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新年将至。
往年刚进腊月,京都的大街小巷就张灯结彩,摊贩们摆上各色年货,琳琅满目,人群穿梭如织,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今年却不同。
北方战乱迟迟不见转机,大昭与突厥的战争陷入僵持。陆元承率部夺回灵州,一切又回到原点。
灵州以北的城池被突厥士兵牢牢占据。他们举兵入城,将百姓屠杀殆尽,房屋村舍、粮食牲畜据为己有,俨然已经成为了这些城池的新主人。
如果战争局面得不到控制,突厥士兵直捣京都也不无可能。
京都人心惶惶,关门闭户。普通百姓为自己的性命担忧,不知该投奔哪家亲戚;达官贵人们则思索着如果战火烧到京都,将家眷和金银细软转移到哪里更加安全。
将近腊月二十,大街上依旧清冷萧条,偶尔有路人来往,无不行色匆匆,神情凝重,脸上的愁容如同屋檐上化不开的残雪寒冰。
与前方的战火胶着不同,毓秀宫中一派喜庆景象。
魏贵妃吩咐御膳房做了一桌美味佳肴,此刻正忙碌地指挥宫女太监们置箸设碗:“元器最爱吃花菱蒸鸽,摆得近点儿......哎,怎么回事,跟你们说了多少遍了,元器不喜欢吃海参羹,寡淡无味,去,换成锅烧海参!这道烧鹿筋有点凉了,端下去热热。”
她忙碌之余,略带焦急地向外张望:“皇上问政怎么到现在还没结束......”
魏贵妃刚说完,又噗嗤一声掩着嘴笑了,春风满面地对身后站着的两个嬷嬷说:“皇上也是器重元器,在勤政殿留到现在都不让走,这得有两个时辰了吧!元器在河南府赈济灾民,布粮施粥,又兴修水利,凿井修渠,也算是做出了不小的功绩!听说,他离开河南府时,百姓夹道欢送,还献上了万民书。哎,元器好孩子,总不会让我这个做母亲的失望!”
两个嬷嬷忙堆笑恭维:“是啊,宁王殿下真真儿是皇子中最拔尖的,荣宠功绩无人能及。想必将来......娘娘,您可是守得云开见月明啦!”
“说什么呢,也不怕隔墙有耳!”魏贵妃嘴上制止着,心里却受用地很,脸上的嗔怪之色倏忽间又化作满面春风,站在仪门内不住地朝外眺望。
不久,宁王意气风发地来到储秀宫,进门便要给魏贵妃行礼:“儿臣给母妃请安!”
“快起来,快起来!”魏贵妃三步并作两步走,伸手托起宁王,眼眶中已莹莹湿润,“我的儿,你在外受苦了!”
宁王将魏贵妃扶到榻上坐下:“儿臣知道母妃心疼我,南下治旱虽路艰事难,但儿臣总算不辜负父皇和母后的嘱托,差事办得还算圆满!”
“好好好!不愧是母亲的好儿子!”魏贵妃说着,便站起身将宁王向饭桌上领,“母亲听说你今日还朝,一大早就吩咐厨房备下了这些菜肴,都是你爱吃的,快坐下尝尝!”
宁王落座,拾起筷子尝了一口烧鹿筋,入口柔韧筋道,不禁赞美:“这道菜不错,醇厚鲜美,母妃也尝尝。”说着,往魏贵妃面前的珐琅荷叶碟中夹了一筷子。
魏贵妃始终满面笑容地看着宁王,就像在欣赏自己最得意的作品:“快给母亲讲讲治旱的事儿!”
宁王放慢了咀嚼的速度,警惕地扫视一眼身后。
魏贵妃见状,端正脸色吩咐道:“这里没你们的事了,到外面伺候吧。”
待宫人鱼贯而出,魏贵妃放轻了语气:“母亲这里的人你还信不过吗?”
“人多眼杂,保不齐哪个爱串闲话,坏了大事。”
魏贵妃笑道:“谨慎点儿好,小心驶得万年船!”魏贵妃言语间溢满了迫不及待,“祈雨那段儿传得神乎其神,还有万民书,快给母亲说说!”
宁王略压低声音说:“儿臣南下的第二个月就天降大雨,水库盈满,一下子解了燃眉之急。连老天爷都站在咱们这边儿!”
“我听报信的使者说,是你设祭坛求雨,三天三夜不吃不喝,诚心感动天地,才降下甘霖,润泽子民!”
“母妃当真相信祈雨之说?那不过是一套拿来糊弄朝廷的说辞。”
“那是怎么回事?听说此前河南府已经一年多没有下雨了!”
“所以说老天爷站在咱们这边。”宁王得意地说,“我一到河南府,就有一个江湖术士毛遂自荐,说他上通天相,下晓地理。儿臣初以为此人不过口出狂言,哗众取宠,便让他预测风向以探其虚实。没想到,他一连五天命中风向,的确是个奇才。”
“世间竟还有如此神人!”
“后来,儿臣就命其推算下雨日期,他告诉儿臣,半个月后将天降大雨。于是,儿臣就提前布设祭坛,以作求雨之用。”
“那你当真三天不吃不喝,身体怎么受得了!”魏贵妃有些心疼。
“自然也不是全然不吃喝。待到夜深人静时,有官差送吃食,只是茶饭简单些。三天后,到了术士推算的时辰,果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不多时便降下倾盆大雨。”
“如此,百姓便以为是你祈雨心诚,感动神佛,方才天降甘霖。更印证你是天选之子,心意直通天地!我儿此举,一箭双雕,妙!”魏贵妃难掩激动之色。
片刻,她又有些忧心:“此事除了你和那江湖术士,可有第三个人知道?”
“自然不会节外生枝!”
“既然如此,那术士可留不得!”魏贵妃精明的眼神中透着阴冷。
宁王抬起一侧嘴角笑道:“那是自然,降雨的第二天,儿臣就吩咐人将他处理了。”
“那万民书呢?”
“这个更好办,愚民是最好拿捏的。只需从他们中选出一位乡贤,逼迫他带头,说服其他百姓在万民书上签名即可。乖乖签名的,可免三个月赋税,不愿从命的则加倍征收,他们自然乖乖就范。夹道欢送的队伍也是从各家各户抽的,没敢不从的。”
“这些事都好办,只是兴修水利这一项不免劳师动众,恐怕你要不少费神。”
“治灾岂能以逸待劳,功夫还是要下一些的。不过,兴修水利可不算苦差,相反,那些地方官吏为了能在其中分一杯羹,几乎挤破了脑袋。自然,想让我放肥差给他们,孝敬是少不了的。有了这些钱,咱们在宫里宫外打点着也方便。”
宁王突然想到什么,又问:“近些日子我不在京都,其他人怎么样,有什么动静?”
“齐王还是老样子,整日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当真是扶不起来的阿斗。”魏贵妃边说边摇头,脸上露出嫌弃轻蔑的表情,“至于晋王,呵呵,吃饭都要嬷嬷喂,何足挂齿!”
“我那三皇兄,陆元承呢?”
魏贵妃脸上稍稍露出忌惮的神色:“陛下的儿子中,恐怕也只有他能与你一较高下。不过,现如今北疆的仗打得并不顺利,兜兜转转大半年过去了,双方还在僵持。他能战死疆场自然是好,若真打了胜仗......”魏贵妃说着,面露忧色。
一只飞虫不小心落入酒杯,两只薄而透明的翅膀紧紧吸附在液体表面,纤细而密集的腿不停地在空中挣扎,惶恐地试图逃脱。
宁王端起酒杯,饶有兴致地看着困在杯中的飞虫,一圈一圈地轻轻晃动,杯中的酒随之起伏,一浪一浪地拍打着飞虫,直到它放弃最后的挣扎,一动不动地俯仰着失去最后一丝生机。宁王才厌恶地将杯中酒连同飞虫一起泼出去,冷声说:“战场上刀剑无眼,我三哥未必有这福气!”
往年刚进腊月,京都的大街小巷就张灯结彩,摊贩们摆上各色年货,琳琅满目,人群穿梭如织,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今年却不同。
北方战乱迟迟不见转机,大昭与突厥的战争陷入僵持。陆元承率部夺回灵州,一切又回到原点。
灵州以北的城池被突厥士兵牢牢占据。他们举兵入城,将百姓屠杀殆尽,房屋村舍、粮食牲畜据为己有,俨然已经成为了这些城池的新主人。
如果战争局面得不到控制,突厥士兵直捣京都也不无可能。
京都人心惶惶,关门闭户。普通百姓为自己的性命担忧,不知该投奔哪家亲戚;达官贵人们则思索着如果战火烧到京都,将家眷和金银细软转移到哪里更加安全。
将近腊月二十,大街上依旧清冷萧条,偶尔有路人来往,无不行色匆匆,神情凝重,脸上的愁容如同屋檐上化不开的残雪寒冰。
与前方的战火胶着不同,毓秀宫中一派喜庆景象。
魏贵妃吩咐御膳房做了一桌美味佳肴,此刻正忙碌地指挥宫女太监们置箸设碗:“元器最爱吃花菱蒸鸽,摆得近点儿......哎,怎么回事,跟你们说了多少遍了,元器不喜欢吃海参羹,寡淡无味,去,换成锅烧海参!这道烧鹿筋有点凉了,端下去热热。”
她忙碌之余,略带焦急地向外张望:“皇上问政怎么到现在还没结束......”
魏贵妃刚说完,又噗嗤一声掩着嘴笑了,春风满面地对身后站着的两个嬷嬷说:“皇上也是器重元器,在勤政殿留到现在都不让走,这得有两个时辰了吧!元器在河南府赈济灾民,布粮施粥,又兴修水利,凿井修渠,也算是做出了不小的功绩!听说,他离开河南府时,百姓夹道欢送,还献上了万民书。哎,元器好孩子,总不会让我这个做母亲的失望!”
两个嬷嬷忙堆笑恭维:“是啊,宁王殿下真真儿是皇子中最拔尖的,荣宠功绩无人能及。想必将来......娘娘,您可是守得云开见月明啦!”
“说什么呢,也不怕隔墙有耳!”魏贵妃嘴上制止着,心里却受用地很,脸上的嗔怪之色倏忽间又化作满面春风,站在仪门内不住地朝外眺望。
不久,宁王意气风发地来到储秀宫,进门便要给魏贵妃行礼:“儿臣给母妃请安!”
“快起来,快起来!”魏贵妃三步并作两步走,伸手托起宁王,眼眶中已莹莹湿润,“我的儿,你在外受苦了!”
宁王将魏贵妃扶到榻上坐下:“儿臣知道母妃心疼我,南下治旱虽路艰事难,但儿臣总算不辜负父皇和母后的嘱托,差事办得还算圆满!”
“好好好!不愧是母亲的好儿子!”魏贵妃说着,便站起身将宁王向饭桌上领,“母亲听说你今日还朝,一大早就吩咐厨房备下了这些菜肴,都是你爱吃的,快坐下尝尝!”
宁王落座,拾起筷子尝了一口烧鹿筋,入口柔韧筋道,不禁赞美:“这道菜不错,醇厚鲜美,母妃也尝尝。”说着,往魏贵妃面前的珐琅荷叶碟中夹了一筷子。
魏贵妃始终满面笑容地看着宁王,就像在欣赏自己最得意的作品:“快给母亲讲讲治旱的事儿!”
宁王放慢了咀嚼的速度,警惕地扫视一眼身后。
魏贵妃见状,端正脸色吩咐道:“这里没你们的事了,到外面伺候吧。”
待宫人鱼贯而出,魏贵妃放轻了语气:“母亲这里的人你还信不过吗?”
“人多眼杂,保不齐哪个爱串闲话,坏了大事。”
魏贵妃笑道:“谨慎点儿好,小心驶得万年船!”魏贵妃言语间溢满了迫不及待,“祈雨那段儿传得神乎其神,还有万民书,快给母亲说说!”
宁王略压低声音说:“儿臣南下的第二个月就天降大雨,水库盈满,一下子解了燃眉之急。连老天爷都站在咱们这边儿!”
“我听报信的使者说,是你设祭坛求雨,三天三夜不吃不喝,诚心感动天地,才降下甘霖,润泽子民!”
“母妃当真相信祈雨之说?那不过是一套拿来糊弄朝廷的说辞。”
“那是怎么回事?听说此前河南府已经一年多没有下雨了!”
“所以说老天爷站在咱们这边。”宁王得意地说,“我一到河南府,就有一个江湖术士毛遂自荐,说他上通天相,下晓地理。儿臣初以为此人不过口出狂言,哗众取宠,便让他预测风向以探其虚实。没想到,他一连五天命中风向,的确是个奇才。”
“世间竟还有如此神人!”
“后来,儿臣就命其推算下雨日期,他告诉儿臣,半个月后将天降大雨。于是,儿臣就提前布设祭坛,以作求雨之用。”
“那你当真三天不吃不喝,身体怎么受得了!”魏贵妃有些心疼。
“自然也不是全然不吃喝。待到夜深人静时,有官差送吃食,只是茶饭简单些。三天后,到了术士推算的时辰,果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不多时便降下倾盆大雨。”
“如此,百姓便以为是你祈雨心诚,感动神佛,方才天降甘霖。更印证你是天选之子,心意直通天地!我儿此举,一箭双雕,妙!”魏贵妃难掩激动之色。
片刻,她又有些忧心:“此事除了你和那江湖术士,可有第三个人知道?”
“自然不会节外生枝!”
“既然如此,那术士可留不得!”魏贵妃精明的眼神中透着阴冷。
宁王抬起一侧嘴角笑道:“那是自然,降雨的第二天,儿臣就吩咐人将他处理了。”
“那万民书呢?”
“这个更好办,愚民是最好拿捏的。只需从他们中选出一位乡贤,逼迫他带头,说服其他百姓在万民书上签名即可。乖乖签名的,可免三个月赋税,不愿从命的则加倍征收,他们自然乖乖就范。夹道欢送的队伍也是从各家各户抽的,没敢不从的。”
“这些事都好办,只是兴修水利这一项不免劳师动众,恐怕你要不少费神。”
“治灾岂能以逸待劳,功夫还是要下一些的。不过,兴修水利可不算苦差,相反,那些地方官吏为了能在其中分一杯羹,几乎挤破了脑袋。自然,想让我放肥差给他们,孝敬是少不了的。有了这些钱,咱们在宫里宫外打点着也方便。”
宁王突然想到什么,又问:“近些日子我不在京都,其他人怎么样,有什么动静?”
“齐王还是老样子,整日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当真是扶不起来的阿斗。”魏贵妃边说边摇头,脸上露出嫌弃轻蔑的表情,“至于晋王,呵呵,吃饭都要嬷嬷喂,何足挂齿!”
“我那三皇兄,陆元承呢?”
魏贵妃脸上稍稍露出忌惮的神色:“陛下的儿子中,恐怕也只有他能与你一较高下。不过,现如今北疆的仗打得并不顺利,兜兜转转大半年过去了,双方还在僵持。他能战死疆场自然是好,若真打了胜仗......”魏贵妃说着,面露忧色。
一只飞虫不小心落入酒杯,两只薄而透明的翅膀紧紧吸附在液体表面,纤细而密集的腿不停地在空中挣扎,惶恐地试图逃脱。
宁王端起酒杯,饶有兴致地看着困在杯中的飞虫,一圈一圈地轻轻晃动,杯中的酒随之起伏,一浪一浪地拍打着飞虫,直到它放弃最后的挣扎,一动不动地俯仰着失去最后一丝生机。宁王才厌恶地将杯中酒连同飞虫一起泼出去,冷声说:“战场上刀剑无眼,我三哥未必有这福气!”