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曹无伤说自己在撤出咸阳途中跟大部队走散了,刘恒立即想到了敌我双方在陕县的致命遭遇。
“请问,”刘恒插话道,“是在陕县走散的吗?”
曹大爷的老脸一时凝固住了。
刘恒觉得可能是对方忘了,便解释说:“听父亲讲,你们在撤退路上,在三门峡一带被敌轻骑兵追击,樊哙将军留下殿后,曹大人应该也在其列吧!”
“唯唯,诺诺,”曹无伤用那个时代的语气词敷衍道,“所以,老夫也就不知道其他人后来撤到你所说的海岛,而是几经辗转,来到了大公国,然后就被那堵神秘的巨墙围拢起来,直到今天。”
到这时候,一顿原本简单的日餐,已然成为了一场英模事迹报告会。
刘恒与曹无伤,两名曾于刘邦并肩战斗生活过的亲历者,就是会场的主角。
围绕着两人的听客们,有的曾经是田齐的子民,有的则出生在高墙之内的大公国,全都被两人的故事吸引了。
但最大的爆料,仍然是刘恒身份的揭晓——人证物证都能确认,他就是赫赫有名的御龙将军的骨血!
现实,已经被历史耽误了太多的时间。
用餐者们必须结束这场充满猛料的报告会,回到各自庸碌的日常。
今天,晁错三人组原本无需去船坞那边视察。
但是离开了村食堂,就见他们仨并没有回到自己的住处,而是走向内岸的山坡上。
刘恒好奇地在坡下张望,就见羲娥阿姨从怀中取出一只绿色半环,然后严丝合缝地套在了自己的耳廓上,然后并没有避开刘恒和晁错的旁听,直接跟另一方开始通话。
此情此景,刘恒有了一种错觉:就好像,自己仍身处墙外面的希腊化帝国,见到四海八方的人们频频使用勾玉来进行远程联络!
但当羲娥结束通话、将勾玉从自己耳朵上取下,然后三人一并走向坡下的刘恒时,他便意识到:
也许,即时通讯器并非大秦帝国的专属;
它们的应用,很可能早于息壁的拔地而起;
这些本身并无善恶之分的工具,完全可以被正义人士掌握,用来创造更多的价值!
“孩子,”羲娥走到近前,望着刘恒的眼睛,用口音浓重的华语说,“我刚刚跟叔孙通长老汇报了近况。而对方也做出了决定。请准备一下,明天一早,咱们就出发,前往临淄城的稷下学宫,面见一众长老和师傅!
……
从济口到临淄这不到百里的路程,故齐的驿卒在快马加鞭且换马不换人的条件下半天就走完了。
但是载着四人组的马车走得很慢,当晚还要在老乡家里留宿。
大鱼又是负责赶车这种体力活。他说自己曾经试着考入稷下学宫、成为一名学士,无奈不是读书这块料,于是便进入学宫打杂、成为了一名“学工”。
而其他三位知识分子则得以坐在宽大的车厢里,车厢两侧由一对比身材敦实的大鱼还要高的木轮从地面撑起来。
这跟刘恒曾经乘坐过的四轮角车颇不相同:
后者用一对较小的前轮转向,用一对较大的后轮驱动。
而中原传统的马车则不习惯如此繁复的构架,而是仅用简明两只大轮完成前进和转向。
马车沿着济水的河岸溯流而上,时而还要走几段山路。
对于刘恒而言,就感觉这些日子在海边经历的凉爽与温润,也被带到了很深的内陆,滋育着远比海边还要丰富的人文景观。
沿途的山坡和平原,就像是那群将刘恒带到息壁缺口的“人鳐”,呈现着彩虹般的色泽:
绿的叶草底色,红的樱桃和山楂,粉的桃子,黄的橘柚和杏子,蓝青的梅子,紫的桑葚……
第一天的旅途结束时,众人下了马车,进到了山谷中的一间驿馆。
但在暮光之下,已经赏了一整天景色的刘恒却仍望着五彩斑斓的山坡,流连忘返。
“该进屋了!”晁错提醒道。
“请问,”刘恒痴痴说道,“这就是我们的父母辈看到的春天吗?”
这个问题,生在息壁之内的晁错怕是回答不了,而应该交给年近半百的羲娥来回答。
其实,刘恒心里的预期,就是阿姨会十分鸡汤地说:“是的,孩子,这就是春天真正的模样。”
“并不是的!”月氏女子的回答出乎意料。
“自从巨墙拔地而起之后,”羲娥解释道“被包围起来的齐地,气候变得四季宜人,花果长得更加茂盛,渔民们也再也不必冒着风浪到深海捕鱼——如你前些日子所见,在海湾里拉起渔网,就能网住无数的海产!大公国的老百姓再也不需要像过去那样终年辛劳却缺吃少穿了!”
见刘恒在原地发怔,羲娥催促道:“早点用餐和休息吧,明天咱们就会抵达稷下学宫。到时候,很多谜题都会有眉目的。”
次日一早,两辆马车行进在繁花似锦的山路上。
突然,前一刻还在欣赏山景的刘恒,被一个更奇特的景象吸引了全部的目光。
乍一看,西方的天边似乎弥漫着黑压压的乌云。
但就算对于第一次见到此景的人来说,也会心生疑虑:那团“乌云”丝毫不会随风飘动,而是呆呆地静止在原地,被东方升起的旭日一照,竟然会在“乌云”表面反出光来!
对于刘恒来说,则一眼就认出来了:那片“乌云”,其实就是那十里高的息壁,包围了整个故齐半岛;只不过之前见到的是耸立在大海的部分,而眼前的则是横亘在陆地的墙段!
还有一点不同:刘恒的舢板被人鳐拖拽,第一次撞到海上的息壁时,他见到的墙体从更广远的尺度观察,是缓缓凸出的。
也就是说,当时他在围绕齐地的高墙外面。
但眼前横亘在山谷之间的高墙,从山坡上远眺,则是缓缓凹陷起来的。
显然,他身在高墙以内了——刘恒心中的石头,终于可以落地了。
“现在,”他怔怔地自语道,“我能确定自己的确身在大公国了。”
一句不经意的轻语,却立即引来了同车人的共鸣。
晁错不禁笑出声来,而羲娥阿姨则一如既往地严肃道:“孩子,其实我们这边也需要确定你的真实身份和意图。长老们之所以让你在济口村呆了这么些日子,其实就是需要我们几个观察你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下每日的言行。”
刘恒并没有恼怒,因为,在确定对方是否值得信任这点上,他与大公国方面彼此彼此。
“那么,”小刘问道,“曹无伤也是你们安排来试探我的?”
“不是,”晁错笑盈盈道,“曹大爷完全是偶然发现你身上的匕首其实大有来头。”
羲娥也解释说:“当时,我们几个的注意力都在你包里那份奇异画卷上面。至于那把厉龙之羽做成的匕首,我们还以为这在大秦帝国已经流行开来,就没想到它其实是当年咸阳父老赠送给御龙将军的寒兮剑!”
刘恒追忆着他们之前的对话,好像羲娥阿姨的确问过这柄羽剑的来历。
当时,为了避免身份暴露,刘恒单说是父亲留给他的遗物。
然后,对方就误以为这东西在墙外面已经是常见之物了。
“这能说明什么呢?”刘恒心想,“而阿姨刚才说,这匕首其实是‘厉龙之羽’做成的,又是什么意思?”
羲娥磁性的声线,打断了青年的冥思。
“孩子,”她说,“请原谅我们最初对你的怀疑与试探。在这样一个诡谲的世道上,所有人之间也要相互提防。”
“嘿!”晁错接道,“咱们中原人最明白这个道理,‘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嘛!”
“理解,理解,”刘恒望着远处的高墙,“因为咱们日后的交往必定天长地久,现在不妨多花一些时日来彼此相熟。
……
顺着这比泰山还要仰之弥高的“息壁”继续南行,便抵达了故齐都城临淄,今天大公国的首府。
在号称“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齐国,都城临淄的大街被当时的人形容为“摩肩接踵”,足见其繁华。
秦灭齐将近半个世纪之后,战争的伤痕已经被岁月磨平;但是大公国治理下的临淄城,在摩肩接踵之外,有着自己的特点。
田氏的王宫被复制到咸阳北坂之后,至今仍是皇家园林;但在临淄城,这片禁城已经是人人买票就能进的博物馆。
城中地段最佳的官府和豪宅,则被用作了图书馆;平头百姓不用被学宫入取,也能自如地获取知识。
至于那曾被秦军围困的城墙,也失去了军事用途,成为了城市公园;宽阔的城墙顶上,市民们携家带口地游玩,还能在上面跑马消遣。
刘恒一行人的终点,是在临淄城东门“稷门”之外的稷下学宫。
这个学术的殿堂创立于齐威王初年,比亚历山大的征服还要早上一代人。
但在大公国,就如同被清空了权贵的临淄城一样,稷下学宫不再是国王的智囊和顾问,而是独立的学府兼行政机关。
今天,学宫热闹非凡。
全体师生身着礼服,齐聚于此,欢迎那位为了求真、甘冒生命危险而来的将相之种。
载着贵客的马车,在大鱼的精湛驭术下,缓缓驶入学宫的围墙,停在了圆形大礼堂前面。
刘恒下了马车,尚未进屋,在院子里就成了众多学工的焦点。
曾经不畏生死的他,这时紧张得满头冒汗;还好,在路途上就已经小解过好几次,否则出丑都保不准了。
在羲娥和晁错的陪同下,梳妆一新的贵客步入了圆形的会场。
所有人,包括主席台上即位耄耋长老,全都从席位上起立迎接。
这个动作其实并不是抬抬腿就能完成的,因为所有与会者都是跪坐在席子上的。
“请问,”刘恒插话道,“是在陕县走散的吗?”
曹大爷的老脸一时凝固住了。
刘恒觉得可能是对方忘了,便解释说:“听父亲讲,你们在撤退路上,在三门峡一带被敌轻骑兵追击,樊哙将军留下殿后,曹大人应该也在其列吧!”
“唯唯,诺诺,”曹无伤用那个时代的语气词敷衍道,“所以,老夫也就不知道其他人后来撤到你所说的海岛,而是几经辗转,来到了大公国,然后就被那堵神秘的巨墙围拢起来,直到今天。”
到这时候,一顿原本简单的日餐,已然成为了一场英模事迹报告会。
刘恒与曹无伤,两名曾于刘邦并肩战斗生活过的亲历者,就是会场的主角。
围绕着两人的听客们,有的曾经是田齐的子民,有的则出生在高墙之内的大公国,全都被两人的故事吸引了。
但最大的爆料,仍然是刘恒身份的揭晓——人证物证都能确认,他就是赫赫有名的御龙将军的骨血!
现实,已经被历史耽误了太多的时间。
用餐者们必须结束这场充满猛料的报告会,回到各自庸碌的日常。
今天,晁错三人组原本无需去船坞那边视察。
但是离开了村食堂,就见他们仨并没有回到自己的住处,而是走向内岸的山坡上。
刘恒好奇地在坡下张望,就见羲娥阿姨从怀中取出一只绿色半环,然后严丝合缝地套在了自己的耳廓上,然后并没有避开刘恒和晁错的旁听,直接跟另一方开始通话。
此情此景,刘恒有了一种错觉:就好像,自己仍身处墙外面的希腊化帝国,见到四海八方的人们频频使用勾玉来进行远程联络!
但当羲娥结束通话、将勾玉从自己耳朵上取下,然后三人一并走向坡下的刘恒时,他便意识到:
也许,即时通讯器并非大秦帝国的专属;
它们的应用,很可能早于息壁的拔地而起;
这些本身并无善恶之分的工具,完全可以被正义人士掌握,用来创造更多的价值!
“孩子,”羲娥走到近前,望着刘恒的眼睛,用口音浓重的华语说,“我刚刚跟叔孙通长老汇报了近况。而对方也做出了决定。请准备一下,明天一早,咱们就出发,前往临淄城的稷下学宫,面见一众长老和师傅!
……
从济口到临淄这不到百里的路程,故齐的驿卒在快马加鞭且换马不换人的条件下半天就走完了。
但是载着四人组的马车走得很慢,当晚还要在老乡家里留宿。
大鱼又是负责赶车这种体力活。他说自己曾经试着考入稷下学宫、成为一名学士,无奈不是读书这块料,于是便进入学宫打杂、成为了一名“学工”。
而其他三位知识分子则得以坐在宽大的车厢里,车厢两侧由一对比身材敦实的大鱼还要高的木轮从地面撑起来。
这跟刘恒曾经乘坐过的四轮角车颇不相同:
后者用一对较小的前轮转向,用一对较大的后轮驱动。
而中原传统的马车则不习惯如此繁复的构架,而是仅用简明两只大轮完成前进和转向。
马车沿着济水的河岸溯流而上,时而还要走几段山路。
对于刘恒而言,就感觉这些日子在海边经历的凉爽与温润,也被带到了很深的内陆,滋育着远比海边还要丰富的人文景观。
沿途的山坡和平原,就像是那群将刘恒带到息壁缺口的“人鳐”,呈现着彩虹般的色泽:
绿的叶草底色,红的樱桃和山楂,粉的桃子,黄的橘柚和杏子,蓝青的梅子,紫的桑葚……
第一天的旅途结束时,众人下了马车,进到了山谷中的一间驿馆。
但在暮光之下,已经赏了一整天景色的刘恒却仍望着五彩斑斓的山坡,流连忘返。
“该进屋了!”晁错提醒道。
“请问,”刘恒痴痴说道,“这就是我们的父母辈看到的春天吗?”
这个问题,生在息壁之内的晁错怕是回答不了,而应该交给年近半百的羲娥来回答。
其实,刘恒心里的预期,就是阿姨会十分鸡汤地说:“是的,孩子,这就是春天真正的模样。”
“并不是的!”月氏女子的回答出乎意料。
“自从巨墙拔地而起之后,”羲娥解释道“被包围起来的齐地,气候变得四季宜人,花果长得更加茂盛,渔民们也再也不必冒着风浪到深海捕鱼——如你前些日子所见,在海湾里拉起渔网,就能网住无数的海产!大公国的老百姓再也不需要像过去那样终年辛劳却缺吃少穿了!”
见刘恒在原地发怔,羲娥催促道:“早点用餐和休息吧,明天咱们就会抵达稷下学宫。到时候,很多谜题都会有眉目的。”
次日一早,两辆马车行进在繁花似锦的山路上。
突然,前一刻还在欣赏山景的刘恒,被一个更奇特的景象吸引了全部的目光。
乍一看,西方的天边似乎弥漫着黑压压的乌云。
但就算对于第一次见到此景的人来说,也会心生疑虑:那团“乌云”丝毫不会随风飘动,而是呆呆地静止在原地,被东方升起的旭日一照,竟然会在“乌云”表面反出光来!
对于刘恒来说,则一眼就认出来了:那片“乌云”,其实就是那十里高的息壁,包围了整个故齐半岛;只不过之前见到的是耸立在大海的部分,而眼前的则是横亘在陆地的墙段!
还有一点不同:刘恒的舢板被人鳐拖拽,第一次撞到海上的息壁时,他见到的墙体从更广远的尺度观察,是缓缓凸出的。
也就是说,当时他在围绕齐地的高墙外面。
但眼前横亘在山谷之间的高墙,从山坡上远眺,则是缓缓凹陷起来的。
显然,他身在高墙以内了——刘恒心中的石头,终于可以落地了。
“现在,”他怔怔地自语道,“我能确定自己的确身在大公国了。”
一句不经意的轻语,却立即引来了同车人的共鸣。
晁错不禁笑出声来,而羲娥阿姨则一如既往地严肃道:“孩子,其实我们这边也需要确定你的真实身份和意图。长老们之所以让你在济口村呆了这么些日子,其实就是需要我们几个观察你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下每日的言行。”
刘恒并没有恼怒,因为,在确定对方是否值得信任这点上,他与大公国方面彼此彼此。
“那么,”小刘问道,“曹无伤也是你们安排来试探我的?”
“不是,”晁错笑盈盈道,“曹大爷完全是偶然发现你身上的匕首其实大有来头。”
羲娥也解释说:“当时,我们几个的注意力都在你包里那份奇异画卷上面。至于那把厉龙之羽做成的匕首,我们还以为这在大秦帝国已经流行开来,就没想到它其实是当年咸阳父老赠送给御龙将军的寒兮剑!”
刘恒追忆着他们之前的对话,好像羲娥阿姨的确问过这柄羽剑的来历。
当时,为了避免身份暴露,刘恒单说是父亲留给他的遗物。
然后,对方就误以为这东西在墙外面已经是常见之物了。
“这能说明什么呢?”刘恒心想,“而阿姨刚才说,这匕首其实是‘厉龙之羽’做成的,又是什么意思?”
羲娥磁性的声线,打断了青年的冥思。
“孩子,”她说,“请原谅我们最初对你的怀疑与试探。在这样一个诡谲的世道上,所有人之间也要相互提防。”
“嘿!”晁错接道,“咱们中原人最明白这个道理,‘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嘛!”
“理解,理解,”刘恒望着远处的高墙,“因为咱们日后的交往必定天长地久,现在不妨多花一些时日来彼此相熟。
……
顺着这比泰山还要仰之弥高的“息壁”继续南行,便抵达了故齐都城临淄,今天大公国的首府。
在号称“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齐国,都城临淄的大街被当时的人形容为“摩肩接踵”,足见其繁华。
秦灭齐将近半个世纪之后,战争的伤痕已经被岁月磨平;但是大公国治理下的临淄城,在摩肩接踵之外,有着自己的特点。
田氏的王宫被复制到咸阳北坂之后,至今仍是皇家园林;但在临淄城,这片禁城已经是人人买票就能进的博物馆。
城中地段最佳的官府和豪宅,则被用作了图书馆;平头百姓不用被学宫入取,也能自如地获取知识。
至于那曾被秦军围困的城墙,也失去了军事用途,成为了城市公园;宽阔的城墙顶上,市民们携家带口地游玩,还能在上面跑马消遣。
刘恒一行人的终点,是在临淄城东门“稷门”之外的稷下学宫。
这个学术的殿堂创立于齐威王初年,比亚历山大的征服还要早上一代人。
但在大公国,就如同被清空了权贵的临淄城一样,稷下学宫不再是国王的智囊和顾问,而是独立的学府兼行政机关。
今天,学宫热闹非凡。
全体师生身着礼服,齐聚于此,欢迎那位为了求真、甘冒生命危险而来的将相之种。
载着贵客的马车,在大鱼的精湛驭术下,缓缓驶入学宫的围墙,停在了圆形大礼堂前面。
刘恒下了马车,尚未进屋,在院子里就成了众多学工的焦点。
曾经不畏生死的他,这时紧张得满头冒汗;还好,在路途上就已经小解过好几次,否则出丑都保不准了。
在羲娥和晁错的陪同下,梳妆一新的贵客步入了圆形的会场。
所有人,包括主席台上即位耄耋长老,全都从席位上起立迎接。
这个动作其实并不是抬抬腿就能完成的,因为所有与会者都是跪坐在席子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