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将几案上的茶盏、铜炉尽拂于地,怒道:“好,朕便成全你!滚出去跪着!”

    青罗自幼从未见他如此失态,心中不禁一凛,有一瞬,甚至迟疑,可要就此作罢。

    这极短的一瞬旋即被她抛下,她不能退。

    杜仲尚在狱中煎熬,阿宝没了父亲,对姑姑很是眷恋。

    杜村众人虽有愧于杜万玄,倒也情有可原,绝不至于为此赔上性命,他们不过是些挣扎求生的弱者,他们需要一个公道。

    父皇不在意他们吧。可她以为,父皇贵为天子,当知每一份被辜负的心意,皆是日后陷大周于水火的柴薪。

    前世她从未想过这天下还会易主,殊不知,自古尚无国祚永隆的帝王,前朝皇族可曾料到,有朝一日,会被萧氏取而代之?

    父皇必是想将她此举定为胡闹,只是公主一时任性,敲了登闻鼓,实则并无冤屈,亦不必将此事呈至廷议。

    若换了旁人,不知他还会使出何种手段。

    倘若查证后并无冤屈,鸣冤者需担诬告之名,她是公主,背后又有阿舅,父皇不会让她死。

    青罗心下大定,直起身,眼前骤然发黑,右臂下意识地按住金砖借力,不意掌心正压着一块碎裂的瓷片。

    她肌肤娇嫩,碎瓷边缘锋利如刃,血珠霎时迸溅,连结成线,顺着纤细的纹路蜿蜒。

    青罗暗自吸了口气,钻心的疼痛,让她渐近晕眩的头脑得以保持住一丝清明。

    她转过身,殿外一片苍灰的光。

    殿内臣子一时噤若寒蝉,事发突然,众臣尚无主张,皇帝便决意按家事处置。

    皇帝又是盛怒之中,无人敢在此时冒然出头,触其逆麟。

    青罗抿着唇,面上尽是尚不知事,却自以为受了委屈,无论如何,绝不肯退让的倔强。

    忽觉左侧面颊微有痒意,抬手一摸,温热的血粘湿了指腹。

    她怔了怔,想起是方才那茶盏碎在地上,瓷片飞溅,将她割伤。

    幸而未伤及眼目。

    廊檐下秋风飒飒,她转过身,面北屈膝跪地。

    寒意自双腿蔓延至周身,冷风自脖颈间灌入,她打了个寒噤,连牙齿也微微发颤。

    殿内一个紫袍老臣出列,躬身一拜,打破沉寂道:“启奏陛下,寄月公主击鼓鸣冤,又坚称并非儿戏,依律陛下当彻查此事。”

    青罗想起此人是尚书省右仆射,下管兵、刑、工三部,品秩虽高,却是个不理细务的虚职。

    “仆射既意有所指,何不直言?”

    大理寺卿瞥那老臣一眼,朗声禀道,“陛下,臣虽不才,但自问执掌大理寺以来,与僚属每断一案,俱是尽心竭力,务求不枉不纵,公主此番指责,若不加以分辩,便是陷臣等于不义,臣恳请陛下降诏彻查此事,洗脱本寺污名!”

    青罗闻言暗自为杨寺丞叫了声好。

    她鸣鼓若只为杜仲,朝臣中无人响应,父皇或可以她胡闹压下此事,若剑指大理寺,今日廷议寺卿又在场,以其秉性,必不肯善了。

    她打叠起精神,出言讥讽道:“不枉不纵?寺卿也敢说这诳语!若当真如此,本宫府上的护卫为何无故被扣?”

    大理寺卿叫她问得涨红了面皮,当即跪伏于地,重重叩首道:“臣请陛下彻查!”

    他身后一名绯袍臣子应和道:“陛下,公主既已言明并非戏言,便该依律行事。”

    又有一个道:“陛下,臣以为登闻鼓数年未动,此番公主击鼓,人尽皆知,大理寺掌我朝刑狱,声名不容有损,若不彻查,日后何以自处?”

    “陛下,臣附议。”

    “陛下,登闻鼓乃陛下所置,不可废之。”

    “臣附议!”

    “陛下,臣以为当由大理寺、刑部会同御史台,会审此案,厘清因果,若非如此,难以服众。”

    寺卿年近不惑,仍存少时意气:“若查清本寺无过,微臣望公主给臣等一个说法。”

    青罗应声道:“诸位大人可做个见证,他日若查明本宫冤枉了大理寺,本宫必当登门请罪!”

    “好!”

    到此地步,已然遮瞒不住。

    皇帝垂首不语,许久,方才抬手,向殿外一指。

    王栖恩当即会意,拖着长音道:“宣寄月公主觐见!”

    青罗直起身,垂于身侧的右手陡地收紧,指尖扣入掌心,血重又渗出,痛得她心头一跳。

    因这疼痛,她得以神思清明。

    霜白的裙裾无声地拂过门槛,她缓步行至殿内,在皇帝坐榻前驻足。

    地上碎片已清扫干净,了无痕迹。

    “寄月,莫任性胡闹。”

    皇帝面色和缓了几分,声气间却隐含劝诫,威吓,有意停顿,似是容她思量。

    “朕再问你一次,为何鸣鼓?”

    父皇甚少叫她的封号,青罗心下一紧,强自镇定,只装作未懂他言下之意,气愤道:“大理寺无故扣押儿臣的护卫,全未将儿臣放在眼里,甚是气人,父皇还想偏袒大理寺么?儿臣不服!”

    皇帝皱起眉,沉默半晌,问:“此人如何做了你府上的护卫?”

    青罗十指握紧,斟酌道:“她兄长酿的酒好,儿臣曾与他买过酒,后来见她有些功夫,人又伶俐,还是个小娘子,稀奇得紧,便收在府里了。”

    皇帝探究地望着她,“你为何不告诉朕,而是去鸣鼓?”

    “登闻鼓不正是用于鸣冤么?”

    青罗理所当然地反问了一句,继续道,“幼时路过丹雀门,母妃曾与儿臣说,登闻鼓乃是父皇专为蒙冤者所设,但凡有冤,便可击打此鼓,今日儿臣去过大理寺,便知那护卫蒙了奇冤,她是儿臣的人,她蒙冤,便是儿臣蒙冤,儿臣便想着敲登闻鼓,请父皇为儿臣伸冤。”

    说到此处,已有些气竭。

    皇帝又问:“你去大理寺要人了?”

    青罗嗯了一声,“他们竟不理会儿臣!”

    皇帝斥道:“胡闹!”

    青罗索性胡闹:“大理寺欺负儿臣,父皇若不办他们,儿臣颜面何存?”

    皇帝凝眸望着她,久久未语,大抵是将她看作了顽劣又愚蠢的孩童。

    末了终是叹了口气,不甘,却又无可奈何,命中书舍人拟诏,想想又道,宣翰林学士。

    众臣鱼贯而出,殿内空阔,秋光入室,一地清幽。

    皇帝瞥她一眼,似是才留意到青罗颊上的血痕。

    青罗在他眼中分辨出几分厌恶,忽又想起前世他逃离长安那晚,对陈丽嫔提起她时的漠然。

    “叫驸马送你回府吧。”

    青罗脱口而出,“不要,”见皇帝莫名地看着她,忙又放低嗓音道,“儿臣不要他送。”

    皇帝不知想到什么,别开眼,也没勉强。

    青罗走出殿外,轻轻吁出一口气,仰面望天。

    仍是方才那一片灰沉的天幕,云气又似淡了些。

    王栖恩担忧地望着她,“殿下可还撑得住?”

    青罗摇头,说没事,一张脸却苍白得血色尽失,如经风雨摧折的瘦花,摇摇欲坠。

    谢治尘自廊檐尽头走来,原还低头与身旁宫人交代什么,待看见她,又瞧出她不对劲,脸色便是一沉,大步朝她走来。

    青罗自知此刻模样骇人,原想就走,谢治尘却已到了跟前,只得勉强牵起唇角,朝他一笑:“驸马来了。”

    谢治尘脸色紧绷,未作声,抬起手,想去触碰她受伤的面颊,近至眼前,又停下,屈起手指,转而向上,以手背贴了贴她的额头。

    青罗退开半步,垂眸道:“本宫没事,大人去忙吧。”

    谢治尘将手中的卷册交给随行宫人,这才留意到青罗身后的王栖恩。

    王栖恩与他耳语几句,不知说些什么,他低头听着,幽深的双眸安静地锁住她。

    “谢某去去就回。”

    他对王栖恩微微颔首,走回来,弯腰将她横抱在胸前,转身,拾级而下。

    青罗一阵气促,两片唇,线条柔美,如同未着色的白描花瓣,“大人快放本宫下来,父皇见了恐生误会。”

    谢治尘无动于衷,“公主放心,陛下面前臣自有主张。”

    青罗此时也无气力与他争辩,只觉得身上冷,一阵冷似一阵。

    她下意识地去寻热源,谢治尘面如寒玉,胸口却也温暖。

    她一侧面颊贴在他肩头,鼻端闻见淡淡的香气。

    他不喜婢女近身,惯常服侍的只有冯谙,冯谙粗心,怎会替他熏香?

    谢治尘将她抱上马车,在她身旁坐下,问:“公主为何不与臣说?”

    青罗倚着车壁,轻声道:“本宫要做的事,何必牵连大人。”

    想想又劝道,“本宫因此事得罪父皇,彻查亦是祸福难料,大人不如趁此机会与本宫和离,划清界限,以免被本宫牵累。”

    车帘落下,遮住原就黯淡的天光。

    谢治尘恍若未闻,一瞬不瞬地对着她。

    青罗避开他的视线,不知怎么,宽敞的车厢忽地逼仄起来。

    谢治尘自袖中摸出一方白帕,动作小心地擦拭她面上血污,仿佛对待世间最珍贵易碎的瓷器,又拖过她的手腕,低头细细清理她掌心的血痕。

    她极少与他如此贴近,彼此几乎呼吸相闻。

    他是一番好意,可她仍觉不自在,往后挪了挪,想躲。

    谢治尘欺身过来,将她逼得缩在了马车一角。

    狭小的一方天地,喘息尚且艰难。

    谢治尘先是将她两只手包裹在掌心,松开她的手,又扣住她的肩,将她拥入怀中。

    青罗窘迫得不敢抬头,“大人?”

    “公主冷么?”

    欲要抽身,他丝毫不让,再挣扎,那伤口便又要裂开了。

    他今日有些反常,她迷迷糊糊地想。

    “大人凡事自有主张,无须本宫过问,可和离一事,还望大人再思量思量,切莫因此惹父皇猜疑。”

    青罗双眸低垂,一口气说了这些话,又有些气喘,“方才大人带本宫离开,王公公不知可会与父皇说什么。”

    “公主在担心微臣?”

    灼热的气息拂在耳畔,许是烧得厉害,青罗只觉自耳廓至面颊俱是又热又麻。

章节目录

长安夜雨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荒台月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荒台月并收藏长安夜雨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