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之茂出了东观,便被候在朱雀门下的小黄门带到了寿安殿内。
这两月来,徐之茂虽日日都会来此为太后针灸推拿,开出的汤药方子也让太后吃了不少。然而,太后的病情依旧丝毫不见好转,反倒日复一日地重了,不但头痛得无法起身,整条左臂已全无知觉,已然废了。
今日出门前,章怀春给了他一张方子,说是让他在太后身上试一试。
他被谢苏请进太后的寝宫后,本在床头守着太后的熹宁帝便忙忙让开了身子。看熹宁帝那憔悴不堪的模样,显然是为太后与他后宫里那位明贵人的病愁煞了心。
再观病榻上的太后,好似老了十来岁,哪里还是平日里那个威严富贵的雍容妇人。
“母后今日说她的舌头也有些麻木无力了,言语也变得迟缓了。”熹宁帝忧心忡忡地蹙紧了眉头,“母后这样的病症分明与中风偏瘫一般无二,为何汤药针石皆无用?”
徐之茂道:“怀春说,太后这中风偏瘫之症是水蛊虫入脑引发的,用寻常医治中风偏瘫的法子难以根治,若要根治,只能驱虫。但我们翻遍了医书药典,也不知如何驱除人脑中的虫,也只能先用汤药针石延缓病情。”说着便将章怀春给他的汤药方子呈了出来,“这是怀春根据扬州大肚病与中风偏瘫的病症开的方子,天家可送与太医署的人看看,是否要在太后身上试,全凭天家与太后定夺。”
熹宁帝将这写有药方的蔡侯纸接了过来,心情沉重地叹了一口气,又去询问太后:“母后意下如何?”
徐太后艰难又缓慢地道:“试吧。也不用送去给太医署的那些人过目了,那群老保守怕担责,定是推来让去的不敢表态。哀家的命,还是交给我这阿兄与那个外甥女吧。”说着便招了谢苏到跟前,吩咐她,“拿了这方子,让明铃去煎药吧。”
趁明铃去煎药的时间里,徐之茂又为徐太后针灸了一回。
徐太后听闻他还未用晚膳,便欲留他在这里一道儿用膳。
徐之茂婉辞道:“昨日,护送怀春她君姑与女儿的侯府车马已到了,这一老一幼身子底子薄,路上因生病便耽误了行程,昨日被接回来时,两个人身上皆有些不好。怀春本也还在休养中,一人顾不上两个病人,我怕我回去得晚了,她又逞强熬坏了身子。”
听他如此说,徐太后也不好强留人在此,只能吩咐人送他出宫。
想着已有好几个月不曾再见过章怀春那个外甥女的面,徐太后思量着召她入宫来见一见,便对熹宁帝道:“因小驹儿要留在宫里陪侍小公主,忤了她阿姊的意,两人自上回吵了嘴后,那个大的便没再入宫来见我了,连小驹儿也不管不问了。但她两个终究是一家姊妹,又哪里来的那样大的仇怨?我想托你替我请来那个大的,从中曲为弥缝,让她一家姊妹握手言和。”
熹宁帝蓦地想起了许久之前在宫墙下遇见章怀春的那个春夜。
那时,他见她在默默拭泪,本以为她是为母后不肯放三女公子出宫而烦恼,原来是与三女公子闹了不快。
他虽猜到其中有母后在背后推波助澜,却也不愿如此揣测母后的心思,遂应道:“端午快到了,儿臣打算在濯龙园设宴,与朝中百官同祈端午安康,那便请妹妹那日带着她那女公子来赴宴,如何?”
“甚好!”徐太后满意一笑:“你自去安排吧。”
***
寿安殿偏殿内,章叹春正端坐席上拧眉摹帖。一旁伺候笔墨的宫人绿珠见她脸上沾满墨汁,双眸里甚至委屈痛苦得泛起了丝丝泪花,忍不住劝道:“太后昨儿便发了话,今日是端午,你家大女公子也要来,便不查你的功课了。大女公子应快到了,女公子放下笔,让婢子为你盥洗更衣吧。”
章叹春乍听阿姊快到了,内心一阵雀跃。但是,想到她还未对那个阿姊消气,遂敛了神色,故作冷淡地道:“她来不来与我有甚干系?我情愿在这儿摹帖,也不愿见她的面!你去与太后姨母说一声儿,说我不要见侯府的大女公子,要让谢学事史到这儿来督促我读书写字!”
绿珠只当她还在与侯府大女公子赌气,并未将她的话放在心上,只是一个劲儿地催促她盥洗更衣。章叹春被她吵闹不过,只得故作不满地丢开了手中的笔墨,满脸不悦地由着这殿中的宫人装扮自己。
她知晓,身边这个围着她转的绿珠是太后派来盯住她的人,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皆会通过她的嘴进到太后的耳里。
而时至今日,她始看清太后严厉刻薄的真面目,所有的宽容仁慈皆是陷阱圈套。
自她入宫之日起,太后便没打算放她出宫。为她延请武师父、文夫子,对她百依百顺,这些不过是为了将她困在这金玉牢笼里笼络她的手段而已。
而她,却不敢挣脱这座牢笼。
思及如今孤独凄凉又孤立无援的处境,她便悲愤伤心得泪流满面,任凭身边宫人如何安抚劝慰皆无济于事。
因她每日皆要哭一哭、闹一闹,绿珠早已处变不惊,丝毫不见慌乱,反而会利用她的善心来让她屈服。
“太后已遣人来催了,女公子若想要这殿中之人在太后手底下吃些教训,那便尽管哭吧,这都是她们伺候不周应得的。”
闻言,章叹春蓦地想起了曾经那些因她之故而被杖责的宫人,内心自责又内疚,再不敢哭了。
绿珠见她收了泪,严肃叮嘱道:“待会儿在太后那儿见到了你家的大女公子,也请多想想这殿中的宫人,莫说不该说的话,莫行不该行的事,莫要惹怒了太后。”
章叹春心中有气不能撒,对这个监视自己的绿珠并无好脸色,不耐烦道:“我知道,不需要你苍蝇似的在耳边嗡嗡呱噪!”
因身份之故,绿珠知晓自己不受她待见,面对这位女公子的恶言恶语,她内心毫无波动,不过暗自感叹一声“小孩儿脾性”罢了。
***
入了北宫,章怀春便被谢苏径直引到了宫中的濯龙园内。
夏日里,园中泉水淙淙、花红柳绿、人影憧憧。章怀春远远便听见了园林深处传来的阵阵欢歌笑语,那些飘动在花丛草木间的锦绣罗衣、绿袖红衫更是撩人眼目。
看着这些后宫女子齐聚一堂,章怀春不由又想起了曹公临死前留下的那个“明”字,低声询问身旁的谢苏:“今日,后宫妃嫔皆来了么?”
谢苏笑道:“自是都来了的。”又问,“女公子莫非有想见的美人或贵人么?”
章怀春敛眉微笑道:“没有。”
时候尚早,濯龙园内除了徐太后与后宫妃嫔之外,便只有受邀而来的几位官眷子女。
随谢苏步入那花团锦簇的花园里,章怀春便朝那被众妃嫔拥簇着的徐太后端端正正行礼问安:“甥女拜见姨母,恭祝姨母大人端午安康、长岁无忧。”
徐太后今日心情甚好,连面貌也变得红润精神了许多。她亲切地招呼章怀春到身边坐下,笑着打趣道:“看来皇帝的面子比我大,他一发话,你纵使不想来见我,却也不得不来了。”
章怀春讪讪一笑,垂眸道:“姨母言重了。”
徐太后最是见不惯她这副不咸不淡的模样,但因好容易盼来了她,也不再出言挖苦,反而用那只尚还有知觉的右手去拉她的手,亲热寒暄道:“我盼着见我外孙女盼了许久,你怎没将她带来?我还未见过她呢!”说着便指了指那些官眷带来的小女公子们,“你看,这些个玲珑可爱的女公子们,皆是她日后在雒阳的好友玩伴,你该带她出来见见人。她与小公主一般大,两人定能玩到一块儿去!”
章怀春道:“她还有些不服水土,等她身子好些了,甥女再带她进宫拜见姨母。”
听闻,徐太后也便没再多谈此事,而是对簇拥在旁的一众妃嫔介绍着:“这便是哀家的大外甥女,是哀家父亲的关门女弟子,精通岐黄之术,最是仁善慈悲。你们今日算是有福了,都过来见见这位女菩萨,沾沾她的光,祛了身上的病晦之气。”
这一番话说出来,众妃嫔便知太后是意有所指,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在了孤坐一旁的明贵人身上。
章怀春顺着众人的目光望过去,果见明钿脸色苍白如纸,病容较之她从前在温饬殿见到的更甚,孱弱虚瘦得风吹即倒。
而明钿好似没听到太后的话一般,对周遭的各色目光视而不见,只是笑意盈盈地向太后行礼道:“太后,臣妾这带病之躯怕是会污了这场端午安康宴,请太后允臣妾告退。”
她既然寻了个借口要离席,徐太后自是巴不得她从自己眼皮底下消失,冷淡又客气地笑着:“你能带病来这儿陪哀家坐了这许久,便是表了孝心,不必拖着病躯在这儿苦苦熬着,回去好好养病吧。”
明钿谢了恩便退下了。
领着身边的老宫人出了濯龙园,她一改那副孱弱之态,步履如风地往熹宁帝寻常接见近臣、批阅奏折的崇德署而去。
***
自北宫重修后,熹宁帝便从南宫移居到了北宫,后宫一众妃嫔也皆被迁移在了北宫后院之内。若非熹宁帝召见,这些困于深宫后院里的女子永不能踏出北宫的云龙、东明二门。
而作为熹宁帝最宠爱的妃嫔,明钿却能时常出入云龙、东明二门,无需熹宁帝召见,她便能上崇德殿后的崇德署求见。因她是来惯了的,宿卫宫殿的虎贲郎中并不会过分阻拦她,往内通报一声儿便会将人恭恭敬敬、客客气气地迎进殿内。
这回,明钿如往常一般来此求见熹宁帝,那宿卫在阶前陛下的郎中为她入内通报后,便请她入内去见熹宁帝。
明钿被人引至殿后的崇德署时,熹宁帝正斜倚在凭几上撑头假寐,眉心似有化不开的愁结,平日里温和亲切的脸显得严肃而沉闷。
她见熹宁帝半阖着眼眸朝自己招了招手,便提着裙裾缓步踏上了台阶,于他身侧端然而坐,体贴地为他揉肩捶背。
她正想问他为何事烦恼,他却已先开了口:“朕今日在濯龙园设了端午安康宴,母后及后宫一众妃嫔早便过去陪着了,百官家眷子女也来了不少,你为何没去?”
明钿知晓他是个仁孝之人,从这轻柔话语里听出了指责之意,心中不禁生了几分怒气。她故意赌气撒开了双手,一手掩着咳嗽不停的嘴,一手拭着滚滚不停的泪珠,好不凄惨可怜。
熹宁帝一见她这光景,哪里还顾得上追究她不去赴宴陪侍太后的事,忙忙坐起身将人揽在怀中,懊恼又自责:“朕并未责备你,怎么你便委屈上了?既是病未痊愈,不去便不去,朕待会儿过去会替你向母后好好解释的,你莫再哭了。”
明钿悲悲戚戚地收了泪,委屈嗔怪:“侍奉太后,臣妾又何尝敢懈怠不敬?天家不问缘由冤枉责备臣妾,问也不曾问臣妾从何处来、为何事而来,臣妾自然委屈。为了见天家一面,臣妾在大日头底下走了这一路,天家又何尝有一句关怀慰问?既然臣妾这个病痨鬼处处不受待见,臣妾也不留下来碍眼了,这便走!”说着,便要去挣开熹宁帝的怀抱。
熹宁帝自然不会如她所愿,双臂紧收,两人便双双跌滚在了席上。
守在一旁的邓石颇有眼色,知晓自己不该再留下来,便默默退下了。
而明钿本是要让熹宁帝对她生出歉疚之心,眼下被他抱、被他亲、被他抚,她知晓,这是年轻的、尊贵的帝王在向她示好。
一番哭闹便能掌控人人尊之敬之的帝王,这让明钿颇有些得意骄傲。
不过,帝王亦是有脾气的。见她老实安静了下来,他那游离在她脖颈处的唇舌忽落在了她肩头,在她毫无防备之下,他便一口狠狠咬了下去。
“天家……”她不由攀紧他的肩背,泪眼婆娑地哭诉着,“疼……”
“不疼不长记性!”熹宁帝拨开她双臂坐起身,又倾身扶正了她的脸,严肃道,“你知朕爱你,舍不得你受委屈,你却仗着这份宠爱来算计威胁朕。如此恃宠而骄,不知收敛锋芒,几次三番触怒母后,朕要如何为你在母后跟前争得一席之地,让母后同意你做朕的皇后?”
“皇后?”明铃以为自己听错了,呆怔了许久,好似在梦中,“天家此话可当得真?”
“自然是真。”熹宁帝道。
然而,他见她霎时间变得神采奕奕的,病痛好似都去了一半,心中不觉生了几分悲凉。
果然,在她心中,后位比他更重要。
而她也毫未掩饰内心的喜悦激动之情,不会虚情假意地推辞,反倒坦坦荡荡地享受着他的偏爱与宠信。
这份坦荡,是他欣赏且喜欢的。
不过,明钿并未彻底迷失在这突来的惊喜里。
“天家还是在哄臣妾吧?”她似一朵枯萎娇花,无精打采地道,“臣妾虽想与天家谱写一段帝后佳话,却不想陷天家于不孝之地,让后人以此为由指摘你。”
她能有这份为他着想的心意,让熹宁帝很是欣慰,在她唇畔轻语:“这后宫之中,朕只属意你做朕的皇后。你若想同朕写一段帝后佳话,往后便多去母后那儿尽些孝心,晨昏定省,母后为你孝心感动,哪能不成全我们呢?”
明钿沉吟道:“臣妾谨记天家教诲,日后定当好好孝顺太后!”
熹宁帝颔首,心情愉悦地问她:“卿卿不顾惜身子急着来见朕,究竟是为何事?”
明钿这才想起这一茬,幽幽道:“臣妾确有要事要禀告天家,只怕天家听了要治臣妾的罪。”
熹宁帝笑道:“何事这般严重,还能让朕治你的罪?”又道,“你只管说来便是,朕恕你无罪。”
“那臣妾便直言了!”明钿直言相问,“天家瞧着小公主像自己么?”
熹宁帝眉心陡然一紧,目光沉沉地看着她:“你想说什么?是说她不像朕、不是朕的孩子?”
明钿点头。
熹宁帝却冷冷道:“是不是朕的孩子,朕心里有数!这话再不许提起了!”话毕便唤了邓石进来伺候自己更衣,瞅着空儿对明钿道,“既是身子有病,不能去赴宴,便回去好好歇着,莫再生些旁的心思了。”
明钿坚持道:“臣妾有证据……”
然而,熹宁帝却已不想再听她这些话,只是意味深长地提醒着她:“后宫之主便该有后宫之主的胸襟气度,朕不想再听你提起这事!朕要去赴宴了,这几日便不往你那儿去了,你安心养病吧。”
这两月来,徐之茂虽日日都会来此为太后针灸推拿,开出的汤药方子也让太后吃了不少。然而,太后的病情依旧丝毫不见好转,反倒日复一日地重了,不但头痛得无法起身,整条左臂已全无知觉,已然废了。
今日出门前,章怀春给了他一张方子,说是让他在太后身上试一试。
他被谢苏请进太后的寝宫后,本在床头守着太后的熹宁帝便忙忙让开了身子。看熹宁帝那憔悴不堪的模样,显然是为太后与他后宫里那位明贵人的病愁煞了心。
再观病榻上的太后,好似老了十来岁,哪里还是平日里那个威严富贵的雍容妇人。
“母后今日说她的舌头也有些麻木无力了,言语也变得迟缓了。”熹宁帝忧心忡忡地蹙紧了眉头,“母后这样的病症分明与中风偏瘫一般无二,为何汤药针石皆无用?”
徐之茂道:“怀春说,太后这中风偏瘫之症是水蛊虫入脑引发的,用寻常医治中风偏瘫的法子难以根治,若要根治,只能驱虫。但我们翻遍了医书药典,也不知如何驱除人脑中的虫,也只能先用汤药针石延缓病情。”说着便将章怀春给他的汤药方子呈了出来,“这是怀春根据扬州大肚病与中风偏瘫的病症开的方子,天家可送与太医署的人看看,是否要在太后身上试,全凭天家与太后定夺。”
熹宁帝将这写有药方的蔡侯纸接了过来,心情沉重地叹了一口气,又去询问太后:“母后意下如何?”
徐太后艰难又缓慢地道:“试吧。也不用送去给太医署的那些人过目了,那群老保守怕担责,定是推来让去的不敢表态。哀家的命,还是交给我这阿兄与那个外甥女吧。”说着便招了谢苏到跟前,吩咐她,“拿了这方子,让明铃去煎药吧。”
趁明铃去煎药的时间里,徐之茂又为徐太后针灸了一回。
徐太后听闻他还未用晚膳,便欲留他在这里一道儿用膳。
徐之茂婉辞道:“昨日,护送怀春她君姑与女儿的侯府车马已到了,这一老一幼身子底子薄,路上因生病便耽误了行程,昨日被接回来时,两个人身上皆有些不好。怀春本也还在休养中,一人顾不上两个病人,我怕我回去得晚了,她又逞强熬坏了身子。”
听他如此说,徐太后也不好强留人在此,只能吩咐人送他出宫。
想着已有好几个月不曾再见过章怀春那个外甥女的面,徐太后思量着召她入宫来见一见,便对熹宁帝道:“因小驹儿要留在宫里陪侍小公主,忤了她阿姊的意,两人自上回吵了嘴后,那个大的便没再入宫来见我了,连小驹儿也不管不问了。但她两个终究是一家姊妹,又哪里来的那样大的仇怨?我想托你替我请来那个大的,从中曲为弥缝,让她一家姊妹握手言和。”
熹宁帝蓦地想起了许久之前在宫墙下遇见章怀春的那个春夜。
那时,他见她在默默拭泪,本以为她是为母后不肯放三女公子出宫而烦恼,原来是与三女公子闹了不快。
他虽猜到其中有母后在背后推波助澜,却也不愿如此揣测母后的心思,遂应道:“端午快到了,儿臣打算在濯龙园设宴,与朝中百官同祈端午安康,那便请妹妹那日带着她那女公子来赴宴,如何?”
“甚好!”徐太后满意一笑:“你自去安排吧。”
***
寿安殿偏殿内,章叹春正端坐席上拧眉摹帖。一旁伺候笔墨的宫人绿珠见她脸上沾满墨汁,双眸里甚至委屈痛苦得泛起了丝丝泪花,忍不住劝道:“太后昨儿便发了话,今日是端午,你家大女公子也要来,便不查你的功课了。大女公子应快到了,女公子放下笔,让婢子为你盥洗更衣吧。”
章叹春乍听阿姊快到了,内心一阵雀跃。但是,想到她还未对那个阿姊消气,遂敛了神色,故作冷淡地道:“她来不来与我有甚干系?我情愿在这儿摹帖,也不愿见她的面!你去与太后姨母说一声儿,说我不要见侯府的大女公子,要让谢学事史到这儿来督促我读书写字!”
绿珠只当她还在与侯府大女公子赌气,并未将她的话放在心上,只是一个劲儿地催促她盥洗更衣。章叹春被她吵闹不过,只得故作不满地丢开了手中的笔墨,满脸不悦地由着这殿中的宫人装扮自己。
她知晓,身边这个围着她转的绿珠是太后派来盯住她的人,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皆会通过她的嘴进到太后的耳里。
而时至今日,她始看清太后严厉刻薄的真面目,所有的宽容仁慈皆是陷阱圈套。
自她入宫之日起,太后便没打算放她出宫。为她延请武师父、文夫子,对她百依百顺,这些不过是为了将她困在这金玉牢笼里笼络她的手段而已。
而她,却不敢挣脱这座牢笼。
思及如今孤独凄凉又孤立无援的处境,她便悲愤伤心得泪流满面,任凭身边宫人如何安抚劝慰皆无济于事。
因她每日皆要哭一哭、闹一闹,绿珠早已处变不惊,丝毫不见慌乱,反而会利用她的善心来让她屈服。
“太后已遣人来催了,女公子若想要这殿中之人在太后手底下吃些教训,那便尽管哭吧,这都是她们伺候不周应得的。”
闻言,章叹春蓦地想起了曾经那些因她之故而被杖责的宫人,内心自责又内疚,再不敢哭了。
绿珠见她收了泪,严肃叮嘱道:“待会儿在太后那儿见到了你家的大女公子,也请多想想这殿中的宫人,莫说不该说的话,莫行不该行的事,莫要惹怒了太后。”
章叹春心中有气不能撒,对这个监视自己的绿珠并无好脸色,不耐烦道:“我知道,不需要你苍蝇似的在耳边嗡嗡呱噪!”
因身份之故,绿珠知晓自己不受她待见,面对这位女公子的恶言恶语,她内心毫无波动,不过暗自感叹一声“小孩儿脾性”罢了。
***
入了北宫,章怀春便被谢苏径直引到了宫中的濯龙园内。
夏日里,园中泉水淙淙、花红柳绿、人影憧憧。章怀春远远便听见了园林深处传来的阵阵欢歌笑语,那些飘动在花丛草木间的锦绣罗衣、绿袖红衫更是撩人眼目。
看着这些后宫女子齐聚一堂,章怀春不由又想起了曹公临死前留下的那个“明”字,低声询问身旁的谢苏:“今日,后宫妃嫔皆来了么?”
谢苏笑道:“自是都来了的。”又问,“女公子莫非有想见的美人或贵人么?”
章怀春敛眉微笑道:“没有。”
时候尚早,濯龙园内除了徐太后与后宫妃嫔之外,便只有受邀而来的几位官眷子女。
随谢苏步入那花团锦簇的花园里,章怀春便朝那被众妃嫔拥簇着的徐太后端端正正行礼问安:“甥女拜见姨母,恭祝姨母大人端午安康、长岁无忧。”
徐太后今日心情甚好,连面貌也变得红润精神了许多。她亲切地招呼章怀春到身边坐下,笑着打趣道:“看来皇帝的面子比我大,他一发话,你纵使不想来见我,却也不得不来了。”
章怀春讪讪一笑,垂眸道:“姨母言重了。”
徐太后最是见不惯她这副不咸不淡的模样,但因好容易盼来了她,也不再出言挖苦,反而用那只尚还有知觉的右手去拉她的手,亲热寒暄道:“我盼着见我外孙女盼了许久,你怎没将她带来?我还未见过她呢!”说着便指了指那些官眷带来的小女公子们,“你看,这些个玲珑可爱的女公子们,皆是她日后在雒阳的好友玩伴,你该带她出来见见人。她与小公主一般大,两人定能玩到一块儿去!”
章怀春道:“她还有些不服水土,等她身子好些了,甥女再带她进宫拜见姨母。”
听闻,徐太后也便没再多谈此事,而是对簇拥在旁的一众妃嫔介绍着:“这便是哀家的大外甥女,是哀家父亲的关门女弟子,精通岐黄之术,最是仁善慈悲。你们今日算是有福了,都过来见见这位女菩萨,沾沾她的光,祛了身上的病晦之气。”
这一番话说出来,众妃嫔便知太后是意有所指,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在了孤坐一旁的明贵人身上。
章怀春顺着众人的目光望过去,果见明钿脸色苍白如纸,病容较之她从前在温饬殿见到的更甚,孱弱虚瘦得风吹即倒。
而明钿好似没听到太后的话一般,对周遭的各色目光视而不见,只是笑意盈盈地向太后行礼道:“太后,臣妾这带病之躯怕是会污了这场端午安康宴,请太后允臣妾告退。”
她既然寻了个借口要离席,徐太后自是巴不得她从自己眼皮底下消失,冷淡又客气地笑着:“你能带病来这儿陪哀家坐了这许久,便是表了孝心,不必拖着病躯在这儿苦苦熬着,回去好好养病吧。”
明钿谢了恩便退下了。
领着身边的老宫人出了濯龙园,她一改那副孱弱之态,步履如风地往熹宁帝寻常接见近臣、批阅奏折的崇德署而去。
***
自北宫重修后,熹宁帝便从南宫移居到了北宫,后宫一众妃嫔也皆被迁移在了北宫后院之内。若非熹宁帝召见,这些困于深宫后院里的女子永不能踏出北宫的云龙、东明二门。
而作为熹宁帝最宠爱的妃嫔,明钿却能时常出入云龙、东明二门,无需熹宁帝召见,她便能上崇德殿后的崇德署求见。因她是来惯了的,宿卫宫殿的虎贲郎中并不会过分阻拦她,往内通报一声儿便会将人恭恭敬敬、客客气气地迎进殿内。
这回,明钿如往常一般来此求见熹宁帝,那宿卫在阶前陛下的郎中为她入内通报后,便请她入内去见熹宁帝。
明钿被人引至殿后的崇德署时,熹宁帝正斜倚在凭几上撑头假寐,眉心似有化不开的愁结,平日里温和亲切的脸显得严肃而沉闷。
她见熹宁帝半阖着眼眸朝自己招了招手,便提着裙裾缓步踏上了台阶,于他身侧端然而坐,体贴地为他揉肩捶背。
她正想问他为何事烦恼,他却已先开了口:“朕今日在濯龙园设了端午安康宴,母后及后宫一众妃嫔早便过去陪着了,百官家眷子女也来了不少,你为何没去?”
明钿知晓他是个仁孝之人,从这轻柔话语里听出了指责之意,心中不禁生了几分怒气。她故意赌气撒开了双手,一手掩着咳嗽不停的嘴,一手拭着滚滚不停的泪珠,好不凄惨可怜。
熹宁帝一见她这光景,哪里还顾得上追究她不去赴宴陪侍太后的事,忙忙坐起身将人揽在怀中,懊恼又自责:“朕并未责备你,怎么你便委屈上了?既是病未痊愈,不去便不去,朕待会儿过去会替你向母后好好解释的,你莫再哭了。”
明钿悲悲戚戚地收了泪,委屈嗔怪:“侍奉太后,臣妾又何尝敢懈怠不敬?天家不问缘由冤枉责备臣妾,问也不曾问臣妾从何处来、为何事而来,臣妾自然委屈。为了见天家一面,臣妾在大日头底下走了这一路,天家又何尝有一句关怀慰问?既然臣妾这个病痨鬼处处不受待见,臣妾也不留下来碍眼了,这便走!”说着,便要去挣开熹宁帝的怀抱。
熹宁帝自然不会如她所愿,双臂紧收,两人便双双跌滚在了席上。
守在一旁的邓石颇有眼色,知晓自己不该再留下来,便默默退下了。
而明钿本是要让熹宁帝对她生出歉疚之心,眼下被他抱、被他亲、被他抚,她知晓,这是年轻的、尊贵的帝王在向她示好。
一番哭闹便能掌控人人尊之敬之的帝王,这让明钿颇有些得意骄傲。
不过,帝王亦是有脾气的。见她老实安静了下来,他那游离在她脖颈处的唇舌忽落在了她肩头,在她毫无防备之下,他便一口狠狠咬了下去。
“天家……”她不由攀紧他的肩背,泪眼婆娑地哭诉着,“疼……”
“不疼不长记性!”熹宁帝拨开她双臂坐起身,又倾身扶正了她的脸,严肃道,“你知朕爱你,舍不得你受委屈,你却仗着这份宠爱来算计威胁朕。如此恃宠而骄,不知收敛锋芒,几次三番触怒母后,朕要如何为你在母后跟前争得一席之地,让母后同意你做朕的皇后?”
“皇后?”明铃以为自己听错了,呆怔了许久,好似在梦中,“天家此话可当得真?”
“自然是真。”熹宁帝道。
然而,他见她霎时间变得神采奕奕的,病痛好似都去了一半,心中不觉生了几分悲凉。
果然,在她心中,后位比他更重要。
而她也毫未掩饰内心的喜悦激动之情,不会虚情假意地推辞,反倒坦坦荡荡地享受着他的偏爱与宠信。
这份坦荡,是他欣赏且喜欢的。
不过,明钿并未彻底迷失在这突来的惊喜里。
“天家还是在哄臣妾吧?”她似一朵枯萎娇花,无精打采地道,“臣妾虽想与天家谱写一段帝后佳话,却不想陷天家于不孝之地,让后人以此为由指摘你。”
她能有这份为他着想的心意,让熹宁帝很是欣慰,在她唇畔轻语:“这后宫之中,朕只属意你做朕的皇后。你若想同朕写一段帝后佳话,往后便多去母后那儿尽些孝心,晨昏定省,母后为你孝心感动,哪能不成全我们呢?”
明钿沉吟道:“臣妾谨记天家教诲,日后定当好好孝顺太后!”
熹宁帝颔首,心情愉悦地问她:“卿卿不顾惜身子急着来见朕,究竟是为何事?”
明钿这才想起这一茬,幽幽道:“臣妾确有要事要禀告天家,只怕天家听了要治臣妾的罪。”
熹宁帝笑道:“何事这般严重,还能让朕治你的罪?”又道,“你只管说来便是,朕恕你无罪。”
“那臣妾便直言了!”明钿直言相问,“天家瞧着小公主像自己么?”
熹宁帝眉心陡然一紧,目光沉沉地看着她:“你想说什么?是说她不像朕、不是朕的孩子?”
明钿点头。
熹宁帝却冷冷道:“是不是朕的孩子,朕心里有数!这话再不许提起了!”话毕便唤了邓石进来伺候自己更衣,瞅着空儿对明钿道,“既是身子有病,不能去赴宴,便回去好好歇着,莫再生些旁的心思了。”
明钿坚持道:“臣妾有证据……”
然而,熹宁帝却已不想再听她这些话,只是意味深长地提醒着她:“后宫之主便该有后宫之主的胸襟气度,朕不想再听你提起这事!朕要去赴宴了,这几日便不往你那儿去了,你安心养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