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皇宫宫殿在朝霞余晖的映照下显得庄严肃穆,琉璃瓦在晨光中闪烁着金色的光泽。
今日早朝因事陈杂,拖得有些晚。
今年年中较旱,境内经调配,粮仓尚可支撑。
但边境几个小国受灾严重,有些地方甚至颗粒无收。这些日子,南方与西北动作频频,蠢蠢欲动,意图不明。
早朝上,皇帝与众臣协商后,决定重新布防边境。调派了在京的几名大将前往南部和西北镇守,以防万一。
“退朝。”
随着太监尖细的声音落下,朝堂上恢复了片刻的安静。
百官们穿着华美的官袍,脚踏金靴,步履沉稳,尽然有序地从太和殿中鱼贯而出。
李春昭和沈徽明并肩而行,落在群臣后面,二人低声交谈着。
“李指挥使,沈侍郎。”大太监赵福全手执拂尘走到二人身前。他微微躬身,向沈徽明做了一个请的手势:“沈大人,请留步,陛下有请。”
李春昭见状,向二人颔首示意,微笑着说道:“那我先回监察司了。”
沈徽明点了点头,回应道: “好。”
随后,他整理了一下衣袍,跟随着王福全的脚步向养心殿走去。
沈徽明是皇后差了近十岁的庶弟。
虽然两人不是一母同胞,但关系却颇为亲近。皇后那家除了皇后嫡亲哥哥和沈徽明以外,其他家族成员没一个拎的清的,早年该流放的因为各种原因流放,家族凋敝,现在没剩几个人了。
因此,沈徽明和皇后之间更显亲近,别人私下也尊称他一声小国舅爷。
然而,沈徽明发自内心对小国舅爷这个称呼不在乎,他深感这个称呼一点也没有沈首辅来的好听。
“陛下。”沈徽明进入养心殿,恭敬地向李书鸿行礼。
李书鸿是当朝皇帝,年轻有为,治理国家井井有条。
“你递的折子,朕看过了。”李书鸿端坐在御案前,翻出前几日他上的奏疏,又翻看了几眼。
奏疏写到:
臣沈徽明,叩首百拜,谨以诚心,冒昧上奏吾皇陛下……臣近观平州时局,深感地方治理之重要,民生疾苦,须得臣等实心实意去体察治理……故臣斗胆请旨,愿赴地方,以外放之身,竭尽所能,以解民生之忧,以彰皇恩之浩荡……伏惟陛下圣鉴,臣不胜感激之至!
李书鸿合上奏疏,抬起头问道:“你想去平州任知府?”
“是,臣恳请陛下恩准。”沈徽明语气坚定,没有丝毫犹豫。
李书鸿提醒道:“平州地处偏远,条件艰苦,风土人情与京城迥异,治理起来必定重重困难。”他担忧沈徽明年轻气盛,无法适应平州。
“臣知平州之艰难,但臣相信,只要努力,定能克服困难,造福一方百姓。”沈徽明诚恳道。
四年前,沈徽明在科举殿试中脱颖而出,荣登三甲之首,赐状元及第,并初授从七品大理评事官职。他年轻有为,才华横溢,很快便在朝中逐渐崭露头角。
再加上他与常乐长公主之间的情谊,他一时间风光无限,无人能比。
一年前,沈徽明更是受到礼部尚书的青睐和赏识,经过李书鸿特批提拔,特升为礼部侍郎。
李书鸿心里清楚,沈徽明此去平州并非单纯为了造福百姓,更多的是为了积累政绩,以便将来能够入主内阁,甚至成为首辅。
但李书鸿也没有责怪沈徽明的意思,他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梦想,只要是为国家社稷着想,他这个做皇帝的就应该支持。
“……”李书鸿沉默片刻,心中有些无奈。
他实在想不明白,沈徽明为何如此执着于三十岁前当首辅。沈徽明不是沽名钓誉之辈,而是有真才实学的。文采斐然加上他见地独到,成为首辅是极有可能的,何必如此急功近利。
“你为何如此执着于三十岁前当首辅。”李书鸿终究还是问出了这个问题。
“臣敬仰凌道净大人,他二十八岁当上首辅,是臣的楷模。臣今年二十有一,希望能以他为榜样,为国家社稷尽忠职守。”
违心,太违心!
算了,小朋友开心就好。
至于凌道净当年能当上首辅是因为从龙之功这件事情就不提了,以免打消年轻人的积极性。
更何况平州确实需要一个有能力有抱负的人重新整治一番,沈徽明也是个合适的人选。
沈徽明也确实更需要去地方体会一下政治斗争的残酷和无情。
“好吧,朕准了。”李书鸿点了点头,同意了他的请求。沈徽明在朝中素有才名,此次前往平州想来是能做出一番成绩来。
“谢陛下隆恩。”沈徽明再次行礼道谢。
他知道只要自己能够在平州做出一番成绩来,将来入主内阁成为首辅就指日可待了。
接下来的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到了常乐长公主身上。她与沈徽明之间的情感纠葛也是朝野上下议论的焦点之一。
“你和常乐接下来怎么办?”李书鸿话锋一转,问起他们未来的打算。提到这件事,他开始有点头疼,于是伸手揉了揉太阳穴,“你总不能让她跟你跑到平州去吧。”
韶九长公主,皇帝和常乐长公主虽然并非同母所出,但三人在先帝时期共同扶持,感情非比寻常。
常乐年龄最小,韶九和皇帝十分宠她,也很在意她的人生大事。
沈徽明看了看李书鸿的脸色,心中闪过一丝挣扎和无奈,他垂眼思考片刻答道:“臣会与长公主坦诚相告,了断关系。”他的语气虽然平静但也带着一丝决绝。
与其彼此痛苦,不如早些挣脱。
李书鸿听沈徽明的话,心里有些复杂。他并不是要棒打鸳鸯,但看到沈徽明如此决绝也知道两人之间或许并没有生出什么很深的情分。
断了也好,李春昭快十九了,该好好招个驸马了,李书鸿在奏折上批了个准字,“既然你已经决定了,那就这样吧,半月后起程前往平州。”
“是,臣告退。”沈徽明再次行礼,退出了大殿。
离开养心殿后,沈徽明的心情异常沉重。
他闭上眼睛,深吸了一口气,试图平复自己内心的波动。
随后,大步向前走去。
殿内,
李书鸿低头看了一眼案上堆积如山的奏折,手不自觉地抚住额头,低声说道:“你说,朕同意沈徽明外放,昭昭会不会因此责怪朕呢?”
“奴才认为不会的。”王福全弓着腰给李书鸿换了杯温茶,轻声宽慰道:“陛下,长公主殿下向来明理,她深知沈侍郎的才华和抱负,也明白您是为了朝廷和百姓考虑。长公主殿下一定会理解您的苦心。”
李书鸿微微点头,似乎对王福全的回答表示认同。他轻叹一声,继续说道:“昭昭与沈徽明二人在一起两年,却不肯成婚。朕虽贵为天子,却也无法干涉他们的感情。此次沈徽明外放,他们二人分隔两地。朕担心,昭昭会因此对他心生怨念。”
王福全恭敬地回答道:“陛下多虑了,沈侍郎此次外放,也并非永别。他们二人若真有缘分,将来定能重逢。说不定此次的分别,反而能让他们更加珍惜彼此的感情。”
李书鸿听了王福全的话,心中稍感宽慰。轻叹一声,嘴角扯出一丝苦笑:“但愿如此吧。”
随后,他再次投入到繁忙的政务之中。
-
休沐日
菊月时节,烈日灼心。
但长公主府休憩的主院却如世外桃源一般,清凉而宁静。
主院修在了翠竹环抱、溪水潺潺的幽静之地。竹叶在微风吹拂下发出沙沙的声响。
院内一角,养的一片菊花开得正好。这些菊花或红或黄,与霜露共舞,与秋阳同醉,将秋天的韵味展现的淋漓尽致。
沈徽明在浇花,他亲手养了一盆金菊。
那盆金菊十分美丽,花瓣层层叠叠,犹如黄金般璀璨,外层细长翘垂,内层紧密相拥排成一圈簇拥着嫩黄的花蕊,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在阳光照耀下,花叶上晶莹剔透的露珠映出五彩斑斓的光芒,宛如宝石镶嵌在绿叶之上。
屋内,熏炉烟雾袅袅升着,散发出淡淡的香气。这香气,宁神且静心,让人忘却外界的纷扰和喧嚣。
日上竿头,李春昭才悠然醒来。
她揉了揉惺忪的睡眼,坐起身来。芙若端上一碗药,掀开瓷盖递给李春昭,轻声提醒道:“殿下,今日该用药了。”
苦涩药味窜入口鼻。
李春昭皱了皱眉,捏住鼻子,抬起手就准备一饮而尽。
“殿下,文若公子说了要慢饮。”芙若连忙提醒到。
每次月中喝药都要注意,一不小心殿下就狼饮,而后导致腹痛。
“姐夫的药真是会折磨人。”李春昭蹙着眉,慢慢将药喝了,嘴里嘟哝着:“下次一定得叫英锦姐教训教训他,少给我弄些苦死人的药。”
说罢,李春昭起身去更衣洗漱。经过一番梳洗打扮,她身上药味才彻底散尽。
走出房门,李春昭到一眼便看见沈徽明正在院中浇花。
沈徽明脱去官服,一身蓝衣胜水,身姿修长高挑的他脊背微弯显得从容不迫。
俊秀的脸庞未带一丝微笑,尽显清冷,仿佛世间皎月一般,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李春昭走上前,从后环抱住沈徽明的腰际,她自封为摘月人,在这份清冷中感受着温暖,“今日休沐?”
“嗯,皇上批了我几日假,你这几日可有什么想去的地方?”
“批了你假,又不是批了我假,明后天我还要上值。”李春昭闭着眼,躲开阳光,头蹭了蹭沈徽明的后背:“不过今天太阳好好,好暖和。”
沈徽明将水壶放下,转过身拥住她,吻了吻她的发顶,提议道:“那今日带你去街上逛逛,去百味坊吃一顿,最后去赵伯那儿喝点青梅酒?”
“好,听你安排。”李春昭甜甜一笑。
二人简单收拾一番便出门了,他们穿过府邸的长廊走过曲折的回廊,来到府外的大街上。
皇宫宫殿在朝霞余晖的映照下显得庄严肃穆,琉璃瓦在晨光中闪烁着金色的光泽。
今日早朝因事陈杂,拖得有些晚。
今年年中较旱,境内经调配,粮仓尚可支撑。
但边境几个小国受灾严重,有些地方甚至颗粒无收。这些日子,南方与西北动作频频,蠢蠢欲动,意图不明。
早朝上,皇帝与众臣协商后,决定重新布防边境。调派了在京的几名大将前往南部和西北镇守,以防万一。
“退朝。”
随着太监尖细的声音落下,朝堂上恢复了片刻的安静。
百官们穿着华美的官袍,脚踏金靴,步履沉稳,尽然有序地从太和殿中鱼贯而出。
李春昭和沈徽明并肩而行,落在群臣后面,二人低声交谈着。
“李指挥使,沈侍郎。”大太监赵福全手执拂尘走到二人身前。他微微躬身,向沈徽明做了一个请的手势:“沈大人,请留步,陛下有请。”
李春昭见状,向二人颔首示意,微笑着说道:“那我先回监察司了。”
沈徽明点了点头,回应道: “好。”
随后,他整理了一下衣袍,跟随着王福全的脚步向养心殿走去。
沈徽明是皇后差了近十岁的庶弟。
虽然两人不是一母同胞,但关系却颇为亲近。皇后那家除了皇后嫡亲哥哥和沈徽明以外,其他家族成员没一个拎的清的,早年该流放的因为各种原因流放,家族凋敝,现在没剩几个人了。
因此,沈徽明和皇后之间更显亲近,别人私下也尊称他一声小国舅爷。
然而,沈徽明发自内心对小国舅爷这个称呼不在乎,他深感这个称呼一点也没有沈首辅来的好听。
“陛下。”沈徽明进入养心殿,恭敬地向李书鸿行礼。
李书鸿是当朝皇帝,年轻有为,治理国家井井有条。
“你递的折子,朕看过了。”李书鸿端坐在御案前,翻出前几日他上的奏疏,又翻看了几眼。
奏疏写到:
臣沈徽明,叩首百拜,谨以诚心,冒昧上奏吾皇陛下……臣近观平州时局,深感地方治理之重要,民生疾苦,须得臣等实心实意去体察治理……故臣斗胆请旨,愿赴地方,以外放之身,竭尽所能,以解民生之忧,以彰皇恩之浩荡……伏惟陛下圣鉴,臣不胜感激之至!
李书鸿合上奏疏,抬起头问道:“你想去平州任知府?”
“是,臣恳请陛下恩准。”沈徽明语气坚定,没有丝毫犹豫。
李书鸿提醒道:“平州地处偏远,条件艰苦,风土人情与京城迥异,治理起来必定重重困难。”他担忧沈徽明年轻气盛,无法适应平州。
“臣知平州之艰难,但臣相信,只要努力,定能克服困难,造福一方百姓。”沈徽明诚恳道。
四年前,沈徽明在科举殿试中脱颖而出,荣登三甲之首,赐状元及第,并初授从七品大理评事官职。他年轻有为,才华横溢,很快便在朝中逐渐崭露头角。
再加上他与常乐长公主之间的情谊,他一时间风光无限,无人能比。
一年前,沈徽明更是受到礼部尚书的青睐和赏识,经过李书鸿特批提拔,特升为礼部侍郎。
李书鸿心里清楚,沈徽明此去平州并非单纯为了造福百姓,更多的是为了积累政绩,以便将来能够入主内阁,甚至成为首辅。
但李书鸿也没有责怪沈徽明的意思,他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梦想,只要是为国家社稷着想,他这个做皇帝的就应该支持。
“……”李书鸿沉默片刻,心中有些无奈。
他实在想不明白,沈徽明为何如此执着于三十岁前当首辅。沈徽明不是沽名钓誉之辈,而是有真才实学的。文采斐然加上他见地独到,成为首辅是极有可能的,何必如此急功近利。
“你为何如此执着于三十岁前当首辅。”李书鸿终究还是问出了这个问题。
“臣敬仰凌道净大人,他二十八岁当上首辅,是臣的楷模。臣今年二十有一,希望能以他为榜样,为国家社稷尽忠职守。”
违心,太违心!
算了,小朋友开心就好。
至于凌道净当年能当上首辅是因为从龙之功这件事情就不提了,以免打消年轻人的积极性。
更何况平州确实需要一个有能力有抱负的人重新整治一番,沈徽明也是个合适的人选。
沈徽明也确实更需要去地方体会一下政治斗争的残酷和无情。
“好吧,朕准了。”李书鸿点了点头,同意了他的请求。沈徽明在朝中素有才名,此次前往平州想来是能做出一番成绩来。
“谢陛下隆恩。”沈徽明再次行礼道谢。
他知道只要自己能够在平州做出一番成绩来,将来入主内阁成为首辅就指日可待了。
接下来的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到了常乐长公主身上。她与沈徽明之间的情感纠葛也是朝野上下议论的焦点之一。
“你和常乐接下来怎么办?”李书鸿话锋一转,问起他们未来的打算。提到这件事,他开始有点头疼,于是伸手揉了揉太阳穴,“你总不能让她跟你跑到平州去吧。”
韶九长公主,皇帝和常乐长公主虽然并非同母所出,但三人在先帝时期共同扶持,感情非比寻常。
常乐年龄最小,韶九和皇帝十分宠她,也很在意她的人生大事。
沈徽明看了看李书鸿的脸色,心中闪过一丝挣扎和无奈,他垂眼思考片刻答道:“臣会与长公主坦诚相告,了断关系。”他的语气虽然平静但也带着一丝决绝。
与其彼此痛苦,不如早些挣脱。
李书鸿听沈徽明的话,心里有些复杂。他并不是要棒打鸳鸯,但看到沈徽明如此决绝也知道两人之间或许并没有生出什么很深的情分。
断了也好,李春昭快十九了,该好好招个驸马了,李书鸿在奏折上批了个准字,“既然你已经决定了,那就这样吧,半月后起程前往平州。”
“是,臣告退。”沈徽明再次行礼,退出了大殿。
离开养心殿后,沈徽明的心情异常沉重。
他闭上眼睛,深吸了一口气,试图平复自己内心的波动。
随后,大步向前走去。
殿内,
李书鸿低头看了一眼案上堆积如山的奏折,手不自觉地抚住额头,低声说道:“你说,朕同意沈徽明外放,昭昭会不会因此责怪朕呢?”
“奴才认为不会的。”王福全弓着腰给李书鸿换了杯温茶,轻声宽慰道:“陛下,长公主殿下向来明理,她深知沈侍郎的才华和抱负,也明白您是为了朝廷和百姓考虑。长公主殿下一定会理解您的苦心。”
李书鸿微微点头,似乎对王福全的回答表示认同。他轻叹一声,继续说道:“昭昭与沈徽明二人在一起两年,却不肯成婚。朕虽贵为天子,却也无法干涉他们的感情。此次沈徽明外放,他们二人分隔两地。朕担心,昭昭会因此对他心生怨念。”
王福全恭敬地回答道:“陛下多虑了,沈侍郎此次外放,也并非永别。他们二人若真有缘分,将来定能重逢。说不定此次的分别,反而能让他们更加珍惜彼此的感情。”
李书鸿听了王福全的话,心中稍感宽慰。轻叹一声,嘴角扯出一丝苦笑:“但愿如此吧。”
随后,他再次投入到繁忙的政务之中。
-
休沐日
菊月时节,烈日灼心。
但长公主府休憩的主院却如世外桃源一般,清凉而宁静。
主院修在了翠竹环抱、溪水潺潺的幽静之地。竹叶在微风吹拂下发出沙沙的声响。
院内一角,养的一片菊花开得正好。这些菊花或红或黄,与霜露共舞,与秋阳同醉,将秋天的韵味展现的淋漓尽致。
沈徽明在浇花,他亲手养了一盆金菊。
那盆金菊十分美丽,花瓣层层叠叠,犹如黄金般璀璨,外层细长翘垂,内层紧密相拥排成一圈簇拥着嫩黄的花蕊,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在阳光照耀下,花叶上晶莹剔透的露珠映出五彩斑斓的光芒,宛如宝石镶嵌在绿叶之上。
屋内,熏炉烟雾袅袅升着,散发出淡淡的香气。这香气,宁神且静心,让人忘却外界的纷扰和喧嚣。
日上竿头,李春昭才悠然醒来。
她揉了揉惺忪的睡眼,坐起身来。芙若端上一碗药,掀开瓷盖递给李春昭,轻声提醒道:“殿下,今日该用药了。”
苦涩药味窜入口鼻。
李春昭皱了皱眉,捏住鼻子,抬起手就准备一饮而尽。
“殿下,文若公子说了要慢饮。”芙若连忙提醒到。
每次月中喝药都要注意,一不小心殿下就狼饮,而后导致腹痛。
“姐夫的药真是会折磨人。”李春昭蹙着眉,慢慢将药喝了,嘴里嘟哝着:“下次一定得叫英锦姐教训教训他,少给我弄些苦死人的药。”
说罢,李春昭起身去更衣洗漱。经过一番梳洗打扮,她身上药味才彻底散尽。
走出房门,李春昭到一眼便看见沈徽明正在院中浇花。
沈徽明脱去官服,一身蓝衣胜水,身姿修长高挑的他脊背微弯显得从容不迫。
俊秀的脸庞未带一丝微笑,尽显清冷,仿佛世间皎月一般,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李春昭走上前,从后环抱住沈徽明的腰际,她自封为摘月人,在这份清冷中感受着温暖,“今日休沐?”
“嗯,皇上批了我几日假,你这几日可有什么想去的地方?”
“批了你假,又不是批了我假,明后天我还要上值。”李春昭闭着眼,躲开阳光,头蹭了蹭沈徽明的后背:“不过今天太阳好好,好暖和。”
沈徽明将水壶放下,转过身拥住她,吻了吻她的发顶,提议道:“那今日带你去街上逛逛,去百味坊吃一顿,最后去赵伯那儿喝点青梅酒?”
“好,听你安排。”李春昭甜甜一笑。
二人简单收拾一番便出门了,他们穿过府邸的长廊走过曲折的回廊,来到府外的大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