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清晨,纷飞的雪花终于停歇,抬眼望去,沃野国一片银装素裹。
正值除夕佳节,沃野国对此传统节日尤为珍视,全国上下沉浸在一片祥和喜庆之中,朝廷特赐休沐一日,令群臣得以在家享受团圆之乐,筹备新年事宜。
作为亨嘉书院的院长,陈衍武准备前往亨嘉书院,亲自陪伴留院的学生们度过这个特别的日子,并携带了一些礼物,都是一些精心挑选的文房四宝以及若干珍贵的典籍,看起来便知花了很大心思。
在留院的六名学生之中,叶杨身为沃野国子民,没有归乡与家人共度佳节,反而选择留守书院。鉴于此,陈衍武便托付他将礼物分发给其他五名学生,又去了膳房,要求庖厨在下午做一批饺子,送往学生手中。
诸事安排得宜后,陈衍武步入书院的讲堂。这讲堂在亨嘉书院中,堪称最为恢弘之地,巅峰时讲堂内座无虚席,可同时容纳百人。然而,随着门下学生数量的逐渐减少,讲堂也随之调整,座椅缩减至仅存八席。讲堂正面巍然矗立着讲坛,右侧下方则是助教的专座。学生们的座位则被精心布置成两排对坐的形式,每一排三位,按照性别就坐。
当陈衍武步入讲堂时,六名学生均已落座。他稳步走向讲台,站定后,六名学生整齐地起立,恭敬问候:“院长好。”
陈衍武温和回应:“大家都请坐。”
六人坐下,最先开口的是坐在左边第一位的少年,他身着宝蓝色直裾长衫,衣袂边角以金丝细密勾勒,腰间悬垂一枚灵芝形态的碧玉佩,看起来潇洒自如,气宇轩昂。
他躬身施礼,嘴角含笑道:“今日叶书友突访斋舍,携来数卷典籍以及文房四宝,初时学生颇为疑惑,以为是新增了研习内容,询问之下,才知是院长所赠的厚礼,学生在此谢过院长。”
此人是无启国的五王子楚行,在六人之中,最受陈衍武的宠爱。出身王室的他,无半点骄奢之气,其为人知书达理,进退合宜。尽管在悟性上不及易胜,在学识上稍逊于赵景明,但陈衍武仍然认为他将来会是他最得意的学生。
他嘴角不禁微微扬起,笑道:“再过不久,你们便要各自启程回国,为师别无长物,唯有以此薄礼,聊表寸心。”
坐在楚行身边的,是厌火国帝师之侄曲文俊,他穿着一身朱红色的裘皮劲装,胸前到腰部的衣料泛着微微光泽,似乎是经过特殊处理。从胸前的国徽到腰间的皮带扣,甚至是衣摆,都装饰着熊熊燃烧的火焰图案。
他的肤色比其他人稍深,但眼神格外明亮。当陈衍武谈及归国之事,他的神色不禁黯然下来。
“自打五年前踏入亨嘉书院的大门,直至今日,竟已到了我们挥手告别的时刻,实在令人意想不到。”
曲文俊九岁时便孤身来到亨嘉书院,如今也才十四,在六人中年纪最小。他来自四季如夏的厌火国,南国的风土赋予了他不加掩饰的热情和重情重义的性格。
数日前,得知即将告别沃野国的消息已让他情绪低落,而今再度提起,那份离愁别绪更显浓厚,仿佛厌火国午后的阴云,沉沉地压在他的心头。
他对面,沈璟声懒懒地倚着头,手指无聊地拨弄着三枚兽骨。她今天穿的是一件以玄色为底,领缘至肘部精心点缀着五彩丝线刺绣的麻衣。胸前则垂挂着几片经过精细雕琢的玉石与骨饰,每一枚皆映射着温润光泽,但在阴日的光照下,也显得有些阴森和诡谲起来。
她看着对面曲文俊与陈衍武师徒情深的模样,心中不由冷笑。
沃野国由一位被尊称为“仁王”的君主治理,以德治国,强调仁爱与公平,民众大多性情淳朴。然而,初来乍到时的情景,至今她仍记忆犹新。这位表面上和蔼可亲的礼部尚书,在第一次见到她时,陡然变色,当众指着她破口大骂,质问巫咸国为何要派一名女子前来。
屋内只剩下曲文俊和陈衍武的交谈声,楚行偶尔会插上几句话,沈璟声则和易胜在窃窃私语。唯独末座的两位,保持着静默,仿佛外界的喧嚣与他们无关。
然而对二人而言,这样的场景已是司空见惯。两人一个端坐在座位上,专心致志地看着桌面,另一个则平静地注视着对方。
赵景明自来时便一直思考昨日晚上在《沃土纪年》里看到的内容,察觉到前方传来的视线,她抬起头,见对面的叶杨一动不动地盯着她看。她有些莫名其妙,但还是冲他微微一笑,点头示意。
叶杨见此低敛了目光,将视线转移到了门口,随后微微一怔。
时间此时已经流逝近半个时辰,另一边师徒三人的谈话已接近尾声。陈衍武叹了口气,心中满是对这即将离别的五人的不舍。毕竟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他精心挑选的英才,天赋异禀,未来无可限量。
他感慨道:“我理解你们的感受,五国长久封闭,是四巫院的预言让我们再次聚首。此番离别,或许意味着再也不见,但这并非憾事。我希望你们能够铭记在亨嘉书院这五年的每一课——无论是治国之道、安邦之策,还是其他济世之学,都应当在恰当的时候发挥作用,避免五国之间再起干戈。”
此刻,一名仆人匆忙踏入大堂,贴近陈衍武耳边低语数句。听完之后,陈衍武面色骤变,草草向在场六人致意告别,随即紧随仆人步伐,急促离去。
陈衍武离开后,赵景明正欲起身告退,便听到楚行开口,声音正对着她的方向。
“日前,家母由无启国寄来书信,信中提到赵书友要与我同往。不知赵书友是否已有所闻?”
赵景明闻声止步,她背对着众人,因此其他五人看不见她脸上一闪而过的阴霾之色。
她转身,笑道:“此事我亦刚刚得知,本打算明日再与楚书友相商,未曾想楚书友今日主动提及,实乃我考虑不周。”
言罢,她掀起衣摆,重新落座。众人见状,也随之回归原位。楚行接着道:“赵书友既已知情,那便如此定了,数日后,我们就一道启程回无启国。”
一旁,曲文俊难掩好奇,询问道:“为何景明姐要随你去无启国?”
楚行徐徐解释:“此次前来无启国的使臣乃是轩辕国的李谨公子,近期听闻其家族突遇变故,故而提议请赵书友作为替代,代其出使。”
“代其出使。”沈璟声冷笑,“说得好听,可谁人不知,这五人实质上与人质无异。在其位,则当谋其政,李谨作为四大贵族的后裔,本就应承担这份重责,却推诿于人。而无启国竟也堂而皇之地接受这样的交换,试问,一旦此举引发五国之间的战乱,无启国能承担得起这份责任吗?”
众人皆未料到沈璟声会突然发难,楚行一时语塞。曲文俊见状,连忙打圆场:“璟声姐,哪有这么严重……”
“难道不是?”沈璟声反驳,“五年前,四巫院预言五国会陷入大乱,五国上下人心惶惶。为求应对,各国齐聚沃野,共商对策。一方面挑选我们赴亨嘉书院深造,另一方面则精心选出五名王室或贵族后裔作为质子,以相互制约,警示各方。如今人选突变,身为平民的赵景明取而代之,我倒想问问,轩辕国安的是什么心思,你们无启国,又扮演着什么角色?”
“你!”楚行气急,站起身准备理论。这时,一直沉默的叶杨开了口:“两位稍安勿躁,且听叶某一言。”
他缓缓起立,先行向在场众人施礼,随后道:“五年前,五国各出一人,以使者的名义,派遣至他国,每三年轮换至另一国,以此方式,在五国间建立起最为迅捷的纽带,五国因此信息不再闭塞。赵书友虽非出生于钟鸣鼎食之家,却能在群英荟萃之中脱颖而出,这份卓越才智,足以证明其对无启国的价值,绝不会逊色于任何一位贵族之后。”
赵景明原本还在冷眼旁观,见焦点转移到了自己身上,便微微一笑,对于这几人公然讨论她的出身,面上看不见一丁点的愠色。
“叶书友谬赞了,我代李少主暂留无启国,实为时势所迫下的权宜之计。李家家主突然遭遇不幸,溘然长逝,李少主作为家族之栋梁,于情于理,均应回归宗庙,尽哀悼之情。而其余的三大家族,各有缘由,或人丁不旺,或难以抽身,反复权衡之下,唯有我可勉力填补使者空缺,以应当前之需。”
送往亨嘉书院深造的弟子,待到学成之日,便会被授予象征荣誉与责任的“五行令符”,持有者得以自由穿梭五国疆域,其身份尊贵,受到各方保护,更有权在关键时刻介入调停,阻止战争的爆发。赵景明手持“五行令符”,确实足够代替贵族成为使者。
这件事大家自然心里明清,于是曲文俊问道:“那景明姐代替李公子去无启国的话,无启国岂非有两名掌管‘五行令符’的人了?”
“景明只是暂待一段时日,等到李公子处理好丧事,自然会回轩辕。”易胜道,“况且如今李公子已在无启国待了两年,再过一年,便该去你们厌火国了。”
听到此话,楚行正想开口,忽然被一阵重物坠地的声响打断。众人抬头望去,只见赵景明蓦然倒地,面色惨白地看着沈璟声,像是见了鬼一般。
赵景明素来举止端庄,从未见过她有如此失态之时。楚行蹙眉,疑惑问道:“发生何事?”
坐在末位的叶杨察觉到了什么,迅速起身移步至赵景明背后,随即便听到她厉声道:“快把这畜生给我拿开!”
这是他第一次听见她说话用如此强硬的语调,尽管因恐惧而略带颤音,显得有些威慑不足。
叶杨目光下移,注意到赵景明足部竟缠绕着一条全身翠绿的蛇,它大约有二尺多长,拇指粗细,正缠着她的脚踝缓缓挪动。而不远处的地面上,另一条血红色的蛇正吐着信子,直勾勾地看着他。
这两条蛇是沈璟声所养,按理来说现在应该正在冬眠。为了给它们保暖,她平日都把它们揣在上衣的口袋里,今日也不知道为何突然钻了出来,爬到赵景明身上。
原本看到赵景明这副模样,沈璟声内心还有些愧疚,但听到她骂小青畜生,那一丁点的内疚便化成了怒火:“你嘴巴放干净点!”
叶杨屈膝,小心翼翼地捏起那两条小蛇,递给了沈璟声。沈璟声接过,将蛇卷好放回口袋里。
或许是因为惊吓过度,赵景明站起身时,双腿仍有些无力,幸亏易胜及时搀扶,才没有摔倒。
见她站稳后,易胜才收回手。留意到她额头渗出了细密的冷汗,双唇也苍白得看不见一丁点血色,不仅有些担忧:“景明,你还好吗?”
赵景明深呼吸数次,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片刻后,她轻轻摇头,以尽可能平稳的语气说道:“我无事,先告辞了。”
临走前,她转头看了沈璟声一眼,不知是不是她的错觉,沈璟声感觉那目光如针刺般锐利,让她心中一寒,手指也不由自主地按紧了口袋。
里面,两只小蛇已经安静下来。楚行踱步至沈璟声身旁,困惑道:“你为何把蛇带在身边?”
沈璟声懒得理他,曲文俊看起来倒是兴致勃勃:“能让我摸摸吗?”
相比之下,易胜则显得有些忧虑,她眉头紧锁,说道:“你之前保证过它们不会随意爬出,现在却让景明受了惊吓。以后,还是不要随身携带它们了。”
面对易胜的责备,沈璟声欲言又止,虽然心中颇有不甘,但自知理亏,只得闷声应了一句,算是默认了她的意见。
正值除夕佳节,沃野国对此传统节日尤为珍视,全国上下沉浸在一片祥和喜庆之中,朝廷特赐休沐一日,令群臣得以在家享受团圆之乐,筹备新年事宜。
作为亨嘉书院的院长,陈衍武准备前往亨嘉书院,亲自陪伴留院的学生们度过这个特别的日子,并携带了一些礼物,都是一些精心挑选的文房四宝以及若干珍贵的典籍,看起来便知花了很大心思。
在留院的六名学生之中,叶杨身为沃野国子民,没有归乡与家人共度佳节,反而选择留守书院。鉴于此,陈衍武便托付他将礼物分发给其他五名学生,又去了膳房,要求庖厨在下午做一批饺子,送往学生手中。
诸事安排得宜后,陈衍武步入书院的讲堂。这讲堂在亨嘉书院中,堪称最为恢弘之地,巅峰时讲堂内座无虚席,可同时容纳百人。然而,随着门下学生数量的逐渐减少,讲堂也随之调整,座椅缩减至仅存八席。讲堂正面巍然矗立着讲坛,右侧下方则是助教的专座。学生们的座位则被精心布置成两排对坐的形式,每一排三位,按照性别就坐。
当陈衍武步入讲堂时,六名学生均已落座。他稳步走向讲台,站定后,六名学生整齐地起立,恭敬问候:“院长好。”
陈衍武温和回应:“大家都请坐。”
六人坐下,最先开口的是坐在左边第一位的少年,他身着宝蓝色直裾长衫,衣袂边角以金丝细密勾勒,腰间悬垂一枚灵芝形态的碧玉佩,看起来潇洒自如,气宇轩昂。
他躬身施礼,嘴角含笑道:“今日叶书友突访斋舍,携来数卷典籍以及文房四宝,初时学生颇为疑惑,以为是新增了研习内容,询问之下,才知是院长所赠的厚礼,学生在此谢过院长。”
此人是无启国的五王子楚行,在六人之中,最受陈衍武的宠爱。出身王室的他,无半点骄奢之气,其为人知书达理,进退合宜。尽管在悟性上不及易胜,在学识上稍逊于赵景明,但陈衍武仍然认为他将来会是他最得意的学生。
他嘴角不禁微微扬起,笑道:“再过不久,你们便要各自启程回国,为师别无长物,唯有以此薄礼,聊表寸心。”
坐在楚行身边的,是厌火国帝师之侄曲文俊,他穿着一身朱红色的裘皮劲装,胸前到腰部的衣料泛着微微光泽,似乎是经过特殊处理。从胸前的国徽到腰间的皮带扣,甚至是衣摆,都装饰着熊熊燃烧的火焰图案。
他的肤色比其他人稍深,但眼神格外明亮。当陈衍武谈及归国之事,他的神色不禁黯然下来。
“自打五年前踏入亨嘉书院的大门,直至今日,竟已到了我们挥手告别的时刻,实在令人意想不到。”
曲文俊九岁时便孤身来到亨嘉书院,如今也才十四,在六人中年纪最小。他来自四季如夏的厌火国,南国的风土赋予了他不加掩饰的热情和重情重义的性格。
数日前,得知即将告别沃野国的消息已让他情绪低落,而今再度提起,那份离愁别绪更显浓厚,仿佛厌火国午后的阴云,沉沉地压在他的心头。
他对面,沈璟声懒懒地倚着头,手指无聊地拨弄着三枚兽骨。她今天穿的是一件以玄色为底,领缘至肘部精心点缀着五彩丝线刺绣的麻衣。胸前则垂挂着几片经过精细雕琢的玉石与骨饰,每一枚皆映射着温润光泽,但在阴日的光照下,也显得有些阴森和诡谲起来。
她看着对面曲文俊与陈衍武师徒情深的模样,心中不由冷笑。
沃野国由一位被尊称为“仁王”的君主治理,以德治国,强调仁爱与公平,民众大多性情淳朴。然而,初来乍到时的情景,至今她仍记忆犹新。这位表面上和蔼可亲的礼部尚书,在第一次见到她时,陡然变色,当众指着她破口大骂,质问巫咸国为何要派一名女子前来。
屋内只剩下曲文俊和陈衍武的交谈声,楚行偶尔会插上几句话,沈璟声则和易胜在窃窃私语。唯独末座的两位,保持着静默,仿佛外界的喧嚣与他们无关。
然而对二人而言,这样的场景已是司空见惯。两人一个端坐在座位上,专心致志地看着桌面,另一个则平静地注视着对方。
赵景明自来时便一直思考昨日晚上在《沃土纪年》里看到的内容,察觉到前方传来的视线,她抬起头,见对面的叶杨一动不动地盯着她看。她有些莫名其妙,但还是冲他微微一笑,点头示意。
叶杨见此低敛了目光,将视线转移到了门口,随后微微一怔。
时间此时已经流逝近半个时辰,另一边师徒三人的谈话已接近尾声。陈衍武叹了口气,心中满是对这即将离别的五人的不舍。毕竟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他精心挑选的英才,天赋异禀,未来无可限量。
他感慨道:“我理解你们的感受,五国长久封闭,是四巫院的预言让我们再次聚首。此番离别,或许意味着再也不见,但这并非憾事。我希望你们能够铭记在亨嘉书院这五年的每一课——无论是治国之道、安邦之策,还是其他济世之学,都应当在恰当的时候发挥作用,避免五国之间再起干戈。”
此刻,一名仆人匆忙踏入大堂,贴近陈衍武耳边低语数句。听完之后,陈衍武面色骤变,草草向在场六人致意告别,随即紧随仆人步伐,急促离去。
陈衍武离开后,赵景明正欲起身告退,便听到楚行开口,声音正对着她的方向。
“日前,家母由无启国寄来书信,信中提到赵书友要与我同往。不知赵书友是否已有所闻?”
赵景明闻声止步,她背对着众人,因此其他五人看不见她脸上一闪而过的阴霾之色。
她转身,笑道:“此事我亦刚刚得知,本打算明日再与楚书友相商,未曾想楚书友今日主动提及,实乃我考虑不周。”
言罢,她掀起衣摆,重新落座。众人见状,也随之回归原位。楚行接着道:“赵书友既已知情,那便如此定了,数日后,我们就一道启程回无启国。”
一旁,曲文俊难掩好奇,询问道:“为何景明姐要随你去无启国?”
楚行徐徐解释:“此次前来无启国的使臣乃是轩辕国的李谨公子,近期听闻其家族突遇变故,故而提议请赵书友作为替代,代其出使。”
“代其出使。”沈璟声冷笑,“说得好听,可谁人不知,这五人实质上与人质无异。在其位,则当谋其政,李谨作为四大贵族的后裔,本就应承担这份重责,却推诿于人。而无启国竟也堂而皇之地接受这样的交换,试问,一旦此举引发五国之间的战乱,无启国能承担得起这份责任吗?”
众人皆未料到沈璟声会突然发难,楚行一时语塞。曲文俊见状,连忙打圆场:“璟声姐,哪有这么严重……”
“难道不是?”沈璟声反驳,“五年前,四巫院预言五国会陷入大乱,五国上下人心惶惶。为求应对,各国齐聚沃野,共商对策。一方面挑选我们赴亨嘉书院深造,另一方面则精心选出五名王室或贵族后裔作为质子,以相互制约,警示各方。如今人选突变,身为平民的赵景明取而代之,我倒想问问,轩辕国安的是什么心思,你们无启国,又扮演着什么角色?”
“你!”楚行气急,站起身准备理论。这时,一直沉默的叶杨开了口:“两位稍安勿躁,且听叶某一言。”
他缓缓起立,先行向在场众人施礼,随后道:“五年前,五国各出一人,以使者的名义,派遣至他国,每三年轮换至另一国,以此方式,在五国间建立起最为迅捷的纽带,五国因此信息不再闭塞。赵书友虽非出生于钟鸣鼎食之家,却能在群英荟萃之中脱颖而出,这份卓越才智,足以证明其对无启国的价值,绝不会逊色于任何一位贵族之后。”
赵景明原本还在冷眼旁观,见焦点转移到了自己身上,便微微一笑,对于这几人公然讨论她的出身,面上看不见一丁点的愠色。
“叶书友谬赞了,我代李少主暂留无启国,实为时势所迫下的权宜之计。李家家主突然遭遇不幸,溘然长逝,李少主作为家族之栋梁,于情于理,均应回归宗庙,尽哀悼之情。而其余的三大家族,各有缘由,或人丁不旺,或难以抽身,反复权衡之下,唯有我可勉力填补使者空缺,以应当前之需。”
送往亨嘉书院深造的弟子,待到学成之日,便会被授予象征荣誉与责任的“五行令符”,持有者得以自由穿梭五国疆域,其身份尊贵,受到各方保护,更有权在关键时刻介入调停,阻止战争的爆发。赵景明手持“五行令符”,确实足够代替贵族成为使者。
这件事大家自然心里明清,于是曲文俊问道:“那景明姐代替李公子去无启国的话,无启国岂非有两名掌管‘五行令符’的人了?”
“景明只是暂待一段时日,等到李公子处理好丧事,自然会回轩辕。”易胜道,“况且如今李公子已在无启国待了两年,再过一年,便该去你们厌火国了。”
听到此话,楚行正想开口,忽然被一阵重物坠地的声响打断。众人抬头望去,只见赵景明蓦然倒地,面色惨白地看着沈璟声,像是见了鬼一般。
赵景明素来举止端庄,从未见过她有如此失态之时。楚行蹙眉,疑惑问道:“发生何事?”
坐在末位的叶杨察觉到了什么,迅速起身移步至赵景明背后,随即便听到她厉声道:“快把这畜生给我拿开!”
这是他第一次听见她说话用如此强硬的语调,尽管因恐惧而略带颤音,显得有些威慑不足。
叶杨目光下移,注意到赵景明足部竟缠绕着一条全身翠绿的蛇,它大约有二尺多长,拇指粗细,正缠着她的脚踝缓缓挪动。而不远处的地面上,另一条血红色的蛇正吐着信子,直勾勾地看着他。
这两条蛇是沈璟声所养,按理来说现在应该正在冬眠。为了给它们保暖,她平日都把它们揣在上衣的口袋里,今日也不知道为何突然钻了出来,爬到赵景明身上。
原本看到赵景明这副模样,沈璟声内心还有些愧疚,但听到她骂小青畜生,那一丁点的内疚便化成了怒火:“你嘴巴放干净点!”
叶杨屈膝,小心翼翼地捏起那两条小蛇,递给了沈璟声。沈璟声接过,将蛇卷好放回口袋里。
或许是因为惊吓过度,赵景明站起身时,双腿仍有些无力,幸亏易胜及时搀扶,才没有摔倒。
见她站稳后,易胜才收回手。留意到她额头渗出了细密的冷汗,双唇也苍白得看不见一丁点血色,不仅有些担忧:“景明,你还好吗?”
赵景明深呼吸数次,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片刻后,她轻轻摇头,以尽可能平稳的语气说道:“我无事,先告辞了。”
临走前,她转头看了沈璟声一眼,不知是不是她的错觉,沈璟声感觉那目光如针刺般锐利,让她心中一寒,手指也不由自主地按紧了口袋。
里面,两只小蛇已经安静下来。楚行踱步至沈璟声身旁,困惑道:“你为何把蛇带在身边?”
沈璟声懒得理他,曲文俊看起来倒是兴致勃勃:“能让我摸摸吗?”
相比之下,易胜则显得有些忧虑,她眉头紧锁,说道:“你之前保证过它们不会随意爬出,现在却让景明受了惊吓。以后,还是不要随身携带它们了。”
面对易胜的责备,沈璟声欲言又止,虽然心中颇有不甘,但自知理亏,只得闷声应了一句,算是默认了她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