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大典时,梁襄王的病势更加严重了。都以为熬过了冬天,国君的病情就会减轻许多,然而谁也没想到恰恰是这万物复苏的时节,梁稷却进入了垂危之际。国人们心中那份对丰收的期盼,被这突如其来的沉重消息压得喘不过气来,全然没了往年的欢腾景象。

    太子梁骐主持了今年的启耕大典。大典之上,朝臣们低垂着头,面容肃穆,空旷的田野之上只余下沉默与叹息。

    中洲453年,梁襄王终是未能抵挡住病魔的侵袭,带着未竟的壮志,闭上了眼睛,时年仅三十五岁。

    同年,一场骇人的大雪冻结了北凌国。虽说国丧与新君即位两件大事都赶在风雪前尘埃落定,但朝野上下,却更添几分不安。毕竟,深秋突至的暴雨与随后紧接而来的初冬暴雪,任你如何拆解都不是好兆头。

    寒夜漫漫,新君书房内,大燎炉的火光却几乎未曾间断。窗外,狂风裹挟着雪花,呼啸而过。房内,几盏油灯摇曳,映照着案头的简牍与未完成的政令,木炭噼啪作响,火星四溅,却难以驱散室内那股挥之不去的寒意与炭烟味。

    梁骐身着厚重的锦袍,坐于案前,眉头紧锁,手中紧握着羽毛笔几乎就没有放下来的时候。长时间的熬夜与炭火的熏烤,让梁骐的脸庞显得有些憔悴,肤色微微泛黄,偶尔传来的轻微咳嗽声,在静谧的书房内回响,更添几分孤寂与沉重。

    对于北凌国内政的繁杂、民生的艰辛,梁骐实在有太多需要了解的地方了。过去的一年,他借襄王在位之机,既代掌朝政之舵,又深入乡野田间,企图尽快透彻领悟公父手卷中所记录的一切。然而时不待人,他仅触及皮毛,公父便猝然离世。

    这一年的亲历亲为,非但没有让梁骐的思绪有所清晰,反倒让他的心越发收紧。北凌国如今还有太多毛病,若不先正视内部之弊,盲目东进,无异于自掘坟墓。

    此刻,一份沉甸甸责任地压在他的肩上,那份沉重,比任何风雪都要刺骨。

    *

    “阿驷,我能进来吗?”

    门外,苏北歌的声音穿透了风雪的喧嚣,也拂松了梁骐紧绷的神经。他几乎是本能地回应,快步穿越书房内昏黄的灯光,直至门扉轻启,迎进了那抹熟悉的身影。

    跨过门槛,只见一袭黑色斗篷下,是她瘦小而坚韧的身影。不由分说,梁骐一把将她拉入怀中,仿佛要将所有的疲惫与忧虑都隔绝在外。他的声音低沉而温柔,在静谧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你回来啦。”

    苏北歌脸上掠过一抹红晕,轻轻挣扎,低语道:“我这会儿穿着男装呢,宫内这样,若是被人瞧见了可不好。”话虽如此,她的语气中却并无责备,更多的是对梁骐关怀的回应。

    梁骐却不以为意,再次将她紧紧拥入怀中,笑道:“没什么不好的,况且我房内无人,谁又能知?”

    苏北歌感受到他胸膛传来的温度,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她知道,这段时间以来,梁骐肩上的重担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来,便任由他这般抱着,权当是给予他片刻的安慰与温暖。

    两人相依取暖片刻后,方才落座。苏北歌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落在那一堆堆简册之上,它们宛如一座座巍峨的书山,环绕在四周,苏北歌心中暗自惊叹,仅仅一个多月的光景,这里的书卷竟又堆积如山,国事之重,可见一斑。

    她转眸望向梁骐,见他眉宇间紧锁着化不开的愁绪,眼下的青黑在昏黄的灯光下更显深重,心中不禁泛起一阵酸楚与疼惜。

    “阿驷,这国事处理起来,是否比那战场上的厮杀更为艰难?”

    梁骐轻笑以对,不置可否,转而走到一旁,为她斟上一杯热茶,温热透过杯壁暖透了苏北歌的掌心。

    梁骐仔细端详着她,发现她较之以往,肌肤略显晒黑,身形也要精干了一些。

    “小一,我听闻这些日子你深入邕城县府周边去了?”

    苏北歌轻轻点头,眼中闪烁着光芒,回忆那些日子所见所感。“嗯,我去了附近的山村,想要亲眼看看北凌国究竟是何模样。”

    “哦?”梁驷骁有兴趣,“那不知小一有何高见?”

    “韧、穷、均。”

    她以三字概括,精准地捕捉了北凌国魂的精髓。

    梁骐眼中闪过一抹惊异之色,随即化作由衷的赞叹,笑道:“不亏是苏澹之后,一语中的,目光如炬。只是这‘均’之一字,愿闻其详。”

    “韧,是流淌在北凌人血液中的坚韧,无论是乡野百姓还是世族子弟,皆具此品性,这也是这片土地上最宝贵的财富,它让北凌人在逆境中仍能生生不息。”

    “至于穷与均,”她话锋一转,目光变得深邃而复杂,“则是相对而言。穷,非指物质匮乏至绝境,而是相较于中原繁华之地,北凌的百姓虽历经数年发展,生活有所改善,但仍显清苦。诚然,自疆土扩展至巴蜀,北凌百姓的生活有所改善,但却大多仅能维持温饱,难有盈余。然而,这份贫穷之下,却藏着一种难得的平衡。北凌世族与庶民之间,虽有差距,却远非东方那般天壤之别。战乱之时,世族子弟亦需披甲上阵,与庶民同甘共苦,伤亡无别。加之世族无过多财货支撑奢华,故而在山野间根基深厚,与庶民近乎融为一体。此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正是这种均衡,让北凌避免了如东方般的新地主或士人阶层的分化,虽有不满,却无大乱。”

    说到这里,苏北歌稍作停顿,目光深邃地望向梁骐。

    他心领神会,接过话茬:“正因如此,北凌朝野上下,皆无迫切变革之心,平民如是,世族亦然。”

    “小一,你之言,却是道出了北凌国情的实质。不知可有良策?”

    苏北歌摇头苦笑:“我能洞察问题,却非治国之才,实难提出良策。”

    梁骐闻言,笑容中带着几分深意:“如此说来,我北凌国更需广开才路,汇聚天下英才。”言罢,他引苏北歌至案边。

    *

    两人并肩而立,目光共同落在那墨迹未干的求贤令上。

    窗外风雪渐息,一束月光恰好洒落,将求贤令上的字迹映照得格外清晰,尤其是那最后一段话:若有贤士能献奇策,强我北凌,不论其出身贵贱,皆以上宾礼待,如被采纳者,吾且尊官。

    文字间,不仅流露出北凌国求贤若渴的迫切,更在于那份不拘一格、唯才是举的气魄。苏北歌的手指轻轻摩挲过那卷求贤令,不由赞叹道:"写得真好。”

    梁骐的目光穿透了案头的烛光,沉声道:“我北凌国,需的不仅是安于现状的平和,更是勇于破局的魄力。这求贤令,便是我欲破局之始。明日,我将亲自部署,将其散发至四海八荒,让天下英才知晓,我北凌国求贤之心,炽热如初阳。”

    苏北歌嘴角勾起一抹笑意,那笑容里藏着几分俏皮与怀念:“你这求贤令,倒是让我想起了故人。”

    “是谁?”

    苏北歌眸光微动,“他乃是昔日在丹邑结识的一位落魄士子,名曰吴荀。他胸怀抱负,矢志变法图强,那份执着与热情,至今仍令我难忘,与你这求贤令的诉求倒是不谋而合。只可惜,如今他已在南璃国当官,我记得好像是旻庄王当初是封他以内史之职。”

    “你说的这位吴荀,我亦有所耳闻。”梁骐嘴角勾起一抹神秘莫测的笑意,“不过,他之仕途,早已非昔日可比。”

    “哦?”

    “此人,才情非凡,且行事果敢。自他担任内史以来,政绩斐然,不仅在国内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更在外交上屡建奇功,声名远播。如今,他已不再是初出茅庐的内史,而是被擢升为令尹,位高权重,一时无两。”

    苏北歌眼中闪过一丝诧异,“令尹?原来不是魏家人当着的吗?”

    梁骐微微一笑,眼中闪烁着对吴荀的赞赏:“小一,你那朋友吴荀,确是有真本领之人。旻庄王特地为他将令尹之位一分为二,设立左尹与右尹,以平衡新改革势力和旧世族势力。原来的魏昙瑞担任左尹之职,而吴荀,则被破格提拔为右尹,与魏家并驾齐驱。他上任之初,便以雷霆手段开启了变法之路。”

    “他可是针对分配不均的问题下了重手?”

    梁骐点头,“正是。吴荀大胆挑战了根深蒂固的世袭制度,提出了一系列限制权贵势力、鼓励耕战的政策,一时间南璃国的普通百姓仿佛被注入了新的活力,积极性空前高涨,南璃国的实力也随之稳步提升。”

    “不过,倒也是可惜了。”

    “可惜什么?”苏北歌眼中闪过一抹好奇。

    梁骐轻叹一口气,眼神中既有惋惜也有深思,“一是可惜他吴荀,已在南璃朝堂之上大展拳脚,否则我倒真想设法将他招至麾下,共谋北凌之未来。”言罢,他嘴角勾起一抹苦笑,似乎对那未能成行的设想感到遗憾。

    “二是可惜我虽看好吴荀之才,却对旻庄王之决心抱有疑虑。改革之路荆棘密布,非有大智大勇不能成其事。我恐旻庄王难以持续那份魄力,让吴荀的宏图大业半途而废。”说到这里,他话锋一转,眼中闪过一抹狡黠,嘴角勾起一抹坏笑,望着苏北歌道:“三是可惜嘛……”故意拖长了声音,引得苏北歌一脸疑惑地凑近。

    梁骐趁机轻轻勾了勾她的鼻头,笑道:“你们南璃人,性情中人,自由散漫惯了,若真将吴荀那套严明的律法照搬至此,怕是要引起一番不小的风波。百姓们怕是要抱怨连连,不适应这突如其来的变化呢。”

    苏北歌嗔怒地翻了个白眼,“对对对,你们北凌人吃苦耐劳,倒是适合这些条理分明的律法。”

    两人正沉浸于对时局的探讨之中,城外却是一阵马蹄声疾,急如星火版向西而来。

章节目录

启明长庚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苏小步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苏小步并收藏启明长庚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