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夏天咆哮着死活不肯向前的一周。

    金秋十月,热浪滚滚,红尘都像是要被烧成灰烬。可恨的夏天裹挟着潮热和烦闷迟滞不前,整个国庆假期浔城都热得像蒸笼。

    暑气真是热人闷人又倦人。假期转瞬即逝,学子们更是心烦。

    举国欢庆的喜气尚存,为进一步激发求是书院学子们的热忱,横扫节后疲惫,点燃求学热情,学院团委联合体育部组织了荧光夜跑打卡活动。主办方在校内知名的几处历史遗迹设置了打卡点,参加者需环跑校园一周,在规定时间内回顾史实并正确作答才算通关。

    这样既锻炼身体素质又充实精神世界的主旋律活动当然没有多少人会主动报名参加。张李渔自然也是不大感兴趣的。她对活动主题倒没什么意见,应景,合情,有理,而且节庆氛围实在浓厚,大大小小的国旗张扬飘飞,像是要把整个浔大都染红了,一时之间竟让人有些恍惚,不知是这布景还是天气更加火辣。她对活动形式也没什么意见,积极,健康,向上,锻炼身体好啊,年轻人是需要锻炼身体的,延年益寿,醒神助眠。

    她是对活动本身有点意见,她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

    时间转瞬即逝,弹指间,张李渔已经是褪去稚气的大三学姐了。回顾入学以来的点点滴滴,除去开学典礼、入学会谈、班会、团课、志愿实践,她好像真没参加过什么集体活动。按理说,张李渔是毫无理由参加这场夜跑的,但她就是站在了竹园操场的集合处。

    踩着小长假的尾巴,张李渔昨天才从嘉城赶回学校,赶完高铁挤地铁,一身疲惫。和以往的节假日安排一样,她又回家探亲去了。张李渔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在嘉城和一双老人度过了十五个温馨的春秋冬夏,现独自在外求学,她总记挂着笑脸盈盈的留守老人,怀念着家里的温暖被窝,一得闲总是要赶回去。

    张李渔的爷爷奶奶千好万好,哪哪都好。给予李渔开蒙教育,督导李渔锻炼身体,总是鼓励她大跨步走向知识的新天地,教导她不管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要记得散发温暖回报善意,从小事做起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两位老人可谓是爱她爱国又爱人民。也无怪,毕竟一位是因伤退伍多年的新中国骑兵,一位是退休已久的历史教师。知识分子搭配热血汉子,张李渔从小就沐浴在红色知识中,听着“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我们都是神枪手”、“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等等鼓舞人心的歌曲长大。

    这样的家庭氛围当然会培育出正直善良、根正苗红的祖国花骨朵,但张李渔不是侃侃而谈、外向热烈的学生干部那种风格,她只是个热心肠的自闭少女,乐于帮助人,但不想到人群中去,自然也抵触集体活动。

    张李渔的爷爷奶奶近来在捣鼓智能手机。受对孙女的思念驱使,迫于数百公里的空间压力,终于向新时代的科技张开双臂。趁着李渔放假回家,在年轻人的教导与帮助下,两位老人立志势必要在几天之内玩转这个巴掌大的小物件。于是这两位勤奋的老学生学完发送语音消息又学拨打视频电话,随后从微信开始逐渐向抖音、快手等软件转移阵地。李渔其实没在这过程中发挥什么作用,全是两位老人自己在摸索,而且大多数时候都摸得门清,不太需要小孩帮助。

    透过几天的暗自观察,张李渔发现爷爷奶奶不仅爱看短视频,还爱读文章,读微信文章,养生妙招、时评新闻、经典影评、歌曲推荐等等都读得津津有味。但两位老人一手拿着手机,一手扶着老花镜读书,着实有点滑稽,而且费眼睛、伤身体,这样不好。

    一日午后,爷爷奶奶又并排坐着读手机,张李渔洗完碗后便也凑上前去。她要告诉爷爷奶奶微信文章其实可以听的,以后可以多站着听,边听边活动。她还惦记着要给两位老人科普一下电信诈骗和养生骗局,关掉短视频平台的推荐机制,帮两位老人筛选几个优质靠谱的内容账号。

    李渔接过爷爷的手机,这位老头果然在读微信文章,她轻轻点头。眼看着手指就要触碰到屏幕,她却滞住了,定睛一看。唉?这不是他们学院的公众号吗?

    机械的朗读声当然没有响起,传入声道的是爷爷笑盈盈的声音。他对李渔说:“小渔啊,你们学校真不错啊,不愧是最高学府。国庆节,就应该办这样的活动!你报名了没啊?一定要报名啊!”说得可谓是慷慨激昂,跟他在党小组会上发言陈词的语气出奇的像。

    说者有心,但听者无意。李渔大吃一惊,一时分神,不小心说出真话。

    “没报名呢。”

    幸好还没交代她不想参加。

    于是在爷爷的监督和教育下,李渔老老实实报了名。

    一直到李渔返校那天,爷爷都还惦记着这个活动,嘱咐她第二天一定要高高兴兴参加,不争头筹,但也要把自己多年的积累都展现出来,千万别藏锋。五公里确实算不上挑战,但要是身体不舒服,该放弃还是该早放弃。

    “爷爷相信咱们小渔一定会好好表现的。参加完活动记得跟咱俩视频啊,我和你奶奶明晚晚点泡脚,等着你!”

    就这样,怀揣着不让两位老人失望的初心和使命,张李渔一身灰色长衣长裤,盖着个灰色棒球帽出现在了出发点,险些跟夜色融为一体。

    暑气和热浪烦得死人,但烫不死蚊子。李渔肌肤滑嫩,肤色雪白,最招蚊子,她真的非常非常不喜欢在夏天出门,讨厌喂蚊子。

    但没办法,她得连续喂一周蚊子了。夜跑活动将持续七天,提前登记了报名者的晚间课时安排,制作了签到表,李渔这学期没晚课,她每天都得来跑。

    没关系,可以锻炼身体嘛,正好还可以解决掉七次步道乐跑,多好啊,李渔在心里自我开解道。李渔有个小窍门,给自己不喜欢的事找至少两个闪光点,这样就算是非常不喜欢她也能硬着头皮做完,毕竟终有好处。她愿意做利己利人的事。

    还可以巩固历史知识,让爷爷奶奶开心,李渔继续找补,但还是忍不住垂头丧气。

    不经意间热身活动已经悄然开始进行。挤在签到处的人群逐渐散开,不算稀疏却不成方阵,大家横七竖八地站着,三心二意地动着,嘴里倒是聊得热火朝天。挺有趣的,比这天气还火热,李渔听得专心,逐渐入神。

    听大一新生吐槽这活动在低年级班级抓壮丁,要求每班至少出两个人,李渔毫不意外,毕竟学院也有自己的KPI。

    但要求是一回事,出席又是一回事,大家都“懂自懂”。可今天到场的人其实真不少,大概这个活动没她想的那么无聊?张李渔继续借机安慰自己。

    东插一嘴,西聊一句,不一会儿,这一堆刚见面不到半小时的人好像就熟悉了,在社牛同学的带领下交换了姓名、专业等信息,开始谈起学习生活。张李渔这样的社恐只会在队伍边缘听,一面震惊他们的自来熟,一面对他们关于培养方案的吐槽连连点头。

    新学期才开始不久,没什么学习压力,没什么好骂的,只好吐槽专业。学人文无用,学社科无用,学工科没意思,什么专业都有罪。

    话题是一位不学文科的同学挑起的:“感觉你们学文科也挺辛苦的,要背那么多东西。”

    李渔心想,虽然哪个学科都辛苦,但他们学人文的确实也不轻松,新文科,新就新在既要能写文章,又要会码代码,博雅教育,博就博在文学历史哲学国学通通要学,前三学期的通识教育可以说跟轻松毫不沾边。

    李渔还没来得及在心里感叹这位同学还怪贴心的,能体会到他人的不易,又听见别人问他是什么专业的。

    “我是学数理金融的。”

    “金融好啊,有钱途。”

    “金融是文科吗?”

    “金融不是文科,是社科。”

    “你们毕业的时候是戴粉领子吗?”

    “好像是。”

    “听说是戴粉色和蓝色两种领子”,学数字经济的同学出声附和,“听说下一届数理金融和数字经济都并入理科试验班了。”

    “不招文科生了吗?文科除了人文就剩PPE了吗?”

    “听说还招文科生。”

    “好哇,文科生也可以读理科试验班了,到时候人人都是理科试验班的哈哈哈。”

    张李渔听得在心里开始嘀咕,有点点奇怪,金融真不是文科吗?但更多的是在震惊数字经济和数理金融居然会并入理科试验班,这是什么操作?但再一想其实也合理,优化专业设置,分流时给学生更多选择,这还蛮好的,他们赶上了好时候。理科生能被录到人文班,文科生当然也能进理科班!

    话题很快又转向学金融没用。

    “你们都学数理金融、数字经济了,怎么没用,人上人啊。”

    “学金融真没用。”

    “那学什么有用?学代码有用?去quant吗?”

    “学代码也没用。现在去quant也不容易。”

    “那学什么有用?”一位人文班的同学认真发问。

    ……

    ……

    “学数学有用。”

    “对,学数学有用。”

    几位话题中心的同学纷纷附和。

    又说了一大圈,几位同学好像也没探讨明白为什么学数学有用,有人问在场的有没有分流之后学数学的学长姐,要请教一番。

    没人应声而出,只听见有人回:“前部长孟泽不就是学数学的吗,他好像还没来。”

    说曹操曹操到。孟泽这就到。

    张李渔听见前边的人开始打招呼,声量挺大的,人应该还在远处。

    “孟泽学长好!”

    张李渔隐隐约约觉得这名字有点熟悉。

    人应该近了些,好像能听见脚步声了。还有人在轻声问候孟泽,这其间还夹杂着另一种问候。

    “李林润学长。”

    “李林润学长好!”

    这名字张李渔更熟悉了。但应该不至于这么巧吧…

    她下意识抬头,一双眼睛正对上一张冷脸。

    巧了,还真是她认识的那个李林润。

章节目录

榆木脑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欏楍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欏楍并收藏榆木脑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