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燕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匆匆,几载春夏秋冬,宁乔一直都在燕山寺。
宁乔在燕山寺的第一年,她就发现寺后百里,有处山水,水边竹屋,屋里老人,谈吐不凡,藏书不少。
宁乔每日不是去佛堂静坐祈祷,就是去老人的屋里读书读诗,她看过山间日月星辰,也读过史上百家的争鸣。
老人姓蒲,名竹君,号燕山野怪,宁乔也问过他缘由。
“夫子,你为什么居在这里?”
“姑娘,你真的想知道吗?”
“嗯。”宁乔殷切地看着蒲夫子。
夫子怕是陷入了回忆,双目忽明忽暗,想来人生也是一张淋过雨的画卷。
“你是从京城来的吧。”蒲夫子声音沙哑,带着老人自有的虚弱,也有着只有自己知道的命运多舛。
“我啊,是这燕山县的一个读书人,世人皆捧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想法。家父家母是地主手下种地的农户,没有钱,想着把我送去读书,让我啊,做个小官,不至于被人欺负了去。
这一场书,我读了二十年,当真是书里的寒窗苦读少年志,从童生到状元,我走了三十年,可是啊,天不遂人愿,因为当时正值六子夺嫡,我啊,不站队,六子夺嫡到最后,我成了牺牲品,被赶出京城,哈哈哈哈……
皇权下,我们算得了什么?
观宁元年,我带着我在翰林院积攒下的家当,换成了书,连夜离开京城。
那年,陛下刚继位,提拔自己重视的大臣,站错队的大臣的血从菜市口留到了城门……”
宁乔听这位老人说着他的一生,可是没有结束。
“观宁三年,我父母死在了地主家的地里,地主仗着自己的后台,不让我收尸,三日后,我从乱石堆里找到被野狗撕咬的满目苍夷的父母,将他们埋了,就来到了燕山上。
乔姑娘啊,读书是为了明理,你是个女子,没法参加科考,可是读书一事,不管你是女子。
人一生追求的应该是什么?这个问题似乎是无解的,我蒲竹君追求了半生的为官,最终护不了父母,在这山上作我的‘燕山野怪’,写写文章,读读诗文,此生无妻无子,三年前遇到了你,也算有人可以继承我的这些书了。
‘燕山野怪’说的不就是我吗?孤苦无依,在这山上,连寺里的和尚也不与我多说几句话,所幸这几年有你还来陪陪我。”
老人眼里多了泪水,一颗一颗砸在被褥上,也砸在他的诉说里。
宁乔和明月离开的时候,老人朝她笑了笑,眼里是未流尽的泪水,看的宁乔心上一抽一抽的。
宁乔进厢房的时候,兰姨给了她一封信,林贠寄来的。
信的前面是些客套话,宁乔略了过去,看到了第三段:
“甘回身在精英队已三年,战功赫赫,杀敌之数多于他人,甚至是精英队队长文无尽,此人说来你也不识,但是如今我们将叛军逼到了蜀山区,那里山多谷深,易守难攻,我们只好出动了精英队带头,此去,危险重重,队中他人有妻子家人收尸,唯甘回一人,父母双亡,尚未婚配,届时会将他的余物交于你,精英队于五月初五出发,此番若攻下叛军,则平定西南只是时间问题。”
剩下的宁乔没在看,只觉得心里慌。今天已经是五月初十,过去五天了,从燕山到南欢郡快马加鞭都要十天左右。
宁乔叫来兰姨,“兰姨,快,快去备马车。”
兰姨看宁乔着急,问了句:“怎么了,小姐。”
宁乔一下子吼出了声,“别问了,快去备马。”
兰姨赶紧下去准备。
宁乔收拾自己的东西,想起蒲夫子,着急忙慌地出了门往蒲夫子的竹屋去。
去的路上,宁乔的心里越来越慌,感觉有要紧事发生。
抬头,太阳已经到了正南,走在林荫小道里,也挡不住五月初的热意。
进了竹屋,宁乔终于知道心里在慌什么了。
蒲竹君死了。
蒲竹君死的时候,身边没一个人,宁乔是这个世界上最后见到他的人,也是最后一个同他讲话的人。
蒲竹君给宁乔留了一封信,大致意思是自己一屋的书归宁乔,还有自己的后事,然后就是谢谢宁乔的意思。
宁乔开门的时候看见老人的手臂垂在床沿,就猜到了,但她不敢信,眼泪比心先感到悲意。
宁乔颤颤巍巍地走到床边,手指颤颤地靠近老人的鼻子,先感到的是皮肤的冰冷,然后是毫无气息的鼻间。
泪水终于落下来,掉在老人手上,宁乔将老人的手放回去。
趴在床边,放声大哭起来。
这是她心中老师一样的人物。
兰姨找到宁乔的时候,就看到宁乔趴在那里,哭的泣不成声,“夫子,为什么不告诉我,为什么?你们为什么就撞在一起了?……”
兰姨过去环臂搂住宁乔,“小姐,节哀顺变。”
宁乔感觉到了兰姨的体温,转头扎在兰姨怀里,“兰姨,老师走了,我还没好好跟他道别,为什么他不能等等我呢?”
兰姨轻轻抚着宁乔的背,安慰她:“小姐啊,人都是会死的,也许蒲先生就是怕你伤心才不告诉你他的身体不行了,生死之别是你一定要经历的,与父母,与老师,与爱人,甚至是和陌生人。你要学会接受,只要你还记得他,他就还活着,哪怕是活在你的回忆里,哪怕世人都忘了蒲先生,至少还有你记得蒲先生,你记得他堂堂正正,真真实实活着就好。”
“兰姨,甘回出了点事,我和明月去趟蜀州,你帮我,”宁乔擦擦眼泪,“帮我安置好老师,然后带着老先生的书,去京城,我会找几个人帮你护你周全,”宁乔看了一眼老先生,眼泪又流下来,带着哭腔,“我的行李中有丞相府的牌子,带着它去京城,把书安安置好,把老师埋在山上风景好的地方,我回来了,再祭拜老师。”
宁乔几乎是瘫软在地上,许久才在兰姨的帮助下起身。
当初她离开京城时,龙婆婆的儿子龙大和龙二还有龙三就也来到了燕山县,上山对他们没有难度。
宁乔在兰姨的搀扶下回到厢房,给了信物和牌子,就与明月上了马车。
上山不用马车是为了心灵,下山顾不了那么多了,宁乔和明月就加紧速度下山。
好在两年前三皇子就离开了,不然这会儿下山又要耽误不少时间。
到了山下,宁乔掀起帘子,看着她待了三年的地方,眼神晦暗不明,眼下波涛汹涌,克制不住的是对蒲夫子的愧疚和对甘回的担忧,心里挣扎,她放下帘子,对着马车夫道:“走吧。”
明月担忧宁乔,宁乔不知道想到了什么,她突然问明月:“明月,要不你陪兰姨留下,去京城?”
明月闻言抬眸,看着宁乔,“小姐,我陪着你吧,娘一个人可以,但我担心你这一路的安危。”
宁乔说:“好。”
说完,宁乔的眼神落在别处,明月可以清楚地看见她眼里的担忧。
宁乔眼皮跳的很快,心里也不踏实,总觉得自己还是慢了。
宁乔出了燕山县,还是选择了骑马去西南。
她告诉明月她先行一步,让明月后面到。
宁乔走时,明月问了她一个问题:“小姐,你马不停蹄去见的人对你来说是什么?是要奔赴的恋人还是,家人?”
宁乔骑马穿过森林,风从耳边呼啸而过,树叶划过脸颊,留下淡淡的痕迹,也让她的心有些波动。
甘回于她而言究竟是什么?
爱人还是家人。
她与甘回相识已经有十几年,最初,她只是想要利用甘回,可是那日她听了下人的话,在气头上,所以她就带了甘回入府,她以为甘回是个乞丐,她想着气一下宁夫人也是好的。
她以为母亲很快就会来接她,可是一等就是十几年,母亲没来,在她身边待的最多是成荫和甘回,成荫的心不在她这里,她就舍弃了成荫,似乎有些过分,可她得为自己考虑。
甘回不与宁府的人说话,而且甘回……
宁乔想甘回,甘回皮肤不白,是练家子该有的小麦色,浓眉星目,甘回喜欢笑,一点小小的玩笑都能让他笑好久,虽然他不是宁乔见过的最好看的人,但是宁乔是拿他当家人的。
燕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匆匆,几载春夏秋冬,宁乔一直都在燕山寺。
宁乔在燕山寺的第一年,她就发现寺后百里,有处山水,水边竹屋,屋里老人,谈吐不凡,藏书不少。
宁乔每日不是去佛堂静坐祈祷,就是去老人的屋里读书读诗,她看过山间日月星辰,也读过史上百家的争鸣。
老人姓蒲,名竹君,号燕山野怪,宁乔也问过他缘由。
“夫子,你为什么居在这里?”
“姑娘,你真的想知道吗?”
“嗯。”宁乔殷切地看着蒲夫子。
夫子怕是陷入了回忆,双目忽明忽暗,想来人生也是一张淋过雨的画卷。
“你是从京城来的吧。”蒲夫子声音沙哑,带着老人自有的虚弱,也有着只有自己知道的命运多舛。
“我啊,是这燕山县的一个读书人,世人皆捧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想法。家父家母是地主手下种地的农户,没有钱,想着把我送去读书,让我啊,做个小官,不至于被人欺负了去。
这一场书,我读了二十年,当真是书里的寒窗苦读少年志,从童生到状元,我走了三十年,可是啊,天不遂人愿,因为当时正值六子夺嫡,我啊,不站队,六子夺嫡到最后,我成了牺牲品,被赶出京城,哈哈哈哈……
皇权下,我们算得了什么?
观宁元年,我带着我在翰林院积攒下的家当,换成了书,连夜离开京城。
那年,陛下刚继位,提拔自己重视的大臣,站错队的大臣的血从菜市口留到了城门……”
宁乔听这位老人说着他的一生,可是没有结束。
“观宁三年,我父母死在了地主家的地里,地主仗着自己的后台,不让我收尸,三日后,我从乱石堆里找到被野狗撕咬的满目苍夷的父母,将他们埋了,就来到了燕山上。
乔姑娘啊,读书是为了明理,你是个女子,没法参加科考,可是读书一事,不管你是女子。
人一生追求的应该是什么?这个问题似乎是无解的,我蒲竹君追求了半生的为官,最终护不了父母,在这山上作我的‘燕山野怪’,写写文章,读读诗文,此生无妻无子,三年前遇到了你,也算有人可以继承我的这些书了。
‘燕山野怪’说的不就是我吗?孤苦无依,在这山上,连寺里的和尚也不与我多说几句话,所幸这几年有你还来陪陪我。”
老人眼里多了泪水,一颗一颗砸在被褥上,也砸在他的诉说里。
宁乔和明月离开的时候,老人朝她笑了笑,眼里是未流尽的泪水,看的宁乔心上一抽一抽的。
宁乔进厢房的时候,兰姨给了她一封信,林贠寄来的。
信的前面是些客套话,宁乔略了过去,看到了第三段:
“甘回身在精英队已三年,战功赫赫,杀敌之数多于他人,甚至是精英队队长文无尽,此人说来你也不识,但是如今我们将叛军逼到了蜀山区,那里山多谷深,易守难攻,我们只好出动了精英队带头,此去,危险重重,队中他人有妻子家人收尸,唯甘回一人,父母双亡,尚未婚配,届时会将他的余物交于你,精英队于五月初五出发,此番若攻下叛军,则平定西南只是时间问题。”
剩下的宁乔没在看,只觉得心里慌。今天已经是五月初十,过去五天了,从燕山到南欢郡快马加鞭都要十天左右。
宁乔叫来兰姨,“兰姨,快,快去备马车。”
兰姨看宁乔着急,问了句:“怎么了,小姐。”
宁乔一下子吼出了声,“别问了,快去备马。”
兰姨赶紧下去准备。
宁乔收拾自己的东西,想起蒲夫子,着急忙慌地出了门往蒲夫子的竹屋去。
去的路上,宁乔的心里越来越慌,感觉有要紧事发生。
抬头,太阳已经到了正南,走在林荫小道里,也挡不住五月初的热意。
进了竹屋,宁乔终于知道心里在慌什么了。
蒲竹君死了。
蒲竹君死的时候,身边没一个人,宁乔是这个世界上最后见到他的人,也是最后一个同他讲话的人。
蒲竹君给宁乔留了一封信,大致意思是自己一屋的书归宁乔,还有自己的后事,然后就是谢谢宁乔的意思。
宁乔开门的时候看见老人的手臂垂在床沿,就猜到了,但她不敢信,眼泪比心先感到悲意。
宁乔颤颤巍巍地走到床边,手指颤颤地靠近老人的鼻子,先感到的是皮肤的冰冷,然后是毫无气息的鼻间。
泪水终于落下来,掉在老人手上,宁乔将老人的手放回去。
趴在床边,放声大哭起来。
这是她心中老师一样的人物。
兰姨找到宁乔的时候,就看到宁乔趴在那里,哭的泣不成声,“夫子,为什么不告诉我,为什么?你们为什么就撞在一起了?……”
兰姨过去环臂搂住宁乔,“小姐,节哀顺变。”
宁乔感觉到了兰姨的体温,转头扎在兰姨怀里,“兰姨,老师走了,我还没好好跟他道别,为什么他不能等等我呢?”
兰姨轻轻抚着宁乔的背,安慰她:“小姐啊,人都是会死的,也许蒲先生就是怕你伤心才不告诉你他的身体不行了,生死之别是你一定要经历的,与父母,与老师,与爱人,甚至是和陌生人。你要学会接受,只要你还记得他,他就还活着,哪怕是活在你的回忆里,哪怕世人都忘了蒲先生,至少还有你记得蒲先生,你记得他堂堂正正,真真实实活着就好。”
“兰姨,甘回出了点事,我和明月去趟蜀州,你帮我,”宁乔擦擦眼泪,“帮我安置好老师,然后带着老先生的书,去京城,我会找几个人帮你护你周全,”宁乔看了一眼老先生,眼泪又流下来,带着哭腔,“我的行李中有丞相府的牌子,带着它去京城,把书安安置好,把老师埋在山上风景好的地方,我回来了,再祭拜老师。”
宁乔几乎是瘫软在地上,许久才在兰姨的帮助下起身。
当初她离开京城时,龙婆婆的儿子龙大和龙二还有龙三就也来到了燕山县,上山对他们没有难度。
宁乔在兰姨的搀扶下回到厢房,给了信物和牌子,就与明月上了马车。
上山不用马车是为了心灵,下山顾不了那么多了,宁乔和明月就加紧速度下山。
好在两年前三皇子就离开了,不然这会儿下山又要耽误不少时间。
到了山下,宁乔掀起帘子,看着她待了三年的地方,眼神晦暗不明,眼下波涛汹涌,克制不住的是对蒲夫子的愧疚和对甘回的担忧,心里挣扎,她放下帘子,对着马车夫道:“走吧。”
明月担忧宁乔,宁乔不知道想到了什么,她突然问明月:“明月,要不你陪兰姨留下,去京城?”
明月闻言抬眸,看着宁乔,“小姐,我陪着你吧,娘一个人可以,但我担心你这一路的安危。”
宁乔说:“好。”
说完,宁乔的眼神落在别处,明月可以清楚地看见她眼里的担忧。
宁乔眼皮跳的很快,心里也不踏实,总觉得自己还是慢了。
宁乔出了燕山县,还是选择了骑马去西南。
她告诉明月她先行一步,让明月后面到。
宁乔走时,明月问了她一个问题:“小姐,你马不停蹄去见的人对你来说是什么?是要奔赴的恋人还是,家人?”
宁乔骑马穿过森林,风从耳边呼啸而过,树叶划过脸颊,留下淡淡的痕迹,也让她的心有些波动。
甘回于她而言究竟是什么?
爱人还是家人。
她与甘回相识已经有十几年,最初,她只是想要利用甘回,可是那日她听了下人的话,在气头上,所以她就带了甘回入府,她以为甘回是个乞丐,她想着气一下宁夫人也是好的。
她以为母亲很快就会来接她,可是一等就是十几年,母亲没来,在她身边待的最多是成荫和甘回,成荫的心不在她这里,她就舍弃了成荫,似乎有些过分,可她得为自己考虑。
甘回不与宁府的人说话,而且甘回……
宁乔想甘回,甘回皮肤不白,是练家子该有的小麦色,浓眉星目,甘回喜欢笑,一点小小的玩笑都能让他笑好久,虽然他不是宁乔见过的最好看的人,但是宁乔是拿他当家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