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码头的南北角方向驶出去,就是黄海的近海范围,海资源还是非常丰富的。在这种时候,哪怕家家户户还是用摇浆的木船出海走的并不是很远,但一天下来,随便撒两下网,只走一个来回,收获也不少。船上的渔仓基本装满,只要他们能把仓内鱼都给卖完,全家的生计起码有三到五天都不用愁。
要是卖不完,就自己吃了,也算是给家里头加餐了,难得的肉啊,都不用再额外的掏钱去买。再在自家院子里的菜地拔点青菜。一顿丰盛的,一分钱都不用花的晚餐就出炉了。
所以这一行为可谓是全家重要的生计来源,每天都有不少定居在镇子上的渔民在此摇浆,外出捕,使得小镇的居民荷包不至于干瘪到像剥了豆的豆皮,毫无起伏。不说人人都是万元户,但只要肯干,起码没见谁会饿死。所以李伯的生意还是非常可以的。
基本上推车在小镇上溜上一两圈,就能把今天买来的冰棍全都给卖掉。而一路上,这些孩子之所以不走,使得他车后的队伍甚至还有越来越壮大的趋势,不过是因为,每当有人来买冰棍的时候,李伯都会把车后的泡沫箱打开。这时,大家不仅能享受到不同于井水冲上身的凉意。还能看见里面冒着凉气的冰棍。
每当这时候,他们就忍不住舔舔嘴,心里头像是有猫挠一样,闹得厉害了,又忍不住想要掏钱买,但看着最有钱买老冰棍的李书源,都没有选择再掏钱买,有不少人就止住了。大家都知道,他的钱,不仅仅只够买一根老冰棍,他都不再买,自己还买,显得自己好会花钱啊,会被家里人骂的。而且,他没有钱,还能拿家里的酒瓶子来换呢。尽管镇子上不少人家里头都存有酒瓶子。
但没有谁家能像李书源家一样,好像存在家里的酒瓶子根本就不值钱,任由他拿去干点什么都不管。他们可是常常看见的,李书源没钱买冰糕,就会拿家里的酒瓶子来换。他回去以后居然也没有被骂!吃竹笋炒肉,可把他们稀罕坏了,他们家要是也能这样,任由他们乱用这些酒瓶子就好了。
他们一定拿来上午买辣条,下午买冰糕,吃的不过瘾了,再来一根绿舌头。咬在嘴里晃呀晃,可显眼,可招人羡慕了。走在路上,起了点心思,找个地方躲好,含在舌头上,再突然的出现,还能拿来吓人!老好玩了。
可能是这群小屁孩的记忆绝大多数只有三天多点,根本就没注意到,李书源多数时候都还是拿钱去买的。当初还有大人见状,打趣的说,你那么有钱,怎么不买根绿舌头尝尝呢?老收着那些钱,它们是能给你生崽崽吗?
李书源胸前双手环胸,不服气的说道,它们是不能给我生钱,但是我拿它们买了绿舌头,以后还想要再买老冰棍吃,可就掏不出钱了!同时他还在心里默念,到时候还想要吃冰棍,就要问你们这些大人给了,你们这些大人小气的很,要是还知道他们拿钱去买小零嘴,就更不愿意掏钱了!
吃过多次嘴馋的亏后,他就再也不想带那么多的钱出门了,说什么都只带1毛钱,够买条老冰棍就行了。要是家里头还给他用酒瓶子换,就用酒瓶子来换,绝对不花他的钱。这样,以后他还想吃,就还能够有的买,一整个夏天都不用愁了。
逗他的大人见他这样老成回答,眼珠子同时还在滴溜溜的转,也不知在想些什么,不禁有些好笑,直呼,才多大点人呐,就会为以后打算了,以后不得了啊。
杨万当然不会傻傻的跟他们绕着小镇走上一圈。看见他们都在,拐个弯,就去了码头边上。这种时候,已经有些由于船只问题,走不远的小渔民已经打渔回来了。
打开布包,就一块摊位了。放上自家种的青菜,再把自家打回来鱼货,手脚飞快的给分批堆放好,大的就用晒干的稻草在鱼鳃处穿出,系上。正在码头上等候登船的人们,见他们刚回来,觉得新鲜,都会趁机挑上一点,拿回家准备做晚饭。想要小一点的鱼,但是稻草又绑不过来时,该怎么办?
交易了这么久,码头上自有一套交易规则,遇到这种情况,买家就给摊主5毛或一块当做押金。买家要的鱼仔只要系不上,通通推进不同大小的竹筐内,让他连筐带走。
等人来退竹筐的时候,再把压着的5毛或一块钱给退回去。要是过了第二天还不来退,就默认买家要了那个竹筐。要是说今天忘记拿了,后天再来退,也是不行的,基本上都不认了。而且如果说来退竹筐的人,不是昨天来给钱的买家,鱼贩们也是不退钱的!
好在,现在有不少出现在码头上的苦力,都是以村或镇为单位聚集,发展到如今,做得起来的,都在码头上租有房子作为办公用地,里面不仅坐着在码头承接生意的老板,还有天天都算不停的账房,所以有不少苦力都是有组织的,哪家货运也不敢随意欺负他们,开出来的价格还算公道。
能在码头上有一定人手的老板,有不少都是和手底下的人从同一个村出来的,在以前,码头还小的时候,都是一起打散工,干背工的,后来实在是被人欺负多了,同村的聚在一起吐槽多了,才聚在一起,觉得这样任人欺负不行,就打算推出一个能说会道的出来做代表,省的被跑货运的老板欺负!慢慢,随着码头的吞吐量愈发的大了起来后,就成了老板们。
他们也知道手下的人出来工作不容易,在租借来做公司的房子内,基本都会划分一块地,建一个到顶的木柜给手底下的货运工放东西。
所以有不少货运工来码头干活,在出门时,自己都会系一个小竹笼在腰间。来的时候里面放着一个长布包,很长的一种,套起来装在笼内,需要的时候拉出来就可以做毛巾。布包里面一般都会放着一节空竹筒,就算是他们喝水用的水杯。
卸完一船的货后,总会给他们点休息的时间。每当这个时候,他们就会拿着自己的竹筒去找水源,猛的灌水。为了方便记那个竹筒是谁家的,每个柜子都是分给专人使用的,也就说,每个货运工都有属于自己的柜子,当然,因为人多,仅限于上班的时候有这待遇。
到顶的木柜很简约,没有小门说是能锁住小柜,保护货运工的隐私。但是它够大,间隔出来的格子也够多,每个格子足有一小节手臂深,使得来干苦力的货运工,基本上人人都能有个地方放自己的东西,所以有不少货运工在下班买鱼的时候,都会拿出自己带来的小竹篓用于装鱼。
压钱在鱼摊处买的情况,大为减少,但鱼滩处的竹篓还是不见少,天天都能见到有新的放出来。至于是谁在要,额,鱼摊老板最知道。
杨万在人堆中转来转去。看见码头摊位上摆卖的鱼获还是一如既往,没什么变化。在杨家镇,许多人家家里能用于驶出海,捕鱼的渔船都是小到只能上一人的木船,所以在码头摆摊的,基本上都是些头戴草帽,脖肩用废旧布料围起来防嗮的妇女,她们的丈夫要么驾船出海捕鱼,要么就是归来回家休息了,很说会有主动留在码头帮忙的。
但不管怎么卖,卖的是什么,铺开的摊位上摆着的,都是虾蟹螺贝居多,以对虾、魁蚶、梭子蟹为主,周围再摆上一些小型的鱿鱼、黄鱼、鲍鱼、海胆等,处理好的海货。
也许是因为杨家镇的虾蟹比较出名,也比较好卖,杨万总能看见它们被摆在摊子上。顺带的,就连摊位上摆着的小海鲜也能被做为添头,让人顺手带一点走。
就是那些不过只有一个手指头大小的鱼仔无人问津,被挑拣在一旁,好像垃圾一样堆放着。它们都是摊主把要卖的给挑出来后,没空处理才堆在那里的,也许,摊主也还在希望着,有谁一时间会被猪油蒙了心,顺手买上一点回家试着烹饪。
尽管老窝在家,但常来码头的杨万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再过后不久,等今天白天的最后一班渡轮开走,后面起码要等三个小时才能再有一班渡轮来,但那时的天色已经黑如浓墨,不是吃饱来开工的,就是回家就有吃得,根本不会再有人在码头上晃荡,买鱼,买菜回家做饭。
这些鱼就真的就只能要被像垃圾一样扫进海底。连接着近海的岸底,自然会把它们都给推远,绝对不会让它们就近发臭,发烂,是一个很好的垃圾收容之地。
要是卖不完,就自己吃了,也算是给家里头加餐了,难得的肉啊,都不用再额外的掏钱去买。再在自家院子里的菜地拔点青菜。一顿丰盛的,一分钱都不用花的晚餐就出炉了。
所以这一行为可谓是全家重要的生计来源,每天都有不少定居在镇子上的渔民在此摇浆,外出捕,使得小镇的居民荷包不至于干瘪到像剥了豆的豆皮,毫无起伏。不说人人都是万元户,但只要肯干,起码没见谁会饿死。所以李伯的生意还是非常可以的。
基本上推车在小镇上溜上一两圈,就能把今天买来的冰棍全都给卖掉。而一路上,这些孩子之所以不走,使得他车后的队伍甚至还有越来越壮大的趋势,不过是因为,每当有人来买冰棍的时候,李伯都会把车后的泡沫箱打开。这时,大家不仅能享受到不同于井水冲上身的凉意。还能看见里面冒着凉气的冰棍。
每当这时候,他们就忍不住舔舔嘴,心里头像是有猫挠一样,闹得厉害了,又忍不住想要掏钱买,但看着最有钱买老冰棍的李书源,都没有选择再掏钱买,有不少人就止住了。大家都知道,他的钱,不仅仅只够买一根老冰棍,他都不再买,自己还买,显得自己好会花钱啊,会被家里人骂的。而且,他没有钱,还能拿家里的酒瓶子来换呢。尽管镇子上不少人家里头都存有酒瓶子。
但没有谁家能像李书源家一样,好像存在家里的酒瓶子根本就不值钱,任由他拿去干点什么都不管。他们可是常常看见的,李书源没钱买冰糕,就会拿家里的酒瓶子来换。他回去以后居然也没有被骂!吃竹笋炒肉,可把他们稀罕坏了,他们家要是也能这样,任由他们乱用这些酒瓶子就好了。
他们一定拿来上午买辣条,下午买冰糕,吃的不过瘾了,再来一根绿舌头。咬在嘴里晃呀晃,可显眼,可招人羡慕了。走在路上,起了点心思,找个地方躲好,含在舌头上,再突然的出现,还能拿来吓人!老好玩了。
可能是这群小屁孩的记忆绝大多数只有三天多点,根本就没注意到,李书源多数时候都还是拿钱去买的。当初还有大人见状,打趣的说,你那么有钱,怎么不买根绿舌头尝尝呢?老收着那些钱,它们是能给你生崽崽吗?
李书源胸前双手环胸,不服气的说道,它们是不能给我生钱,但是我拿它们买了绿舌头,以后还想要再买老冰棍吃,可就掏不出钱了!同时他还在心里默念,到时候还想要吃冰棍,就要问你们这些大人给了,你们这些大人小气的很,要是还知道他们拿钱去买小零嘴,就更不愿意掏钱了!
吃过多次嘴馋的亏后,他就再也不想带那么多的钱出门了,说什么都只带1毛钱,够买条老冰棍就行了。要是家里头还给他用酒瓶子换,就用酒瓶子来换,绝对不花他的钱。这样,以后他还想吃,就还能够有的买,一整个夏天都不用愁了。
逗他的大人见他这样老成回答,眼珠子同时还在滴溜溜的转,也不知在想些什么,不禁有些好笑,直呼,才多大点人呐,就会为以后打算了,以后不得了啊。
杨万当然不会傻傻的跟他们绕着小镇走上一圈。看见他们都在,拐个弯,就去了码头边上。这种时候,已经有些由于船只问题,走不远的小渔民已经打渔回来了。
打开布包,就一块摊位了。放上自家种的青菜,再把自家打回来鱼货,手脚飞快的给分批堆放好,大的就用晒干的稻草在鱼鳃处穿出,系上。正在码头上等候登船的人们,见他们刚回来,觉得新鲜,都会趁机挑上一点,拿回家准备做晚饭。想要小一点的鱼,但是稻草又绑不过来时,该怎么办?
交易了这么久,码头上自有一套交易规则,遇到这种情况,买家就给摊主5毛或一块当做押金。买家要的鱼仔只要系不上,通通推进不同大小的竹筐内,让他连筐带走。
等人来退竹筐的时候,再把压着的5毛或一块钱给退回去。要是过了第二天还不来退,就默认买家要了那个竹筐。要是说今天忘记拿了,后天再来退,也是不行的,基本上都不认了。而且如果说来退竹筐的人,不是昨天来给钱的买家,鱼贩们也是不退钱的!
好在,现在有不少出现在码头上的苦力,都是以村或镇为单位聚集,发展到如今,做得起来的,都在码头上租有房子作为办公用地,里面不仅坐着在码头承接生意的老板,还有天天都算不停的账房,所以有不少苦力都是有组织的,哪家货运也不敢随意欺负他们,开出来的价格还算公道。
能在码头上有一定人手的老板,有不少都是和手底下的人从同一个村出来的,在以前,码头还小的时候,都是一起打散工,干背工的,后来实在是被人欺负多了,同村的聚在一起吐槽多了,才聚在一起,觉得这样任人欺负不行,就打算推出一个能说会道的出来做代表,省的被跑货运的老板欺负!慢慢,随着码头的吞吐量愈发的大了起来后,就成了老板们。
他们也知道手下的人出来工作不容易,在租借来做公司的房子内,基本都会划分一块地,建一个到顶的木柜给手底下的货运工放东西。
所以有不少货运工来码头干活,在出门时,自己都会系一个小竹笼在腰间。来的时候里面放着一个长布包,很长的一种,套起来装在笼内,需要的时候拉出来就可以做毛巾。布包里面一般都会放着一节空竹筒,就算是他们喝水用的水杯。
卸完一船的货后,总会给他们点休息的时间。每当这个时候,他们就会拿着自己的竹筒去找水源,猛的灌水。为了方便记那个竹筒是谁家的,每个柜子都是分给专人使用的,也就说,每个货运工都有属于自己的柜子,当然,因为人多,仅限于上班的时候有这待遇。
到顶的木柜很简约,没有小门说是能锁住小柜,保护货运工的隐私。但是它够大,间隔出来的格子也够多,每个格子足有一小节手臂深,使得来干苦力的货运工,基本上人人都能有个地方放自己的东西,所以有不少货运工在下班买鱼的时候,都会拿出自己带来的小竹篓用于装鱼。
压钱在鱼摊处买的情况,大为减少,但鱼滩处的竹篓还是不见少,天天都能见到有新的放出来。至于是谁在要,额,鱼摊老板最知道。
杨万在人堆中转来转去。看见码头摊位上摆卖的鱼获还是一如既往,没什么变化。在杨家镇,许多人家家里能用于驶出海,捕鱼的渔船都是小到只能上一人的木船,所以在码头摆摊的,基本上都是些头戴草帽,脖肩用废旧布料围起来防嗮的妇女,她们的丈夫要么驾船出海捕鱼,要么就是归来回家休息了,很说会有主动留在码头帮忙的。
但不管怎么卖,卖的是什么,铺开的摊位上摆着的,都是虾蟹螺贝居多,以对虾、魁蚶、梭子蟹为主,周围再摆上一些小型的鱿鱼、黄鱼、鲍鱼、海胆等,处理好的海货。
也许是因为杨家镇的虾蟹比较出名,也比较好卖,杨万总能看见它们被摆在摊子上。顺带的,就连摊位上摆着的小海鲜也能被做为添头,让人顺手带一点走。
就是那些不过只有一个手指头大小的鱼仔无人问津,被挑拣在一旁,好像垃圾一样堆放着。它们都是摊主把要卖的给挑出来后,没空处理才堆在那里的,也许,摊主也还在希望着,有谁一时间会被猪油蒙了心,顺手买上一点回家试着烹饪。
尽管老窝在家,但常来码头的杨万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再过后不久,等今天白天的最后一班渡轮开走,后面起码要等三个小时才能再有一班渡轮来,但那时的天色已经黑如浓墨,不是吃饱来开工的,就是回家就有吃得,根本不会再有人在码头上晃荡,买鱼,买菜回家做饭。
这些鱼就真的就只能要被像垃圾一样扫进海底。连接着近海的岸底,自然会把它们都给推远,绝对不会让它们就近发臭,发烂,是一个很好的垃圾收容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