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在裴安带着五万士兵,想起萧御出发前的嘱咐,几日后,他便私下找个几个十分信任的士兵,仔细的交代了他们一番。
这些人神色郑重,纷纷表示会完成任务。
作为帝王最大忌便是只听官员们的一面之词,这段时间,工部尚书屡次进宫求见,萧御没停他的职,私下却也不见他,更不会答应让他去青州。
具体事故结果如何,还得调查结果出了再说,若真的是他的问题,萧御肯定不会轻轻放下。
青州
城外的一处避难所内,知府大人正拿着一个木勺,在给这些灾民分发稀粥。
“都别急,每个人都有,大家排好队。”
“多谢大人。”
“多谢大人。”
灾民们都拿着一个碗排队等着,更有不少妇人带着孩子,这些孩子能多吃一碗大炖菜。
“诸位放心,本官早已经给朝廷去信,朝廷那边,陛下已经在京郊军营点兵五万,还安排了不少赈灾官员,他们都是日夜兼程的朝着青州来。”
“大家只需要耐心等待,钱粮都会来的,会有人帮你们重建房屋,清理土地,一定让大家安全过冬,明日开春的粮种,大家也不必担心,都会有的。”
“明后两年,咱们青州的赋税也都是不用交的。”
“大家振作起来,别悲观。”
“所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多谢大人。”
这几日,知府轮流在几个大的安置点内给百姓施粥,他这些话是来回的说,为的就是让百姓安心,好不闹事,要不,他的人头第一个掉。
这次受灾百姓不少,纵然眼下有了附近几个州府的支援,民间百姓也都在捐钱捐粮,官府粮仓也都开了,但这些,说实话远远不够。
每个灾民每天只喝一碗稀的不能再稀的粥,加起来都得不少米粮,粮食消耗是很快的,至于肉食蔬菜不多,只能轮着吃。
在蒋浩的建议下,这些难得的东西,优先给小孩老人吃。
刚开始他还有些担心,原本是想着给那些青壮年的男子吃,老弱妇孺闹不起来,就算有不满,也只能忍着。
但蒋浩跟他说,凡是有父母双亲,成婚生子的男子,最在意的还是自己的孩儿老母,孝道大于天。
只要给这些老弱妇孺吃了,他们这些成年男子,那个好意思跟这些人去抢,善待他们的孩子,他们也会心怀感激。
知府思量一番答应了,见大部分百姓都没有异议,不少五大三粗的男人看着自家的孩子吃,一点也没有不满。
见此情况,他是放心了。
周围跪坐在四周的百姓,不少人神情麻木,现如今每天靠着一碗稀粥度日,吃不饱,也饿不死,每日饥肠辘辘的在等待朝堂的救灾粮。
从天黑到天亮,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少人慢慢的也都接受了亲人的逝去,不在日夜哭喊,想到日后的生活,他们更多的是迷茫彷徨。
倒也没有人主动挑事,如果知府说的是真的,那么他们的生活就还有希望,缓过这两年就好了。
要知道萧御在当初下旨让周边州府开粮仓的时候,额外也下了命令,每个州府都要抽掉一千府兵,先去支援青州。
如今加上青州本地的府兵,官府的官兵,这些人加起了也上万了,现如今都在青州,已经开始清理受灾的地方,维持秩序。
天气炎热,尤其到了午间,日头更甚,百姓们坐在遮阴棚下,躲避着暑热。
“大人,柳州的顾波送了一批绿豆来。”
“赶紧让人煮了绿豆汤,正好晚上分发给大家,天气热,这东西难得,大家晚上喝了好睡个好觉。”
“是。”
知府突然变成这样,他也能想明白,知府做这些也不是完全无用,他这个知府亲自带头,那些官员也没人跟之前一样,光动嘴皮子,全部都行动了起来。
多一个人,总归是多份力量。
好的是,并未发生内乱,朝廷反应的很及时,附近几个州府官员也没人拖后腿,在帝王下了旨意后,都把粮仓开了,也没人饿死。
不过到底伤亡多少,这些还有待调查,这几日,他已经开始着人查问了,一般地方百姓出生成婚生子都会在县衙登记,但事发突然。
有几个县衙都被冲了,若是找不到这些文书,届时需要一一查问,日后也好安顿这些百姓。
坍塌的堤坝是否要重修,银子从哪里来,这些都是要考虑的,想到这,他不免叹了口气。
从小在京城养尊处优的长大,仕途除了那件事外也算是顺风顺水的,可如今外放到了地方上。
他是真的感受到了百姓不易。
这场祸事,真真切切的让他感受到了从前史书所言。
“大人,如今天气放晴,灾害已过,属下想着,也不能让这些人整日都坐在这,光靠府兵去清理是完全不够的。”
蒋浩说完顿了顿。
知府看了他一眼,示意一旁的人拿过自己手里的木勺,拉着蒋浩走到一处没人的地方。
随后严厉的训斥了他。
“你要干什么?难不成你是想把那些青壮年灾民都集合起来,收拾残局。”
蒋浩点了点头,他是这个意思,前些日子,他还担心下雨什么的,但就最近几日来看,天色已然放晴。
总不能真的等京城那些士兵过来,在一起干吧,提前也是好的,要知道,时间过得很快,南方冬日里虽然没有北方那么寒冷,但也不好过,每年冬日里都有贫穷的人家被冻死。
如今还在夏季,绿树成荫,夜里凉快,到也不冷,可一旦入秋,白日里还好,夜里就会有些冷。
穷人家,挨饿受冻,若是感染了风寒,直接就要了命了。
“糊涂,本官告诉你,这些人眼下好不容易安静了,你把他们聚集到一起,万一有了龃龉冲突什么的,动起了手,那如何是好?”
“现如今府兵加起来不到两万,灾民有多少你不清楚吗?”
“平日里不少刁民都能为了那一亩三分地打起来,人命官司只多不少,别跟本官说你不知道,眼下他们正是伤心的时候,就该让他们静静心。”
“这事不能急。”
“再者,每日就一碗稀粥,已经是很勉强了,你觉得他们干得动吗?”
“等朝廷派的军队钱粮都来了,到时候有他们在,咱们在把这些人适当分开,他们就不敢吵闹争抢。”
知府一直都是求稳的心态,他从来不冒险。
这番话,他可谓是疾言厉色,说心里话,他对蒋浩也有些不满,总觉得蒋浩过于纯真了。
想想也能理解,他到今日全靠自己,人家有个好爹好舅舅,理想一点,也没什么毛病。
“之前本官已经听你了,这次说什么都不行。”
蒋浩闻言不再说话。
细想之下,知府的话也有道理,人多了冲突估计不会少,不少人因为这场祸事,失去了父母双亲,妻子儿女。
他是有些大意了。
“本官知道,你是爱民如子,见不得百姓受苦,想要早早让他们住上房屋,帮他们清理好田地,让他们的生活恢复正常。”
“但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不能急。”
“咱们青州百姓,有你,是他们的福气。”
知府说完一叹,语气软和了许多,他拍了拍蒋浩的肩膀。
“是下官鲁莽了。”
“没事,你还年轻,等经历的多了,就明白本官了。”
谁年轻的时候不是意气风发,想要大展宏图,对自己自信满满,但有些事情真的没那么简单的。
“是。”
目送知府离开,蒋浩倒也没有觉得懊恼和挫败,转身离开了。
京城
西街的一个当铺内,这是西凉如今仅剩不多的的一个据点了,想到这段时间,中原发生的事情,让头领有些烦闷。
青州的事情想来他们国王已经知道,但却迟迟没有回信,他也不敢轻举妄动。
之前被查出来的那些兄弟们,全部都被割了头颅,悬挂于闹市区。
“国王那边没有回信,咱们不能轻举妄动,还是等。”
他知道,有人按捺不住,想要立功,但他之前能在国王身边混到亲信的位置,他就不是空有一身武艺的傻子。
“你们可千万不能冲动,想想西街菜市场的那些兄弟们。”
他这话一出,大家都不在说话,变得沉默起来,也没人想死在异国他乡,尸首被剁碎了喂狗,头颅被悬挂于大庭广众之下。
皇宫
萧御那边并未放松对于这些西凉人的监视,尤其是眼下青州出了事情,他更不会大意。
若是西凉想要卷土重来,也不是没可能,那些士兵解甲归田才多久,也不是集合不起来。
因此,他特意给边疆的几位大将军送去了圣旨,让他们大肆操练士兵,决不能放松。
一晃眼,萧旭已经快三个月了,他还是躺在摇篮里。
早晚依旧能看到他大哥,萧御忙碌起来,萧安反而松了口气,没了那么大的压力,整个人看起来轻松了不少。
这天早上,萧安走后,萧旭听着几个宫人说话,任由他们帮自己穿衣服,洗漱。
在听到青州这个地名的时候,他一下就知道出了啥事。
这件事不算小,他长大后听师傅说过,当时师傅还着重夸奖了他的父皇,说他父皇英明神武有决断,是仁君,以百姓为先。
在裴安带着五万士兵,想起萧御出发前的嘱咐,几日后,他便私下找个几个十分信任的士兵,仔细的交代了他们一番。
这些人神色郑重,纷纷表示会完成任务。
作为帝王最大忌便是只听官员们的一面之词,这段时间,工部尚书屡次进宫求见,萧御没停他的职,私下却也不见他,更不会答应让他去青州。
具体事故结果如何,还得调查结果出了再说,若真的是他的问题,萧御肯定不会轻轻放下。
青州
城外的一处避难所内,知府大人正拿着一个木勺,在给这些灾民分发稀粥。
“都别急,每个人都有,大家排好队。”
“多谢大人。”
“多谢大人。”
灾民们都拿着一个碗排队等着,更有不少妇人带着孩子,这些孩子能多吃一碗大炖菜。
“诸位放心,本官早已经给朝廷去信,朝廷那边,陛下已经在京郊军营点兵五万,还安排了不少赈灾官员,他们都是日夜兼程的朝着青州来。”
“大家只需要耐心等待,钱粮都会来的,会有人帮你们重建房屋,清理土地,一定让大家安全过冬,明日开春的粮种,大家也不必担心,都会有的。”
“明后两年,咱们青州的赋税也都是不用交的。”
“大家振作起来,别悲观。”
“所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多谢大人。”
这几日,知府轮流在几个大的安置点内给百姓施粥,他这些话是来回的说,为的就是让百姓安心,好不闹事,要不,他的人头第一个掉。
这次受灾百姓不少,纵然眼下有了附近几个州府的支援,民间百姓也都在捐钱捐粮,官府粮仓也都开了,但这些,说实话远远不够。
每个灾民每天只喝一碗稀的不能再稀的粥,加起来都得不少米粮,粮食消耗是很快的,至于肉食蔬菜不多,只能轮着吃。
在蒋浩的建议下,这些难得的东西,优先给小孩老人吃。
刚开始他还有些担心,原本是想着给那些青壮年的男子吃,老弱妇孺闹不起来,就算有不满,也只能忍着。
但蒋浩跟他说,凡是有父母双亲,成婚生子的男子,最在意的还是自己的孩儿老母,孝道大于天。
只要给这些老弱妇孺吃了,他们这些成年男子,那个好意思跟这些人去抢,善待他们的孩子,他们也会心怀感激。
知府思量一番答应了,见大部分百姓都没有异议,不少五大三粗的男人看着自家的孩子吃,一点也没有不满。
见此情况,他是放心了。
周围跪坐在四周的百姓,不少人神情麻木,现如今每天靠着一碗稀粥度日,吃不饱,也饿不死,每日饥肠辘辘的在等待朝堂的救灾粮。
从天黑到天亮,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少人慢慢的也都接受了亲人的逝去,不在日夜哭喊,想到日后的生活,他们更多的是迷茫彷徨。
倒也没有人主动挑事,如果知府说的是真的,那么他们的生活就还有希望,缓过这两年就好了。
要知道萧御在当初下旨让周边州府开粮仓的时候,额外也下了命令,每个州府都要抽掉一千府兵,先去支援青州。
如今加上青州本地的府兵,官府的官兵,这些人加起了也上万了,现如今都在青州,已经开始清理受灾的地方,维持秩序。
天气炎热,尤其到了午间,日头更甚,百姓们坐在遮阴棚下,躲避着暑热。
“大人,柳州的顾波送了一批绿豆来。”
“赶紧让人煮了绿豆汤,正好晚上分发给大家,天气热,这东西难得,大家晚上喝了好睡个好觉。”
“是。”
知府突然变成这样,他也能想明白,知府做这些也不是完全无用,他这个知府亲自带头,那些官员也没人跟之前一样,光动嘴皮子,全部都行动了起来。
多一个人,总归是多份力量。
好的是,并未发生内乱,朝廷反应的很及时,附近几个州府官员也没人拖后腿,在帝王下了旨意后,都把粮仓开了,也没人饿死。
不过到底伤亡多少,这些还有待调查,这几日,他已经开始着人查问了,一般地方百姓出生成婚生子都会在县衙登记,但事发突然。
有几个县衙都被冲了,若是找不到这些文书,届时需要一一查问,日后也好安顿这些百姓。
坍塌的堤坝是否要重修,银子从哪里来,这些都是要考虑的,想到这,他不免叹了口气。
从小在京城养尊处优的长大,仕途除了那件事外也算是顺风顺水的,可如今外放到了地方上。
他是真的感受到了百姓不易。
这场祸事,真真切切的让他感受到了从前史书所言。
“大人,如今天气放晴,灾害已过,属下想着,也不能让这些人整日都坐在这,光靠府兵去清理是完全不够的。”
蒋浩说完顿了顿。
知府看了他一眼,示意一旁的人拿过自己手里的木勺,拉着蒋浩走到一处没人的地方。
随后严厉的训斥了他。
“你要干什么?难不成你是想把那些青壮年灾民都集合起来,收拾残局。”
蒋浩点了点头,他是这个意思,前些日子,他还担心下雨什么的,但就最近几日来看,天色已然放晴。
总不能真的等京城那些士兵过来,在一起干吧,提前也是好的,要知道,时间过得很快,南方冬日里虽然没有北方那么寒冷,但也不好过,每年冬日里都有贫穷的人家被冻死。
如今还在夏季,绿树成荫,夜里凉快,到也不冷,可一旦入秋,白日里还好,夜里就会有些冷。
穷人家,挨饿受冻,若是感染了风寒,直接就要了命了。
“糊涂,本官告诉你,这些人眼下好不容易安静了,你把他们聚集到一起,万一有了龃龉冲突什么的,动起了手,那如何是好?”
“现如今府兵加起来不到两万,灾民有多少你不清楚吗?”
“平日里不少刁民都能为了那一亩三分地打起来,人命官司只多不少,别跟本官说你不知道,眼下他们正是伤心的时候,就该让他们静静心。”
“这事不能急。”
“再者,每日就一碗稀粥,已经是很勉强了,你觉得他们干得动吗?”
“等朝廷派的军队钱粮都来了,到时候有他们在,咱们在把这些人适当分开,他们就不敢吵闹争抢。”
知府一直都是求稳的心态,他从来不冒险。
这番话,他可谓是疾言厉色,说心里话,他对蒋浩也有些不满,总觉得蒋浩过于纯真了。
想想也能理解,他到今日全靠自己,人家有个好爹好舅舅,理想一点,也没什么毛病。
“之前本官已经听你了,这次说什么都不行。”
蒋浩闻言不再说话。
细想之下,知府的话也有道理,人多了冲突估计不会少,不少人因为这场祸事,失去了父母双亲,妻子儿女。
他是有些大意了。
“本官知道,你是爱民如子,见不得百姓受苦,想要早早让他们住上房屋,帮他们清理好田地,让他们的生活恢复正常。”
“但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不能急。”
“咱们青州百姓,有你,是他们的福气。”
知府说完一叹,语气软和了许多,他拍了拍蒋浩的肩膀。
“是下官鲁莽了。”
“没事,你还年轻,等经历的多了,就明白本官了。”
谁年轻的时候不是意气风发,想要大展宏图,对自己自信满满,但有些事情真的没那么简单的。
“是。”
目送知府离开,蒋浩倒也没有觉得懊恼和挫败,转身离开了。
京城
西街的一个当铺内,这是西凉如今仅剩不多的的一个据点了,想到这段时间,中原发生的事情,让头领有些烦闷。
青州的事情想来他们国王已经知道,但却迟迟没有回信,他也不敢轻举妄动。
之前被查出来的那些兄弟们,全部都被割了头颅,悬挂于闹市区。
“国王那边没有回信,咱们不能轻举妄动,还是等。”
他知道,有人按捺不住,想要立功,但他之前能在国王身边混到亲信的位置,他就不是空有一身武艺的傻子。
“你们可千万不能冲动,想想西街菜市场的那些兄弟们。”
他这话一出,大家都不在说话,变得沉默起来,也没人想死在异国他乡,尸首被剁碎了喂狗,头颅被悬挂于大庭广众之下。
皇宫
萧御那边并未放松对于这些西凉人的监视,尤其是眼下青州出了事情,他更不会大意。
若是西凉想要卷土重来,也不是没可能,那些士兵解甲归田才多久,也不是集合不起来。
因此,他特意给边疆的几位大将军送去了圣旨,让他们大肆操练士兵,决不能放松。
一晃眼,萧旭已经快三个月了,他还是躺在摇篮里。
早晚依旧能看到他大哥,萧御忙碌起来,萧安反而松了口气,没了那么大的压力,整个人看起来轻松了不少。
这天早上,萧安走后,萧旭听着几个宫人说话,任由他们帮自己穿衣服,洗漱。
在听到青州这个地名的时候,他一下就知道出了啥事。
这件事不算小,他长大后听师傅说过,当时师傅还着重夸奖了他的父皇,说他父皇英明神武有决断,是仁君,以百姓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