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宫门外。

    “姑娘,留心脚下。”

    马车里出来的年轻女子约莫十六七岁的年纪,素白衣袍的袖口处绣着缠枝莲纹的图样,透着淡雅恬静。

    她生得双眉似弯月,眼波潋滟,眉心处有颗小红痣,衬出风情。上挑的眼尾泛着红晕,在清冷的月下如寒冬里含苞的腊梅,即使身着素雅站在昏暗处也压不住那股浑然天成的妩媚。

    女子的瞳仁里细看还透着点幽蓝,倒是在刻意露出的恬淡中平添了几分野性,让人不敢直视冒犯。

    祝月鸣从车内下来后看见接应的人是拾安,她问道:“今日怎的不见刘公公?”

    平日里会来接她的都是昭仁帝身边督管内侍监的主事刘桕。

    “陛下病来得急,这事没声张,师傅守着太和殿里的人,他让我速来宫门口接姑娘。”拾安弯着腰,恭敬地掌着灯走在边上。

    昭仁帝常年受旧疾折磨,自从三年前发病被祝月鸣用药缓症后每当他再次发病,都会命刘桕传祝月鸣进宫。

    祝月鸣没再开口,她跟上拾安的脚步,眼中似有所思。

    在太和殿内的屏风后。

    祝月鸣熟练地用匕首在左手手腕上一划,鲜血汩汩冒出,悉数流进她另一手托着的银质小碗中。

    “一钱就够了。”刘桕轻声提醒祝月鸣,又给一旁的拾安使眼色。

    祝月鸣放下小碗,拾安上前小心翼翼地托着她的手,将纱布缠在她刚刚用匕首割破的手腕上,不敢抬头看她。

    祝月鸣平静地将银碗中的血液倒入她一早备好的药汁内。药汁的酸涩和血液的腥味混杂一起萦绕在她的鼻腔,就连离得最近的刘桕都忍不住偷偷皱了眉,而她却面不改色一边搅动碗里的药汁,一边看向屏风后倚坐在高位的男人。

    “药好了就端上来。”屏风外的男人高坐主位,面色憔悴苍白,他沙哑声音中带着几分无力。

    刘桕将药端上,余光看向已经从屏风后出来跪在殿中的祝月鸣。

    昭仁帝喝完药,刘桕在一旁伺候他漱口净手。他用帕子擦了擦嘴角,看了一眼跪着的祝月鸣,问道:“依你所看,朕的身体还能再撑几年?”

    “若陛下能依照民女的医嘱调养,加上此药,民女可保陛下龙体五年无虞。”祝月鸣双眸微垂,她的声音不大,可高位上的人却听得一清二楚。

    “大胆!”刘桕呵斥道。

    “陛下恕罪,这丫头年纪小不成事,不能只听她的一面之词,还得请其他医官一同.…..”昭仁帝抬手示意打断刘桕的话,他神色严肃,一言不发审视着眼前的人也没说什么。

    此时大殿上的寂静,让周遭的人几乎喘不上气来,帝王此时的威势让一旁的刘桕捏了一把汗。

    他在御前伴君多年,也见识不少人,多少也能揣测圣意,没料到今日会被祝月鸣的一句实话吓得湿了衣衫。

    片刻,昭仁帝掩口轻咳了几声才开口:“你们都先下去。”

    “奴婢告退。”刘桕等悉数退下,此时大殿内只剩昭仁帝和跪在堂下的祝月鸣。

    祝月鸣腰弯得低,身体因久跪有些微微颤抖,她的手腕上缠绕着的纱布也渗透出些许血迹,袖口上缠枝的莲花粘上了些许暗红,在素白的底色下显得格外刺眼。

    “起来回话吧。”她的头顶上传来一阵低沉的声音。

    “是。”

    祝月鸣缓缓起身,顺手理了衣袖,站直后她仍旧低着头。

    帝王君心深不可测,她知道即使她不说,昭仁帝也会感觉得到他自己的身体逐渐衰弱,哪怕华佗再世也无法挽救。

    若非这几年一直用她的血做药引吊着命,他的命数在三年前早该断了。

    “你倒是比太医署的医官要坦诚。”

    “陛下圣明,民女才疏学浅,能力有限。太医署的医官都是饱学之士,民女不敢与之相提并论。还望陛下另请高明,寻名医修方配药,以保圣体康健。”祝月鸣言辞恳切,目光谨慎落在高位上的人身上。

    昭仁帝撑着椅把手起身时又咳了几声,他用手帕捂住唇,之后又将带有血迹的手帕紧握在手中,不露声色地藏于袖中。

    他轻笑一声,说:“祝大夫又何必妄自菲薄,你是杨家后人,当年你母亲的医术传遍陵州朕早有耳闻。你子承母业这么多年,你有多少本事朕心里一清二楚。不过你要知道刚才那番话若是旁人听了,你会是什么下场。”

    昭仁帝见惯了旁人的趋炎附势和奴颜婢膝,反倒觉得眼前的人虽然是头也不敢抬,低眉垂眼地故作一副谦卑恭顺样子。

    可那皮肉底下包裹的脊骨却异常□□,和当初他第一次见到这孩子一样。

    当年她十四岁进宫受审,跪在大殿上面也是像今日这般腰板挺直,双眸有神,每句话都掷地有声。

    那容貌像她母亲,性子却不像。

    “陛下恕罪。”

    昭仁帝缓缓走到祝月鸣跟前:“一晃近三年过去了,当年你戴罪立功,救朕一命,太后劝朕留你性命,这几年朕的身体都是你在照看,你确实功劳不小。”

    三年前她父母获罪被杀,她死里逃生被刘桕带进宫中。

    那时的昭仁帝已经病重到连说句话的力气都没有。朝中大臣和皇子蠢蠢欲动,关外边境多方势力的眼睛也盯着盛京皇宫的动向,太后在太和殿守了几日后,刘桕私下与太后商议,举荐她为皇帝问诊。

    最后,靠着她的药令昭仁帝的身体逐渐好转,本会丢掉的性命因此被保了下来。

    昭仁帝暗中命人改了她的户籍,她一夜之间从罪臣之女变成普通百姓,所有事仿佛没有发生过一样。

    现下她常居在盛京城中的一间医庐里,平日为盛京百姓诊脉治病,配药开方。而私下里她受昭仁帝的安排必须留在盛京听候差遣。

    “得陛下赏识,是民女福分,民女有今日都托陛下和太后娘娘庇佑,不敢居功。只是民女无能,纵使拼尽一身医术,也只能到此。”祝月鸣说完看向眼前的昭仁帝。

    昭仁帝的身量高大,从他的五官轮廓可以看出年轻时的俊逸。只是如今年过半百,又遭顽疾缠身,平日里不苟言笑,在面相上倒多添了几分冷漠和疏离。

    “你可还记得朕当年留你一命时说过什么?”

    她父母犯下的罪,依大楚律法判她斩首也不为过,昭仁帝留她除了续命,还把她变成了一把看不见却沾满剧毒的美人刀。

    为了复仇,她答应昭仁帝,在暗中替他处理掉那些怀有不臣之心的人,她制的药杀人不见血。

    “月鸣,孙家的事你做的好啊,不枉朕如此倚重你。不过,朕日后有两件事要你去做,若你事成朕百年以后,便可安枕无忧,而你也可名正言顺,功成身退。”说罢昭仁帝的目光看向北边的窗外,窗外的寒鸦如有灵性一般,它发觉到凌厉不善的目光后叫声变得愈发凄惨,振翅而飞,庭院里的老榕树的枝叶被带动的风震得沙沙作响。

    昭仁帝背过身负手站在窗边,他逐渐呈现老态的身影在窗边的月光下变得明暗交杂。

    他是临时起意?还是筹谋已久?

    虎毒尚不食子,皇帝还真是薄情寡义。

    名正言顺,功成身退。

    她要的远不止是这些。

    今日她进宫的风声恐怕已经传入有心人的耳中。

    皇帝的旨意藏着不可忤逆的威严。祝月鸣不知他的这些决策里还包含了谁的私心,又有什么谋算。

    秋日里夜风吹进殿内,拂开女子额前的碎发,月光下祝月鸣黑沉瞳仁里透出的那抹黑蓝在月色下更为通透,那双眼睛里倒映着帝王的身影如同一具苟延残喘的空壳。

    一个时辰后,祝月鸣离开太和殿后走在和刘桕走长廊上。

    刘桕提着灯笼在一旁说道:“我的小姑奶奶,你胆子也太大了,怎么什么实话都敢说,我的心肝都快从嗓子眼里蹦出来了。”

    “公公说笑了,您在御前侍奉多年,什么场面没见过,月鸣这三板斧在您眼里那是不够看的。”祝月鸣弯唇说道。

    她顺手接过刘桕手里的灯笼,巧妙换了位置走到刘桕身侧。

    刘桕一想起刚才太和殿内的场景仍心有余悸,眼前祝月鸣那不当一回事的样子,使得他有些恼怒。

    可见着她替他掌灯那副温顺讨巧的模样,轻叹一声后语重心长地开口说道:“你这孩子,方才要是惹得陛下生气,龙颜大怒,我这把老骨头在御前还不是得说散就散。”

    “今晚太史令所言,尚无真凭实据。何况民间出现‘血月’的传言也只是捕风捉影,陛下何必因为这些怪力乱神的话多疑多思,使得旧病复发。”

    “你是聪明人又岂会不明白。”

    刘桕的声音里透着无奈。

    他说:“如今虞家在那边打退北漠人,战功赫赫,在军营里又颇具威望,今晚陛下听完太史令奏言,气急攻心,才会导致旧疾复发。”

    为着一个星象天文就病成这样,昭仁帝这把老骨头也忒不济。

    “盛京城里能做成这事儿的人只有你。这几年你在陛下跟前得脸,若能做好这事,我呀后半辈子还得指望你关照,在陛下面前替我美言几句呢。”

    祝月鸣笑而不答,她心里盘算着太和殿内的那番话。

    刘桕善意提醒道:“不过这虞家当年和你们祝家结下的梁子可不小,何况这虞承道现下已经回京,咱家一想起当初他在宫门外同你说话的那副模样就后怕,今后你若见着他还是小心为上。”

    “多谢公公提醒,月鸣会小心。天色已晚,您还是早些回去,以免陛下传召。”

    说着二人已经走到宫门口,拾安已经在马车旁候着。

    看着马车缓缓驶出宫外,拾安愣了愣神,黑夜里的风吹得他手里的灯笼到处乱晃,他提着灯走回刘桕身边谨慎问道:“师傅,您说姑娘她能成事儿吗?”

    刘桕冷笑一声,夜风吹得他肩膀关节处隐隐作痛。他用手揉着,一旁的拾安见状上前搀着,将一早准备好的氅衣披在刘桕的身上。

    “她若没本事,咱家当年就不会冒着得罪那么多人的风险救她。”

    一开始他下这步棋是做着稳赚不赔的打算。

    “这孩子,命硬的很呐。”

    刘桕年过花甲,两侧的鬓发斑白,疲老的面容上笑意不减,微眯的双瞳里早已看不见方才说话时的和蔼善意,眼底的冷漠在夜色中愈发清晰可见。

    一旁的拾安看着自己这位师傅,不禁从心底生出一股寒意。

章节目录

雪中梅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粱生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粱生并收藏雪中梅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