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春光明媚,阳光穿透云层,又透过茂密的枝丫,照进了一栋小洋房中,灵均躺在床上,漫无目的地刷着手机。没意思,什么都没意思。刚刚高考完的她每天指尖在屏幕上划过的距离远超她双脚行走的距离。
“还不如上学呢——”她暗暗心想,转而又一哆嗦,“我是疯了吧,闲着没事难道又想回到牛马岁月吗?算了,我一会儿还是起来动一动吧……”
灵均这样想着,昏昏沉沉的陷入了梦境,却再也没有睁开双眼。
永初十一年,是大宋史书上当之无愧的承平盛世,百卉千葩,保泰持盈,丰亨豫大,浸明浸昌。要说那繁华之地,可谓是数不胜数,而其中最为突出的乃是北边儿的盛京和南边儿的余杭,中部的中州也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地,可和其他俩一比,既不是京城,又少了些通江达海的山水诗意,在景泰年间与其他二州尚有一搏之力,自永初年间,在书院大赛中颓势却愈发凸显。
是的,你没听错,书院大赛。
大宋经济繁荣,政治清明,自然就孕育了兴盛的文教和崇文的风气,又因着朝廷也重视武举,文武并重、全面发展也就成了各大书院的教育理念。朝廷只在盛京设一处国子学,而地方各州不设官学,大多依托底蕴深厚的书院,这让书院成为达官贵人和平民百姓读书的首选。
自永初年间起,陛下为规范书院的发展,官方主持了每五年一届的书院大赛,从琴棋书画,到刀枪骑射,全面考校书院学子的综合素质,从而评选出“四大书院”,作为天下书院的典范。
如今的四大书院,当属盛京的御栖书院,余杭的山荫府,益州的三省堂,和中州的成均书院,可近年来成均书院在书院大赛中却屡屡吃亏,培养出的学子无论在才学还是武艺方面都略逊于其他三大书院学子,几乎要跌出四大书院之列。
落花满春光,疏柳映新塘。外头的的葱蔚洇润却透不进中州衙门议事堂的窗棂,阔大中正的明堂被一股沉闷的气氛笼罩着。
“去岁的书院大赛成均书院竟是如此表现,我中州又该如何自处?我中州学子难不成就不如其他州府的学子?”中州知府想起那益州知府给自己递的贺帖就来气,素日里白白软软的颊肉都气红了一大片。
“拨给成均书院的学款一年比一年多,要论书院设施,成均书院也与其他三大书院相比也不遑多让,怕不是那些经费都进了你的口袋吧!”看着底下那个身着紫色直裰袍服,腰间扎条同色金丝蛛纹带,以镶碧鎏金冠束发的成均书院祭酒黄正庸,知府气不打一处来,“让陈循进来议事!”
话音刚落,一个身材矮小,脸颊白净,身材微胖,衣着朴素的男子走进议事堂,旁人看着说不上英俊,却给人一种亲近好说话的感觉。
“去岁你提议的兴建鹤声书院一事,本官未即刻应许,九月又是一批新学子入学之时,本官任命你为鹤声书院祭酒,你可要好好操办鹤声书院之事,重振我中州人杰地灵之地之名!下次书院大赛,我们中州要重回应有的位置,切不可让益州知府那老匹夫再骑在我们头上了!”中州知府喝下桌前的一盏茶,却被烫得一口喷出,又不好拉下面子,只好僵坐在那里。
黄正庸看着这情形,怒叫到:“来人,谁给知府泡的茶,不知知府平日最不喜喝那香死人的花茶吗?还不快上一盏冽水给大人清清口。”一阵兵荒马乱之后,陈循在一旁沉声静气地提问:“那兴建鹤声书院的经费……”
黄正庸在一旁冷哼:“陈祭酒自可去度支处领取,只是近期中州经费紧张,大部分文教经费已划入成均书院账下,能要到多少就凭陈祭酒的本事了。”
陈循从度支处出来时已是傍晚,度支处确实财政紧张,黄正庸的人也给他使了不少绊子,但幸好有知府支持,拿到的经费尚算丰厚。他明白知府想用鹤声书院给成均书院带来危机感,但成均书院毕竟底蕴深厚,它的设施和师资力量远非新成立的鹤声书院可比,他还是私下央着知府抽调部分成均书院的夫子,又选调了部分中州周边村镇的乡镇书院的夫子才勉强凑够夫子人数,但幸好大多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这几日加紧宣传宣传,想必生源也不会太差。
陈循走出衙门,进入熙熙攘攘的集市,耳边嘈杂的叫卖和交谈声音却让他感到无比安心。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卖花喽——卖花喽——”一位身形有些佝偻的老者背着一担子花,头上也插着几只鲜艳欲滴的月季。可行人大多奔着街边小吃或是妆面首饰,对于这老者的花却不甚感兴趣,老者站了半天却没卖掉几枝。
“老先生,这些花我全要了。”“老先生,这些花怎么卖?”陈循一回头,与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女面面相觑,这少女生得一张芙蓉面,眉宇间却含了些英气,张着口模样显得有些傻。
“看起来倒像是该入书院的年纪。”陈循心想。
街边一家不起眼的一品香小酒楼的雅间,桌上摆得并非寻常菜色,而是三碗三鲜面,刚才卖花的老者在一旁狼吞虎咽,少女也低头吃得津津有味,抬起头对着陈循说:“先生快吃,这家酒楼的三鲜面敢称第二,无人敢称第一,至于其他菜色也就是寻常,不劳先生破费了。”陈循点点头,低头尝了一口,确实鲜香爽口,中州人喜食香辣,这般以鲜取胜的菜肴着实不多。
“其实这位老者是我外祖父,我今日和他一同出来卖花,那个,我是个托……”少女嗫嚅到,话刚出口,少女暗自懊悔。
我在说些什么啊,古代人哪知道托是什么意思,该掌嘴。
“托”是何意?陈循想到,不过看着少女的神情,心中也大概明白了个七八分,不再追问。现在的孩子奇思妙想还真多呢。
酒足饭饱,老者已是昏昏欲睡,少女将其拍醒,对着陈循露出一个歉意的笑容:“先生实在抱歉,我外祖父总是餐后犯困,我们也该回家了。”说着祖孙二人行动灵活,身手矫健地离开了酒楼。等到陈循结账时,掌柜的告诉他,刚才有位少女已经结过账了,还让我告诉您这是她应该做的。
陈循走出酒楼大门,随意在繁闹的大街上徜徉着,脚下一片轻盈。街边灯笼的柔光普洒在这遍眼都是的绿瓦红墙之间,那突兀横出的飞檐,那高高飘扬的商铺招牌旗帜,那粼粼而来的车马,那川流不息的行人,那一张张恬淡惬意的笑脸,无一不反映出中州民众对于泱泱盛世的自得其乐。
韩其维拉着小厮福宝身处人流之中,急匆匆往一品香酒楼赶,“据说那儿的三鲜面味道顶顶好,你又不是不知你家少爷吃不得辣,在这中州的寻常酒楼几乎难以下筷,好不容易有了机会哪能轻易放过?”“夫人知道了又该说我了,少爷想吃让小的去买不就好了,何必亲自跑一趟呢?”福宝有些担心。
“你又不是不知道你少爷我在书桌前坐不住,母亲近日抓我抓得狠了,说是准备什么书院入学考试,天天拿我与程家老二程晏比较,老天啊,我根本就不是什么读书的料子,今日之事你不说就不会有人知道,出事了大不了我替你担着,放心吧。”韩其维一张俊脸微红,拍着福宝的肩膀说道。
终于到家了,外祖父一到家便躺在榻上呼呼大睡,灵均回到自己的浮曲阁,甫一进门就收到了来自侍女霁月的悉心照料,彩云一边准备热汤一边嗔怪道:“小姐今日可算玩儿尽兴了,在外面野了一天,今年九月入书院之后看小姐还怎么野得起来。”
“好姐姐你可别说了,下次回来给你们带钗面首饰,今日给你们带了几朵月季,十分娇艳,最是衬姐姐们的芙蓉面的。”灵均嘻嘻笑着,快速洗漱完,携着一身疲惫躺在床上,脑子却很清醒。
来到这个世界已有一年了,度过了刚开始的不适应与陌生,灵均已经渐渐领略到大宋的繁盛和中州的气派。重生在这个中州灵家二小姐的身上,本是独生女的她多了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也就当重新体验一下有兄弟姊妹的感觉了。父亲官职不高,是个正五品中州通判,但好在中州经济繁荣,也算大耀排得上号的大州,中州通判的地位也就和寻常正六品地方通判不同了。因着小时候寄养在外祖父父母家一段时间,外租父母格外疼灵均,且因着外祖父母格外爱吃,也会吃,灵均年纪不大,嘴却挺刁,也随外祖父练了一手不错的好厨艺。丫鬟霁月和彩云,一动一静,长自己几岁,与自己相处极好,回家倒也自在。父母不算恩爱,却也相敬如宾,姐姐灵明长自己六岁,刚出阁半年,嫁与中州世家韩家端方守礼的大少爷,算是高嫁,但小夫妻两情相悦,是两家都乐见其成的一桩美事。
大宋不像其他史书上的朝代,女子早早出阁嫁人,无论是世家女子,还是平民百姓,女子大多在二十以后才会论及出阁之事,有了当今圣上与皇后两情相悦,私相授受的先例,寻常百姓结两性之好时也更加注重夫妻间的感情基础,毕竟有了爱,家庭生活才更加美满和睦,这也让灵均这个现代人更加适应,她可接受不了太早结婚。
大宋的女子地位虽不能完全说与男子平等,但在景泰年间后,因着圣上和皇后的缘故,女子也可以参加科举,家中女子的地位和话语权也有所提升,书院也渐渐改成了男女同院,不再分男子书院和女子书院,男女大防也不再那样严重,书院中正值豆蔻年华的女子和舞象之年的男子结成的秦晋之好也不失为一桩美谈。灵均的姐姐灵明和韩大公子也是在书院认识的,随后灵明苦追韩大公子,终于打动了韩大公子的芳心,抱得美男归。
该打听打听书院的事了,听说几个月后成均书院会向百姓开放,省得的母亲一直念叨着,唉,我明明刚刚脱离学习的苦海啊,又要进入这无边苦海中。隔壁似乎搬来一家盛京的人家,似乎姓程,不知母亲何时带我去拜访,看看能否尝到盛京的风味。
“明天一定是个好天气。”
灵均昏睡过去前想着。
“还不如上学呢——”她暗暗心想,转而又一哆嗦,“我是疯了吧,闲着没事难道又想回到牛马岁月吗?算了,我一会儿还是起来动一动吧……”
灵均这样想着,昏昏沉沉的陷入了梦境,却再也没有睁开双眼。
永初十一年,是大宋史书上当之无愧的承平盛世,百卉千葩,保泰持盈,丰亨豫大,浸明浸昌。要说那繁华之地,可谓是数不胜数,而其中最为突出的乃是北边儿的盛京和南边儿的余杭,中部的中州也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地,可和其他俩一比,既不是京城,又少了些通江达海的山水诗意,在景泰年间与其他二州尚有一搏之力,自永初年间,在书院大赛中颓势却愈发凸显。
是的,你没听错,书院大赛。
大宋经济繁荣,政治清明,自然就孕育了兴盛的文教和崇文的风气,又因着朝廷也重视武举,文武并重、全面发展也就成了各大书院的教育理念。朝廷只在盛京设一处国子学,而地方各州不设官学,大多依托底蕴深厚的书院,这让书院成为达官贵人和平民百姓读书的首选。
自永初年间起,陛下为规范书院的发展,官方主持了每五年一届的书院大赛,从琴棋书画,到刀枪骑射,全面考校书院学子的综合素质,从而评选出“四大书院”,作为天下书院的典范。
如今的四大书院,当属盛京的御栖书院,余杭的山荫府,益州的三省堂,和中州的成均书院,可近年来成均书院在书院大赛中却屡屡吃亏,培养出的学子无论在才学还是武艺方面都略逊于其他三大书院学子,几乎要跌出四大书院之列。
落花满春光,疏柳映新塘。外头的的葱蔚洇润却透不进中州衙门议事堂的窗棂,阔大中正的明堂被一股沉闷的气氛笼罩着。
“去岁的书院大赛成均书院竟是如此表现,我中州又该如何自处?我中州学子难不成就不如其他州府的学子?”中州知府想起那益州知府给自己递的贺帖就来气,素日里白白软软的颊肉都气红了一大片。
“拨给成均书院的学款一年比一年多,要论书院设施,成均书院也与其他三大书院相比也不遑多让,怕不是那些经费都进了你的口袋吧!”看着底下那个身着紫色直裰袍服,腰间扎条同色金丝蛛纹带,以镶碧鎏金冠束发的成均书院祭酒黄正庸,知府气不打一处来,“让陈循进来议事!”
话音刚落,一个身材矮小,脸颊白净,身材微胖,衣着朴素的男子走进议事堂,旁人看着说不上英俊,却给人一种亲近好说话的感觉。
“去岁你提议的兴建鹤声书院一事,本官未即刻应许,九月又是一批新学子入学之时,本官任命你为鹤声书院祭酒,你可要好好操办鹤声书院之事,重振我中州人杰地灵之地之名!下次书院大赛,我们中州要重回应有的位置,切不可让益州知府那老匹夫再骑在我们头上了!”中州知府喝下桌前的一盏茶,却被烫得一口喷出,又不好拉下面子,只好僵坐在那里。
黄正庸看着这情形,怒叫到:“来人,谁给知府泡的茶,不知知府平日最不喜喝那香死人的花茶吗?还不快上一盏冽水给大人清清口。”一阵兵荒马乱之后,陈循在一旁沉声静气地提问:“那兴建鹤声书院的经费……”
黄正庸在一旁冷哼:“陈祭酒自可去度支处领取,只是近期中州经费紧张,大部分文教经费已划入成均书院账下,能要到多少就凭陈祭酒的本事了。”
陈循从度支处出来时已是傍晚,度支处确实财政紧张,黄正庸的人也给他使了不少绊子,但幸好有知府支持,拿到的经费尚算丰厚。他明白知府想用鹤声书院给成均书院带来危机感,但成均书院毕竟底蕴深厚,它的设施和师资力量远非新成立的鹤声书院可比,他还是私下央着知府抽调部分成均书院的夫子,又选调了部分中州周边村镇的乡镇书院的夫子才勉强凑够夫子人数,但幸好大多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这几日加紧宣传宣传,想必生源也不会太差。
陈循走出衙门,进入熙熙攘攘的集市,耳边嘈杂的叫卖和交谈声音却让他感到无比安心。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卖花喽——卖花喽——”一位身形有些佝偻的老者背着一担子花,头上也插着几只鲜艳欲滴的月季。可行人大多奔着街边小吃或是妆面首饰,对于这老者的花却不甚感兴趣,老者站了半天却没卖掉几枝。
“老先生,这些花我全要了。”“老先生,这些花怎么卖?”陈循一回头,与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女面面相觑,这少女生得一张芙蓉面,眉宇间却含了些英气,张着口模样显得有些傻。
“看起来倒像是该入书院的年纪。”陈循心想。
街边一家不起眼的一品香小酒楼的雅间,桌上摆得并非寻常菜色,而是三碗三鲜面,刚才卖花的老者在一旁狼吞虎咽,少女也低头吃得津津有味,抬起头对着陈循说:“先生快吃,这家酒楼的三鲜面敢称第二,无人敢称第一,至于其他菜色也就是寻常,不劳先生破费了。”陈循点点头,低头尝了一口,确实鲜香爽口,中州人喜食香辣,这般以鲜取胜的菜肴着实不多。
“其实这位老者是我外祖父,我今日和他一同出来卖花,那个,我是个托……”少女嗫嚅到,话刚出口,少女暗自懊悔。
我在说些什么啊,古代人哪知道托是什么意思,该掌嘴。
“托”是何意?陈循想到,不过看着少女的神情,心中也大概明白了个七八分,不再追问。现在的孩子奇思妙想还真多呢。
酒足饭饱,老者已是昏昏欲睡,少女将其拍醒,对着陈循露出一个歉意的笑容:“先生实在抱歉,我外祖父总是餐后犯困,我们也该回家了。”说着祖孙二人行动灵活,身手矫健地离开了酒楼。等到陈循结账时,掌柜的告诉他,刚才有位少女已经结过账了,还让我告诉您这是她应该做的。
陈循走出酒楼大门,随意在繁闹的大街上徜徉着,脚下一片轻盈。街边灯笼的柔光普洒在这遍眼都是的绿瓦红墙之间,那突兀横出的飞檐,那高高飘扬的商铺招牌旗帜,那粼粼而来的车马,那川流不息的行人,那一张张恬淡惬意的笑脸,无一不反映出中州民众对于泱泱盛世的自得其乐。
韩其维拉着小厮福宝身处人流之中,急匆匆往一品香酒楼赶,“据说那儿的三鲜面味道顶顶好,你又不是不知你家少爷吃不得辣,在这中州的寻常酒楼几乎难以下筷,好不容易有了机会哪能轻易放过?”“夫人知道了又该说我了,少爷想吃让小的去买不就好了,何必亲自跑一趟呢?”福宝有些担心。
“你又不是不知道你少爷我在书桌前坐不住,母亲近日抓我抓得狠了,说是准备什么书院入学考试,天天拿我与程家老二程晏比较,老天啊,我根本就不是什么读书的料子,今日之事你不说就不会有人知道,出事了大不了我替你担着,放心吧。”韩其维一张俊脸微红,拍着福宝的肩膀说道。
终于到家了,外祖父一到家便躺在榻上呼呼大睡,灵均回到自己的浮曲阁,甫一进门就收到了来自侍女霁月的悉心照料,彩云一边准备热汤一边嗔怪道:“小姐今日可算玩儿尽兴了,在外面野了一天,今年九月入书院之后看小姐还怎么野得起来。”
“好姐姐你可别说了,下次回来给你们带钗面首饰,今日给你们带了几朵月季,十分娇艳,最是衬姐姐们的芙蓉面的。”灵均嘻嘻笑着,快速洗漱完,携着一身疲惫躺在床上,脑子却很清醒。
来到这个世界已有一年了,度过了刚开始的不适应与陌生,灵均已经渐渐领略到大宋的繁盛和中州的气派。重生在这个中州灵家二小姐的身上,本是独生女的她多了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也就当重新体验一下有兄弟姊妹的感觉了。父亲官职不高,是个正五品中州通判,但好在中州经济繁荣,也算大耀排得上号的大州,中州通判的地位也就和寻常正六品地方通判不同了。因着小时候寄养在外祖父父母家一段时间,外租父母格外疼灵均,且因着外祖父母格外爱吃,也会吃,灵均年纪不大,嘴却挺刁,也随外祖父练了一手不错的好厨艺。丫鬟霁月和彩云,一动一静,长自己几岁,与自己相处极好,回家倒也自在。父母不算恩爱,却也相敬如宾,姐姐灵明长自己六岁,刚出阁半年,嫁与中州世家韩家端方守礼的大少爷,算是高嫁,但小夫妻两情相悦,是两家都乐见其成的一桩美事。
大宋不像其他史书上的朝代,女子早早出阁嫁人,无论是世家女子,还是平民百姓,女子大多在二十以后才会论及出阁之事,有了当今圣上与皇后两情相悦,私相授受的先例,寻常百姓结两性之好时也更加注重夫妻间的感情基础,毕竟有了爱,家庭生活才更加美满和睦,这也让灵均这个现代人更加适应,她可接受不了太早结婚。
大宋的女子地位虽不能完全说与男子平等,但在景泰年间后,因着圣上和皇后的缘故,女子也可以参加科举,家中女子的地位和话语权也有所提升,书院也渐渐改成了男女同院,不再分男子书院和女子书院,男女大防也不再那样严重,书院中正值豆蔻年华的女子和舞象之年的男子结成的秦晋之好也不失为一桩美谈。灵均的姐姐灵明和韩大公子也是在书院认识的,随后灵明苦追韩大公子,终于打动了韩大公子的芳心,抱得美男归。
该打听打听书院的事了,听说几个月后成均书院会向百姓开放,省得的母亲一直念叨着,唉,我明明刚刚脱离学习的苦海啊,又要进入这无边苦海中。隔壁似乎搬来一家盛京的人家,似乎姓程,不知母亲何时带我去拜访,看看能否尝到盛京的风味。
“明天一定是个好天气。”
灵均昏睡过去前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