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还在树荫下,一脸郁气的小孩们。此时都兴奋的围着他转,李伯早先是在镇子周围挑扁担,做卖货郎的,竹筐内基本都是摆些头花,碎布,火柴什么的,赚的不多,胜在生意不断,也就卖到如今头发花白。终于给自己挣上了一架二手的二八大杠的自行车。是从修车处以超便宜的价格捡来的,修车老板刚把车收来的时候,骑上去,除了车把手上的铃铛不响,哪里都响,看着快要散架了。
但经过修车铺陆爷爷的修理后,就是摆在旧车出售中的一员了,人来试,试到它,还是可以骑得动的,只不过骑起来比较卡顿,比较费腿,所以在旧车出售排列着的车堆里,它最便宜,但也是摆最久的,李伯被修车叫住推销的时候,还很不好意思,但当他试用过后,又听到价格,怎么想怎么心动,好歹也比他挑扁担做买卖的时候省力不少。后面加两个箩筐,在再座位上绑一个,能装的东西也能多不少。
后来听说市里的制冰厂开始能制冰了以后,他就更心动了,咬牙就买下了这架单车,紧跟上了镇子的潮流,加入了有“车”一族,要不是家庭的重担压着,他能骑着新买的车,带着老婆在镇子的街道上连晃三天!
后面,每年夏天都能看见他拉冰来卖的身影,可能是由于路途遥远。所以有些天不亮就要出门打渔的渔夫,就会在路上遇见他出门。再之后,基本上都是要下午才能见到他出现在小镇周围。但这也浇不掉孩子们围着他的热情,有些早已经等了他一天的毛头小子。在听见他声音响起的第一时间,就赶过来掏钱买了一根老冰棍,喜滋滋的吃着,但还是不愿离去。跟着这些笨蛋小子围在他的周围,眼巴巴的看着。
他们也懂事,知道李伯伯还要做生意。所以基本上都是跟在单车的周围,但又不会靠的很近,还绝不包围车头,在车的前方还留有一道口子。保证不影响李伯做生意。直接给李伯整了一队童子军做护卫,好像生怕他的冰糕会被谁抢走一样,不管买不买,都爱围在他周围,跟着走。
小镇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也就两千多的居民在此定居,但由于它有一处“金矿”,使得它比一般的市县发展得还要好。镇子名为杨家镇,是最靠近世界第三大海——黄海的临海小镇。
由于其地理位置优越,暗礁少,海岸线还宽广,怎么看都是天然建码头的好地方,所以在镇子靠海口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大型的码头,周围的县市,乃至更远的内陆上所需要的舶来品,有不少都出自这个码头,码头的日吞吐量非常惊人。
所以每天来镇子上的码头等候船只来临的人,还是非常多的。他们不管白天黑夜,只要身体顶得住,都会选择在这个码头当卸货工,累了,看看没生意,或者说做不动时,才会心有不甘的选择坐船回家休息。这份工不管赚多赚少,都比他们在家里头种田赚的要多的多,所以码头上,永远热闹繁华,大大小小的渡轮也络绎不绝。
至于说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不怕麻烦,天天都要选择坐渡轮回家休息,每次这样来回一次,不用花钱吗?确定这样做不是给渡轮老板打工?现实情况是,很多人在不了解镇子的情况前,确实也有想过,自己能不能在镇上定居这一重大问题。这样不仅能让家里人离自己近一点,还能省下坐渡轮的钱,还能把家给安过来,还能让家里人一起来码头干活!
看看在码头上活跃着的半大小子,哪个不是已经能作为家里赚钱的支柱了?个个因为吃得饱,有活干,脸上永远扬着笑,体格看着虽然还没有他们健壮,但也比家里的小子好看的多了。谁家没有一两个这样的小子,大概是长期没有什么好东西吃,瘦的像条竹竿一样。都说半大个小子吃穷老子,还真是没有说错。但他们的本事就这么点大,实在是供应不上了。
有人心有愧疚,又见到这样惨烈的对比,想过拉自家的崽子来码头找活,不说什么,起码能让他吃的饱点,不用看得他们那么心疼。来到码头一问,他们上渡轮也要买票!还没什么他们不占什么位置,能便宜点的说法。也就是后世所说的半票!
想了想,他们去码头能干点什么呢?和他们一样卖力气吗?同样的时间,还没有自己干的一半多。哪怕有,确定不会把他累坏?船上要卸的货物,可没有哪箱说是轻的。来卖鱼?杨家镇的渔民可不好惹,谁要是敢来和他们抢生意,甭管你是不是小孩子,都会被打到不敢来!
当然,作为荷包日渐丰满的杨家镇人。他们现在看着已经是文明多了,不会一上来就动手。但是谁会收一个外来的小崽子帮忙呢?只要不是去买鱼的,就不搭理,不给好脸色,就是最好的排挤了。一个小孩子而已,能有多厚的脸皮?问两次都不敢再问了。如果真的有,直接就说自己的渔船小,不缺人,不想收。想要绕过他们,单独带渔网过来捞鱼?码头上的船只可不长眼,减速也要时间,绞个人下去,一点也不少见!
在码头周围活动的人都知道,下了水,见到船只驶来,都要远远的游走,不然还是很容易被吸过去的。特别是行驶速度不慢的大船,隔着小半条江都不能放心。哪怕它们进了码头,船速并不快,但对于人的吸力还是非常大!想要下水在码头周围捕鱼?只身下去的,又没有什么安全措施,还要拖着笨重的渔网,见到船来,能游的有多快?怎么看都很容易被绞死。
而且这里每天来往的船只并不少。一天天的都这样惊动水底的生物。码头的边缘水又不深,能有多少鱼留得住?下去一趟,危险大于收益,不值当。所以又绕回来了,码头的有鱼船的鱼主不收自家的崽子,他们又该怎么在码头上做买卖?
真触犯了这些渔民的利益,按以往的经历看,他们都是杨家镇的抱团的厉害。搞不好后面真看他孩子不顺眼,就把他骗进镇子,直接套麻袋打一顿了。放在十年前,那可是连镇子都不用进去,直接在码头就开搞了!所以他们来码头工作一次,扣除一次来回的船票钱,基本上不会有多少剩余,还不如留他们在家,让他们帮家里头干点活。反正只要在家,就大把时间,走的远一些去种地又能怎样?反正走得够远,就有不少荒地能用于种菜,种粮。
至于另外一条路,花钱在镇子上定居,一家人和和美美的过日子?镇子可不小,想要在镇上定居。他们这些外来户就只能去远离海口的镇子边缘买房子,但也不便宜,不是他们绝大部分人咬牙,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就能买下来的。
哪怕说祖上冒青烟,从偏门处捡了个漏,小赚了一笔,看着确实是攒了一点钱,能在远离码头的镇子边缘买下一处宅子,但在想要休息的时候,也要穿越整个镇子才能到家啊,按他们的脚程,花费的时间和坐渡轮回家休息的时间是一样的,甚至还要走得很远,他们都累一天多了还要走?上渡轮坐着,好好歇息一下不好吗?更何况的是,还要多出一笔钱去买房子!
有这钱,不如买点肉回家,和家里人一起吃得好点不好吗?起码能这样吃一年多呢!简直是天大的不划算,而且,坐渡轮一趟来回的钱,对于他们赚钱的速度来说,也不是很多。甚至还有不少渡轮都推出了套票,有买30张送10张的,还有的买30张送15张!就是船破一点,走的慢了点,他们回家要的时间多了一点。
总之,这样算下来,一张票的费用就更低了,约等于半买半送。所以有不少人想过买房,在杨家镇定居,但最终都没有付诸行动,使得码头载人的渡轮日益增多,整体的航线像朵喇叭花一样,从各支流驶向内陆。
但经过修车铺陆爷爷的修理后,就是摆在旧车出售中的一员了,人来试,试到它,还是可以骑得动的,只不过骑起来比较卡顿,比较费腿,所以在旧车出售排列着的车堆里,它最便宜,但也是摆最久的,李伯被修车叫住推销的时候,还很不好意思,但当他试用过后,又听到价格,怎么想怎么心动,好歹也比他挑扁担做买卖的时候省力不少。后面加两个箩筐,在再座位上绑一个,能装的东西也能多不少。
后来听说市里的制冰厂开始能制冰了以后,他就更心动了,咬牙就买下了这架单车,紧跟上了镇子的潮流,加入了有“车”一族,要不是家庭的重担压着,他能骑着新买的车,带着老婆在镇子的街道上连晃三天!
后面,每年夏天都能看见他拉冰来卖的身影,可能是由于路途遥远。所以有些天不亮就要出门打渔的渔夫,就会在路上遇见他出门。再之后,基本上都是要下午才能见到他出现在小镇周围。但这也浇不掉孩子们围着他的热情,有些早已经等了他一天的毛头小子。在听见他声音响起的第一时间,就赶过来掏钱买了一根老冰棍,喜滋滋的吃着,但还是不愿离去。跟着这些笨蛋小子围在他的周围,眼巴巴的看着。
他们也懂事,知道李伯伯还要做生意。所以基本上都是跟在单车的周围,但又不会靠的很近,还绝不包围车头,在车的前方还留有一道口子。保证不影响李伯做生意。直接给李伯整了一队童子军做护卫,好像生怕他的冰糕会被谁抢走一样,不管买不买,都爱围在他周围,跟着走。
小镇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也就两千多的居民在此定居,但由于它有一处“金矿”,使得它比一般的市县发展得还要好。镇子名为杨家镇,是最靠近世界第三大海——黄海的临海小镇。
由于其地理位置优越,暗礁少,海岸线还宽广,怎么看都是天然建码头的好地方,所以在镇子靠海口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大型的码头,周围的县市,乃至更远的内陆上所需要的舶来品,有不少都出自这个码头,码头的日吞吐量非常惊人。
所以每天来镇子上的码头等候船只来临的人,还是非常多的。他们不管白天黑夜,只要身体顶得住,都会选择在这个码头当卸货工,累了,看看没生意,或者说做不动时,才会心有不甘的选择坐船回家休息。这份工不管赚多赚少,都比他们在家里头种田赚的要多的多,所以码头上,永远热闹繁华,大大小小的渡轮也络绎不绝。
至于说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不怕麻烦,天天都要选择坐渡轮回家休息,每次这样来回一次,不用花钱吗?确定这样做不是给渡轮老板打工?现实情况是,很多人在不了解镇子的情况前,确实也有想过,自己能不能在镇上定居这一重大问题。这样不仅能让家里人离自己近一点,还能省下坐渡轮的钱,还能把家给安过来,还能让家里人一起来码头干活!
看看在码头上活跃着的半大小子,哪个不是已经能作为家里赚钱的支柱了?个个因为吃得饱,有活干,脸上永远扬着笑,体格看着虽然还没有他们健壮,但也比家里的小子好看的多了。谁家没有一两个这样的小子,大概是长期没有什么好东西吃,瘦的像条竹竿一样。都说半大个小子吃穷老子,还真是没有说错。但他们的本事就这么点大,实在是供应不上了。
有人心有愧疚,又见到这样惨烈的对比,想过拉自家的崽子来码头找活,不说什么,起码能让他吃的饱点,不用看得他们那么心疼。来到码头一问,他们上渡轮也要买票!还没什么他们不占什么位置,能便宜点的说法。也就是后世所说的半票!
想了想,他们去码头能干点什么呢?和他们一样卖力气吗?同样的时间,还没有自己干的一半多。哪怕有,确定不会把他累坏?船上要卸的货物,可没有哪箱说是轻的。来卖鱼?杨家镇的渔民可不好惹,谁要是敢来和他们抢生意,甭管你是不是小孩子,都会被打到不敢来!
当然,作为荷包日渐丰满的杨家镇人。他们现在看着已经是文明多了,不会一上来就动手。但是谁会收一个外来的小崽子帮忙呢?只要不是去买鱼的,就不搭理,不给好脸色,就是最好的排挤了。一个小孩子而已,能有多厚的脸皮?问两次都不敢再问了。如果真的有,直接就说自己的渔船小,不缺人,不想收。想要绕过他们,单独带渔网过来捞鱼?码头上的船只可不长眼,减速也要时间,绞个人下去,一点也不少见!
在码头周围活动的人都知道,下了水,见到船只驶来,都要远远的游走,不然还是很容易被吸过去的。特别是行驶速度不慢的大船,隔着小半条江都不能放心。哪怕它们进了码头,船速并不快,但对于人的吸力还是非常大!想要下水在码头周围捕鱼?只身下去的,又没有什么安全措施,还要拖着笨重的渔网,见到船来,能游的有多快?怎么看都很容易被绞死。
而且这里每天来往的船只并不少。一天天的都这样惊动水底的生物。码头的边缘水又不深,能有多少鱼留得住?下去一趟,危险大于收益,不值当。所以又绕回来了,码头的有鱼船的鱼主不收自家的崽子,他们又该怎么在码头上做买卖?
真触犯了这些渔民的利益,按以往的经历看,他们都是杨家镇的抱团的厉害。搞不好后面真看他孩子不顺眼,就把他骗进镇子,直接套麻袋打一顿了。放在十年前,那可是连镇子都不用进去,直接在码头就开搞了!所以他们来码头工作一次,扣除一次来回的船票钱,基本上不会有多少剩余,还不如留他们在家,让他们帮家里头干点活。反正只要在家,就大把时间,走的远一些去种地又能怎样?反正走得够远,就有不少荒地能用于种菜,种粮。
至于另外一条路,花钱在镇子上定居,一家人和和美美的过日子?镇子可不小,想要在镇上定居。他们这些外来户就只能去远离海口的镇子边缘买房子,但也不便宜,不是他们绝大部分人咬牙,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就能买下来的。
哪怕说祖上冒青烟,从偏门处捡了个漏,小赚了一笔,看着确实是攒了一点钱,能在远离码头的镇子边缘买下一处宅子,但在想要休息的时候,也要穿越整个镇子才能到家啊,按他们的脚程,花费的时间和坐渡轮回家休息的时间是一样的,甚至还要走得很远,他们都累一天多了还要走?上渡轮坐着,好好歇息一下不好吗?更何况的是,还要多出一笔钱去买房子!
有这钱,不如买点肉回家,和家里人一起吃得好点不好吗?起码能这样吃一年多呢!简直是天大的不划算,而且,坐渡轮一趟来回的钱,对于他们赚钱的速度来说,也不是很多。甚至还有不少渡轮都推出了套票,有买30张送10张的,还有的买30张送15张!就是船破一点,走的慢了点,他们回家要的时间多了一点。
总之,这样算下来,一张票的费用就更低了,约等于半买半送。所以有不少人想过买房,在杨家镇定居,但最终都没有付诸行动,使得码头载人的渡轮日益增多,整体的航线像朵喇叭花一样,从各支流驶向内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