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年前。
那年夏天,池桐从老家千里迢迢来到了京市。她满怀着对大学生活的憧憬,下了飞机,从机场坐了地铁到市区,又从市区坐大巴到郊区,看着窗外风景一路变化,车越坐越远,心越坐越凉。
没有做好调研啊,来前也不知道政法大学在这么偏远的地方啊?!
他们一家三口站在学校门口,父亲忍不住说:“这地方,搁以前我们部队,打起仗来都不用转移,敌人根本找不到。”
好在,毕竟是开学,校门口人声鼎沸,很是热闹。
跟随着学长学姐的指引,他们顺利办完了入学手续,到宿舍时,池桐又崩溃了,一间宿舍只有两个上下铺的锈迹斑斑的铁架子床,池桐来得晚,只有一个上铺了。
她和几位室友打了招呼,深吸一口气,准备开始收拾行李。
父亲在一旁悠悠地说:“女儿,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好好学习、好好生活。昂。”
池桐忍不住了,吐槽道:“老池,咱家这艰苦奋斗的传统是一脉相承了。”
父亲还雪上加霜地说:“别,你继续奋斗,我可已经不艰苦了。”说完,叫母亲帮她收拾,借口女生宿舍他不方便多呆,跑去门口等她们母女俩了。
等她们收拾完,一家人在学校逛了逛,第二天,父母就回了老家。
这就是池桐大学生活的开端。没有张阳也,也没有电影里殷勤的学长,只是她人生中最普通不过的日子。
学校周边无甚可玩的,池桐每天宿舍、教学楼、食堂三点一线,一开始还对北方的澡堂子扭扭捏捏不敢脱衣服,不到一个月时间,也可以和祝好互相搓背了。
学生会和社团招新那天,祝好特意拉着池桐去看热闹。从路口到路尾,学长学姐们各显神通,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俩人把情形瞧了个遍,收了满满一手的传单甚至还有小礼物。晚上,学长学姐们又来扫楼,把传单铺满了她们一桌子。
熄灯后,姐妹们躺在各自的床上,祝好问道:“哎,池桐,你想加入哪个部门?”
“我……还不知道呢。”
祝好说:“哎你傻呀,咱是法大,必须得进准律师协会啊,对以后就业有帮助。”
祝好就住池桐下铺,池桐把头探出来,对祝好说:“可是,我们刚入学,什么也不懂,人家哪会要我们。”
“怕啥,试试呗,试试又不要钱。”祝好满不在乎地说。
池桐把头缩回去,双手枕在脑袋下,想了想,开口说:“我喜欢看科幻小说,我先去科幻协会看看吧。”
科幻协会在传单上标明了,周三下午在学校咖啡馆有一个爱好者交流会,所有人都能参加。池桐下了课,匆匆赶到咖啡馆时,发现去交流会的人并不算太多,大家围坐在一张桌子旁,围了两圈,稀稀拉拉也就十来个人,她顺势坐在第二圈角落。
协会的副会长是个穿格子衬衫、戴黑框眼镜的男生,很符合人们对理工男的刻板印象。他引导大家聊一聊对科幻的热爱,一个女生说自己很喜欢看漫威的电影和漫画,刚说了没几句,就听见一个男生打断她,言语中多是讽刺:“漫威算什么科幻?”
另一个男生听不下去了,跳出来反唇相讥:“看来你很懂了?”
俩人互相嘲讽起来,一个列举刘慈欣、阿西莫夫等等科幻作家,另一个就会立马嘲讽前者只知道这些出名的作家的名字,估计连《基地》都没看完就跑出来装逼。前者又露出不屑的笑,直言后者应该是文科生,所以只敢看看《基地》,看稍微硬一点的科幻小说脑子就不够用了。
池桐看出来了,这俩人不是来交流的,是来展示自己的雄性荷尔蒙的。
副会长忙着给两位男士打圆场,池桐向他投去一个抱歉的眼神,站起身准备离开。
正当她起身时,听到隔壁桌一个女声在说:“我们协会很easy的啦,大家没事就是爬爬山、拍拍照,这样。”
池桐心下一动,又坐下,偷偷听隔壁桌讨论的内容。
听了几分钟,她大致明白了,这是摄影爱好者协会的人在开会,刚刚说话的应该是协会的干部。和这位干部交流的人似乎不赞同她的意见,回应道:“再悠闲,每个月也要有一些不错的作品,可以向校刊投稿,至少也选几张po在校内网上。”
池桐悄悄转头看,隔壁女生撇了撇嘴,而他对面的男生,清瘦斯文,对着电脑,轻蹙眉头在思索什么。
“好吧,每个月出一点作品,也不算多。”女生妥协,“毕竟我们协会刚成立没多久,需要拿出一点成绩给校领导看。”
男生不置可否,手指在电脑上飞快跳动。
似乎感应到池桐的视线,男生目光抬起,疑惑地问:“同学,你有什么事吗?”
池桐弱弱地说:“你们是摄影协会吗?我……能加入吗?我开学正好带了一台相机……”
就这样,池桐加入了摄影爱好者协会。社团刚成立,甚至没来得及招新。
整个社团加上池桐,一共三人。张阳也、甄真、池桐。
后来在聚会上甄真才告诉池桐,原本摄影协会是一直在的,有几个学长学姐靠热爱撑着,但玩摄影这件事对普通大学生来说还是太烧钱了,前任协会成员毕业后,中间有两三年协会都处于空窗状态,然后张阳也接手了,才重新去学校备案把协会又办起来了。
“你们怎么会想到又重新成立摄影协会呢?”池桐问。
甄真挠挠头,很老实地说:“我吧,一直处在能保研又不确定能保上的一种状态,我需要再冲一冲奖学金,你懂吧?”
池桐傻傻地点头。
“那学长你呢?”池桐转头问张阳也。
张阳也正低头看一本书,头也不抬地说:“我也一样。”
池桐昏倒,怪不得甄真说easy,敢情他俩都是混子,只有她一个人是真的来摄影的。
不过也好,不用面试,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可以悠闲地度过接下来的日子。池桐安慰自己。
事实也的确如此,张阳也和甄真都还有其他社团,张阳也在准律师协会,甄真在学生会,两人对摄影协会的事情也不怎么上心,给了池桐一个协会的公共账号,交代池桐时不时去发几张照片,就再没怎么管过她了。
张阳也比甄真还稍微更上心一点,偶尔会在网页私聊池桐,对她写的文案提一点建议。偶尔在他们半月一度的碰头会上,给她买一杯咖啡。偶尔遇到没带伞的池桐,送她回宿舍。
甚至偶尔给她两张买多的电影票,叫她和朋友去看。
他很尽责地扮演好学长、同学的角色。
那年夏天,池桐从老家千里迢迢来到了京市。她满怀着对大学生活的憧憬,下了飞机,从机场坐了地铁到市区,又从市区坐大巴到郊区,看着窗外风景一路变化,车越坐越远,心越坐越凉。
没有做好调研啊,来前也不知道政法大学在这么偏远的地方啊?!
他们一家三口站在学校门口,父亲忍不住说:“这地方,搁以前我们部队,打起仗来都不用转移,敌人根本找不到。”
好在,毕竟是开学,校门口人声鼎沸,很是热闹。
跟随着学长学姐的指引,他们顺利办完了入学手续,到宿舍时,池桐又崩溃了,一间宿舍只有两个上下铺的锈迹斑斑的铁架子床,池桐来得晚,只有一个上铺了。
她和几位室友打了招呼,深吸一口气,准备开始收拾行李。
父亲在一旁悠悠地说:“女儿,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好好学习、好好生活。昂。”
池桐忍不住了,吐槽道:“老池,咱家这艰苦奋斗的传统是一脉相承了。”
父亲还雪上加霜地说:“别,你继续奋斗,我可已经不艰苦了。”说完,叫母亲帮她收拾,借口女生宿舍他不方便多呆,跑去门口等她们母女俩了。
等她们收拾完,一家人在学校逛了逛,第二天,父母就回了老家。
这就是池桐大学生活的开端。没有张阳也,也没有电影里殷勤的学长,只是她人生中最普通不过的日子。
学校周边无甚可玩的,池桐每天宿舍、教学楼、食堂三点一线,一开始还对北方的澡堂子扭扭捏捏不敢脱衣服,不到一个月时间,也可以和祝好互相搓背了。
学生会和社团招新那天,祝好特意拉着池桐去看热闹。从路口到路尾,学长学姐们各显神通,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俩人把情形瞧了个遍,收了满满一手的传单甚至还有小礼物。晚上,学长学姐们又来扫楼,把传单铺满了她们一桌子。
熄灯后,姐妹们躺在各自的床上,祝好问道:“哎,池桐,你想加入哪个部门?”
“我……还不知道呢。”
祝好说:“哎你傻呀,咱是法大,必须得进准律师协会啊,对以后就业有帮助。”
祝好就住池桐下铺,池桐把头探出来,对祝好说:“可是,我们刚入学,什么也不懂,人家哪会要我们。”
“怕啥,试试呗,试试又不要钱。”祝好满不在乎地说。
池桐把头缩回去,双手枕在脑袋下,想了想,开口说:“我喜欢看科幻小说,我先去科幻协会看看吧。”
科幻协会在传单上标明了,周三下午在学校咖啡馆有一个爱好者交流会,所有人都能参加。池桐下了课,匆匆赶到咖啡馆时,发现去交流会的人并不算太多,大家围坐在一张桌子旁,围了两圈,稀稀拉拉也就十来个人,她顺势坐在第二圈角落。
协会的副会长是个穿格子衬衫、戴黑框眼镜的男生,很符合人们对理工男的刻板印象。他引导大家聊一聊对科幻的热爱,一个女生说自己很喜欢看漫威的电影和漫画,刚说了没几句,就听见一个男生打断她,言语中多是讽刺:“漫威算什么科幻?”
另一个男生听不下去了,跳出来反唇相讥:“看来你很懂了?”
俩人互相嘲讽起来,一个列举刘慈欣、阿西莫夫等等科幻作家,另一个就会立马嘲讽前者只知道这些出名的作家的名字,估计连《基地》都没看完就跑出来装逼。前者又露出不屑的笑,直言后者应该是文科生,所以只敢看看《基地》,看稍微硬一点的科幻小说脑子就不够用了。
池桐看出来了,这俩人不是来交流的,是来展示自己的雄性荷尔蒙的。
副会长忙着给两位男士打圆场,池桐向他投去一个抱歉的眼神,站起身准备离开。
正当她起身时,听到隔壁桌一个女声在说:“我们协会很easy的啦,大家没事就是爬爬山、拍拍照,这样。”
池桐心下一动,又坐下,偷偷听隔壁桌讨论的内容。
听了几分钟,她大致明白了,这是摄影爱好者协会的人在开会,刚刚说话的应该是协会的干部。和这位干部交流的人似乎不赞同她的意见,回应道:“再悠闲,每个月也要有一些不错的作品,可以向校刊投稿,至少也选几张po在校内网上。”
池桐悄悄转头看,隔壁女生撇了撇嘴,而他对面的男生,清瘦斯文,对着电脑,轻蹙眉头在思索什么。
“好吧,每个月出一点作品,也不算多。”女生妥协,“毕竟我们协会刚成立没多久,需要拿出一点成绩给校领导看。”
男生不置可否,手指在电脑上飞快跳动。
似乎感应到池桐的视线,男生目光抬起,疑惑地问:“同学,你有什么事吗?”
池桐弱弱地说:“你们是摄影协会吗?我……能加入吗?我开学正好带了一台相机……”
就这样,池桐加入了摄影爱好者协会。社团刚成立,甚至没来得及招新。
整个社团加上池桐,一共三人。张阳也、甄真、池桐。
后来在聚会上甄真才告诉池桐,原本摄影协会是一直在的,有几个学长学姐靠热爱撑着,但玩摄影这件事对普通大学生来说还是太烧钱了,前任协会成员毕业后,中间有两三年协会都处于空窗状态,然后张阳也接手了,才重新去学校备案把协会又办起来了。
“你们怎么会想到又重新成立摄影协会呢?”池桐问。
甄真挠挠头,很老实地说:“我吧,一直处在能保研又不确定能保上的一种状态,我需要再冲一冲奖学金,你懂吧?”
池桐傻傻地点头。
“那学长你呢?”池桐转头问张阳也。
张阳也正低头看一本书,头也不抬地说:“我也一样。”
池桐昏倒,怪不得甄真说easy,敢情他俩都是混子,只有她一个人是真的来摄影的。
不过也好,不用面试,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可以悠闲地度过接下来的日子。池桐安慰自己。
事实也的确如此,张阳也和甄真都还有其他社团,张阳也在准律师协会,甄真在学生会,两人对摄影协会的事情也不怎么上心,给了池桐一个协会的公共账号,交代池桐时不时去发几张照片,就再没怎么管过她了。
张阳也比甄真还稍微更上心一点,偶尔会在网页私聊池桐,对她写的文案提一点建议。偶尔在他们半月一度的碰头会上,给她买一杯咖啡。偶尔遇到没带伞的池桐,送她回宿舍。
甚至偶尔给她两张买多的电影票,叫她和朋友去看。
他很尽责地扮演好学长、同学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