郎曲》。
白榆眼中的这位“白石郎”便是当朝三皇子,晋王叶淮序。
叶淮序正对着一封信出神了许久,见白榆走近,扬了扬信纸,“这封信是沈怀山今日送来的?”
“是,听说殿下今日回京,沈大人一早便差人送了信来。”见叶淮序良久不答,白榆便问道:“这封信可有什么问题?是否需要属下查验?”
“不必”,叶淮序转移视线,看向白榆,“布置的怎样了?”
白榆恭敬道:“殿下,王府内外人手皆已布置妥当。”
“好,你回去早些休息吧。”叶淮序轻轻点头,将手中的信放回封内,压在几册书下,只露出小小一角。
“夜深了,殿下这几日舟车劳顿刚刚回府,要早些休息才是。”白榆的语气透露着几分不易察觉的担忧,但也不便再做停留。
叶淮序自然知晓白榆的忧虑。七年前,为保大哥稳坐太子之位,章有同力主所有皇子即刻离京就藩,年仅14岁的他被迫离开父母,独自前往封地。大周律法规定,藩王必须每七年回京述职,今年恰为第七年。
如今的大周,西夏北夷在旁虎视眈眈,陛下龙体每况愈下,章有同和太子之间暗潮涌动,本是章有同大权尽揽,这两年两人渐有分庭抗礼之势。当年就藩的皇子们也已成年,再度回京,只怕也是各怀心思。
一声关门的轻响在夜色中突兀响起,很快归于沉寂。叶淮序吹灭寥寥烛火,只见廊下灯影团团,月色入户,被那封信勾起的情绪久久未散,隐秘的心事也同月光般皎洁。
城西沈府这几日倒是不同寻常的忙碌,中秋将至,各项仪礼皆要齐备,极受沈家重视的赏桂宴也占据着后院众人的心神。
沈怀山谨小慎微的个性使得沈家在京城甚少社交,女眷长居于内院不大出门,而霁月年幼时病弱从未参加过这些宴会雅集,虽对宴中男女相看之事并无兴致,但仍怀有几分期待。更重要的是,赏桂宴尽是权贵,没准能为当年之事碰碰运气。
谭氏特意将往年稍迟些的中秋上香提前至今日,为沈静姝参加明日的赏桂宴祈福。
一大早沈府女眷就收拾齐整,登上马车浩浩荡荡前往法明寺。霁月与沈思思、沈书瑶同乘,三人像是极有默契般皆靠在身后软垫上闭眼假寐,一路无言。
及至法明寺外,碧空如洗,微凉秋风拂面,桂香同寺内香火气交织,让霁月在马车上昏沉的神思一下清明来起来。
抬眼看不远处寺门高大巍峨,黄墙飞檐似是能将红尘隔绝。工部侍郎杜延丰幼女被章相侄子章含强占之事才在这里发生不久,却已看不出任何踪迹。
谭氏与沈静姝一左一右上前搀扶着沈老夫人,众人拾阶而上,随着知客僧的引导,一路行至法明寺主殿大雄宝殿。
佛像金身巍然矗立于殿中,慈眉善目俯瞰众生。霁月跪于蒲团上虔诚礼拜,亲人早已不在,身后名也狼藉,好在自己还活着,再难再险,也要为他们正名,至于自己,只盼事了之后能寻一好山好水处,从容一生。
礼毕,谭氏扶着老太太起身,众人一齐走出大殿。
行至阴凉处,老太太抚了抚膝上褶皱,自嘲道:“真是年纪大了,多跪一会儿就觉得腰酸背痛。”
谭氏笑道:“母亲正是鼎盛之时,哪里便年纪大了,儿媳这会儿也是腿脚不适,想是今日跪的时辰长了些。”
沈老太太勾起唇角:“你也不必哄我,我鼎不鼎盛有什么要紧,我沈家要鼎盛才好。”
“是”,谭氏垂头,“儿媳明白。”
“我看你是不太不明白。”老太太冷哼一声,“小辈都在,我也不好下了你的面子,你的心思也太明显了些,今晚你与怀山一同来我院里,我有话要对你们说。”
“只是郎主今晚未必来后宅,郎主又一向不喜人去前院打扰……”谭氏斟酌了一下道。
老太太轻描淡写:“我自会差人知会怀山”,接着又点点头,“安分守己也算得上是你的长处了。”
谭氏心头一跳,表现却愈发恭顺:“是,母亲夸赞,儿媳愧不敢当,儿媳同母亲是一条心,只盼着郎主安好、沈家安好。”
“嗯,”老太太抬头看了看日头:“罢了,我也累了,今日也不急着回府,在这里用个素斋,歇会再走吧,多沾染些佛门之气对我这把老骨头想来有益。”
“是,儿媳早就安排了下去,今日叫母亲受累了。”谭氏忙回应道。
说罢用眼神示意身后的沈静姝,沈静姝大梦初醒一般,又上前扶住老太太的另一只臂膀。老太太抬了抬眼皮,终究是没说什么。
霁月自站在一旁静心垂眼,谭氏的表面功夫一向做的不错,老太太即便有心指摘,但落不到什么实处。
至于谭氏的心思,老太太所指大概便是沈静姝的婚事了。朝中暗流激涌,一个不谨慎,便可能因姻亲之故卷入纷争,谭氏一门心思要将沈静姝嫁入高门贵户,这明显与沈怀山和老太太的打算不合。
横竖与自己是无关的,霁月始终觉得,自己之于沈府,不过是个彻头彻尾的外人。
霁月瞧见沈思思与沈书瑶暗中交换了一个眼神,两人皆是欲言又止。这两年冷眼瞧着,两个姐姐与自己一样都是庶女,在谭氏的管辖下,日子并不算好过,倒也从未刻意算计自己。又想起那日沈书瑶对自己说的话,也许确是出于善意。
众人吃完素斋后又来到客房歇息,一路花木深深,禅意悠然。
分配给霁月的是西侧最末的一间屋子,推门而入,屋内小而质朴,后窗可见一片深远竹林,竹叶随风摇曳,簌簌声似清歌流转其间。
想起沈怀山颇爱竹君子品格,又借“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之意,在沈家别院中广植翠竹,霁月也常流连于别院的竹海之中,或凝神静思,或读书品茗,或看雪霜积于枝上,竹却不改青青傲骨。
别院的自在时光让人怀念。家族巨变在前,周姨娘用心开导疏解才让自己逐渐走出阴霾,重拾勇气,别院的翠竹也时常入梦,为那段时光投下青色的朦胧光影。
霁月想一个人去竹林走走,却见拂雪和吹云一脸难色:“有杜大人幼女的前车之鉴,姑娘还是不要以身犯险为好。”
“不必担心,章含如今仍在狱中,旁人谁敢顶风作案,况且我也只是在近处走走,很快便回来。”霁月不紧不慢道。
拂雪仍是忧心忡忡:“要不我与吹云同姑娘一起去,也好有个照应。”
见吹云连连点头却困得连打了好几个打哈欠,霁月道:“罢了,吹云留下休息,我与拂雪一道去吧。”
主仆两个缓步走进竹林中,林内寂静阴凉,让人沉醉。不觉走到林深处,看见一个院子,院中有个别致的竹屋,霁月心下喜欢,便小声同拂雪道:“我们过去看看。”
拂雪拽了拽霁月的衣袖,有些迟疑,轻声道:“姑娘,要不我们快些回去吧,眼见越走越远了。“
霁月给了拂雪一个安抚的眼神,朝着院子走去,拂雪虽有害怕,仍是跟了上去。
所至却是竹屋的背面,日光倾泻下来,光影随风拂动,为清冷的竹林增加了无限暖意。霁月正想上前一观竹屋全貌,忽有茶盏注水之声从前面传来,显得格外突兀。
这里有人。
霁月当即用眼神示意拂雪离开,刚回身便听得一个苍老的声音:“朱大人,章相之侄章含与寺中的往来帐簿全都在这里,请您过目。”
听到此人提及章氏,霁月心中一动,忍不住停下脚步,又蹑手蹑脚向前走了几步倚在竹屋上,拂雪虽有所畏惧但也不再阻拦。
没有预想中的翻动书册声。老者停顿片刻又愤慨道:“法明寺香火供奉不绝,收益颇丰。方丈章含与监院勾结,一开始只是得些钱财,后京中有人为巴结章相,特借上香供奉向他行贿,一来二去,竟成了章氏的敛财之法,每年获取的金银难以数计。方丈昏迈,更畏惧章家权势,只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说到激动处,老者一时咳嗽不止,喝了口水又将茶盏重重掷于桌上,“谁知那章含仍不满足,又借法明寺之名暗中给贫苦百姓和底层官士放印子钱,若到期未收回或收回之数少了,遣人上门或打或杀,逼良为娼之事也是常有。”
屋后霁月紧紧握住拂雪的手,密不透风的愤怒似乎要将霁月吞噬,想起父母舅兄,心头又如针扎般疼痛难抑。
一清润男声响起,如泉流自山而下,淙淙流淌:“长老所言,朱某略知一二。”
老者长叹一声:“那监院许怕此事一人无法承担,将章含往来全都偷偷记于此簿,老僧趁其不备盗了它来,这些都是章含罪证,望大人能借此处置了章含,为天下万民求个公道。”
“朱某是章相门生,长老为何会觉得朱某会处置章含,长老不怕朱某将这些账册付之一炬,再无对证吗?”被唤作朱大人的年轻男子仍是波澜不惊的语气。
老者语气激昂:“这些只是章氏众多恶行之一罢了。朱大人烧的了账簿,又如何能堵住天下悠悠众口?章含早已恶名昭彰,现下事涉强占官员之女,众目睽睽之下怎能抵赖?此事发酵至今,章含仍在狱中,老僧听闻已有许多以前受过章含欺凌的百姓上衙门讨公道,章相又能护他几时?”
“朱某在朝中也只是依附章相生存,章含之事还须章相定夺,朱某只怕辜负了长老信任。”年轻男子云淡风轻。
老者听闻此言,似是难以置信:“大人年少便中进士,在京中才名斐然,老僧一直认为大人投身章贼门下不过是委曲求全,未曾想大人早已失了风骨,沦为那等欺世盗名之徒!”
年轻男子无奈一笑:“是长老高看朱某了,朱某不过是世俗之人,所求也是世俗之物,担不得风骨二字。”
老者遽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从另一个方向离开,笑声渐逝,只有无尽悲凉之意在林间回荡不息。
也被这悲凉所感,霁月强压住翻江倒海的情绪,她与拂雪对视一眼,打算悄悄离去。
还未迈开步,那清润男声响起:“还打算在那里听到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