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章
谢瑾为此代谢氏嫡长,姑母是当朝皇后,非同一般的煊赫,且无疑有张极其神仪明秀的皮相。当年曲江游宴,作为状元郎的他自杏花树下过。春风骀荡,拂他满袍花瓣与清香,从此不知多少女郎心心念念。
长得好,学问高,家世更是顶尖。现今京城最为炙手可热的未婚郎君。
……也是李夕情窦初开的对象。
看他俊俏的眉眼,只觉随阳光融化在眼眶里,近要看不分明了。最后一次见他是进宫前,眼前人相比那时年轻了太多,恍若隔世——哈,确实是隔世了。
李夕轻轻地屏住呼吸,颔首回礼,稳道:“谢大人。”
这是她曾经同床共枕七年的丈夫。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1]
曾经李夕无比认同用这首诗句来评价谢瑾其人。如此端方俊雅的世家公子,人间少有。
现在她觉得还是“金玉在外,败絮其中”比较适合。
谢瑾寒暄几句便该走。李夕记得他在东宫这里领的差事可不少,且他向来不爱管闲事,所以对他横插一脚冒出来尚能接受。
直到他微垂着眼,认认真真地问:“可否需要微臣遣人去请太医。”
李夕:“……?”
*
李夕觉得莫名其妙。
谢瑾向来爱惜自己的羽毛,有作为继承人养大的世家子通病:让他管闲事的概率堪比太阳从西边升起来。
下一秒她就听到一个娇俏的声音自背后传来:“表兄你走那么快作甚?!”
李进宝面上的笑纹深了些:“奴才请乐安殿下安。”
谢瑾亦拱手:“乐安殿下。”
乐安公主李昕“嗯”了一声,让谢瑾不要多礼。她身后头跟着碎步前行的数个宫女内宦,着织金的鸾鸟襦裙,脚底下却穿麂皮靴,踢踢踏踏地绕到李夕和谢瑾身侧来。
先抱怨了句“本宫不过多问两句,表兄怎么这么不耐烦。”接着才转眼看到李夕。
谢皇后拢共育有一儿一女。乐安是本朝唯一的嫡出公主,打出生起便众星捧月。帝后待她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故俏丽眉眼间无忧无虑的天真姿态从未消散过。
她眼瞳微动,上下打量李夕素净的装扮,在李夕略施粉黛便清丽脱俗的面庞停了停,道:“——翊阳姐姐?”
李夕颔首,温婉抿唇笑:“九妹。”
乐安的眼睛骨碌碌地转了一圈,也笑,卖乖讨巧的。她往前一步,和李夕并排,仰着脖子看谢瑾,双环望仙髻上金钗的流苏晃动,反出耀目的光:“既然表兄有要务在身,那么乐安不打扰了。”
谢瑾沉默一息。他的目光不着痕迹地划过面前两位公主:与乐安公主的排场相比,李夕的随从,乃至穿着,都可算作可怜。
在东宫,谢瑾和李夕因着太子偶尔会照面几回。记忆里的小姑娘永远是谨小慎微的,和乐安几乎是天壤之别。
不受宠的母妃早逝,又无母族助力,却有美貌在身,仅能依靠皇室。这位翊阳公主无怪会被选中嫁予尉迟玄。
以她的出身和地位,这桩婚事,也不知是福是祸。
不过和谢瑾没什么关系。皇宫里的公主有很多,受宠的,不受宠的,他嫡亲的表妹也就乐安公主李昕一个。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2]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造化,况且皇帝心意已决,几乎无可更改。
哪怕是乐安公主李昕,在婚嫁大事上,也不能做主。
何况小小一个翊阳?
他闭口不多言,行礼告退。身姿挺拔如芝兰玉树,仪态无可挑剔。步履不快,然而绯色官袍很快消失在宫墙拐角。
李夕目送他离开,几不可闻地叹了口气,混在宫道的风中,无人察觉。
前世到底是蒙了心一叶障目,她于谢瑾,本就没什么特别的情谊可言。
是她硬绑着要嫁给他,把他拖下水。
既已新生,还是桥归桥,路归路,以免再造一段孽缘吧。
*
李昕问李夕,清清脆脆的嗓音:“阿姐来东宫找兄长有什么事呀?”
她很是自来熟,也确实讨人喜欢。不知前世最后落得的结局如何,原先想着瑞庆帝如此宠爱这个妹妹,必定会想法子护住她。现在,李夕也拿不准了。
活了两辈子,明明李昕实际大她半天,可现在的李夕自认看李昕如是妹妹。
李夕将先前准备的托辞再讲了一遍。
李昕的目光落到佩兰手中的食盒上。
知道她看的是食盒,不过佩兰对这位以脾气娇纵闻名的嫡公主不熟悉,有点犯怵。心里想着不能给自家公主丢面,端得是稳当得力的大宫女的模样。
李昕浑不在意这些,她有别的要紧事做。瞥了一眼便点头,命李进宝把东西带进去。
李进宝得令,一句话没多说,笑眯眯地应是,将佩兰手中的食盒取过,小跑着进了东宫门。
他的差别对待李夕熟视无睹。她等着乐安开口:宫中人帮你办事,肯定是也需要你帮她。
果真,被娇宠长大的公主没那么多弯弯绕绕,开门见山问:“阿姐等会儿可否陪我去一趟崔贵妃宫中?”
她身后一看似有头有脸的大宫女没忍住,急道:“公主——”
李昕摆摆手,示意她住嘴。
李夕道:“真是赶巧。贵妃娘娘曾经称赞过我宫中的马蹄糕,我昨日刚做了些,正想着带给娘娘尝尝。”
李昕的笑容真心实意了,她亲昵地挽上李夕手臂:“那我们赶紧去阿姐宫中拿吧!”
*
明瑟宫内。
崔贵妃出身世家崔氏,论家世几近可以和谢皇后叫板,论宠爱则更胜一筹。谢皇后诞育了太子李旭,而崔贵妃膝下亦有二皇子晋王李晖。只能说若非崔贵妃是今上践祚后才入的后宫,后位上坐的会是谁还不一定。
她喜好金玉之物,寝宫自然布置的是雕梁画栋、满堂辉煌。
华贵的掐丝珐琅红珊瑚盆景置于博古架上,娇媚女声自后飘出。
崔贵妃坐上首,云鬓丰茂,妆容精致,色泽瑰丽的石榴裙摆迤逦在地,层叠绽开。
“承元,”她的声音曼柔,却不轻浮,“你母亲的意思也是早些让你定下来。”
秀眉微蹙,丹蔻轻扣桌案:“可陛下那里……似乎属意的是九娘。”
“她外祖家是扬州的商人,当年下江南时,顾才人恰巧得了陛下青眼。”崔贵妃对李夕的母妃很不满意,顿了顿,叹道,“一步登天,却没想到命比纸薄。”
“又做了糊涂事,连带着女儿受累。”
宫中行走不得披坚执锐,尉迟玄今日没佩刀,戴冠,穿素色圆领袍,腰束玉带銙,踩乌皮六合靴坐下首。坐姿端正,背脊挺直,文质彬彬的装束穿得英气凛然。
他肤色白皙,五官俊朗,微垂着眼恭谨听姨母说话,姿容仪态与京城里的世家贵公子没什么分别。
然而回话时眼睫一动,那浅金瞳翻出来,阳光透过花窗落进室内,年轻将军的面庞便在光下遮掩不住锋锐的质感了。
“姨母的意思是……”他谦和问。
崔贵妃笑吟吟:“你想尚公主吗?”
错金博山炉上香雾袅袅,沁人心脾。
尉迟玄没什么特别的表情,从容答:“北夷未破,何以家为。”
字字掷地,似能从其中听闻金戈铁马之声。
崔贵妃想起昨日与皇帝列城墙之上,见尉迟玄献俘时他的模样:银鞍白马的青年将军,身后是严阵列队的亲兵,朗声呼万岁时旌旗猎猎,天高云阔,很难不让人心潮澎湃。
他今年二十二岁,未来必是一条坦荡的青云之路。名垂青史,百世流芳,也未尝不可能。
只是……
一侍女进殿,通禀乐安公主与翊阳公主求见。
尉迟玄闻言起身,行礼欲告退。
崔贵妃狭长的凤眸眯起,被打断了思绪让她很是不悦。且安乐是谢皇后的女儿,找她做什么?
至于翊阳,八成不过安乐找来的幌子。
“陛下的意思你大抵也能揣测一二,”崔贵妃抿了口茶,“承元,要不见见二位公主?”
本朝男女大防并不严苛,崔贵妃作为长辈在场,见见无甚大碍。
尉迟玄再行礼:“北方军务繁杂,外甥在京中逗留不了几日,尚且需抓紧时间处理。”
他今日入内廷本是替母亲问候姨母,后者提到他的婚事预料之内、情理之中,若是真情实意的关怀尉迟玄自会托出一些内心话。可方才的一番言语试探,崔贵妃同样想拿他的婚事做文章。
与皇帝不同,崔贵妃未来有求于他,小心思表露得很委婉。
崔贵妃不好硬留,毕竟从权势上论,尉迟玄是她仰仗的外戚重臣;从亲缘上论,八字还没一撇,未来什么情况谁都说不清。便唤女官来,送尉迟玄离开。
倒没避着外边的李夕和李昕:尉迟玄是她的嫡亲外甥,陛下恩准来看望。
所以当尉迟玄往殿外行的时候,与二位公主照面了。
他是臣子,先行礼:“乐安殿下……翊阳殿下。”
与他的权势相比,他长得太年轻,又太俊美,不像个镇守边关多年名震西北的将军,倒像是个世家中娇养长大的锦绣郎君。
李昕率先应。她耳根红了,少女白皙的脸上晕出桃花般粉嫩的颜色,咬着下唇,细声细气:“尉迟大人。”
李夕却在出神。
眼前丰神俊朗、意气风发的青年很难与她上一世最后那段日子中的传言相符。现在的尉迟玄圣眷正浓,是忠心耿耿的国家栋梁,七年后他却兵临京城门下,堂堂天子需以妹乞和于他。
她记得自己上一世最后一次见他是在天牢:暗淡的光线,潮闷的空气,狱卒为她提着灯,狱栏后的将军作为重囚满身落拓,闻声缓缓抬起头。
现在,二十二岁的尉迟玄直起身,抬眼,目光却率先看向了没有出声的李夕。
对视的刹那间,两世时光呼啸而过,李夕的心猛然一紧,手险些没能拿稳宫扇。
她看到一双锋锐如鹰隼般的眸子。
“公主大恩,臣没齿难忘。”将军许久没有饮水,嗓音粗粝沙哑,声量不高却重若万钧。
“晚晚,你得去。”丈夫让她遵旨入宫,“你是谢氏的宗妇,没人会动你。”
“尉迟玄想要你。”兄长居高临下宣判她的归宿。
这些语句仍在耳畔隆隆回响。李夕定神,轻摇宫扇半遮面。十四五岁的小娘子,花骨朵般娇弱美丽,甚至尚不及青年将军肩高。
她低眉,自带一种如诗般的静姝,也低低唤:“尉迟大人。”
长得好,学问高,家世更是顶尖。现今京城最为炙手可热的未婚郎君。
……也是李夕情窦初开的对象。
看他俊俏的眉眼,只觉随阳光融化在眼眶里,近要看不分明了。最后一次见他是进宫前,眼前人相比那时年轻了太多,恍若隔世——哈,确实是隔世了。
李夕轻轻地屏住呼吸,颔首回礼,稳道:“谢大人。”
这是她曾经同床共枕七年的丈夫。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1]
曾经李夕无比认同用这首诗句来评价谢瑾其人。如此端方俊雅的世家公子,人间少有。
现在她觉得还是“金玉在外,败絮其中”比较适合。
谢瑾寒暄几句便该走。李夕记得他在东宫这里领的差事可不少,且他向来不爱管闲事,所以对他横插一脚冒出来尚能接受。
直到他微垂着眼,认认真真地问:“可否需要微臣遣人去请太医。”
李夕:“……?”
*
李夕觉得莫名其妙。
谢瑾向来爱惜自己的羽毛,有作为继承人养大的世家子通病:让他管闲事的概率堪比太阳从西边升起来。
下一秒她就听到一个娇俏的声音自背后传来:“表兄你走那么快作甚?!”
李进宝面上的笑纹深了些:“奴才请乐安殿下安。”
谢瑾亦拱手:“乐安殿下。”
乐安公主李昕“嗯”了一声,让谢瑾不要多礼。她身后头跟着碎步前行的数个宫女内宦,着织金的鸾鸟襦裙,脚底下却穿麂皮靴,踢踢踏踏地绕到李夕和谢瑾身侧来。
先抱怨了句“本宫不过多问两句,表兄怎么这么不耐烦。”接着才转眼看到李夕。
谢皇后拢共育有一儿一女。乐安是本朝唯一的嫡出公主,打出生起便众星捧月。帝后待她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故俏丽眉眼间无忧无虑的天真姿态从未消散过。
她眼瞳微动,上下打量李夕素净的装扮,在李夕略施粉黛便清丽脱俗的面庞停了停,道:“——翊阳姐姐?”
李夕颔首,温婉抿唇笑:“九妹。”
乐安的眼睛骨碌碌地转了一圈,也笑,卖乖讨巧的。她往前一步,和李夕并排,仰着脖子看谢瑾,双环望仙髻上金钗的流苏晃动,反出耀目的光:“既然表兄有要务在身,那么乐安不打扰了。”
谢瑾沉默一息。他的目光不着痕迹地划过面前两位公主:与乐安公主的排场相比,李夕的随从,乃至穿着,都可算作可怜。
在东宫,谢瑾和李夕因着太子偶尔会照面几回。记忆里的小姑娘永远是谨小慎微的,和乐安几乎是天壤之别。
不受宠的母妃早逝,又无母族助力,却有美貌在身,仅能依靠皇室。这位翊阳公主无怪会被选中嫁予尉迟玄。
以她的出身和地位,这桩婚事,也不知是福是祸。
不过和谢瑾没什么关系。皇宫里的公主有很多,受宠的,不受宠的,他嫡亲的表妹也就乐安公主李昕一个。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2]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造化,况且皇帝心意已决,几乎无可更改。
哪怕是乐安公主李昕,在婚嫁大事上,也不能做主。
何况小小一个翊阳?
他闭口不多言,行礼告退。身姿挺拔如芝兰玉树,仪态无可挑剔。步履不快,然而绯色官袍很快消失在宫墙拐角。
李夕目送他离开,几不可闻地叹了口气,混在宫道的风中,无人察觉。
前世到底是蒙了心一叶障目,她于谢瑾,本就没什么特别的情谊可言。
是她硬绑着要嫁给他,把他拖下水。
既已新生,还是桥归桥,路归路,以免再造一段孽缘吧。
*
李昕问李夕,清清脆脆的嗓音:“阿姐来东宫找兄长有什么事呀?”
她很是自来熟,也确实讨人喜欢。不知前世最后落得的结局如何,原先想着瑞庆帝如此宠爱这个妹妹,必定会想法子护住她。现在,李夕也拿不准了。
活了两辈子,明明李昕实际大她半天,可现在的李夕自认看李昕如是妹妹。
李夕将先前准备的托辞再讲了一遍。
李昕的目光落到佩兰手中的食盒上。
知道她看的是食盒,不过佩兰对这位以脾气娇纵闻名的嫡公主不熟悉,有点犯怵。心里想着不能给自家公主丢面,端得是稳当得力的大宫女的模样。
李昕浑不在意这些,她有别的要紧事做。瞥了一眼便点头,命李进宝把东西带进去。
李进宝得令,一句话没多说,笑眯眯地应是,将佩兰手中的食盒取过,小跑着进了东宫门。
他的差别对待李夕熟视无睹。她等着乐安开口:宫中人帮你办事,肯定是也需要你帮她。
果真,被娇宠长大的公主没那么多弯弯绕绕,开门见山问:“阿姐等会儿可否陪我去一趟崔贵妃宫中?”
她身后一看似有头有脸的大宫女没忍住,急道:“公主——”
李昕摆摆手,示意她住嘴。
李夕道:“真是赶巧。贵妃娘娘曾经称赞过我宫中的马蹄糕,我昨日刚做了些,正想着带给娘娘尝尝。”
李昕的笑容真心实意了,她亲昵地挽上李夕手臂:“那我们赶紧去阿姐宫中拿吧!”
*
明瑟宫内。
崔贵妃出身世家崔氏,论家世几近可以和谢皇后叫板,论宠爱则更胜一筹。谢皇后诞育了太子李旭,而崔贵妃膝下亦有二皇子晋王李晖。只能说若非崔贵妃是今上践祚后才入的后宫,后位上坐的会是谁还不一定。
她喜好金玉之物,寝宫自然布置的是雕梁画栋、满堂辉煌。
华贵的掐丝珐琅红珊瑚盆景置于博古架上,娇媚女声自后飘出。
崔贵妃坐上首,云鬓丰茂,妆容精致,色泽瑰丽的石榴裙摆迤逦在地,层叠绽开。
“承元,”她的声音曼柔,却不轻浮,“你母亲的意思也是早些让你定下来。”
秀眉微蹙,丹蔻轻扣桌案:“可陛下那里……似乎属意的是九娘。”
“她外祖家是扬州的商人,当年下江南时,顾才人恰巧得了陛下青眼。”崔贵妃对李夕的母妃很不满意,顿了顿,叹道,“一步登天,却没想到命比纸薄。”
“又做了糊涂事,连带着女儿受累。”
宫中行走不得披坚执锐,尉迟玄今日没佩刀,戴冠,穿素色圆领袍,腰束玉带銙,踩乌皮六合靴坐下首。坐姿端正,背脊挺直,文质彬彬的装束穿得英气凛然。
他肤色白皙,五官俊朗,微垂着眼恭谨听姨母说话,姿容仪态与京城里的世家贵公子没什么分别。
然而回话时眼睫一动,那浅金瞳翻出来,阳光透过花窗落进室内,年轻将军的面庞便在光下遮掩不住锋锐的质感了。
“姨母的意思是……”他谦和问。
崔贵妃笑吟吟:“你想尚公主吗?”
错金博山炉上香雾袅袅,沁人心脾。
尉迟玄没什么特别的表情,从容答:“北夷未破,何以家为。”
字字掷地,似能从其中听闻金戈铁马之声。
崔贵妃想起昨日与皇帝列城墙之上,见尉迟玄献俘时他的模样:银鞍白马的青年将军,身后是严阵列队的亲兵,朗声呼万岁时旌旗猎猎,天高云阔,很难不让人心潮澎湃。
他今年二十二岁,未来必是一条坦荡的青云之路。名垂青史,百世流芳,也未尝不可能。
只是……
一侍女进殿,通禀乐安公主与翊阳公主求见。
尉迟玄闻言起身,行礼欲告退。
崔贵妃狭长的凤眸眯起,被打断了思绪让她很是不悦。且安乐是谢皇后的女儿,找她做什么?
至于翊阳,八成不过安乐找来的幌子。
“陛下的意思你大抵也能揣测一二,”崔贵妃抿了口茶,“承元,要不见见二位公主?”
本朝男女大防并不严苛,崔贵妃作为长辈在场,见见无甚大碍。
尉迟玄再行礼:“北方军务繁杂,外甥在京中逗留不了几日,尚且需抓紧时间处理。”
他今日入内廷本是替母亲问候姨母,后者提到他的婚事预料之内、情理之中,若是真情实意的关怀尉迟玄自会托出一些内心话。可方才的一番言语试探,崔贵妃同样想拿他的婚事做文章。
与皇帝不同,崔贵妃未来有求于他,小心思表露得很委婉。
崔贵妃不好硬留,毕竟从权势上论,尉迟玄是她仰仗的外戚重臣;从亲缘上论,八字还没一撇,未来什么情况谁都说不清。便唤女官来,送尉迟玄离开。
倒没避着外边的李夕和李昕:尉迟玄是她的嫡亲外甥,陛下恩准来看望。
所以当尉迟玄往殿外行的时候,与二位公主照面了。
他是臣子,先行礼:“乐安殿下……翊阳殿下。”
与他的权势相比,他长得太年轻,又太俊美,不像个镇守边关多年名震西北的将军,倒像是个世家中娇养长大的锦绣郎君。
李昕率先应。她耳根红了,少女白皙的脸上晕出桃花般粉嫩的颜色,咬着下唇,细声细气:“尉迟大人。”
李夕却在出神。
眼前丰神俊朗、意气风发的青年很难与她上一世最后那段日子中的传言相符。现在的尉迟玄圣眷正浓,是忠心耿耿的国家栋梁,七年后他却兵临京城门下,堂堂天子需以妹乞和于他。
她记得自己上一世最后一次见他是在天牢:暗淡的光线,潮闷的空气,狱卒为她提着灯,狱栏后的将军作为重囚满身落拓,闻声缓缓抬起头。
现在,二十二岁的尉迟玄直起身,抬眼,目光却率先看向了没有出声的李夕。
对视的刹那间,两世时光呼啸而过,李夕的心猛然一紧,手险些没能拿稳宫扇。
她看到一双锋锐如鹰隼般的眸子。
“公主大恩,臣没齿难忘。”将军许久没有饮水,嗓音粗粝沙哑,声量不高却重若万钧。
“晚晚,你得去。”丈夫让她遵旨入宫,“你是谢氏的宗妇,没人会动你。”
“尉迟玄想要你。”兄长居高临下宣判她的归宿。
这些语句仍在耳畔隆隆回响。李夕定神,轻摇宫扇半遮面。十四五岁的小娘子,花骨朵般娇弱美丽,甚至尚不及青年将军肩高。
她低眉,自带一种如诗般的静姝,也低低唤:“尉迟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