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宁六年,隆冬,是夜。一轮玉盘皎月破天而出,照得定国公府院宇内犹如白昼,瑞雪菲菲,恰似柳絮鹅毛一般,飘飘洒洒落在丫鬟们的白绫袄儿上。
小丫鬟们打着急脚,额上汗涔涔,自厢房内端出一盆又一盆血水。
老夫人瞧了一眼浓稠似汤的血水,生生吓退了几步,白狐大氅上积的雪灰簌簌抖落,头上珠钗乱晃。
她神情凝滞,哀哀戚戚对小厮王六道,“快去寺庙里请爷回来。这么要紧的时刻,还上山去做什么?你同他说,他夫人怕是难过这一关了。”
充斥着血腥味的产房内,是如同死一般的寂静。
紫檀木床边,围了数十位身经百战的稳婆,她们无奈又略带悲悯的目光一直停留在这位的产妇身上。妇人虽是遭受了生产之苦,脸上覆了层厚厚的汗腻,却是难掩丽色,把昔日白瓷般的脸颊衬得愈加光洁亮白。
这位妇人,便是定国公夫人,当朝长公主之女——芙蓉郡主慕璃。
但,身份再高贵的妇人,淌不过这道鬼门关,只有死路一条。
芙蓉僵持了四个时辰,孩子还未有半分要出世的动静,她的脸颊上滚烫的汗珠如雨滴落,黏腻的发丝拢着她的脸,枕巾已濡湿大片,她紧攥着鸳鸯戏水锦被,深锁黛眉,苦苦支持。
“夫人怎么了?”
听到门外传来此音,心中大喜,她就知道夫君是对他有情的,知道她生产,特地从清水寺赶回来。她恢复了一点力气,咬牙切齿地使劲,她就算咬碎后槽牙,也要快些把孩子生出来,让孩子父亲亲一亲抱一抱。
“怕是……老爷,瞧着夫人这光景,您给个决断,保大还是保小?”
只听外面如冰封一般的死寂,芙蓉只觉天昏地暗。
他在犹豫什么呢?她再不济,也是他的妻,一日夫妻百日恩,难道……
他们两年同床共枕的情谊,比不过一个还未出世的孩子?
“保小。”
一句清清淡淡的话,听不出任何情愫,却能定人生死。这话寒若隆冬大雪,芙蓉只觉湃骨之凉,眼珠瞪大如木鱼,脑中一根苦苦支撑的弦“噔——”地断了,整个人如坠冰窟,心力交瘁,眼前一片昏暗,陷入灭顶的绝望之中。
她可是当朝长公主之女,若是母亲知晓自己死在产床上,定不会饶过他。
可她出嫁从夫,生是张家人,死是张家鬼。到时候,母亲打发人来问了,他们只管搪塞一句是她没福气,没挺过去就好了。
就在意识湮灭之际,一个身穿白玉色袈裟的僧人闯入了她的视线,他就是定国公张虚静。他来了,她泛不起半点喜色。
她想对他说一句话,嘴里喃喃有声,那位气质冷峻的男人弯下了腰,带来一阵清冽的檀木香,她分明说的是:
“张虚静,我后悔嫁你了。今生今世我只求你一件事,让我母亲过来。若我没捱到母亲来,你叫她把我的尸身接走,我不要葬张家。”
若是当年不任性,求着母亲要把自己许配给已定婚事的他,何以是今日的模样。若是产床上躺的是与他青梅竹马、一同在寺庙里长大的蒋二娘子蒋静初,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地保住她吧。
果然,他这颗心,她从未捂热。
强扭的瓜好苦,枯木永远也不会逢春。
不,这块冰冷的木头是单单对她不逢春。
遥忆蒋静初出阁时,那日恰好是芙蓉的大婚。她记得将要入洞房之时,他推辞说寺庙里的师父找他有急事。
她心下荒凉,还是耐着性子学做一位贤妻良母,替他披袈裟、戴佛珠。却就是在这时,她看见了一双猩红得恍若走火入魔的眼。
她问他,他说是酒喝多了红了眼。
现在她才明白,这眼是为蒋静初而红。那么多借口,不就是他不忍看昔日佳人嫁作她妇,也不想看到她这个横刀夺爱的泼妇,于是想要静心念佛,摒除杂念吗?
接着她轻呵一声,又见他肩上覆了薄雪,习惯性地伸出纤纤玉指,用残存的最后一丝力气,替他掸了掸肩上的雪,不知何时染着的血,在纯白无瑕的袈裟上开出一朵刺眼的莲花。
她唇边流露出一抹苦笑,显得凄怆哀绝,莲花即芙蓉花,她这朵芙蓉开在这无情无义之人身上,一朵高贵圣洁的花也显得低贱卑微。
她好累,就想睡一觉,又好想等母亲来,睡前看她一眼……
可是,小璃儿还是没等到爱她护她纵她的母亲,便撒手人寰了。
***
“哎呀,说了不让郡主去那庙里,庙里溪多池多,稍不留神就滑下去了!”
“是是是,谨遵公主教训。”
……
耳边嘈杂的交谈声刺激着胀痛的脑子,眼皮灌了铅似的重。熟悉的伽楠香一阵一阵地荡过来,甜凉浓烈,沁人心脾。
这香是母亲最爱熏的香,时常在她屋子里也熏些,只因她自幼鼻子灵敏,闻着这香才能睡着。
她祖家慕家是当朝最大的皇商,专卖黄花梨木、沉香、檀香等各种香料,以及其制成的香油、香水等。每次父亲南下经商时,都会带奇香物料回来,因而长公主府的伽楠香长年不断。
自打她嫁入国公府,屋子里都熏的普通的檀木香,除去省亲,哪里有福气闻这高等沉香。
所以,她这是捡回一条命,让母亲接回了长公主府?
白光刺眼,她眼皮艰难地拉开一条线,看着金丝并蒂莲坠地纱幔经微风一吹,缓缓飘荡,心中一惊。
一年前,因张虚静借口佛事不陪自己回长公主府,她憋着气一人回来。她一回来,气焰就爆发了,就拿着剪树枝用的大剪子把自己的绫罗绸缎、枕头被衾……目之所及能剪的都剪了,包括这纱幔。
她记得,这纱幔早换成了双飞凤凰纹的。怎么它还在这?
来不及细想,她就投入了一个温暖如春的怀抱内,浓郁的伽楠香钻入她的琼鼻,是母亲。
她的眼泪像断了线的佛珠,啪嗒啪嗒往下掉,她埋头想要摄取更多的温暖,呜咽出声,“阿娘,璃儿再也不要去国公府了,我要和他和离。求您别不要女儿,女儿一定好好听你的话,再也不耍性子了。”
长公主抚摸她发丝的手突然一颤,芙蓉心里凉了大半,以为母亲也没法子护她了,她还得回到那个水深火热的地方。
“这傻孩子尽说些胡话,可是遭梦魇了?什么国公府的,你今年才十四,婚都没成和离个什么劲儿?还有母亲什么时候不要璃儿了?”
那句“今年才十四”尤为亮耳,在芙蓉脑海里久久回荡,她喉头一滞。
“阿娘,你说我几岁?”
“十四啊。”
“没弄错?”
她犹疑,又一问。
长公主慈祥地笑说:“做娘的能把自己女儿年纪弄错,那就闹了大笑话了。”
十四岁,她还没有嫁给张虚静。
莫不是老天见她死得凄惨,准她重活一世,逆转命运了?
“乖璃儿,母亲把午时同你在一处的几个人找了过来,他们都说是你自己跌下去的。瞧着他们行踪鬼祟,我偏不信,快认认哪个是在清水寺后山推你下水的?”
随后,长公主气势汹汹起了身,精致的脸上烧着怒火,把头一甩,头上的偏凤步摇砸得叮当响,起朱唇,露皓齿,“还不把那几个泼皮带到门外?”
她于脑海中搜刮残存的记忆,十四岁在清水寺后山落水,是那次为父南下跨海经商求平安,同母亲上山礼佛那时发生的。
不过这全系她一人所为,是她自己偷溜出来偷看张虚静,见着了他一时间喜不自胜,不料脚下石子太滑,边上又有一口莲花池,她一不注意便“噗通”一声掉进了池子里。
不久,侍卫已把两个带发修行的僧尼,一个戴儒巾的小生抓了进来。他们并排站着的样子形似俘虏,分外可笑。
僧尼是张虚静和蒋静初二人。那小生是张虚静的表弟,礼部崔侍郎之子崔墨染。
她前世嫉妒蒋静初是张虚静的未婚妻,便谎称是她将自己推下去的,白白地让她回去遭了顿皮肉之苦。
如今,她瞧见蒋静初头戴珍珠白角莲花冠,翠袄白裙,手持红珊瑚念珠,眉细如丝、眼如水杏,恍若月府仙姝。
忆起自己为了个薄情寡义的男人陷害她,败坏佳人名声,又间接操纵了她的婚姻,心中有愧。
芙蓉及笄那年,张虚静迫于长公主威压,只好接下这门亲事。但蒋静初是个情深义重的,说是做妾屈居人下,也要嫁给他。
母亲顾忌张虚静与她自幼相识,怕他宠妾灭妻,自己在侯府的日子不好过,于是陷害她同崔墨染有奸情,致使蒋静初含恨而嫁。
想他们指腹为婚,青梅竹马,原本是多好的一段金玉良缘,追其源头都是自己从中作梗,落得个良配分散的后果。
“不是蒋二娘子,蒋二娘子离得远远的。”
她话音刚落,就瞧见张虚静定定地望了她一眼,这眼神,她再熟悉不过。正四目相对之间,她忽然忆起好些不愿回忆的往事,吓得直退到床角,身子抖如筛糠,瑟缩得如同受了惊的猫儿。
新婚的那几天,她想和寻常妇人一样,和丈夫情意绵绵,于是她追着他的影子,在他早起要去佛堂念经诵佛时,帮他穿戴佛衣、准好念珠;在他夜里默读经书时,替他研好墨、温一盏香茶。
可张虚静总是早出晚归的,她一人在屋里寂寞,于是对他说,让他多陪陪她,但她等到的却是一句冰冷硌人的话。
“以前没有时间,以后也不会有。你我只需要保持表面上的琴瑟和鸣即可,至于内里,不可强求。”
他说这话时,平静而又幽深的眼眸犹如死水,满覆阴鸷地看着她,不像是在看人,倒像是在看一个平平无奇的物品,这眼神同现在的一样。
她由此便知晓,忸怩作态去讨好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没有结果。
从此,她终日在里屋逡巡,晨时孤单一人恹恹懒起,夜间看月上柳梢头,却无人约黄昏后,或敛目低泣,或重捂心口,原本娇蛮任性的她,却被一人的冷淡磨平了棱角,变得伤春悲秋、寡言少语。
思绪回潮,又想她现在已经不是张家妇了,以后也不会是。
思及此,她的指背在杏眸里来回摩挲,本噙着泪的眸子被蛮力擦得不带水色。可越是欲盖弥彰,越是更显失意,眼周被擦得通红。
继而,一股热流涌上来,她带了哭腔道,“母亲,就是中间那个穿着黑色布衣的男子。”
小丫鬟们打着急脚,额上汗涔涔,自厢房内端出一盆又一盆血水。
老夫人瞧了一眼浓稠似汤的血水,生生吓退了几步,白狐大氅上积的雪灰簌簌抖落,头上珠钗乱晃。
她神情凝滞,哀哀戚戚对小厮王六道,“快去寺庙里请爷回来。这么要紧的时刻,还上山去做什么?你同他说,他夫人怕是难过这一关了。”
充斥着血腥味的产房内,是如同死一般的寂静。
紫檀木床边,围了数十位身经百战的稳婆,她们无奈又略带悲悯的目光一直停留在这位的产妇身上。妇人虽是遭受了生产之苦,脸上覆了层厚厚的汗腻,却是难掩丽色,把昔日白瓷般的脸颊衬得愈加光洁亮白。
这位妇人,便是定国公夫人,当朝长公主之女——芙蓉郡主慕璃。
但,身份再高贵的妇人,淌不过这道鬼门关,只有死路一条。
芙蓉僵持了四个时辰,孩子还未有半分要出世的动静,她的脸颊上滚烫的汗珠如雨滴落,黏腻的发丝拢着她的脸,枕巾已濡湿大片,她紧攥着鸳鸯戏水锦被,深锁黛眉,苦苦支持。
“夫人怎么了?”
听到门外传来此音,心中大喜,她就知道夫君是对他有情的,知道她生产,特地从清水寺赶回来。她恢复了一点力气,咬牙切齿地使劲,她就算咬碎后槽牙,也要快些把孩子生出来,让孩子父亲亲一亲抱一抱。
“怕是……老爷,瞧着夫人这光景,您给个决断,保大还是保小?”
只听外面如冰封一般的死寂,芙蓉只觉天昏地暗。
他在犹豫什么呢?她再不济,也是他的妻,一日夫妻百日恩,难道……
他们两年同床共枕的情谊,比不过一个还未出世的孩子?
“保小。”
一句清清淡淡的话,听不出任何情愫,却能定人生死。这话寒若隆冬大雪,芙蓉只觉湃骨之凉,眼珠瞪大如木鱼,脑中一根苦苦支撑的弦“噔——”地断了,整个人如坠冰窟,心力交瘁,眼前一片昏暗,陷入灭顶的绝望之中。
她可是当朝长公主之女,若是母亲知晓自己死在产床上,定不会饶过他。
可她出嫁从夫,生是张家人,死是张家鬼。到时候,母亲打发人来问了,他们只管搪塞一句是她没福气,没挺过去就好了。
就在意识湮灭之际,一个身穿白玉色袈裟的僧人闯入了她的视线,他就是定国公张虚静。他来了,她泛不起半点喜色。
她想对他说一句话,嘴里喃喃有声,那位气质冷峻的男人弯下了腰,带来一阵清冽的檀木香,她分明说的是:
“张虚静,我后悔嫁你了。今生今世我只求你一件事,让我母亲过来。若我没捱到母亲来,你叫她把我的尸身接走,我不要葬张家。”
若是当年不任性,求着母亲要把自己许配给已定婚事的他,何以是今日的模样。若是产床上躺的是与他青梅竹马、一同在寺庙里长大的蒋二娘子蒋静初,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地保住她吧。
果然,他这颗心,她从未捂热。
强扭的瓜好苦,枯木永远也不会逢春。
不,这块冰冷的木头是单单对她不逢春。
遥忆蒋静初出阁时,那日恰好是芙蓉的大婚。她记得将要入洞房之时,他推辞说寺庙里的师父找他有急事。
她心下荒凉,还是耐着性子学做一位贤妻良母,替他披袈裟、戴佛珠。却就是在这时,她看见了一双猩红得恍若走火入魔的眼。
她问他,他说是酒喝多了红了眼。
现在她才明白,这眼是为蒋静初而红。那么多借口,不就是他不忍看昔日佳人嫁作她妇,也不想看到她这个横刀夺爱的泼妇,于是想要静心念佛,摒除杂念吗?
接着她轻呵一声,又见他肩上覆了薄雪,习惯性地伸出纤纤玉指,用残存的最后一丝力气,替他掸了掸肩上的雪,不知何时染着的血,在纯白无瑕的袈裟上开出一朵刺眼的莲花。
她唇边流露出一抹苦笑,显得凄怆哀绝,莲花即芙蓉花,她这朵芙蓉开在这无情无义之人身上,一朵高贵圣洁的花也显得低贱卑微。
她好累,就想睡一觉,又好想等母亲来,睡前看她一眼……
可是,小璃儿还是没等到爱她护她纵她的母亲,便撒手人寰了。
***
“哎呀,说了不让郡主去那庙里,庙里溪多池多,稍不留神就滑下去了!”
“是是是,谨遵公主教训。”
……
耳边嘈杂的交谈声刺激着胀痛的脑子,眼皮灌了铅似的重。熟悉的伽楠香一阵一阵地荡过来,甜凉浓烈,沁人心脾。
这香是母亲最爱熏的香,时常在她屋子里也熏些,只因她自幼鼻子灵敏,闻着这香才能睡着。
她祖家慕家是当朝最大的皇商,专卖黄花梨木、沉香、檀香等各种香料,以及其制成的香油、香水等。每次父亲南下经商时,都会带奇香物料回来,因而长公主府的伽楠香长年不断。
自打她嫁入国公府,屋子里都熏的普通的檀木香,除去省亲,哪里有福气闻这高等沉香。
所以,她这是捡回一条命,让母亲接回了长公主府?
白光刺眼,她眼皮艰难地拉开一条线,看着金丝并蒂莲坠地纱幔经微风一吹,缓缓飘荡,心中一惊。
一年前,因张虚静借口佛事不陪自己回长公主府,她憋着气一人回来。她一回来,气焰就爆发了,就拿着剪树枝用的大剪子把自己的绫罗绸缎、枕头被衾……目之所及能剪的都剪了,包括这纱幔。
她记得,这纱幔早换成了双飞凤凰纹的。怎么它还在这?
来不及细想,她就投入了一个温暖如春的怀抱内,浓郁的伽楠香钻入她的琼鼻,是母亲。
她的眼泪像断了线的佛珠,啪嗒啪嗒往下掉,她埋头想要摄取更多的温暖,呜咽出声,“阿娘,璃儿再也不要去国公府了,我要和他和离。求您别不要女儿,女儿一定好好听你的话,再也不耍性子了。”
长公主抚摸她发丝的手突然一颤,芙蓉心里凉了大半,以为母亲也没法子护她了,她还得回到那个水深火热的地方。
“这傻孩子尽说些胡话,可是遭梦魇了?什么国公府的,你今年才十四,婚都没成和离个什么劲儿?还有母亲什么时候不要璃儿了?”
那句“今年才十四”尤为亮耳,在芙蓉脑海里久久回荡,她喉头一滞。
“阿娘,你说我几岁?”
“十四啊。”
“没弄错?”
她犹疑,又一问。
长公主慈祥地笑说:“做娘的能把自己女儿年纪弄错,那就闹了大笑话了。”
十四岁,她还没有嫁给张虚静。
莫不是老天见她死得凄惨,准她重活一世,逆转命运了?
“乖璃儿,母亲把午时同你在一处的几个人找了过来,他们都说是你自己跌下去的。瞧着他们行踪鬼祟,我偏不信,快认认哪个是在清水寺后山推你下水的?”
随后,长公主气势汹汹起了身,精致的脸上烧着怒火,把头一甩,头上的偏凤步摇砸得叮当响,起朱唇,露皓齿,“还不把那几个泼皮带到门外?”
她于脑海中搜刮残存的记忆,十四岁在清水寺后山落水,是那次为父南下跨海经商求平安,同母亲上山礼佛那时发生的。
不过这全系她一人所为,是她自己偷溜出来偷看张虚静,见着了他一时间喜不自胜,不料脚下石子太滑,边上又有一口莲花池,她一不注意便“噗通”一声掉进了池子里。
不久,侍卫已把两个带发修行的僧尼,一个戴儒巾的小生抓了进来。他们并排站着的样子形似俘虏,分外可笑。
僧尼是张虚静和蒋静初二人。那小生是张虚静的表弟,礼部崔侍郎之子崔墨染。
她前世嫉妒蒋静初是张虚静的未婚妻,便谎称是她将自己推下去的,白白地让她回去遭了顿皮肉之苦。
如今,她瞧见蒋静初头戴珍珠白角莲花冠,翠袄白裙,手持红珊瑚念珠,眉细如丝、眼如水杏,恍若月府仙姝。
忆起自己为了个薄情寡义的男人陷害她,败坏佳人名声,又间接操纵了她的婚姻,心中有愧。
芙蓉及笄那年,张虚静迫于长公主威压,只好接下这门亲事。但蒋静初是个情深义重的,说是做妾屈居人下,也要嫁给他。
母亲顾忌张虚静与她自幼相识,怕他宠妾灭妻,自己在侯府的日子不好过,于是陷害她同崔墨染有奸情,致使蒋静初含恨而嫁。
想他们指腹为婚,青梅竹马,原本是多好的一段金玉良缘,追其源头都是自己从中作梗,落得个良配分散的后果。
“不是蒋二娘子,蒋二娘子离得远远的。”
她话音刚落,就瞧见张虚静定定地望了她一眼,这眼神,她再熟悉不过。正四目相对之间,她忽然忆起好些不愿回忆的往事,吓得直退到床角,身子抖如筛糠,瑟缩得如同受了惊的猫儿。
新婚的那几天,她想和寻常妇人一样,和丈夫情意绵绵,于是她追着他的影子,在他早起要去佛堂念经诵佛时,帮他穿戴佛衣、准好念珠;在他夜里默读经书时,替他研好墨、温一盏香茶。
可张虚静总是早出晚归的,她一人在屋里寂寞,于是对他说,让他多陪陪她,但她等到的却是一句冰冷硌人的话。
“以前没有时间,以后也不会有。你我只需要保持表面上的琴瑟和鸣即可,至于内里,不可强求。”
他说这话时,平静而又幽深的眼眸犹如死水,满覆阴鸷地看着她,不像是在看人,倒像是在看一个平平无奇的物品,这眼神同现在的一样。
她由此便知晓,忸怩作态去讨好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没有结果。
从此,她终日在里屋逡巡,晨时孤单一人恹恹懒起,夜间看月上柳梢头,却无人约黄昏后,或敛目低泣,或重捂心口,原本娇蛮任性的她,却被一人的冷淡磨平了棱角,变得伤春悲秋、寡言少语。
思绪回潮,又想她现在已经不是张家妇了,以后也不会是。
思及此,她的指背在杏眸里来回摩挲,本噙着泪的眸子被蛮力擦得不带水色。可越是欲盖弥彰,越是更显失意,眼周被擦得通红。
继而,一股热流涌上来,她带了哭腔道,“母亲,就是中间那个穿着黑色布衣的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