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行事最忌讳强出头,大家的共识便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而徐昭这一行为,无疑是主动给人当枪使。
吏部主掌官员铨选考核,官员的升迁贬谪都须登记在档,如此在人员考核之时才有迹可循。因此,吏部主簿所掌人员档案的正确性及准确性便尤为重要,这关乎到吏部的权威。
人员档案缺失、遗漏、甚至造假,都几乎等同于将吏部的权威性按在地上摩擦,这关乎的不是吏部主簿一个人失不失职的问题,而是整个吏部管理的问题。
六部不和由来已久,主掌户籍财政的户部更是与吏部积怨颇深。若真要补齐档案缺漏,则需由吏部尚书上报皇上,经皇上审批同意,再通知到户部,由户部指派人手,与吏部审查的官员一起,对档案丢失之人进行逐一面访、查证,才能补齐履历。
人力耗费之大且不用说,光说这事需得惊动吏部尚书以及户部,有点官场经验的人都不会同意。
户部盼着吏部出错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平时有事没事就抓点鸡毛蒜皮的事大做文章。这要是被他们知道吏部人员档案管理有问题,那不得闹到天上去?
想明白这一层的徐昭后背惊出一身冷汗。前主事说的没错,他若真的对外提及此事,那就真的是小官做到头了,不仅官位丢失不说,甚至还可能牵连满门。
时至今日,晏南丘重提此事,却与当时的他大为不同。
其一是说话的艺术。
晏南丘不先提档案缺漏的问题,而是说原有档案存取方式过于笨重,耗时长,费人费力,并在此前提上提出优化改良的方案。
档案管理之法六部通用,其毛病也是由来已久。就连最愿意在卷宗管理上做文章的大理寺也是收效甚微。
若晏南丘改良之法有效,无疑是给吏部记了一大功,这与徐昭之前的自揭其短不同,这是给吏部长脸的事,吏部尚书肯定乐意为之。
其二便是做事的逻辑。
借由整顿官员档案之事,顺势提出补齐档案遗失之行,合情合理,无可厚非。
陈年文档,难免虫蛀鼠咬,加之文库改良过程中新来的工人操作不当,致使档案混淆、遗失,也是说得过去的,不至于被人当做把柄大做文章。
两厢成全,各得其所。
吏部既全了面子,同时又解决了官员档案缺失这一隐患,可以说是一举两得、一石二鸟。
徐昭作为晏南丘的直属上级,晏南丘的方案被肯定他也会相应地受到嘉奖,也算是出了当年的一口郁气。
细想下来,唯有那位即将背锅的操作工人大概会受些轻微惩罚,不过影响不大,也只需事后稍加安抚即可。
想明白其中关窍的徐昭对晏南丘的能力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难怪晏南丘年纪轻轻就能做到骁骑尉的位置,靠的不全是武力,还有智谋。
若有这番洞察人心、见微知著的本事,何愁在官场混不开?
想到这,徐昭看晏南丘的目光便更深了。
“此事我已知晓,你先下去吧。”
“是。”
如此过了几日,要不要施行的决断没下来,倒是下来了一纸借调文书。
吏部主考核的官署向徐昭借调人员配合近期的巡检考核工作,话里话外有文书工作经验的人员优先,就差没指名道姓要将晏南丘借调过去了。
晏南丘看到借调文书之后,没说什么,反倒是徐昭解释道:“是上面的意思。”
晏南丘点点头表示理解。
她年纪轻,又风头正盛,遭人打压是难免的事,对此她心里早有预期。
至于这劳什子的巡检考核,不过是个冠冕堂皇的借口罢了。目的就是将她外派出去,再另派人主持档案文库改良工作。
文库改良之法在她交给徐昭的汇报材料中已经写得十分清晰明了了,随便派个人就能胜任。待到事情落定,便是大功一件。可这功劳,就与全程没有参与的晏南丘没有半点关系。
意识到这一点,晏南丘并没有感到生气,而是心平气和地接受了这一指派。她甚至都能预料到,吏部将会派谁主理。
果然徐昭见她这般冷静,眼神便有些躲闪了,全程未敢与她对视。
晏南丘也没说穿,找了个理由自行离去。
巡检工作要离京好几月,晏南丘谁也没告诉,收到文书后便收拾东西,准备次日启程。
然而到了晚上,府中却来了两位不速之客。
卫长青抱着一壶好酒,身后跟着一袭长衫的薛世伦,嬉皮笑脸的。
两人显然是才下值不久,故意卡着饭点,来到她府上。
卫长青道:“晏兄弟要离京了都不告知我们,可见没有真心将我们当兄长看。”
晏南丘有些无奈:“不过是去一个月而已,很快就回来,没必要这般兴师动众的。”
薛世伦便笑:“晏兄弟你还是不够了解他,只要长青想喝酒,什么由头都能扯出来。”
见目的被拆穿,卫长青笑着一拳抡了过去:“敢情你不想找晏兄弟喝酒啊。”
两人打打闹闹,一下子便好似回到了军中的时光。
卫长青与薛世伦皆是晏南丘在军中认识的,几人一起经历过生死,早已将彼此当做刎颈之交。
晏南丘朋友不多,有过过命交情的皆是军中好友,然而那些选择留在京都的,也唯有卫长青、薛世伦、萧景琛三人。
萧景琛自是不用说,戍边大捷后就恢复了皇子身份,更是因为战功显赫被封为“靖王”,同时暂代都指挥使一职,负责处理各辖区卫所及与军事有关的各项事务。
京都不比边塞,规矩礼仪繁复不说,阶级制度更是严明。自萧景琛被封为靖王,他们就很少来往了。不过卫长青与薛世伦,不与他们来往也确实有晏南丘的苦衷。
此中缘由,晏南丘不便解释,但对于她下午才收到借调文书,他们晚上就来找她践行一事,她还是小小地惊讶了一番。
吏部主掌官员铨选考核,官员的升迁贬谪都须登记在档,如此在人员考核之时才有迹可循。因此,吏部主簿所掌人员档案的正确性及准确性便尤为重要,这关乎到吏部的权威。
人员档案缺失、遗漏、甚至造假,都几乎等同于将吏部的权威性按在地上摩擦,这关乎的不是吏部主簿一个人失不失职的问题,而是整个吏部管理的问题。
六部不和由来已久,主掌户籍财政的户部更是与吏部积怨颇深。若真要补齐档案缺漏,则需由吏部尚书上报皇上,经皇上审批同意,再通知到户部,由户部指派人手,与吏部审查的官员一起,对档案丢失之人进行逐一面访、查证,才能补齐履历。
人力耗费之大且不用说,光说这事需得惊动吏部尚书以及户部,有点官场经验的人都不会同意。
户部盼着吏部出错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平时有事没事就抓点鸡毛蒜皮的事大做文章。这要是被他们知道吏部人员档案管理有问题,那不得闹到天上去?
想明白这一层的徐昭后背惊出一身冷汗。前主事说的没错,他若真的对外提及此事,那就真的是小官做到头了,不仅官位丢失不说,甚至还可能牵连满门。
时至今日,晏南丘重提此事,却与当时的他大为不同。
其一是说话的艺术。
晏南丘不先提档案缺漏的问题,而是说原有档案存取方式过于笨重,耗时长,费人费力,并在此前提上提出优化改良的方案。
档案管理之法六部通用,其毛病也是由来已久。就连最愿意在卷宗管理上做文章的大理寺也是收效甚微。
若晏南丘改良之法有效,无疑是给吏部记了一大功,这与徐昭之前的自揭其短不同,这是给吏部长脸的事,吏部尚书肯定乐意为之。
其二便是做事的逻辑。
借由整顿官员档案之事,顺势提出补齐档案遗失之行,合情合理,无可厚非。
陈年文档,难免虫蛀鼠咬,加之文库改良过程中新来的工人操作不当,致使档案混淆、遗失,也是说得过去的,不至于被人当做把柄大做文章。
两厢成全,各得其所。
吏部既全了面子,同时又解决了官员档案缺失这一隐患,可以说是一举两得、一石二鸟。
徐昭作为晏南丘的直属上级,晏南丘的方案被肯定他也会相应地受到嘉奖,也算是出了当年的一口郁气。
细想下来,唯有那位即将背锅的操作工人大概会受些轻微惩罚,不过影响不大,也只需事后稍加安抚即可。
想明白其中关窍的徐昭对晏南丘的能力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难怪晏南丘年纪轻轻就能做到骁骑尉的位置,靠的不全是武力,还有智谋。
若有这番洞察人心、见微知著的本事,何愁在官场混不开?
想到这,徐昭看晏南丘的目光便更深了。
“此事我已知晓,你先下去吧。”
“是。”
如此过了几日,要不要施行的决断没下来,倒是下来了一纸借调文书。
吏部主考核的官署向徐昭借调人员配合近期的巡检考核工作,话里话外有文书工作经验的人员优先,就差没指名道姓要将晏南丘借调过去了。
晏南丘看到借调文书之后,没说什么,反倒是徐昭解释道:“是上面的意思。”
晏南丘点点头表示理解。
她年纪轻,又风头正盛,遭人打压是难免的事,对此她心里早有预期。
至于这劳什子的巡检考核,不过是个冠冕堂皇的借口罢了。目的就是将她外派出去,再另派人主持档案文库改良工作。
文库改良之法在她交给徐昭的汇报材料中已经写得十分清晰明了了,随便派个人就能胜任。待到事情落定,便是大功一件。可这功劳,就与全程没有参与的晏南丘没有半点关系。
意识到这一点,晏南丘并没有感到生气,而是心平气和地接受了这一指派。她甚至都能预料到,吏部将会派谁主理。
果然徐昭见她这般冷静,眼神便有些躲闪了,全程未敢与她对视。
晏南丘也没说穿,找了个理由自行离去。
巡检工作要离京好几月,晏南丘谁也没告诉,收到文书后便收拾东西,准备次日启程。
然而到了晚上,府中却来了两位不速之客。
卫长青抱着一壶好酒,身后跟着一袭长衫的薛世伦,嬉皮笑脸的。
两人显然是才下值不久,故意卡着饭点,来到她府上。
卫长青道:“晏兄弟要离京了都不告知我们,可见没有真心将我们当兄长看。”
晏南丘有些无奈:“不过是去一个月而已,很快就回来,没必要这般兴师动众的。”
薛世伦便笑:“晏兄弟你还是不够了解他,只要长青想喝酒,什么由头都能扯出来。”
见目的被拆穿,卫长青笑着一拳抡了过去:“敢情你不想找晏兄弟喝酒啊。”
两人打打闹闹,一下子便好似回到了军中的时光。
卫长青与薛世伦皆是晏南丘在军中认识的,几人一起经历过生死,早已将彼此当做刎颈之交。
晏南丘朋友不多,有过过命交情的皆是军中好友,然而那些选择留在京都的,也唯有卫长青、薛世伦、萧景琛三人。
萧景琛自是不用说,戍边大捷后就恢复了皇子身份,更是因为战功显赫被封为“靖王”,同时暂代都指挥使一职,负责处理各辖区卫所及与军事有关的各项事务。
京都不比边塞,规矩礼仪繁复不说,阶级制度更是严明。自萧景琛被封为靖王,他们就很少来往了。不过卫长青与薛世伦,不与他们来往也确实有晏南丘的苦衷。
此中缘由,晏南丘不便解释,但对于她下午才收到借调文书,他们晚上就来找她践行一事,她还是小小地惊讶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