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头攒动,人们似乎交头接耳在议论着什么。
“真的假的?”
“官府公告都出了,还能有假?”
“莫非这鹤声书院还能撼动成均书院的地位?反正我是不信的。”
“这成均书院是一年比一年没落了,去年的书院大赛差点跌出四大书院,也就是凭着资历老才一直稳坐四大书院之末。我看新建个书院倒也是件好事,省了那些祭酒司业一天到晚混吃等死。”
灵均均奋力穿过人群,看见公告栏上贴着一张告示,字迹遒劲有力,横平竖直皆风骨,撇捺飞扬显气度。
“鹤声书院之为中州衙门,位永定河,地高越,占地广,为之用足,师老之盛,由景泰二十三年榜眼陈循为祭酒,景泰二十三探花冯宁为司业,书院方施工中,可往访之。”
“鹤声书院?这样一个新建的书院信得过吗?”耳边传来一声嘀咕。是谁说出了我的心声?灵均一转头,发现是一个略有些眼熟的少年。
高挺的鼻子,天生带笑的嘴唇,剑一般的眉毛斜斜飞入鬓角落下的几缕乌发中。英俊的侧脸,面部轮廓完美的无可挑剔。一张坏坏的笑脸,连两道浓浓的眉毛也泛起柔柔的涟漪,好像一直都带着笑意,弯弯的,像是夜空里皎洁的上弦月。靛蓝色的长袍领口袖口都镶绣着银丝边流云纹的滚边,腰间束着一条青色祥云宽边锦带,乌黑的头发束起来戴着顶嵌玉小银冠,银冠上的白玉晶莹润泽更加衬托出他的头发的黑亮顺滑,如同绸缎。
宗之潇洒美少年,皎如玉树临风前。
但灵均是不会承认她被惊艳了,母胎solo绝不认输,华美的外表皆是浮云。
“你是灵家二小姐灵均?”那少年似乎也有些惊讶,“我是韩家老幺韩其维,嫂嫂有时在家中会提起你。”
长高了好多,青春期的男孩子变化这么大的吗?分明之前见面还感觉是个小孩。
“你就是那个婚宴上因为少吃了几块糖赌气撅嘴的人?”灵均有心逗他,故意提起他的糗事。
“胡说八道!那天生气才不是因为少吃点糖,是母亲一脉的亲戚总拿我哥的婚姻逗我,问我要不要同你结亲。”话刚一出口,韩其维的脸涨得通红,只能尴尬地与灵均对视。
叫你说话不过脑子,叫你鲁莽,祸从口出,祸从口出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韩其维内心懊悔的想撞墙,却不知如何化解这尴尬的局面。
福宝气喘吁吁地从东边裕酥楼买了少爷爱吃的点心赶回来,却看见少爷和和一个身着流云纹印花圆领蓝色褙子和橙色八破裙的灵二小姐相对而立,面面相觑,少爷的脸颊通红。
福宝的脚步缓了下来。
都穿流云纹,必定是私下约好了,磕到了。都不说话,必定是心里在为对方小鹿乱撞,磕到了。站在一起,连避嫌都不会,磕到了。
听完韩其维的回答,饶是灵均这厚脸皮的人也有些尴尬,转移话题:“刚刚看过了成均书院,你觉得如何?”
“成均书院很多在教育设施上的确为大耀顶尖,在教学上却不足,学制僵化,学风不正,哥哥之前在成均书院读书深有体会。这鹤声书院未必不能超越成均书院。”韩其维正色回道。
“我亦以为然。但我还有些急事,得先离开,我们以后再见。”灵均没想到还有人与她想法一致,但又想起她的话本游记,率先挥手告辞。
看着少爷望着灵均远去的身影,福宝探过身子,问到:“少爷若是喜欢努力追就是了,夫人那边定是乐见其成的,与灵家亲上加亲是再好不过了。”
韩其维被旁边突然窜出的人影吓了一大跳,回过神来给了福宝一个暴扣,“不许乱说,谁说我喜欢灵家二小姐的?轻浮!”
灵均踏入书肆的大门,书肆门口的风铃就轻轻晃动,发出叮叮当当的悦耳声音,铃铛是木制的,却能发出金属碰撞的声音,好神奇,灵均第一次来时研究了好久也没研究明白,只能惊叹于店主的巧思。
书肆位于闹市街区的一个小角落,并不显眼,外观甚至有些朴素到简陋的地步了,只是一块简单的乌木牌匾,上头刻着三个行楷大字——“人境庐”,踏入其间,才能发现其中别有洞天,空气中浮动着浅浅的檀香,不大的书肆被光线分成明暗两部分。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左右两排巨大的书架,上面放的并非四书五经,而是些应举人士眼中的不入流的“闲书”,从医术药经到失传乐谱,从不知名作家的自传到游山玩水的游记,纵览其间,像一场未知的旅程和探险。
如果说这些书看上去就是不太挣钱的,那么摆在书店正中的小几上的书就可以说是“爆款”了,不论是《四书五经简略版》《三天速成诗文》《从零开始学骑射》这样的抱佛脚用书,还是《中州美食一览》《余杭寻味》等配有精美插图的菜谱,坦白讲,做了十八年学生的灵均可耻地心动了,她刚刚来到这个世界时就买了全套“速成系列”,看完后再勤加练习,现在的灵均虽然对这些技艺算不上精通,但也不至于两眼一抹黑什么也不懂。书不知是谁编写的,通俗易懂还附有小插图,精准把握学生心理,没在学海中遨游个十年写不出来。
这让灵均想起芥川龙之介书里写到的那句:“既对世俗投以白眼,又与世俗同流合污。”这让灵均对店主更加好奇,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店中没有小二,只有一个看起来略显严肃,不苟言笑的成年男子,工工整整地束着冠,不高不矮,不胖不瘦,简直是行走的“端方”二字,看见有客人进店并不热络地迎上来,只在顾客有需求时言简意赅地回复,让人觉得不像做生意的,倒像是书院中的夫子或是司业。
“请问一下,这些书是谁编写的?”灵均指着小几上的“爆款”图书,询问道,却发现那位男子的表情突然变得僵硬,说话也磕磕绊绊:“是、是我的一些好友,还有陈循……”
“陈循?是那位景泰二十三年的榜眼吗?我之前读过他写的应举诗文,哪怕体裁首受限依旧能妙笔生花,好生厉害!还有那位探花冯宁,天下学子都应该好好拜读一下他的文章,用词精妙绝伦……”灵均滔滔不绝地表达着她对这二人的崇拜,面前这位男子的脸倒是可疑地红了。
“我就是冯宁。”
空气仿佛在一瞬间凝滞了。
“抱歉先生,我没有冒犯您意思,刚才的话您千万别放在心上啊。”灵均的脚趾开始扣地,疯狂回想自己刚才有没有说出什么大不敬之语,越想底气越足,这波彩虹屁我是吹定了!
“没事。”冯宁先生恢复了无悲无喜的表情,可灵均发现他在偷偷地扣手,好吧,我最好装作没看见。
这时书肆门口又出现了一个身影,身量略矮,脸上挂着和善的笑容——是之前那位和自己还有外祖一同吃三鲜面的那位!
看见自己,那人也有些惊讶,笑容更加灿烂。“小姑娘是你!看来我们真是有缘啊!”
“你正是要入书院的年纪吧,有没有考虑过来鹤声书院呢?”
等灵均走出书肆,已是日上三竿的正午时分。想起陈循和冯宁先生在提起鹤声书院未来规划时眼中的神采,灵均的心中有些乱。但她也不是傻的,她知道夫子为了招生言辞会有所夸大,什么设施啊,夫子的教学水平啊,都还是个未知数。但她心中又免不了感慨,毕竟这二位先生真的是她心中崇敬的对象,为了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她也曾下定决心狠狠地啃了不少历届科举士人文章,而这两位也是她十分喜爱的,文章说理生动富有文采,所持的观念平和中正,人品可见一斑。
唉,生活不易啊,连榜眼和探花都要亲自出动拉生源啦。
先回家和父母商量一下吧。
“母启,久子晏中州已安,皆善,中州食甚味。请母无忧……”
一阵风吹来,灯火有些摇晃。程晏起身,走向窗边想略微阖上窗户阻挡这调皮的风,靠近窗户时却听到了风送来的隔壁的声音,是一阵笑声,有男有女,笑声听得不甚分明,却依旧引得程晏驻足,好像在试着抓住人间的烟火气。相比之下,程府却显得有些冷清了。
程晏,盛京程家大房的嫡长子,程晏父亲官至正二品吏部尚书,母亲是中州名门正派闺秀,父母相敬如宾十几年,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名门望族出身,身份高贵。自小饱读诗书,才华过人,循规蹈矩,一举一动都符合“君子”的标准。貌若潘安,挺拔如松,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是无数闺秀们中意的郎君首选。
这些都是外人口中的程晏。
我并非如此。程晏心里很清楚。
父母感情早已不睦,父亲自从和母亲结婚起,纳妾就没断过,更遑论数不清的外室,家中有九个庶弟庶妹,母亲只有自己这一个孩子。在程晏的印象中,提起父亲,母亲总是皱着眉头,暗自垂泪,握着程晏的手,哀叹道自己只有你了。
程晏知道父亲只关心自己的仕途,对于自己其实并不太关心,只要自己保持着所谓的“君子”形象对他的仕途有益即可。
程晏知道母亲将一腔希望全权托付于自己身上,也知道母亲哪怕表面对父亲死心,心底里仍保有一丝希望,希望父亲回心转意,不再流连花丛。唉,傻母亲。
程晏知道自己并非世人口中的翩翩君子,他并没有过人的才华,只是靠从小到大一点一滴的积累,对待课业丝毫不敢懈怠的坚持才在外人看来才华出众。
程晏知道自己并没有什么朋友,无论是夫子,还是同院的学生,都只是点头之交,并无一人可以走进自己的内心。
程晏按照父母和世人的期待活了十六年,做的最大胆的一件事就是离开盛京,回到母亲的娘家中州就读书院。
程晏快忘了自己究竟是怎样取得父母的同意的,母亲的眼泪,父亲的斥责,下人们不解的眼神。程晏跪了几天祠堂,父母没拗过他,最后同意了。
我只是想离开那里,离开那个属于“君子”程晏的地方。程晏心想。
是梦他松后追轩冕,是化为鹤后去山林。程晏已经做出了选择,虽然似乎无人理解。
“真的假的?”
“官府公告都出了,还能有假?”
“莫非这鹤声书院还能撼动成均书院的地位?反正我是不信的。”
“这成均书院是一年比一年没落了,去年的书院大赛差点跌出四大书院,也就是凭着资历老才一直稳坐四大书院之末。我看新建个书院倒也是件好事,省了那些祭酒司业一天到晚混吃等死。”
灵均均奋力穿过人群,看见公告栏上贴着一张告示,字迹遒劲有力,横平竖直皆风骨,撇捺飞扬显气度。
“鹤声书院之为中州衙门,位永定河,地高越,占地广,为之用足,师老之盛,由景泰二十三年榜眼陈循为祭酒,景泰二十三探花冯宁为司业,书院方施工中,可往访之。”
“鹤声书院?这样一个新建的书院信得过吗?”耳边传来一声嘀咕。是谁说出了我的心声?灵均一转头,发现是一个略有些眼熟的少年。
高挺的鼻子,天生带笑的嘴唇,剑一般的眉毛斜斜飞入鬓角落下的几缕乌发中。英俊的侧脸,面部轮廓完美的无可挑剔。一张坏坏的笑脸,连两道浓浓的眉毛也泛起柔柔的涟漪,好像一直都带着笑意,弯弯的,像是夜空里皎洁的上弦月。靛蓝色的长袍领口袖口都镶绣着银丝边流云纹的滚边,腰间束着一条青色祥云宽边锦带,乌黑的头发束起来戴着顶嵌玉小银冠,银冠上的白玉晶莹润泽更加衬托出他的头发的黑亮顺滑,如同绸缎。
宗之潇洒美少年,皎如玉树临风前。
但灵均是不会承认她被惊艳了,母胎solo绝不认输,华美的外表皆是浮云。
“你是灵家二小姐灵均?”那少年似乎也有些惊讶,“我是韩家老幺韩其维,嫂嫂有时在家中会提起你。”
长高了好多,青春期的男孩子变化这么大的吗?分明之前见面还感觉是个小孩。
“你就是那个婚宴上因为少吃了几块糖赌气撅嘴的人?”灵均有心逗他,故意提起他的糗事。
“胡说八道!那天生气才不是因为少吃点糖,是母亲一脉的亲戚总拿我哥的婚姻逗我,问我要不要同你结亲。”话刚一出口,韩其维的脸涨得通红,只能尴尬地与灵均对视。
叫你说话不过脑子,叫你鲁莽,祸从口出,祸从口出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韩其维内心懊悔的想撞墙,却不知如何化解这尴尬的局面。
福宝气喘吁吁地从东边裕酥楼买了少爷爱吃的点心赶回来,却看见少爷和和一个身着流云纹印花圆领蓝色褙子和橙色八破裙的灵二小姐相对而立,面面相觑,少爷的脸颊通红。
福宝的脚步缓了下来。
都穿流云纹,必定是私下约好了,磕到了。都不说话,必定是心里在为对方小鹿乱撞,磕到了。站在一起,连避嫌都不会,磕到了。
听完韩其维的回答,饶是灵均这厚脸皮的人也有些尴尬,转移话题:“刚刚看过了成均书院,你觉得如何?”
“成均书院很多在教育设施上的确为大耀顶尖,在教学上却不足,学制僵化,学风不正,哥哥之前在成均书院读书深有体会。这鹤声书院未必不能超越成均书院。”韩其维正色回道。
“我亦以为然。但我还有些急事,得先离开,我们以后再见。”灵均没想到还有人与她想法一致,但又想起她的话本游记,率先挥手告辞。
看着少爷望着灵均远去的身影,福宝探过身子,问到:“少爷若是喜欢努力追就是了,夫人那边定是乐见其成的,与灵家亲上加亲是再好不过了。”
韩其维被旁边突然窜出的人影吓了一大跳,回过神来给了福宝一个暴扣,“不许乱说,谁说我喜欢灵家二小姐的?轻浮!”
灵均踏入书肆的大门,书肆门口的风铃就轻轻晃动,发出叮叮当当的悦耳声音,铃铛是木制的,却能发出金属碰撞的声音,好神奇,灵均第一次来时研究了好久也没研究明白,只能惊叹于店主的巧思。
书肆位于闹市街区的一个小角落,并不显眼,外观甚至有些朴素到简陋的地步了,只是一块简单的乌木牌匾,上头刻着三个行楷大字——“人境庐”,踏入其间,才能发现其中别有洞天,空气中浮动着浅浅的檀香,不大的书肆被光线分成明暗两部分。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左右两排巨大的书架,上面放的并非四书五经,而是些应举人士眼中的不入流的“闲书”,从医术药经到失传乐谱,从不知名作家的自传到游山玩水的游记,纵览其间,像一场未知的旅程和探险。
如果说这些书看上去就是不太挣钱的,那么摆在书店正中的小几上的书就可以说是“爆款”了,不论是《四书五经简略版》《三天速成诗文》《从零开始学骑射》这样的抱佛脚用书,还是《中州美食一览》《余杭寻味》等配有精美插图的菜谱,坦白讲,做了十八年学生的灵均可耻地心动了,她刚刚来到这个世界时就买了全套“速成系列”,看完后再勤加练习,现在的灵均虽然对这些技艺算不上精通,但也不至于两眼一抹黑什么也不懂。书不知是谁编写的,通俗易懂还附有小插图,精准把握学生心理,没在学海中遨游个十年写不出来。
这让灵均想起芥川龙之介书里写到的那句:“既对世俗投以白眼,又与世俗同流合污。”这让灵均对店主更加好奇,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店中没有小二,只有一个看起来略显严肃,不苟言笑的成年男子,工工整整地束着冠,不高不矮,不胖不瘦,简直是行走的“端方”二字,看见有客人进店并不热络地迎上来,只在顾客有需求时言简意赅地回复,让人觉得不像做生意的,倒像是书院中的夫子或是司业。
“请问一下,这些书是谁编写的?”灵均指着小几上的“爆款”图书,询问道,却发现那位男子的表情突然变得僵硬,说话也磕磕绊绊:“是、是我的一些好友,还有陈循……”
“陈循?是那位景泰二十三年的榜眼吗?我之前读过他写的应举诗文,哪怕体裁首受限依旧能妙笔生花,好生厉害!还有那位探花冯宁,天下学子都应该好好拜读一下他的文章,用词精妙绝伦……”灵均滔滔不绝地表达着她对这二人的崇拜,面前这位男子的脸倒是可疑地红了。
“我就是冯宁。”
空气仿佛在一瞬间凝滞了。
“抱歉先生,我没有冒犯您意思,刚才的话您千万别放在心上啊。”灵均的脚趾开始扣地,疯狂回想自己刚才有没有说出什么大不敬之语,越想底气越足,这波彩虹屁我是吹定了!
“没事。”冯宁先生恢复了无悲无喜的表情,可灵均发现他在偷偷地扣手,好吧,我最好装作没看见。
这时书肆门口又出现了一个身影,身量略矮,脸上挂着和善的笑容——是之前那位和自己还有外祖一同吃三鲜面的那位!
看见自己,那人也有些惊讶,笑容更加灿烂。“小姑娘是你!看来我们真是有缘啊!”
“你正是要入书院的年纪吧,有没有考虑过来鹤声书院呢?”
等灵均走出书肆,已是日上三竿的正午时分。想起陈循和冯宁先生在提起鹤声书院未来规划时眼中的神采,灵均的心中有些乱。但她也不是傻的,她知道夫子为了招生言辞会有所夸大,什么设施啊,夫子的教学水平啊,都还是个未知数。但她心中又免不了感慨,毕竟这二位先生真的是她心中崇敬的对象,为了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她也曾下定决心狠狠地啃了不少历届科举士人文章,而这两位也是她十分喜爱的,文章说理生动富有文采,所持的观念平和中正,人品可见一斑。
唉,生活不易啊,连榜眼和探花都要亲自出动拉生源啦。
先回家和父母商量一下吧。
“母启,久子晏中州已安,皆善,中州食甚味。请母无忧……”
一阵风吹来,灯火有些摇晃。程晏起身,走向窗边想略微阖上窗户阻挡这调皮的风,靠近窗户时却听到了风送来的隔壁的声音,是一阵笑声,有男有女,笑声听得不甚分明,却依旧引得程晏驻足,好像在试着抓住人间的烟火气。相比之下,程府却显得有些冷清了。
程晏,盛京程家大房的嫡长子,程晏父亲官至正二品吏部尚书,母亲是中州名门正派闺秀,父母相敬如宾十几年,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名门望族出身,身份高贵。自小饱读诗书,才华过人,循规蹈矩,一举一动都符合“君子”的标准。貌若潘安,挺拔如松,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是无数闺秀们中意的郎君首选。
这些都是外人口中的程晏。
我并非如此。程晏心里很清楚。
父母感情早已不睦,父亲自从和母亲结婚起,纳妾就没断过,更遑论数不清的外室,家中有九个庶弟庶妹,母亲只有自己这一个孩子。在程晏的印象中,提起父亲,母亲总是皱着眉头,暗自垂泪,握着程晏的手,哀叹道自己只有你了。
程晏知道父亲只关心自己的仕途,对于自己其实并不太关心,只要自己保持着所谓的“君子”形象对他的仕途有益即可。
程晏知道母亲将一腔希望全权托付于自己身上,也知道母亲哪怕表面对父亲死心,心底里仍保有一丝希望,希望父亲回心转意,不再流连花丛。唉,傻母亲。
程晏知道自己并非世人口中的翩翩君子,他并没有过人的才华,只是靠从小到大一点一滴的积累,对待课业丝毫不敢懈怠的坚持才在外人看来才华出众。
程晏知道自己并没有什么朋友,无论是夫子,还是同院的学生,都只是点头之交,并无一人可以走进自己的内心。
程晏按照父母和世人的期待活了十六年,做的最大胆的一件事就是离开盛京,回到母亲的娘家中州就读书院。
程晏快忘了自己究竟是怎样取得父母的同意的,母亲的眼泪,父亲的斥责,下人们不解的眼神。程晏跪了几天祠堂,父母没拗过他,最后同意了。
我只是想离开那里,离开那个属于“君子”程晏的地方。程晏心想。
是梦他松后追轩冕,是化为鹤后去山林。程晏已经做出了选择,虽然似乎无人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