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星临已经十八岁,在公主府长大,心中早有准备,会有嫁人的一天。她只是没想到,福慧公主那个八面玲珑的人,会给她挑这么一门婚事。
兴国公世子温岱渊,姜星临未见其人,先闻其名。
此人从出生就颇受瞩目,据传他出生前已经连下了半个月的阴雨,偏出生那天傍晚,彩霞满天,整个京城都笼罩在辉煌的万丈光芒中。
他三岁能背诗,五岁能诵文,八岁拜名师,十三岁才名满天下,都说如果他下场科考,必会连中三元,夺得状元之冠。
温岱渊十八岁成为中书舍人,颇得圣眷,两年后北境爆发战事,他弃文从戎,屡建奇功,二十岁归来时,受封正三品昭武将军,前途无量。如今二十二岁,已是枢密副使兼昭武将军。
温岱渊是整个庆朝姑娘都想嫁的佳婿,姜星临何德何能,能够和他订婚?
兴国公府以温岱渊为荣,他便是公主都尚得,何必娶福慧公主府一个默默无闻的庶长女。
没有人知道,姜星临的嗜睡症发作时,她如果想,便能离魂百里。只是她这嗜睡症甚是奇特,旁人以为她的大多数时间都在睡梦中度过,并不知道她在梦中,可比皇帝还要繁忙,此事暂且不提。
姜星临因着梦里梦外活得都不算轻松,性子反倒格外懒散,能坐着绝不站着,能躺着绝不坐着,因此虽能离魂去其他地方,却几乎从未尝试过。但她到底只是个小女娃娃,乍听婚事将近,难免心绪起伏。
姜星临并非第一次听见有人谈论她的婚事。她因为某些特殊原因,不喜欢睡在卧房内,总是在公主府不受注意的犄角旮旯随便一躺,也因此误打误撞地听了不少公主府的八卦。然而这数十日以来,她听到最多的,便是她自己的八卦了。
吃瓜吃到自己身上,姜星临被瓜砸蒙了。
今日她总算忍不住,便于睡梦中,去了那兴国公府一探究竟。
姜星临自觉长得不差,便是配神仙也配得,何况那温岱渊,可偏偏,人人都觉得若邢国公府和公主府定下两下婚事,是她捡了大便宜。呵,她倒要看看,那便宜到底有多大,值得那么多人私底下诋毁她。
姜星临来到兴国公府,只见高墙耸立,绵延不绝,占了半条街。进府后,重重院落,雕梁画栋,虽不比皇宫气势恢宏,却也气派华贵。沿着抄手游廊一路往内,便进入一个巧夺天工的大园子里,亭台楼阁,错落其中,姜星临差点迷失在其中,幸而园中有一高楼,传来佛音阵阵。
姜星临早听说温老夫人常年礼佛,便循着高楼找过去,果见高楼旁边就有一大院落,上书慈安堂,往来仆从皆衣冠不俗,严肃从容。
姜星临悠然飘进院内,来的可真是太巧了,正好国公爷在和温老夫人谈及温岱渊的婚事。
温老夫人将温岱渊视若心肝宝贝,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听得国公爷夫妻有意和福慧公主府联姻,登时就不高兴,命人立即唤兴国公到面前来说话。
兴国公事母至孝,丢下手头事务,急匆匆便赶过来,就在姜星临前面进入慈安堂内。
“我的宝贝孙儿,配仙女也不差什么,公主更是尚得的。”
兴国公见温老夫人气得狠了,不敢再坐着,站在在温老夫人面前回话,“母亲,话不能这样讲。婚姻结的是两姓之好,福慧公主最得陛下宠爱,姜太清更是出阁入相,他们家的姑娘,配咱们渊儿,差不多。”
“那个姜……什么的女子,都不是福慧公主的血脉,哪堪匹配?”
“母亲啊。福慧公主待姜星临如同亲女,待婚事定下后,会为她请封郡主。”
“我呸。”温老夫人气吼吼地说,“郡主又怎样?一个母不详的野丫头,当我们国公府的大门这么好进?我的渊儿,值得世上最好的女子。”
兴国公听得这话,脸皱成苦瓜,咳嗽不止。
温老夫人怒视着兴国公,指着他的鼻子,“我说错什么了?你今儿不给我说明白,他大喜之日,便是我的大丧之日。”
“哎,哎,母亲,你别如此说,羞煞儿子了。”
“那你倒是说,什么鬼迷了你的眼,让你做下这等糊涂事,为我的渊儿,挑如此不堪的女子为妻?”
兴国公一时竟像个扭捏的小姑娘,吞吞吐吐,面红耳赤,竟是许久说不出话来。
温老夫人越看越气,站起身来,拿起皇帝御赐的龙头拐杖就朝着兴国公身上狠狠地敲打过去,打得兴国公一连声地喊娘,想奔逃,又怕老母亲追逐起来出个什么事故,只得原地生受了。
别看温老夫人一大把年纪,手上劲道不小,每一下,都让兴国公疼得龇牙咧嘴,偏生老太太越打越生气,那拐杖越扬越高,打得越来越重。
兴国公如今年龄也不小了,几下过后实在受不住,滑跪到地上,抱住老太太的脚,哭嚎了一声,匆匆吐出一段话来。
温老夫人惊得松开拐杖,龙头刚好砸在兴国公的手肘上,疼得兴国公抱住胳膊拐,半晌再说不出一句话来。
巧了,那句话说得声量很低,便是门口侍候的婆子都听不清,但姜星临出于好奇,仗着实物打不到魂体,就挨着温老夫人站着,听得一清二楚。
“哎,作孽啊。渊儿,渊儿,渊儿他竟有龙阳之好。这么多年,渊儿院中,只要男子侍候,从不许女子近身,我们只当他洁身自好,哪知,他是……是……”
“我不信。”温老夫人喃喃道,苍老的身躯摇摇欲坠。
兴国公只得忍着痛,先将老母亲扶着坐下,然后跪在她脚边。
“母亲,此事千真万确,乃夫人亲眼所见。”兴国公老泪横流,温岱渊是他的老来子,他和夫人曾生育二子一女,皆没留住,年至四十,国公夫人才有有孕,拼着性命,生下温岱渊。哪知,这孩子长大了,竟……
“我不信。”温老夫人依旧坚持,“我的好渊儿,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他怎会,怎会……”
“夫人亲眼看见,他和那司马清风,袒胸露背,温泉相拥,耳鬓厮磨,哪还做得假……”兴国公颓然道,“此等丑事,既已发生,为人父母,不能看他身败名裂,只有替他遮掩一二。若娶门当户对的姑娘回来,谁能受得住他这等癖好?到时候闹开来,我国公府百年声威,一朝扫地,我又有何面目去见列祖列宗。”
“我的渊儿,糊涂啊。”温老夫人重重地拍了拍腿,又道,“便是如此,门户低些的好人家女子也有许多,怎么就选了那么个?”
“母亲请听我说。从渊儿成年以来,我们年年催他成婚,你老甚至还……”
温老夫人将脸一板,丝毫不觉得做错什么,“我若不以死相逼,我什么时候才能抱上重孙儿?”
“如今倒好,他竟是连国公府都不回了,日日宿在西城,和那司马清风鬼混。”兴国公唉声叹气,“他视女子若蛇蝎,退避不及,若是寻常女子,见到他哪能不动心的,只怕逼急了,适得其反。这要找个门第相当的,又要找个对他不甚在意的,实在不容易。公主府那姑娘,就从未打探过我们渊儿丁点消息,依我看呐,这姑娘和渊儿,能处。”
“听闻那姜大小姐有嗜睡症,一天中十之七八的时间都在睡梦中度过,可当真?”温老夫人老眼微动,怒气渐平。
“儿子确认无误,才说通福慧公主,请她答应这门婚事。”兴国公擦干泪水,“那也是个可怜孩子,身世堪怜,还得了这等怪病,更不好找人家,倒不如嫁进咱们家,就算,就算将来俩孩子实在不成,咱们也不会亏待了她。”
“也好,也好。”温老夫人想通后,一巴掌拍在兴国公肩头,“未免夜长梦多,婚事速办。和他同龄的男子,哪个不是儿女绕膝,就他还孤家寡人,再拖下去,只怕他那档子事,人人都知了,我可丢不起这老脸。”又说,“兴许这成家之后,渊儿尝到女子的好,就不那么糊涂了呢。以姜相之貌,他的女儿,想必也有天仙之姿,我也不奢求还有文姬之才了。”
“母亲,你同意了?”兴国公大喜过望,站起身来,“你老别操心,这些琐事都交给我们去办,最迟三月,就将你孙媳妇娶进家门。”
“依我看,成婚之前,得让他和那司马清风了断。”
“哪里断的掉……”
后来他们还说了些什么,姜星临没有再听,顺着原路返回了公主府。
福慧公主治家严明,奴仆行事有度,如今连棠梨院的小丫鬟都听说兴国公府要和公主府联姻,果如那兴国公所言,此事已经说定,只等三媒六聘。
众人都望着闻蝉,闻蝉却噤若寒蝉,迟迟不出声。
“翠霞,你的消息也很灵通,不如你来说,此事可是当真?”姜星临见满屋静默无声,樱唇微启,口气混如在听不相干人的闲话。
“当真。”翠霞雀跃道。翠霞其实早就想告诉姜星临,她的婚事已定,只是正院那边迟迟没有让人告知,反倒是阖府上下几多风言风语。翠霞弄不懂主子们的想法,又不敢在姜星临面前放肆,这些日子实在忍得好生辛苦。
“早该恭喜小姐。兴国公府这样好的婚事,亏得二小姐年岁尚小,不然哪轮得到……”
闻蝉忙喊了一声翠霞,制止她继续往下说。姜星临明明在笑,可那笑容萧索寂寥,瞧在眼中,混如白茫茫大雪覆盖了天地,凄冷逼人。
“不妨事,让她说。”姜星临温和地看向闻蝉。
棠梨院诸人都是福慧公主一手安排,不知出于何种打算,她这院中的人都格外单纯,唯有这闻蝉,打小颠沛流离,先被亲母卖为童养媳,那家儿子没养活,又被卖出来,险些落到那下贱地方,幸而走了一回运,被挑进公主府,比旁人多了几个心眼,最是稳重可靠,平时也多是她,约束棠梨院中下人。
翠霞一听这话,立时甩开闻蝉的手,眉飞色舞地说,“小姐,你是有大福气的人,那兴国公世子可了不得呢,生得一副男子中最好看的模样不说,还有一等一的本事,这京城就没有哪家男儿能越过他去。再说那兴国公府,虽是钟鸣鼎食之家,却尽出痴情种,几代国公爷都只痴守正室夫人过日子,从不在外面拈花惹草。这样好的婚事,打着灯笼都找不着呢。”
“是啊,多好的一门婚事。”姜星临笑出了声,是她高攀了。她这一笑,霎时花开大地,烂漫多姿。闻蝉险些以为先前眼花看错了。
闻蝉这几年在姜星临身边侍候,心中十分怜惜这个一天中大多数时候都在睡觉的姑娘。
别看姜星临是公主府大小姐,可福慧公主对她的看顾不过是当家主母的责任,并没有几分母女间的情分,而驸马爷对这个女儿的情谊也非常浅淡,父女俩从未私下有过任何交谈。
姜星临孤零零地在这棠梨院住了八年,房中一应物事,她虽享用,却非常克制,从不主动提出任何要求,衣裳做什么穿什么,首饰给什么戴什么,日常物事有什么用什么……
嫁人了也好啊。这位清冷的大小姐,将有一个真正属于她的家。
“公主仁善,不会亏待小姐。”闻蝉思忖着说,“这门婚事,听公主跟前的嬷嬷说,谈得差不多了,只是还没有三媒六聘,公主才没有正式对小姐言说。”
“小姐,这等喜事,有没有赏啊?”房中的小丫鬟年方十二三岁,看不懂暗流涌动,只见主子和姐姐们都笑容满面,便懵懵懂懂带着几分期待地问。
“有赏,但不是因为婚事。”姜星临放下碗筷,让翠霞去盒中抓一把银瓜子来,分赏给棠梨院众人,“我年岁渐长,无论将来如何,在公主府也留不了多少日子了。这几年,辛苦你们照料,这最后一段时间,还望各位一如从前,切莫懈怠。”又吩咐道,“正院那边没有派人来说此事,你们且莫四处嘴碎,让人觉得棠梨院的人张狂。到那时,别怪我留不得你们。”
众人连忙应是。
兴国公世子温岱渊,姜星临未见其人,先闻其名。
此人从出生就颇受瞩目,据传他出生前已经连下了半个月的阴雨,偏出生那天傍晚,彩霞满天,整个京城都笼罩在辉煌的万丈光芒中。
他三岁能背诗,五岁能诵文,八岁拜名师,十三岁才名满天下,都说如果他下场科考,必会连中三元,夺得状元之冠。
温岱渊十八岁成为中书舍人,颇得圣眷,两年后北境爆发战事,他弃文从戎,屡建奇功,二十岁归来时,受封正三品昭武将军,前途无量。如今二十二岁,已是枢密副使兼昭武将军。
温岱渊是整个庆朝姑娘都想嫁的佳婿,姜星临何德何能,能够和他订婚?
兴国公府以温岱渊为荣,他便是公主都尚得,何必娶福慧公主府一个默默无闻的庶长女。
没有人知道,姜星临的嗜睡症发作时,她如果想,便能离魂百里。只是她这嗜睡症甚是奇特,旁人以为她的大多数时间都在睡梦中度过,并不知道她在梦中,可比皇帝还要繁忙,此事暂且不提。
姜星临因着梦里梦外活得都不算轻松,性子反倒格外懒散,能坐着绝不站着,能躺着绝不坐着,因此虽能离魂去其他地方,却几乎从未尝试过。但她到底只是个小女娃娃,乍听婚事将近,难免心绪起伏。
姜星临并非第一次听见有人谈论她的婚事。她因为某些特殊原因,不喜欢睡在卧房内,总是在公主府不受注意的犄角旮旯随便一躺,也因此误打误撞地听了不少公主府的八卦。然而这数十日以来,她听到最多的,便是她自己的八卦了。
吃瓜吃到自己身上,姜星临被瓜砸蒙了。
今日她总算忍不住,便于睡梦中,去了那兴国公府一探究竟。
姜星临自觉长得不差,便是配神仙也配得,何况那温岱渊,可偏偏,人人都觉得若邢国公府和公主府定下两下婚事,是她捡了大便宜。呵,她倒要看看,那便宜到底有多大,值得那么多人私底下诋毁她。
姜星临来到兴国公府,只见高墙耸立,绵延不绝,占了半条街。进府后,重重院落,雕梁画栋,虽不比皇宫气势恢宏,却也气派华贵。沿着抄手游廊一路往内,便进入一个巧夺天工的大园子里,亭台楼阁,错落其中,姜星临差点迷失在其中,幸而园中有一高楼,传来佛音阵阵。
姜星临早听说温老夫人常年礼佛,便循着高楼找过去,果见高楼旁边就有一大院落,上书慈安堂,往来仆从皆衣冠不俗,严肃从容。
姜星临悠然飘进院内,来的可真是太巧了,正好国公爷在和温老夫人谈及温岱渊的婚事。
温老夫人将温岱渊视若心肝宝贝,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听得国公爷夫妻有意和福慧公主府联姻,登时就不高兴,命人立即唤兴国公到面前来说话。
兴国公事母至孝,丢下手头事务,急匆匆便赶过来,就在姜星临前面进入慈安堂内。
“我的宝贝孙儿,配仙女也不差什么,公主更是尚得的。”
兴国公见温老夫人气得狠了,不敢再坐着,站在在温老夫人面前回话,“母亲,话不能这样讲。婚姻结的是两姓之好,福慧公主最得陛下宠爱,姜太清更是出阁入相,他们家的姑娘,配咱们渊儿,差不多。”
“那个姜……什么的女子,都不是福慧公主的血脉,哪堪匹配?”
“母亲啊。福慧公主待姜星临如同亲女,待婚事定下后,会为她请封郡主。”
“我呸。”温老夫人气吼吼地说,“郡主又怎样?一个母不详的野丫头,当我们国公府的大门这么好进?我的渊儿,值得世上最好的女子。”
兴国公听得这话,脸皱成苦瓜,咳嗽不止。
温老夫人怒视着兴国公,指着他的鼻子,“我说错什么了?你今儿不给我说明白,他大喜之日,便是我的大丧之日。”
“哎,哎,母亲,你别如此说,羞煞儿子了。”
“那你倒是说,什么鬼迷了你的眼,让你做下这等糊涂事,为我的渊儿,挑如此不堪的女子为妻?”
兴国公一时竟像个扭捏的小姑娘,吞吞吐吐,面红耳赤,竟是许久说不出话来。
温老夫人越看越气,站起身来,拿起皇帝御赐的龙头拐杖就朝着兴国公身上狠狠地敲打过去,打得兴国公一连声地喊娘,想奔逃,又怕老母亲追逐起来出个什么事故,只得原地生受了。
别看温老夫人一大把年纪,手上劲道不小,每一下,都让兴国公疼得龇牙咧嘴,偏生老太太越打越生气,那拐杖越扬越高,打得越来越重。
兴国公如今年龄也不小了,几下过后实在受不住,滑跪到地上,抱住老太太的脚,哭嚎了一声,匆匆吐出一段话来。
温老夫人惊得松开拐杖,龙头刚好砸在兴国公的手肘上,疼得兴国公抱住胳膊拐,半晌再说不出一句话来。
巧了,那句话说得声量很低,便是门口侍候的婆子都听不清,但姜星临出于好奇,仗着实物打不到魂体,就挨着温老夫人站着,听得一清二楚。
“哎,作孽啊。渊儿,渊儿,渊儿他竟有龙阳之好。这么多年,渊儿院中,只要男子侍候,从不许女子近身,我们只当他洁身自好,哪知,他是……是……”
“我不信。”温老夫人喃喃道,苍老的身躯摇摇欲坠。
兴国公只得忍着痛,先将老母亲扶着坐下,然后跪在她脚边。
“母亲,此事千真万确,乃夫人亲眼所见。”兴国公老泪横流,温岱渊是他的老来子,他和夫人曾生育二子一女,皆没留住,年至四十,国公夫人才有有孕,拼着性命,生下温岱渊。哪知,这孩子长大了,竟……
“我不信。”温老夫人依旧坚持,“我的好渊儿,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他怎会,怎会……”
“夫人亲眼看见,他和那司马清风,袒胸露背,温泉相拥,耳鬓厮磨,哪还做得假……”兴国公颓然道,“此等丑事,既已发生,为人父母,不能看他身败名裂,只有替他遮掩一二。若娶门当户对的姑娘回来,谁能受得住他这等癖好?到时候闹开来,我国公府百年声威,一朝扫地,我又有何面目去见列祖列宗。”
“我的渊儿,糊涂啊。”温老夫人重重地拍了拍腿,又道,“便是如此,门户低些的好人家女子也有许多,怎么就选了那么个?”
“母亲请听我说。从渊儿成年以来,我们年年催他成婚,你老甚至还……”
温老夫人将脸一板,丝毫不觉得做错什么,“我若不以死相逼,我什么时候才能抱上重孙儿?”
“如今倒好,他竟是连国公府都不回了,日日宿在西城,和那司马清风鬼混。”兴国公唉声叹气,“他视女子若蛇蝎,退避不及,若是寻常女子,见到他哪能不动心的,只怕逼急了,适得其反。这要找个门第相当的,又要找个对他不甚在意的,实在不容易。公主府那姑娘,就从未打探过我们渊儿丁点消息,依我看呐,这姑娘和渊儿,能处。”
“听闻那姜大小姐有嗜睡症,一天中十之七八的时间都在睡梦中度过,可当真?”温老夫人老眼微动,怒气渐平。
“儿子确认无误,才说通福慧公主,请她答应这门婚事。”兴国公擦干泪水,“那也是个可怜孩子,身世堪怜,还得了这等怪病,更不好找人家,倒不如嫁进咱们家,就算,就算将来俩孩子实在不成,咱们也不会亏待了她。”
“也好,也好。”温老夫人想通后,一巴掌拍在兴国公肩头,“未免夜长梦多,婚事速办。和他同龄的男子,哪个不是儿女绕膝,就他还孤家寡人,再拖下去,只怕他那档子事,人人都知了,我可丢不起这老脸。”又说,“兴许这成家之后,渊儿尝到女子的好,就不那么糊涂了呢。以姜相之貌,他的女儿,想必也有天仙之姿,我也不奢求还有文姬之才了。”
“母亲,你同意了?”兴国公大喜过望,站起身来,“你老别操心,这些琐事都交给我们去办,最迟三月,就将你孙媳妇娶进家门。”
“依我看,成婚之前,得让他和那司马清风了断。”
“哪里断的掉……”
后来他们还说了些什么,姜星临没有再听,顺着原路返回了公主府。
福慧公主治家严明,奴仆行事有度,如今连棠梨院的小丫鬟都听说兴国公府要和公主府联姻,果如那兴国公所言,此事已经说定,只等三媒六聘。
众人都望着闻蝉,闻蝉却噤若寒蝉,迟迟不出声。
“翠霞,你的消息也很灵通,不如你来说,此事可是当真?”姜星临见满屋静默无声,樱唇微启,口气混如在听不相干人的闲话。
“当真。”翠霞雀跃道。翠霞其实早就想告诉姜星临,她的婚事已定,只是正院那边迟迟没有让人告知,反倒是阖府上下几多风言风语。翠霞弄不懂主子们的想法,又不敢在姜星临面前放肆,这些日子实在忍得好生辛苦。
“早该恭喜小姐。兴国公府这样好的婚事,亏得二小姐年岁尚小,不然哪轮得到……”
闻蝉忙喊了一声翠霞,制止她继续往下说。姜星临明明在笑,可那笑容萧索寂寥,瞧在眼中,混如白茫茫大雪覆盖了天地,凄冷逼人。
“不妨事,让她说。”姜星临温和地看向闻蝉。
棠梨院诸人都是福慧公主一手安排,不知出于何种打算,她这院中的人都格外单纯,唯有这闻蝉,打小颠沛流离,先被亲母卖为童养媳,那家儿子没养活,又被卖出来,险些落到那下贱地方,幸而走了一回运,被挑进公主府,比旁人多了几个心眼,最是稳重可靠,平时也多是她,约束棠梨院中下人。
翠霞一听这话,立时甩开闻蝉的手,眉飞色舞地说,“小姐,你是有大福气的人,那兴国公世子可了不得呢,生得一副男子中最好看的模样不说,还有一等一的本事,这京城就没有哪家男儿能越过他去。再说那兴国公府,虽是钟鸣鼎食之家,却尽出痴情种,几代国公爷都只痴守正室夫人过日子,从不在外面拈花惹草。这样好的婚事,打着灯笼都找不着呢。”
“是啊,多好的一门婚事。”姜星临笑出了声,是她高攀了。她这一笑,霎时花开大地,烂漫多姿。闻蝉险些以为先前眼花看错了。
闻蝉这几年在姜星临身边侍候,心中十分怜惜这个一天中大多数时候都在睡觉的姑娘。
别看姜星临是公主府大小姐,可福慧公主对她的看顾不过是当家主母的责任,并没有几分母女间的情分,而驸马爷对这个女儿的情谊也非常浅淡,父女俩从未私下有过任何交谈。
姜星临孤零零地在这棠梨院住了八年,房中一应物事,她虽享用,却非常克制,从不主动提出任何要求,衣裳做什么穿什么,首饰给什么戴什么,日常物事有什么用什么……
嫁人了也好啊。这位清冷的大小姐,将有一个真正属于她的家。
“公主仁善,不会亏待小姐。”闻蝉思忖着说,“这门婚事,听公主跟前的嬷嬷说,谈得差不多了,只是还没有三媒六聘,公主才没有正式对小姐言说。”
“小姐,这等喜事,有没有赏啊?”房中的小丫鬟年方十二三岁,看不懂暗流涌动,只见主子和姐姐们都笑容满面,便懵懵懂懂带着几分期待地问。
“有赏,但不是因为婚事。”姜星临放下碗筷,让翠霞去盒中抓一把银瓜子来,分赏给棠梨院众人,“我年岁渐长,无论将来如何,在公主府也留不了多少日子了。这几年,辛苦你们照料,这最后一段时间,还望各位一如从前,切莫懈怠。”又吩咐道,“正院那边没有派人来说此事,你们且莫四处嘴碎,让人觉得棠梨院的人张狂。到那时,别怪我留不得你们。”
众人连忙应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